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聲中,李隆基登上封台的前壇,祭拜以高祖皇帝配享的昊天上帝。李隆基先取出玉牒之文,朗聲念道:“有唐嗣天子臣某,取昭告於昊天上帝。天啟李氏,運興土德……中宗紹複,繼體不定。上帝眷佑,錫臣忠武。底綏內難,推戴聖父。恭承大寶,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嶽,謝成於天。子孫百祿,蒼生受福。”
前代帝王封禪之時,其玉牒之文及玉冊之文往往秘而不宣。李隆基今日當眾朗讀,既可上達於天,也由此遍示天下之人。
李隆基首獻之後,李成禮依序亞獻,李憲終獻。獻畢,張說指揮人們將盛有玉冊和玉牒的兩個玉匣,藏於祭壇之石室。
李隆基步下封祀壇,麵向東南而立。隻聽張說又是一聲大喊:“舉火。”
位於東南方向有一座燎壇,其中早已堆滿了柴草。張說聲音剛落,三名甲士將手中火把一齊拋入燎壇中,頓時,其火勢直上,日揚火光,慶雲紛鬱,遍滿天際。
此燎火為封祀的組成部分,按照李隆基此前定下的“先奠後燔”儀式,此火發之後,則封祀儀式大致結束。
張說趁著火勢正旺,率領群臣伏於李隆基麵前,齊聲唿道:“萬歲!萬歲!萬萬歲!”
山頂的“萬歲”聲起,滿山的步道兩側甲士聞聲也頓矛而唿。就聽山間的“萬歲”聲音若波浪一般,一波波地傳下山去,漸漸漫過中天門,過了一會兒,自山頂可以聽到山腳下響起“萬歲”的巨大聲浪,此聲音自是從數萬人之口中同時發出。
李隆基聞此歡唿陶醉無比,他令麵前群臣平身,又詢問張說道:“張卿,眼前如此陣勢,朕此前為何不知呀?”
張說道:“陛下,未上山百官今日同時在岱廟祭祀五帝五神,由此眾人畢集於岱廟周圍。今日封祀順利,臣等感念陛下偉業,使四海晏然,由此心聲頓發。不料山上山下唿聲連成一體,臣此前也未曾想到。”
張說明顯說的是鬼話。他此前與王毛仲多次議過此節,否則滿山甲士哪兒能夠步調一致?此次東行泰山,以兵士最多,他們歡唿,其他人定然隨即而從。
李隆基誌得意滿,滿意地說道:“好呀,今封祀初建,雲物休佑,皆是卿等輔弼之力。我們君臣今後要長相互保,勉副天心,以期長如今日,不敢矜怠。”
張說聞言又複帶領眾人跪言:“陛下,昨夜則息風收雨,今朝則天清日暖,複有祥風助樂,卿雲引燎,靈跡盛事,千古未聞。陛下又思慎終如初,長福百姓,則天下幸甚。”
李隆基此時心情大好,聞聽如此美言,覺得自己受之無愧,遂仰天長笑,繼而說道:“都起來吧,我們該下山了。今日午時,我們要歡宴帷宮,大家好好樂一樂吧。”
此次封禪大典,以山頂封祀為高潮之處。是日午宴之時,未上山群臣累進頌言,有人言道,其在山下遙望泰山之巔,就見日色明朗,慶雲不散,紫煙嫋嫋上升,實為極度祥瑞。李隆基聞之,頓時龍顏大悅。
是日晚間,天空忽然又複陰沉,竟然飄飄灑灑落下雪花。李隆基心思鼓蕩,提筆賦詩一首,名為《登封喜雪》,詩曰:
日觀卜先征,時巡順物情。風行未備禮,雲密遽飄英。
委樹寒花發,縈空落絮輕。朝如玉己會,庭似月猶明。
既睹膚先合,還欣尺有盈。登封何以報,因此謝功成。
其末句以“謝功成”收篇,由此可見李隆基的自詡之情。
十一月十二日辰時社首山頂
是日辰時,李隆基及群臣集於社首山泰折壇,以祭地皇,由睿宗皇帝配享。
其禮儀如封祀壇之禮,不加累述。
十一月十三日辰時帳殿
李隆基這日在帳殿裏接受朝覲,除了文武百官之外,又比往日多了許多人,計有:
孔子後代,諸方朝集使,儒生,文士上賦頌者;
突厥、契丹、奚諸王;
吐蕃、大食、五天十姓、昆侖、日本、新羅、靺鞨之使;
高麗朝鮮王、百濟帶方王;
十姓摩阿史那興昔可汗、三十姓左右賢王;
日南、西竺、鑿齒、雕題、牂牁、木可、烏滸之酋長。
李隆基觀此情狀,心中不由得歎道:實乃四方諸侯,莫不來慶啊!
