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節
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 作者:子非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吳三桂說:“自為男兒,又是統率千軍萬馬之將領,心裏自然對戰爭心向神往,所以喜也;然而,自己所戰之對手,並非自己心中的敵人,所以憂也。”
陳圓圓聽了,不再說話。
果然在第二日,吳三桂便接到了皇上的聖旨。
聖旨之意大約是:漢中地區動蕩不安,逆賊暴動此起彼伏。雖不危及社稷之安,但也必須謹防之。故特令平西王與定西將軍墨爾根、侍衛李國翰同鎮漢中,即日出發。
吳三桂接旨之後,心裏想笑。既然暴動不會危及社稷之安,又何必即日出發呢?然而他卻笑不出來,他在考慮聖旨以外的含義。皇上采用慣用之手法,既啟用我又牽製我,疑我之心,昭然若揭。吳三桂不知自己出鎮漢中之後,麵對錯綜複雜的局勢如何為之,心裏因此而苦惱。
吳三桂召集眾人商量。眾人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後也沒有個結果。
陳圓圓對吳三桂說:“夫君既然有為難之事,為何不去問你舅父的幕僚,那個神秘的老者呢?”
一語驚醒夢中人!他罵自己心粗:怎麽會忘記他呢?於是顧不得裝扮,立刻騎馬奔錦州城外而來。
吳三桂將馬繩遞給老者的徒弟,那徒弟當年隻是個孩童,如今已長成大人了。
吳三桂奔進那老者之屋,便怔住了。原來老者早已席地而坐,茶幾上放著兩杯熱茶,一杯是老者的,一杯不知是何人的。
吳三桂問:“先生剛才來過客人麽?”
老者搖搖頭。
吳三桂問:“那先生是置茶以等晚輩了?”
老者點點頭。
吳三桂問:“那先生為何知道晚輩必來呢?”
老者說:“我見天下動蕩,猜知清廷皇帝必讓平西王出山,而現在並非平西王出山之時,平西王心裏必多痛苦而來問我!”
吳三桂驚問:“先生怎麽會知道我現在來呢?”吳三桂看著熱氣騰騰的茶,心裏很驚訝。
老者說:“心念係之,自能感之。”然後邀吳三桂就座。
吳三桂依言坐下了,但他的心裏依然在琢磨著老者那句“心念係之,自能感之”是什麽意思。正想得癡迷之時,老者問:“平西王匆匆趕來,為何又一言不發了?”
吳三桂恍悟,立刻覺得自己應該心無雜念。他問道:“先生剛才說,皇上讓晚輩出馬,而現在並非晚輩出馬之時,晚輩心裏必生痛苦是何意思?”
老者說:“天下動蕩,國家難安,本是將軍殺敵立功之時。然而皇上讓你殺大明子民,你於心不忍,故知你心中必生痛苦。”
吳三桂讚歎道:“先生真神人也!”然後問:“清皇帝已命晚輩出鎮漢中,不知是何意?”
老者說:“既讓你出馬,又不讓人直接參與平亂,是對你仍然心存疑慮。”
吳三桂說:“先生一語中的。隻是晚輩出還是不出?”
老者說:“既要出,又不可全出!”
吳三桂問:“先生此話是何意?”
老者說:“皇上讓你出馬,你不出,必是抗旨不遵之罪。按目前形勢,對你不利。天下之人雖然都舉起反清複明的義旗,然而願意與平西王同路者寡!”
吳三桂知他之言是指漢人恨自己引清兵入關之舉是漢奸行徑,不屑與自己為伍之意。他心存反感,但並不駁斥老者。
老者隻是看他一眼,繼續說:“然而如果你傾巢而出,必失窩住之地。到時候便會形成天下雖大,卻無平西王立足之地的局麵。”
吳三桂聽了,大受啟發,然而他心裏仍有一事不明,便問:“如果讓我與反清複明之士搏殺,我如何為之?”
老者長歎道:“我觀抗清之勢雖眾,然必是虎頭蛇尾之局!平西王審時度勢為之即可!”
吳三桂驚道:“那自己豈不又要增加一重罪孽?”
老者說:“古往今來,凡成大器者,誰不罪孽深重?你若無虎豹之心,雖有虎豹之誌,也難成虎豹也!”
二、吳三桂縱論收發之術
吳三桂率兵到漢中之時,得知英親王阿濟格與端重王博洛已統兵駐守大同,吳三桂便對楊珅斷言說:“薑瓖近日必反!”
