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殿內,文武大臣吵作一團。武將對趙德昭私自斬殺武將大為不滿,可是文臣卻認為皇子斬殺一個吃人魔是替天行道。


    武將怕失寵,想要把這件事當作個例,不希望皇帝對武將權力有限製之心。


    而文臣想要試探皇帝的底限,想要把這件事擴大化,然後限製武將權力。


    因為趙德昭斬殺王繼勳這件事而吵,但是這個事件的兩個當事人,卻很少有人提起。


    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對虐待百姓,喜歡吃人肉的王繼勳都沒有好感。


    而另一個當事人是皇子,文臣對他喜歡,武將也不討厭他,並沒有想用這件事來針對他。


    他跟勳貴子弟關係緊密,又是武癡,對武將沒有偏見。


    大慶殿建製不大,是原本的大殿改建的,無法擴充,右側的武將和左側的文臣之間相隔不到兩米。


    吵架的時候沒人願意跪坐在地,雙方隔著中間的通道,吵的口沫橫飛。


    是的,如今的宋朝上朝還遵循唐製,大臣們都是坐著的。


    隻不過很多大臣提意見,距離唐朝過去了一個甲子,現在椅子已經出現,大部分人都不習慣跪坐了。


    他們要求把椅子搬進朝堂,如果皇帝不允許,他們寧願站著。


    反正早朝時間不長,隔幾天才一次,就是站一個時辰,也沒有關係。


    隻是趙匡胤還沒有考慮好,這朝堂以後到底是個什麽規矩。


    趙匡胤眼睛似乎望著下方兩側端坐的大臣,但是已經走神。


    上朝之前,他隻是隨意看了一眼那本步兵操典,原本並沒有在意,可是現在越想,越覺得這本書神奇,幾乎將軍規方麵幾乎全部考慮到了。


    這種嚴密的軍隊管理,也是後世改進後的嗎?


    這個兒子給了他太多驚奇,甚至是恐懼。


    幸好,他自己選擇了前往襄陽,最少這幾年,他不會給自己造成威脅,而他,也能好好看看,看他到底能做到哪一步!


    對了,也不要忘了問問,後世的朝堂是什麽樣。


    這天天吵來吵去的,他這個皇帝就像擺設,真是不如以前當個節度使痛快。(當皇帝不如當節度使,是趙匡胤曆史原話。)


    被吵的有些腦仁疼,卻都是些低品級的官員在吵,重量級官員沒有一個。


    趙匡胤忍不住咳了一聲,原本吵的熱火朝天的大臣們,瞬間就安靜了下來。


    這一切虛假的就像在演戲,趙匡胤忍不住歎了口氣。才開口說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皇子德昭不教而誅,視為違法。但王繼勳此人雖略有功績,卻草菅人命,以人為食,畜牲不如。皇子違法,情有可原,王繼勳死,死不足惜。”


    監察禦史徐侑城向前一步,手持朝笏躬身道:“官家,可王氏長子如今拉著王繼勳的屍體還在宣德門外……”


    “去跟他說,其父以人為食,死不足惜,念在過往功勞,賜錢扶靈歸葬故裏。至於皇子,不可不罰,否則國法何以為繼!今削去皇子德昭大將軍勳位,發配任上,不得召見,不得迴京。”


    眾臣嘩然,這個懲罰不是輕了,而是重了。


    在後世,幾百裏開車幾個小時,可是如今的幾百裏,就是另一個世界。


    沒有了大將軍勳位,趙德昭的身上就隻剩下了一個山南東道節度使的銜位,這個眾人本來都認為是虛銜的銜位,如今卻又成了實職。


    山南東道治衙位於襄陽,距離開封府一千裏,如今要把這個皇子發配那麽遠,是想要放棄這個皇子了嗎?


    趙普立即直起身來,手持朝笏走到中間拜道:“官家三思,皇子年幼,如今發配千裏之外,實非臣等本意。官家僅有兩子,二哥兒才過十四,四哥兒更是年幼,若有三長兩短,恐危及國祚永續。”


    這話以前趙普說過多次,最後被貶,但是現在趙光義因為病重,已經多日沒有上朝,趙普就又提了出來。


    趙匡胤卻說道:“皇子長於安樂,非社稷之福。何況其已十五,本月就要大婚,特恩許其大婚之後再往治地。”


    趙普的腰彎的更深了。“望官家收迴旨意,此乃動搖國本。”


    趙匡胤也直起身來,走到趙普麵前將他扶了起來。“我的兒子,不能一直處於安樂。今日讓他前往治地,明朝還會讓他上陣殺敵。隻有文武雙全,才能讓我大宋國祚永續。丞相以為如何?”


    看到趙匡胤真誠的眼神,趙普知道他心意已決,搖了搖頭,說不出話來。


    虛引了趙普歸位,趙匡胤也不迴到自己的位置上,而是來到了戶部尚書魏成麵前。“魏卿,如今國庫可還豐盈否?”


