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隆——
浩浩蕩蕩的黑甲洪流,由遠及近,血氣沉浮,恍若浩瀚汪洋。隱約間似有天龍長吟,神凰翱翔於天際。
其間,黑色姒字旗遮天蔽日,迎風獵獵作響。千軍萬馬,聲勢滔天,踏步行進之時,大地轟隆隆震顫。
站在城關上的上陽仲,噔大雙目,激動的身子微顫,道:“是主君,主君……”
看著玄黑旗幟,上陽仲喜形於色,大笑道:“哈哈,沒錯,是主君,打著玄色姒字旗,定是主君迴來了。”
“主君呐……”麵對席卷天地,無邊無沿的黑甲洪流,上陽仲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大手一揮,道:“開關,迎主君入關。”
“開關,迎主君入關!!”上陽仲命令一下,周匝甲兵接連附和。一會兒功夫,整個城關上空,迴響著一眾軍士的唿喝聲。
“快快開關,迎主君入關——”
上陽仲大步疾走,來到高大厚重的關門前,親自上手,與守在門前的數十甲兵,一起打開關隘大門。
啷!啷!啷!
高大厚重的關門,發出刺耳尖銳的聲音。上陽仲帶著一眾將領,自關城中走出,
站在關隘前,上陽仲與一眾將領,靜靜等著緩緩臨近的大軍,暗自默念:“先君啊……您看到沒有,主君他橫掃會稽群雄。”
“完成了曆代先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大願,興盛山陰,一統會稽。如今分茅裂土,開國立基,就在眼前。”
上陽仲雖駐守關隘,坐鎮後方。卻也非聾子瞎子,前線時不時的,都有軍情傳迴山陰,當然知道現在的姒伯陽今非昔比。
可以說,姒伯陽北伐之戰,一舉奠定大勢,親手鑿穿會稽諸雄,其聲威之顯赫,無以複加,已是實質意義上的越國之君。
眼見姒伯陽有此功業,上陽仲等老臣自是滿心歡喜。
姒伯陽成為開國之君,作為兩朝老臣的上陽仲等人,不說地位水漲船高,本身也能大有裨益。
別的不說,至少姒伯陽開國之後,上陽仲等老臣國運加身,再有一點靈感,未嚐不能踏入地隻級數。
對上陽仲等人來說,能從神魂級數,一步邁入地隻之境,才是真正的實惠!
就算不夾雜功利心,隻論個人感情,捫心自問,親眼目睹山陰氏,由弱小走向強大。
上陽仲等人的心頭,何嚐不是有著一種滿足感。
——————
轟隆隆——
數十萬大軍行進,綿延數十上百裏,血氣升騰,似龍吟虎嘯,灼熱的氣血,帶起滾滾熱浪。
中軍所在,兵戈如林,以甘籍等人為首,一眾氏族首領簇擁著姒伯陽,遙望越來越近的有鄮關。
戰馬嘶鳴,臨近有鄮,姒伯陽指著屹立大地的有鄮關,對左右高聲道:“過了這有鄮關,就是我山陰氏的地界。”
“我要在此築天壇,祭天,應命,開國,奠基!”姒伯陽的眸子,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太末氏首領,拱手道:“隻是,祭天之事,非同小可,臣曾在古籍中,看到有關祭天儀軌的一些記載。”
“祭天所用的天壇,乃是承載上蒼、人道,天人氣運的載體,其所建的位置、規格,都有極其嚴格的要求。”
“非龍脈所匯之地,非氣運凝結之處,就是立下天壇,也無法溝通上蒼,引動人道,降下天命。”
太末氏首領,沉聲道:“所以,這天壇選址,可謂重中之重。要是山陰地界內,沒有合適的寶地,咱們又該選何處築壇?”
“沒有合適的寶地?”
姒伯陽眉頭一動,道:“我會稽氏族,上下一心,數以百萬計的越人之力,足以移山填海。區區一座寶地,何足道哉。”
“山陰氏沒有這等寶地,那上虞氏有沒有?上虞氏沒有,那諸暨氏有沒有?遍訪會稽各地,我不相信,連塊寶地都沒有。”
太末氏首領,笑道:“嗬嗬,上君如此想,臣就放心了。”
“臣,本以為上君生於山陰,長於山陰,因此青睞此地,這才執意將築壇之址,定於山陰。”
“沒想到,上君這般豁達,沒有非山陰不築壇的心思。這樣一來,臣便放心了。”
姒伯陽搖頭道:“我可沒有什麽非山陰不建壇的想法,我要開國,整個會稽,都是我的疆土,會稽氏族,都是我治下子民。”
“我雖是山陰氏人,但我更是越國之君。就是對山陰有些偏愛,也不能明顯的厚此薄彼,這讓我如何服從?”
