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節
鬼穀子的局(出書版) 作者:寒川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嗯,”公孫衍應聲附和,“微臣讚同太傅所言。若得晉陽,我們就可在河東紮下根基,北逼趙、燕,西迫義渠,南壓魏之河東。”
“唉,”嬴虔望著惠文公長歎一聲,“君上,說起晉陽,曆代先君,從穆公到孝公,都曾伐過。遠的不說,單自先君獻公以來,秦、趙在此已經血戰三場,我雖兩勝,城卻未拔。”
惠文公抬起頭來,不無堅定地掃視眾臣一眼,語調雖緩,卻是字字有力:“寡人欲得此城,諸位愛卿可有妙計?”
眾人陷入深思。
有頃,公孫衍抬頭:“臣有一計,此城或唾手可得。”
“哦?”惠文公抬頭望向他,“愛卿請講!”
“據微臣探知,燕公長子公子魚屯兵於下都武陽,圖謀大位。近年來,奉陽君暗結公子魚,以圍逼中山為借口,調大軍六萬,兵分兩路,一路屯於武遂,一路入代,出泰戲山,直逼武陽,欲助公子魚奪太子之位。趙人陳大兵於境,自也引起燕人警覺,燕公親使大將子之領兵六萬,分兵拒之,以備不測。”
司馬錯不解了:“敢問大良造,奉陽君為何欲助公子魚奪位?”
“公子魚一旦執掌燕柄,定會舉國聽命於奉陽君。奉陽君若得燕人助力,就可進而逼宮。”
“此言差矣!”司馬錯駁道,“奉陽君既然權傾朝野,官員任免、邊塞防務必決於他。此人若想逼宮,直接調兵圍攻邯鄲就是,何須借助燕人?”
公孫衍卻不睬他,隻將目光轉向惠文公,緩緩說道:“君上,既然趙侯龍體——”打住不說了。
惠文公眼中一亮,陷入深思,有頃,抬頭望向樗裏疾:“嗯,公孫愛卿所言甚是,秦、趙一衣帶水,休戚與共。趙侯龍體有恙,寡人自當問安才是。”轉向樗裏疾,“樗裏愛卿,你準備一下,問聘邯鄲,代寡人向趙侯請安!”
樗裏疾似也心領神會:“微臣領旨!”
在宮中太醫的“全力搶救”下,肅侯終於挺過頭七日,性命雖是無虞,卻是不見康複,時而“盜汗,胸悶,咳痰”,龍體日見消瘦。太醫幾番診視後,斷為“癆症”,不讓見風,隻讓在內宮靜養。太子趙雍與生母田夫人(齊王田因齊胞妹)日夜守候在洪波台裏,半步不離肅侯。
又過十餘日,肅侯病情“略有好轉”,吩咐廷尉肥義、宦者令鞏澤安排趙雍臨朝理政。
翌日晨起,上朝鍾聲響起,太子雍誠惶誠恐地在鞏澤陪伴下登臨主位。趙雍從龍位上俯視下去,竟見偌大的信宮裏隻跪著安陽君公子刻、廷尉肥義、中大夫樓緩、禦史等十幾個朝臣。
這日該是大朝,按理說中大夫以上朝臣均應上朝,少說當有三四十人。趙雍心頭一沉,正不知說什麽為好,站在身後的鞏澤輕咳一聲。這是事先排演好的,趙雍也就學著肅侯的聲音緩緩說道:“諸位愛卿,平身。”
眾卿謝過,起身迴到各自席前,並膝下來。
趙雍掃視一眼,見朝堂上二十餘個空位擺在那兒,臉上終是掛不住,轉向鞏澤大聲問道:“今日大朝之事,可都傳諭眾卿了嗎?”
鞏澤躬身奏道:“迴稟殿下,下官昨日已經傳諭中大夫以上諸臣了!”
趙雍陰黑著臉轉向安陽君,佯作不懂的樣子,指著奉陽君的首席空位問道:“四叔公,今日雍兒首日臨朝,三叔公何以不來?”
