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搖頭笑道:“這倒也不是什麽嚴重的事情,我也不過是未雨綢繆。這次出去不過是替王爺采買一些東西,想必不會發生什麽,老爹盡可放心。”
這時,內室的棉布門簾輕輕一掀,素娥玉容通紅地從簾內出來,向李成微微福了一禮,含羞看了一眼,低聲道:“官人早去早迴,家裏有素娥在,一定不會讓官人分心。”
李成看著那低垂著繯首,裸露出的一小段雪白的玉頸,和那淡紫色的粗布衣裙遮蓋著的玲瓏體態,忍不住點頭歎道:“喬姑娘和老爹先在這裏委屈幾天,我已經在內城買下一處宅院,將來搬進去就可以安頓下來了。”
聽他提起新買的宅院,素娥動人的玉容上閃過一絲嬌羞低低地歎道:“官人為了素娥,竭盡全力,情深義重,素娥百死亦不能報答,今日親手做了一隻繡囊,希望官人戴在身上,就如素娥在身邊服侍一般。”
言及於此,清秀的臉上閃過一絲淡淡的溫柔,小心翼翼地從懷中取出一隻製作精美的繡囊雙手捧給李成。
看著眼前的素娥,李成心裏忍不住泛起一絲難言的感動。鄭重地接過繡囊,卻不小心碰到了素娥那冰涼的玉手,隻覺那冰涼的手指猛地一顫,小心地縮了迴去。正要安慰素娥幾句,隻見玉容通紅秀眸含淚地望著李成,低低地道:“官人遠去千裏,素娥不能在身邊服侍,還望官人好好保重,莫忘了素娥在家倚門相望。”
說著,她小臉猛地一緊,細細地咬牙道:“素娥已經是官人的人了,隻求官人莫忘今日之情。”
李成被她說得心頭一熱,想起那天在瓦肆中第一眼看到素娥時的英姿颯爽的樣子,再看眼前柔順溫婉的小女兒模樣,心中頓時升起一種強烈的責任感,無論如何,素娥如今都要依靠自己才能活下去了。如果自己出了什麽意外,很難想象,這父女二人會是什麽樣的結局。
這時也明白她是擔心自己一去不迴,又看她神色緊張,就忍不住笑道:“婚期的事情我已經決定了,素娥不要擔心。況且我在中原並沒有什麽親族,也無需長輩同意,隻要我決定的事情絕無反悔。”
素娥聞言,神色終於放鬆了一些,卻還是秀眉微蹙地點頭道:“官人此去,千裏路遠,雖然如今天下太平,還請官人擅自珍重,莫忘素娥還在家中日夜憂心的。”
說畢,玉容閃過一絲醉人的紅暈,戀戀不舍地看了一眼大為感動的李成,矜持地福了一禮,轉身退入內室,房間中登時恢複了平靜。
看著正在發呆的李成,喬老爹輕輕幹咳一聲,打破沉默,低聲苦笑道:“素娥這孩子自小母親早逝,跟著我這個爹爹便吃了不少苦頭。自從流落汴梁又為了養家拋頭露麵惹人非議,心中苦楚。蒙官人不棄訂下親事。如今每日不出屋門,盡心為官人守禮謹行,便是性命不要,也不能惹來非議影響官人清譽。”
李成聞言,心中感歎,他雖然對這時代的禮教有些心理準備,畢竟這方麵的電視劇和書籍也看過,但是卻沒有想到僅僅隻是做了一點普通的事情就讓他們這樣將命運和自己連在一起,甚至把自己看得恍若性命一般。
不覺點頭道:“李成自己能力微薄,將來家裏的事情恐怕還要仰仗老爹照顧,所以,你們也要保重身體。”
喬老爹喟然低歎一聲,連連點頭,又看時間不早,挽留道:“天色不早,官人就在老夫這裏勉強用些午膳,也是我們的一點心意。”
李成想了想,看到老爹眼中期盼的目光,點頭笑道:“也好,今日原本不準備迴王府去,隻是恐怕有些倉促,家裏有什麽就隨便吃些好了。”
喬老爹聞言,嗬嗬笑道:“這些素娥總算可以了卻一些心願了,她總是盼著能為官人親手做一餐,盡點心意。”
說畢,進去囑咐素娥準備午膳。又拉著李成聊起往事。李成這才知道,喬老爹竟然是神宗時王安石變法時大力支持變法的武官,後來變法失敗,王安石被貶謫,他也被免去了官職。由於素來正直,雖然做了幾年的殿前都司副使,卻沒有積攢下多少家產,官職被免去之後,便帶著家眷迴鄉務農。卻不料又遇到黃河水患,農田盡毀,無處安身,隻好拉下臉來到汴梁準備投靠舊時的一些部屬,卻沒想到竟然被人打起了素娥的主意。
李成這時才知道,按照宋代的習慣,隻要混跡過市井瓦肆的即便沒有墜入樂籍,也要被普通人小看三分。尤其是素娥這樣在外麵拋頭露麵的女性,在這時看來,除了做妾,其他普通人家是不會輕易接納這樣的女子為妻的。更何況,是有官員身份的人家。這讓喬老爹格外負疚,深感是自己連累了唯一的至親,這也就是李成先前拒絕提親時會想不開的原因了。
而被李成這樣出入王府而且還有官職的人能夠接納,並且明媒正娶,是喬氏父女萬萬沒有想到的。
聽了這些話,李成更是感歎不已,素娥小小年紀就要承擔起養家的重負,還要承受世俗的議論和指責的確更加艱難。也更讓李成欽佩了。若是自己,恐怕也很難承受如此巨大的輿論壓力。
吃了飯,從喬家告辭出來,李成看著身後關上的大門,情不自禁地摸了摸懷中那精致的繡囊,心中隻覺得異常溫暖安逸。
迴到王府內,自己的院子裏,鳶兒親自到了一杯涼茶,遞給李成,輕聲道:“官人,喝口茶消消暑氣。”
李成接過涼茶,點頭道:“王爺可有召喚?家裏沒有別的事情吧?”
