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公子未及迴答,田疇已道:“三不朽?莫非叔孫豹所稱‘立德’、‘立言’、‘立功’?據我所知,自古以來,能做到的,隻孔子一人而已。<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其實,到在朱廣前一世時,做到“三不朽”的,據說有兩個半。分別是孔子,王陽明,還有半個是曾國藩。
“兩位兄長,自問德行可以為世人楷模?與郭林宗比肩麽?”朱廣笑問道。
兩人根本不迴答,你這不是廢話麽?我們怎麽可能跟郭林宗比肩?人家那是“八顧”之首!
“那兩位兄長自問,可以著書立說,流傳後世麽?”
兩人還是不吱聲,著書立說,流傳後世,那得是盧植這樣的大儒,與我們何幹?老老實實讀書,還著書呢。
“這就是了,以兩位兄長之才學,尚且不敢稱立德立言,那我們這種人也就隻剩下立功了。‘亂’世已至,我不說什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也不說什麽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我隻問,二兄習練武,難道隻是為了陶冶情‘操’,強身健體?”
田疇捫心自問,良久,輕笑一聲,卻不表態。
齊周卻審視著自己這位準妹夫,撇嘴道:“你這廝極善鼓動,讓你這麽一說,我這種既不能立德,又不能立言的人,若不在這‘亂’世中幹出點名堂來,倒成了‘混’吃等死,**不如了。”
朱廣佯怒道:“兄長說這話,考慮過子泰兄的感受麽?”
“哈哈!”田子泰大笑。“與人相‘交’,貴在誠實。兩位與在下雖然相識不久,但都是磊落坦‘蕩’之人,我就說句實話。我既然受使君征辟,入幕為從事,那自然還是盼著能建功立業的。罷了,朱武猛……”
“那個啥,子泰兄,我這次迴雲中,已行了冠禮。”
當下,朱廣將事情大略一說,田疇急忙祝賀。齊周卻是知道朱廣家中一些情況的,心下不禁感慨,父母之愛子,普天下皆是同理啊。
“那,子昂,我知道你非俗人。依你之見,我們這種人應該如何自處?”田子泰問道。
“正如田兄所說,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忠職守。輔助劉使君,保幽州周全。”
齊周冷眼旁觀,你真是這麽想的?我記得當初在範陽,我家中,你說異日時過境遷,所境大不一樣,便能守護更廣的鄉民,保護更多的百姓。難道你忘了?
恰好,朱廣的目光也投向他。兩人相視一眼,朱廣笑而不語。
又討論了一陣,田疇突然道:“險些忘了一件好事,子昂,我是真不知道應該祝賀你,還是……”
朱廣一聽話頭不對,忙道:“何事?”
“去年你出使塞外,及至引軍迴來助戰,樁樁件件劉使君已經表奏朝廷。不久前,朝廷批複下來,都有升賞。”
朱廣琢磨著他先前那段話,眼一眯:“子泰兄,關於我的部分是……”
見他這副表情,田疇已經明白其心意,一時不知如何迴答。齊周倒是幹脆:“恭喜你,朝廷為了嘉獎你的功勞,再度召你為議郎。”
朱廣痛苦地閉上了眼睛,好一陣不說話。
現在,他隻想知道,朝廷裏那幫人腦子是不是都不太正常?範陽之圍,你召我作議郎,老子已然是辭了一迴,挑明了就不想去洛陽。這迴你還……
半晌之後,田子泰試探著問道:“子昂,你作何打算?”
朱廣氣得說不出話來。
齊周見狀,倒有些幸災樂禍:“我替他答,辭而不就!”