    魏成想要起身被趙匡胤攔住,他隻能直起腰板迴道:“如今秋收入庫,雖然還未總計,應與去歲持平。不過如今大軍在蜀地運迴大量錢糧,國庫充裕。”


    十月正是一年最有錢的時候,要是等到明年春夏,錢都花的差不多了,魏成這話就不敢這麽說了。


    趙匡胤點了點頭,向迴走了兩步,又道:“給襄陽刺史蔡令性撥錢五萬貫,命其修葺節度使府,再撥錢五萬貫,與皇子開撥。


    另,明春由皇子德昭負責在襄陽組建新軍,一應開銷,由戶部開銷。”


    魏成起身領命,又問:“不知新軍按多少人手組建,臣也好事先預備錢糧軍服。”


    “一萬人。”


    “喏。”


    現在,所有人都又疑惑了起來。搞不清趙匡胤心裏在想什麽。


    如果說喜歡這個皇子,為什麽要讓他去那麽遠?遠離中樞。


    如果說不喜歡這個皇子,為什麽現在的安排又麵麵俱到,生怕他在哪裏過的不好?


    見趙匡胤已經安排妥當,顯然是早有定策,這個時候也沒有人反對了。


    隻是所有人都已經拿定了主意,下朝之後要打聽一二。


    實際上,趙德昭隻跟他說六千人,其中有三千人是戰鬥部隊,另三千人是測量部隊。


    因為要求人人識字,最起碼有點基礎,所以這六千人,還不一定能招的齊。


    不過再艱難都要開展起來,特別是測量部隊,如果招不齊,就隻能教戰鬥部隊測量。


    在明朝的時候,趙德昭一開始搞幼軍,從小打小鬧,到最後成為新軍的培訓基地,是走了彎路的。


    比如一開始幾年都隻有幾十人的規模,還比如他異想天開想搞什麽特種兵,最後證明了錯誤。


    這一世就不會了,如今的大宋不是不需要特種兵,但是更需要地圖兵。


    地圖測繪絕對是古代最大的黑科技,而不管是行軍打仗,還是修路架橋,還是救援救災,地圖的作用都無比巨大。


    但是呢,這個時代根本沒有合格的地圖測繪人員。


    當然,在不僅僅是在東方,就連西方,在十八世紀之前,也都是比例失真,完全靠地方人員才能辨別的地圖。


    前世在大明的一百多年間,一直到趙德昭去世的時候,地圖測繪人員,地形測繪人員依舊是最欠缺技術人員。


    因為這個地球太大了,需要測繪的地方太多了。


    在保證了基本的安全和武力,技術領先之後,這項任務就要堅定不移地執行下去。


    終於下朝了,趙匡胤寡然無味地喝了一碗粥,饅頭都沒有動。“韓都指揮使去東宮還沒有迴來?”


    “沒有。”


    “聖旨可曾傳到?二哥兒是啥反應?”


    傳旨的內侍尤寶川躬身迴道:“聖旨傳到,二哥兒表現的很平靜。”


    趙匡胤疑惑問道:“很平靜?”


    尤寶川大驚,腰彎的更低了。“是很平靜,隻有一點……憤慨。”


    這才是正確的反應嘛,得到了神仙傳授,自然聰慧過人。要是表現的平靜,那就太假了。


    “今日常朝押後,要見的人也延遲到明日接見,現在去東宮。”


    “官家,二哥兒昨日還說進宮陪你午膳,四隻熊掌可都給你送進宮了。”


    趙匡胤這個時候哪有心思想熊掌。“把熊掌安排到東宮來做,午時順便把幾個小的也都接到東宮。”


    孟寬使了眼色,立即有人下去安排,而他趕緊幫趙匡胤收拾了行裝,就吩咐擺駕。


    因為距離很近,每次趙匡胤都是步行,倒也方便。


    一進東宮大門,趙匡胤就看到了沒有當值的禁軍都圍在了東宮主殿偏殿門口,看見趙匡胤過來,連忙紛紛行禮。


    這一行禮,也驚動了屋內的人,一下子出來幾十人,這人還不少。


    “參見陛下……”


    “免禮,免禮,沒那麽多講道,這是在幹啥?”


    與趙德昭並肩迎出來的韓重贇說道:“昨夜二哥兒給這些後輩講學,今日臣與二哥也就這本書進行磋磨,吸引了他們旁聽。”


    趙匡胤道:“今早我就隨意瞟了一眼,把這本書拿過來我再瞧瞧。”


    趙德昭躬身應是,聽趙匡胤問道:“可有不滿?”


    其他人等皆不敢吭聲,卻聽趙德昭說道:“孩兒早就有心出去闖闖,此事正如我意。”


    趙匡胤笑了笑,這個態度還可以,比他開始預想的反應層次還要更高一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大宋新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搖搖-欲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搖搖-欲墜並收藏我的大宋新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