鳶兒聞言,忙笑道:“正說呢,王爺剛派人送來一些新下來的紗羅,命奴婢們做衣服呢。另外,聽說王爺今天在外堂接見尚書右丞張子能大人,奴婢正恐王爺傳召官人,想不到官人就迴來了。”
李成這時還不大熟悉朝中的這些官員,不禁問道:“張大人?他究竟是什麽人?”
鳶兒笑了笑,搖頭道:“張大人本名張邦昌,時常喜歡附庸風雅,很得皇上寵信。”
張邦昌?李成覺得這人隱約有些耳熟,似乎就是北宋滅亡之後,在金人的扶持下建立偽“大楚”政權的傀儡皇帝,是個曆史上有名的奸臣。
想到這裏,不由皺眉道:“他來見王爺,隻是玩樂?”
鳶兒笑了笑,給李成遞了一塊準備好的濕巾,點頭道:“聽說他養了一班汴梁有名的歌妓,是想請王爺前去欣賞歌舞。恐怕是看著王爺近來頗有些得寵,所以趕著上來巴結呢!”
李成笑道:“這些話還是不要亂說,王爺不過是一時孩子氣,玩玩罷了,什麽巴結不巴結的,還說不上呢。”
說到這裏,李成忽然想起自己的打算,不由問道:“上次王爺賞的那個珍珠,不知道市麵上多不多見?價值多少?”
鳶兒驚訝地看了李成一眼,小心地道:“那種珠子乃是上好的南珠,隻有宮裏能見到。尋常中等人家,不要說那種大珠,就是奴婢頭上的這種珠子都沒見過呢。若說價值,怎麽著也值一二千兩銀子。若是皇上九龍冠的龍眼珠,那就是價值連城的寶物了。”
說著,把自己頭上的一枝珠釵取下來,遞給李成觀賞。看著那被精心地鑲嵌在銀簪上隻有黃豆大,形狀並不十分規整的三粒珍珠,點頭道:“你這枝珠釵,恐怕也值不少錢吧?”
鳶兒看著李成手裏的珠釵,含笑道:“這枝釵還是王爺去年娶親開府時,奴婢從王妃那裏得來的賞賜,若是拿出去,就不說本身釵子五兩的份量,單說珠子總也能賣個十兩銀子呢!”
李成聞言,對於珍珠在這時代的價值,心中便大概地有些概念了。若是自己能攻克珍珠養殖的技術難關,那麽在這亂世之中就有了發財的捷徑了。
第十九章 一上梁山
七月底,暑氣依舊,李成帶著孫園和趙構特意派給自己的王府親衛周竟,改扮成普通商人的模樣帶著馬車,一路風塵地趕到了後世著名的水泊梁山的腳下。梁山最早為西漢文帝之子梁王的陵寢所在地,景色秀美,周圍大小湖泊連綿數十裏,人稱水泊梁山便是由此得名。距離宋代的京師汴梁直線距離隻有數百裏,經過不到六天,李成一行便抵達了梁山地麵。
李成看著路邊處於原始狀態的茂密的山林,心情真是說不出的亢奮。尤其是想到不遠處就是有名的水泊梁山,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奇妙感覺。
會不會真的有梁山好漢和一百單八將呢?若是能把這些人收到自己手中,那會是什麽樣的感覺呢?李成滿腦子都是電視劇《水滸傳》裏那些精彩的畫麵。
想起黑旋風李逵、打虎英雄武鬆,被高俅父子陷害的林衝。他就真的有些按捺不住。好不容易馬車終於一路疾馳來到了梁山腳下,還沒等李成看清楚路邊的山林。馬車就停了下來。
孫園皺了皺眉,正要詢問,便聽趕車的周竟向李成低聲道:“官人,前麵又出現一座大山,我們是不是就這樣闖過去?”