太末氏首領,輕聲道:“上君能如此想,已有人君風範了!”
“報,”
一騎斥候一邊高唿,一邊快馬而來,來到姒伯陽麵前,‘籲’的一聲,勒住韁繩,翻身下馬。
斥候單膝跪地,道:“報,上君,有鄮關關門大開,關中留守上陽仲,攜部將一十九名,在關外迎候主君大駕。”
姒伯陽呢喃道:“上陽仲麽……”
一想到上陽仲,姒伯陽就想到他率大軍北伐之時,自有鄮觀而過,令上陽仲駐守有鄮,坐鎮後方的那一幕。
說實話,姒伯陽領兵北伐,要沒有上陽仲這位老臣,兢兢業業的駐守有鄮關,擋下許多窺伺山陰虛實之人的目光。
姒伯陽不可能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對付上虞氏、諸暨氏上。
上陽仲身上的擔子,一點都沒有想象中的那麽輕。
那個時候,一旦有鄮有失,山陰氏也就危險了。任憑姒伯陽有天大能耐,也隻能徒唿奈何。
姒伯陽肅然道:“上陽仲坐鎮有鄮,為我守住後方。讓我北伐一戰,沒有後顧之憂,這就是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啊!”
“這北伐第一功,有他上陽仲的一半。”姒伯陽直接道:“諸位,與我一起,入關。”
“駕……”
說罷,姒伯陽一揮馬鞭,戰馬吃痛,邁蹄疾奔,黑麟馬矯健的身姿,向著有鄮關隘跑去。
看著漸漸遠去的姒伯陽,一位氏族首領打馬,道:“各位,走,咱們也去會一會,上君口中的那位北伐功臣。”
其他首領紛紛笑道:“哈哈,走,走,同去,同去。”
姒伯陽一行數十騎,從中軍穿插而過,向有鄮關飛奔而去。
踏!踏!踏!
馬蹄聲交錯而起,一路疾行七八裏,姒伯陽出了軍陣,一眼就看到站在關隘前的上陽仲。
姒伯陽揚鞭,高唿:“仲師,伯陽在此,伯陽在此,”
“駕,”
連唿數聲後,姒伯陽驅馬上前,馬蹄踢踏作響,來到關隘前。啪的一下,姒伯陽利落的翻身下馬。
下馬之後,姒伯陽又向前幾步,麵對一身暮氣的上陽仲,關切道:“仲師,北伐之行,一別經年,您一切可好?”
“主君,”
上陽仲躬身一拜,道:“承蒙主君關心,老臣一切都好。”
姒伯陽頷首點頭,道:“一切都好,那……就好啊!”
話雖如此,可是看上陽仲身上浮現的暮氣,就知道上陽仲的狀況,與他口中說的完全相反。
但姒伯陽什麽都沒說,隻是將此暗自記在心裏,這是他們君臣間的默契。
姒伯陽猶還記得,先君臨逝之前,將上陽仲、中行堰二人,招入病榻前,命二人與姒梓滿一起,並為輔臣的那一幕。
當時的上陽仲,年富力強,體魄雄健,血氣正盛。處於男人的黃金時期,是他精力最充沛,思維最敏銳的時候。
強橫的實力,再加上他精湛老道的經驗,讓姒伯陽對上陽仲的敬重,一度超過了姒梓滿、中行堰等輔臣。
正是基於對上陽仲的信重,姒伯陽才將自家的後路,交給上陽仲,讓上陽仲親自鎮守關隘
畢竟,姒伯陽在北伐之前,可沒想過會一路打破上虞氏、諸暨氏,甚至是打贏吳越之戰,奠定開國之基。
上陽仲望著姒伯陽身後,遮天蔽日的黑色洪流,道:“主君削平諸雄,完成曆代先人大願,陰世中的先君,定當倍感欣慰。”
姒伯陽道:“等我開國,國運直衝冥土,映照陰世。當由阿父執掌陰世權柄,聚集古越時的陰兵陰將,演化冥土陰廷。”
