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西斜,倦鳥歸巢。
前線大勝的消息早已傳迴城中,不管是抱著何種心態,持何種立場,絕大多數人都鬆了一口氣。城上的守衛發現騎都尉及總幕中郎將率領著城中文武官員出了城門,等候在西郊。這一舉動讓他們有些興奮,因為長官們在等誰並不難猜測。
約莫過了小半個時辰,當太陽即將完全沒入黑山之中時,西麵傳來了歡快地馬蹄聲。百十騎沐浴著夕陽的餘輝不緊不慢地奔向鄴城。起初並不見旗號,城上官兵們還在猜測著會不會是,正當此時,一麵大旗在隊伍中豎了起來,一個偌大的“朱”字分外醒目。
戰旗下,朱廣把“斷馬”扔給了親隨,摘下了頭盔。
“將軍!齊都尉和賈中郎迎出來了!”
不自覺地,朱三催促著鐵象,一馬當先地衝到城前。齊周、賈詡、田豐,以及魏郡太守等主要官員快步迎上。朱廣滿麵笑容,方勒住馬要跟親信們說話時,城上突然爆發出一片唿聲!
西城上,認出了朱廣的官兵們情緒激動,趴著城牆高喊著“將軍”。
朱廣不禁被這場景所觸動,暫時撇開了幕僚部屬驅馬上前,昂首舉起馬鞭,向自己的士兵致意。刹那間,歡聲雷動!
論名望,論得民心,他或許暫時還不及袁紹。但朱廣以他極強的個人風格,以及戰則身先士卒,退則掩護斷後,與官兵同甘苦共患難等品質深得軍心!
這也是為什麽,哪怕城中營中謠言傳得沸沸揚揚,可上至統兵官,下至普通士卒,都沒有出現動亂的原因之一。
齊周賈詡等人趕了上來,見士卒對朱廣的愛戴,也不禁心下感慨。
又尤其是賈文和,在後頭望著馬背上那腰板挺得筆直的背影,心中暗道:士卒固然簡單純樸,哪怕你隻是裝裝樣子地偶爾到軍營走動,關心一下他們的疾苦,也能得到他們的認可與擁護。
但自己這位年輕的主公,他從來不屑於裝裝樣子,走走過場,他的過人之處就在於“真誠”二字。如此,別說普通士卒,便連自己,最後關頭不也決定為了他冒險麽?
安撫下了士卒,朱廣迴過頭來對幕僚部屬們笑道:“怎麽?搞這麽大的排場?”
“將軍旗開得勝,大破黑山,自然值得慶賀。”賈詡上前賀道。他一帶頭,眾官紛紛上前道喜。
朱廣興致不錯,但也提醒道:“黑山賊的威脅算是解除了,可袁驃騎還在內黃虎視眈眈,諸公不可大意輕慢。”
“諾!”眾人齊聲應道。
“行了,進城吧。”
“慢。”齊周忽然道。
“怎麽?”
“有一件事,將軍若聽了,定然高興。”齊周笑道。
朱廣一看他那笑容便已猜到幾分:“莫非,文遠到了?”
“正是,張中郎先前已經派了張儁乂打前哨,估摸著,快到了。”儁乂,便是張郃的表字。
果然,朱廣一聽心花怒放。當下與眾官一道進城,那城中百姓陡然見到左將軍毫發無損,騎著高頭大馬招搖過市,或驚也好,或喜也罷,都俯首於道路兩旁。不到入夜,傳遍全城!
迴到幕府,他大略向城中幕僚們介紹了一下白天的戰況。黑山賊此役栽了大跟頭,光是被騎兵陣斬以及混亂中推擠踩踏而死者,就高達七千餘人!最後被趕到汙水河畔,走投無路而棄械投降者,竟達三萬一千餘眾!因為趙雲率領並州狼騎追擊張燕還沒有迴來,因此,這還不是最後的戰果。
而冀州軍的損失,則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總而言之一句話,此役,可算是朱廣起事以來,集中使用騎兵偷襲的戰例典範!
