第94節
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 作者:子非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楊珅與眾將問吳三桂是否要行動?
吳三桂說:“不行!”吳三桂見眾將不解,又繼續說:“出兵平亂非己之責,休養生息保存實力是我之本,我們暫不能出擊。”
此時,薑瓖率兵向北進攻陝西;明朝舊將李占春、譚洪、譚文、譚誼,及農民軍將領楊大展、於大海、袁韜、袁大定等,各統兵數萬,分踞川南川東;鄭成功,張名振出沒於閩、浙。清兵力量周旋在各地的平亂之中,隻有吳三桂仍然沒有大動幹戈之意。
李國翰本是受皇上之命來牽製吳三桂的。他也知道實力是將軍的靈魂這道理。因此,當吳三桂不奮力平亂之時,他也不過問,隻當不知此事一般。
一六四九年,明朝宗室朱森滏以反清複明之名義,率眾攻階州。
吳三桂準備出兵擊之。楊珅問:“朱森滏雖反,其勢不眾,平西王為何要全力伐之?”
吳三桂說:“朱森滏雖然勢小,但如果擊敗他,卻是大功一件!”
楊珅說:“這是為何?”
吳三桂說:“因為他姓朱!”
楊珅默然,他雖不明白,卻不好再問。
於是,吳三桂與李國翰一同出兵,一舉擊敗了朱森滏。
後來王永強在陝西起兵,一連攻破延安、榆林等十九個州縣。延綏的清朝巡撫王正誌,靖遠道夏時芳被殺死。接著,王永強之兵又攻陷同官、定邊、花馬池。其勢洶洶,足以嚇人。
吳三桂得知此事,斷然下令出擊,要將王永強消滅。
楊珅心裏便有些不明白了。去年,四處都是反清複明的動亂,我們本可以大顯身手,建立奇功,卻按兵不動。而現在王永強起兵,連破城池,其勢正盛,按照平西王的理論,應該極力迴避他以保存實力,為何卻反而要出擊呢?楊珅問吳三桂:“敵兵勢大,我們為何要出擊呢?”
吳三桂說:“這正是建立奇功之時,為何不出擊?”
楊珅說:“敵兵人多勢眾,我們雖然可勝之以建立奇功,然而隻怕折兵損將得不償失。”
吳三桂搖搖頭說:“我料定王永強之徒,雖然人多勢眾,卻是不堪一擊!”
楊珅說:“末將不明其中道理!”
吳三桂說:“古往今來之戰爭,都講究師出是否有名。有名,便是正義之戰,附和者眾,且能勝之;無名,便是邪惡之戰,必將先眾後寡,最後以敗告終。王永強之徒,既非明朝重將,又非明朝宗室,雖以反清複明之名舉起義旗,但終究是名不正言不順。而附和者之所以眾多,皆是追逐一時之利者,並無死心塌地為之效命之徒!所以我們如果擊之必有奇效。”
吳三桂率兵出擊,分兵向宜君、同官進攻,並一舉攻克。
戰鬥之中,俘敵數百,楊珅問吳三桂如何處置?吳三桂親臨現場,見俘虜多是強悍之徒,便下令殺之。
楊珅問為何殺之?
吳三桂說:“他們是些強暴之徒,並非良民!”
楊珅說:“那不正好收服他們,作為己用麽?”
吳三桂搖搖頭說:“若是良民,倒可以收服利用,然是強暴之徒,絕不可收為己用。”
楊珅說:“這是為何?”
吳三桂說:“若是良民,隻要以義誘之,必能為我等效死力;若是暴民,便會唯利是圖,隻為利益所驅使,於我毫無作用!”
楊珅聽後,便默不作聲。他心想:平西王的理論多麽高深,讓人能窺其豹斑。
吳三桂在攻克宜君、同官時,共擊斬敵首七百多級。吳三桂此舉使得王永強手下的兵卒心驚膽戰。
吳三桂於是又一舉攻克蒲城、宜川、安塞、清澗等縣,最後終於將王永強之亂平息。
楊珅先前本對吳三桂說王永強不堪一擊之話半信半疑,現在對吳三桂深為佩服。吳三桂這一收一發,一靜一動之法,對他來說,實在太深奧,一時難以明白,也不想弄得太明白,因為他覺得自己隻要會打仗就行。但有一事,他覺得自己不問明白,心裏難安,他問吳三桂:“平西王,我認為我們以重兵擊王永強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王永強勢眾。但朱森滏並非人多勢眾,我們卻以重拳擊之,我不理解。這其中到底有什麽不同?”