李成聞言,一步躍下馬車,伸展了一下酸痛的腰肢,打量著前麵的山林,點頭道:“時間不晚,我們還是早點過去,不然又要耽擱一天了。”
這地方山高林密行人稀少,的確是打劫最好地方,隻是不知道這時已經占山為王的梁山好漢們會不會出現呢?這個可真是叫人有些期待。呃,期待打劫?汗,有些亂套了啊。
看他下了馬車,周竟也急忙跳下馬車,低聲道:“官人無須擔心,周竟一身功夫,總不能讓那山賊傷到官人。”
正說著,隻聽身後隱隱地傳來一陣馬蹄聲,李成和周竟同時吃了一驚,急忙迴頭望去,卻看到後麵兩輛馬車和三名騎士,正匆匆趕來。
看到停在路上的李成一行,趕在馬車前麵的一名騎士大約三十多歲的模樣,看到李成,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這才翻身下馬,上前拱手道:“前方可是梁山地界?”
李成看他體形彪悍,神態威猛,穿著一件醬紫色武士袍風塵仆仆的樣子,不覺點頭道:“應該是梁山了,閣下這是……”
那人拱手道:“我看這裏山高林密,地勢險要所以想和壯士結伴而行,待翻過了前麵的高山,到了集市上再行分手。”
李成看了一眼他身後其餘兩名年輕騎士,又掃了一眼那兩輛帷幔低垂的馬車,點頭道:“也好,我們結伴而行,待過了這座大山,也就安全了。”
那人聞言似乎鬆了一口氣,忙招唿身後的馬車向李成這邊靠攏。李成看他們的兩輛馬車雖然都是雙馬駕轅,卻還是異常沉重。便有些疑惑,不覺淡淡地問道:“不知兄台是行商還是投親?”
那人笑了笑,拱手道:“在下楊誌,送家眷前往汴梁,因為近來地方上不太平,就繞路從梁山南麓北上,想不到路遇這樣的險峻高山,因為怕家眷受驚,所以才想結伴而行。”
說到這裏,他看著文士打扮的李成,點頭道:“壯士雖然文士打扮,舉止之間卻冷靜沉穩,似乎不是普通人。”
李成這時正被他自報的姓名驚得發呆。楊誌?就是小說裏青麵獸楊誌?可是看他臉上並沒有那著名的胎記啊?難道是以訛傳訛,弄錯了?還是僅僅隻是同名同姓的巧合?
思忖之間猛地看到楊誌那詢問的目光,忍不住訝然道:“看你身手似乎不錯,莫非是行伍出身?”
楊誌這時正押著高俅送往京城為宋徽宗祝壽的賀禮,因為聽說梁山上聚集了一夥土匪,專門打劫過往的官差商旅,地方上幾次征繳都铩羽而歸,對其無可奈何。這次押送生辰綱,乃是關乎前程的大事,不由小心翼翼,深恐有失。
本來他是準備待正式通過梁山的時候,分次分批地運送這批民脂民膏通過梁山的,隻是來到這山腳下發覺這裏地勢驚險,兩側都是崇山峻嶺,隻有中間一條狹窄的小路可容通過,便有些擔心。但是這時再改扮的話,顯然有些遲了,隻好尋找一同經過的商旅準備結伴而行。而且,他發現李成雖然是一身文士打扮,但是氣度沉穩,雖然也似乎停在路邊等候其他商旅,但是卻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讓楊誌有些緊張。
如果這個李成真的是山上土匪的眼線,自己貼身跟著他,到時候來個破釜沉舟,與之同歸於盡也算是個交代,若是白白丟了這次的生辰綱,那自己恐怕就再無立身之地了!
想到這裏,也小心地試探道:“在下楊誌,乃是雁門楊業之後,從前曾效力軍中,因被小人誣陷如今已經是布衣之身。不知兄台高姓大名,前往何處?”
李成聞言,便確信眼前的大漢就是小說中的青麵獸楊誌了。這時看他神色充滿了戒備,又小心地言語試探,加上小說裏的描述,便猜到他可能正是押運生辰綱前往汴梁。隻是,小說畢竟是小說,真實性很難保證。接下來究竟會發生什麽還沒有辦法知道。
而且,對於目前的情況來看,一旦發生意外,就極可能逼得楊誌上山落草。這樣的話,如果自己能幫他平安度過,一來可以借此結交,二來也能間接地和高俅搭上關係。對於今後自己的發展多少是有利的。
想到這裏,急忙笑道:“在下李成,這次隻是初迴中原,正想遊曆各地,飽覽大宋的壯麗河山。”
楊誌這時也已經留意到李成戴著皂紗折角巾內雜亂的短發,聽說他是從西域迴來,便忍不住驚訝地道:“難怪閣下氣度與眾不同,原來是自西域而歸。能夠萬裏迢迢迴歸中原總是不易,令人欽佩!”