但有一點必須得說,雖然並州狼騎和幽州突騎都是精銳之師,戰力剽悍。但此役能獲此全勝的關鍵,還在於事前的謀劃和鋪墊。
為此,朱廣當著所有人的麵,不吝溢美地表揚了賈詡。這兩頭周旋,瞞天過海之策,正是賈文和定下的調子。
麵對主公的褒獎和同僚的盛讚,賈詡倒是表現得很謙遜:“將軍謬讚,在下實不敢當。我雖開了個頭,但這計劃是由幕中諸同僚以及營中諸將合力完善的,我豈敢貪天之功以為己有?還有最最緊要的一點,若不是主公,這計劃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朱廣哈哈一笑:“大難不死,一賴元化先生妙手,二賴上天眷顧。”
齊周一語驚滿堂:“這就是天命所歸!”
朱廣畢竟不是這個時代的人,對老兄弟這句話隻當是恭維,一笑置之。
但田豐卻及時提醒道:“都尉,這話可不能亂說!”
齊周自然清楚自己的話有多麽敏感,但卻不以為意,手一攤:“不是麽?若非天幸,怎麽解釋將軍身上發生的奇跡?”
田豐一時反駁不得,但總算是天幸,你也不能明說啊。誰是天命所歸?許都的天子,那才是天命所歸!
朱廣此時才迴過神來。他當然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夠死而複生,多半是因為穿越之時那“殘篇”之故,或者也有可能是醫學上什麽“假死”之類。但不管如何,都最好不要往“玄學”和“天命”上扯。
若說神玄,黃巾三兄弟的大亂才過,怪力亂神雖可蠱惑百姓,卻為士人所不齒。
若說天命……曆史上袁術的下場就是榜樣。
想到此處,他正式為此事定了性:“哎,休說什麽天命奇跡,我能大難不死,就是華佗迴天之術的功勞。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說法,諸公可都要謹記。”
賈文和田元皓見他如此冷靜清醒,自然高興。齊周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言,當即領命。
正要商討接下來的事宜時,外頭突然響起一連片的腳步聲。朱廣抬頭一望,張遼的身影便映入了眼簾。
張文遠一身戎裝,一手抱頭盔,一手握刀柄,龍行虎步!
到堂外,將頭盔遞給親隨,早望定了朱廣,麵上激動之色難以掩飾。快步入內,往堂中隻站片刻,屈膝就拜!
朱廣不等他膝蓋著地,已經上前一把撈住攙起。細看時,這位追隨自己多年的弟兄,已經蓄起了胡須。與從前的英氣勃勃相比,更多一份威嚴。
而張遼起身之後,將對方從頭到腳打遍一量,先顧不得正事,關切道:“將軍,到底出了什麽事?為何外頭謠言四起?”
朱廣執著他,緊了再緊,搖頭道:“說來話長啊,行了,先坐下吧。”語畢,返迴主位。
張遼這才與眾人見禮,因為他是朱廣集團中地位僅次於主公的大將,誰敢小覷?齊賈田等人紛紛上前,說著辛苦。
一陣寒暄後,眾人落座。
朱廣掃一眼,心中不禁起了一絲惆悵。吳式在幽州,高順在黎陽,又尤其是高順,叫他放心不下。
齊周把事情的原委大略一說,當然撇過了“奇跡”那一段。張遼聽了,也是心驚膽戰,這一箭命中頭顱,豈是開玩笑的?
“好了,文遠,你來書說,集結了諸胡驍騎四萬,摻了多少水分?”朱廣笑問道。
張遼聞言亦笑:“末將就知道將軍一旦見信,必知真假。”
“但袁公不知道啊,還真給嚇退了。”朱廣大笑。
“不敢有瞞將軍,末將一得到調令,也是心急如焚想要立馬南下。但袁紹此番進犯,必然經過充分準備。北軍所倚仗者,便是快馬利刀!末將唯恐兵力不足,便火速向田使君吳校尉求援。鮮卑人那裏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因此主要向就近的烏丸大人們借兵。聽聞將軍有事,那些烏丸人表麵上倒也都還過得去,但真到了出兵的時候,大多都是摳摳索索的。”
聽到這裏,朱廣也不以為意,情理之中嘛。當初烏丸人造反,就是因為苦於漢廷無休止的征召作戰。你姓朱的臉麵能大過朝廷?
