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數日,安祿山向李隆基上了一道奏書。原來安祿山得知京宅被圍,數名門客慘死,遂羅列楊國忠二十大罪,如此向李隆基反訴。
楊國忠此前已將那些死人的伏辯交予李隆基,李隆基閱之大怒,當場罵道:“哼,人都打死了,又哪兒來的伏辯,豈不是死無對證?朕早就說過,安祿山忠心昭如日月,不可相疑,奈何你一味不聽,莫非想將安祿山逼到絕路上嗎?哦,對了,京兆牢獄的那一幫人趁早趕走,他們妄用刑具,正是酷吏手段,再好的人兒經過他們折騰,皆成有罪之人。”
楊國忠想不到李隆基竟然如此這般反應,嚇得不敢吭聲。
李隆基現在見到安祿山的來書,暗思這對將相互相指斥,已然水火不容了,心中就矛盾萬分:一邊是戍守邊境的得力猛將,一邊是統領全國的丞相,都是不可割舍之人啊!李隆基在那裏默思良久,終究無法取舍,隻好退而求其次:先將楊國忠喚來斥責一番,繼而認為此事的罪魁禍首為鮮於仲通,就將鮮於仲通貶為零陵太守,以平安祿山之憤。
楊國忠數番與安祿山交手,不料又敗一陣,且此次還連帶著將鮮於仲通貶至邊遠之地,心中的懊惱又加深了一分。
時辰進入了十月,大隊人馬又複入華清宮。君臣妃嬪或浴溫湯、或觀歌舞,一派悠然閑適的景象。李隆基身處溫柔之鄉裏,有時偶然想起安祿山應該奉旨到來了,然過了月餘,安祿山依然無影無蹤。
安祿山上次如擺脫金鉤而去,怎麽會再來體驗一遍恐懼呢?此時範陽冰天雪地,安祿山已然完成了諸般準備,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戰即將開始了。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八,範陽中軍帳中
自八月開始,河東鎮與平盧鎮奉令調來八萬人,加上範陽鎮的七萬兵,共十五萬人,他們屯於雄武城之西,日日操練不已,且每隔五日,就要大饗士卒一迴。將士們知道,看眼前情勢,眼見要有一場大戰事,然接連練兵到了十月,安大使依然沒有出征的號令。他們私下議論,隻好猜度不已。
這日五品以上官秩者皆來集合,中軍帳中無論如何放不下,從三品以下者隻好排列在中軍帳外。辰牌三刻,安祿山那胖大的身軀在高尚等人的簇擁下入了中軍帳。
眾人知道,經過多日來的練兵,眼下肯定會有出征的方向了。
安祿山將胖大的身子塞入座中,然後沉聲說道:“奉事官胡逸昨日自京城來,帶來了聖上的密旨。楊國忠大逆不道,如今上欺聖上,下淩百官,已現兇逆之象。奉密旨,遣祿山將隨手兵入朝來,以平禍亂。”
眾將恍然大悟,原來此次大張旗鼓練兵,為的是入京“清君側”。然個中也有數個心思靈動者暗自想道:胡逸昨日方帶來皇帝的密旨,大軍卻在八月就開始集結,莫非安大使未卜先知,早早就知道楊國忠要興亂嗎?安祿山道:“大軍定於明日在薊城南門外大閱誓眾。大軍南征後,由範陽節度副使賈循守範陽,平盧節度副使呂知誨守平盧,別將高秀岩守雲中。”
這三人聞喚,當即出列接令。
安祿山道:“此三地為我根本,又是眾將士家屬所居,你們三人須謹守本分,把這些地方守好了。”
賈循等三人急忙躬身接令。
安祿山又喚出雲麾將軍何千年、歸德將軍高邈道:“你們二人即日選出精騎二百,今日就赴太原,可以獻射生手的名義經驛所行走,明日將太原留守楊光擒拿。你們得手之後,即可撤離太原到雲中,與高秀岩會合。”
二將又躬身接令。
此計係高尚所獻。若何千年能將太原留守生擒,此訊息能夠很快傳至長安,如此就造成安祿山大軍將經太原直撲長安的假象。
安祿山最後說道:“明日平明即大閱誓眾,你們各返己營分發兵器與糧草,晚間大饗士卒。”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至十二月初二,薊城、博陵郡、鄴郡、汲郡沿線
十一月初九平明時分,安祿山在眾將簇擁下立於薊城南門樓上,一番大閱誓眾儀式過後,十五萬兵馬開始啟動。
大軍行走起初比較隱秘,他們夜半而行,平明而食,然後駐紮休息。沿途毫無抵抗,大軍每日進軍六十裏。如此到了第十日,大軍就進入了博陵郡。安祿山乘鐵輿而行,看到大軍進軍如此順利,起初的忐忑之心就歸入肚中,迴視高尚、嚴莊道:“哈哈,看來我們此前過於謹慎了,如此一路走來,郡縣皆望風而降,我們何必要夜半行軍呢?自明日始,大軍平明造飯,辰時啟動,不用遮遮掩掩了。”
此後十五萬步騎精銳白日行軍,他們行走時煙塵遮日,鼓噪震地。無數張巨大的鼙鼓同時擂響,似雷聲,又似旋風,如此更添從征戰士的雄心。
安祿山大軍所過之處,尚為安祿山所兼河北道采訪使統轄的地麵。沿途郡縣懾於安祿山之勢,其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為擒戮,可謂望風瓦解。大軍如旋風般掠過鄴郡、汲郡,十二月初一即到達靈昌地麵。
靈昌郡南臨黃河,此時寒潮滾滾,朔風逼人,安祿山到了黃河邊,指令人們連夜用繩索和草木將集來的舟船連接起來,然後橫絕黃河。
初二一早,這些舟船經過一夜與河水激蕩黏合,竟然冰合如浮橋。安祿山手指南岸,下令步騎沿橋過河。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十五日華清宮飛霜殿中
何千年率領的精騎到了太原,果然將太原留守楊光擒拿,然後唿嘯奔至雲中。太原火速將此情況向朝廷申報,李隆基見之不以為然,根本不相信安祿山會謀反。看來安祿山虛晃一槍欲行疑兵之計毫無效果,因為李隆基完全不設防。如此到了十五日,安祿山大軍已開始攻入博陵郡地麵,河北各地奏報安祿山的大軍蹤跡,李隆基此時方才明白:安祿山果然反了!
