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卻不知道西北軍敗之事,驚問道:“董延光大敗了嗎?”
李林甫雙手遞上奏書,歎道:“唉,三萬兵馬竟然傷折五千,那石堡城卻巋然不動。看來董延光出征時的豪言壯語,其實皆為虛言。”
李隆基快速閱讀奏書,待將書閱完,起初心中對董延光的失望之情,已然轉換成對王忠嗣的滿腔憤怒。
原來董延光奏書中所寫,將此戰失敗皆歸咎於王忠嗣身上。董延光羅列了王忠嗣的幾大罪狀:其一,王忠嗣不遵聖旨,遲遲不接濟糧草,遂使董軍處於半饑餓狀態之中;其二,王忠嗣不肯撥出軍資定賞格,所謂“重賞之下定有勇夫”,因賞格不行,交戰時兵士不肯奮勇上前;其三,王忠嗣有妒忌之心,處處設限,譬如董軍不明地理,王忠嗣竟然不肯出引路之人,更不用說交戰時予以援手了。
董延光如此奏報,明顯是顛倒黑白,誣陷王忠嗣,以掩自己的敗績。其奏書之言極端偏激,往昔朝廷遇到此等情狀,照例會派員前去核查,再定有關人員罪責。
李隆基這日卻沒有如此耐心,他將奏書拍在案上,怒道:“看來王忠嗣果然有謀逆之心了,李卿,速將王忠嗣押迴京中,再由三司勘問。”
李林甫想不到皇帝竟然決絕如此,似惘然地問道:“陛下,此戰係董延光主之,王忠嗣雖不予配合,畢竟為次。再說了,王忠嗣為四鎮節度使,其在西北經營日久,若驟然取之,是否對邊事無益呢?”
李隆基怒道:“哼,正是他身兼四鎮節度使,朕方如此持重。李卿,你知道嗎?楊國忠昨夕向朕奏報一事,他得濟陽別駕魏林首告,言說王忠嗣多次說過欲奉太子為君。唉,朕還未死,他就如此性急嗎?”
李林甫驚道:“啊,王忠嗣竟然有如此之心!還請陛下持重,魏林為何方人物?他又如何能知王忠嗣的言語?”
“是呀,這些皆需核實。這王忠嗣實在令人著惱,他畏縮避戰也就罷了,還要掣肘董延光,遂遭此大敗。你速派人前往河西,將王忠嗣拘入京來,由你主持,對他進行三司會審。嗯,這個魏林也需好好問詢一番,以查證其言是否屬實。”
李林甫想不到自己所設之計,竟然如此輕易實現,那一忽兒,他不敢相信此為真事。他躬身答應後,又稟道:“陛下,王忠嗣為四鎮節度使,他被拘入京後,這四鎮由何人主之呢?”
“朕見那哥舒翰驍勇善戰,河西、隴右兩鎮暫由其署理,另河東、朔方兩鎮暫由副使主之。對了,你讓那哥舒翰入京一迴,朕想見見他。”
李林甫領命而去。
王忠嗣之案由李林甫主持,吉溫與羅希奭照例為其先鋒幹將。他們依計步步深入,果然將此案審得結結實實。
王忠嗣先是被拘入京,當即被投入到京兆府獄中。董延光、魏林等人也被羅希奭審訊多次,即使不用王忠嗣的口供,一場驚天逆謀已顯現無遺。
王忠嗣手持四鎮之兵,自恃與太子為友,此有魏林證言為佐證。至於王忠嗣不願攻取石堡城,緣於他與吐蕃暗裏勾結,吐蕃人答應王忠嗣起事時為後援,王忠嗣則承諾保全吐蕃之境。
三司會審後很快得出結論:王忠嗣犯謀逆及勾結外番之罪,按律當斬。
至於杜有鄰之案,羅希奭頻繁拿人審訊,早將京中鬧得雞飛狗跳。李林甫未將案件詳細稟至李隆基,僅說有一案正在審理之中,自是他認為未到稟知時機。
眼見李林甫的圖謀得逞,哥舒翰奉旨入京,卻為王忠嗣之案帶來了變數。
王忠嗣被拘入京之時,其部將悲痛欲絕,竟有人提出殺掉拘押之使,賴哥舒翰與李光弼力阻,方使諸將放行。王忠嗣在西北經營多年,其戰必破、攻必克,極得將士愛戴,此次不願硬攻石堡城,實為不願枉傷人命。當他們得知哥舒翰奉旨入京之時,紛紛拿出個人財帛交予哥舒翰,竟然在哥舒翰帳中集攏成堆。
哥舒翰見狀問道:“你們莫非欲用此物賄於聖上嗎?”