兩辭議郎?別的不敢說,單憑這一件,朱廣就得出名。
朱三公子雖然氣得發瘋,可這事還真就怪不著朝廷。議郎是光祿勳的下屬,而這個機構在東漢基本就等於候補官員訓練營。從這裏出來的官員,很多都擔任要職。朝廷是看他功大,有意栽培。
當然,前提是,他能付得起“買官”的錢。
次日,他便往刺史幕府見了劉虞,稟報了前因後果。同時表明自己再度辭任議郎的態度。劉伯安雖然早料到他會如此,但仍舊暗自欣喜。
他幕下的從事們,如程緒,魏攸,都算得知謀之士。鮮於兄弟,公孫紀等,也稱得上勇武善戰。但朱廣屬於坐下能出主意,上馬能打硬仗的,或許都不拔尖,但用朱廣前一世的話來說,這叫綜合實力。
人家兩辭議郎不就,委身於你刺史幕府,劉虞自此更加器重欣賞不提。
四月,朱廣期盼已久的好消息終於來了。
經太常劉焉建議,病中的天子劉宏再三考慮,終於決定從其所請,置州牧。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從前郡縣往上,直接就是中央。各州好似一盤散沙,遇事情緊急,也是各自為戰,互不相援。小小一場農民暴動,都能攪得一州‘雞’犬不寧。
有鑒於此,劉宏同意劉焉的請求,任命他為益州牧。又任命太仆黃琬為豫州牧。
因劉虞兩任幽州刺史,且名滿天下,深得胡漢之心,任命為幽州牧。且因為劉伯安德高望重,又身份尊貴,再封“容丘侯”,加官“太尉”。
州牧,攬一州之民政、軍事、財稅等事務,並兼有從前刺史之職權。[.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正因為權力如此之大,所以隻設三員。當然,這隻是大漢天子美好的願望。往後怎麽發展,就是他能控製的了。
詔命傳至廣陽,當事人劉使君還沒怎麽地,一眾從事卻歡喜不已。不為旁的,他們就是劉虞的舊班底,如今改了州牧,劉虞所倚重的,隻能是他們這些人。
事實也正是這樣。
這一日,公事已議畢。從事們大都迴家,劉虞卻將朱廣和田疇兩人留了下來,叫到他平常辦公理事的房中。
天‘色’已經有些昏暗,房中掌上了燈之後,劉使君便摒退了所有不相幹的人。
一開口,沒二話,直奔主題。
“朝廷授以權柄,但這牧伯已許久不置,雖然劃分了職權,但仍有不明不白之處。我這幾日前思後想,不得要領,留你二人,便是要問一句話,這州牧,如何來作?”
田疇見朱廣沒有要先發言的意思,遂道:“按朝廷指示,再結合幽州實際,量也不會有甚差池。”
“哦,你且細說。”
在他兩個討論之際,朱廣卻已經陷入沉思。按說,作為劉虞的從事,且此公又是個忠厚長者,他應該盡心輔助,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但是,在“忠厚賢良”的背麵,劉虞還有另外一麵,那就是固執。具體就表現在對待“漢室”的態度上。原來的曆史上,所謂的大漢宗親們,哪個不想稱王稱霸?他們沒有任何一個,身份比劉虞高貴,“血統”比劉虞純正。
可劉虞卻從來不作此想,哪怕有人捧著他,抬著他,求著他作皇帝,他也嚴辭拒絕。
對於已經日薄西山,江河日下的大漢,他有著一顆固執的忠心。
這一點,問題不大,也可以理解。
但關鍵在於,劉虞並不是能成大事的人。朱廣相信,如果沒有外力的影響,劉使君能夠將幽州治理得井井有條。可‘亂’世已至,幽州不可能獨善其身。況且,曆史上,此公最後的結局……
“子昂?子昂?”
“嗯?太尉。”
“想什麽這麽出神?”
“哦,幕下是在想,當日太尉征辟我時,說將幽州視為家鄉一般,願為幽州百姓做些實事?”
劉虞微微一笑:“這是自然。”
“既然如此,那就必須保證政令暢通,而要保證這一點,就必須集中權力,否則,不說旁人,幽州的太守們就未必遵從。”
各郡太守,都是兩千石級別的高官。朱廣此言,並非恐嚇。
劉虞顯然否認不了這一點,緩緩點頭道:“確有必要,隻是這事急不得,須得緩行。”
“太尉,此事恐怕緩不得。”田疇提醒道。
“為何?”
田疇一時‘欲’言又止,朱廣看在眼裏,正當對方要說話時,他搶道:“使君,別的都可以放一放。但有一件最緊急。”
田疇看他一眼,閉口不言。
“那便是軍權。”朱廣繼續道。“自與鮮卑議和,丘力居歸順,軍隊都各還本郡,由太守節製。倘若太尉不集兵在手,萬一再有事變,難道要重複此前廣陽危急,各郡不來救援的往事?”