吳三桂說:“漢人忠誠君主勝過孝敬父母,在漢人心中,除了天與地,便是君主至上,所以有九五之尊的說話。朱森滏雖然勢弱,但他是明廷宗室,必有燎原之勢。三國時,劉備本為漢室之遠親,然而打著宗室之名,卻能鬧個與曹操三分天下之名。可見朱森滏雖然勢弱,卻不可輕視。反之,王永強出身低微,雖然勢大,反不及勢弱的朱森滏。”
楊珅問道:“這麽說來,漢人是非常看重出身的麽?”
吳三桂說:“自古皆然,如果不信此道,那定是蠢人!”
三、大西軍與永曆帝合師北拒
一六五一年吳三桂因為擊斬朱森滏、消滅王永強有功而被順治皇帝召見,並賜給吳三桂金冊印以示獎賞。
吳三桂迴到漢中,本想休整一段時間,以待後圖。誰知他還沒有迴過神來,便得到劉文秀率領步、騎、象隊六萬多人,要由滇東出四川敘州,下重慶,取成都,直逼漢中而來的情報。吳三桂不知其虛實,立即派人去進一步探實。
原來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人都是張獻忠的養子。張獻忠麵色蠟黃、身材修長,臉形如虎,所以人們稱他為黃虎。張獻忠起義之後,進攻過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並於一六四四年在四川稱秦王。然而,一六四六年在四川鳳凰坡被清兵所困,最後逼死。
張獻忠死後,大西軍的餘部由他的養子即這四人率領。一六四七年二月,大西軍由綦江出發,進入貴州,破遵義,渡烏江,陷定番,在少數民族的幫助之下一舉攻占貴陽。四月,大西軍揮師直驅雲南,五月占領昆明,勢力由貴州擴大到雲南境內。
大西軍占領昆明之後,隨即分兵向滇西、滇南、滇中、滇東進擊。然後又分兵占據四川,湖南,廣西的部分地區,形成以雲、貴兩省為中心的包括四川西南部,湖南西部和廣西部分地區的勢力範圍。
不久,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將軍在雲貴同時稱王,並尊孫可望為首領。設六卿,以幹支紀年,以興朝為年號,建立政權機構。嚴保甲,定丁賦,榷鹽稅,造兵器。
四人雖然稱王,但隻覺出身低微,有根不深,苗不正之感。在這塊國土上,他們知道是否出身於皇親宗室,王侯將相之家是關係到自己的大業是否成功的大事。李自成就是一例,轟轟烈烈地打到北京,連皇帝老兒的禦座也坐上了,但由於不是出身皇室宗親,所以屁股還沒有坐熱,就被人趕下來了。
然而,他們苦思不得其計,因為自己的出身自己無法選擇。
四王之中,劉文秀最為機靈,他突然想出一妙法。他對眾人說:“我們雖然不是出身皇親宗室,但我們的養父先前已稱王,我們便是大王之後!”