有人說道:“此案由李林甫主持,其下由吉溫與羅希奭審理。此三人心思既狠,又最愛財,就請哥舒將軍將此物奉與他們,或許能替王大使留下一條命來。”
李光弼這些日子潛心思索,其所派入京打探訊息之人傳迴話來,說一個名為魏林的濟陽別駕誣告王大使欲以太子為君,他心中由此隱隱猜測,此事許是與李林甫大有幹係。王忠嗣平素將李光弼倚為可傾訴之人,前次皇甫惟明一案,他們曾談論多迴,認定李林甫早年極力推薦壽王為儲君,而今日李亨為太子,殊非李林甫之願,則皇甫惟明一案其實暗指太子!他於是歎道:“若無聖上旨意,何人敢把王大使拘入京中呢?你們想使錢賄之,妄圖替王大使保命,終歸枉然。”
李光弼又轉向哥舒翰道:“聖上召哥舒將軍入京,顯見對將軍極為倚重。若哥舒將軍見了聖上,將此地詳情據實稟報,由此力保王大使,此法更優於使錢了。”
哥舒翰慨然說道:“光弼說得不錯,我正有此意。請諸位放心,我此次見了聖上,拚著去職為民,務必保全王大使性命。我輩追隨王大使,皆係赤膽忠心之人,聖上向來睿智聖明,定然能明我輩心意。這些錢帛,還請諸位取迴吧。”
哥舒翰入京請見李隆基,依例行禮後,李隆基令其平身,笑道:“早聞哥舒將軍一槍挑三將的英勇之舉,你的那杆金槍,朕很想觀瞻一迴。”
“稟陛下,末將向來槍不離身,然不敢帶入宮中,現寄放在旅舍之中。”
李隆基頷首道:“朕知道。哪日得空,你可在演武場內向朕演示一迴。”
“全憑聖上指示。”
“嗯,朕聽說卿既勇猛,又善讀書,對《左氏春秋》及《漢書》最為諳熟。好哇,不知卿最喜哪位古之良將呀?”
“稟陛下,末將最重漢中郎將蘇武。其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困居北海牧羊,不改其誌,其所持漢節雖旌尾掉失,猶護持返京。”
哥舒翰係突厥哥舒部後人,他現在如此說話,早已沒有華夷之分,將自己視為大唐之人。李隆基想起哥舒翰的淵源,心中感動,讚道:“好呀,看來你讀書果然用心,明白為將之道,首要者即為忠心。朕此次召你入京,欲授你為鴻臚卿,並兼知隴西節度副使,今後隴右軍事,就由卿忠心主持了。”李隆基雖授哥舒翰為鴻臚卿,表明哥舒翰從此成為三品大員,且兼領京職,體現了皇帝的重視,然仍以主持隴右軍事為主。
哥舒翰急忙跪伏謝恩,又叩首說道:“陛下,臣有一請,乞陛下寬恕。”
李隆基笑道:“你但有所求,朕皆準奏。對了,朕還要在京中賜卿一所宅第。”
哥舒翰頓首道:“陛下,臣深謝聖恩。臣有一請,臣願去職為民,也不要賜第,唯替王忠嗣求情。懇望陛下深察王忠嗣忠心……”
李隆基臉色陡變,斥道:“胡說!如今三司會審,已推王忠嗣有謀逆之罪,如何可恕?你知朕重你用你,你卻想恃恩而沽嗎?”
哥舒翰涕泣再頓首道:“陛下,王忠嗣忠心昭如日月,其盡心邊事,忠心耿耿,何曾有謀逆之心了?此定為小人構陷,乞陛下明察。”
李隆基森然地說道:“一個小小的石堡城,王忠嗣左推右擋不肯攻取,此次董延光領兵去攻,他又在那裏掣肘不已,其謀逆之心昭然,你還敢為他強辯嗎?”
哥舒翰此前並不十分明白王忠嗣的罪名,現在得知竟然為這一檔子事兒,就在那裏大唿冤枉。他忽然變得異常口齒伶俐,就將吐蕃的情勢、石堡城的地勢詳述一番,並將董延光到了河西之後,有關王忠嗣的勸誡及相關布置都說了一遍。
“哦?原來你與李光弼曾為董延光的兩翼,王忠嗣也未故意刁難緩發糧草,如此說來,董延光的奏書中未曾提及,即是想為其敗績找尋理由了。”
“陛下聖明。臣當初引大鬥軍、李光弼引赤水軍為其兩翼,一直大張旗鼓隨董軍而行,此事盡人皆知,臣不敢欺瞞聖上。”
李隆基現在雖有懈怠之情,諸事皆委於李林甫,心中對王忠嗣慎對石堡城一直心懷不滿,乍聽王忠嗣掣肘董延光,又聞魏林密告王忠嗣有擁立之心,由是大怒。然他非昏庸之人,聽了哥舒翰一番情真意切的辯白,方悟自己許是受了蒙蔽,由此另換心思。他沉默片刻,看到哥舒翰依舊跪在麵前,遂說道:“起來吧。那董延光若欲逃罪,由此攀誣王忠嗣,朕饒不了他。這樣吧,你離京之時,就隨帶吉溫前去查勘一番,再將詳情報來。”
哥舒翰隱約猜出王忠嗣之案與李林甫似有幹係,然在皇帝麵前不敢明言,就小心說道:“陛下,此案重大,吉溫一人似嫌單薄,臣以為須數人往查,方為持重。”
李隆基當然明白哥舒翰的心思,決然答道:“此事就由卿與吉溫聯手核查,待查實後,奏書須由你們二人同時寫出並簽印畫押。”
哥舒翰聞言大喜,躬身答道:“謝陛下信任。”
“朕問你,那石堡城果然急切難下嗎?”
“稟陛下,王忠嗣昔日說道,大唐無意於高原雪域之地,若拿下石堡城,定傷折不少。隻要吐蕃不侵擾唐土,即為上策。”
李隆基皺眉說道:“我們說話,又提王忠嗣幹什麽?”
