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 相:戰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208)複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光祿勳: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勳。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勳。曹操為魏公後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勳,掌管宿衛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讚受事的謁者、掌管禦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勳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

    執金吾: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為執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複稱執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金吾,掌管宮外巡衛。衛尉巡行宮中,執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金吾為先導。“吾”當禦講。

    別 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廷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後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上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係直、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縣令長:春秋戰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下的縣的長官稱為令,萬戶以上的稱為長。縣令長的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

    尚 書:“尚”就是執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隻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為尚書台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仆射,曹魏置尚書仆射一或二人,二人並置時稱左右仆射。若尚書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仆射、一令為八座。

    尚書郎:尚書台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台,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 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讚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時始置,王莽稱宗伯,東漢複稱宗正,掌管皇族與外戚事務。兩漢皆以劉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東將軍: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征南將軍:統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

    征西將軍:統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

    征北將軍:統領幽、冀、並三州,屯駐薊州。

    刺 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書之類稱為“中”,“治中”即為管理文書檔案之意,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固定的官職。

    參 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河南尹:東漢建都於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於太守。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相 國:即丞相。

    將作大臣: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營建。

    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複置。為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叱吒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空城絕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空城絕唱並收藏三國之叱吒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