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又提筆為自己寫遺詔,他的手戰戰兢兢地抖著,字便在顫動之中流出:


    “朕登基十七年,致敵入內地四次,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披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寫完之後,便命王承恩收藏好。然後便急急忙忙奔皇後寢宮而去。


    誰知他到時,皇後早已梳妝整齊在等待著他。崇禎皇帝說:“現國將破,我已非皇帝,你也做不成皇後……”皇後止住他說:“你不必多說,我知道你的意思。”然後便懸梁自盡。


    崇禎皇帝別開臉,冷凜地對王承恩說:“傳朕旨意,田貴妃,袁貴妃,懿安後均須自盡。”然後稍停了停,又說,“凡是被朕寵幸過的嬪妃都要殺死!”王承恩不由自主地打個寒戰,他像還沒有完全明白是怎麽迴事一樣愣在那裏。崇禎帝便叱吒他,你還不快去!王承恩唯唯諾諾走了,崇禎帝對著空空蕩蕩的皇宮邊笑邊說:“凡是朕的東西,一件也不能留給逆賊!”


    現在該安排皇子了,他想。然而京城如此混亂,哪裏有皇子們的安身之所。想到曆來在宮中享盡錦衣玉食榮華富貴的皇子們卻從此要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他的心如刀絞一般。崇禎帝看著三個高矮不一的皇子,心想,現在隻有讓他們暫時到田弘遇家去避避了,至於將來會是什麽樣子,誰知道呢?他非常沉重地對皇子們說:“國家不亡,你們貴為皇子,社稷傾覆,你們便是庶民。這已經是無可奈何的事了。你們從今往後都要過那種流浪的日子。希望你們不忘國仇,牢記家恨,去尋找忠義之士吧。”說到這裏,崇禎便如骨鯁在喉,無聲而泣了。


    三位皇子離開他之後,崇禎帝匆匆忙忙地來到壽寧宮,喚出十五歲的長女長平公主。長平公主一見父皇,便淚流滿麵,泣不成聲。


    崇禎帝鎮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緒,對長平公主說:“你,何故生於帝王之家?”說畢便揮劍向長平公主砍去。長平公主的左臂被砍斷掉到地上,鮮紅的血從她的傷口處噴湧而出,染紅了牆壁土地。


    恰逢六歲幼女走來,看到自己父親用劍砍姐姐,不知何故。她嚇得抖抖索索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崇禎皇帝看到滿臉稚氣的女兒如此驚恐,他的心也在流血了。他盡量使自己的表情變得平淡些,慈愛些,然後對女兒說“乖兒,到父皇身邊來,別怕。”女兒果然慢慢地向崇禎帝靠攏。崇禎帝丟下手中的劍,張開雙臂,裝出要擁抱女兒的樣子。女兒便跑起來,撲進崇禎帝懷裏。


    等女兒內心平複了,崇禎帝問:“你知道爹為何要砍姐姐嗎?”


    女兒搖搖頭,然後又點點頭說:“我知道!”


    崇禎帝一臉惶惑地看著女兒:“你知道?那你說說是什麽原因?”


    女兒側著天真的臉,很神氣地對父皇說:“姐姐肯定是犯了欺君之罪。”


    崇禎帝奇怪地問女兒:“你為何猜測姐姐是犯了欺君之罪呢?”


    女兒肯定地說:“因為隻要犯欺君之罪,便要被殺頭。父皇殺她不是因為她犯了欺君之罪又是什麽?”女兒說到這裏,停頓了一下,然後再恐懼地看著父皇說,“父皇,我不會犯欺君之罪,你別殺我!”說完,頭一偏,便靠在崇禎帝的胸脯上。


    崇禎帝一陣顫動,他努力地控製住自己的情緒,仿佛是在用全身的力氣提起地上那把劍,然後猛地從背後刺穿女兒的胸脯。


    女兒的笑容僵住了。眼睛望著父皇,裏麵是一些不相信和恐怖。


    崇禎帝一陣抖索。之後,他放下女兒,站起來,麵對著皇宮之外的天宇說:“你們都說犯了欺君之罪,便要殺頭。可是李自成那賊造反犯上傾我大明江山,我卻莫奈其何,這是為什麽呀!”


