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率軍衝入衝入城中之後,現守軍並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一觸即潰。
守軍不但在裏門之後又設了一道拒馬、鹿角組成的防線,還放了不少的士兵在後麵防禦,李巍等人竟然被堵在城門附近殺不進去。
原來浚遒外鬆內緊,防線後的士兵,加上及時趕來的巡邏兵,以及跑下城頭的守兵,守城的足有一二百多人,就是為了防備敵人的突然襲城。雖然守軍當中以丁壯居多,還是給李巍等人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幸好李巍等人搶占了先機,最後一道防線還沒有及時合攏,便被他們殺入了軍陣當中,守軍瞬間死了不少人。
現在的情況是,一方有著突襲之利,人少卻精悍,騎兵縱橫,無人能擋;一方處於守勢,人多勢眾,纏住敵騎不成問題。雙方想分出勝負,根本不是短時間內能做到的。
但雙方現在最缺的就是時間!
盧龍軍的主力害怕被周軍現,所以都埋伏在裏縣城很遠的地方。同時,為了騙開城門,先行的隻有李巍及所率的三十多名身披雙甲悍卒。而浚遒的鄉勇、丁壯都分散在城中,想要聚合起來需要時間。
隻要能夠守住城門一段時間,盧龍營的五百餘名騎兵趕到,浚遒必下無疑。但若周軍能夠及時將騎兵殺光或趕出縣城,則代表著此次奇襲的失敗。
就在這關鍵時刻,杜慶摔人及時趕到。
杜慶率領幾十名費仲的手下站在城門之前,冷冷地望著騎兵在守軍隊伍裏縱橫衝殺,以及守軍的不斷攔截。
守軍的一名屯長遠遠就看到了杜慶等人,心中大喜。他雖不認識杜慶,卻識得費仲,於是高聲喝道,“費遊徼,敵騎兇猛,快來相助!”
費仲趁機大步走上前,長刀一指李巍,大聲喝道“奉豐明庭之命斬殺叛賊李巍,快給我閃開!”
守兵們求之不得,紛紛閃開,杜慶等人趁機殺了進去。
杜慶獰笑一聲,大刀一揮,,厲聲令道:“給我殺進去,守城士兵全部殺死,一個不留!”
守兵們一臉驚愕,被殺的措手不及,李巍等人趁勢殺來,守兵們抵抗了沒一會兒,便被擊潰,四散逃命去了。
搶在城中的兵力聚攏而來之前,李巍、杜慶等人順利的掌握了城門。
一刻鍾之後,一支上千人的隊伍來到了浚遒城下,帶軍的是劉和的主簿封旻。雖然隻有一千人,但騎兵足足過五百,還是精銳無比的盧龍兵。
在盧龍營的鐵騎席卷之下,浚遒城中的抵抗力量掙紮了幾下,便潰散開來,少數聰明的則在曹縣令的帶領下投降了。
曹縣令不是沒想過反抗,作為周昂的親信,誓死不屈才是成就自己英名的最好方式,但有些怕死的他最後還是選擇了掛印出逃。但當城中轟隆隆的馬蹄聲傳來時,曹縣令的心髒就忍不住開始顫,最後連逃跑的念頭都打消了,乖乖的獻上了縣令的大印。
浚遒就這樣拿下了。
於是封旻便在眾將的擁簇下,巡查著整個浚遒縣。
浚遒縣本是九江郡內連接東南和西南兩地的樞紐,現在成德和浚遒都被攻下,合肥徹底成為了孤城。
這次的戰利品倒是沒有多少,也就是是一些縣兵丁壯使用的盔甲兵器。這些東西不要說劉和,連封旻自己都看不上,最多隻能拿來武裝一下帳下的流民。
但也不是一點收獲也沒,最起碼縣中的大戶為了花錢買平安,進獻了不少黃金財寶。至於不獻或者進獻太少的,嗬嗬,封旻可再也不是以前那個落魄的士子了。
為了報答劉和知遇之恩,他也隻能下一次狠手了,誰讓浚遒的大族沒有主動來投呢?
當然錢財再多,對劉和也沒有他大的作用,遠沒有糧草來的重要。
所以,封旻並沒有眾人預料中的欣喜,眼中古井無波。
但看到縣城裏有著不少流民,許多都半死不活的躺在街上,見到軍隊也不躲避,封旻眼中才掀起了一絲波瀾,神情有些動容。
“都說江淮安定富庶,百姓安居樂業,黃巾之亂後不少的大族遷到揚州避難。可今日一見,這裏的百姓與中原各地沒有什麽區別,雖然不是主公的治下,我總覺得心裏堵的慌。”
眾將連忙說著,“主簿,您也說了,這個縣畢竟不是主公的治下,這些情況也不在主公的掌控之中。不過既然他們現在已經遇到了我們,我等自然不能墮了主公的名聲,我看不如將這些流民聚集起來,一起帶到合肥。至於所需的糧草,不是還有縣中的大戶嗎?”