哥舒翰頓時嚇得不敢說話。
李隆基又沉默了一會兒,繼而堅定地說道:“哥舒將軍,朕令你克日拿下石堡城。至於傷折多少,卻與你無幹。”
哥舒翰見機甚快,想起王忠嗣不肯遂皇帝心意,於是落到這種結局。皇帝今日答應核查王忠嗣之案,已給了自己天大的顏麵。若在石堡城之事上繼續與皇帝相抗,即為不知好歹了。何況,皇帝還承諾道,不管傷折多少,將石堡城攻下即為功勞,也許拿下石堡城,會減輕王忠嗣的罪名呢。
他於是信誓旦旦,決計拿下石堡城。
李林甫得知吉溫奉旨隨哥舒翰核查前次戰事,心中頓時大震,明白王忠嗣之案許是要有反複。
吉溫問道:“恩相,小可前去核查之時,果然要據實向聖上覆奏嗎?”
李林甫問道:“僅你一人隨行嗎?”
“哥舒翰代為傳旨,言說他與小可二人共同核查。”
李林甫此時明白,事情之所以變化,大約是哥舒翰在其中搗的鬼。他在那裏沉默不已,吉溫亟需討得此行提示,又開口問詢如何行止。
李林甫冷冷地說道:“如何行止?事情真相如何,就如何向聖上覆奏便了。”
吉溫明白這次案件的真實所指,就惋惜地說道:“此事若真是董延光弄鬼,豈不是便宜了王忠嗣這廝?恩相,小可定想法子弄些手腳,哪兒容許王忠嗣逃過此劫?”
“哼,那哥舒翰為王忠嗣的心腹將領,王忠嗣平素又會收攏將士之心,他們豈能容你擅動手腳?罷了,你還是據實稟報吧,萬一你有了痕跡,我也脫不了嫌疑。王忠嗣能逃過此劫嗎?我看未必。即使董延光有罪,王忠嗣也難辭其咎。聖上的言語,為臣子者豈能軟磨硬抗?”
不說吉溫領命而去,李林甫第二日見了李隆基,又刻意提到王忠嗣之案。李隆基說道:“看來此案有幽微之處,暫時押後吧,得核實以後再定。”
李林甫主持此案,聞言自愧說道:“陛下,臣主理此案,許是偏信了董延光的言語,由是失措,請陛下責罰。”
李隆基瞧了李林甫一眼,心中憶起高力士此前說過的話,暗思自己果真對李林甫過於信任了嗎?天下之事皆委其手,是白是黑皆憑其言說。其心中就晃過一絲疑問:看來李林甫為相十餘年了,許是在朝中一手遮天,除了高力士能對自己說些真話以外,難聞其他人的異音。他心中這樣想,口中猶平淡地說道:“李卿不必自責,你雖主持此案,並非親自審理,就是有失措之處,亦屬正常。我們可以複核予以糾正嘛。”
“唉,吉溫他們審理之時,僅信董延光奏書所言,並未到實地核查。臣定以此失為例,囑他們今後凡事仔細,務必詳審案件實情。”皇帝既然寬懷為要,李林甫也就樂得就坡下驢。
李隆基抬眼問道:“李卿,杜有鄰之案審得如何了?”
“臣今日正想向陛下詳奏此案。陛下,此案已審結,案情已清,若繼續向下追索,需稟得陛下聖意。”
“嗯,此案若何?”
“柳勣首告杜有鄰,一是杜有鄰妄稱圖讖,妄言交構東宮,並指斥陛下;二是杜有鄰自恃良娣之父,專愛交結外官,如北海郡太守李邕等人,皆與其交厚。經過審理,旁證甚多,杜有鄰等人也供認不諱。”
“哦,這個柳勣為杜有鄰女婿,他們翁婿有何怨仇?竟然對簿公堂!其中是否有幽微之處,譬如柳勣是否受人指使呢?須核查清楚。”
“稟陛下,他們翁婿此前見麵就吵嘴,乃至動手,可見積怨甚深。柳勣既探知杜有鄰逆謀,首告後又說出了證人、證據,則杜有鄰謀逆實翔實無比。”
“看來吉溫他們審案粗糙,須另有人再加核實。”
“稟陛下,事情有些不巧,那柳勣在審理過程中,忽患暴病不治,竟然死去。”
李隆基心中又是一驚,沉默片刻後方緩緩說道:“哦,如此一來,倒是死無對證了。”
“稟陛下,柳勣雖死,其伏辯還算妥當,杜有鄰難逃其罪。”
李隆基最恨別人行圖讖之事,曆年詔製之中誡約官員不得交結方術之士,杜有鄰卻明知故犯,須容不得他。案件審理清楚,就可結案了,李隆基恨恨地說道:“這杜有鄰實在可惡,就囑吉溫他們,將其當庭杖殺。李卿,太子得知良娣之父牽入此案,已向朕稟知逐出杜良娣,此案就到此為止。”
李林甫向來見機轉篷最快,這日卻難知皇帝真實心思,就行出昏頭之舉,他窮追不舍地說道:“陛下,杜有鄰自訴,他確實與太子密謀多次。太子貴體,吉溫他們不敢前去詢問。為使此案穩妥,微臣以為,陛下最好向太子問話一番。”
李隆基聽聞此言,心頭頓時火起,斥道:“吾兒居深宮,安得與外人通謀?一些人打著太子的旗號,行禍亂之舉,許是有的,然妄圖攀誣到太子身上,即為虛妄。李卿向來睿智端莊,如何能信這些鬼話?”