李隆基急喚楊國忠和陳玄禮到飛霜殿議事。楊國忠自從得知安祿山謀反,心間鼓蕩,滿溢興奮,此時進入飛霜殿,臉上尚有難掩的亢奮。
李隆基臉上既有憤怒,又有蕭索之色,歎道:“唉,看來還是你們說得對,胡人往往狼子野心,不足托以大事。安祿山謀反無疑,我們須有應對之策。”
楊國忠揚揚得意地說道:“請陛下放心,今反者僅安祿山一人而已!其將士被他一時蒙蔽,旬日內必知安祿山叛國,定會斬之來降。或者陛下發兵討之,仗大義誅暴逆,則可兵不血刃而定矣。”楊國忠之所以激安祿山謀反,正是基於這樣的思慮:安祿山舉反旗之日,就是其滅亡之時。陳希烈還算持重,說道:“楊右相所言甚是,安祿山逆勢而動,定然滅亡。陛下,臣以為應當發兵討之,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剛剛入京,此人有勇有謀,可將之召來詢問行軍方略。”是時高仙芝剛剛被授為右金吾大將軍,安西節度使由封常清繼任。
李隆基頗以為然,就派人去喚封常清。他知道大軍壓境,若一味聽從楊國忠之言,等待安祿山的手下拿下安祿山,畢竟虛妄。於是令特進畢思琛赴洛陽、金吾將軍程千裏赴太原開始募兵。
封常清進入殿內,看到皇帝一副憂愁的模樣,納頭便拜。
李隆基令其平身,說道:“封卿知道安祿山反了嗎?”
“臣也是剛剛得知。請陛下勿慮,安祿山不自量力,置皇恩於腦後,如此亂臣賊子,是不可長久的。”
“嗯,你說得對,朕推心待之,此賊卻以謀反待朕。封卿久在邊關,頗知軍機之事,你現在來朕身邊,實為上蒼佐朕。如今賊勢洶洶,當以何種討賊方略來行呢?”
封常清稍稍凝思片刻,既而答道:“陛下,如今安賊號稱領兇徒二十萬,無非虛張聲勢,臣以為實際兵員不過十萬罷了。如此十萬兵員侵犯中原,實為以卵擊石,不足為慮。臣以為陛下可派上將一員赴東京,立即開府庫,募驍勇,旬日間即可募兵二十萬。待安祿山兵犯東京之時,我軍即可以逸待勞,計日取逆胡之首懸於闕下。”
李隆基見封常清說得如此堅決,臉上方才有了些許笑意。同樣輕鬆之語,剛剛出於楊國忠之口,李隆基不予認可,現在能征善戰的封常清也如此說,李隆基就有些信服,心中頓時釋懷了許多。
封常清在安西多年,對於安西人皆習戰很熟悉,卻不知中原由於長期安定,金鼓之聲不聞,應征之人哪兒能倉促上陣?其實前次劍南數戰應當成為鑒戒,那些在京畿所募之兵接戰即潰,奈何楊國忠將實際戰情瞞得甚嚴,封常清根本不知,便用安西的情勢來套眼前之勢了。
李隆基於是說道:“封卿,朕屬意你去洛陽募兵迎戰,如何?”
封常清沒有懼色,再拜道:“國難當頭,臣願領此職。”
李隆基就當場授封常清為範陽、平盧節度使,令其速往洛陽募兵迎敵。
封常清當日即離開華清宮向東疾馳。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二十二日長安興慶宮
封常清前赴洛陽,李隆基心中得到一些輕鬆,就又在華清宮待了數日。安祿山此時攻下博陵郡,開始令大軍鼓噪南下,李隆基心慌無比,下令返迴長安。
十一月二十一日,李隆基在興慶宮接連發出了數道敕令:授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為太原尹;新置河南節度使,領陳留等十三郡,由衛尉卿張介然擔任;以原先赴河東的程千裏為潞州長史;凡是叛軍衝擊的諸郡,皆設置防禦使。
同日,李隆基下令斬殺太仆卿安慶宗,賜其妻榮義郡主自盡。安慶宗係安祿山的長子,父貴子顯,所以能為朝中大員,且娶郡主為妻。
李隆基辦完了這些事兒,又欲禦駕親征,並留太子在京監國。
楊國忠得知此訊,頓時惶惶不可終日。是時楊銛和秦國夫人已病逝,楊國忠就與韓國夫人和虢國夫人商議,其含淚說道:“太子素惡吾家專橫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與姐妹便命在旦暮矣。”二女聞言大驚,急忙聯袂入宮麵見楊玉環。虢國夫人多年不與楊玉環朝麵,如今事態緊急,也就顧不得了。
不知道楊玉環在李隆基麵前如何說辭,最終讓李隆基打消了禦駕親征的念頭。
十一月二十二日,李隆基在勤政殿召集重臣,宣布以皇六子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由二人統率諸軍東征。李隆基拿出內府錢帛,令二人先招募新兵,預定招募人數為十一萬人。
天寶十四載十二月初一長安望春亭
李琬和高仙芝經過十餘日募兵,再加上集來的邊兵和京中部分禁軍,雖未達到十一萬人的規模,終於集齊約五萬人。李隆基心急如焚,指令他們集齊的隊伍名為“天武軍”,約定十二月初一出征。
李隆基先在花萼樓裏宴請高仙芝等出征將領,然後又到望春亭慰勞送行。李隆基舉盞祝道:“封常清此時已在東都募兵六萬,其斷洛陽橋防止賊軍過黃河,並親帶驍騎到虎牢關拒守。高將軍可駐紮於陝郡,與封常清前後聯絡,以奮勇殺敵。來,請飲盡此盞,祝馬到成功!”
元帥李琬不明軍事,還在京中遙領此職,則高仙芝為事實上的主帥,李隆基另詔宦官邊令誠為監軍將軍,令其隨同行軍,以行監軍之職。
如此一來,李隆基就在安祿山的進攻方向布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河南節度使張介然領兵一萬,以陳留郡(今河南開封縣)為依托,首先抗擊叛軍;第二道,封常清領兵六萬,從虎牢關開始節節抗擊,最後可依托堅固的洛陽城池拒敵;第三道,高仙芝領兵六萬駐紮陝郡,其背靠潼關,成為拱衛長安的最後屏障。
天寶十四載十二月初二至十八日陳留郡至潼關沿線
李隆基精心構築的三道防線看似堅固無比,然在安祿山的勁兵衝擊下不堪一擊。安祿山的大軍渡過黃河之後,即直逼陳留郡。河南節度使張介然剛剛到任數日,聞敵襲來,就親率近萬將士登城防守,奈何寡不敵眾,被叛軍襲破城門。安祿山此時得知長子安慶宗被斬的訊息,就仰天長號,為泄其憤,先將張介然斬於軍門之前,再將俘獲的近萬人統統斬殺。
十二月初八,安祿山攻破滎陽,大軍再前行二十裏,就到了虎牢關前,是時封常清已至關上。封常清看到叛軍漫山遍野而至,麵無懼色,下令開關出門排陣迎敵。
安祿山所攜十五萬將士,其中騎兵占據大半,而騎兵中,又以“曳落河”萬餘人為核心。舉目天下,馬騎之精,騎手之術,這些人實為傲視天下。封常清不識利害,驅動其募來的烏合之眾勉強排陣,如此正中安祿山下懷。待衝鋒開始,就見那些馬快刀利的番人騎手衝在最前麵,很快將封常清的將士衝得七零八落。封常清到了此時,方悔自己不該在皇帝麵前誇下海口:這些募來的六萬兵士,不過匆匆集訓旬餘,如何是這些鐵騎的對手呢?