封旻聞言不語,最後歎道,“也隻能如此了。這浚遒最後也落不到主公手裏,不如就讓他多一些光和熱,眾將聽令”
眾將應諾:“諾!”
“第一,將戰報,報給主公,等待主公的下一步指示。”
“第二,調動城中縣兵丁壯,收斂敵我雙方的屍體,及時埋葬,本軍士兵的姓名、籍貫等等情況做好登記,將來貢入忠魂祠。”
“第三,統計糧庫,將糧草封存起來運到軍營。著令縣中大戶放量賑災,不願的抄家處理。”
“第四,後軍的五百人留下來守城,並處理後事;盧龍營做好準備,將縣中的縣兵、丁壯、流民以及糧草一起運往合肥。”
眾將齊聲應命,盧龍營眾將麵帶喜意,後軍的將校卻將臉拉得老長,但沒人敢於反對,畢竟封旻是代劉和行令。
但封旻卻沒有在意眾將的表情,隻是抬望向了北方,有些出神,“不知主公那邊怎麽樣了?”
……
劉和這邊要比封旻那邊還要順利,之所以在城外多等了一會,是因為葛修等人要多做一些準備。
城中街道,帶到成德縣城門大開時,城中街道已經被打掃的幹幹淨淨,城中的守兵已經排成隊列棄兵投降,縣中糧庫、錢庫也被封存了起來。
大軍入內,迅地控製了整個成德,現在還在忙碌著修複著城池呢。
成德不必浚遒,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會遇到合肥、壽春兩城的夾擊,對於至於袁術,劉和實在不敢放心。
所以忙碌了一天一夜之後,所有的後事才被處理完畢。
需要處理的後事太多了,這也是為什麽劉和還沒拿下成德,便派封旻去浚遒的原因。一旦拿下浚遒,單憑一群武將,將事情處理好了,還不知道要到什麽時候。
先是陣亡士兵的問題。
雙方士兵的屍體都需要掩埋,己軍陣亡士兵的身份需要登記。劉和到沒有將陣亡士兵的遺物或消息送迴幽州的打算,這不現實,劉和打算攻下合肥後在合肥建一座忠魂祠,用於祭祀這些為自己陣亡的士兵。
“國家大事,唯祀與戎。”
劉和要為陣亡士兵建立忠魂祠的消息傳出後,在軍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軍心一時大振。
其次是縣中大族的問題。
作為第一批投向自己的士族,不管他們倒地想投的是袁術還是劉和,劉和都必須將他們像千金買來的馬骨那樣供起來,給天下做個表率。這樣,對如何處理他們就需要掌握一個很好的度了。
“保護費”就不用指望了,雖然有,肯定不會太多,所幸成德乃是壽春與郡中它縣連接的樞紐,大半個九江運往壽春的輜重幾乎全堆在這裏了,戰利品不要太多。
第三是軍隊軍紀問題。
一個軍隊的強大與否,軍紀至關重要,來自後世的劉和,深信這一點。再說這可關乎了自己的名聲。
第四是流民的問題。
成德的糧草雖然多,但守軍是不可能將他們分給流民的,這可是軍需。就是劉和也不可能這麽做。
但流民的問題,劉和又不能不管不顧。有了下蔡的前車之鑒,壽春還沒打起來,既有大量的難民南下成德,隨著戰爭的爆,難民也越來越多。周軍自顧不暇,看著流民慢慢餓死,劉和卻不能這樣,他可是知道名聲的重要性。
既然成德已經到了劉和的手上,他不希望縣內流民出現餓死凍死的情況。因此這些流民隻要到了成德地界,劉和都要保證他們能獲得一碗吃食填抱肚皮。
所以城內的幾處空地中,設置了大量的粥棚,城門白天也保持通暢。大量的難民從城外湧入粥棚附近,劉和一邊派重兵維持秩序,一邊對流民進行統計分類。這些流民可以日日就食,但來的流民都需要登記入冊,一批批領去城外安置流民的大營。
至於米粥的來源,自然離不開,縣中大戶的慷慨解囊。
對於流民的安置,劉和並非一味縱容,也不是單圖一個好名聲,他有自己更深一層的打算。
這時候,米粥香氣已是彌漫於空中,數百名流民排隊等候著,期待的目光,直望著粥棚內。
“這主公的的恩德啊!”一旁的眾將,忍不住讚歎。
劉和也不搭理,隻是下令道,“立即貼出榜文。到了募民成軍的時候了。”
守軍不但在裏門之後又設了一道拒馬、鹿角組成的防線,還放了不少的士兵在後麵防禦,李巍等人竟然被堵在城門附近殺不進去。
原來浚遒外鬆內緊,防線後的士兵,加上及時趕來的巡邏兵,以及跑下城頭的守兵,守城的足有一二百多人,就是為了防備敵人的突然襲城。雖然守軍當中以丁壯居多,還是給李巍等人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幸好李巍等人搶占了先機,最後一道防線還沒有及時合攏,便被他們殺入了軍陣當中,守軍瞬間死了不少人。
現在的情況是,一方有著突襲之利,人少卻精悍,騎兵縱橫,無人能擋;一方處於守勢,人多勢眾,纏住敵騎不成問題。雙方想分出勝負,根本不是短時間內能做到的。
但雙方現在最缺的就是時間!