聽說李成是從西域迴來的旅客,楊誌的擔心終於放了下來,口氣也不覺溫和了許多。
李成看楊誌的臉色緩和了不少,便明白了他的想法,不由暗自鬆了一口氣。隻要能和楊誌混熟了,就能想辦法幫他度過這場危機了。
按照小說中的演繹,不久便應該要遇到前來打劫的梁山好漢了。而且,就眼下的地形來看,這裏也的確是個打劫的最佳場所。
想了想,不由皺眉道:“眼前山勢險峻,我們不妨再多等一些過往商旅,一起結伴而行。這樣還是安全一些。”
楊誌同意地點頭道:“原本話是如此,但是小弟繞路百餘裏,時間已經耽誤了不少,如今急趕著迴汴梁,恐怕不能在這裏久留。”
這時,楊誌那邊的一名車夫上前,小心地躬身道:“啟稟官人,這山上土匪眾多,若是不能結伴而行,恐怕很是危險。”
李成看著那年輕的車夫,看他精赤著上身,隻穿著一條短褲,身形精悍,心中一動。點頭道:“你是本地人?可知道這山上的情況?”
那人急忙小心地哈腰道:“小人家中行二,人稱阮小二,在這路上混口飯吃。梁山上的草寇隻劫官商大賈,並不輕易傷及普通商販。”
阮小二?那不就是阮氏三雄中的老大?這人可能正是梁山好漢下來的眼線,楊誌的這批生辰綱,恐怕已經被盯上多時了。
不動聲色地打量著阮小二,李成點頭道:“看樣子,你一定經常出沒在這裏了,若是果真遇到梁山……山賊的話,你有什麽更好的辦法?”
阮小二眼珠一轉,嘻嘻笑道:“小人雖然同山上的賊寇不熟,但是終究有些交情,所以隻能想辦法保得諸位性命,至於財貨,就……”
他話音未落,眼前寒光乍現。就聽一聲暴喝:“大膽賊寇,竟敢送上門來!看刀……
第二十章 梁山好漢
隨著這聲震耳的大吼,楊誌不知從哪裏拔出一把沉甸甸的大刀,抖手就向阮小二當頭劈下!
李成沒有想到楊誌的反應這樣敏捷,能夠立刻意識到阮小二是梁山眼線,猝然爆發。這一下,阮小二似乎也沒有料到楊誌反應如此驚人,一時措手不及,眼看著楊誌手中的大刀迎麵落下。
李成這時已經來不及多想,既然阮小二忽然亮明身份,自己這一行人恐怕已經落入梁山好漢的埋伏中了。
這時,隻聽又是一聲大喝,後麵兩輛馬車中竟忽然湧出六名手持鋼刀的大漢,直向還在愣神的阮小二撲去。
眼看楊誌手中的鋼刀就要落下,馬車中的大漢就要撲到身前,阮小二忽然冷笑一聲,身形猛地一閃,竟然不顧淩空劈下的大刀,直向楊誌麵門撲去。
楊誌隻覺一陣徹骨寒風直襲麵門,心中驚異於阮小二這樣不要命的打法,卻還是閃身抽刀,避開了這同歸於盡的一刀。
這時,隻聽山路兩側的密林中忽然響起一陣刺耳的唿哨聲,在茂密的山林中此起彼伏,氣勢極是驚人。
看著眼前的一幕,李成真有一種窒息的感覺,懂得先聲奪人的重要,梁山的這夥人的確不同凡響。
聽到那刺耳的唿哨聲,正在撲向阮小二六名大漢立刻放下正在殊死搏鬥的楊誌等人。隨即收縮防守,緊緊護在馬車周圍,凝神戒備。
而楊誌這邊已經將阮小二逼得險象環生,眼看就支撐不了幾招了。隻是楊誌卻並沒有痛下殺手,隻是將阮小二壓製在自己可以控製的範圍之內。顯然,楊誌是想先拿下阮小二讓對方投鼠忌器。形勢才有可能逆轉。
看著眼前陡然急轉的形勢,周竟小心地護在李成身前,孫園麵無人色地扶著李成,顫聲道:“官人,這可如何是好?竟然遇到賊寇……”
旁邊,周竟沉聲道:“官人無須擔心,這夥賊寇看樣子是衝著楊某去的,應該不會為難我們。隻要周竟在,決不讓他們傷到官人!”
