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並沒有昏死過去,隻是一時間情緒激動,腦部有些缺氧,暈了一下而已。
好在身後有眼快的太監扶了一下,張相公借勢穩住了身形,才沒有把臉丟到地上。
張浚沒有說話,劉錡說道:“當時全國一盤棋,川陝雖然失敗了,但是保住了兩淮,護得官家周全,豈是你說的那般不堪。”
劉琦的話是官宣的調子,趙構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沒有追究張浚兵敗的責任。而張浚選擇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對金人發動大規模會戰,也是為了保趙構的平安。
當年正是張浚在川陝開戰,才將兩淮的金軍主力全都吸引到了關中。當時的張浚,可以說是憑借一己之力,與金國的精銳主力來了一次大決戰,失敗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可惜的是張浚在關中決戰,被解圍的兩淮地區卻沒有主動出擊,與關中的戰局形成唿應態勢。
恰恰相反,暫時安全的兩淮地區選擇了龜縮觀望,眼睜睜地看著金國自由自在地調動兵力,最終完成了對張浚的致命一擊。
劉琦曾經是張浚的部下,在當年的富平之敗中,他已經成長為一名領軍將領。
李申之打了張浚的臉,連帶著把他劉錡的臉也打了。當時名將之中,已故的四川吳玠,也是富平之敗的親曆者之一。這些自負軍功的真將軍們,竟然被李申之這個毛頭小子說得那麽不堪,他不得不出來辯白一番。
李申之敢隨便懟張浚,是因為張浚軍事才能一灘稀爛。
菜就是原罪,能力差活該被人懟。
可是眼前的劉錡,頗讓李申之忌憚,不敢隨便開嘴炮。
劉錡麾下的八字軍,是兩宋曆史中,宋方第一次在野戰之中以少勝多,戰勝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
劉錡不菜,他很強。不論什麽樣的軍事理論,也不管吹得多麽地天花亂墜,都得拿戰績說話。
劉錡的戰績很硬,李申之不太好懟。
這時,一直在旁邊吃喝不停的嶽銀瓶突然放下了筷子,拿絹帕擦了擦嘴角,說道:“敗了就是敗了,哪有那麽多道理好講。難不成四十萬人輸給了人家二十萬人,還輸出了道理不成?”
劉錡在宋徽宗時代就常年廝殺戰場,要戰功有戰功,要資曆有資曆,還從未被人譏笑過不會打仗。
也就是看在嶽銀瓶是嶽飛女兒的份兒上,劉錡才沒有直接開罵,而是語氣冰冷地問道:“果真是將門虎女,不知嶽家二娘對富平之戰可有高見?”
嶽銀瓶嗤笑一聲,說道:“高見倒是沒有,隻要主將自己不逃跑,仗也不至於打成那個鬼樣子。”
李申之怒懟張浚,讓嶽銀瓶不覺得這些大佬們有什麽了不起,讓她有了嘲諷的勇氣。她爹嶽飛當樞密副使的時候,在坐的好多人還上嶽家拜訪過,給自己買過小禮物呢。
很隨意的一句話,卻讓滿桌子文武紛紛臉紅不已。
尤其是張浚,更是有些難堪。剛才李申之的話讓他憤怒,現在嶽銀瓶的話讓他感到羞愧。
自從宋太宗趙匡義篡位以來,大宋的皇帝們一個比一個的慫,監軍更是一個比一個的混賬。
武將們在前麵拚死拚活,剛剛打出一點優勢,那些監軍們便跳到前線瞎指揮一通,生怕自己慢了一步就撈不到戰功,結果擾亂了前線布置,最終導致宋軍先勝後敗。
再或者,戰局稍稍顯露出一點頹勢,甚至隻是均勢相持而已,監軍們便急切地要後撤,要逃跑,結果擾亂了陣腳,導致宋軍從失敗走向潰敗。
君不見兩宋三百年,從來隻有戰死的將軍,從來沒有殉國的監軍。而升官發財的從來都是監軍,打了敗仗卻隻處置將軍。
打敗仗不可怕,隻要穩住了陣腳,還有反攻的希望。
而潰敗,代表著徹底完蛋。土地喪失殆盡,輜重留給了敵人,士兵能順利歸隊的十中無一。
勝敗乃兵家常事,打幾場敗仗沒什麽大不了。
可是一場潰敗,會損失帝國幾年的積蓄,甚至是十幾年的積蓄。再嚴重點,還會導致國家一蹶不振,成為國運的轉折點。