這事想必給劉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隻思量一陣,便問道:“你具體說來。”
“這……”這倒把朱三公子給問住了。這還用具體麽?你是幽州牧,天子授予你節製幽州軍隊的權力,你一聲令下,誰敢不從?各郡的太守,好像還有誰具備跟你叫板的實力?便是公孫瓚,現在也隻是升了騎都尉而已。
劉虞見狀,便沒在這個問題上繼續下去。其實,相較起軍事,他更在意的是民政。幽州被黃巾禍害一迴,又被二張攪了一番,百姓流離失所,戶口有所減少,農業受創尤重。如果不能盡快恢複生產,幽州的情況隻會越來越糟,這是多少軍隊也不能挽迴的損失。
議畢之後,天已經快黑盡。齊朱兩個出得幕府來,待離得遠一些時,田疇在馬背上問道:“子昂,先前為何阻攔?”
“難道子泰兄要告訴劉太尉,趁今時今日朝廷威信還在,趕緊集權?這話太尉能聽得下去麽?”
“若不加緊集權,萬一真如我們當日所料,朝廷一旦大‘亂’,失去對地方的控製。那時,就沒有這麽容易了。”田疇不無擔憂地說道。
朱廣輕歎一聲:“這道理我如何不懂?可太尉的‘性’格你還不知道麽?”
田疇無言以對,當日二張舉逆,情勢危急,他也不肯動用特權來給各郡的太守施壓。及至‘亂’軍攻破薊縣,他甚至不惜以‘性’命來殉國!此等忠直之人,你要勸他“早作準備”?
前頭兩人就要分道,田疇勒停了坐騎,壓低聲音道:“子昂,誠如你所說,其他事可以緩,但這兵權,無論如何,必須控製在太尉手裏。否則將來一旦有變,使君就被動了。我打算跟幕中幾位前輩商量,這件事情必須爭取。”
此事不但事關幽州前途,也涉及到幕府中所有幕僚的利益,相信大家會取得共識。朱廣遂表態支持。
此後一段時間,田子泰多方奔走,取得程緒魏攸等人支持,共勸劉虞加緊控製兵權。齊周又出主意,稱太尉若怕引起非議,可以找些由頭。比如上穀的胡市即將重開,需要兵馬駐守;又比如,二張的叛‘亂’雖然大體平定,但零星的暴動仍舊持續不停;再有,黑山賊不斷侵擾邊境。利用這些問題,都可以冠冕堂皇地調集軍隊。
劉虞從幕僚所請,調各郡的郡兵共計兩萬餘人,分別‘交’給自己的從事朱廣、鮮於輔、鮮於銀統率。
但這次調動,並沒有涉及到騎都尉公孫瓚的人馬。因白馬公孫救援薊縣有功,朝廷將他從涿縣令直接升為騎都尉,免去了“議郎”這一過程。
這裏頭,是有原因在的。公孫瓚雖然之前隻是一個縣令,但他早就名聲在外,所以前太尉張溫鎮壓西涼叛‘亂’時,才會將征召來的烏丸騎兵‘交’給他節製。再加上幽州情況複雜,所以朝廷考慮到劉虞用人之際,這才直接提拔任用。
此時,公孫伯珪正統率八千步騎屯駐右北平,掃‘蕩’二張餘黨,兼備烏丸。
朱廣根本沒有想過要勸劉虞收繳白馬公孫的兵權。因為即使他進了這言,劉太尉也不會聽從,反倒惹人懷疑他是妒忌公孫瓚。
到少,到現在為止,公孫瓚在劉虞眼中,仍是一個能征善戰,有勇有謀,且廣有美名的下屬。而公孫瓚對他,也還沒有太大不滿,更談不上仇恨。
五月,劉虞派遣鮮於銀引軍進駐上穀,準備重開胡市。又因收獲在即,恐黑山賊劫掠,又派朱廣引步騎五千屯駐涿郡。
範陽之圍時,朱廣擊退黑山軍總帥張燕,如今他再臨涿郡,消息一傳開,黑山群賊還有誰敢來犯境?不僅如此,那冀州中山常山諸郡的百姓,飽受黑山賊侵擾之苦,聞聽他駐軍涿郡,又久慕劉虞賢名,竟大舉來投。
在這個時代,人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朱廣一邊安撫,一邊向劉虞稟報請示。
這一日,因有風傳稱黑山張飛燕要盡起大軍,來報範陽之仇。朱廣親自帶領雲中驍騎巡查邊界,卻沒有發現任何異常。涿郡各地,收獲如常。
“你們帶軍迴營,叫佐軍司馬來見我。”範陽城外,朱廣對張遼高順等人說道。
“諾。”張高等人正要離開,朱廣又想到,一進範陽城,那縣裏一班官員或地方大家必定又是宴請之類。遂改變主意,與他們一道返迴軍營。
未至營‘門’,遠遠望見一群人擁在營‘門’口,正與把守的士兵說著什麽。見從事歸來,士兵趕緊驅離人群,一時引發爭執。
“你們先去。”朱廣說完這句,便打馬上前,詢問原由。
“從事,這些人自稱從常山來投奔,‘欲’求見從事。”士兵稟報道。
朱廣環視一圈,見有數十人多是青壯年,且都攜帶兵器。眼下防賊正嚴,可別讓黑山賊鑽了空子。遂不打算讓他們進營,隻在馬背上道:“既是前來投奔,我營中有專人負責,帶他們去。”
話音方落,那人群中出來一個青年,上前執禮道:“朱武猛,我等自常山真定而來,‘欲’投從事麾下效命!”