張說、源乾曜分別朗讀了《封祀壇頌》和《社首壇頌》之後,群臣及外使紛紛出班大唱讚歌。
李隆基又複龍心大悅,當殿宣布了兩宗事兒:一是封泰山神為天齊王;二是大赦天下。
朝會即將結束,張說又躬身奏道:“陛下,曹州八歲童子候在殿外,要當殿獻頌於陛下。”
李隆基問道:“八歲童子?其能作頌嗎?”
“陛下,此人名叫劉晏,幼讀詩書,善著文章,七歲時被曹州舉為神童。其聞陛下東封,遂作《東封頌》。”
“不會請人代筆吧?”
“臣此前也有存疑,因與此童子對答一番,此子對答如流,果然為神童。”
“嗯,張卿既如此說,那是不會錯的。宣上殿來。”
一名八歲孩童昂然而入,毫不怯場,到了李隆基麵前伏身叩首,僅這一份兒氣度就令人歎服。
李隆基笑道:“張卿,攙他起來吧。一個小孩兒家,能從容行此大禮,亦算不易了。你名叫劉晏吧?好好將所作之《東封頌》讀出來,若讀得好,朕定有厚賞。”
劉晏起身,開始朗讀自己所作的《東封頌》,要說其中的句子如“封祀岱嶽,告成功於昊天上帝”亦屬平常,然其為八歲孩童所作,又清脆誦出,中間絕無停頓,實屬不易。
李隆基心知此情此景定是張說事先安排,無非想讓自己更加高興。然一個八歲童子能寫頌詞,且能朗朗誦於口舌之間,令殿間的外邦之人甚服中華後繼有人,確實令自己臉麵之上甚添光彩。
李隆基又複龍顏大悅,讚了劉晏數句,並授其為秘書省正字。如此一來,劉晏小小年紀一躍成為九品官員,從此可以身著官服列身朝班。
劉晏的神童之名由此傳揚天下。其長大之後果然成為一代名臣,此為後話,這裏隱去不表。
封禪隊伍離開泰山後向南而行,第一站即來到曲阜。李隆基致祭孔子,封孔子為“文宣王”。
大隊人馬在路上又行了十餘日,這日行到宋州地麵。李隆基眼望前方緩緩流淌的睢水,對張說說道:“從此西行汴州後,很快就可到東都了。我們千軍萬馬一路行走,為了不擾地方,未曾駐足,這宋州水陸方便,向來富庶,我們就在這裏歇上兩日吧。”
張說心領神會,喚來宋州刺史等人將大隊人馬妥善安置。宋州城內有一著名的酒肆,名為“梁園”,居中有一座上下兩層的闊大酒樓。張說請得李隆基同意,讓王毛仲派甲士在梁園周圍警戒,是夜李隆基在此賜宴群臣及外邦來使。
夜幕漸合,梁園燈火輝煌。李隆基與三品以上文武官員在二樓用膳,其他官員及外邦來使則在底樓歡宴。
宋州號為三皇五帝的建都之地,此後又成周代宋國的國都,漢代被封為梁國之都,又稱睢陽,梁孝王據守此地三個月,從而一戰聞名。宋州城池建造堅固,城內房舍整齊,向為大唐的東方重鎮。自通濟渠開通之後,宋州又成為漕運碼頭,由此弘舸巨艦交相往來,天下諸物,遍集於此。
由於皇帝賜宴,宋州刺史當然打起精神,要將諸般精美之物皆獻於案上。李隆基步入樓中,看到案上食物豐盛,果蔬紛呈,酒水精美,心中有感而發,喚來張說道:“張卿,朕出行此前,曾詔勿廣勞人,務存節約。此宴如此豐盛,有失朕意。”
張說想不到皇帝如此說話,一時不知應該怎麽辦,遂稟道:“陛下自出東都以來,不擾地方,厲行節約,則辛苦已久。如今即將迴京,宋州地麵豐饒,陛下由此賜宴群臣,似無不可。”
李隆基道:“還是過於豐盛了。這樣吧,你讓他們減去一些,朕方才開宴。”
張說見皇帝意甚堅持,隻好吩咐下去。
眾人坐定後,李隆基方才率眾飲酒。宴酣之際,李隆基忽然長歎一聲,對張說說道:“朕此次東封成功,還有更重要的收獲。”
張說詢問究竟。