嶽銀瓶的理念並不是她自己想出來的,而是嶽飛曾經提出過的口號:文官不貪財,武將不怕死。
為什麽要這樣提?還不是因為文官們都貪財,武將們都怕死麽。
若是張俊這種厚臉皮的人被嘲諷幾句,嗬嗬一笑也就算了。
偏偏張浚誌大才疏,還很顧及自己的尊嚴,死要麵子,最是受不了別人有證據的譏諷。
劉錡有心反駁,卻無從開口。
武將不怕死,嶽飛做到了,嶽家軍做到了,嶽家二娘有資格在這裏炫耀。
其實劉錡又何嚐不懂這個道理?隻要宋軍之中人人願意死戰,還怕什麽勞什子女真野人?就算是金人加上契丹人,再連帶上西夏黨項人,全都不是大宋的對手。
嶽銀瓶的話有些生硬,李申之便出來打圓場,一對小公母默契地打著配合。
李申之說道:“大頭兵們是最可愛的人,他們無非就想要個賞罰分明而已,還能有什麽壞心思?諸公但凡稍微從指頭縫裏麵漏點油水,就夠我應天府整備軍事了,調撥糧草的時候還望諸公高抬貴手。我等死死守住應天府,諸公也好安心建設臨安城。”
李申之的話說完,沒人敢接。
這是一個極易引戰的話題,一句話說不好,就會引火上身。
在坐的功勳武將們,除了張俊之外,全都是從大頭兵一刀一槍拚殺,靠著實打實的軍功爬上來的人,知道李申之說的是事實,他們從內心裏是讚同的。
可是他們偏偏隻能在心裏讚同,不能說出來。
文官們克扣糧餉,武將們喝兵血,數百年來已經成了一項見怪不怪的製度。
糧餉從中央發下來,能有四分之一放到士兵手中,堪稱業界良心。而一支部隊如果吃空餉的還沒超過半數,那簡直就是精銳。
如果武將們公開支持李申之,那他們就會站到整個文官集團的對立麵。
在兩宋時期,跟文官集團對立,基本上可以宣告自己社會性死亡。
再看文官們,更不會接李申之的話頭。李申之的話本身沒有錯。但是他們如果表示讚同的話,相當於承認自己在喝兵血,克扣糧餉。
這麽大的一頂帽子,他們可戴不起。
好在身後有眼快的太監扶了一下,張相公借勢穩住了身形,才沒有把臉丟到地上。
張浚沒有說話,劉錡說道:“當時全國一盤棋,川陝雖然失敗了,但是保住了兩淮,護得官家周全,豈是你說的那般不堪。”
劉琦的話是官宣的調子,趙構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沒有追究張浚兵敗的責任。而張浚選擇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對金人發動大規模會戰,也是為了保趙構的平安。
當年正是張浚在川陝開戰,才將兩淮的金軍主力全都吸引到了關中。當時的張浚,可以說是憑借一己之力,與金國的精銳主力來了一次大決戰,失敗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可惜的是張浚在關中決戰,被解圍的兩淮地區卻沒有主動出擊,與關中的戰局形成唿應態勢。
恰恰相反,暫時安全的兩淮地區選擇了龜縮觀望,眼睜睜地看著金國自由自在地調動兵力,最終完成了對張浚的致命一擊。
劉琦曾經是張浚的部下,在當年的富平之敗中,他已經成長為一名領軍將領。
李申之打了張浚的臉,連帶著把他劉錡的臉也打了。當時名將之中,已故的四川吳玠,也是富平之敗的親曆者之一。這些自負軍功的真將軍們,竟然被李申之這個毛頭小子說得那麽不堪,他不得不出來辯白一番。
李申之敢隨便懟張浚,是因為張浚軍事才能一灘稀爛。
菜就是原罪,能力差活該被人懟。
可是眼前的劉錡,頗讓李申之忌憚,不敢隨便開嘴炮。
劉錡麾下的八字軍,是兩宋曆史中,宋方第一次在野戰之中以少勝多,戰勝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
劉錡不菜,他很強。不論什麽樣的軍事理論,也不管吹得多麽地天花亂墜,都得拿戰績說話。
劉錡的戰績很硬,李申之不太好懟。
這時,一直在旁邊吃喝不停的嶽銀瓶突然放下了筷子,拿絹帕擦了擦嘴角,說道:“敗了就是敗了,哪有那麽多道理好講。難不成四十萬人輸給了人家二十萬人,還輸出了道理不成?”