封常清見機甚快,一麵帶領少數人退入關內,一麵下令緊閉關門,留在外麵的萬餘人隻好任叛軍任意宰殺了。封常清知道虎牢關難擋叛軍腳步,僅留下數百人據守關隘,自己帶領殘兵返迴洛陽,意圖用洛陽城池與叛軍相抗。
虎牢關實為洛陽的東大門,武德年間,李世民率軍圍困洛陽王世充,聞聽竇建德領兵來援,他不撤洛陽之圍,自己親帶驍騎狂奔至虎牢關據守,終於以少勝多,先敗竇建德,再逼降王世充,為大唐奪得了中原之地。李世民當時所帶驍騎,實為經戰事錘煉出的精銳之兵,由此所向披靡。不料百餘年後,中原少有戰事,天下的精騎集於安祿山之手。封常清此次東出據守虎牢關,實指望憑地利與叛軍相抗,不料己方兵力太弱,由此一觸即潰,若李世民地下有知,定歎後輩不肖。
封常清率眾出關奔赴洛陽,其未行百裏,就聞身後吹角鼓噪之聲連天,且煙塵障目,自是叛軍破關而至。封常清並不慌亂,將隨行之兵分為兩支,設伏於罌子穀。待敵軍追兵入穀,即驅兵掩殺。那些叛軍先頭驍騎由於連戰皆捷,不免有些懈怠驕矜,根本想不到這裏還有伏兵。很快,數百叛軍騎手被斬於馬下。
如此叛軍小挫一陣,然後續之兵無止無歇,封常清的這些殘兵如何為其對手?封常清隻好下令且戰且退,好歹到了洛陽上春門,然追兵尾隨而至,封常清隻好留下一些人與追兵纏鬥,僅有少數人隨其入城。
十二月十二日,洛陽城被低垂的雲團籠罩,夜來雪花紛飛,到了清晨,城內外的地麵上皆大雪盈尺。此時,安祿山的全部人馬已集於城外,辰牌一刻,安祿山下令攻城。於是,叛軍開始從四麵八方圍攻。三萬多守兵皆為臨時募集而來的市井之人,他們先是一窩蜂地據守於城牆之上,待叛軍射來密集的弩箭和飛石,即被打得哇哇亂叫,遂龜縮在能避之處。其實大軍攻防之時,那些伍長、隊正等人最為重要,這些人因戰陣經驗豐富,可以上領將軍意圖,下率士卒同時進退,而封常清倉促募來之兵中,那些伍長、隊正從無戰陣經驗,實與普遍士卒相同,由此一個“亂”字了得。到了午時,洛陽城池就有數處被攻破,這些叛軍素有攻城經驗,入城後先去打開城門,使大隊叛軍得以蜂擁而入。這些叛軍驍騎入城後,即縱馬沿街殺掠,雪白的地麵上,到處都灑滿了殷紅的血跡,橫七豎八地躺滿了屍體。
封常清率領二千餘騎且戰且退,其先與叛軍戰於都亭驛,不勝;退守宣仁門,又敗;再從提象門出來,砍伐大樹,阻塞道路;最後從禁苑西邊壞牆逃出,至於穀水。封常清迴視身後,就見僅餘百騎,不禁仰天歎道:“常清所將之兵,皆是烏合之眾,以此抗兇寇,焉能保全?”再觀雪幕中的洛陽,此時已落入安祿山之手,封常清無可奈何,隻好帶領從騎向西狂奔,投奔駐於陝郡的高仙芝。高仙芝在陝郡統兵五萬,是為李隆基設立的拱衛長安的最後一道防線。
封常清見了高仙芝伏地大哭:“六萬兵馬全軍覆沒,洛陽城也入敵手,高將軍救我。”
封常清一直跟隨高仙芝,其先為判官,繼為安西節度副使,高仙芝實有讚襄之功。高仙芝將封常清扶起,問道:“賊寇自十一月初九出兵,至洛陽城破僅三十四日,何其速也!你與敵接戰數陣,當知其虛實,可將其詳情敘來。”
封常清將交戰的過程說了一遍,他此時早失卻了當初在李隆基麵前的豪情,知道以眼前的兵馬難擋叛軍之勢,最後說道:“常清累日血戰,知道賊鋒勢不能當。陝郡無險可守,僅此五萬兵馬難與賊爭鋒,且潼關無兵,若賊寇狂奔,則京師危矣。常清以為,將軍宜棄此守,退保潼關為上策。”
封常清起初投奔於高仙芝麾下,起初不過為一侍衛,之所以頗受高仙芝的賞識和擢拔,主要基於封常清才能出眾。封常清經過數日來的激戰,深識己軍之弊,腦子冷靜下來,就有了暫避敵鋒、退保潼關之策。
高仙芝一生大小戰數十役,其戰事眼光超乎常人。他現在聽了封常清之言,又冷靜籌算片刻,覺得封常清的建言實為上策,就當即下令五萬大軍連夜拔營,退守潼關。
陝郡瀕臨黃河設有糧倉,名為“太原倉”,其中堆滿了曆年蓄積而來的糧食和布帛。高仙芝不忍這些財帛落入安祿山之手,就令人將太原倉打開,將其中的財帛分發至將士之手,那些不能帶走的糧食隻好就地焚燒掉。
是時洛陽失守的訊息早傳遍軍中,將士們生怕叛軍快馬而至,心中驚恐萬狀。現在高仙芝下令分財帛焚倉庫,愈加證實了叛軍將至的猜測。待他們手持火把向西撤退的時候,忽然有人驚唿:“賊軍來了。”這些人頓時如驚弓之鳥撒腿狂奔,再無隊伍之形。
由於秩序混亂,士馬雜相狂奔,或跌入溝壑,或互相踐踏,由此死者甚眾。待平明時分,隻見陝郡至潼關的沿途道中道側,滿目皆是丟棄的兵器、糧草及財帛,路邊死屍甚多,受傷的將士撐著傷體向潼關挪移,那些負傷的馬騎或躺在道側,或漫步在田野裏哀嚎。
監軍邊令誠目睹此慘狀,就躲在關內修書一道奏與李隆基,而高仙芝和封常清此時正督促兵士加固關隘。
天寶十五載正月初一東都洛陽
高仙芝率部退守潼關之時,安祿山其實未派驍騎追趕。他自從得了洛陽,早已誌得意滿,無意繼續西進,就開始在洛陽圓自己的皇帝夢。
正月初一,安祿山經東都耆老多次勸進下,在宮內乾元殿登上皇帝寶座。自稱為“雄武皇帝”,國號“大燕”,改元“聖武”。以原河南尹達奚珣為侍中、張通儒為中書令、高尚和嚴莊為中書侍郎。