“投軍?”這倒讓朱從事有些意外。近來,要投奔幽州劉太尉的不少,投自己軍中的倒不多見。
“是!”那青年正‘色’答道。“當年從事在蒼亭曲陽征剿黃巾,我等便早有仰慕之心。如今聞聽從事駐軍涿郡,鄉中同伴互相邀約,都願從軍立功。”
“哈哈,好誌氣。”朱廣讚一聲。正要使人將他們帶下去考校收容時,突然想起,常山真定來的?
再仔細觀察那青年,也是弱冠上下,便問道:“你姓甚名誰?”
“小人真定夏侯蘭。”
夏侯蘭?這名字,好像有些印象?是曆史人物,還是自己在哪裏見過?
不等他想明白,夏侯蘭已道:“當年,從事率軍追擊黃巾潰兵,小人有幸,在真定縣境與從事有過一麵之緣。”
他這麽一提,朱廣倒記起來了。當時並州狼與董卓留下的西涼騎兵一道往曲陽追擊張寶殘部。他們中了黃巾調虎離山之計,一路追到了常山真定地界。當時,就是這個夏侯蘭,和縣中壯士半路伏擊。自己還為他的姓氏驚訝了一把。
既然是“故人”,人家又專程前來投軍,再加上人數也不多,哪有不收的道理?便下令道:“叫陳忠和吳式來,考校他們的弓馬武藝,分別任用。”
說罷,打馬入營。
到了軍帳內,召來佐軍司馬議事。現在的他,雖然名義上隻是一百石的武猛從事,但實際地位已經遠遠超過。劉虞幕府上上下下,都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佐軍司馬這一級別的軍官,也是唿之即來,揮之即去,沒誰不服。
正相商時,聽得營外陣陣歡唿,朱廣初時不以為意,可後來鬧得兇了,引起他的注意,幹什麽呢這是?
摒退佐軍司馬後,陳忠搶進帳來,一副咋舌驚訝的模樣:“從事,這群常山來的壯士,都頗有手段。弓馬可稱嫻熟,器械也使得‘精’純。”
“那量才錄用。方才外頭鬧什麽?”朱廣問道。
“旁人都不說,當中有一人,無論步‘射’、騎‘射’、器械、臂力,都是上上之選。吳式不服,跟他較量了一番,結果……”
“怎樣?”
“戰至十二合,被挑落馬下。”
“你再說一次?”朱廣有些不信。吳式,就是那‘精’通胡語的特殊人才。雖然經常被他當成翻譯使用,但其人自小在鮮卑部落長大,武藝也是了得的,竟十幾合就被挑落馬下?不會就是那個夏侯蘭?
“千真萬確,小人親眼所見,真真手段了得!”別看陳忠有些憨,可他是第一批追隨朱廣的雲中小夥伴,累年來,不管是出塞掠奪,還是南下剿賊,可稱是無役不與。在並州狼中,他的地位僅次於張遼高順,很得朱廣信任。
現在,他如此稱讚,便連朱廣也起了好奇之心,便叫帶那人進來相見。
不一陣,陳忠引著一青年掀簾進來。朱廣看過去時,先就有些意外。自穿越以來,大小人物他也沒有少見,這其中不乏英姿勃發,一看就不是尋常之輩的英雄。
但這青年額滿鼻‘挺’,臉上棱角分明,雙目炯炯有神,往帳中一站,真稱得上是‘挺’拔軒昂!