安陽君拱手奏道:“迴稟殿下,微臣不知。”
趙雍將目光轉向廷尉肥義,又轉向中大夫樓緩,二人亦無應聲。
正自冷場,禦史起身叩道:“啟奏殿下,相國昨日偶感風寒,臥病在榻,無法上朝,特托微臣奏報殿下。”
“其他眾卿呢?”趙雍將小手指向其他空位,“他們也都風寒了?”
禦史不再做聲。
趙雍正欲再問,樓緩拱手奏道:“迴稟殿下,既然是相國大人貴體有恙,眾卿必是探視去了。”
趙雍臉色紅漲,正欲責怪,站在他身後的鞏澤急用膝蓋輕輕頂下他的後背。趙雍會意,忍住火氣,屏息有頃,改口笑道:“既然是三叔公有恙,眾卿當去探視。廷尉?”
肥義跨前一步:“微臣在。”
“退朝之後,本宮也去探望三叔公,由你安排吧。”
“微臣遵命。”
趙雍抬頭望向眾臣:“君父龍體欠安,本宮暫代君父臨政,諸位愛卿可有奏本?”
樓緩拱手啟奏:“啟奏殿下,秦國使臣樗裏疾來朝,在殿外候見。”
趙雍微微點頭:“宣秦使上朝。”
樗裏疾走上朝堂,叩道:“秦公特使樗裏疾叩見殿下!”
趙雍擺手:“秦使免禮。”
“謝殿下隆恩!”樗裏疾再拜,“秦公聽聞趙侯龍體欠安,特備薄禮一份,使微臣前來問聘,恭祝趙侯早日康複,萬壽無疆!”雙手呈上禮單,鞏澤接過,呈予趙雍。
趙雍掃過一眼,將禮單置於幾上,抬頭望向樗裏疾:“趙雍代君父謝秦公美意,順祝秦公萬安。”
“微臣定將殿下吉言轉呈君上。秦公還有一請,望殿下垂聽!”
“特使請講。”
“秦、趙一衣帶水,唇齒相依,和則俱興,爭則俱傷。今暴魏失道,龐涓肆虐,鄰邦無不以虎狼視之。秦公欲與趙室睦鄰盟誓,共伐無道之魏,懇請殿下恩準!”
趙雍思忖有頃,目光轉向安陽君。安陽君朝奉陽君的空位努一努嘴,趙雍會意,轉對樗裏疾道:“秦、趙睦鄰結盟,當是趙國幸事,本宮可以定下。共伐強魏一事,關乎趙國安危,本宮稚嫩,不能擅專,請秦使暫迴館驛安歇,待本宮朝議過後,稟過相國,奏明君父,再行決斷。”
看到趙雍小小年紀,初次臨朝,竟能應對得體,樗裏疾大是驚異,免不得朝他多看幾眼,伏身再拜:“微臣恭候佳音!”
奉陽君府的龐大客廳裏,文武百官及抬著禮物的仆從進進出出,申孫笑容可掬,點頭哈腰地站在廳門處迎來送往。
將近午時,府中客人漸少。申孫伸個懶腰,正欲尋個地方坐下稍歇,河間令申寶使人抬著一個大禮箱走進院中。申孫哈腰再迎上去,剛要揖禮,卻見申寶撲通一聲跪下,在地上朝他連拜數拜。申孫大吃一驚,飛身上前扶起,急道:“申大人,這這這……主公不在此處,在下何敢受申大人如此大禮?”