安祿山出兵以“清君側”為名,即是要奉密旨誅殺楊國忠,不料他到了洛陽就將偽裝撕下,可見其誌在取天下,眼光早盯在李隆基的皇帝之位上。
安祿山滿足於在洛陽稱帝,無意在兵鋒最盛的時候乘勝攻取潼關,由此給李隆基帶來了喘息之機。
天寶十四載十二月長安與潼關
前方敗績的訊息接連傳往長安,李隆基憂心如焚,又對諸事進行了安排。十二月十五日,即洛陽失守的第四日,李隆基授皇十六子李璘為山南節度使,皇十三子李璬為劍南節度使。他之所以如此授任,自是基於安祿山占領洛陽之後,汴水漕運由是斷絕,江淮租賦勢必改道江漢,然後輸入關中。李隆基令其二子主持山南和劍南道,其目的在於鞏固京城的後方。
李隆基辦完這些事兒,也沒有忘記在潼關鎮守的高仙芝和封常清。
同日,李隆基同時頒下兩道敕書。一道敕書頒往河西鎮,召哥舒翰入京前往潼關主持防務;另一道敕書,則由邊令誠攜帶前往潼關宣旨。
這道敕書即是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死令。
邊令誠先召見封常清宣旨,以“討逆無效,喪師失地”之罪予以處斬。封常清早知死罪難免,就將早就寫好的遺表捧至邊令誠,讓他轉呈皇帝,表中說道:“仰天飲鳩,向日封章,即為屍諫之臣,死做聖朝之鬼。若使歿而有知,必結草軍前,迴風陣上,引王師之旗鼓,平寇賊之戈鋌。臣常清無任永辭聖代悲戀之至。”
高仙芝再被喚來,他在百餘名陌刀手的簇擁下,再見封常清的屍身已躺在蘆席,知道自己今日難以獨活。他聽完聖旨,悲憤地說道:“我退兵至潼關,罪也,守死不辭;然以我減截兵糧及賜物等,實小人誣我也。”他如此說話,即是斥責眼前的邊令誠。
是時將士們聞聽欲斬高將軍,不約而同地聚到門前,在那裏大唿冤枉,以頭碰地,其聲震天。邊令誠生怕將士生亂,遂令劊子手速斬。
高仙芝又看了看封常清的遺體,悲戚地說道:“常清,你隨我自微及著,相處甚篤,今日又與你同死於此,實為天命啊!”言訖,從容被斬。
邊令誠喚來右武衛將軍李承光,令他在哥舒翰到任之前,署理這裏的軍務,然後匆匆返迴長安。
第二十四迴 促戰潰敗失潼關 聞驚倉皇棄長安
天寶十五載正月初一,哥舒翰被人抬至潼關門樓上向東眺望,此時的洛陽城內,安祿山正在那裏舉行皇帝登基儀式。昔日大唐的一東一西二位郡王,如今成為敵手東西對峙。
哥舒翰入朝行至半途,晚間入浴室沐浴之時,忽然中風癱瘓。李隆基授其為副元帥之時,一些人認為派一個癱子主持潼關軍務,令人堪憂。李隆基聽聞這些風言風語不以為然,說道:“哥舒翰威名顯赫,其雖癱瘓難行,而眼光智計不失,放眼天下能抵禦安祿山者,唯此一人而已。”
李琬被授為元帥,不必親赴前線,無非掛名而已。然其被授為元帥的第六日,忽然離奇暴死。如此一來,李隆基又授給哥舒翰一個全新的軍銜,名曰“皇太子先鋒兵馬元帥”,即哥舒翰為皇太子李亨的先鋒元帥,則此次東征冠以皇太子的名義。天寶十四載二十三日,哥舒翰率領集來的八萬將士奔赴潼關,這其中有哥舒翰從河西、隴右諸藩調來的五萬部落兵。李隆基先在勤政樓與哥舒翰壯行送別,再令百官到郊外餞行。大軍出發之後,就見旌旗兵戈綿延百餘裏,可謂壯觀。如此八萬餘人再加上高仙芝、封常清的殘兵,則潼關守軍共計十餘萬人,對外號稱二十萬。
哥舒翰此時凝望關外,就見關下依次設有三道壕溝,這些壕溝皆寬二丈,深一丈,壕溝的前方更設有大量的鹿角刺木,如此態勢再加上險要的潼關,委實易守難攻。哥舒翰觀此情狀,迴首對眾將說道:“高仙芝與封常清當初棄守陝郡,退守潼關還是有眼光的。唉,隻是叛軍未大舉來攻,他們自亂陣腳自傷太多,卻搭上了高仙芝的一條命,可惜了。”
哥舒翰未到潼關之前,這裏軍務暫由李承光主持,其聞言說道:“哥舒元帥所言甚是。高將軍和封大使當時以為,賊軍遠來,利在速戰。官軍唯有憑險堅守,不可輕易出關,此為上策。”
哥舒翰道:“不錯,我若當時在此,也會選擇此策。嗯,傳我帥令,各部唯憑險堅守,不得出關一步,違令者斬!李承光,今後由你職掌步軍,馬軍由王思禮職領。你們可分出一半人輪換守關,另一半在關內操練。唉,這十幾萬將士驟然集在一起,須下大力氣讓他們依軍令而行。”
守軍十幾萬人依然為烏合之眾,除了哥舒翰帶來的蕃兵稍有戰鬥力之外,其他人多為市井之徒。士卒們缺乏鬥誌,將佐們彼此摩擦,哥舒翰由此確立首先守關、再次整兵的方略,實為正確之舉。
楊國忠此前已將那些死人的伏辯交予李隆基,李隆基閱之大怒,當場罵道:“哼,人都打死了,又哪兒來的伏辯,豈不是死無對證?朕早就說過,安祿山忠心昭如日月,不可相疑,奈何你一味不聽,莫非想將安祿山逼到絕路上嗎?哦,對了,京兆牢獄的那一幫人趁早趕走,他們妄用刑具,正是酷吏手段,再好的人兒經過他們折騰,皆成有罪之人。”
楊國忠想不到李隆基竟然如此這般反應,嚇得不敢吭聲。