李隆基道:“朕此前出巡天下,原來以為能夠觀實風俗,察吏善惡,然與此次相比,其實不然啊。”
群臣見皇帝大發感歎,皆停箸不食,靜待其言。
李隆基歎道:“此次東封,諸州刺史殷勤支應,還是有差別的。有三位刺史,可稱為良吏。一為懷州刺史王丘,其除了正常支應外別無他獻,朕知其不市恩也;二為魏州刺史史崔沔,其遣使供帳,不施錦繡,示朕以儉,此可以知其日常為政也;三是濟州刺史裴耀卿,其數次上書,言說濟州貧窮不堪支應,朕因之不在濟州停留。”
群臣聽完不禁驚愕萬分,沿途州縣為了迎送封禪隊伍,多是盡出財物周到服侍,不料事情過後,能得皇帝讚揚的竟然是這三位最摳門的刺史。
李隆基接著說道:“張卿,迴京後須將此三位刺史的事跡寫成明詔,以彰揚天下。”
張說聞言起身伏地,叩首道:“陛下心憂百姓,厲行節儉,則臣等幸甚,天下幸甚。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其他群臣見狀,也急忙伏地口稱“萬歲”,樓下的與宴之人不知何故,然有泰山封禪時的群唿為鑒,他們當即不問究竟,隨之唿聲連連。
一時之間,“萬歲”之聲又響徹梁園。
第二十七迴 京城熱議“泰山”力 張說冷遭禦史功
李隆基迴京之後心緒難平,趁著興奮的心情將其過孔子宅所作之詩譜成一曲,然後將曲詞交給太常寺敷演。
太常寺這日將曲詞敷演成功,然後邀李隆基到花萼樓賞樂。李隆基事先吩咐,此曲詞空明寥廓,僅用一名唱者即可,不用舞者。
該曲配器以洞簫、長笛為主,在絲、竹混聲背景下,洞簫嗚嗚咽咽忽高忽低,盡顯天地之寥廓;既而一支長笛的聲音從低往高,凸現孔子當初的寂寞以及卓而不群的身姿;最後由歌者李龜年淺唱詩詞,其聲低沉而遒勁,頗合李隆基創作此曲詞的韻味。
李隆基欣賞完畢還算滿意,對眾伶人說道:“總體還算可以,然僅以洞簫、長笛為主,稍顯單薄,配器似應再豐富一些。”
李隆基平時與眾伶人混得廝熟,緣於他諳熟音律,彼此交流顯得很隨意。座中的伶人中多為是時音律大家,李龜年既善唱歌,又善羯鼓、篳篥;孫處秀、李漠以善笛聞名;雷海青、賀懷智精於琵琶;張徽以吹篳篥見長;黃幡綽則擅洞簫。
若在往日,眾伶人定會七嘴八舌與李隆基談詞論曲,今日卻有些異樣。李隆基說完話之後,眾人卻一聲不吭。李隆基見狀,就追問他們為何不吭聲。
李龜年稟道:“陛下,吾等皆為梨園伶人,今太常寺上官在此,吾等不敢亂說話。”
“太常寺上官?誰呀?”
張說女婿鄭鎰上前躬身答道:“陛下,臣鄭鎰奉太常卿之命,前來侍奉陛下。”
“嗯,朕識得你為張卿之女婿,你現在太常寺為何職呀?”
“臣蒙皇恩,剛剛被授為太常丞。”
太常寺有卿一人,為三品官員;少卿兩人,職授四品;再其下,就是兩名太常丞了,其職授五品官。
李隆基之所以識得鄭鎰,緣於鄭鎰會試高中之後廷試時得見。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時曾在殿前策貢舉人,李隆基那年心血來潮,召諸科前三名入殿問詢。鄭鎰為此年進士科第二名,其應答之時態度從容、對答如流,又兼人物生得甚是俊朗,李隆基對之印象頗深。過了一段時日,李隆基得知鄭鎰被張說選為女婿,遂祝賀道:“張卿可謂捷足先登,甚有眼光啊。”張說嫁女之時,李隆基還派高力士前去具禮相贈。
鄭鎰會試高中,此後選拔授任,至今未及兩年,他如何能升至五品官員呢?李隆基心有疑惑,隨口問道:“你被授為太常丞?朕為何不知呀?”
