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遠古暨夏商西周三代宗教史 作者:史仲文/胡曉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中國西北地區的馬家窯文化氏族墓地中,死者大多數為單人側身屈肢葬,可以說,屈肢葬在黃河上遊的古代文化中是比較常見的。從馬家窯文化的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一直到齊家文化都有表現。在甘肅姬家川遺址中,發現了一座比較特殊的屈肢葬,下肢的屈度似捆綁狀。這種葬式,除有讓死者恢復胎兒狀態以外,還有人認為這種捆縛方法,是為了防止死者的靈魂危害生者。如此種種無不反映出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濃厚的宗教信仰和靈魂不滅的信念。
俯身葬是讓死者麵向下的一種埋葬方式。屍體作趴伏狀,手臂平直放在腰的兩側,類似這樣的墓葬,一般隨葬品較少。著名的半坡遺址曾發現過7座,北首嶺遺址發現過12 座。俯身葬多為單人葬,有人認為這是對死者的懲罰,可能死者生前違反了氏族的法規,或是對兇死暴死的人的埋葬。
在雲南拉祜族中,有的認為,如果死者為仰身直肢葬,就會有更多的人死亡,因此死者均為俯身葬。據說世界其它地區在古代都曾實行過這種葬俗,日本北海道的夏夷人,把病死者採用俯身葬,西伯利亞的楚克契人,把不平常的死採用俯身葬,可見同是一種葬式,所反映的宗教意義在不同的地區也並不完全一致。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中,俯身葬在這一地區可能是特殊的葬式,但在另一個地區也可能是基本的葬式。
根據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的資料,從馬家浜、崧澤、良渚文化的205 座墓葬來看,普遍實行俯身葬,有的頭骨還用釜、缽、豆和盆等陶器覆蓋。看來同一葬式在不同的文化或地區內,其意義有所不同,這應是地域性文化的區別。
青海尕馬台遺址,共發現43 座齊家文化墓葬,死者無論男女老幼都是麵向下的俯身葬。關於俯身葬的墓主人身份,有人認為可能是奴隸或近似奴隸的人,也有人不同意這種意見。從中國整個的墓葬資料來看,俯身葬應屬於一種埋葬習俗,代表著一種宗教信仰。在甘肅皋蘭糜地峴人骨附近常樹立一、二塊石板,表麵上看是一種墓前的標誌物,實際上是祖先崇拜的一種形式。蘭州劉家坪遺址的墓葬,多見用樹枝將屍體遮蓋後再用土埋上,明顯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宗教意識。
總的說來,原始的墓葬都注重一定的葬式,因為葬式是反映祖先崇拜的一個側麵,它是根據鬼魂與屍體、鬼魂與活人的關係以及鬼魂的陰間生活等種種幻想製定出來的。所謂好人死後變善鬼,惡人死後變惡鬼,隻能說是一種唯心的虛構。
原始墓葬表現的祖先崇拜的第二個方麵是頭向。每一處原始社會氏族公共墓地裏的頭向,基本上是一致的。實際上,這裏麵包含著兩種不同的信念,第一種是,人死後靈魂要迴到氏族原來的地方去,因此在埋葬死者時,都把頭向朝著他應去的方向。第二種是,人世間還存在著另一個世界,即特殊的境界,人死後要讓他們到那裏去生活,因此在埋葬死者時,把他的頭朝著這個世界所處的方向。
考古發掘出來的氏族公共墓地,在頭向問題上,都能看出受信念支配的跡象。多數意見認為,東方是太陽升起的一方,人死後,要讓他(她)們獲得新生,所以頭向均向東。
在中國較大的氏族墓地中,如山東大汶口、野店、王固等,死者的頭向多朝著太陽升起的一方。中國南方的原始居民也有同樣的習俗,屬於江蘇青蓮崗文化的一些墓葬,頭向也朝著東方1。看來南方與北方的原始居民具有同樣的讓死者還生的意識。但是,也有人認為,人從生到死,就象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一樣,東方是新生的一方,西方則是死亡的一方,人死後既然要到另一個世界去生活,那麽,就把西方看作是應去的方向。
半坡氏族就是認為生為太陽升,死為太陽落,所以半坡、北首嶺等一些氏族墓地,頭向多朝著太陽落山的一方。這種信仰在世界其它地區也可以找到,在亞洲南部、西部、印度尼西亞、婆羅洲、馬來半島的一些土人中,還有一種習慣的說法,埋葬屍體的頭向,要直接對著他們部落原來的老家。同樣的理由,紐幾內亞的馬西人,在處理死者時,頭和身體倚著墓旁,麵向傳說中祖先原來的地方。此外,在中國佤族中,也有類似的宗教信仰,他們認為太陽落下的一方就是鬼方,同時形成了自己的祖先崇拜2。
原始墓葬中表現的祖先崇拜的第三個方麵是隨葬品,幾乎在所有的古代墓葬中,普遍存在以物殉葬的文化痕跡,這種現象是在靈魂不死的信念支配下產生的。把食物、人造物品或其它藝術品同死者一起埋葬,不僅表明人們普遍知道死亡,而且也發展了供奉祭祀死者的禮儀。
原始人認為,死人所擁有的財富應與活人相等,因為他們要到另一個世界去生活,所以把死者生前用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裝飾品等物一同隨葬。這是對死者在另一個世界裏生活關懷的一種表示,是現實生活中一種樸素的反映,這樣做是以求達到與人們意識相協調的目的。人們相信死後還是和生前一樣勞動和生活。這種做法清楚地反映出了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的意識。