“雖然陰陽相隔,可是憑著國運庇佑,阿父也有重走修行路,證就鬼神之道的機會。”
開辟一方國祚,立下氣運天柱。不僅能福澤陽世之人,一樣能福蔭陰世之靈。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證就地隻業位的。
但凡身前有名,死後有靈之輩,一旦得到國運,立刻就能成就鬼神之道。雖不及正宗之道的前景,卻也是一條出路。
上陽仲一聽,眼神一亮,道:“是啊,借著國運庇佑,先君重走修行路,我君臣或許再見之機。”
“……”
姒伯陽默然無語。
這就是上陽仲,與姒伯陽不同之處。開國建製之後,姒伯陽是為人主,萬民心念寄托,顯化先天聖德,最是克製鬼神。
任是道行再深的鬼神,一日不證古神業位,就不能擅自往來陰陽之間。尤其是在姒伯陽這等人主麵前出現,更是大忌。
而上陽仲等臣子,雖有國運在身,卻不似姒伯陽一般,有著萬民心念所寄。若是有大法力傍身,自然能往來與陰世陽世。
就是沒有修成大法力,隻待壽終正寢之後,一樣能魂靈下降黃泉,君臣再會冥土陰廷。
上陽仲輕聲道:“主君,大軍車馬勞頓,您看……您是讓大軍先入關小憩,還是直接率大軍迴返山陰?”
姒伯陽沉吟了一下,道:“先入關,暫且不急著迴返山陰。”
“幾十萬人車馬勞頓,也該讓他們休息一下了。就在有鄮關內,好好的整頓整頓。”
姒伯陽有他的顧慮,這可是四十萬青壯,整個山陰才多少丁口,若是不管不顧的帶迴山陰,誰不定會出亂子。
與其將希望,寄托在四十萬青壯不擾民上。還不如現在以軍法號令,將這四十萬青壯,暫時駐紮在有鄮關隘。
以四十萬青壯之力,遇山開山,遇路開路,移山填海,尋龍定脈,築立天壇。
等到姒伯陽上應天命,立下天柱,開國建基之後,再將四十萬青壯,分而治之。
或充實未來的國都,或另立一座城邑,都能安置這幾十萬青壯。
一眾氏族首領,應道:“諾!”
——————
就在姒伯陽安頓數十萬青壯之時,千裏之外的太末氏,馬場。
數十上百匹戰馬,在馬場中肆意馳騁。兩位青衫老者,各自騎著一匹馬,在馬場邊角處,看著馬群的動向。
蹇渠笑嗬嗬道:“老兄,你這馬倌,做的可是不錯,你看看你養的馬,各個神駿非常,雖都是凡種,卻有些不凡的神異。”
“不過,以老兄之才,隻是在馬場蹉跎,未免太過大材小用了。”
另一位青衫老者,淡然一笑,道:“我隻一介布衣,何來什麽大才?”
“能在這太末氏,好好養我的馬,安度晚年,無災無禍,就已是莫大的幸事了。”
說到此處,青衫老者語氣一頓,歎道:“說什麽治國治軍,揚名天下,都是虛的,不作數的。”
“不證地隻業位,三五百年後,依舊是枯骨一堆,再大的功業,又頂什麽用?”
蹇渠道:“老兄此言差矣,老死馬場,無人可知,豈不是可惜了你一身的才器?”
“若是不為名,不為利,那你當初為何要周遊天下,拜訪名師高士,吃盡苦頭,學的這一身本事。”
“既然學的這一身本事,總要有施展的地方。難道老兄,甘心困守馬場,了此殘生。”
蹇渠搖頭,道:“隻把這馬場,當作九州天下,以馬群作諸侯之勢,自娛自樂,終究是格局太小了。”
青衫老者瞥了蹇渠一眼,幽幽道:“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蹇渠非伊摯,安知伊摯之樂哉?”