申寶起身,朝申孫再掬一躬,一本正經地說:“家老客氣了!天下申門無二姓,下官聽聞家老宗祠原在楚地,就知家老必是打申地來的。下官祖上也在申地,今兒在此鬥膽攀親,與家老也算是同門同宗了。按照申門輩分,下官當是孫輩,孫輩見了祖輩,莫說是個響頭,縱使三拜九叩,也是該的。”
申孫嗬嗬笑道:“不瞞大人,自申國絕祠,申氏一門四散五裂,滿天下都是了。不究咋說,但凡姓申的,見麵就是親人。不久前,韓相申不害過世,在下還使人前往吊唁呢。”
申寶揖道:“家老能認下官,是下官福分。”從袖中摸出禮單,雙手呈上,“聽聞相國貴體有恙,下官甚是憂慮,昨夜一宵未眠,今兒一大早,在下四處采辦這點薄禮,不成敬意,隻盼相國大人能夠早日康複。”
申孫接過禮單,略掃一眼,心頭一怔,抬眼瞟向禮箱。申寶忙站起來,走至箱前,打開箱蓋,現出六排金塊,每排六鎰,總共三十六鎰。
申孫斂起笑臉,臉色微沉,轉對申寶,不溫不火道:“說吧,一家子的,你送如此厚禮,想是有所求了。”
申寶賠笑道:“家老有問,下官不敢有瞞。下官家廟、雙親盡在晉陽,如今父母年事已高,下官甚想調迴晉陽,一來為國盡職,二來也好全個孝道。下官不才,這點私念,還望家老看在先祖麵上,予以成全。”
“我說你個申大人哪!”申孫麵色稍懈,重現一笑,攤開兩手道,“晉陽是趙國根基,君上陪都,豈是誰想去就能去的?再說,以大人之才,河間令已是足任,大人此來,一張口就是晉陽令,豈不是讓主公為難嗎?”
申寶從袖中再次摸出一隻錦盒,雙手呈上。
申孫接過,打開錦盒,見是一隻工藝考究的玉碗,望著申寶笑道:“嗯,是個寶物!哪兒來的?”
申寶低聲道:“此為下官祖傳之物,特意孝敬家老大人。”
“嗬嗬嗬,”申孫臉上浮出淺笑,將錦盒合上,遞還過去,“既為申大人鎮宅之寶,在下不敢奪愛。”
申寶急了,兩腿一彎,跪地又叩:“家老若是不受,下官就不起了!”
“唉,”申孫收起錦盒,出一歎道,“申大人如此相逼,在下就不好駁麵了。不過——”將錦盒納入袖中,彎腰扶起申寶,“大人所求之事,在下雖可盡力,但成與不成,還要看大人造化。”
申寶連連拱手:“是是是,這個自然。下官謝家老栽培!”
申寶走後,申孫又候一時,看到再無客人,吩咐仆從清點禮品和禮金,安排入庫,親手整出一個清單,納入袖中,抬腿走向後花園。
後花園的東北角有片竹林,竹林裏隱著一處密宅,宅邊是個荷花池,隻是眼下時令不到,荷葉尚未露頭,水麵上冷冷清清,一眼望去,多少有些落寞。門楣上是奉陽君親筆題寫的三個大字——聽雨閣。
這兒安靜、空暢,既是奉陽君的書齋,也是他私會友人之所。
廳堂正中,奉陽君閉目端坐,公子範、左師、司徒、趙宮內史等七八個朝中重臣侍坐於側,皆在垂聽禦史講述朝堂之事。
禦史講得繪聲繪色,眾人無不喜形於色。待禦史收住話頭,公子範情不自禁,對奉陽君笑道:“哈哈哈哈,果然不出小弟所料,隻要君兄不去上朝,朝堂上就沒人了!”
眾臣皆笑起來。
司徒附和道:“公子所言極是,朝中百官,沒有不聽主公的。”
見眾人止住笑,奉陽君輕輕咳嗽一聲,掃眾人一眼,目光落在禦史身上:“安陽君沒說什麽?”
“迴稟主公,”禦史拱手道,“殿下詢問主公為何不來上朝,安陽君說,”略頓一下,輕咳一聲,學舌安陽君,“‘迴稟殿下,微臣不知。’”
因他學得極像,眾人複笑起來。
奉陽君再次擺手,探身急問:“後來呢?”
