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算什麽東西!”
李伯陽擰著眉頭,打斷道:“都成了我的階下囚,難不成對你還用得著七擒七縱?”
蔡國威羞怒交加,正要出生痛罵,卻被身後兩個士兵一頭按在桌子上,嗬斥道:“老實點。”
高福三敲著蔡國威被士兵淩辱的樣子眼皮一跳,看向李伯陽,求了個情道:“伯陽,再怎麽說國威都是皖南的老將了,這樣被大頭兵淩辱,不像話。”
李伯陽不動聲色,一擺手道:“鬆開他。”
士兵們放開蔡國威,卻見蔡國威一會的功夫腦袋上就被撞出了一個紅包,他恨李伯陽恨得牙癢癢,卻不敢再自取其辱。
李伯陽看著高福三與蔡國威,笑吟吟道:“高叔父、蔡團長,告訴你們一個消息,二團已經被我繳了械,城中尚在抵抗的還有季天複的一團,還有兩個補充團,我要滅他們,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在此之前,諸位還有最後一點時間思考,是要抵抗到底,還是早點認輸。要是抵抗到底呢,等我拿下蕪湖之後,諸位的安全我不再保證,所有家產充公,至於你們的謀逆罪過,要從嚴從重治罪。可要是早點認輸呢,戰場上雙方士兵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傷亡,也算將功補過,還是那句老話,我禮送你們去上海灘,還送上盤纏路費。何去何從,現在給個準信吧。”
這話已經是在最後通牒,高福三再三考慮後,深覺現在淪落人手,性命朝夕不保,不如先借下野之名逃至上海,再召集舊部共滅李伯陽,更何況現在奉係威淩安徽,他這個老北洋都摸不透形式,李伯陽這個虎崽子更不行,倒不如讓他上台唱幾天戲,等他唱不下,自己再迴城,豈不美哉,想到此處,高福三裝作沉吟良久,歎了口氣道:“也罷,長江後浪推搶浪,我這把老骨頭,也該頤養天年咯。”
李伯陽意味深長的笑了笑,豎起大拇指道:“高叔父急流勇退,伯陽佩服。”
高福三笑不出來,情緒低落道:“你要我怎麽做?”
李伯陽緩緩站起身子,目光咄咄道:“命令蕪湖全軍繳械投降,你通電下野。”
高福三沉默了一會,抬頭道:“好,希望你不要悔諾,放我們走。”
李伯陽輕笑道:“不會,殺了你們對我百害而無一利。”
隨後,高福三通過電話給季天複的一團,暫編第二團,補充團打去電話,勒令先新兵團繳械投降,誰敢不聽命令解除軍職。
高福三對於軍隊的掌控能力猶在,那些忠於他的軍官奉命投降,隻有季天複所率的一團還占據長街不肯投降。
李伯陽聽到季天複不肯投降,暗含威脅的對高福三道:“高叔父,季天複不投降,我寢食難寧呀。”
高福三一言不發,又去給季天複打去電話,期間對著季天複怒聲開罵,足足半個小時後,高福三才掛了電話,神情蕭索道:“伯陽,等下天複會來公署,你不要怪罪他。”
李伯陽一扯嘴角道:“放心,我不殺降。”
過了半個小時,隨著外免嘈雜的腳步聲,隻聽外麵戚子超朗聲道:“少帥,季天複等賊將已帶到。”
賊將?高福三皺了皺眉又苦澀一笑,昨天還是皖南幾百萬人的皇帝老子,可今日卻成了賊子,人生際遇可真是捉弄人。
李伯陽不動聲色,淡淡道:“帶人進來。”
隨後戚子超領著一眾士兵押著五六個軍官走了進來,其中有蕪湖警察廳長楊煥藻、第一團團長季天複,暫編第二團團長周興勝,補充團團長劉百乾等,可謂是將高福三在蕪湖的大將一網打盡了。
眾人進了會議室,先看了一眼老態龍鍾的高福三,一顆心沉到底。
高福三被手下人的目光看的發燒,幹咳了一聲,尷尬道:“諸位,我決議通電下野,以後蕪湖軍政大事就由李伯陽接掌了。”
眾人唉聲歎氣,一言不發,高福三心酸不已,一股英雄末路的惆悵湧上心頭,紅著眼圈道:“你們都是跟了我多年的弟兄了,如今敗了也就敗了,再拖泥帶水也沒意義,我打算去上海做個寓公,有願意跟我同去的弟兄,今後生計包在我身上了。”
幾人聽了之後都搖頭,楊煥藻麵無表情道:“大帥,卑職老了,不願背井離鄉了。”
周興勝歎道:“卑職老母在銅陵老家,解甲歸田侍奉老母去了。”
劉百乾道:“卑職在蕪湖還有幾處田產,不能追隨大帥了。”
隻有季天複一人堅決道:“卑職願追隨大帥,鞍前馬後。”