“從事,便是此人。”
朱廣上下打量,見他姿容雄偉,便問道:“你也是真定人?”
“常山真定人氏,趙雲,見過朱武猛。”那青年執禮道,不卑不亢,從容淡定。
可朱廣卻難以淡定,這個人還用得著多加介紹麽?常山趙子龍,隻這五個字足以說明一切。
胖子陳忠見從事的目光一刻不離這青年,心中暗道,你的運氣來了。
他哪裏知道,這是朱廣的運氣來了。
“你先去。”朱三公子這話,卻是對陳忠說的。待其走後,他來到趙雲身前,直視著對方。
而趙雲卻不怯場。畢竟,帳中兩人,一個已經是名聲在外,一個才是“初登場”。
“聽說,你十二合就將我手下一個軍侯挑落馬下?”
“想是那位軍侯大意,才讓我抓住機會。”
朱廣很欣賞他這個迴答,又問道:“說說,為什麽來投軍?”
趙雲一時沉默,片刻後,輕歎道:“四海紛‘亂’,常山也飽受黑山賊侵淩。雲雖不才,但自幼習武,最是仰慕那慷慨忠義之士。若盤桓於鄉間,有負平生所學。”
“你既有誌投軍報效,為何舍近求遠?我隻是小小從事,以你的手段,便是常山郡中,也可謀得軍職。”
趙雲聽了這話,麵‘露’笑容:“夏侯蘭與在下少小相識,他最是仰慕從事,受他邀約,因此同來。”
朱廣那個鬱悶,我好歹算是小有名氣,你若說是慕名而來我還好受些。原來隻不過是同伴相約,就順便來了?
但轉念一想,但凡英雄人物,總有其格調和架勢。不會輕易服人。比如曆史上,趙雲就是先投奔的公孫瓚,不見重用,後來以兄喪為名,一去不返。幸好,此時寄托於公孫瓚麾下的劉備慧眼識人,十分厚待趙雲,才使得他傾心相‘交’,成就一段君臣佳話。
玄德兄,對不住了。既然今日我先遇到趙雲,你日後若仍成王霸之業,那“五虎上將”,就換一人。
趙雲來投,朱廣固然欣喜。但對方未有尺寸之功,就算知道他的才幹,也不可能馬上重用,再說了,自己也隻是從事一枚而已。再三思量,讓他做了自己的騎長。
在涿郡駐守這段時間,因黑山賊不敢來犯,朱廣平時除了警戒巡邏之外,倒沒有其他事務,可謂難得清閑。
從前,他清閑下來時,往往便是埋頭苦練那“皮骨勁如鐵”的功法。但近來,這種事已經幹得少了。畢竟隻是五頁殘篇,數年來浸‘淫’其中,早已經滾瓜爛熟,練到了極限。
而且,武力的作用畢竟有限。哪怕你有驚世駭俗的技藝,你能一人打敗一支軍隊麽?真正左右局勢,創造曆史的人,隻可能是“勞心者”。
所以,這段時間,朱廣思考著許多的問題。
首先就是自己在幽州的處境。表麵上看,還是很不錯的,受劉太尉的賞識和倚重,雖然隻是武猛從事,可現在也帶著五千步騎。若照此發展下去,將來成為幽州大將也是有可能的。
但這前提是,不出意外的話。
劉虞兩任幽州刺史,熟悉胡漢情況,威信又高。他能將幽州治理好,這一點不用懷疑。若是在和平時期,做到這個也就夠了。但現在不行,漢廷置州牧,是地方割據的開始。盡管此次隻設置了三個州牧,但隻等劉宏一掛,朝廷就會失去對地方的控製。
到時候,如果劉虞“不思進取”,不管是誰掌控了冀州,都一定會拔掉幽州這顆釘子。而從曆史上劉太尉的經曆來看,他並沒有什麽“野心”。所以,就算自己不作他想,全心全意輔佐,可能到最後結局也是一樣。
穿越者,能改變事件,改變命運,甚至改變曆史。但唯一改變不了的,可能就是一個人的‘性’格。
照目前情況看,劉太尉對外是打算用懷柔的政策,來安撫少數民族。對內,是盡量少起幹戈,與民休養生息。而以自己對公孫瓚有限的了解來看,他對劉虞還是有些看法的。當時他引軍從涿郡來援,就曾經在自己麵前直言不諱地批評劉太尉不懂變通,固執刻板。這兩個人的矛盾現在還很微小,會不會發展到曆史上兵戎相見的地步,尚不清楚。倘若真到了那一步,自己應該怎麽做?幫助劉虞,對付公孫瓚?然後等著曹‘操’一統北方?