李林甫看到皇帝聲色俱厲,方知自己辦了昏頭之事。看來自己言說大臣、邊將等人有謀逆之舉,皇帝還是默許的;若直指太子有異心,皇帝決計不答應。他急忙跪倒在地,叩首道:“微臣狂悖,未曾詳審即出言無狀,乞陛下責罰。”
李隆基從杜有鄰的案子再想起王忠嗣之案,二案絕無幹係,然最終皆指向太子。他的心間就晃過一個疑問:如此指向相同,難道僅僅是巧合嗎?若非巧合,其背後定有更大的圖謀!他尋思至此,也不想再為此事枉費思慮,就厲聲說道:“起來吧。你告訴有司,今後若有案情與太子相連,須事先向朕稟明,不得妄自審理。”
李林甫頓首答應。李林甫此次設計此案,可謂殫精竭慮、精妙奇巧,他將任何細節都琢磨得一絲不苟,實為一擊即中的妙計。他唯有未琢磨透李隆基的真實心思,以致功敗垂成。
楊國忠獲皇帝欽命專司折絹事宜,遂抖擻精神傾全力辦理。朝廷製書頒下後,楊國忠即親自帶人由近及遠,督促諸郡將義倉糧食及丁租地課之稅先折成絹段,再封運至京師左藏庫中。
僅以義倉而論,諸郡治所設有主倉,各縣也皆設分倉,經過三十餘年的積累,這些倉房糧食滿溢,且逐年擴建。可想而知,這些糧食折絹後輸入左藏庫之中,實為一個龐大的數目。未及三個月,諸郡輸來的絹段早將左藏庫貯滿。眼見後續絹段尚在源源不斷行進之中,楊國忠隻好下令諸郡暫時停止輸絹,再上奏建言營造新庫。
李隆基得知了這種盛狀,頓時龍顏大悅,當即帶來百官前往查看左藏庫貯貨。眾人入庫之後,看到其中的絹帛錢幣如山樣堆積,不免讚歎連聲。李隆基心中更喜,問楊國忠道:“若將後續絹段輸來,需增庫房幾許?”
楊國忠答道:“臣之奏書中已核算清楚,若將後續絹段輸來,似此間庫房,至少要增建百間。”
李隆基歎道:“百間?唉,想不到天下富庶竟然到了此等程度!朕今日若非親眼看到,說什麽也不會相信。國忠,能以此法將天下財貨集於京師,你實居首功。”他目視李林甫道,“李卿,國忠如此,是否該賞?”
李林甫當然連聲稱是。
李隆基於是當場賜楊國忠紫衣金魚,授其為太府卿,原來的度支郎中仍然兼任,楊國忠遂從五品官驟升為三品大員。一個蜀中閑漢,很短的時間就成為三品官員,實為罕見之事。
王鉷聞言,心中的滋味實在不好受。他心中默默想道,楊國忠此行有何能耐呢?又非使朝廷增加新的收入,不過將義倉之糧折為絹段而已,皇帝卻對他如此厚賞,自己的官秩反而低於楊國忠了。
王鉷盡管抱屈不已,也知楊國忠之所以有此際遇,還在於他有一個貴妃之妹,終究無可奈何。
這日隨行官員,皆為五品之上。李隆基賞罷楊國忠,又見庫房內財貨山積,就動了賞賜群臣的念頭。他現在出手甚闊,當即賞三品以上官員每人三千段,五品以上官員每人二千段。
絹段實與錢幣有相同的功能,這些絹段可以如錢一樣流通。百官於是喜笑顏開,山唿萬歲謝恩。
第十七迴 諸番將守境戍邊 楊國忠承寵薦人
哥舒翰攜同吉溫迴到涼郡地麵,一麵安排人協助吉溫核查,一麵組織兵力向石堡城進發。看來李隆基誌在石堡城,他令陳希烈自朔方、河東兩鎮抽調六萬兵馬,皆歸哥舒翰統轄。這六萬兵馬再加上河西之兵,計有十萬人,哥舒翰自領中軍,再令高秀嚴、張守瑜二將統左右軍,數日間即抵達石堡城下。
高秀嚴與張守瑜帶兵輪番進攻,他們日夜攻打,奈何石堡城牆堅壁厚,他們除了在城下留下一堆屍體,三日三夜竟然難以撼動石堡城半分。
哥舒翰治軍向以嚴酷著名,他看到攻城三日未下,又傷折六千餘人,心中自然怒火萬丈。他令人喚來高、張二人,先是劈頭蓋臉一番辱罵,繼而下令將他們綁起來,欲斬之而示眾。
高秀嚴眼見大禍將至,當即跪倒哀求道:“哥舒大使,石堡城堅固難攻,經此三日攻打,吐蕃人已然疲憊。請哥舒大使暫寄下末將二人項上之頭,以三日為限,容末將戴罪立功。屆時若攻不下此城,我等雖死無悔。”
哥舒翰知道石堡城的詳細,若欲攻取,除了硬攻之外別無他法。眼前二人麵臨殺頭之難,若以死相激,許是能逼出他們的殺氣來,於是就允了高秀嚴之請。