高福三老淚縱橫的看著季天複,正所謂疾風知勁草,國亂顯忠臣,到這時眾叛親離,難得有人不離不棄,他頗為動情的說道:“好,好,天複呐,以前是我委屈了你了,從此之後,你就是我的兒子,咱們爺倆走。”
“嗬嗬,高叔父,天複兄怕是不能離開蕪湖了。”李伯陽緩緩道。
高福三臉色一變,怒衝衝道:“李伯陽,你答應我所有人來去自由的。”
“其他人,來去自由,季天複,不能。”
李伯陽斬釘截鐵道:“季天複鐵心對抗我,一夜之間我麾下將士死傷數百人,這筆賬得算在他的身上。”
高福三正要爭辯,卻見李伯陽目光銳利的看過來,一字一頓道:“沒有商量的餘地。”
高福三滿臉錯愕,他有些害怕這副模樣的李伯陽,因為這副摸樣看上去很像徐普,他的結拜大哥,李伯陽的生身父親。
季天複沉默了片刻,對高福三道:“大帥,卑職不能追隨你了,您不要管我,保全自己為重。”
高福三張了張嘴,頹然的低下頭,自己現在都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何況於別人呢。
“好一個有情有義。”李伯陽撫掌讚了聲,對戚子超道:“關入大牢,等候處置吧。”
“是。”
戚子超麵無表情的一揮手,命令士兵把季天複押了下去,他的目光一直看著這個講武堂的同窗同學,以前他一直很嫉妒季天複的仕途暢順,可如今心裏卻生出了慶幸與憐憫,良禽擇木而棲,季天複算是完了。
……
民國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蕪湖鎮守副使高福三通電全國,宣布下野,下野同時還給陸軍部發去致函,聯名皖南將領舉薦前蕪湖鎮守使徐普之子李伯陽為新鎮守使。
同時李伯陽通電全國,宣布就命皖南剿匪總司令,並自命安徽省陸軍第三師師長,下轄第四、第五兩個混成旅。
一時間全國大小軍閥都震驚了,他們派出人手打探,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李伯陽又是何人,竟然能讓高福三這個北洋老將甘心下野。
等蕪湖消息傳迴,各路軍閥的下巴都驚掉了,消息證實這個李伯陽年僅十八歲,以成軍不到一月的南陵新兵團奇襲蕪湖,坐上了皖南二十三縣統治者的寶座。
一時間軍閥之間互相傳口,都稱北洋又出了一個後期之秀,有人還互相打賭,看看李伯陽能穩住皖南局勢多久,不過他們大多人都不看好李伯陽,打仗厲害不見得就能治理好那麽大的一塊地盤,而且沒了高福三坐鎮,皖南周邊的軍閥,那個不想在趁此機會分一杯羹嚐嚐。
消息傳迴廣州時,其他人一時還沒察覺這個李伯陽是不是與革命軍李伯陽同名,而蔣介石與廖仲愷已是大喜過望,直唿李伯陽是好學生,這才幾天時間,就能取下皖南這塊四戰之地,不敢說後無來者,可真是前無古人。
皖南雖說拿下了,可蔣介石清楚這時候才是最危險的時候,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越到這個時候,李伯陽的身份越要隱瞞,蔣介石與廖仲愷密議後決定,還是不其中隱秘告訴黨內大員,就是胡漢民與許崇智來問,蔣介石都推脫是同名人,並稱拿出入學介紹信說李伯陽是山西大同人,現在迴鄉探親,純屬巧合。
胡漢民與許崇智雖然將信將疑,可他們自己心裏也不願相信這件事會是李伯陽做出的,便稀裏糊塗的沒有深問。
蔣介石與廖仲愷密議後認為,取下蕪湖之後,當務之急是要穩定局麵,一則要盡快促使北洋陸軍部任命李伯陽為鎮守使,名不正則言不順,隻要鎮守使任命了,覬覦的軍閥就會熄了心,而各地駐軍也不敢輕舉妄動。
二則要盡快籌措一大筆軍費,大戰完畢之後無論收編俘虜還是收買軍官都需要錢,這筆錢李伯陽自然是拿不出來的,蔣介石打算挪用下個月的軍校軍費,為李伯陽應急。
三則要從軍校選拔精英,秘密的前往蕪湖,蔣介石非是不信任李伯陽,而是處在軍閥之間,倉促之下軍隊的編製雖擴大了,可李伯陽無法全麵的掌控部隊,隻有充實進革命軍官,這支部隊才會迅速的形成戰力,而且李伯陽調遣起來也會更得心應手。
秘密會議後,蔣介石當即派出了四十人的黃埔學生,以及二十萬元的匯票趕赴蕪湖。
李伯陽擰著眉頭,打斷道:“都成了我的階下囚,難不成對你還用得著七擒七縱?”