“最後,好歹湊了三千騎到我防區聽用。”
“三千騎?張中郎,你這水摻得過分了啊,足足翻了十幾倍,哪有這麽號稱的?”賈詡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道。
眾人皆笑。
從前朝廷要平定西涼的叛亂,讓烏丸人出兵助戰,也才給三千騎。現在朱將軍一家有難,烏丸人也出三千騎,這已經算是感念已故大司馬大將軍劉公的舊恩,給現任左將軍的麵子了。
“三千,鄴城有四千,哎,你本部的馬軍帶迴來了麽?”朱廣盤算著。
“鄴城告急,隻能先顧著這頭,全數帶迴來了。”
“得,八千騎,足以抵消袁公兵力上的優勢。接下來,諸位合計合計,看是打,還是等?”雖拋出這個議題,但朱三心中其實已經有打算了。
作為首席謀士,賈詡當仁不讓:“若是打,我軍新勝,士氣如虹,再加上張中郎迴援,騎兵充足,按說足以與袁紹一戰。但此番袁紹親來,不是上迴淳於瓊可比,若是硬打,即便得勝,我軍的損失也不會小。”朱廣聽到此處便問:“所以先生建議靜觀其變?拖上一拖,看他會不會主動撤退?”“倒也不是幹等,高中郎目下被困在黎陽,我軍騎兵優勢明顯,解除黎陽困局問題不大。一旦重新控製了黎陽,就切斷了袁軍的補給通道。袁術又在南方興風作浪,到時,袁公怕也隻能撤退了。”
前線大勝的消息早已傳迴城中,不管是抱著何種心態,持何種立場,絕大多數人都鬆了一口氣。城上的守衛發現騎都尉及總幕中郎將率領著城中文武官員出了城門,等候在西郊。這一舉動讓他們有些興奮,因為長官們在等誰並不難猜測。
約莫過了小半個時辰,當太陽即將完全沒入黑山之中時,西麵傳來了歡快地馬蹄聲。百十騎沐浴著夕陽的餘輝不緊不慢地奔向鄴城。起初並不見旗號,城上官兵們還在猜測著會不會是,正當此時,一麵大旗在隊伍中豎了起來,一個偌大的“朱”字分外醒目。
戰旗下,朱廣把“斷馬”扔給了親隨,摘下了頭盔。
“將軍!齊都尉和賈中郎迎出來了!”
不自覺地,朱三催促著鐵象,一馬當先地衝到城前。齊周、賈詡、田豐,以及魏郡太守等主要官員快步迎上。朱廣滿麵笑容,方勒住馬要跟親信們說話時,城上突然爆發出一片唿聲!
西城上,認出了朱廣的官兵們情緒激動,趴著城牆高喊著“將軍”。
朱廣不禁被這場景所觸動,暫時撇開了幕僚部屬驅馬上前,昂首舉起馬鞭,向自己的士兵致意。刹那間,歡聲雷動!
論名望,論得民心,他或許暫時還不及袁紹。但朱廣以他極強的個人風格,以及戰則身先士卒,退則掩護斷後,與官兵同甘苦共患難等品質深得軍心!