眾伶人今日力推鄭鎰與皇帝說話,顯然對張說超拔女婿心懷不滿。他們看到皇帝果然大為詫異,心中皆樂開了花。其時善吹洞簫的黃幡綽離李隆基較近,其微笑接口道:“陛下,此為泰山之力也。”
李隆基聞言恍然大悟,此次封禪泰山隨自己登山的祀官可以秩升一級,詞官則可超授五品。想來鄭鎰以詞官身份登山,返京後即被授為五品。張說返京後曾拿著一張祀官、詞官的名單讓自己過目,自己閱罷也表示同意,想來其中定有鄭鎰的名字。
李隆基嘴巴動了一下,終究無話可說。張說超授女婿,其中定有私情,然鄭鎰善寫文章,非白丁之人,其被超授也算合乎朝廷規矩,何況那張授任名單業已經自己同意了呢?
黃幡綽的這句話可謂一語雙關,既說超授鄭鎰乃因泰山封禪之故,又暗指鄭鎰得了嶽丈張說之力。後世常常以“泰山”作為嶽丈的代名詞,實緣於此。
張說迴京後將登山祀官、詞官列成名單,欲向李隆基稟報授任。張九齡詳知內情,這日堅決向恩師勸阻。
張說有些不耐煩,斥道:“你語焉不詳,累說此舉不可,有何不可呢?此名單上的人皆為朝廷祀官、詞官不假吧?封禪之時他們皆從聖上登山吧?聖上此次推恩加秩,有何不妥呢?”
張九齡道:“聖上推恩,理當加秩。然名單之人,多與恩師有關,或為門生,或為親戚,如此就有些不妥了。官爵者,天下之公器,須德望為先,勞舊為次。恩師如此行之,恐怕天下譏議定會湧起。”
張說搖搖頭,歎道:“九齡啊,你什麽都好,唯有腦子不太活絡。大約你多沉湎於聖賢道理,由此有些不諳世事了。我現為宰臣,位居中樞,當然要替聖上操勞,然人皆有私心,我位當宰臣能居幾年?你們後進之人,我在任時能為你們謀些福祉,將來我身退之後,你們在朝中能當其位,如此對你們有好處,對我也有益處啊。”
張說從未將張九齡看成外人,說話也沒有什麽顧忌,其如此說話,顯係推心置腹。張九齡聽來卻不以為然,說道:“恩師難道不知,聖上最忌諱朝中大臣陷入朋黨迷局嗎?”
張說冷冷說道:“朋黨?朝廷開科取士,我多薦文學才具之人,即是替朝廷著想,如何入朋黨迷局了?九齡啊,你如此說話,實為迂腐無比!我依朝廷大勢善攬人才,唯才是舉,使朝廷後繼有人,聖上怎能認為此為朋黨呢?”
張九齡看到恩師如此執拗,就長歎了一口氣,說道:“恩師許是不知,那日百官在穀口,未曾登山,他們不怨聖上旨意,反將此事皆怨在恩師身上。學生後來聽說,崔隱甫、宇文融和李林甫三人出言相譏,還暗地裏推波助瀾。其中宇文融仗著括戶有功,說話最是毫無顧忌。恩師呀,這三人聚在一起易弄詭計,暗箭難防,恩師不可不防啊。”
張說聞言大怒,罵道:“此三位小吏實為無德無才之人,他們竊據要位,本就不該,焉敢說三道四?九齡,不用理他們,瞧他們能奈我何?”
張九齡憂心忡忡說道:“恩師呀,學生聽說這三人與源侍中交往甚密,若源侍中暗中支持,亦不可小視。”
張說此時臉上露出笑容,讚道:“我剛才還說你過於迂腐,你能瞧出此節,亦算不易了。不錯,源乾曜隱忍功夫甚好,明麵上諸事皆順著我,然他心裏果然同樣恭順嗎?我看未必!九齡,不用管他,諒他也難以翻起大浪。”
張九齡無可奈何,隻好後退一步,說道:“為避嫌疑,請恩師將學生名字去掉。學生能至今日之位,早已心滿意足。”
張說聞言瞪起眼睛,斥道:“胡說!此為聖上的恩典,你不願升職,就是不識抬舉!怎麽了?你莫非想清高自賞,不願意與名單中人同流合汙嗎?”