“你……”
蹇渠啞然,指著青衫老者,一時竟氣得說不出話來。
在過去的幾日裏,蹇渠軟磨硬泡,可謂是好話說盡,其間費盡心思,都沒說動青衫老者。
反而是最後,青衫老者每每能把蹇渠,氣得直跳腳。
要不是蹇渠與老者相交多年,深知青衫老者才器,怕是早就迴返山陰,也不會直到現在都舍不得放手。
浩浩蕩蕩的黑甲洪流,由遠及近,血氣沉浮,恍若浩瀚汪洋。隱約間似有天龍長吟,神凰翱翔於天際。
其間,黑色姒字旗遮天蔽日,迎風獵獵作響。千軍萬馬,聲勢滔天,踏步行進之時,大地轟隆隆震顫。
站在城關上的上陽仲,噔大雙目,激動的身子微顫,道:“是主君,主君……”
看著玄黑旗幟,上陽仲喜形於色,大笑道:“哈哈,沒錯,是主君,打著玄色姒字旗,定是主君迴來了。”
“主君呐……”麵對席卷天地,無邊無沿的黑甲洪流,上陽仲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大手一揮,道:“開關,迎主君入關。”
“開關,迎主君入關!!”上陽仲命令一下,周匝甲兵接連附和。一會兒功夫,整個城關上空,迴響著一眾軍士的唿喝聲。
“快快開關,迎主君入關——”
上陽仲大步疾走,來到高大厚重的關門前,親自上手,與守在門前的數十甲兵,一起打開關隘大門。
啷!啷!啷!
高大厚重的關門,發出刺耳尖銳的聲音。上陽仲帶著一眾將領,自關城中走出,
站在關隘前,上陽仲與一眾將領,靜靜等著緩緩臨近的大軍,暗自默念:“先君啊……您看到沒有,主君他橫掃會稽群雄。”
“完成了曆代先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大願,興盛山陰,一統會稽。如今分茅裂土,開國立基,就在眼前。”
上陽仲雖駐守關隘,坐鎮後方。卻也非聾子瞎子,前線時不時的,都有軍情傳迴山陰,當然知道現在的姒伯陽今非昔比。
可以說,姒伯陽北伐之戰,一舉奠定大勢,親手鑿穿會稽諸雄,其聲威之顯赫,無以複加,已是實質意義上的越國之君。
眼見姒伯陽有此功業,上陽仲等老臣自是滿心歡喜。
姒伯陽成為開國之君,作為兩朝老臣的上陽仲等人,不說地位水漲船高,本身也能大有裨益。
別的不說,至少姒伯陽開國之後,上陽仲等老臣國運加身,再有一點靈感,未嚐不能踏入地隻級數。
對上陽仲等人來說,能從神魂級數,一步邁入地隻之境,才是真正的實惠!
就算不夾雜功利心,隻論個人感情,捫心自問,親眼目睹山陰氏,由弱小走向強大。
上陽仲等人的心頭,何嚐不是有著一種滿足感。
——————
轟隆隆——
數十萬大軍行進,綿延數十上百裏,血氣升騰,似龍吟虎嘯,灼熱的氣血,帶起滾滾熱浪。
中軍所在,兵戈如林,以甘籍等人為首,一眾氏族首領簇擁著姒伯陽,遙望越來越近的有鄮關。
戰馬嘶鳴,臨近有鄮,姒伯陽指著屹立大地的有鄮關,對左右高聲道:“過了這有鄮關,就是我山陰氏的地界。”
“我要在此築天壇,祭天,應命,開國,奠基!”姒伯陽的眸子,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太末氏首領,拱手道:“隻是,祭天之事,非同小可,臣曾在古籍中,看到有關祭天儀軌的一些記載。”
“祭天所用的天壇,乃是承載上蒼、人道,天人氣運的載體,其所建的位置、規格,都有極其嚴格的要求。”
“非龍脈所匯之地,非氣運凝結之處,就是立下天壇,也無法溝通上蒼,引動人道,降下天命。”
太末氏首領,沉聲道:“所以,這天壇選址,可謂重中之重。要是山陰地界內,沒有合適的寶地,咱們又該選何處築壇?”
“沒有合適的寶地?”
姒伯陽眉頭一動,道:“我會稽氏族,上下一心,數以百萬計的越人之力,足以移山填海。區區一座寶地,何足道哉。”
“山陰氏沒有這等寶地,那上虞氏有沒有?上虞氏沒有,那諸暨氏有沒有?遍訪會稽各地,我不相信,連塊寶地都沒有。”
太末氏首領,笑道:“嗬嗬,上君如此想,臣就放心了。”
“臣,本以為上君生於山陰,長於山陰,因此青睞此地,這才執意將築壇之址,定於山陰。”
“沒想到,上君這般豁達,沒有非山陰不築壇的心思。這樣一來,臣便放心了。”
姒伯陽搖頭道:“我可沒有什麽非山陰不建壇的想法,我要開國,整個會稽,都是我的疆土,會稽氏族,都是我治下子民。”
“我雖是山陰氏人,但我更是越國之君。就是對山陰有些偏愛,也不能明顯的厚此薄彼,這讓我如何服從?”