盧龍軍的主力害怕被周軍現,所以都埋伏在裏縣城很遠的地方。同時,為了騙開城門,先行的隻有李巍及所率的三十多名身披雙甲悍卒。而浚遒的鄉勇、丁壯都分散在城中,想要聚合起來需要時間。
隻要能夠守住城門一段時間,盧龍營的五百餘名騎兵趕到,浚遒必下無疑。但若周軍能夠及時將騎兵殺光或趕出縣城,則代表著此次奇襲的失敗。
就在這關鍵時刻,杜慶摔人及時趕到。
杜慶率領幾十名費仲的手下站在城門之前,冷冷地望著騎兵在守軍隊伍裏縱橫衝殺,以及守軍的不斷攔截。
守軍的一名屯長遠遠就看到了杜慶等人,心中大喜。他雖不認識杜慶,卻識得費仲,於是高聲喝道,“費遊徼,敵騎兇猛,快來相助!”
費仲趁機大步走上前,長刀一指李巍,大聲喝道“奉豐明庭之命斬殺叛賊李巍,快給我閃開!”
守兵們求之不得,紛紛閃開,杜慶等人趁機殺了進去。
杜慶獰笑一聲,大刀一揮,,厲聲令道:“給我殺進去,守城士兵全部殺死,一個不留!”
守兵們一臉驚愕,被殺的措手不及,李巍等人趁勢殺來,守兵們抵抗了沒一會兒,便被擊潰,四散逃命去了。
搶在城中的兵力聚攏而來之前,李巍、杜慶等人順利的掌握了城門。
一刻鍾之後,一支上千人的隊伍來到了浚遒城下,帶軍的是劉和的主簿封旻。雖然隻有一千人,但騎兵足足過五百,還是精銳無比的盧龍兵。
在盧龍營的鐵騎席卷之下,浚遒城中的抵抗力量掙紮了幾下,便潰散開來,少數聰明的則在曹縣令的帶領下投降了。
曹縣令不是沒想過反抗,作為周昂的親信,誓死不屈才是成就自己英名的最好方式,但有些怕死的他最後還是選擇了掛印出逃。但當城中轟隆隆的馬蹄聲傳來時,曹縣令的心髒就忍不住開始顫,最後連逃跑的念頭都打消了,乖乖的獻上了縣令的大印。
浚遒就這樣拿下了。
於是封旻便在眾將的擁簇下,巡查著整個浚遒縣。
浚遒縣本是九江郡內連接東南和西南兩地的樞紐,現在成德和浚遒都被攻下,合肥徹底成為了孤城。
這次的戰利品倒是沒有多少,也就是是一些縣兵丁壯使用的盔甲兵器。這些東西不要說劉和,連封旻自己都看不上,最多隻能拿來武裝一下帳下的流民。
但也不是一點收獲也沒,最起碼縣中的大戶為了花錢買平安,進獻了不少黃金財寶。至於不獻或者進獻太少的,嗬嗬,封旻可再也不是以前那個落魄的士子了。
為了報答劉和知遇之恩,他也隻能下一次狠手了,誰讓浚遒的大族沒有主動來投呢?
當然錢財再多,對劉和也沒有他大的作用,遠沒有糧草來的重要。
所以,封旻並沒有眾人預料中的欣喜,眼中古井無波。
但看到縣城裏有著不少流民,許多都半死不活的躺在街上,見到軍隊也不躲避,封旻眼中才掀起了一絲波瀾,神情有些動容。
“都說江淮安定富庶,百姓安居樂業,黃巾之亂後不少的大族遷到揚州避難。可今日一見,這裏的百姓與中原各地沒有什麽區別,雖然不是主公的治下,我總覺得心裏堵的慌。”
眾將連忙說著,“主簿,您也說了,這個縣畢竟不是主公的治下,這些情況也不在主公的掌控之中。不過既然他們現在已經遇到了我們,我等自然不能墮了主公的名聲,我看不如將這些流民聚集起來,一起帶到合肥。至於所需的糧草,不是還有縣中的大戶嗎?”