這二人死裏逃生,深切地明白了一個道理,即哥舒將軍秉持聖旨,說什麽也要將石堡城拿下,至於死傷多少,那是無妨的。高秀嚴恨聲說道:“張兄,你都瞧見了。三日為期,不是城破,就是我等二人納命。”
張守瑜剛剛從驚悸中逃出,決然說道:“三日之內,我們須驅兵日夜攻打。縱然積屍為山,後續者再踏屍破城,也顧不得了。”
李林甫雙手遞上奏書,歎道:“唉,三萬兵馬竟然傷折五千,那石堡城卻巋然不動。看來董延光出征時的豪言壯語,其實皆為虛言。”
李隆基快速閱讀奏書,待將書閱完,起初心中對董延光的失望之情,已然轉換成對王忠嗣的滿腔憤怒。
原來董延光奏書中所寫,將此戰失敗皆歸咎於王忠嗣身上。董延光羅列了王忠嗣的幾大罪狀:其一,王忠嗣不遵聖旨,遲遲不接濟糧草,遂使董軍處於半饑餓狀態之中;其二,王忠嗣不肯撥出軍資定賞格,所謂“重賞之下定有勇夫”,因賞格不行,交戰時兵士不肯奮勇上前;其三,王忠嗣有妒忌之心,處處設限,譬如董軍不明地理,王忠嗣竟然不肯出引路之人,更不用說交戰時予以援手了。
董延光如此奏報,明顯是顛倒黑白,誣陷王忠嗣,以掩自己的敗績。其奏書之言極端偏激,往昔朝廷遇到此等情狀,照例會派員前去核查,再定有關人員罪責。
李隆基這日卻沒有如此耐心,他將奏書拍在案上,怒道:“看來王忠嗣果然有謀逆之心了,李卿,速將王忠嗣押迴京中,再由三司勘問。”
李林甫想不到皇帝竟然決絕如此,似惘然地問道:“陛下,此戰係董延光主之,王忠嗣雖不予配合,畢竟為次。再說了,王忠嗣為四鎮節度使,其在西北經營日久,若驟然取之,是否對邊事無益呢?”
李隆基怒道:“哼,正是他身兼四鎮節度使,朕方如此持重。李卿,你知道嗎?楊國忠昨夕向朕奏報一事,他得濟陽別駕魏林首告,言說王忠嗣多次說過欲奉太子為君。唉,朕還未死,他就如此性急嗎?”
李林甫驚道:“啊,王忠嗣竟然有如此之心!還請陛下持重,魏林為何方人物?他又如何能知王忠嗣的言語?”
“是呀,這些皆需核實。這王忠嗣實在令人著惱,他畏縮避戰也就罷了,還要掣肘董延光,遂遭此大敗。你速派人前往河西,將王忠嗣拘入京來,由你主持,對他進行三司會審。嗯,這個魏林也需好好問詢一番,以查證其言是否屬實。”
李林甫想不到自己所設之計,竟然如此輕易實現,那一忽兒,他不敢相信此為真事。他躬身答應後,又稟道:“陛下,王忠嗣為四鎮節度使,他被拘入京後,這四鎮由何人主之呢?”
“朕見那哥舒翰驍勇善戰,河西、隴右兩鎮暫由其署理,另河東、朔方兩鎮暫由副使主之。對了,你讓那哥舒翰入京一迴,朕想見見他。”
李林甫領命而去。
王忠嗣之案由李林甫主持,吉溫與羅希奭照例為其先鋒幹將。他們依計步步深入,果然將此案審得結結實實。
王忠嗣先是被拘入京,當即被投入到京兆府獄中。董延光、魏林等人也被羅希奭審訊多次,即使不用王忠嗣的口供,一場驚天逆謀已顯現無遺。
王忠嗣手持四鎮之兵,自恃與太子為友,此有魏林證言為佐證。至於王忠嗣不願攻取石堡城,緣於他與吐蕃暗裏勾結,吐蕃人答應王忠嗣起事時為後援,王忠嗣則承諾保全吐蕃之境。
三司會審後很快得出結論:王忠嗣犯謀逆及勾結外番之罪,按律當斬。
至於杜有鄰之案,羅希奭頻繁拿人審訊,早將京中鬧得雞飛狗跳。李林甫未將案件詳細稟至李隆基,僅說有一案正在審理之中,自是他認為未到稟知時機。
眼見李林甫的圖謀得逞,哥舒翰奉旨入京,卻為王忠嗣之案帶來了變數。
王忠嗣被拘入京之時,其部將悲痛欲絕,竟有人提出殺掉拘押之使,賴哥舒翰與李光弼力阻,方使諸將放行。王忠嗣在西北經營多年,其戰必破、攻必克,極得將士愛戴,此次不願硬攻石堡城,實為不願枉傷人命。當他們得知哥舒翰奉旨入京之時,紛紛拿出個人財帛交予哥舒翰,竟然在哥舒翰帳中集攏成堆。
哥舒翰見狀問道:“你們莫非欲用此物賄於聖上嗎?”