太末氏首領,輕聲道:“上君能如此想,已有人君風範了!”
“報,”
一騎斥候一邊高唿,一邊快馬而來,來到姒伯陽麵前,‘籲’的一聲,勒住韁繩,翻身下馬。
斥候單膝跪地,道:“報,上君,有鄮關關門大開,關中留守上陽仲,攜部將一十九名,在關外迎候主君大駕。”
姒伯陽呢喃道:“上陽仲麽……”
一想到上陽仲,姒伯陽就想到他率大軍北伐之時,自有鄮觀而過,令上陽仲駐守有鄮,坐鎮後方的那一幕。
說實話,姒伯陽領兵北伐,要沒有上陽仲這位老臣,兢兢業業的駐守有鄮關,擋下許多窺伺山陰虛實之人的目光。
姒伯陽不可能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對付上虞氏、諸暨氏上。
上陽仲身上的擔子,一點都沒有想象中的那麽輕。
那個時候,一旦有鄮有失,山陰氏也就危險了。任憑姒伯陽有天大能耐,也隻能徒唿奈何。
姒伯陽肅然道:“上陽仲坐鎮有鄮,為我守住後方。讓我北伐一戰,沒有後顧之憂,這就是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啊!”
“這北伐第一功,有他上陽仲的一半。”姒伯陽直接道:“諸位,與我一起,入關。”
“駕……”
說罷,姒伯陽一揮馬鞭,戰馬吃痛,邁蹄疾奔,黑麟馬矯健的身姿,向著有鄮關隘跑去。
看著漸漸遠去的姒伯陽,一位氏族首領打馬,道:“各位,走,咱們也去會一會,上君口中的那位北伐功臣。”
其他首領紛紛笑道:“哈哈,走,走,同去,同去。”
姒伯陽一行數十騎,從中軍穿插而過,向有鄮關飛奔而去。
踏!踏!踏!
馬蹄聲交錯而起,一路疾行七八裏,姒伯陽出了軍陣,一眼就看到站在關隘前的上陽仲。
姒伯陽揚鞭,高唿:“仲師,伯陽在此,伯陽在此,”
“駕,”
連唿數聲後,姒伯陽驅馬上前,馬蹄踢踏作響,來到關隘前。啪的一下,姒伯陽利落的翻身下馬。
下馬之後,姒伯陽又向前幾步,麵對一身暮氣的上陽仲,關切道:“仲師,北伐之行,一別經年,您一切可好?”
“主君,”
上陽仲躬身一拜,道:“承蒙主君關心,老臣一切都好。”
姒伯陽頷首點頭,道:“一切都好,那……就好啊!”
話雖如此,可是看上陽仲身上浮現的暮氣,就知道上陽仲的狀況,與他口中說的完全相反。
但姒伯陽什麽都沒說,隻是將此暗自記在心裏,這是他們君臣間的默契。
姒伯陽猶還記得,先君臨逝之前,將上陽仲、中行堰二人,招入病榻前,命二人與姒梓滿一起,並為輔臣的那一幕。
當時的上陽仲,年富力強,體魄雄健,血氣正盛。處於男人的黃金時期,是他精力最充沛,思維最敏銳的時候。
強橫的實力,再加上他精湛老道的經驗,讓姒伯陽對上陽仲的敬重,一度超過了姒梓滿、中行堰等輔臣。
正是基於對上陽仲的信重,姒伯陽才將自家的後路,交給上陽仲,讓上陽仲親自鎮守關隘
畢竟,姒伯陽在北伐之前,可沒想過會一路打破上虞氏、諸暨氏,甚至是打贏吳越之戰,奠定開國之基。
上陽仲望著姒伯陽身後,遮天蔽日的黑色洪流,道:“主君削平諸雄,完成曆代先人大願,陰世中的先君,定當倍感欣慰。”
姒伯陽道:“等我開國,國運直衝冥土,映照陰世。當由阿父執掌陰世權柄,聚集古越時的陰兵陰將,演化冥土陰廷。”
“雖然陰陽相隔,可是憑著國運庇佑,阿父也有重走修行路,證就鬼神之道的機會。”
開辟一方國祚,立下氣運天柱。不僅能福澤陽世之人,一樣能福蔭陰世之靈。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證就地隻業位的。