張說此話說得很重,嚇得張九齡不敢再說話,隻好躬身而退。
此次東封泰山,除了祀官與詞官升秩之外,其他從登者官秩皆升一級,如王毛仲被封為開府儀同三司,張說與源乾曜被授為尚書省左、右丞相(該丞相與開府儀同三司秩級相同,皆為從一品,其俸祿有所增加,並無實權)。至於其他未從皇帝登山的官員皆無所獲,而負責護衛的將士最為辛苦,然沒有得到實惠的賞賜,僅僅給予空頭的勳官。朝廷的封賞敕令一出,京城之人頓時大嘩。
那日張九齡勸說張說之時,其預見到這種結果,曾說道:“今登封霈澤,千載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紱,但恐製出之後,四方失望。”
前代帝王封禪之時,其玉牒之文及玉冊之文往往秘而不宣。李隆基今日當眾朗讀,既可上達於天,也由此遍示天下之人。
李隆基首獻之後,李成禮依序亞獻,李憲終獻。獻畢,張說指揮人們將盛有玉冊和玉牒的兩個玉匣,藏於祭壇之石室。
李隆基步下封祀壇,麵向東南而立。隻聽張說又是一聲大喊:“舉火。”
位於東南方向有一座燎壇,其中早已堆滿了柴草。張說聲音剛落,三名甲士將手中火把一齊拋入燎壇中,頓時,其火勢直上,日揚火光,慶雲紛鬱,遍滿天際。
此燎火為封祀的組成部分,按照李隆基此前定下的“先奠後燔”儀式,此火發之後,則封祀儀式大致結束。
張說趁著火勢正旺,率領群臣伏於李隆基麵前,齊聲唿道:“萬歲!萬歲!萬萬歲!”
山頂的“萬歲”聲起,滿山的步道兩側甲士聞聲也頓矛而唿。就聽山間的“萬歲”聲音若波浪一般,一波波地傳下山去,漸漸漫過中天門,過了一會兒,自山頂可以聽到山腳下響起“萬歲”的巨大聲浪,此聲音自是從數萬人之口中同時發出。
李隆基聞此歡唿陶醉無比,他令麵前群臣平身,又詢問張說道:“張卿,眼前如此陣勢,朕此前為何不知呀?”
張說道:“陛下,未上山百官今日同時在岱廟祭祀五帝五神,由此眾人畢集於岱廟周圍。今日封祀順利,臣等感念陛下偉業,使四海晏然,由此心聲頓發。不料山上山下唿聲連成一體,臣此前也未曾想到。”
張說明顯說的是鬼話。他此前與王毛仲多次議過此節,否則滿山甲士哪兒能夠步調一致?此次東行泰山,以兵士最多,他們歡唿,其他人定然隨即而從。
李隆基誌得意滿,滿意地說道:“好呀,今封祀初建,雲物休佑,皆是卿等輔弼之力。我們君臣今後要長相互保,勉副天心,以期長如今日,不敢矜怠。”
張說聞言又複帶領眾人跪言:“陛下,昨夜則息風收雨,今朝則天清日暖,複有祥風助樂,卿雲引燎,靈跡盛事,千古未聞。陛下又思慎終如初,長福百姓,則天下幸甚。”
李隆基此時心情大好,聞聽如此美言,覺得自己受之無愧,遂仰天長笑,繼而說道:“都起來吧,我們該下山了。今日午時,我們要歡宴帷宮,大家好好樂一樂吧。”
此次封禪大典,以山頂封祀為高潮之處。是日午宴之時,未上山群臣累進頌言,有人言道,其在山下遙望泰山之巔,就見日色明朗,慶雲不散,紫煙嫋嫋上升,實為極度祥瑞。李隆基聞之,頓時龍顏大悅。
是日晚間,天空忽然又複陰沉,竟然飄飄灑灑落下雪花。李隆基心思鼓蕩,提筆賦詩一首,名為《登封喜雪》,詩曰:
日觀卜先征,時巡順物情。風行未備禮,雲密遽飄英。
委樹寒花發,縈空落絮輕。朝如玉己會,庭似月猶明。
既睹膚先合,還欣尺有盈。登封何以報,因此謝功成。
其末句以“謝功成”收篇,由此可見李隆基的自詡之情。
十一月十二日辰時社首山頂
是日辰時,李隆基及群臣集於社首山泰折壇,以祭地皇,由睿宗皇帝配享。
其禮儀如封祀壇之禮,不加累述。
十一月十三日辰時帳殿
李隆基這日在帳殿裏接受朝覲,除了文武百官之外,又比往日多了許多人,計有:
孔子後代,諸方朝集使,儒生,文士上賦頌者;
突厥、契丹、奚諸王;
吐蕃、大食、五天十姓、昆侖、日本、新羅、靺鞨之使;
高麗朝鮮王、百濟帶方王;
十姓摩阿史那興昔可汗、三十姓左右賢王;
日南、西竺、鑿齒、雕題、牂牁、木可、烏滸之酋長。
李隆基觀此情狀,心中不由得歎道:實乃四方諸侯,莫不來慶啊!