蔡國威羞怒交加,正要出生痛罵,卻被身後兩個士兵一頭按在桌子上,嗬斥道:“老實點。”
高福三敲著蔡國威被士兵淩辱的樣子眼皮一跳,看向李伯陽,求了個情道:“伯陽,再怎麽說國威都是皖南的老將了,這樣被大頭兵淩辱,不像話。”
李伯陽不動聲色,一擺手道:“鬆開他。”
士兵們放開蔡國威,卻見蔡國威一會的功夫腦袋上就被撞出了一個紅包,他恨李伯陽恨得牙癢癢,卻不敢再自取其辱。
李伯陽看著高福三與蔡國威,笑吟吟道:“高叔父、蔡團長,告訴你們一個消息,二團已經被我繳了械,城中尚在抵抗的還有季天複的一團,還有兩個補充團,我要滅他們,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在此之前,諸位還有最後一點時間思考,是要抵抗到底,還是早點認輸。要是抵抗到底呢,等我拿下蕪湖之後,諸位的安全我不再保證,所有家產充公,至於你們的謀逆罪過,要從嚴從重治罪。可要是早點認輸呢,戰場上雙方士兵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傷亡,也算將功補過,還是那句老話,我禮送你們去上海灘,還送上盤纏路費。何去何從,現在給個準信吧。”
這話已經是在最後通牒,高福三再三考慮後,深覺現在淪落人手,性命朝夕不保,不如先借下野之名逃至上海,再召集舊部共滅李伯陽,更何況現在奉係威淩安徽,他這個老北洋都摸不透形式,李伯陽這個虎崽子更不行,倒不如讓他上台唱幾天戲,等他唱不下,自己再迴城,豈不美哉,想到此處,高福三裝作沉吟良久,歎了口氣道:“也罷,長江後浪推搶浪,我這把老骨頭,也該頤養天年咯。”
李伯陽意味深長的笑了笑,豎起大拇指道:“高叔父急流勇退,伯陽佩服。”
高福三笑不出來,情緒低落道:“你要我怎麽做?”
李伯陽緩緩站起身子,目光咄咄道:“命令蕪湖全軍繳械投降,你通電下野。”
高福三沉默了一會,抬頭道:“好,希望你不要悔諾,放我們走。”
李伯陽輕笑道:“不會,殺了你們對我百害而無一利。”
隨後,高福三通過電話給季天複的一團,暫編第二團,補充團打去電話,勒令先新兵團繳械投降,誰敢不聽命令解除軍職。
高福三對於軍隊的掌控能力猶在,那些忠於他的軍官奉命投降,隻有季天複所率的一團還占據長街不肯投降。
李伯陽聽到季天複不肯投降,暗含威脅的對高福三道:“高叔父,季天複不投降,我寢食難寧呀。”
高福三一言不發,又去給季天複打去電話,期間對著季天複怒聲開罵,足足半個小時後,高福三才掛了電話,神情蕭索道:“伯陽,等下天複會來公署,你不要怪罪他。”
李伯陽一扯嘴角道:“放心,我不殺降。”
過了半個小時,隨著外免嘈雜的腳步聲,隻聽外麵戚子超朗聲道:“少帥,季天複等賊將已帶到。”
賊將?高福三皺了皺眉又苦澀一笑,昨天還是皖南幾百萬人的皇帝老子,可今日卻成了賊子,人生際遇可真是捉弄人。
李伯陽不動聲色,淡淡道:“帶人進來。”
隨後戚子超領著一眾士兵押著五六個軍官走了進來,其中有蕪湖警察廳長楊煥藻、第一團團長季天複,暫編第二團團長周興勝,補充團團長劉百乾等,可謂是將高福三在蕪湖的大將一網打盡了。
眾人進了會議室,先看了一眼老態龍鍾的高福三,一顆心沉到底。
高福三被手下人的目光看的發燒,幹咳了一聲,尷尬道:“諸位,我決議通電下野,以後蕪湖軍政大事就由李伯陽接掌了。”
眾人唉聲歎氣,一言不發,高福三心酸不已,一股英雄末路的惆悵湧上心頭,紅著眼圈道:“你們都是跟了我多年的弟兄了,如今敗了也就敗了,再拖泥帶水也沒意義,我打算去上海做個寓公,有願意跟我同去的弟兄,今後生計包在我身上了。”
幾人聽了之後都搖頭,楊煥藻麵無表情道:“大帥,卑職老了,不願背井離鄉了。”
周興勝歎道:“卑職老母在銅陵老家,解甲歸田侍奉老母去了。”
劉百乾道:“卑職在蕪湖還有幾處田產,不能追隨大帥了。”
隻有季天複一人堅決道:“卑職願追隨大帥,鞍前馬後。”
高福三老淚縱橫的看著季天複,正所謂疾風知勁草,國亂顯忠臣,到這時眾叛親離,難得有人不離不棄,他頗為動情的說道:“好,好,天複呐,以前是我委屈了你了,從此之後,你就是我的兒子,咱們爺倆走。”