其實,到在朱廣前一世時,做到“三不朽”的,據說有兩個半。分別是孔子,王陽明,還有半個是曾國藩。
“兩位兄長,自問德行可以為世人楷模?與郭林宗比肩麽?”朱廣笑問道。
兩人根本不迴答,你這不是廢話麽?我們怎麽可能跟郭林宗比肩?人家那是“八顧”之首!
“那兩位兄長自問,可以著書立說,流傳後世麽?”
兩人還是不吱聲,著書立說,流傳後世,那得是盧植這樣的大儒,與我們何幹?老老實實讀書,還著書呢。
“這就是了,以兩位兄長之才學,尚且不敢稱立德立言,那我們這種人也就隻剩下立功了。‘亂’世已至,我不說什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也不說什麽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我隻問,二兄習練武,難道隻是為了陶冶情‘操’,強身健體?”
田疇捫心自問,良久,輕笑一聲,卻不表態。
齊周卻審視著自己這位準妹夫,撇嘴道:“你這廝極善鼓動,讓你這麽一說,我這種既不能立德,又不能立言的人,若不在這‘亂’世中幹出點名堂來,倒成了‘混’吃等死,**不如了。”
朱廣佯怒道:“兄長說這話,考慮過子泰兄的感受麽?”
“哈哈!”田子泰大笑。“與人相‘交’,貴在誠實。兩位與在下雖然相識不久,但都是磊落坦‘蕩’之人,我就說句實話。我既然受使君征辟,入幕為從事,那自然還是盼著能建功立業的。罷了,朱武猛……”
“那個啥,子泰兄,我這次迴雲中,已行了冠禮。”
當下,朱廣將事情大略一說,田疇急忙祝賀。齊周卻是知道朱廣家中一些情況的,心下不禁感慨,父母之愛子,普天下皆是同理啊。
“那,子昂,我知道你非俗人。依你之見,我們這種人應該如何自處?”田子泰問道。
“正如田兄所說,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忠職守。輔助劉使君,保幽州周全。”
齊周冷眼旁觀,你真是這麽想的?我記得當初在範陽,我家中,你說異日時過境遷,所境大不一樣,便能守護更廣的鄉民,保護更多的百姓。難道你忘了?
恰好,朱廣的目光也投向他。兩人相視一眼,朱廣笑而不語。
又討論了一陣,田疇突然道:“險些忘了一件好事,子昂,我是真不知道應該祝賀你,還是……”
朱廣一聽話頭不對,忙道:“何事?”
“去年你出使塞外,及至引軍迴來助戰,樁樁件件劉使君已經表奏朝廷。不久前,朝廷批複下來,都有升賞。”
朱廣琢磨著他先前那段話,眼一眯:“子泰兄,關於我的部分是……”
見他這副表情,田疇已經明白其心意,一時不知如何迴答。齊周倒是幹脆:“恭喜你,朝廷為了嘉獎你的功勞,再度召你為議郎。”
朱廣痛苦地閉上了眼睛,好一陣不說話。
現在,他隻想知道,朝廷裏那幫人腦子是不是都不太正常?範陽之圍,你召我作議郎,老子已然是辭了一迴,挑明了就不想去洛陽。這迴你還……
半晌之後,田子泰試探著問道:“子昂,你作何打算?”
朱廣氣得說不出話來。
齊周見狀,倒有些幸災樂禍:“我替他答,辭而不就!”