張說、源乾曜分別朗讀了《封祀壇頌》和《社首壇頌》之後,群臣及外使紛紛出班大唱讚歌。
李隆基又複龍心大悅,當殿宣布了兩宗事兒:一是封泰山神為天齊王;二是大赦天下。
朝會即將結束,張說又躬身奏道:“陛下,曹州八歲童子候在殿外,要當殿獻頌於陛下。”
李隆基問道:“八歲童子?其能作頌嗎?”
“陛下,此人名叫劉晏,幼讀詩書,善著文章,七歲時被曹州舉為神童。其聞陛下東封,遂作《東封頌》。”
“不會請人代筆吧?”
“臣此前也有存疑,因與此童子對答一番,此子對答如流,果然為神童。”
“嗯,張卿既如此說,那是不會錯的。宣上殿來。”
一名八歲孩童昂然而入,毫不怯場,到了李隆基麵前伏身叩首,僅這一份兒氣度就令人歎服。
李隆基笑道:“張卿,攙他起來吧。一個小孩兒家,能從容行此大禮,亦算不易了。你名叫劉晏吧?好好將所作之《東封頌》讀出來,若讀得好,朕定有厚賞。”
劉晏起身,開始朗讀自己所作的《東封頌》,要說其中的句子如“封祀岱嶽,告成功於昊天上帝”亦屬平常,然其為八歲孩童所作,又清脆誦出,中間絕無停頓,實屬不易。
李隆基心知此情此景定是張說事先安排,無非想讓自己更加高興。然一個八歲童子能寫頌詞,且能朗朗誦於口舌之間,令殿間的外邦之人甚服中華後繼有人,確實令自己臉麵之上甚添光彩。
李隆基又複龍顏大悅,讚了劉晏數句,並授其為秘書省正字。如此一來,劉晏小小年紀一躍成為九品官員,從此可以身著官服列身朝班。
劉晏的神童之名由此傳揚天下。其長大之後果然成為一代名臣,此為後話,這裏隱去不表。
封禪隊伍離開泰山後向南而行,第一站即來到曲阜。李隆基致祭孔子,封孔子為“文宣王”。
大隊人馬在路上又行了十餘日,這日行到宋州地麵。李隆基眼望前方緩緩流淌的睢水,對張說說道:“從此西行汴州後,很快就可到東都了。我們千軍萬馬一路行走,為了不擾地方,未曾駐足,這宋州水陸方便,向來富庶,我們就在這裏歇上兩日吧。”
張說心領神會,喚來宋州刺史等人將大隊人馬妥善安置。宋州城內有一著名的酒肆,名為“梁園”,居中有一座上下兩層的闊大酒樓。張說請得李隆基同意,讓王毛仲派甲士在梁園周圍警戒,是夜李隆基在此賜宴群臣及外邦來使。
夜幕漸合,梁園燈火輝煌。李隆基與三品以上文武官員在二樓用膳,其他官員及外邦來使則在底樓歡宴。
宋州號為三皇五帝的建都之地,此後又成周代宋國的國都,漢代被封為梁國之都,又稱睢陽,梁孝王據守此地三個月,從而一戰聞名。宋州城池建造堅固,城內房舍整齊,向為大唐的東方重鎮。自通濟渠開通之後,宋州又成為漕運碼頭,由此弘舸巨艦交相往來,天下諸物,遍集於此。
由於皇帝賜宴,宋州刺史當然打起精神,要將諸般精美之物皆獻於案上。李隆基步入樓中,看到案上食物豐盛,果蔬紛呈,酒水精美,心中有感而發,喚來張說道:“張卿,朕出行此前,曾詔勿廣勞人,務存節約。此宴如此豐盛,有失朕意。”
張說想不到皇帝如此說話,一時不知應該怎麽辦,遂稟道:“陛下自出東都以來,不擾地方,厲行節約,則辛苦已久。如今即將迴京,宋州地麵豐饒,陛下由此賜宴群臣,似無不可。”
李隆基道:“還是過於豐盛了。這樣吧,你讓他們減去一些,朕方才開宴。”
張說見皇帝意甚堅持,隻好吩咐下去。
眾人坐定後,李隆基方才率眾飲酒。宴酣之際,李隆基忽然長歎一聲,對張說說道:“朕此次東封成功,還有更重要的收獲。”
張說詢問究竟。
李隆基道:“朕此前出巡天下,原來以為能夠觀實風俗,察吏善惡,然與此次相比,其實不然啊。”
群臣見皇帝大發感歎,皆停箸不食,靜待其言。
李隆基歎道:“此次東封,諸州刺史殷勤支應,還是有差別的。有三位刺史,可稱為良吏。一為懷州刺史王丘,其除了正常支應外別無他獻,朕知其不市恩也;二為魏州刺史史崔沔,其遣使供帳,不施錦繡,示朕以儉,此可以知其日常為政也;三是濟州刺史裴耀卿,其數次上書,言說濟州貧窮不堪支應,朕因之不在濟州停留。”
