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世人大多習慣稱為蔡文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生於公元177-178年左右,卒年不祥,是東漢末年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
在“官方”資料--《後漢書。列女傳》中描述蔡琰是“博學而有才辨,又妙於音律”,而後人大多評價蔡琰是建安時代傑出的女詩人、琴家!更有兩篇《悲憤詩》,一為五言體、一為楚辭體載入《後漢書•;本傳》!在當時,女性的地位還是非常低下,能有作品載入史書,一方麵可能和父親是當世大儒有點關係外,另一方麵可以看出蔡琰的才氣確實是相當了得!
除了詩辭外,還有一篇著名的琴曲歌辭流傳於世--《胡笳十八拍》,載於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和朱熹《楚席後語》。但由於不見於《後漢書•;本傳》而且體裁和一般漢、魏作品不同,所以有質疑之聲。胡笳曲出自匈奴,本來是以胡笳演奏的,後來被改變成琴曲。根據前人考證,在中唐以前,《胡笳十八拍》隻有琴調,而無歌辭。蔡琰確實被匈奴擄去,由此學會胡笳。五十年代末,郭沫若先生曾經反複辨證,先後寫了六篇談她《胡笳十八拍》的專論,認為確實是蔡琰所作!(哈哈,郭沫若先生是蔡琰的粉絲:),但是由於時代久遠,誰也無法說的清楚了,但無論如何,蔡文姬的才學是無法否定的。
上章中提到貂蟬為自古紅顏多薄命,那蔡文姬有如何呢,讓我們看下蔡文姬大致的一生經曆。
蔡琰出生後不久,家門就疊遭不幸。根據《後漢書*蔡邕傳》記載,漢靈帝光和元年[178]年七月,蔡邕任議郎時被冠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冤下獄,後因中常侍呂強極力求情才“減死一等”充軍到北方荒涼之地,繈褓之中的蔡琰也成為罪隸,隨父親一同流亡。蔡邕罪徙朔方共九個月,於第二年遇大赦,不幸歸途中得罪了宦官王甫的弟弟五原太守,不得已“亡命江海,遠跡吳會,往來依太山羊氏,積十二年”,蔡琰亦跟隨之。等到蔡邕亡命生活結束時蔡琰已經十三、四歲了。蔡文姬隨父迴京後不久,京中發生大亂,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蔡邕再次被冤下獄,不久遇害。(也就是三國演義中貂蟬用連環計使呂布殺了董卓,王允嫌蔡邕為董卓的死落淚而賜死這段時間內)。
但命運確是這麽無情,剛剛失去父親的親情之痛還未痊愈,又一次打擊降臨。在蔡邕 去世沒多久,蔡文姬差不多16歲的時候嫁給了河東詩書門第之人衛仲道,但結婚一年左右,衛仲道便死了……由於各種原因摻雜在一起,蔡文姬隻得迴到娘家。到了公元195年,董卓餘黨李傕、郭汜叛亂,匈奴進入中原,蔡文姬被亂軍擄去,流落到南匈奴,做了左賢王的妻妾。直到公元208年,中原北方為曹操統一,想起了屈死的好友蔡邕,想到了還流落在匈奴的好久之女蔡文姬,於是曹操遣使者持金璧贖迴了文姬,蔡文姬總算迴歸漢朝,此間已經相距整整12年有餘了!
歸漢之後,重嫁同郡的董祀。應曹操之請,憑自己出色的記憶力,將父親已散佚的書籍背誦出來,並親手繕寫清楚,文無遺誤,繼承了父親的事業,為中國古典文化典籍的保存和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蔡文姬的一生可謂坎坷不幸,但憑著自身的才學,為中國古代文化作出了不遜於大丈夫的貢獻,實在值得後人敬仰,而且蔡文姬容貌端莊秀麗,小弟將其列為三國三大美女之一,其實這也是公認的:)
在“官方”資料--《後漢書。列女傳》中描述蔡琰是“博學而有才辨,又妙於音律”,而後人大多評價蔡琰是建安時代傑出的女詩人、琴家!更有兩篇《悲憤詩》,一為五言體、一為楚辭體載入《後漢書•;本傳》!在當時,女性的地位還是非常低下,能有作品載入史書,一方麵可能和父親是當世大儒有點關係外,另一方麵可以看出蔡琰的才氣確實是相當了得!
除了詩辭外,還有一篇著名的琴曲歌辭流傳於世--《胡笳十八拍》,載於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和朱熹《楚席後語》。但由於不見於《後漢書•;本傳》而且體裁和一般漢、魏作品不同,所以有質疑之聲。胡笳曲出自匈奴,本來是以胡笳演奏的,後來被改變成琴曲。根據前人考證,在中唐以前,《胡笳十八拍》隻有琴調,而無歌辭。蔡琰確實被匈奴擄去,由此學會胡笳。五十年代末,郭沫若先生曾經反複辨證,先後寫了六篇談她《胡笳十八拍》的專論,認為確實是蔡琰所作!(哈哈,郭沫若先生是蔡琰的粉絲:),但是由於時代久遠,誰也無法說的清楚了,但無論如何,蔡文姬的才學是無法否定的。
上章中提到貂蟬為自古紅顏多薄命,那蔡文姬有如何呢,讓我們看下蔡文姬大致的一生經曆。
蔡琰出生後不久,家門就疊遭不幸。根據《後漢書*蔡邕傳》記載,漢靈帝光和元年[178]年七月,蔡邕任議郎時被冠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冤下獄,後因中常侍呂強極力求情才“減死一等”充軍到北方荒涼之地,繈褓之中的蔡琰也成為罪隸,隨父親一同流亡。蔡邕罪徙朔方共九個月,於第二年遇大赦,不幸歸途中得罪了宦官王甫的弟弟五原太守,不得已“亡命江海,遠跡吳會,往來依太山羊氏,積十二年”,蔡琰亦跟隨之。等到蔡邕亡命生活結束時蔡琰已經十三、四歲了。蔡文姬隨父迴京後不久,京中發生大亂,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蔡邕再次被冤下獄,不久遇害。(也就是三國演義中貂蟬用連環計使呂布殺了董卓,王允嫌蔡邕為董卓的死落淚而賜死這段時間內)。
但命運確是這麽無情,剛剛失去父親的親情之痛還未痊愈,又一次打擊降臨。在蔡邕 去世沒多久,蔡文姬差不多16歲的時候嫁給了河東詩書門第之人衛仲道,但結婚一年左右,衛仲道便死了……由於各種原因摻雜在一起,蔡文姬隻得迴到娘家。到了公元195年,董卓餘黨李傕、郭汜叛亂,匈奴進入中原,蔡文姬被亂軍擄去,流落到南匈奴,做了左賢王的妻妾。直到公元208年,中原北方為曹操統一,想起了屈死的好友蔡邕,想到了還流落在匈奴的好久之女蔡文姬,於是曹操遣使者持金璧贖迴了文姬,蔡文姬總算迴歸漢朝,此間已經相距整整12年有餘了!
歸漢之後,重嫁同郡的董祀。應曹操之請,憑自己出色的記憶力,將父親已散佚的書籍背誦出來,並親手繕寫清楚,文無遺誤,繼承了父親的事業,為中國古典文化典籍的保存和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蔡文姬的一生可謂坎坷不幸,但憑著自身的才學,為中國古代文化作出了不遜於大丈夫的貢獻,實在值得後人敬仰,而且蔡文姬容貌端莊秀麗,小弟將其列為三國三大美女之一,其實這也是公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