李隆基現在見到安祿山的來書,暗思這對將相互相指斥,已然水火不容了,心中就矛盾萬分:一邊是戍守邊境的得力猛將,一邊是統領全國的丞相,都是不可割舍之人啊!李隆基在那裏默思良久,終究無法取舍,隻好退而求其次:先將楊國忠喚來斥責一番,繼而認為此事的罪魁禍首為鮮於仲通,就將鮮於仲通貶為零陵太守,以平安祿山之憤。
楊國忠數番與安祿山交手,不料又敗一陣,且此次還連帶著將鮮於仲通貶至邊遠之地,心中的懊惱又加深了一分。
時辰進入了十月,大隊人馬又複入華清宮。君臣妃嬪或浴溫湯、或觀歌舞,一派悠然閑適的景象。李隆基身處溫柔之鄉裏,有時偶然想起安祿山應該奉旨到來了,然過了月餘,安祿山依然無影無蹤。
安祿山上次如擺脫金鉤而去,怎麽會再來體驗一遍恐懼呢?此時範陽冰天雪地,安祿山已然完成了諸般準備,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戰即將開始了。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八,範陽中軍帳中
自八月開始,河東鎮與平盧鎮奉令調來八萬人,加上範陽鎮的七萬兵,共十五萬人,他們屯於雄武城之西,日日操練不已,且每隔五日,就要大饗士卒一迴。將士們知道,看眼前情勢,眼見要有一場大戰事,然接連練兵到了十月,安大使依然沒有出征的號令。他們私下議論,隻好猜度不已。
這日五品以上官秩者皆來集合,中軍帳中無論如何放不下,從三品以下者隻好排列在中軍帳外。辰牌三刻,安祿山那胖大的身軀在高尚等人的簇擁下入了中軍帳。
眾人知道,經過多日來的練兵,眼下肯定會有出征的方向了。
安祿山將胖大的身子塞入座中,然後沉聲說道:“奉事官胡逸昨日自京城來,帶來了聖上的密旨。楊國忠大逆不道,如今上欺聖上,下淩百官,已現兇逆之象。奉密旨,遣祿山將隨手兵入朝來,以平禍亂。”
眾將恍然大悟,原來此次大張旗鼓練兵,為的是入京“清君側”。然個中也有數個心思靈動者暗自想道:胡逸昨日方帶來皇帝的密旨,大軍卻在八月就開始集結,莫非安大使未卜先知,早早就知道楊國忠要興亂嗎?安祿山道:“大軍定於明日在薊城南門外大閱誓眾。大軍南征後,由範陽節度副使賈循守範陽,平盧節度副使呂知誨守平盧,別將高秀岩守雲中。”
這三人聞喚,當即出列接令。
安祿山道:“此三地為我根本,又是眾將士家屬所居,你們三人須謹守本分,把這些地方守好了。”
賈循等三人急忙躬身接令。
安祿山又喚出雲麾將軍何千年、歸德將軍高邈道:“你們二人即日選出精騎二百,今日就赴太原,可以獻射生手的名義經驛所行走,明日將太原留守楊光擒拿。你們得手之後,即可撤離太原到雲中,與高秀岩會合。”
二將又躬身接令。
此計係高尚所獻。若何千年能將太原留守生擒,此訊息能夠很快傳至長安,如此就造成安祿山大軍將經太原直撲長安的假象。
安祿山最後說道:“明日平明即大閱誓眾,你們各返己營分發兵器與糧草,晚間大饗士卒。”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至十二月初二,薊城、博陵郡、鄴郡、汲郡沿線
十一月初九平明時分,安祿山在眾將簇擁下立於薊城南門樓上,一番大閱誓眾儀式過後,十五萬兵馬開始啟動。
大軍行走起初比較隱秘,他們夜半而行,平明而食,然後駐紮休息。沿途毫無抵抗,大軍每日進軍六十裏。如此到了第十日,大軍就進入了博陵郡。安祿山乘鐵輿而行,看到大軍進軍如此順利,起初的忐忑之心就歸入肚中,迴視高尚、嚴莊道:“哈哈,看來我們此前過於謹慎了,如此一路走來,郡縣皆望風而降,我們何必要夜半行軍呢?自明日始,大軍平明造飯,辰時啟動,不用遮遮掩掩了。”
此後十五萬步騎精銳白日行軍,他們行走時煙塵遮日,鼓噪震地。無數張巨大的鼙鼓同時擂響,似雷聲,又似旋風,如此更添從征戰士的雄心。
安祿山大軍所過之處,尚為安祿山所兼河北道采訪使統轄的地麵。沿途郡縣懾於安祿山之勢,其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為擒戮,可謂望風瓦解。大軍如旋風般掠過鄴郡、汲郡,十二月初一即到達靈昌地麵。
靈昌郡南臨黃河,此時寒潮滾滾,朔風逼人,安祿山到了黃河邊,指令人們連夜用繩索和草木將集來的舟船連接起來,然後橫絕黃河。
初二一早,這些舟船經過一夜與河水激蕩黏合,竟然冰合如浮橋。安祿山手指南岸,下令步騎沿橋過河。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十五日華清宮飛霜殿中
何千年率領的精騎到了太原,果然將太原留守楊光擒拿,然後唿嘯奔至雲中。太原火速將此情況向朝廷申報,李隆基見之不以為然,根本不相信安祿山會謀反。看來安祿山虛晃一槍欲行疑兵之計毫無效果,因為李隆基完全不設防。如此到了十五日,安祿山大軍已開始攻入博陵郡地麵,河北各地奏報安祿山的大軍蹤跡,李隆基此時方才明白:安祿山果然反了!