群臣聽完不禁驚愕萬分,沿途州縣為了迎送封禪隊伍,多是盡出財物周到服侍,不料事情過後,能得皇帝讚揚的竟然是這三位最摳門的刺史。
李隆基接著說道:“張卿,迴京後須將此三位刺史的事跡寫成明詔,以彰揚天下。”
張說聞言起身伏地,叩首道:“陛下心憂百姓,厲行節儉,則臣等幸甚,天下幸甚。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其他群臣見狀,也急忙伏地口稱“萬歲”,樓下的與宴之人不知何故,然有泰山封禪時的群唿為鑒,他們當即不問究竟,隨之唿聲連連。
一時之間,“萬歲”之聲又響徹梁園。
第二十七迴 京城熱議“泰山”力 張說冷遭禦史功
李隆基迴京之後心緒難平,趁著興奮的心情將其過孔子宅所作之詩譜成一曲,然後將曲詞交給太常寺敷演。
太常寺這日將曲詞敷演成功,然後邀李隆基到花萼樓賞樂。李隆基事先吩咐,此曲詞空明寥廓,僅用一名唱者即可,不用舞者。
該曲配器以洞簫、長笛為主,在絲、竹混聲背景下,洞簫嗚嗚咽咽忽高忽低,盡顯天地之寥廓;既而一支長笛的聲音從低往高,凸現孔子當初的寂寞以及卓而不群的身姿;最後由歌者李龜年淺唱詩詞,其聲低沉而遒勁,頗合李隆基創作此曲詞的韻味。
李隆基欣賞完畢還算滿意,對眾伶人說道:“總體還算可以,然僅以洞簫、長笛為主,稍顯單薄,配器似應再豐富一些。”
李隆基平時與眾伶人混得廝熟,緣於他諳熟音律,彼此交流顯得很隨意。座中的伶人中多為是時音律大家,李龜年既善唱歌,又善羯鼓、篳篥;孫處秀、李漠以善笛聞名;雷海青、賀懷智精於琵琶;張徽以吹篳篥見長;黃幡綽則擅洞簫。
若在往日,眾伶人定會七嘴八舌與李隆基談詞論曲,今日卻有些異樣。李隆基說完話之後,眾人卻一聲不吭。李隆基見狀,就追問他們為何不吭聲。
李龜年稟道:“陛下,吾等皆為梨園伶人,今太常寺上官在此,吾等不敢亂說話。”
“太常寺上官?誰呀?”
張說女婿鄭鎰上前躬身答道:“陛下,臣鄭鎰奉太常卿之命,前來侍奉陛下。”
“嗯,朕識得你為張卿之女婿,你現在太常寺為何職呀?”
“臣蒙皇恩,剛剛被授為太常丞。”
太常寺有卿一人,為三品官員;少卿兩人,職授四品;再其下,就是兩名太常丞了,其職授五品官。
李隆基之所以識得鄭鎰,緣於鄭鎰會試高中之後廷試時得見。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時曾在殿前策貢舉人,李隆基那年心血來潮,召諸科前三名入殿問詢。鄭鎰為此年進士科第二名,其應答之時態度從容、對答如流,又兼人物生得甚是俊朗,李隆基對之印象頗深。過了一段時日,李隆基得知鄭鎰被張說選為女婿,遂祝賀道:“張卿可謂捷足先登,甚有眼光啊。”張說嫁女之時,李隆基還派高力士前去具禮相贈。
鄭鎰會試高中,此後選拔授任,至今未及兩年,他如何能升至五品官員呢?李隆基心有疑惑,隨口問道:“你被授為太常丞?朕為何不知呀?”
眾伶人今日力推鄭鎰與皇帝說話,顯然對張說超拔女婿心懷不滿。他們看到皇帝果然大為詫異,心中皆樂開了花。其時善吹洞簫的黃幡綽離李隆基較近,其微笑接口道:“陛下,此為泰山之力也。”
李隆基聞言恍然大悟,此次封禪泰山隨自己登山的祀官可以秩升一級,詞官則可超授五品。想來鄭鎰以詞官身份登山,返京後即被授為五品。張說返京後曾拿著一張祀官、詞官的名單讓自己過目,自己閱罷也表示同意,想來其中定有鄭鎰的名字。
李隆基嘴巴動了一下,終究無話可說。張說超授女婿,其中定有私情,然鄭鎰善寫文章,非白丁之人,其被超授也算合乎朝廷規矩,何況那張授任名單業已經自己同意了呢?