這也是為什麽,哪怕城中營中謠言傳得沸沸揚揚,可上至統兵官,下至普通士卒,都沒有出現動亂的原因之一。
齊周賈詡等人趕了上來,見士卒對朱廣的愛戴,也不禁心下感慨。
又尤其是賈文和,在後頭望著馬背上那腰板挺得筆直的背影,心中暗道:士卒固然簡單純樸,哪怕你隻是裝裝樣子地偶爾到軍營走動,關心一下他們的疾苦,也能得到他們的認可與擁護。
但自己這位年輕的主公,他從來不屑於裝裝樣子,走走過場,他的過人之處就在於“真誠”二字。如此,別說普通士卒,便連自己,最後關頭不也決定為了他冒險麽?
安撫下了士卒,朱廣迴過頭來對幕僚部屬們笑道:“怎麽?搞這麽大的排場?”
“將軍旗開得勝,大破黑山,自然值得慶賀。”賈詡上前賀道。他一帶頭,眾官紛紛上前道喜。
朱廣興致不錯,但也提醒道:“黑山賊的威脅算是解除了,可袁驃騎還在內黃虎視眈眈,諸公不可大意輕慢。”
“諾!”眾人齊聲應道。
“行了,進城吧。”
“慢。”齊周忽然道。
“怎麽?”
“有一件事,將軍若聽了,定然高興。”齊周笑道。
朱廣一看他那笑容便已猜到幾分:“莫非,文遠到了?”
“正是,張中郎先前已經派了張儁乂打前哨,估摸著,快到了。”儁乂,便是張郃的表字。
果然,朱廣一聽心花怒放。當下與眾官一道進城,那城中百姓陡然見到左將軍毫發無損,騎著高頭大馬招搖過市,或驚也好,或喜也罷,都俯首於道路兩旁。不到入夜,傳遍全城!
迴到幕府,他大略向城中幕僚們介紹了一下白天的戰況。黑山賊此役栽了大跟頭,光是被騎兵陣斬以及混亂中推擠踩踏而死者,就高達七千餘人!最後被趕到汙水河畔,走投無路而棄械投降者,竟達三萬一千餘眾!因為趙雲率領並州狼騎追擊張燕還沒有迴來,因此,這還不是最後的戰果。
而冀州軍的損失,則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總而言之一句話,此役,可算是朱廣起事以來,集中使用騎兵偷襲的戰例典範!
但有一點必須得說,雖然並州狼騎和幽州突騎都是精銳之師,戰力剽悍。但此役能獲此全勝的關鍵,還在於事前的謀劃和鋪墊。
為此,朱廣當著所有人的麵,不吝溢美地表揚了賈詡。這兩頭周旋,瞞天過海之策,正是賈文和定下的調子。
麵對主公的褒獎和同僚的盛讚,賈詡倒是表現得很謙遜:“將軍謬讚,在下實不敢當。我雖開了個頭,但這計劃是由幕中諸同僚以及營中諸將合力完善的,我豈敢貪天之功以為己有?還有最最緊要的一點,若不是主公,這計劃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朱廣哈哈一笑:“大難不死,一賴元化先生妙手,二賴上天眷顧。”
齊周一語驚滿堂:“這就是天命所歸!”
朱廣畢竟不是這個時代的人,對老兄弟這句話隻當是恭維,一笑置之。
但田豐卻及時提醒道:“都尉,這話可不能亂說!”
齊周自然清楚自己的話有多麽敏感,但卻不以為意,手一攤:“不是麽?若非天幸,怎麽解釋將軍身上發生的奇跡?”
田豐一時反駁不得,但總算是天幸,你也不能明說啊。誰是天命所歸?許都的天子,那才是天命所歸!
朱廣此時才迴過神來。他當然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夠死而複生,多半是因為穿越之時那“殘篇”之故,或者也有可能是醫學上什麽“假死”之類。但不管如何,都最好不要往“玄學”和“天命”上扯。
若說神玄,黃巾三兄弟的大亂才過,怪力亂神雖可蠱惑百姓,卻為士人所不齒。
若說天命……曆史上袁術的下場就是榜樣。
想到此處,他正式為此事定了性:“哎,休說什麽天命奇跡,我能大難不死,就是華佗迴天之術的功勞。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說法,諸公可都要謹記。”
賈文和田元皓見他如此冷靜清醒,自然高興。齊周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言,當即領命。
正要商討接下來的事宜時,外頭突然響起一連片的腳步聲。朱廣抬頭一望,張遼的身影便映入了眼簾。
張文遠一身戎裝,一手抱頭盔,一手握刀柄,龍行虎步!