李隆基急喚楊國忠和陳玄禮到飛霜殿議事。楊國忠自從得知安祿山謀反,心間鼓蕩,滿溢興奮,此時進入飛霜殿,臉上尚有難掩的亢奮。
李隆基臉上既有憤怒,又有蕭索之色,歎道:“唉,看來還是你們說得對,胡人往往狼子野心,不足托以大事。安祿山謀反無疑,我們須有應對之策。”
楊國忠揚揚得意地說道:“請陛下放心,今反者僅安祿山一人而已!其將士被他一時蒙蔽,旬日內必知安祿山叛國,定會斬之來降。或者陛下發兵討之,仗大義誅暴逆,則可兵不血刃而定矣。”楊國忠之所以激安祿山謀反,正是基於這樣的思慮:安祿山舉反旗之日,就是其滅亡之時。陳希烈還算持重,說道:“楊右相所言甚是,安祿山逆勢而動,定然滅亡。陛下,臣以為應當發兵討之,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剛剛入京,此人有勇有謀,可將之召來詢問行軍方略。”是時高仙芝剛剛被授為右金吾大將軍,安西節度使由封常清繼任。
李隆基頗以為然,就派人去喚封常清。他知道大軍壓境,若一味聽從楊國忠之言,等待安祿山的手下拿下安祿山,畢竟虛妄。於是令特進畢思琛赴洛陽、金吾將軍程千裏赴太原開始募兵。
封常清進入殿內,看到皇帝一副憂愁的模樣,納頭便拜。
李隆基令其平身,說道:“封卿知道安祿山反了嗎?”
“臣也是剛剛得知。請陛下勿慮,安祿山不自量力,置皇恩於腦後,如此亂臣賊子,是不可長久的。”
“嗯,你說得對,朕推心待之,此賊卻以謀反待朕。封卿久在邊關,頗知軍機之事,你現在來朕身邊,實為上蒼佐朕。如今賊勢洶洶,當以何種討賊方略來行呢?”
封常清稍稍凝思片刻,既而答道:“陛下,如今安賊號稱領兇徒二十萬,無非虛張聲勢,臣以為實際兵員不過十萬罷了。如此十萬兵員侵犯中原,實為以卵擊石,不足為慮。臣以為陛下可派上將一員赴東京,立即開府庫,募驍勇,旬日間即可募兵二十萬。待安祿山兵犯東京之時,我軍即可以逸待勞,計日取逆胡之首懸於闕下。”
李隆基見封常清說得如此堅決,臉上方才有了些許笑意。同樣輕鬆之語,剛剛出於楊國忠之口,李隆基不予認可,現在能征善戰的封常清也如此說,李隆基就有些信服,心中頓時釋懷了許多。
封常清在安西多年,對於安西人皆習戰很熟悉,卻不知中原由於長期安定,金鼓之聲不聞,應征之人哪兒能倉促上陣?其實前次劍南數戰應當成為鑒戒,那些在京畿所募之兵接戰即潰,奈何楊國忠將實際戰情瞞得甚嚴,封常清根本不知,便用安西的情勢來套眼前之勢了。
李隆基於是說道:“封卿,朕屬意你去洛陽募兵迎戰,如何?”
封常清沒有懼色,再拜道:“國難當頭,臣願領此職。”
李隆基就當場授封常清為範陽、平盧節度使,令其速往洛陽募兵迎敵。
封常清當日即離開華清宮向東疾馳。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二十二日長安興慶宮
封常清前赴洛陽,李隆基心中得到一些輕鬆,就又在華清宮待了數日。安祿山此時攻下博陵郡,開始令大軍鼓噪南下,李隆基心慌無比,下令返迴長安。
十一月二十一日,李隆基在興慶宮接連發出了數道敕令:授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為太原尹;新置河南節度使,領陳留等十三郡,由衛尉卿張介然擔任;以原先赴河東的程千裏為潞州長史;凡是叛軍衝擊的諸郡,皆設置防禦使。
同日,李隆基下令斬殺太仆卿安慶宗,賜其妻榮義郡主自盡。安慶宗係安祿山的長子,父貴子顯,所以能為朝中大員,且娶郡主為妻。
李隆基辦完了這些事兒,又欲禦駕親征,並留太子在京監國。
楊國忠得知此訊,頓時惶惶不可終日。是時楊銛和秦國夫人已病逝,楊國忠就與韓國夫人和虢國夫人商議,其含淚說道:“太子素惡吾家專橫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與姐妹便命在旦暮矣。”二女聞言大驚,急忙聯袂入宮麵見楊玉環。虢國夫人多年不與楊玉環朝麵,如今事態緊急,也就顧不得了。
不知道楊玉環在李隆基麵前如何說辭,最終讓李隆基打消了禦駕親征的念頭。
十一月二十二日,李隆基在勤政殿召集重臣,宣布以皇六子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由二人統率諸軍東征。李隆基拿出內府錢帛,令二人先招募新兵,預定招募人數為十一萬人。
天寶十四載十二月初一長安望春亭
李琬和高仙芝經過十餘日募兵,再加上集來的邊兵和京中部分禁軍,雖未達到十一萬人的規模,終於集齊約五萬人。李隆基心急如焚,指令他們集齊的隊伍名為“天武軍”,約定十二月初一出征。
李隆基先在花萼樓裏宴請高仙芝等出征將領,然後又到望春亭慰勞送行。李隆基舉盞祝道:“封常清此時已在東都募兵六萬,其斷洛陽橋防止賊軍過黃河,並親帶驍騎到虎牢關拒守。高將軍可駐紮於陝郡,與封常清前後聯絡,以奮勇殺敵。來,請飲盡此盞,祝馬到成功!”
元帥李琬不明軍事,還在京中遙領此職,則高仙芝為事實上的主帥,李隆基另詔宦官邊令誠為監軍將軍,令其隨同行軍,以行監軍之職。
如此一來,李隆基就在安祿山的進攻方向布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河南節度使張介然領兵一萬,以陳留郡(今河南開封縣)為依托,首先抗擊叛軍;第二道,封常清領兵六萬,從虎牢關開始節節抗擊,最後可依托堅固的洛陽城池拒敵;第三道,高仙芝領兵六萬駐紮陝郡,其背靠潼關,成為拱衛長安的最後屏障。
天寶十四載十二月初二至十八日陳留郡至潼關沿線
李隆基精心構築的三道防線看似堅固無比,然在安祿山的勁兵衝擊下不堪一擊。安祿山的大軍渡過黃河之後,即直逼陳留郡。河南節度使張介然剛剛到任數日,聞敵襲來,就親率近萬將士登城防守,奈何寡不敵眾,被叛軍襲破城門。安祿山此時得知長子安慶宗被斬的訊息,就仰天長號,為泄其憤,先將張介然斬於軍門之前,再將俘獲的近萬人統統斬殺。
十二月初八,安祿山攻破滎陽,大軍再前行二十裏,就到了虎牢關前,是時封常清已至關上。封常清看到叛軍漫山遍野而至,麵無懼色,下令開關出門排陣迎敵。
安祿山所攜十五萬將士,其中騎兵占據大半,而騎兵中,又以“曳落河”萬餘人為核心。舉目天下,馬騎之精,騎手之術,這些人實為傲視天下。封常清不識利害,驅動其募來的烏合之眾勉強排陣,如此正中安祿山下懷。待衝鋒開始,就見那些馬快刀利的番人騎手衝在最前麵,很快將封常清的將士衝得七零八落。封常清到了此時,方悔自己不該在皇帝麵前誇下海口:這些募來的六萬兵士,不過匆匆集訓旬餘,如何是這些鐵騎的對手呢?