禦史搖頭:“後來就不再吱聲了。微臣見朝堂冷場,這才稟報主公偶感風寒,貴體欠安之事,殿下當即吩咐肥義前去安排,說要親來探視主公。”
“哦?”奉陽君怔了下,探身問道,“殿下何時前來探視?”
“微臣不知,想是後晌吧。”
奉陽君略一思忖,微微笑道:“嗯,他來看看更好。”轉對公子範,“八弟,我威逼中山,引起燕人不滿,燕公已派大將子之引三軍六萬阻我,我想再調晉陽守軍兩萬協防代郡,鎮住燕人。待會兒殿下前來,我就向他討要虎符,八弟親走一趟晉陽,不知意下如何?”
“舍弟謹聽三兄。”
“還有,”奉陽君從袖中摸出一道諭旨,遞給公子範,“到代郡之後,你可傳我口諭,暫攝主將之位,節製三軍。待大事成日,趙國大將軍之職就由八弟繼任!”
聽到奉陽君委此重任,公子範激動得聲音都有些沙啞,跪地叩道:“微臣領旨!”
奉陽君親手將他扶起:“八弟快起!”轉向旁側的一個寺人,“君上近日如何?”
那寺人顯然是特意從洪波台趕來的,見奉陽君問他,忙拱手道:“迴主公的話,君上高燒未愈,這又患上癆症,聽太醫說,至少還要靜養三月。癆症甚是嬌氣,看那樣子,下官在想,君上怕是走不下洪波台了。”
“三個月?”奉陽君捋須有頃,點頭道,“嗯,能有這點時間,也就夠了。”轉對眾人,“諸位愛卿,爾等各迴府中,自今日起,務要謹小慎微,靜候本公旨意,不可擅發議論,不許捅出亂子。待大事定日,本公自有厚報。”
眾臣叩道:“微臣領旨!”
眾人退出,奉陽君又坐一時,緩步走出戶外,對著荷花池裏零星散布的殘枝敗葉凝視有頃,開始活動拳腳。
申孫打遠處走來。
奉陽君見他走到跟前,收住拳腳,問道:“客人都來齊了?”
申孫點點頭,從袖中摸出一個賬簿,雙手呈上:“迴稟主公,下大夫不說,中大夫以上大人計二十四員,這是禮單。”
奉陽君接過禮單,一邊翻閱,一邊說道:“你去擬個條陳,凡上此單之人,可視原職大小,晉爵一級。沒有實職的,補他實缺。”
“老奴已擬好了。”申孫從袖中又摸一塊絲帛,雙手呈上。
奉陽君接過,看也未看,順手納入袖中,仍舊翻那賬簿。
翻至最後,奉陽君的目光突然凝住,轉向申孫:“金三十六鎰?這個申寶是誰?為何送此大禮?”
“迴主公的話,此人原係肥義手下參將,見主公勢盛,於去年托司徒門路投在主公麾下。今見主公有恙,借機再表忠誠而已。”
“嗯,”奉陽君點下頭,“我想起來了。好像已經升他什麽令了?”
“河間令。”
“對對對,是河間令。他幹得如何?”
“老奴探過了。河間原本盜匪叢生,僅此一年,聽說已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了。”
“哦?”奉陽君大是驚歎,“果真如此,此人倒是奇才,可堪一用。”
“主公聖明。”申孫忙道,“此人不但是個人才,對主公更是忠誠不貳。依奴才之見,可否讓他駐守晉陽?”
“晉陽?”奉陽君微微皺眉,“河間不過一個縣邑,晉陽卻是邊疆大郡,統轄四縣八邑。若用此人,總得有個說法。再說,萬一有失,豈不誤了本公大事?”