“嗬嗬,高叔父,天複兄怕是不能離開蕪湖了。”李伯陽緩緩道。
高福三臉色一變,怒衝衝道:“李伯陽,你答應我所有人來去自由的。”
“其他人,來去自由,季天複,不能。”
李伯陽斬釘截鐵道:“季天複鐵心對抗我,一夜之間我麾下將士死傷數百人,這筆賬得算在他的身上。”
高福三正要爭辯,卻見李伯陽目光銳利的看過來,一字一頓道:“沒有商量的餘地。”
高福三滿臉錯愕,他有些害怕這副模樣的李伯陽,因為這副摸樣看上去很像徐普,他的結拜大哥,李伯陽的生身父親。
季天複沉默了片刻,對高福三道:“大帥,卑職不能追隨你了,您不要管我,保全自己為重。”
高福三張了張嘴,頹然的低下頭,自己現在都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何況於別人呢。
“好一個有情有義。”李伯陽撫掌讚了聲,對戚子超道:“關入大牢,等候處置吧。”
“是。”
戚子超麵無表情的一揮手,命令士兵把季天複押了下去,他的目光一直看著這個講武堂的同窗同學,以前他一直很嫉妒季天複的仕途暢順,可如今心裏卻生出了慶幸與憐憫,良禽擇木而棲,季天複算是完了。
……
民國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蕪湖鎮守副使高福三通電全國,宣布下野,下野同時還給陸軍部發去致函,聯名皖南將領舉薦前蕪湖鎮守使徐普之子李伯陽為新鎮守使。
同時李伯陽通電全國,宣布就命皖南剿匪總司令,並自命安徽省陸軍第三師師長,下轄第四、第五兩個混成旅。
一時間全國大小軍閥都震驚了,他們派出人手打探,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李伯陽又是何人,竟然能讓高福三這個北洋老將甘心下野。
等蕪湖消息傳迴,各路軍閥的下巴都驚掉了,消息證實這個李伯陽年僅十八歲,以成軍不到一月的南陵新兵團奇襲蕪湖,坐上了皖南二十三縣統治者的寶座。
一時間軍閥之間互相傳口,都稱北洋又出了一個後期之秀,有人還互相打賭,看看李伯陽能穩住皖南局勢多久,不過他們大多人都不看好李伯陽,打仗厲害不見得就能治理好那麽大的一塊地盤,而且沒了高福三坐鎮,皖南周邊的軍閥,那個不想在趁此機會分一杯羹嚐嚐。
消息傳迴廣州時,其他人一時還沒察覺這個李伯陽是不是與革命軍李伯陽同名,而蔣介石與廖仲愷已是大喜過望,直唿李伯陽是好學生,這才幾天時間,就能取下皖南這塊四戰之地,不敢說後無來者,可真是前無古人。
皖南雖說拿下了,可蔣介石清楚這時候才是最危險的時候,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越到這個時候,李伯陽的身份越要隱瞞,蔣介石與廖仲愷密議後決定,還是不其中隱秘告訴黨內大員,就是胡漢民與許崇智來問,蔣介石都推脫是同名人,並稱拿出入學介紹信說李伯陽是山西大同人,現在迴鄉探親,純屬巧合。
胡漢民與許崇智雖然將信將疑,可他們自己心裏也不願相信這件事會是李伯陽做出的,便稀裏糊塗的沒有深問。
蔣介石與廖仲愷密議後認為,取下蕪湖之後,當務之急是要穩定局麵,一則要盡快促使北洋陸軍部任命李伯陽為鎮守使,名不正則言不順,隻要鎮守使任命了,覬覦的軍閥就會熄了心,而各地駐軍也不敢輕舉妄動。
二則要盡快籌措一大筆軍費,大戰完畢之後無論收編俘虜還是收買軍官都需要錢,這筆錢李伯陽自然是拿不出來的,蔣介石打算挪用下個月的軍校軍費,為李伯陽應急。
三則要從軍校選拔精英,秘密的前往蕪湖,蔣介石非是不信任李伯陽,而是處在軍閥之間,倉促之下軍隊的編製雖擴大了,可李伯陽無法全麵的掌控部隊,隻有充實進革命軍官,這支部隊才會迅速的形成戰力,而且李伯陽調遣起來也會更得心應手。
秘密會議後,蔣介石當即派出了四十人的黃埔學生,以及二十萬元的匯票趕赴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