楊珅驚問其故。
吳三桂說:“我觀薑瓖是善變之人,本為明將,先降李自成,後降清軍。其人無忠義可言,隻以利益為準。現在見舉國上下都是反清複明之聲,必生異誌,但尚在觀望階段。如今阿濟格與博洛已駐守大同,朝廷本想牽製他,實則是反逼他於敵對之中去!”
楊珅見吳三桂分析精辟,甚為歎服,問他估計什麽時候會發生此事?
吳三桂說:“必在不遠。”
楊珅說:“到時候我軍如何辦?”
吳三桂說:“靜觀其變。”
楊珅問:“隻是靜觀其變?”楊珅不太相信。
吳三桂說:“確實如此!不管薑瓖是否反清,都有阿濟格與博洛在此管製,我若強行出頭,自己損兵折將不說,必讓阿濟格與博洛認為僭越他們。如果他們不在近邊,我若不出頭必有怠慢之罪。因此,戰爭之法,在於該收即收,該發即發,不可強為,不可怠慢。”
楊珅明白吳三桂的心意,其宗旨是保存實力,謀求發展。因此對其靜觀其變之法歎服。
果然,一個月之後,薑瓖樹起了wen人$huwЦ反清複明之旗幟。
本來局勢發展得不可能有這麽快,是因為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引發了此事。阿濟格率兵駐守大同之後,因為沒有軍事行動而閑著。清兵之中有不少農民軍投降過來的,其中不乏無德之徒。加之清軍忙於征戰,缺少教化,故這些人的性格沒有改變。
一天,幾個清兵在街上溜達,見一迴族女人生得威猛壯實,與漢人有異,便前去猥狎那女子。那女子氣憤不過,便對其中一人打了幾記耳光。幾個清兵便將其拖到一偏僻處,強奸了她。
那女人迴去之後,哭訴於族人。此地本是迴族人集居之地,聽到女人哭訴之後,自然是義憤填膺。然而清兵勢大,他們也隻能是敢怒而不敢言。
薑瓖知道此消息後,對迴民策反,激發迴族人與清兵的矛盾,使得阿濟格忙於周旋在迴族與清兵的矛盾之中,無暇顧及他。
薑瓖於是乘隙起兵,迴教徒也趨附之。薑瓖起兵聲勢浩大,很快地占領了姚安、偏關、雁門關、代州、繁峙、五台山等地,黃河流域為之震動。
陳圓圓聽了,不再說話。
果然在第二日,吳三桂便接到了皇上的聖旨。
聖旨之意大約是:漢中地區動蕩不安,逆賊暴動此起彼伏。雖不危及社稷之安,但也必須謹防之。故特令平西王與定西將軍墨爾根、侍衛李國翰同鎮漢中,即日出發。
吳三桂接旨之後,心裏想笑。既然暴動不會危及社稷之安,又何必即日出發呢?然而他卻笑不出來,他在考慮聖旨以外的含義。皇上采用慣用之手法,既啟用我又牽製我,疑我之心,昭然若揭。吳三桂不知自己出鎮漢中之後,麵對錯綜複雜的局勢如何為之,心裏因此而苦惱。
吳三桂召集眾人商量。眾人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後也沒有個結果。
陳圓圓對吳三桂說:“夫君既然有為難之事,為何不去問你舅父的幕僚,那個神秘的老者呢?”
一語驚醒夢中人!他罵自己心粗:怎麽會忘記他呢?於是顧不得裝扮,立刻騎馬奔錦州城外而來。
吳三桂將馬繩遞給老者的徒弟,那徒弟當年隻是個孩童,如今已長成大人了。
吳三桂奔進那老者之屋,便怔住了。原來老者早已席地而坐,茶幾上放著兩杯熱茶,一杯是老者的,一杯不知是何人的。
吳三桂問:“先生剛才來過客人麽?”
老者搖搖頭。
吳三桂問:“那先生是置茶以等晚輩了?”
老者點點頭。
吳三桂問:“那先生為何知道晚輩必來呢?”
老者說:“我見天下動蕩,猜知清廷皇帝必讓平西王出山,而現在並非平西王出山之時,平西王心裏必多痛苦而來問我!”
吳三桂驚問:“先生怎麽會知道我現在來呢?”吳三桂看著熱氣騰騰的茶,心裏很驚訝。
老者說:“心念係之,自能感之。”然後邀吳三桂就座。
吳三桂依言坐下了,但他的心裏依然在琢磨著老者那句“心念係之,自能感之”是什麽意思。正想得癡迷之時,老者問:“平西王匆匆趕來,為何又一言不發了?”