封旻聞言不語,最後歎道,“也隻能如此了。這浚遒最後也落不到主公手裏,不如就讓他多一些光和熱,眾將聽令”
眾將應諾:“諾!”
“第一,將戰報,報給主公,等待主公的下一步指示。”
“第二,調動城中縣兵丁壯,收斂敵我雙方的屍體,及時埋葬,本軍士兵的姓名、籍貫等等情況做好登記,將來貢入忠魂祠。”
“第三,統計糧庫,將糧草封存起來運到軍營。著令縣中大戶放量賑災,不願的抄家處理。”
“第四,後軍的五百人留下來守城,並處理後事;盧龍營做好準備,將縣中的縣兵、丁壯、流民以及糧草一起運往合肥。”
眾將齊聲應命,盧龍營眾將麵帶喜意,後軍的將校卻將臉拉得老長,但沒人敢於反對,畢竟封旻是代劉和行令。
但封旻卻沒有在意眾將的表情,隻是抬望向了北方,有些出神,“不知主公那邊怎麽樣了?”
……
劉和這邊要比封旻那邊還要順利,之所以在城外多等了一會,是因為葛修等人要多做一些準備。
城中街道,帶到成德縣城門大開時,城中街道已經被打掃的幹幹淨淨,城中的守兵已經排成隊列棄兵投降,縣中糧庫、錢庫也被封存了起來。
大軍入內,迅地控製了整個成德,現在還在忙碌著修複著城池呢。
成德不必浚遒,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會遇到合肥、壽春兩城的夾擊,對於至於袁術,劉和實在不敢放心。
所以忙碌了一天一夜之後,所有的後事才被處理完畢。
需要處理的後事太多了,這也是為什麽劉和還沒拿下成德,便派封旻去浚遒的原因。一旦拿下浚遒,單憑一群武將,將事情處理好了,還不知道要到什麽時候。
先是陣亡士兵的問題。
雙方士兵的屍體都需要掩埋,己軍陣亡士兵的身份需要登記。劉和到沒有將陣亡士兵的遺物或消息送迴幽州的打算,這不現實,劉和打算攻下合肥後在合肥建一座忠魂祠,用於祭祀這些為自己陣亡的士兵。
“國家大事,唯祀與戎。”
劉和要為陣亡士兵建立忠魂祠的消息傳出後,在軍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軍心一時大振。
其次是縣中大族的問題。
作為第一批投向自己的士族,不管他們倒地想投的是袁術還是劉和,劉和都必須將他們像千金買來的馬骨那樣供起來,給天下做個表率。這樣,對如何處理他們就需要掌握一個很好的度了。
“保護費”就不用指望了,雖然有,肯定不會太多,所幸成德乃是壽春與郡中它縣連接的樞紐,大半個九江運往壽春的輜重幾乎全堆在這裏了,戰利品不要太多。
第三是軍隊軍紀問題。
一個軍隊的強大與否,軍紀至關重要,來自後世的劉和,深信這一點。再說這可關乎了自己的名聲。
第四是流民的問題。
成德的糧草雖然多,但守軍是不可能將他們分給流民的,這可是軍需。就是劉和也不可能這麽做。
但流民的問題,劉和又不能不管不顧。有了下蔡的前車之鑒,壽春還沒打起來,既有大量的難民南下成德,隨著戰爭的爆,難民也越來越多。周軍自顧不暇,看著流民慢慢餓死,劉和卻不能這樣,他可是知道名聲的重要性。
既然成德已經到了劉和的手上,他不希望縣內流民出現餓死凍死的情況。因此這些流民隻要到了成德地界,劉和都要保證他們能獲得一碗吃食填抱肚皮。
所以城內的幾處空地中,設置了大量的粥棚,城門白天也保持通暢。大量的難民從城外湧入粥棚附近,劉和一邊派重兵維持秩序,一邊對流民進行統計分類。這些流民可以日日就食,但來的流民都需要登記入冊,一批批領去城外安置流民的大營。
至於米粥的來源,自然離不開,縣中大戶的慷慨解囊。
對於流民的安置,劉和並非一味縱容,也不是單圖一個好名聲,他有自己更深一層的打算。
這時候,米粥香氣已是彌漫於空中,數百名流民排隊等候著,期待的目光,直望著粥棚內。
“這主公的的恩德啊!”一旁的眾將,忍不住讚歎。
劉和也不搭理,隻是下令道,“立即貼出榜文。到了募民成軍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