眾人一想,雖然有些牽強附會,卻也是道理,便議定尊稱張獻忠為老萬歲,建成一座雄偉壯觀的太廟祀張獻忠。同時約定,如果有大事要定,必須先在太廟之中焚香請示老萬歲之後,方可決定。
諸事辦完之後,四將心中才覺踏實,也有出身高貴之感,可以理直氣壯地麵對清朝之中的親王將相。
然而好景不長。雖然他們能夠將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治理得井井有條,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生產也得到發展,但他們始終覺得自己底氣不足。就像雖然有奶吃,卻無一個名分上的娘一般,心裏鬧得慌。
恰在此時,永曆帝朱由榔移居南寧。四人得知消息之後,便有投到永曆帝名下的打算。
李定國說:“永曆帝是神宗之孫桂王之子,是大明朝的宗室。我們依附在他之下,比起現在更能號召民眾起來反清複明。這樣有助於我們的大業完成。”
吳三桂說:“不行!”吳三桂見眾將不解,又繼續說:“出兵平亂非己之責,休養生息保存實力是我之本,我們暫不能出擊。”
此時,薑瓖率兵向北進攻陝西;明朝舊將李占春、譚洪、譚文、譚誼,及農民軍將領楊大展、於大海、袁韜、袁大定等,各統兵數萬,分踞川南川東;鄭成功,張名振出沒於閩、浙。清兵力量周旋在各地的平亂之中,隻有吳三桂仍然沒有大動幹戈之意。
李國翰本是受皇上之命來牽製吳三桂的。他也知道實力是將軍的靈魂這道理。因此,當吳三桂不奮力平亂之時,他也不過問,隻當不知此事一般。
一六四九年,明朝宗室朱森滏以反清複明之名義,率眾攻階州。
吳三桂準備出兵擊之。楊珅問:“朱森滏雖反,其勢不眾,平西王為何要全力伐之?”
吳三桂說:“朱森滏雖然勢小,但如果擊敗他,卻是大功一件!”
楊珅說:“這是為何?”
吳三桂說:“因為他姓朱!”
楊珅默然,他雖不明白,卻不好再問。
於是,吳三桂與李國翰一同出兵,一舉擊敗了朱森滏。
後來王永強在陝西起兵,一連攻破延安、榆林等十九個州縣。延綏的清朝巡撫王正誌,靖遠道夏時芳被殺死。接著,王永強之兵又攻陷同官、定邊、花馬池。其勢洶洶,足以嚇人。
吳三桂得知此事,斷然下令出擊,要將王永強消滅。
楊珅心裏便有些不明白了。去年,四處都是反清複明的動亂,我們本可以大顯身手,建立奇功,卻按兵不動。而現在王永強起兵,連破城池,其勢正盛,按照平西王的理論,應該極力迴避他以保存實力,為何卻反而要出擊呢?楊珅問吳三桂:“敵兵勢大,我們為何要出擊呢?”
吳三桂說:“這正是建立奇功之時,為何不出擊?”
楊珅說:“敵兵人多勢眾,我們雖然可勝之以建立奇功,然而隻怕折兵損將得不償失。”
吳三桂搖搖頭說:“我料定王永強之徒,雖然人多勢眾,卻是不堪一擊!”
楊珅說:“末將不明其中道理!”
吳三桂說:“古往今來之戰爭,都講究師出是否有名。有名,便是正義之戰,附和者眾,且能勝之;無名,便是邪惡之戰,必將先眾後寡,最後以敗告終。王永強之徒,既非明朝重將,又非明朝宗室,雖以反清複明之名舉起義旗,但終究是名不正言不順。而附和者之所以眾多,皆是追逐一時之利者,並無死心塌地為之效命之徒!所以我們如果擊之必有奇效。”
吳三桂率兵出擊,分兵向宜君、同官進攻,並一舉攻克。
戰鬥之中,俘敵數百,楊珅問吳三桂如何處置?吳三桂親臨現場,見俘虜多是強悍之徒,便下令殺之。
楊珅問為何殺之?
吳三桂說:“他們是些強暴之徒,並非良民!”
楊珅說:“那不正好收服他們,作為己用麽?”
吳三桂搖搖頭說:“若是良民,倒可以收服利用,然是強暴之徒,絕不可收為己用。”
楊珅說:“這是為何?”
吳三桂說:“若是良民,隻要以義誘之,必能為我等效死力;若是暴民,便會唯利是圖,隻為利益所驅使,於我毫無作用!”
楊珅聽後,便默不作聲。他心想:平西王的理論多麽高深,讓人能窺其豹斑。
吳三桂在攻克宜君、同官時,共擊斬敵首七百多級。吳三桂此舉使得王永強手下的兵卒心驚膽戰。
吳三桂於是又一舉攻克蒲城、宜川、安塞、清澗等縣,最後終於將王永強之亂平息。
楊珅先前本對吳三桂說王永強不堪一擊之話半信半疑,現在對吳三桂深為佩服。吳三桂這一收一發,一靜一動之法,對他來說,實在太深奧,一時難以明白,也不想弄得太明白,因為他覺得自己隻要會打仗就行。但有一事,他覺得自己不問明白,心裏難安,他問吳三桂:“平西王,我認為我們以重兵擊王永強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王永強勢眾。但朱森滏並非人多勢眾,我們卻以重拳擊之,我不理解。這其中到底有什麽不同?”