申孫眼珠兒一轉:“正是因為晉陽是大郡,主公更須倚重可靠之人。”湊近一步,聲音壓低,“晉陽守丞趙豹向來不服主公,申寶若去——”
“好吧,”奉陽君約略一想,點頭允道,“先使他到晉陽做一年都尉,俟有功績,再行升拔。你可吩咐申寶,要他多睜隻眼,不可與趙豹硬爭,隻要做到心中有數就行。”
“唉,”嬴虔望著惠文公長歎一聲,“君上,說起晉陽,曆代先君,從穆公到孝公,都曾伐過。遠的不說,單自先君獻公以來,秦、趙在此已經血戰三場,我雖兩勝,城卻未拔。”
惠文公抬起頭來,不無堅定地掃視眾臣一眼,語調雖緩,卻是字字有力:“寡人欲得此城,諸位愛卿可有妙計?”
眾人陷入深思。
有頃,公孫衍抬頭:“臣有一計,此城或唾手可得。”
“哦?”惠文公抬頭望向他,“愛卿請講!”
“據微臣探知,燕公長子公子魚屯兵於下都武陽,圖謀大位。近年來,奉陽君暗結公子魚,以圍逼中山為借口,調大軍六萬,兵分兩路,一路屯於武遂,一路入代,出泰戲山,直逼武陽,欲助公子魚奪太子之位。趙人陳大兵於境,自也引起燕人警覺,燕公親使大將子之領兵六萬,分兵拒之,以備不測。”
司馬錯不解了:“敢問大良造,奉陽君為何欲助公子魚奪位?”
“公子魚一旦執掌燕柄,定會舉國聽命於奉陽君。奉陽君若得燕人助力,就可進而逼宮。”
“此言差矣!”司馬錯駁道,“奉陽君既然權傾朝野,官員任免、邊塞防務必決於他。此人若想逼宮,直接調兵圍攻邯鄲就是,何須借助燕人?”
公孫衍卻不睬他,隻將目光轉向惠文公,緩緩說道:“君上,既然趙侯龍體——”打住不說了。
惠文公眼中一亮,陷入深思,有頃,抬頭望向樗裏疾:“嗯,公孫愛卿所言甚是,秦、趙一衣帶水,休戚與共。趙侯龍體有恙,寡人自當問安才是。”轉向樗裏疾,“樗裏愛卿,你準備一下,問聘邯鄲,代寡人向趙侯請安!”
樗裏疾似也心領神會:“微臣領旨!”
在宮中太醫的“全力搶救”下,肅侯終於挺過頭七日,性命雖是無虞,卻是不見康複,時而“盜汗,胸悶,咳痰”,龍體日見消瘦。太醫幾番診視後,斷為“癆症”,不讓見風,隻讓在內宮靜養。太子趙雍與生母田夫人(齊王田因齊胞妹)日夜守候在洪波台裏,半步不離肅侯。
又過十餘日,肅侯病情“略有好轉”,吩咐廷尉肥義、宦者令鞏澤安排趙雍臨朝理政。
翌日晨起,上朝鍾聲響起,太子雍誠惶誠恐地在鞏澤陪伴下登臨主位。趙雍從龍位上俯視下去,竟見偌大的信宮裏隻跪著安陽君公子刻、廷尉肥義、中大夫樓緩、禦史等十幾個朝臣。
這日該是大朝,按理說中大夫以上朝臣均應上朝,少說當有三四十人。趙雍心頭一沉,正不知說什麽為好,站在身後的鞏澤輕咳一聲。這是事先排演好的,趙雍也就學著肅侯的聲音緩緩說道:“諸位愛卿,平身。”
眾卿謝過,起身迴到各自席前,並膝下來。
趙雍掃視一眼,見朝堂上二十餘個空位擺在那兒,臉上終是掛不住,轉向鞏澤大聲問道:“今日大朝之事,可都傳諭眾卿了嗎?”
鞏澤躬身奏道:“迴稟殿下,下官昨日已經傳諭中大夫以上諸臣了!”
趙雍陰黑著臉轉向安陽君,佯作不懂的樣子,指著奉陽君的首席空位問道:“四叔公,今日雍兒首日臨朝,三叔公何以不來?”