劉錡在宋徽宗時代就常年廝殺戰場,要戰功有戰功,要資曆有資曆,還從未被人譏笑過不會打仗。
也就是看在嶽銀瓶是嶽飛女兒的份兒上,劉錡才沒有直接開罵,而是語氣冰冷地問道:“果真是將門虎女,不知嶽家二娘對富平之戰可有高見?”
嶽銀瓶嗤笑一聲,說道:“高見倒是沒有,隻要主將自己不逃跑,仗也不至於打成那個鬼樣子。”
李申之怒懟張浚,讓嶽銀瓶不覺得這些大佬們有什麽了不起,讓她有了嘲諷的勇氣。她爹嶽飛當樞密副使的時候,在坐的好多人還上嶽家拜訪過,給自己買過小禮物呢。
很隨意的一句話,卻讓滿桌子文武紛紛臉紅不已。
尤其是張浚,更是有些難堪。剛才李申之的話讓他憤怒,現在嶽銀瓶的話讓他感到羞愧。
自從宋太宗趙匡義篡位以來,大宋的皇帝們一個比一個的慫,監軍更是一個比一個的混賬。
武將們在前麵拚死拚活,剛剛打出一點優勢,那些監軍們便跳到前線瞎指揮一通,生怕自己慢了一步就撈不到戰功,結果擾亂了前線布置,最終導致宋軍先勝後敗。
再或者,戰局稍稍顯露出一點頹勢,甚至隻是均勢相持而已,監軍們便急切地要後撤,要逃跑,結果擾亂了陣腳,導致宋軍從失敗走向潰敗。
君不見兩宋三百年,從來隻有戰死的將軍,從來沒有殉國的監軍。而升官發財的從來都是監軍,打了敗仗卻隻處置將軍。
打敗仗不可怕,隻要穩住了陣腳,還有反攻的希望。
而潰敗,代表著徹底完蛋。土地喪失殆盡,輜重留給了敵人,士兵能順利歸隊的十中無一。
勝敗乃兵家常事,打幾場敗仗沒什麽大不了。
可是一場潰敗,會損失帝國幾年的積蓄,甚至是十幾年的積蓄。再嚴重點,還會導致國家一蹶不振,成為國運的轉折點。
嶽銀瓶的理念並不是她自己想出來的,而是嶽飛曾經提出過的口號:文官不貪財,武將不怕死。
為什麽要這樣提?還不是因為文官們都貪財,武將們都怕死麽。
若是張俊這種厚臉皮的人被嘲諷幾句,嗬嗬一笑也就算了。
偏偏張浚誌大才疏,還很顧及自己的尊嚴,死要麵子,最是受不了別人有證據的譏諷。
劉錡有心反駁,卻無從開口。
武將不怕死,嶽飛做到了,嶽家軍做到了,嶽家二娘有資格在這裏炫耀。
其實劉錡又何嚐不懂這個道理?隻要宋軍之中人人願意死戰,還怕什麽勞什子女真野人?就算是金人加上契丹人,再連帶上西夏黨項人,全都不是大宋的對手。
嶽銀瓶的話有些生硬,李申之便出來打圓場,一對小公母默契地打著配合。
李申之說道:“大頭兵們是最可愛的人,他們無非就想要個賞罰分明而已,還能有什麽壞心思?諸公但凡稍微從指頭縫裏麵漏點油水,就夠我應天府整備軍事了,調撥糧草的時候還望諸公高抬貴手。我等死死守住應天府,諸公也好安心建設臨安城。”
李申之的話說完,沒人敢接。
這是一個極易引戰的話題,一句話說不好,就會引火上身。
在坐的功勳武將們,除了張俊之外,全都是從大頭兵一刀一槍拚殺,靠著實打實的軍功爬上來的人,知道李申之說的是事實,他們從內心裏是讚同的。
可是他們偏偏隻能在心裏讚同,不能說出來。
文官們克扣糧餉,武將們喝兵血,數百年來已經成了一項見怪不怪的製度。
糧餉從中央發下來,能有四分之一放到士兵手中,堪稱業界良心。而一支部隊如果吃空餉的還沒超過半數,那簡直就是精銳。
如果武將們公開支持李申之,那他們就會站到整個文官集團的對立麵。
在兩宋時期,跟文官集團對立,基本上可以宣告自己社會性死亡。
再看文官們,更不會接李申之的話頭。李申之的話本身沒有錯。但是他們如果表示讚同的話,相當於承認自己在喝兵血,克扣糧餉。
這麽大的一頂帽子,他們可戴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