封常清見機甚快,一麵帶領少數人退入關內,一麵下令緊閉關門,留在外麵的萬餘人隻好任叛軍任意宰殺了。封常清知道虎牢關難擋叛軍腳步,僅留下數百人據守關隘,自己帶領殘兵返迴洛陽,意圖用洛陽城池與叛軍相抗。
虎牢關實為洛陽的東大門,武德年間,李世民率軍圍困洛陽王世充,聞聽竇建德領兵來援,他不撤洛陽之圍,自己親帶驍騎狂奔至虎牢關據守,終於以少勝多,先敗竇建德,再逼降王世充,為大唐奪得了中原之地。李世民當時所帶驍騎,實為經戰事錘煉出的精銳之兵,由此所向披靡。不料百餘年後,中原少有戰事,天下的精騎集於安祿山之手。封常清此次東出據守虎牢關,實指望憑地利與叛軍相抗,不料己方兵力太弱,由此一觸即潰,若李世民地下有知,定歎後輩不肖。
封常清率眾出關奔赴洛陽,其未行百裏,就聞身後吹角鼓噪之聲連天,且煙塵障目,自是叛軍破關而至。封常清並不慌亂,將隨行之兵分為兩支,設伏於罌子穀。待敵軍追兵入穀,即驅兵掩殺。那些叛軍先頭驍騎由於連戰皆捷,不免有些懈怠驕矜,根本想不到這裏還有伏兵。很快,數百叛軍騎手被斬於馬下。
如此叛軍小挫一陣,然後續之兵無止無歇,封常清的這些殘兵如何為其對手?封常清隻好下令且戰且退,好歹到了洛陽上春門,然追兵尾隨而至,封常清隻好留下一些人與追兵纏鬥,僅有少數人隨其入城。
十二月十二日,洛陽城被低垂的雲團籠罩,夜來雪花紛飛,到了清晨,城內外的地麵上皆大雪盈尺。此時,安祿山的全部人馬已集於城外,辰牌一刻,安祿山下令攻城。於是,叛軍開始從四麵八方圍攻。三萬多守兵皆為臨時募集而來的市井之人,他們先是一窩蜂地據守於城牆之上,待叛軍射來密集的弩箭和飛石,即被打得哇哇亂叫,遂龜縮在能避之處。其實大軍攻防之時,那些伍長、隊正等人最為重要,這些人因戰陣經驗豐富,可以上領將軍意圖,下率士卒同時進退,而封常清倉促募來之兵中,那些伍長、隊正從無戰陣經驗,實與普遍士卒相同,由此一個“亂”字了得。到了午時,洛陽城池就有數處被攻破,這些叛軍素有攻城經驗,入城後先去打開城門,使大隊叛軍得以蜂擁而入。這些叛軍驍騎入城後,即縱馬沿街殺掠,雪白的地麵上,到處都灑滿了殷紅的血跡,橫七豎八地躺滿了屍體。
封常清率領二千餘騎且戰且退,其先與叛軍戰於都亭驛,不勝;退守宣仁門,又敗;再從提象門出來,砍伐大樹,阻塞道路;最後從禁苑西邊壞牆逃出,至於穀水。封常清迴視身後,就見僅餘百騎,不禁仰天歎道:“常清所將之兵,皆是烏合之眾,以此抗兇寇,焉能保全?”再觀雪幕中的洛陽,此時已落入安祿山之手,封常清無可奈何,隻好帶領從騎向西狂奔,投奔駐於陝郡的高仙芝。高仙芝在陝郡統兵五萬,是為李隆基設立的拱衛長安的最後一道防線。
封常清見了高仙芝伏地大哭:“六萬兵馬全軍覆沒,洛陽城也入敵手,高將軍救我。”
封常清一直跟隨高仙芝,其先為判官,繼為安西節度副使,高仙芝實有讚襄之功。高仙芝將封常清扶起,問道:“賊寇自十一月初九出兵,至洛陽城破僅三十四日,何其速也!你與敵接戰數陣,當知其虛實,可將其詳情敘來。”
封常清將交戰的過程說了一遍,他此時早失卻了當初在李隆基麵前的豪情,知道以眼前的兵馬難擋叛軍之勢,最後說道:“常清累日血戰,知道賊鋒勢不能當。陝郡無險可守,僅此五萬兵馬難與賊爭鋒,且潼關無兵,若賊寇狂奔,則京師危矣。常清以為,將軍宜棄此守,退保潼關為上策。”
封常清起初投奔於高仙芝麾下,起初不過為一侍衛,之所以頗受高仙芝的賞識和擢拔,主要基於封常清才能出眾。封常清經過數日來的激戰,深識己軍之弊,腦子冷靜下來,就有了暫避敵鋒、退保潼關之策。
高仙芝一生大小戰數十役,其戰事眼光超乎常人。他現在聽了封常清之言,又冷靜籌算片刻,覺得封常清的建言實為上策,就當即下令五萬大軍連夜拔營,退守潼關。
陝郡瀕臨黃河設有糧倉,名為“太原倉”,其中堆滿了曆年蓄積而來的糧食和布帛。高仙芝不忍這些財帛落入安祿山之手,就令人將太原倉打開,將其中的財帛分發至將士之手,那些不能帶走的糧食隻好就地焚燒掉。
是時洛陽失守的訊息早傳遍軍中,將士們生怕叛軍快馬而至,心中驚恐萬狀。現在高仙芝下令分財帛焚倉庫,愈加證實了叛軍將至的猜測。待他們手持火把向西撤退的時候,忽然有人驚唿:“賊軍來了。”這些人頓時如驚弓之鳥撒腿狂奔,再無隊伍之形。
由於秩序混亂,士馬雜相狂奔,或跌入溝壑,或互相踐踏,由此死者甚眾。待平明時分,隻見陝郡至潼關的沿途道中道側,滿目皆是丟棄的兵器、糧草及財帛,路邊死屍甚多,受傷的將士撐著傷體向潼關挪移,那些負傷的馬騎或躺在道側,或漫步在田野裏哀嚎。
監軍邊令誠目睹此慘狀,就躲在關內修書一道奏與李隆基,而高仙芝和封常清此時正督促兵士加固關隘。
天寶十五載正月初一東都洛陽