李成看著場中的情況,毫不在意地點頭道:“我們又不是官家身份,不過是普通商旅。這些人既然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絕不會濫殺無辜,你們不用擔心。”
其實這時代的土匪,究竟是不是像電視裏那樣有選擇性地殺人,李成可沒什麽把握。若是一時殺得興起,殺紅了眼,難保自己這邊不會被波及。對古人的嗜殺,李成其實是心中有數的。史書中記載的農民軍殘殺無辜百姓的事情屢見不鮮,他可不會天真地認為這些人不會對自己動手。
隻是,這時情況危急,與其強調險惡,倒不如穩定大家的心理,才能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意外。
這時,內室的棉布門簾輕輕一掀,素娥玉容通紅地從簾內出來,向李成微微福了一禮,含羞看了一眼,低聲道:“官人早去早迴,家裏有素娥在,一定不會讓官人分心。”
李成看著那低垂著繯首,裸露出的一小段雪白的玉頸,和那淡紫色的粗布衣裙遮蓋著的玲瓏體態,忍不住點頭歎道:“喬姑娘和老爹先在這裏委屈幾天,我已經在內城買下一處宅院,將來搬進去就可以安頓下來了。”
聽他提起新買的宅院,素娥動人的玉容上閃過一絲嬌羞低低地歎道:“官人為了素娥,竭盡全力,情深義重,素娥百死亦不能報答,今日親手做了一隻繡囊,希望官人戴在身上,就如素娥在身邊服侍一般。”
言及於此,清秀的臉上閃過一絲淡淡的溫柔,小心翼翼地從懷中取出一隻製作精美的繡囊雙手捧給李成。
看著眼前的素娥,李成心裏忍不住泛起一絲難言的感動。鄭重地接過繡囊,卻不小心碰到了素娥那冰涼的玉手,隻覺那冰涼的手指猛地一顫,小心地縮了迴去。正要安慰素娥幾句,隻見玉容通紅秀眸含淚地望著李成,低低地道:“官人遠去千裏,素娥不能在身邊服侍,還望官人好好保重,莫忘了素娥在家倚門相望。”
說著,她小臉猛地一緊,細細地咬牙道:“素娥已經是官人的人了,隻求官人莫忘今日之情。”
李成被她說得心頭一熱,想起那天在瓦肆中第一眼看到素娥時的英姿颯爽的樣子,再看眼前柔順溫婉的小女兒模樣,心中頓時升起一種強烈的責任感,無論如何,素娥如今都要依靠自己才能活下去了。如果自己出了什麽意外,很難想象,這父女二人會是什麽樣的結局。
這時也明白她是擔心自己一去不迴,又看她神色緊張,就忍不住笑道:“婚期的事情我已經決定了,素娥不要擔心。況且我在中原並沒有什麽親族,也無需長輩同意,隻要我決定的事情絕無反悔。”
素娥聞言,神色終於放鬆了一些,卻還是秀眉微蹙地點頭道:“官人此去,千裏路遠,雖然如今天下太平,還請官人擅自珍重,莫忘素娥還在家中日夜憂心的。”
說畢,玉容閃過一絲醉人的紅暈,戀戀不舍地看了一眼大為感動的李成,矜持地福了一禮,轉身退入內室,房間中登時恢複了平靜。
看著正在發呆的李成,喬老爹輕輕幹咳一聲,打破沉默,低聲苦笑道:“素娥這孩子自小母親早逝,跟著我這個爹爹便吃了不少苦頭。自從流落汴梁又為了養家拋頭露麵惹人非議,心中苦楚。蒙官人不棄訂下親事。如今每日不出屋門,盡心為官人守禮謹行,便是性命不要,也不能惹來非議影響官人清譽。”
李成聞言,心中感歎,他雖然對這時代的禮教有些心理準備,畢竟這方麵的電視劇和書籍也看過,但是卻沒有想到僅僅隻是做了一點普通的事情就讓他們這樣將命運和自己連在一起,甚至把自己看得恍若性命一般。
不覺點頭道:“李成自己能力微薄,將來家裏的事情恐怕還要仰仗老爹照顧,所以,你們也要保重身體。”
喬老爹喟然低歎一聲,連連點頭,又看時間不早,挽留道:“天色不早,官人就在老夫這裏勉強用些午膳,也是我們的一點心意。”
李成想了想,看到老爹眼中期盼的目光,點頭笑道:“也好,今日原本不準備迴王府去,隻是恐怕有些倉促,家裏有什麽就隨便吃些好了。”
喬老爹聞言,嗬嗬笑道:“這些素娥總算可以了卻一些心願了,她總是盼著能為官人親手做一餐,盡點心意。”
說畢,進去囑咐素娥準備午膳。又拉著李成聊起往事。李成這才知道,喬老爹竟然是神宗時王安石變法時大力支持變法的武官,後來變法失敗,王安石被貶謫,他也被免去了官職。由於素來正直,雖然做了幾年的殿前都司副使,卻沒有積攢下多少家產,官職被免去之後,便帶著家眷迴鄉務農。卻不料又遇到黃河水患,農田盡毀,無處安身,隻好拉下臉來到汴梁準備投靠舊時的一些部屬,卻沒想到竟然被人打起了素娥的主意。
李成這時才知道,按照宋代的習慣,隻要混跡過市井瓦肆的即便沒有墜入樂籍,也要被普通人小看三分。尤其是素娥這樣在外麵拋頭露麵的女性,在這時看來,除了做妾,其他普通人家是不會輕易接納這樣的女子為妻的。更何況,是有官員身份的人家。這讓喬老爹格外負疚,深感是自己連累了唯一的至親,這也就是李成先前拒絕提親時會想不開的原因了。
而被李成這樣出入王府而且還有官職的人能夠接納,並且明媒正娶,是喬氏父女萬萬沒有想到的。
聽了這些話,李成更是感歎不已,素娥小小年紀就要承擔起養家的重負,還要承受世俗的議論和指責的確更加艱難。也更讓李成欽佩了。若是自己,恐怕也很難承受如此巨大的輿論壓力。
吃了飯,從喬家告辭出來,李成看著身後關上的大門,情不自禁地摸了摸懷中那精致的繡囊,心中隻覺得異常溫暖安逸。
迴到王府內,自己的院子裏,鳶兒親自到了一杯涼茶,遞給李成,輕聲道:“官人,喝口茶消消暑氣。”
李成接過涼茶,點頭道:“王爺可有召喚?家裏沒有別的事情吧?”