按照拉法格的觀點,"死者的靈魂隻有繼續生活在墳墓中,才能為活人
1 馬洪路:《試論青蓮崗文化》,《考古學集刊》第4 期。
</br>
俯身葬是讓死者麵向下的一種埋葬方式。屍體作趴伏狀,手臂平直放在腰的兩側,類似這樣的墓葬,一般隨葬品較少。著名的半坡遺址曾發現過7座,北首嶺遺址發現過12 座。俯身葬多為單人葬,有人認為這是對死者的懲罰,可能死者生前違反了氏族的法規,或是對兇死暴死的人的埋葬。
在雲南拉祜族中,有的認為,如果死者為仰身直肢葬,就會有更多的人死亡,因此死者均為俯身葬。據說世界其它地區在古代都曾實行過這種葬俗,日本北海道的夏夷人,把病死者採用俯身葬,西伯利亞的楚克契人,把不平常的死採用俯身葬,可見同是一種葬式,所反映的宗教意義在不同的地區也並不完全一致。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中,俯身葬在這一地區可能是特殊的葬式,但在另一個地區也可能是基本的葬式。
根據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的資料,從馬家浜、崧澤、良渚文化的205 座墓葬來看,普遍實行俯身葬,有的頭骨還用釜、缽、豆和盆等陶器覆蓋。看來同一葬式在不同的文化或地區內,其意義有所不同,這應是地域性文化的區別。
青海尕馬台遺址,共發現43 座齊家文化墓葬,死者無論男女老幼都是麵向下的俯身葬。關於俯身葬的墓主人身份,有人認為可能是奴隸或近似奴隸的人,也有人不同意這種意見。從中國整個的墓葬資料來看,俯身葬應屬於一種埋葬習俗,代表著一種宗教信仰。在甘肅皋蘭糜地峴人骨附近常樹立一、二塊石板,表麵上看是一種墓前的標誌物,實際上是祖先崇拜的一種形式。蘭州劉家坪遺址的墓葬,多見用樹枝將屍體遮蓋後再用土埋上,明顯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宗教意識。
總的說來,原始的墓葬都注重一定的葬式,因為葬式是反映祖先崇拜的一個側麵,它是根據鬼魂與屍體、鬼魂與活人的關係以及鬼魂的陰間生活等種種幻想製定出來的。所謂好人死後變善鬼,惡人死後變惡鬼,隻能說是一種唯心的虛構。
原始墓葬表現的祖先崇拜的第二個方麵是頭向。每一處原始社會氏族公共墓地裏的頭向,基本上是一致的。實際上,這裏麵包含著兩種不同的信念,第一種是,人死後靈魂要迴到氏族原來的地方去,因此在埋葬死者時,都把頭向朝著他應去的方向。第二種是,人世間還存在著另一個世界,即特殊的境界,人死後要讓他們到那裏去生活,因此在埋葬死者時,把他的頭朝著這個世界所處的方向。
考古發掘出來的氏族公共墓地,在頭向問題上,都能看出受信念支配的跡象。多數意見認為,東方是太陽升起的一方,人死後,要讓他(她)們獲得新生,所以頭向均向東。
在中國較大的氏族墓地中,如山東大汶口、野店、王固等,死者的頭向多朝著太陽升起的一方。中國南方的原始居民也有同樣的習俗,屬於江蘇青蓮崗文化的一些墓葬,頭向也朝著東方1。看來南方與北方的原始居民具有同樣的讓死者還生的意識。但是,也有人認為,人從生到死,就象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一樣,東方是新生的一方,西方則是死亡的一方,人死後既然要到另一個世界去生活,那麽,就把西方看作是應去的方向。
半坡氏族就是認為生為太陽升,死為太陽落,所以半坡、北首嶺等一些氏族墓地,頭向多朝著太陽落山的一方。這種信仰在世界其它地區也可以找到,在亞洲南部、西部、印度尼西亞、婆羅洲、馬來半島的一些土人中,還有一種習慣的說法,埋葬屍體的頭向,要直接對著他們部落原來的老家。同樣的理由,紐幾內亞的馬西人,在處理死者時,頭和身體倚著墓旁,麵向傳說中祖先原來的地方。此外,在中國佤族中,也有類似的宗教信仰,他們認為太陽落下的一方就是鬼方,同時形成了自己的祖先崇拜2。
原始墓葬中表現的祖先崇拜的第三個方麵是隨葬品,幾乎在所有的古代墓葬中,普遍存在以物殉葬的文化痕跡,這種現象是在靈魂不死的信念支配下產生的。把食物、人造物品或其它藝術品同死者一起埋葬,不僅表明人們普遍知道死亡,而且也發展了供奉祭祀死者的禮儀。
原始人認為,死人所擁有的財富應與活人相等,因為他們要到另一個世界去生活,所以把死者生前用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裝飾品等物一同隨葬。這是對死者在另一個世界裏生活關懷的一種表示,是現實生活中一種樸素的反映,這樣做是以求達到與人們意識相協調的目的。人們相信死後還是和生前一樣勞動和生活。這種做法清楚地反映出了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的意識。
按照拉法格的觀點,"死者的靈魂隻有繼續生活在墳墓中,才能為活人
1 馬洪路:《試論青蓮崗文化》,《考古學集刊》第4 期。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