黃幡綽的這句話可謂一語雙關,既說超授鄭鎰乃因泰山封禪之故,又暗指鄭鎰得了嶽丈張說之力。後世常常以“泰山”作為嶽丈的代名詞,實緣於此。
張說迴京後將登山祀官、詞官列成名單,欲向李隆基稟報授任。張九齡詳知內情,這日堅決向恩師勸阻。
張說有些不耐煩,斥道:“你語焉不詳,累說此舉不可,有何不可呢?此名單上的人皆為朝廷祀官、詞官不假吧?封禪之時他們皆從聖上登山吧?聖上此次推恩加秩,有何不妥呢?”
張九齡道:“聖上推恩,理當加秩。然名單之人,多與恩師有關,或為門生,或為親戚,如此就有些不妥了。官爵者,天下之公器,須德望為先,勞舊為次。恩師如此行之,恐怕天下譏議定會湧起。”
張說搖搖頭,歎道:“九齡啊,你什麽都好,唯有腦子不太活絡。大約你多沉湎於聖賢道理,由此有些不諳世事了。我現為宰臣,位居中樞,當然要替聖上操勞,然人皆有私心,我位當宰臣能居幾年?你們後進之人,我在任時能為你們謀些福祉,將來我身退之後,你們在朝中能當其位,如此對你們有好處,對我也有益處啊。”
張說從未將張九齡看成外人,說話也沒有什麽顧忌,其如此說話,顯係推心置腹。張九齡聽來卻不以為然,說道:“恩師難道不知,聖上最忌諱朝中大臣陷入朋黨迷局嗎?”
張說冷冷說道:“朋黨?朝廷開科取士,我多薦文學才具之人,即是替朝廷著想,如何入朋黨迷局了?九齡啊,你如此說話,實為迂腐無比!我依朝廷大勢善攬人才,唯才是舉,使朝廷後繼有人,聖上怎能認為此為朋黨呢?”
張九齡看到恩師如此執拗,就長歎了一口氣,說道:“恩師許是不知,那日百官在穀口,未曾登山,他們不怨聖上旨意,反將此事皆怨在恩師身上。學生後來聽說,崔隱甫、宇文融和李林甫三人出言相譏,還暗地裏推波助瀾。其中宇文融仗著括戶有功,說話最是毫無顧忌。恩師呀,這三人聚在一起易弄詭計,暗箭難防,恩師不可不防啊。”
張說聞言大怒,罵道:“此三位小吏實為無德無才之人,他們竊據要位,本就不該,焉敢說三道四?九齡,不用理他們,瞧他們能奈我何?”
張九齡憂心忡忡說道:“恩師呀,學生聽說這三人與源侍中交往甚密,若源侍中暗中支持,亦不可小視。”
張說此時臉上露出笑容,讚道:“我剛才還說你過於迂腐,你能瞧出此節,亦算不易了。不錯,源乾曜隱忍功夫甚好,明麵上諸事皆順著我,然他心裏果然同樣恭順嗎?我看未必!九齡,不用管他,諒他也難以翻起大浪。”
張九齡無可奈何,隻好後退一步,說道:“為避嫌疑,請恩師將學生名字去掉。學生能至今日之位,早已心滿意足。”
張說聞言瞪起眼睛,斥道:“胡說!此為聖上的恩典,你不願升職,就是不識抬舉!怎麽了?你莫非想清高自賞,不願意與名單中人同流合汙嗎?”
張說此話說得很重,嚇得張九齡不敢再說話,隻好躬身而退。
此次東封泰山,除了祀官與詞官升秩之外,其他從登者官秩皆升一級,如王毛仲被封為開府儀同三司,張說與源乾曜被授為尚書省左、右丞相(該丞相與開府儀同三司秩級相同,皆為從一品,其俸祿有所增加,並無實權)。至於其他未從皇帝登山的官員皆無所獲,而負責護衛的將士最為辛苦,然沒有得到實惠的賞賜,僅僅給予空頭的勳官。朝廷的封賞敕令一出,京城之人頓時大嘩。
那日張九齡勸說張說之時,其預見到這種結果,曾說道:“今登封霈澤,千載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紱,但恐製出之後,四方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