鳶兒聞言,忙笑道:“正說呢,王爺剛派人送來一些新下來的紗羅,命奴婢們做衣服呢。另外,聽說王爺今天在外堂接見尚書右丞張子能大人,奴婢正恐王爺傳召官人,想不到官人就迴來了。”
李成這時還不大熟悉朝中的這些官員,不禁問道:“張大人?他究竟是什麽人?”
鳶兒笑了笑,搖頭道:“張大人本名張邦昌,時常喜歡附庸風雅,很得皇上寵信。”
張邦昌?李成覺得這人隱約有些耳熟,似乎就是北宋滅亡之後,在金人的扶持下建立偽“大楚”政權的傀儡皇帝,是個曆史上有名的奸臣。
想到這裏,不由皺眉道:“他來見王爺,隻是玩樂?”
鳶兒笑了笑,給李成遞了一塊準備好的濕巾,點頭道:“聽說他養了一班汴梁有名的歌妓,是想請王爺前去欣賞歌舞。恐怕是看著王爺近來頗有些得寵,所以趕著上來巴結呢!”
李成笑道:“這些話還是不要亂說,王爺不過是一時孩子氣,玩玩罷了,什麽巴結不巴結的,還說不上呢。”
說到這裏,李成忽然想起自己的打算,不由問道:“上次王爺賞的那個珍珠,不知道市麵上多不多見?價值多少?”
鳶兒驚訝地看了李成一眼,小心地道:“那種珠子乃是上好的南珠,隻有宮裏能見到。尋常中等人家,不要說那種大珠,就是奴婢頭上的這種珠子都沒見過呢。若說價值,怎麽著也值一二千兩銀子。若是皇上九龍冠的龍眼珠,那就是價值連城的寶物了。”
說著,把自己頭上的一枝珠釵取下來,遞給李成觀賞。看著那被精心地鑲嵌在銀簪上隻有黃豆大,形狀並不十分規整的三粒珍珠,點頭道:“你這枝珠釵,恐怕也值不少錢吧?”
鳶兒看著李成手裏的珠釵,含笑道:“這枝釵還是王爺去年娶親開府時,奴婢從王妃那裏得來的賞賜,若是拿出去,就不說本身釵子五兩的份量,單說珠子總也能賣個十兩銀子呢!”
李成聞言,對於珍珠在這時代的價值,心中便大概地有些概念了。若是自己能攻克珍珠養殖的技術難關,那麽在這亂世之中就有了發財的捷徑了。
第十九章 一上梁山
七月底,暑氣依舊,李成帶著孫園和趙構特意派給自己的王府親衛周竟,改扮成普通商人的模樣帶著馬車,一路風塵地趕到了後世著名的水泊梁山的腳下。梁山最早為西漢文帝之子梁王的陵寢所在地,景色秀美,周圍大小湖泊連綿數十裏,人稱水泊梁山便是由此得名。距離宋代的京師汴梁直線距離隻有數百裏,經過不到六天,李成一行便抵達了梁山地麵。
李成看著路邊處於原始狀態的茂密的山林,心情真是說不出的亢奮。尤其是想到不遠處就是有名的水泊梁山,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奇妙感覺。
會不會真的有梁山好漢和一百單八將呢?若是能把這些人收到自己手中,那會是什麽樣的感覺呢?李成滿腦子都是電視劇《水滸傳》裏那些精彩的畫麵。
想起黑旋風李逵、打虎英雄武鬆,被高俅父子陷害的林衝。他就真的有些按捺不住。好不容易馬車終於一路疾馳來到了梁山腳下,還沒等李成看清楚路邊的山林。馬車就停了下來。
孫園皺了皺眉,正要詢問,便聽趕車的周竟向李成低聲道:“官人,前麵又出現一座大山,我們是不是就這樣闖過去?”