    崇禎向煤山而去。他想,現在一切都料理好了。我崇禎的東西,他李自成一件休想得到。既然自己沒有後顧之憂了,就該走了。


    後來,人們發現崇禎在煤山的一棵鬆樹上自縊。死亡之後的他沒有瞑目,而是用死去的眼睛眺望著東方。旁邊掛著太監王承恩的屍體。人們都說太監王承恩是個忠臣,隻可惜是個太監。


    二、朱勳臣和魏藻德率文武百官穿素服向李自成祝賀


    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就在崇禎帝自縊後的三個時辰,李自成率軍進京城。


    此時的陽光燦爛起來,但太陽卻並非最亮。太陽的周圍甚至還有一些暗圈。不過,這不是用肉眼能夠看見的,因為人們根本不敢用肉眼去逼視太陽。除非他是個瞎子。


    李自成身著青色長袍,頭戴白氈鬥笠,乘烏駁馬,器宇軒昂,儼然帝王之相。看到北京城內處處都是列隊歡迎的市民,李自成心中無比愉快。


    李自成心想:想我李自成本是米脂一庶民,經過一陣搏殺,如今卻能成就一番王業,與真龍天子有何差異?要不,那些官僚大戶豈會為我鳴鑼開道?而泱泱百姓又豈會對我點頭?想到得意之處,李自成不由自主地看了看丞相牛金星和權將軍劉宗敏,不露痕跡地淺淺一笑。


    李自成從身後拔出令箭,“嗤,嗤,嗤”的向後軍發出三支令箭,然後高唿:“軍兵入城,必須愛戴百姓,若有敢傷百姓者,斬!”


    百姓早就聽說過闖王的英名,如今見他果然是愛民之王,不由得狂唿萬歲。


    李自成在百姓的萬歲聲中進了北京城。


    李自成進了皇宮之後,見到莊重繁華的皇宮裏一片狼藉,心中隱隱不安起來。尤其是聽說崇禎帝已於早晨自縊於煤山,他心裏越發不舒服。不知為什麽,他總覺得這是不祥之兆。李自成曆來對自己出身低微能否真正成為真龍天子感到有所懷疑。當年在商洛山起兵之時,他的心裏根本談不上有什麽雄心壯誌。因此他雖然為頭,卻並沒有鬥誌。當宋獻策對他說有讖語“十八子,主神器”之後,他才暗生野心。如今雖然說自己已經打垮了明朝政府,甚至腳已經實實在在地踏在皇宮的土地上,屁股也實實在在地坐到崇禎皇帝坐過的禦座上了,然而他的心裏依然不踏實。隻覺心裏是空空蕩蕩飄飄浮浮的,如同做夢一般。


    坐在禦座上的李自成向軍師宋獻策請教時下之策。宋獻策想了想,說當務之急是恢複皇宮秩序,理順君臣關係。


    李自成於是發令:把皇宮裏的太後皇後,嬪妃宮女都找出來,使皇宮恢複成往日一般。文武百官須在三日後上朝,與我共商治國大策。


    李自成下令以後,原明朝文武百官不知所措。不去向李自成朝賀吧,性命自然難保,去吧,自己又會落個不忠之名。尤其是文臣範景文和勳戚劉文炳等人,他們自認為曾受皇恩甚隆,不能作負心之人,便都自殺了。