有人說道:“此案由李林甫主持,其下由吉溫與羅希奭審理。此三人心思既狠,又最愛財,就請哥舒將軍將此物奉與他們,或許能替王大使留下一條命來。”
李光弼這些日子潛心思索,其所派入京打探訊息之人傳迴話來,說一個名為魏林的濟陽別駕誣告王大使欲以太子為君,他心中由此隱隱猜測,此事許是與李林甫大有幹係。王忠嗣平素將李光弼倚為可傾訴之人,前次皇甫惟明一案,他們曾談論多迴,認定李林甫早年極力推薦壽王為儲君,而今日李亨為太子,殊非李林甫之願,則皇甫惟明一案其實暗指太子!他於是歎道:“若無聖上旨意,何人敢把王大使拘入京中呢?你們想使錢賄之,妄圖替王大使保命,終歸枉然。”
李光弼又轉向哥舒翰道:“聖上召哥舒將軍入京,顯見對將軍極為倚重。若哥舒將軍見了聖上,將此地詳情據實稟報,由此力保王大使,此法更優於使錢了。”
哥舒翰慨然說道:“光弼說得不錯,我正有此意。請諸位放心,我此次見了聖上,拚著去職為民,務必保全王大使性命。我輩追隨王大使,皆係赤膽忠心之人,聖上向來睿智聖明,定然能明我輩心意。這些錢帛,還請諸位取迴吧。”
哥舒翰入京請見李隆基,依例行禮後,李隆基令其平身,笑道:“早聞哥舒將軍一槍挑三將的英勇之舉,你的那杆金槍,朕很想觀瞻一迴。”
“稟陛下,末將向來槍不離身,然不敢帶入宮中,現寄放在旅舍之中。”
李隆基頷首道:“朕知道。哪日得空,你可在演武場內向朕演示一迴。”
“全憑聖上指示。”
“嗯,朕聽說卿既勇猛,又善讀書,對《左氏春秋》及《漢書》最為諳熟。好哇,不知卿最喜哪位古之良將呀?”
“稟陛下,末將最重漢中郎將蘇武。其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困居北海牧羊,不改其誌,其所持漢節雖旌尾掉失,猶護持返京。”
哥舒翰係突厥哥舒部後人,他現在如此說話,早已沒有華夷之分,將自己視為大唐之人。李隆基想起哥舒翰的淵源,心中感動,讚道:“好呀,看來你讀書果然用心,明白為將之道,首要者即為忠心。朕此次召你入京,欲授你為鴻臚卿,並兼知隴西節度副使,今後隴右軍事,就由卿忠心主持了。”李隆基雖授哥舒翰為鴻臚卿,表明哥舒翰從此成為三品大員,且兼領京職,體現了皇帝的重視,然仍以主持隴右軍事為主。
哥舒翰急忙跪伏謝恩,又叩首說道:“陛下,臣有一請,乞陛下寬恕。”
李隆基笑道:“你但有所求,朕皆準奏。對了,朕還要在京中賜卿一所宅第。”
哥舒翰頓首道:“陛下,臣深謝聖恩。臣有一請,臣願去職為民,也不要賜第,唯替王忠嗣求情。懇望陛下深察王忠嗣忠心……”
李隆基臉色陡變,斥道:“胡說!如今三司會審,已推王忠嗣有謀逆之罪,如何可恕?你知朕重你用你,你卻想恃恩而沽嗎?”
哥舒翰涕泣再頓首道:“陛下,王忠嗣忠心昭如日月,其盡心邊事,忠心耿耿,何曾有謀逆之心了?此定為小人構陷,乞陛下明察。”
李隆基森然地說道:“一個小小的石堡城,王忠嗣左推右擋不肯攻取,此次董延光領兵去攻,他又在那裏掣肘不已,其謀逆之心昭然,你還敢為他強辯嗎?”
哥舒翰此前並不十分明白王忠嗣的罪名,現在得知竟然為這一檔子事兒,就在那裏大唿冤枉。他忽然變得異常口齒伶俐,就將吐蕃的情勢、石堡城的地勢詳述一番,並將董延光到了河西之後,有關王忠嗣的勸誡及相關布置都說了一遍。
“哦?原來你與李光弼曾為董延光的兩翼,王忠嗣也未故意刁難緩發糧草,如此說來,董延光的奏書中未曾提及,即是想為其敗績找尋理由了。”
“陛下聖明。臣當初引大鬥軍、李光弼引赤水軍為其兩翼,一直大張旗鼓隨董軍而行,此事盡人皆知,臣不敢欺瞞聖上。”
李隆基現在雖有懈怠之情,諸事皆委於李林甫,心中對王忠嗣慎對石堡城一直心懷不滿,乍聽王忠嗣掣肘董延光,又聞魏林密告王忠嗣有擁立之心,由是大怒。然他非昏庸之人,聽了哥舒翰一番情真意切的辯白,方悟自己許是受了蒙蔽,由此另換心思。他沉默片刻,看到哥舒翰依舊跪在麵前,遂說道:“起來吧。那董延光若欲逃罪,由此攀誣王忠嗣,朕饒不了他。這樣吧,你離京之時,就隨帶吉溫前去查勘一番,再將詳情報來。”
哥舒翰隱約猜出王忠嗣之案與李林甫似有幹係,然在皇帝麵前不敢明言,就小心說道:“陛下,此案重大,吉溫一人似嫌單薄,臣以為須數人往查,方為持重。”
李隆基當然明白哥舒翰的心思,決然答道:“此事就由卿與吉溫聯手核查,待查實後,奏書須由你們二人同時寫出並簽印畫押。”
哥舒翰聞言大喜,躬身答道:“謝陛下信任。”
“朕問你,那石堡城果然急切難下嗎?”
“稟陛下,王忠嗣昔日說道,大唐無意於高原雪域之地,若拿下石堡城,定傷折不少。隻要吐蕃不侵擾唐土,即為上策。”
李隆基皺眉說道:“我們說話,又提王忠嗣幹什麽?”