安陽君拱手奏道:“迴稟殿下,微臣不知。”
趙雍將目光轉向廷尉肥義,又轉向中大夫樓緩,二人亦無應聲。
正自冷場,禦史起身叩道:“啟奏殿下,相國昨日偶感風寒,臥病在榻,無法上朝,特托微臣奏報殿下。”
“其他眾卿呢?”趙雍將小手指向其他空位,“他們也都風寒了?”
禦史不再做聲。
趙雍正欲再問,樓緩拱手奏道:“迴稟殿下,既然是相國大人貴體有恙,眾卿必是探視去了。”
趙雍臉色紅漲,正欲責怪,站在他身後的鞏澤急用膝蓋輕輕頂下他的後背。趙雍會意,忍住火氣,屏息有頃,改口笑道:“既然是三叔公有恙,眾卿當去探視。廷尉?”
肥義跨前一步:“微臣在。”
“退朝之後,本宮也去探望三叔公,由你安排吧。”
“微臣遵命。”
趙雍抬頭望向眾臣:“君父龍體欠安,本宮暫代君父臨政,諸位愛卿可有奏本?”
樓緩拱手啟奏:“啟奏殿下,秦國使臣樗裏疾來朝,在殿外候見。”
趙雍微微點頭:“宣秦使上朝。”
樗裏疾走上朝堂,叩道:“秦公特使樗裏疾叩見殿下!”
趙雍擺手:“秦使免禮。”
“謝殿下隆恩!”樗裏疾再拜,“秦公聽聞趙侯龍體欠安,特備薄禮一份,使微臣前來問聘,恭祝趙侯早日康複,萬壽無疆!”雙手呈上禮單,鞏澤接過,呈予趙雍。
趙雍掃過一眼,將禮單置於幾上,抬頭望向樗裏疾:“趙雍代君父謝秦公美意,順祝秦公萬安。”
“微臣定將殿下吉言轉呈君上。秦公還有一請,望殿下垂聽!”
“特使請講。”
“秦、趙一衣帶水,唇齒相依,和則俱興,爭則俱傷。今暴魏失道,龐涓肆虐,鄰邦無不以虎狼視之。秦公欲與趙室睦鄰盟誓,共伐無道之魏,懇請殿下恩準!”
趙雍思忖有頃,目光轉向安陽君。安陽君朝奉陽君的空位努一努嘴,趙雍會意,轉對樗裏疾道:“秦、趙睦鄰結盟,當是趙國幸事,本宮可以定下。共伐強魏一事,關乎趙國安危,本宮稚嫩,不能擅專,請秦使暫迴館驛安歇,待本宮朝議過後,稟過相國,奏明君父,再行決斷。”
看到趙雍小小年紀,初次臨朝,竟能應對得體,樗裏疾大是驚異,免不得朝他多看幾眼,伏身再拜:“微臣恭候佳音!”
奉陽君府的龐大客廳裏,文武百官及抬著禮物的仆從進進出出,申孫笑容可掬,點頭哈腰地站在廳門處迎來送往。
將近午時,府中客人漸少。申孫伸個懶腰,正欲尋個地方坐下稍歇,河間令申寶使人抬著一個大禮箱走進院中。申孫哈腰再迎上去,剛要揖禮,卻見申寶撲通一聲跪下,在地上朝他連拜數拜。申孫大吃一驚,飛身上前扶起,急道:“申大人,這這這……主公不在此處,在下何敢受申大人如此大禮?”