吳三桂恍悟,立刻覺得自己應該心無雜念。他問道:“先生剛才說,皇上讓晚輩出馬,而現在並非晚輩出馬之時,晚輩心裏必生痛苦是何意思?”
老者說:“天下動蕩,國家難安,本是將軍殺敵立功之時。然而皇上讓你殺大明子民,你於心不忍,故知你心中必生痛苦。”
吳三桂讚歎道:“先生真神人也!”然後問:“清皇帝已命晚輩出鎮漢中,不知是何意?”
老者說:“既讓你出馬,又不讓人直接參與平亂,是對你仍然心存疑慮。”
吳三桂說:“先生一語中的。隻是晚輩出還是不出?”
老者說:“既要出,又不可全出!”
吳三桂問:“先生此話是何意?”
老者說:“皇上讓你出馬,你不出,必是抗旨不遵之罪。按目前形勢,對你不利。天下之人雖然都舉起反清複明的義旗,然而願意與平西王同路者寡!”
吳三桂知他之言是指漢人恨自己引清兵入關之舉是漢奸行徑,不屑與自己為伍之意。他心存反感,但並不駁斥老者。
老者隻是看他一眼,繼續說:“然而如果你傾巢而出,必失窩住之地。到時候便會形成天下雖大,卻無平西王立足之地的局麵。”
吳三桂聽了,大受啟發,然而他心裏仍有一事不明,便問:“如果讓我與反清複明之士搏殺,我如何為之?”
老者長歎道:“我觀抗清之勢雖眾,然必是虎頭蛇尾之局!平西王審時度勢為之即可!”
吳三桂驚道:“那自己豈不又要增加一重罪孽?”
老者說:“古往今來,凡成大器者,誰不罪孽深重?你若無虎豹之心,雖有虎豹之誌,也難成虎豹也!”
二、吳三桂縱論收發之術
吳三桂率兵到漢中之時,得知英親王阿濟格與端重王博洛已統兵駐守大同,吳三桂便對楊珅斷言說:“薑瓖近日必反!”
楊珅驚問其故。
吳三桂說:“我觀薑瓖是善變之人,本為明將,先降李自成,後降清軍。其人無忠義可言,隻以利益為準。現在見舉國上下都是反清複明之聲,必生異誌,但尚在觀望階段。如今阿濟格與博洛已駐守大同,朝廷本想牽製他,實則是反逼他於敵對之中去!”
楊珅見吳三桂分析精辟,甚為歎服,問他估計什麽時候會發生此事?
吳三桂說:“必在不遠。”
楊珅說:“到時候我軍如何辦?”
吳三桂說:“靜觀其變。”
楊珅問:“隻是靜觀其變?”楊珅不太相信。
吳三桂說:“確實如此!不管薑瓖是否反清,都有阿濟格與博洛在此管製,我若強行出頭,自己損兵折將不說,必讓阿濟格與博洛認為僭越他們。如果他們不在近邊,我若不出頭必有怠慢之罪。因此,戰爭之法,在於該收即收,該發即發,不可強為,不可怠慢。”
楊珅明白吳三桂的心意,其宗旨是保存實力,謀求發展。因此對其靜觀其變之法歎服。
果然,一個月之後,薑瓖樹起了wen人$huwЦ反清複明之旗幟。
本來局勢發展得不可能有這麽快,是因為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引發了此事。阿濟格率兵駐守大同之後,因為沒有軍事行動而閑著。清兵之中有不少農民軍投降過來的,其中不乏無德之徒。加之清軍忙於征戰,缺少教化,故這些人的性格沒有改變。
一天,幾個清兵在街上溜達,見一迴族女人生得威猛壯實,與漢人有異,便前去猥狎那女子。那女子氣憤不過,便對其中一人打了幾記耳光。幾個清兵便將其拖到一偏僻處,強奸了她。
那女人迴去之後,哭訴於族人。此地本是迴族人集居之地,聽到女人哭訴之後,自然是義憤填膺。然而清兵勢大,他們也隻能是敢怒而不敢言。
薑瓖知道此消息後,對迴民策反,激發迴族人與清兵的矛盾,使得阿濟格忙於周旋在迴族與清兵的矛盾之中,無暇顧及他。
薑瓖於是乘隙起兵,迴教徒也趨附之。薑瓖起兵聲勢浩大,很快地占領了姚安、偏關、雁門關、代州、繁峙、五台山等地,黃河流域為之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