李成聞言,一步躍下馬車,伸展了一下酸痛的腰肢,打量著前麵的山林,點頭道:“時間不晚,我們還是早點過去,不然又要耽擱一天了。”
這地方山高林密行人稀少,的確是打劫最好地方,隻是不知道這時已經占山為王的梁山好漢們會不會出現呢?這個可真是叫人有些期待。呃,期待打劫?汗,有些亂套了啊。
看他下了馬車,周竟也急忙跳下馬車,低聲道:“官人無須擔心,周竟一身功夫,總不能讓那山賊傷到官人。”
正說著,隻聽身後隱隱地傳來一陣馬蹄聲,李成和周竟同時吃了一驚,急忙迴頭望去,卻看到後麵兩輛馬車和三名騎士,正匆匆趕來。
看到停在路上的李成一行,趕在馬車前麵的一名騎士大約三十多歲的模樣,看到李成,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這才翻身下馬,上前拱手道:“前方可是梁山地界?”
李成看他體形彪悍,神態威猛,穿著一件醬紫色武士袍風塵仆仆的樣子,不覺點頭道:“應該是梁山了,閣下這是……”
那人拱手道:“我看這裏山高林密,地勢險要所以想和壯士結伴而行,待翻過了前麵的高山,到了集市上再行分手。”
李成看了一眼他身後其餘兩名年輕騎士,又掃了一眼那兩輛帷幔低垂的馬車,點頭道:“也好,我們結伴而行,待過了這座大山,也就安全了。”
那人聞言似乎鬆了一口氣,忙招唿身後的馬車向李成這邊靠攏。李成看他們的兩輛馬車雖然都是雙馬駕轅,卻還是異常沉重。便有些疑惑,不覺淡淡地問道:“不知兄台是行商還是投親?”
那人笑了笑,拱手道:“在下楊誌,送家眷前往汴梁,因為近來地方上不太平,就繞路從梁山南麓北上,想不到路遇這樣的險峻高山,因為怕家眷受驚,所以才想結伴而行。”
說到這裏,他看著文士打扮的李成,點頭道:“壯士雖然文士打扮,舉止之間卻冷靜沉穩,似乎不是普通人。”
李成這時正被他自報的姓名驚得發呆。楊誌?就是小說裏青麵獸楊誌?可是看他臉上並沒有那著名的胎記啊?難道是以訛傳訛,弄錯了?還是僅僅隻是同名同姓的巧合?
思忖之間猛地看到楊誌那詢問的目光,忍不住訝然道:“看你身手似乎不錯,莫非是行伍出身?”
楊誌這時正押著高俅送往京城為宋徽宗祝壽的賀禮,因為聽說梁山上聚集了一夥土匪,專門打劫過往的官差商旅,地方上幾次征繳都铩羽而歸,對其無可奈何。這次押送生辰綱,乃是關乎前程的大事,不由小心翼翼,深恐有失。
本來他是準備待正式通過梁山的時候,分次分批地運送這批民脂民膏通過梁山的,隻是來到這山腳下發覺這裏地勢驚險,兩側都是崇山峻嶺,隻有中間一條狹窄的小路可容通過,便有些擔心。但是這時再改扮的話,顯然有些遲了,隻好尋找一同經過的商旅準備結伴而行。而且,他發現李成雖然是一身文士打扮,但是氣度沉穩,雖然也似乎停在路邊等候其他商旅,但是卻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讓楊誌有些緊張。
如果這個李成真的是山上土匪的眼線,自己貼身跟著他,到時候來個破釜沉舟,與之同歸於盡也算是個交代,若是白白丟了這次的生辰綱,那自己恐怕就再無立身之地了!
想到這裏,也小心地試探道:“在下楊誌,乃是雁門楊業之後,從前曾效力軍中,因被小人誣陷如今已經是布衣之身。不知兄台高姓大名,前往何處?”
李成聞言,便確信眼前的大漢就是小說中的青麵獸楊誌了。這時看他神色充滿了戒備,又小心地言語試探,加上小說裏的描述,便猜到他可能正是押運生辰綱前往汴梁。隻是,小說畢竟是小說,真實性很難保證。接下來究竟會發生什麽還沒有辦法知道。
而且,對於目前的情況來看,一旦發生意外,就極可能逼得楊誌上山落草。這樣的話,如果自己能幫他平安度過,一來可以借此結交,二來也能間接地和高俅搭上關係。對於今後自己的發展多少是有利的。
想到這裏,急忙笑道:“在下李成,這次隻是初迴中原,正想遊曆各地,飽覽大宋的壯麗河山。”
楊誌這時也已經留意到李成戴著皂紗折角巾內雜亂的短發,聽說他是從西域迴來,便忍不住驚訝地道:“難怪閣下氣度與眾不同,原來是自西域而歸。能夠萬裏迢迢迴歸中原總是不易,令人欽佩!”