哥舒翰頓時嚇得不敢說話。
李隆基又沉默了一會兒,繼而堅定地說道:“哥舒將軍,朕令你克日拿下石堡城。至於傷折多少,卻與你無幹。”
哥舒翰見機甚快,想起王忠嗣不肯遂皇帝心意,於是落到這種結局。皇帝今日答應核查王忠嗣之案,已給了自己天大的顏麵。若在石堡城之事上繼續與皇帝相抗,即為不知好歹了。何況,皇帝還承諾道,不管傷折多少,將石堡城攻下即為功勞,也許拿下石堡城,會減輕王忠嗣的罪名呢。
他於是信誓旦旦,決計拿下石堡城。
李林甫得知吉溫奉旨隨哥舒翰核查前次戰事,心中頓時大震,明白王忠嗣之案許是要有反複。
吉溫問道:“恩相,小可前去核查之時,果然要據實向聖上覆奏嗎?”
李林甫問道:“僅你一人隨行嗎?”
“哥舒翰代為傳旨,言說他與小可二人共同核查。”
李林甫此時明白,事情之所以變化,大約是哥舒翰在其中搗的鬼。他在那裏沉默不已,吉溫亟需討得此行提示,又開口問詢如何行止。
李林甫冷冷地說道:“如何行止?事情真相如何,就如何向聖上覆奏便了。”
吉溫明白這次案件的真實所指,就惋惜地說道:“此事若真是董延光弄鬼,豈不是便宜了王忠嗣這廝?恩相,小可定想法子弄些手腳,哪兒容許王忠嗣逃過此劫?”
“哼,那哥舒翰為王忠嗣的心腹將領,王忠嗣平素又會收攏將士之心,他們豈能容你擅動手腳?罷了,你還是據實稟報吧,萬一你有了痕跡,我也脫不了嫌疑。王忠嗣能逃過此劫嗎?我看未必。即使董延光有罪,王忠嗣也難辭其咎。聖上的言語,為臣子者豈能軟磨硬抗?”
不說吉溫領命而去,李林甫第二日見了李隆基,又刻意提到王忠嗣之案。李隆基說道:“看來此案有幽微之處,暫時押後吧,得核實以後再定。”
李林甫主持此案,聞言自愧說道:“陛下,臣主理此案,許是偏信了董延光的言語,由是失措,請陛下責罰。”
李隆基瞧了李林甫一眼,心中憶起高力士此前說過的話,暗思自己果真對李林甫過於信任了嗎?天下之事皆委其手,是白是黑皆憑其言說。其心中就晃過一絲疑問:看來李林甫為相十餘年了,許是在朝中一手遮天,除了高力士能對自己說些真話以外,難聞其他人的異音。他心中這樣想,口中猶平淡地說道:“李卿不必自責,你雖主持此案,並非親自審理,就是有失措之處,亦屬正常。我們可以複核予以糾正嘛。”
“唉,吉溫他們審理之時,僅信董延光奏書所言,並未到實地核查。臣定以此失為例,囑他們今後凡事仔細,務必詳審案件實情。”皇帝既然寬懷為要,李林甫也就樂得就坡下驢。
李隆基抬眼問道:“李卿,杜有鄰之案審得如何了?”
“臣今日正想向陛下詳奏此案。陛下,此案已審結,案情已清,若繼續向下追索,需稟得陛下聖意。”
“嗯,此案若何?”
“柳勣首告杜有鄰,一是杜有鄰妄稱圖讖,妄言交構東宮,並指斥陛下;二是杜有鄰自恃良娣之父,專愛交結外官,如北海郡太守李邕等人,皆與其交厚。經過審理,旁證甚多,杜有鄰等人也供認不諱。”
“哦,這個柳勣為杜有鄰女婿,他們翁婿有何怨仇?竟然對簿公堂!其中是否有幽微之處,譬如柳勣是否受人指使呢?須核查清楚。”
“稟陛下,他們翁婿此前見麵就吵嘴,乃至動手,可見積怨甚深。柳勣既探知杜有鄰逆謀,首告後又說出了證人、證據,則杜有鄰謀逆實翔實無比。”
“看來吉溫他們審案粗糙,須另有人再加核實。”
“稟陛下,事情有些不巧,那柳勣在審理過程中,忽患暴病不治,竟然死去。”
李隆基心中又是一驚,沉默片刻後方緩緩說道:“哦,如此一來,倒是死無對證了。”
“稟陛下,柳勣雖死,其伏辯還算妥當,杜有鄰難逃其罪。”
李隆基最恨別人行圖讖之事,曆年詔製之中誡約官員不得交結方術之士,杜有鄰卻明知故犯,須容不得他。案件審理清楚,就可結案了,李隆基恨恨地說道:“這杜有鄰實在可惡,就囑吉溫他們,將其當庭杖殺。李卿,太子得知良娣之父牽入此案,已向朕稟知逐出杜良娣,此案就到此為止。”
李林甫向來見機轉篷最快,這日卻難知皇帝真實心思,就行出昏頭之舉,他窮追不舍地說道:“陛下,杜有鄰自訴,他確實與太子密謀多次。太子貴體,吉溫他們不敢前去詢問。為使此案穩妥,微臣以為,陛下最好向太子問話一番。”
李隆基聽聞此言,心頭頓時火起,斥道:“吾兒居深宮,安得與外人通謀?一些人打著太子的旗號,行禍亂之舉,許是有的,然妄圖攀誣到太子身上,即為虛妄。李卿向來睿智端莊,如何能信這些鬼話?”