高仙芝率部退守潼關之時,安祿山其實未派驍騎追趕。他自從得了洛陽,早已誌得意滿,無意繼續西進,就開始在洛陽圓自己的皇帝夢。
正月初一,安祿山經東都耆老多次勸進下,在宮內乾元殿登上皇帝寶座。自稱為“雄武皇帝”,國號“大燕”,改元“聖武”。以原河南尹達奚珣為侍中、張通儒為中書令、高尚和嚴莊為中書侍郎。
安祿山出兵以“清君側”為名,即是要奉密旨誅殺楊國忠,不料他到了洛陽就將偽裝撕下,可見其誌在取天下,眼光早盯在李隆基的皇帝之位上。
安祿山滿足於在洛陽稱帝,無意在兵鋒最盛的時候乘勝攻取潼關,由此給李隆基帶來了喘息之機。
天寶十四載十二月長安與潼關
前方敗績的訊息接連傳往長安,李隆基憂心如焚,又對諸事進行了安排。十二月十五日,即洛陽失守的第四日,李隆基授皇十六子李璘為山南節度使,皇十三子李璬為劍南節度使。他之所以如此授任,自是基於安祿山占領洛陽之後,汴水漕運由是斷絕,江淮租賦勢必改道江漢,然後輸入關中。李隆基令其二子主持山南和劍南道,其目的在於鞏固京城的後方。
李隆基辦完這些事兒,也沒有忘記在潼關鎮守的高仙芝和封常清。
同日,李隆基同時頒下兩道敕書。一道敕書頒往河西鎮,召哥舒翰入京前往潼關主持防務;另一道敕書,則由邊令誠攜帶前往潼關宣旨。
這道敕書即是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死令。
邊令誠先召見封常清宣旨,以“討逆無效,喪師失地”之罪予以處斬。封常清早知死罪難免,就將早就寫好的遺表捧至邊令誠,讓他轉呈皇帝,表中說道:“仰天飲鳩,向日封章,即為屍諫之臣,死做聖朝之鬼。若使歿而有知,必結草軍前,迴風陣上,引王師之旗鼓,平寇賊之戈鋌。臣常清無任永辭聖代悲戀之至。”
高仙芝再被喚來,他在百餘名陌刀手的簇擁下,再見封常清的屍身已躺在蘆席,知道自己今日難以獨活。他聽完聖旨,悲憤地說道:“我退兵至潼關,罪也,守死不辭;然以我減截兵糧及賜物等,實小人誣我也。”他如此說話,即是斥責眼前的邊令誠。
是時將士們聞聽欲斬高將軍,不約而同地聚到門前,在那裏大唿冤枉,以頭碰地,其聲震天。邊令誠生怕將士生亂,遂令劊子手速斬。
高仙芝又看了看封常清的遺體,悲戚地說道:“常清,你隨我自微及著,相處甚篤,今日又與你同死於此,實為天命啊!”言訖,從容被斬。
邊令誠喚來右武衛將軍李承光,令他在哥舒翰到任之前,署理這裏的軍務,然後匆匆返迴長安。
第二十四迴 促戰潰敗失潼關 聞驚倉皇棄長安
天寶十五載正月初一,哥舒翰被人抬至潼關門樓上向東眺望,此時的洛陽城內,安祿山正在那裏舉行皇帝登基儀式。昔日大唐的一東一西二位郡王,如今成為敵手東西對峙。
哥舒翰入朝行至半途,晚間入浴室沐浴之時,忽然中風癱瘓。李隆基授其為副元帥之時,一些人認為派一個癱子主持潼關軍務,令人堪憂。李隆基聽聞這些風言風語不以為然,說道:“哥舒翰威名顯赫,其雖癱瘓難行,而眼光智計不失,放眼天下能抵禦安祿山者,唯此一人而已。”
李琬被授為元帥,不必親赴前線,無非掛名而已。然其被授為元帥的第六日,忽然離奇暴死。如此一來,李隆基又授給哥舒翰一個全新的軍銜,名曰“皇太子先鋒兵馬元帥”,即哥舒翰為皇太子李亨的先鋒元帥,則此次東征冠以皇太子的名義。天寶十四載二十三日,哥舒翰率領集來的八萬將士奔赴潼關,這其中有哥舒翰從河西、隴右諸藩調來的五萬部落兵。李隆基先在勤政樓與哥舒翰壯行送別,再令百官到郊外餞行。大軍出發之後,就見旌旗兵戈綿延百餘裏,可謂壯觀。如此八萬餘人再加上高仙芝、封常清的殘兵,則潼關守軍共計十餘萬人,對外號稱二十萬。
哥舒翰此時凝望關外,就見關下依次設有三道壕溝,這些壕溝皆寬二丈,深一丈,壕溝的前方更設有大量的鹿角刺木,如此態勢再加上險要的潼關,委實易守難攻。哥舒翰觀此情狀,迴首對眾將說道:“高仙芝與封常清當初棄守陝郡,退守潼關還是有眼光的。唉,隻是叛軍未大舉來攻,他們自亂陣腳自傷太多,卻搭上了高仙芝的一條命,可惜了。”
哥舒翰未到潼關之前,這裏軍務暫由李承光主持,其聞言說道:“哥舒元帥所言甚是。高將軍和封大使當時以為,賊軍遠來,利在速戰。官軍唯有憑險堅守,不可輕易出關,此為上策。”
哥舒翰道:“不錯,我若當時在此,也會選擇此策。嗯,傳我帥令,各部唯憑險堅守,不得出關一步,違令者斬!李承光,今後由你職掌步軍,馬軍由王思禮職領。你們可分出一半人輪換守關,另一半在關內操練。唉,這十幾萬將士驟然集在一起,須下大力氣讓他們依軍令而行。”
守軍十幾萬人依然為烏合之眾,除了哥舒翰帶來的蕃兵稍有戰鬥力之外,其他人多為市井之徒。士卒們缺乏鬥誌,將佐們彼此摩擦,哥舒翰由此確立首先守關、再次整兵的方略,實為正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