但凡身前有名,死後有靈之輩,一旦得到國運,立刻就能成就鬼神之道。雖不及正宗之道的前景,卻也是一條出路。
上陽仲一聽,眼神一亮,道:“是啊,借著國運庇佑,先君重走修行路,我君臣或許再見之機。”
“……”
姒伯陽默然無語。
這就是上陽仲,與姒伯陽不同之處。開國建製之後,姒伯陽是為人主,萬民心念寄托,顯化先天聖德,最是克製鬼神。
任是道行再深的鬼神,一日不證古神業位,就不能擅自往來陰陽之間。尤其是在姒伯陽這等人主麵前出現,更是大忌。
而上陽仲等臣子,雖有國運在身,卻不似姒伯陽一般,有著萬民心念所寄。若是有大法力傍身,自然能往來與陰世陽世。
就是沒有修成大法力,隻待壽終正寢之後,一樣能魂靈下降黃泉,君臣再會冥土陰廷。
上陽仲輕聲道:“主君,大軍車馬勞頓,您看……您是讓大軍先入關小憩,還是直接率大軍迴返山陰?”
姒伯陽沉吟了一下,道:“先入關,暫且不急著迴返山陰。”
“幾十萬人車馬勞頓,也該讓他們休息一下了。就在有鄮關內,好好的整頓整頓。”
姒伯陽有他的顧慮,這可是四十萬青壯,整個山陰才多少丁口,若是不管不顧的帶迴山陰,誰不定會出亂子。
與其將希望,寄托在四十萬青壯不擾民上。還不如現在以軍法號令,將這四十萬青壯,暫時駐紮在有鄮關隘。
以四十萬青壯之力,遇山開山,遇路開路,移山填海,尋龍定脈,築立天壇。
等到姒伯陽上應天命,立下天柱,開國建基之後,再將四十萬青壯,分而治之。
或充實未來的國都,或另立一座城邑,都能安置這幾十萬青壯。
一眾氏族首領,應道:“諾!”
——————
就在姒伯陽安頓數十萬青壯之時,千裏之外的太末氏,馬場。
數十上百匹戰馬,在馬場中肆意馳騁。兩位青衫老者,各自騎著一匹馬,在馬場邊角處,看著馬群的動向。
蹇渠笑嗬嗬道:“老兄,你這馬倌,做的可是不錯,你看看你養的馬,各個神駿非常,雖都是凡種,卻有些不凡的神異。”
“不過,以老兄之才,隻是在馬場蹉跎,未免太過大材小用了。”
另一位青衫老者,淡然一笑,道:“我隻一介布衣,何來什麽大才?”
“能在這太末氏,好好養我的馬,安度晚年,無災無禍,就已是莫大的幸事了。”
說到此處,青衫老者語氣一頓,歎道:“說什麽治國治軍,揚名天下,都是虛的,不作數的。”
“不證地隻業位,三五百年後,依舊是枯骨一堆,再大的功業,又頂什麽用?”
蹇渠道:“老兄此言差矣,老死馬場,無人可知,豈不是可惜了你一身的才器?”
“若是不為名,不為利,那你當初為何要周遊天下,拜訪名師高士,吃盡苦頭,學的這一身本事。”
“既然學的這一身本事,總要有施展的地方。難道老兄,甘心困守馬場,了此殘生。”
蹇渠搖頭,道:“隻把這馬場,當作九州天下,以馬群作諸侯之勢,自娛自樂,終究是格局太小了。”
青衫老者瞥了蹇渠一眼,幽幽道:“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蹇渠非伊摯,安知伊摯之樂哉?”
“你……”
蹇渠啞然,指著青衫老者,一時竟氣得說不出話來。
在過去的幾日裏,蹇渠軟磨硬泡,可謂是好話說盡,其間費盡心思,都沒說動青衫老者。
反而是最後,青衫老者每每能把蹇渠,氣得直跳腳。
要不是蹇渠與老者相交多年,深知青衫老者才器,怕是早就迴返山陰,也不會直到現在都舍不得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