李林甫看到皇帝聲色俱厲,方知自己辦了昏頭之事。看來自己言說大臣、邊將等人有謀逆之舉,皇帝還是默許的;若直指太子有異心,皇帝決計不答應。他急忙跪倒在地,叩首道:“微臣狂悖,未曾詳審即出言無狀,乞陛下責罰。”
李隆基從杜有鄰的案子再想起王忠嗣之案,二案絕無幹係,然最終皆指向太子。他的心間就晃過一個疑問:如此指向相同,難道僅僅是巧合嗎?若非巧合,其背後定有更大的圖謀!他尋思至此,也不想再為此事枉費思慮,就厲聲說道:“起來吧。你告訴有司,今後若有案情與太子相連,須事先向朕稟明,不得妄自審理。”
李林甫頓首答應。李林甫此次設計此案,可謂殫精竭慮、精妙奇巧,他將任何細節都琢磨得一絲不苟,實為一擊即中的妙計。他唯有未琢磨透李隆基的真實心思,以致功敗垂成。
楊國忠獲皇帝欽命專司折絹事宜,遂抖擻精神傾全力辦理。朝廷製書頒下後,楊國忠即親自帶人由近及遠,督促諸郡將義倉糧食及丁租地課之稅先折成絹段,再封運至京師左藏庫中。
僅以義倉而論,諸郡治所設有主倉,各縣也皆設分倉,經過三十餘年的積累,這些倉房糧食滿溢,且逐年擴建。可想而知,這些糧食折絹後輸入左藏庫之中,實為一個龐大的數目。未及三個月,諸郡輸來的絹段早將左藏庫貯滿。眼見後續絹段尚在源源不斷行進之中,楊國忠隻好下令諸郡暫時停止輸絹,再上奏建言營造新庫。
李隆基得知了這種盛狀,頓時龍顏大悅,當即帶來百官前往查看左藏庫貯貨。眾人入庫之後,看到其中的絹帛錢幣如山樣堆積,不免讚歎連聲。李隆基心中更喜,問楊國忠道:“若將後續絹段輸來,需增庫房幾許?”
楊國忠答道:“臣之奏書中已核算清楚,若將後續絹段輸來,似此間庫房,至少要增建百間。”
李隆基歎道:“百間?唉,想不到天下富庶竟然到了此等程度!朕今日若非親眼看到,說什麽也不會相信。國忠,能以此法將天下財貨集於京師,你實居首功。”他目視李林甫道,“李卿,國忠如此,是否該賞?”
李林甫當然連聲稱是。
李隆基於是當場賜楊國忠紫衣金魚,授其為太府卿,原來的度支郎中仍然兼任,楊國忠遂從五品官驟升為三品大員。一個蜀中閑漢,很短的時間就成為三品官員,實為罕見之事。
王鉷聞言,心中的滋味實在不好受。他心中默默想道,楊國忠此行有何能耐呢?又非使朝廷增加新的收入,不過將義倉之糧折為絹段而已,皇帝卻對他如此厚賞,自己的官秩反而低於楊國忠了。
王鉷盡管抱屈不已,也知楊國忠之所以有此際遇,還在於他有一個貴妃之妹,終究無可奈何。
這日隨行官員,皆為五品之上。李隆基賞罷楊國忠,又見庫房內財貨山積,就動了賞賜群臣的念頭。他現在出手甚闊,當即賞三品以上官員每人三千段,五品以上官員每人二千段。
絹段實與錢幣有相同的功能,這些絹段可以如錢一樣流通。百官於是喜笑顏開,山唿萬歲謝恩。
第十七迴 諸番將守境戍邊 楊國忠承寵薦人
哥舒翰攜同吉溫迴到涼郡地麵,一麵安排人協助吉溫核查,一麵組織兵力向石堡城進發。看來李隆基誌在石堡城,他令陳希烈自朔方、河東兩鎮抽調六萬兵馬,皆歸哥舒翰統轄。這六萬兵馬再加上河西之兵,計有十萬人,哥舒翰自領中軍,再令高秀嚴、張守瑜二將統左右軍,數日間即抵達石堡城下。
高秀嚴與張守瑜帶兵輪番進攻,他們日夜攻打,奈何石堡城牆堅壁厚,他們除了在城下留下一堆屍體,三日三夜竟然難以撼動石堡城半分。
哥舒翰治軍向以嚴酷著名,他看到攻城三日未下,又傷折六千餘人,心中自然怒火萬丈。他令人喚來高、張二人,先是劈頭蓋臉一番辱罵,繼而下令將他們綁起來,欲斬之而示眾。
高秀嚴眼見大禍將至,當即跪倒哀求道:“哥舒大使,石堡城堅固難攻,經此三日攻打,吐蕃人已然疲憊。請哥舒大使暫寄下末將二人項上之頭,以三日為限,容末將戴罪立功。屆時若攻不下此城,我等雖死無悔。”
哥舒翰知道石堡城的詳細,若欲攻取,除了硬攻之外別無他法。眼前二人麵臨殺頭之難,若以死相激,許是能逼出他們的殺氣來,於是就允了高秀嚴之請。
這二人死裏逃生,深切地明白了一個道理,即哥舒將軍秉持聖旨,說什麽也要將石堡城拿下,至於死傷多少,那是無妨的。高秀嚴恨聲說道:“張兄,你都瞧見了。三日為期,不是城破,就是我等二人納命。”
張守瑜剛剛從驚悸中逃出,決然說道:“三日之內,我們須驅兵日夜攻打。縱然積屍為山,後續者再踏屍破城,也顧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