申寶起身,朝申孫再掬一躬,一本正經地說:“家老客氣了!天下申門無二姓,下官聽聞家老宗祠原在楚地,就知家老必是打申地來的。下官祖上也在申地,今兒在此鬥膽攀親,與家老也算是同門同宗了。按照申門輩分,下官當是孫輩,孫輩見了祖輩,莫說是個響頭,縱使三拜九叩,也是該的。”
申孫嗬嗬笑道:“不瞞大人,自申國絕祠,申氏一門四散五裂,滿天下都是了。不究咋說,但凡姓申的,見麵就是親人。不久前,韓相申不害過世,在下還使人前往吊唁呢。”
申寶揖道:“家老能認下官,是下官福分。”從袖中摸出禮單,雙手呈上,“聽聞相國貴體有恙,下官甚是憂慮,昨夜一宵未眠,今兒一大早,在下四處采辦這點薄禮,不成敬意,隻盼相國大人能夠早日康複。”
申孫接過禮單,略掃一眼,心頭一怔,抬眼瞟向禮箱。申寶忙站起來,走至箱前,打開箱蓋,現出六排金塊,每排六鎰,總共三十六鎰。
申孫斂起笑臉,臉色微沉,轉對申寶,不溫不火道:“說吧,一家子的,你送如此厚禮,想是有所求了。”
申寶賠笑道:“家老有問,下官不敢有瞞。下官家廟、雙親盡在晉陽,如今父母年事已高,下官甚想調迴晉陽,一來為國盡職,二來也好全個孝道。下官不才,這點私念,還望家老看在先祖麵上,予以成全。”
“我說你個申大人哪!”申孫麵色稍懈,重現一笑,攤開兩手道,“晉陽是趙國根基,君上陪都,豈是誰想去就能去的?再說,以大人之才,河間令已是足任,大人此來,一張口就是晉陽令,豈不是讓主公為難嗎?”
申寶從袖中再次摸出一隻錦盒,雙手呈上。
申孫接過,打開錦盒,見是一隻工藝考究的玉碗,望著申寶笑道:“嗯,是個寶物!哪兒來的?”
申寶低聲道:“此為下官祖傳之物,特意孝敬家老大人。”
“嗬嗬嗬,”申孫臉上浮出淺笑,將錦盒合上,遞還過去,“既為申大人鎮宅之寶,在下不敢奪愛。”
申寶急了,兩腿一彎,跪地又叩:“家老若是不受,下官就不起了!”
“唉,”申孫收起錦盒,出一歎道,“申大人如此相逼,在下就不好駁麵了。不過——”將錦盒納入袖中,彎腰扶起申寶,“大人所求之事,在下雖可盡力,但成與不成,還要看大人造化。”
申寶連連拱手:“是是是,這個自然。下官謝家老栽培!”
申寶走後,申孫又候一時,看到再無客人,吩咐仆從清點禮品和禮金,安排入庫,親手整出一個清單,納入袖中,抬腿走向後花園。
後花園的東北角有片竹林,竹林裏隱著一處密宅,宅邊是個荷花池,隻是眼下時令不到,荷葉尚未露頭,水麵上冷冷清清,一眼望去,多少有些落寞。門楣上是奉陽君親筆題寫的三個大字——聽雨閣。
這兒安靜、空暢,既是奉陽君的書齋,也是他私會友人之所。
廳堂正中,奉陽君閉目端坐,公子範、左師、司徒、趙宮內史等七八個朝中重臣侍坐於側,皆在垂聽禦史講述朝堂之事。
禦史講得繪聲繪色,眾人無不喜形於色。待禦史收住話頭,公子範情不自禁,對奉陽君笑道:“哈哈哈哈,果然不出小弟所料,隻要君兄不去上朝,朝堂上就沒人了!”
眾臣皆笑起來。
司徒附和道:“公子所言極是,朝中百官,沒有不聽主公的。”
見眾人止住笑,奉陽君輕輕咳嗽一聲,掃眾人一眼,目光落在禦史身上:“安陽君沒說什麽?”
“迴稟主公,”禦史拱手道,“殿下詢問主公為何不來上朝,安陽君說,”略頓一下,輕咳一聲,學舌安陽君,“‘迴稟殿下,微臣不知。’”
因他學得極像,眾人複笑起來。
奉陽君再次擺手,探身急問:“後來呢?”
禦史搖頭:“後來就不再吱聲了。微臣見朝堂冷場,這才稟報主公偶感風寒,貴體欠安之事,殿下當即吩咐肥義前去安排,說要親來探視主公。”
“哦?”奉陽君怔了下,探身問道,“殿下何時前來探視?”