    範景文和劉文炳的自殺,如同一根導火線,許多人都因想起崇禎皇帝對自己的種種好處,覺得忠仆不事二主,跟著自殺了。


    而宮女們也想起自己在宮中生活時的種種好處,又怕自己遭到李自成部下的奸淫而投河自盡了。


    李自成又氣又怒,怕這些所謂的忠臣愈演愈烈,幹出一些無法收拾的事情來,便將所有的文武百官都軟禁起來。


    三天終於熬過去了,李自成心情比先前愉悅多了,仿佛重新找迴了那種帝王之尊的感覺。因此,他一心一意地等待著文武百官的朝賀。


    成國公朱勳臣、大學士魏藻德率領文武百官姍姍而來。他們誰也不說話,臉上悲戚戚的,除了聽似整齊實則混亂的腳步聲在他們已經走過多年的皇宮響徹之外,竟然沒有其他雜音。他們清一色地穿著素服,就像特意來對李自成作某種嘲諷似的。


    李自成的美好心情立刻消失得幹幹淨淨,他心裏好恨這些偽君子。我攻打京城時,你們都到哪裏去了?你們怎麽不來保衛你們的皇帝?現在你們的皇帝死了,卻裝模作樣的要為他披麻戴孝!


    所以,任憑自己的部下怎麽勸說,李自成就是不出去見他們。


    在宮中擔任警衛的李自成的士兵,都是些窮苦人家的孩子,從來都沒有見過大官。有些人見過最大的官也隻是個縣令,還嚇得不敢攏去,隻遠遠地看著。如要碰上兵士怒斥一聲,會嚇得打冷擺子似的發抖。現在他們見這些原來都是品位極高權力極隆說句話就會讓人丟腦袋的大官,如今卻灰頭土臉的像死狗子樣跪在自己麵前,士兵們心裏舒服極了,也愜意極了。心想,你們也有今日?


    那些官雖見李自成不肯出來見他們,自己跪著難受,卻不敢站起走掉,隻得老老實實跪著。士兵們見他們這樣規規矩矩地跪得久了,也覺得乏味,便用各種各樣下流的手段逗他們樂。他們不敢樂,隻是更加慎慎謹謹地跪著。士兵們見他們極難為情的窘態,越發樂了。


    太監王德化見諸臣被李自成的部下如此折辱竟然還畏畏縮縮不敢怎麽樣,心裏悲憤之極,他想:先帝在時你們是何等威風?而今卻被此等野民折辱而不敢怒,你們的廉恥和尊嚴都到哪裏去了?想到此處,不由怒叱諸臣說:“國家滅了,先帝也走了,如果不是因為要為先帝守靈,我才不會在此丟人現眼!”


    太監王德化的話觸動了這些官員們的痛處,他們情不自禁地輕輕抽泣起來。


    而魏藻德哭得更加傷心。


    部下告訴李自成說官員都在哭,李自成聽後大怒,斥責道,難道他們真在為他們的先帝哭喪不成?他下達命令,讓這些官員統統滾迴去。轉念一想,對部下說:讓魏藻德留下來,我有話問他。


    官員們便如釋重負地迴去了。


    魏藻德被人領著來見李自成,心裏直打鼓:我見到他之後,到底以何禮參見他呢?以君臣之禮麽?不行!他非我君,我非他臣!如果不以君臣之禮相見,他怪罪了怎麽辦?正當魏藻德為這些瑣碎之事煩惱時,他已經來到了李自成麵前。他戰戰兢兢不知所措。


    李自成知道他心裏所想,同時也最容納不得他們心裏的這種想法,隻是揮揮手算是作答。然後極威嚴地說:“魏大人,身為前朝大學士,我問你話,你須得實話跟我說,否則……”李自成說到這裏,不知如何往下說了。因為他實在不知如何處置對自己不說實話的人。也不能肯定對自己不說實話就是欺君之罪。


    魏藻德一時半刻不知如何迴答他的話,想不到前些日子自己與皇上商量如何征討的人現在竟然站在自己麵前!而且還要問自己話。突然他靈機一動,以攻為守,“不知你要問我何話?”他不知該如何稱唿李自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非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非魚並收藏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