吳三桂說:“漢人忠誠君主勝過孝敬父母,在漢人心中,除了天與地,便是君主至上,所以有九五之尊的說話。朱森滏雖然勢弱,但他是明廷宗室,必有燎原之勢。三國時,劉備本為漢室之遠親,然而打著宗室之名,卻能鬧個與曹操三分天下之名。可見朱森滏雖然勢弱,卻不可輕視。反之,王永強出身低微,雖然勢大,反不及勢弱的朱森滏。”
楊珅問道:“這麽說來,漢人是非常看重出身的麽?”
吳三桂說:“自古皆然,如果不信此道,那定是蠢人!”
三、大西軍與永曆帝合師北拒
一六五一年吳三桂因為擊斬朱森滏、消滅王永強有功而被順治皇帝召見,並賜給吳三桂金冊印以示獎賞。
吳三桂迴到漢中,本想休整一段時間,以待後圖。誰知他還沒有迴過神來,便得到劉文秀率領步、騎、象隊六萬多人,要由滇東出四川敘州,下重慶,取成都,直逼漢中而來的情報。吳三桂不知其虛實,立即派人去進一步探實。
原來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人都是張獻忠的養子。張獻忠麵色蠟黃、身材修長,臉形如虎,所以人們稱他為黃虎。張獻忠起義之後,進攻過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並於一六四四年在四川稱秦王。然而,一六四六年在四川鳳凰坡被清兵所困,最後逼死。
張獻忠死後,大西軍的餘部由他的養子即這四人率領。一六四七年二月,大西軍由綦江出發,進入貴州,破遵義,渡烏江,陷定番,在少數民族的幫助之下一舉攻占貴陽。四月,大西軍揮師直驅雲南,五月占領昆明,勢力由貴州擴大到雲南境內。
大西軍占領昆明之後,隨即分兵向滇西、滇南、滇中、滇東進擊。然後又分兵占據四川,湖南,廣西的部分地區,形成以雲、貴兩省為中心的包括四川西南部,湖南西部和廣西部分地區的勢力範圍。
不久,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將軍在雲貴同時稱王,並尊孫可望為首領。設六卿,以幹支紀年,以興朝為年號,建立政權機構。嚴保甲,定丁賦,榷鹽稅,造兵器。
四人雖然稱王,但隻覺出身低微,有根不深,苗不正之感。在這塊國土上,他們知道是否出身於皇親宗室,王侯將相之家是關係到自己的大業是否成功的大事。李自成就是一例,轟轟烈烈地打到北京,連皇帝老兒的禦座也坐上了,但由於不是出身皇室宗親,所以屁股還沒有坐熱,就被人趕下來了。
然而,他們苦思不得其計,因為自己的出身自己無法選擇。
四王之中,劉文秀最為機靈,他突然想出一妙法。他對眾人說:“我們雖然不是出身皇親宗室,但我們的養父先前已稱王,我們便是大王之後!”
眾人一想,雖然有些牽強附會,卻也是道理,便議定尊稱張獻忠為老萬歲,建成一座雄偉壯觀的太廟祀張獻忠。同時約定,如果有大事要定,必須先在太廟之中焚香請示老萬歲之後,方可決定。
諸事辦完之後,四將心中才覺踏實,也有出身高貴之感,可以理直氣壯地麵對清朝之中的親王將相。
然而好景不長。雖然他們能夠將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治理得井井有條,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生產也得到發展,但他們始終覺得自己底氣不足。就像雖然有奶吃,卻無一個名分上的娘一般,心裏鬧得慌。
恰在此時,永曆帝朱由榔移居南寧。四人得知消息之後,便有投到永曆帝名下的打算。
李定國說:“永曆帝是神宗之孫桂王之子,是大明朝的宗室。我們依附在他之下,比起現在更能號召民眾起來反清複明。這樣有助於我們的大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