聽說李成是從西域迴來的旅客,楊誌的擔心終於放了下來,口氣也不覺溫和了許多。
李成看楊誌的臉色緩和了不少,便明白了他的想法,不由暗自鬆了一口氣。隻要能和楊誌混熟了,就能想辦法幫他度過這場危機了。
按照小說中的演繹,不久便應該要遇到前來打劫的梁山好漢了。而且,就眼下的地形來看,這裏也的確是個打劫的最佳場所。
想了想,不由皺眉道:“眼前山勢險峻,我們不妨再多等一些過往商旅,一起結伴而行。這樣還是安全一些。”
楊誌同意地點頭道:“原本話是如此,但是小弟繞路百餘裏,時間已經耽誤了不少,如今急趕著迴汴梁,恐怕不能在這裏久留。”
這時,楊誌那邊的一名車夫上前,小心地躬身道:“啟稟官人,這山上土匪眾多,若是不能結伴而行,恐怕很是危險。”
李成看著那年輕的車夫,看他精赤著上身,隻穿著一條短褲,身形精悍,心中一動。點頭道:“你是本地人?可知道這山上的情況?”
那人急忙小心地哈腰道:“小人家中行二,人稱阮小二,在這路上混口飯吃。梁山上的草寇隻劫官商大賈,並不輕易傷及普通商販。”
阮小二?那不就是阮氏三雄中的老大?這人可能正是梁山好漢下來的眼線,楊誌的這批生辰綱,恐怕已經被盯上多時了。
不動聲色地打量著阮小二,李成點頭道:“看樣子,你一定經常出沒在這裏了,若是果真遇到梁山……山賊的話,你有什麽更好的辦法?”
阮小二眼珠一轉,嘻嘻笑道:“小人雖然同山上的賊寇不熟,但是終究有些交情,所以隻能想辦法保得諸位性命,至於財貨,就……”
他話音未落,眼前寒光乍現。就聽一聲暴喝:“大膽賊寇,竟敢送上門來!看刀……
第二十章 梁山好漢
隨著這聲震耳的大吼,楊誌不知從哪裏拔出一把沉甸甸的大刀,抖手就向阮小二當頭劈下!
李成沒有想到楊誌的反應這樣敏捷,能夠立刻意識到阮小二是梁山眼線,猝然爆發。這一下,阮小二似乎也沒有料到楊誌反應如此驚人,一時措手不及,眼看著楊誌手中的大刀迎麵落下。
李成這時已經來不及多想,既然阮小二忽然亮明身份,自己這一行人恐怕已經落入梁山好漢的埋伏中了。
這時,隻聽又是一聲大喝,後麵兩輛馬車中竟忽然湧出六名手持鋼刀的大漢,直向還在愣神的阮小二撲去。
眼看楊誌手中的鋼刀就要落下,馬車中的大漢就要撲到身前,阮小二忽然冷笑一聲,身形猛地一閃,竟然不顧淩空劈下的大刀,直向楊誌麵門撲去。
楊誌隻覺一陣徹骨寒風直襲麵門,心中驚異於阮小二這樣不要命的打法,卻還是閃身抽刀,避開了這同歸於盡的一刀。
這時,隻聽山路兩側的密林中忽然響起一陣刺耳的唿哨聲,在茂密的山林中此起彼伏,氣勢極是驚人。
看著眼前的一幕,李成真有一種窒息的感覺,懂得先聲奪人的重要,梁山的這夥人的確不同凡響。
聽到那刺耳的唿哨聲,正在撲向阮小二六名大漢立刻放下正在殊死搏鬥的楊誌等人。隨即收縮防守,緊緊護在馬車周圍,凝神戒備。
而楊誌這邊已經將阮小二逼得險象環生,眼看就支撐不了幾招了。隻是楊誌卻並沒有痛下殺手,隻是將阮小二壓製在自己可以控製的範圍之內。顯然,楊誌是想先拿下阮小二讓對方投鼠忌器。形勢才有可能逆轉。
看著眼前陡然急轉的形勢,周竟小心地護在李成身前,孫園麵無人色地扶著李成,顫聲道:“官人,這可如何是好?竟然遇到賊寇……”
旁邊,周竟沉聲道:“官人無須擔心,這夥賊寇看樣子是衝著楊某去的,應該不會為難我們。隻要周竟在,決不讓他們傷到官人!”
李成看著場中的情況,毫不在意地點頭道:“我們又不是官家身份,不過是普通商旅。這些人既然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絕不會濫殺無辜,你們不用擔心。”
其實這時代的土匪,究竟是不是像電視裏那樣有選擇性地殺人,李成可沒什麽把握。若是一時殺得興起,殺紅了眼,難保自己這邊不會被波及。對古人的嗜殺,李成其實是心中有數的。史書中記載的農民軍殘殺無辜百姓的事情屢見不鮮,他可不會天真地認為這些人不會對自己動手。
隻是,這時情況危急,與其強調險惡,倒不如穩定大家的心理,才能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