到堂外,將頭盔遞給親隨,早望定了朱廣,麵上激動之色難以掩飾。快步入內,往堂中隻站片刻,屈膝就拜!
朱廣不等他膝蓋著地,已經上前一把撈住攙起。細看時,這位追隨自己多年的弟兄,已經蓄起了胡須。與從前的英氣勃勃相比,更多一份威嚴。
而張遼起身之後,將對方從頭到腳打遍一量,先顧不得正事,關切道:“將軍,到底出了什麽事?為何外頭謠言四起?”
朱廣執著他,緊了再緊,搖頭道:“說來話長啊,行了,先坐下吧。”語畢,返迴主位。
張遼這才與眾人見禮,因為他是朱廣集團中地位僅次於主公的大將,誰敢小覷?齊賈田等人紛紛上前,說著辛苦。
一陣寒暄後,眾人落座。
朱廣掃一眼,心中不禁起了一絲惆悵。吳式在幽州,高順在黎陽,又尤其是高順,叫他放心不下。
齊周把事情的原委大略一說,當然撇過了“奇跡”那一段。張遼聽了,也是心驚膽戰,這一箭命中頭顱,豈是開玩笑的?
“好了,文遠,你來書說,集結了諸胡驍騎四萬,摻了多少水分?”朱廣笑問道。
張遼聞言亦笑:“末將就知道將軍一旦見信,必知真假。”
“但袁公不知道啊,還真給嚇退了。”朱廣大笑。
“不敢有瞞將軍,末將一得到調令,也是心急如焚想要立馬南下。但袁紹此番進犯,必然經過充分準備。北軍所倚仗者,便是快馬利刀!末將唯恐兵力不足,便火速向田使君吳校尉求援。鮮卑人那裏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因此主要向就近的烏丸大人們借兵。聽聞將軍有事,那些烏丸人表麵上倒也都還過得去,但真到了出兵的時候,大多都是摳摳索索的。”
聽到這裏,朱廣也不以為意,情理之中嘛。當初烏丸人造反,就是因為苦於漢廷無休止的征召作戰。你姓朱的臉麵能大過朝廷?
“最後,好歹湊了三千騎到我防區聽用。”
“三千騎?張中郎,你這水摻得過分了啊,足足翻了十幾倍,哪有這麽號稱的?”賈詡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道。
眾人皆笑。
從前朝廷要平定西涼的叛亂,讓烏丸人出兵助戰,也才給三千騎。現在朱將軍一家有難,烏丸人也出三千騎,這已經算是感念已故大司馬大將軍劉公的舊恩,給現任左將軍的麵子了。
“三千,鄴城有四千,哎,你本部的馬軍帶迴來了麽?”朱廣盤算著。
“鄴城告急,隻能先顧著這頭,全數帶迴來了。”
“得,八千騎,足以抵消袁公兵力上的優勢。接下來,諸位合計合計,看是打,還是等?”雖拋出這個議題,但朱三心中其實已經有打算了。
作為首席謀士,賈詡當仁不讓:“若是打,我軍新勝,士氣如虹,再加上張中郎迴援,騎兵充足,按說足以與袁紹一戰。但此番袁紹親來,不是上迴淳於瓊可比,若是硬打,即便得勝,我軍的損失也不會小。”朱廣聽到此處便問:“所以先生建議靜觀其變?拖上一拖,看他會不會主動撤退?”“倒也不是幹等,高中郎目下被困在黎陽,我軍騎兵優勢明顯,解除黎陽困局問題不大。一旦重新控製了黎陽,就切斷了袁軍的補給通道。袁術又在南方興風作浪,到時,袁公怕也隻能撤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