“微臣不知,想是後晌吧。”
奉陽君略一思忖,微微笑道:“嗯,他來看看更好。”轉對公子範,“八弟,我威逼中山,引起燕人不滿,燕公已派大將子之引三軍六萬阻我,我想再調晉陽守軍兩萬協防代郡,鎮住燕人。待會兒殿下前來,我就向他討要虎符,八弟親走一趟晉陽,不知意下如何?”
“舍弟謹聽三兄。”
“還有,”奉陽君從袖中摸出一道諭旨,遞給公子範,“到代郡之後,你可傳我口諭,暫攝主將之位,節製三軍。待大事成日,趙國大將軍之職就由八弟繼任!”
聽到奉陽君委此重任,公子範激動得聲音都有些沙啞,跪地叩道:“微臣領旨!”
奉陽君親手將他扶起:“八弟快起!”轉向旁側的一個寺人,“君上近日如何?”
那寺人顯然是特意從洪波台趕來的,見奉陽君問他,忙拱手道:“迴主公的話,君上高燒未愈,這又患上癆症,聽太醫說,至少還要靜養三月。癆症甚是嬌氣,看那樣子,下官在想,君上怕是走不下洪波台了。”
“三個月?”奉陽君捋須有頃,點頭道,“嗯,能有這點時間,也就夠了。”轉對眾人,“諸位愛卿,爾等各迴府中,自今日起,務要謹小慎微,靜候本公旨意,不可擅發議論,不許捅出亂子。待大事定日,本公自有厚報。”
眾臣叩道:“微臣領旨!”
眾人退出,奉陽君又坐一時,緩步走出戶外,對著荷花池裏零星散布的殘枝敗葉凝視有頃,開始活動拳腳。
申孫打遠處走來。
奉陽君見他走到跟前,收住拳腳,問道:“客人都來齊了?”
申孫點點頭,從袖中摸出一個賬簿,雙手呈上:“迴稟主公,下大夫不說,中大夫以上大人計二十四員,這是禮單。”
奉陽君接過禮單,一邊翻閱,一邊說道:“你去擬個條陳,凡上此單之人,可視原職大小,晉爵一級。沒有實職的,補他實缺。”
“老奴已擬好了。”申孫從袖中又摸一塊絲帛,雙手呈上。
奉陽君接過,看也未看,順手納入袖中,仍舊翻那賬簿。
翻至最後,奉陽君的目光突然凝住,轉向申孫:“金三十六鎰?這個申寶是誰?為何送此大禮?”
“迴主公的話,此人原係肥義手下參將,見主公勢盛,於去年托司徒門路投在主公麾下。今見主公有恙,借機再表忠誠而已。”
“嗯,”奉陽君點下頭,“我想起來了。好像已經升他什麽令了?”
“河間令。”
“對對對,是河間令。他幹得如何?”
“老奴探過了。河間原本盜匪叢生,僅此一年,聽說已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了。”
“哦?”奉陽君大是驚歎,“果真如此,此人倒是奇才,可堪一用。”
“主公聖明。”申孫忙道,“此人不但是個人才,對主公更是忠誠不貳。依奴才之見,可否讓他駐守晉陽?”
“晉陽?”奉陽君微微皺眉,“河間不過一個縣邑,晉陽卻是邊疆大郡,統轄四縣八邑。若用此人,總得有個說法。再說,萬一有失,豈不誤了本公大事?”
申孫眼珠兒一轉:“正是因為晉陽是大郡,主公更須倚重可靠之人。”湊近一步,聲音壓低,“晉陽守丞趙豹向來不服主公,申寶若去——”
“好吧,”奉陽君約略一想,點頭允道,“先使他到晉陽做一年都尉,俟有功績,再行升拔。你可吩咐申寶,要他多睜隻眼,不可與趙豹硬爭,隻要做到心中有數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