兩辭議郎?別的不敢說,單憑這一件,朱廣就得出名。
朱三公子雖然氣得發瘋,可這事還真就怪不著朝廷。議郎是光祿勳的下屬,而這個機構在東漢基本就等於候補官員訓練營。從這裏出來的官員,很多都擔任要職。朝廷是看他功大,有意栽培。
當然,前提是,他能付得起“買官”的錢。
次日,他便往刺史幕府見了劉虞,稟報了前因後果。同時表明自己再度辭任議郎的態度。劉伯安雖然早料到他會如此,但仍舊暗自欣喜。
他幕下的從事們,如程緒,魏攸,都算得知謀之士。鮮於兄弟,公孫紀等,也稱得上勇武善戰。但朱廣屬於坐下能出主意,上馬能打硬仗的,或許都不拔尖,但用朱廣前一世的話來說,這叫綜合實力。
人家兩辭議郎不就,委身於你刺史幕府,劉虞自此更加器重欣賞不提。
四月,朱廣期盼已久的好消息終於來了。
經太常劉焉建議,病中的天子劉宏再三考慮,終於決定從其所請,置州牧。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從前郡縣往上,直接就是中央。各州好似一盤散沙,遇事情緊急,也是各自為戰,互不相援。小小一場農民暴動,都能攪得一州‘雞’犬不寧。
有鑒於此,劉宏同意劉焉的請求,任命他為益州牧。又任命太仆黃琬為豫州牧。
因劉虞兩任幽州刺史,且名滿天下,深得胡漢之心,任命為幽州牧。且因為劉伯安德高望重,又身份尊貴,再封“容丘侯”,加官“太尉”。
州牧,攬一州之民政、軍事、財稅等事務,並兼有從前刺史之職權。[.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正因為權力如此之大,所以隻設三員。當然,這隻是大漢天子美好的願望。往後怎麽發展,就是他能控製的了。
詔命傳至廣陽,當事人劉使君還沒怎麽地,一眾從事卻歡喜不已。不為旁的,他們就是劉虞的舊班底,如今改了州牧,劉虞所倚重的,隻能是他們這些人。
事實也正是這樣。
這一日,公事已議畢。從事們大都迴家,劉虞卻將朱廣和田疇兩人留了下來,叫到他平常辦公理事的房中。
天‘色’已經有些昏暗,房中掌上了燈之後,劉使君便摒退了所有不相幹的人。
一開口,沒二話,直奔主題。
“朝廷授以權柄,但這牧伯已許久不置,雖然劃分了職權,但仍有不明不白之處。我這幾日前思後想,不得要領,留你二人,便是要問一句話,這州牧,如何來作?”
田疇見朱廣沒有要先發言的意思,遂道:“按朝廷指示,再結合幽州實際,量也不會有甚差池。”
“哦,你且細說。”
在他兩個討論之際,朱廣卻已經陷入沉思。按說,作為劉虞的從事,且此公又是個忠厚長者,他應該盡心輔助,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但是,在“忠厚賢良”的背麵,劉虞還有另外一麵,那就是固執。具體就表現在對待“漢室”的態度上。原來的曆史上,所謂的大漢宗親們,哪個不想稱王稱霸?他們沒有任何一個,身份比劉虞高貴,“血統”比劉虞純正。
可劉虞卻從來不作此想,哪怕有人捧著他,抬著他,求著他作皇帝,他也嚴辭拒絕。
對於已經日薄西山,江河日下的大漢,他有著一顆固執的忠心。
這一點,問題不大,也可以理解。
但關鍵在於,劉虞並不是能成大事的人。朱廣相信,如果沒有外力的影響,劉使君能夠將幽州治理得井井有條。可‘亂’世已至,幽州不可能獨善其身。況且,曆史上,此公最後的結局……
“子昂?子昂?”
“嗯?太尉。”
“想什麽這麽出神?”
“哦,幕下是在想,當日太尉征辟我時,說將幽州視為家鄉一般,願為幽州百姓做些實事?”
劉虞微微一笑:“這是自然。”
“既然如此,那就必須保證政令暢通,而要保證這一點,就必須集中權力,否則,不說旁人,幽州的太守們就未必遵從。”
各郡太守,都是兩千石級別的高官。朱廣此言,並非恐嚇。
劉虞顯然否認不了這一點,緩緩點頭道:“確有必要,隻是這事急不得,須得緩行。”
“太尉,此事恐怕緩不得。”田疇提醒道。
“為何?”
田疇一時‘欲’言又止,朱廣看在眼裏,正當對方要說話時,他搶道:“使君,別的都可以放一放。但有一件最緊急。”
田疇看他一眼,閉口不言。
“那便是軍權。”朱廣繼續道。“自與鮮卑議和,丘力居歸順,軍隊都各還本郡,由太守節製。倘若太尉不集兵在手,萬一再有事變,難道要重複此前廣陽危急,各郡不來救援的往事?”
這事想必給劉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隻思量一陣,便問道:“你具體說來。”
“這……”這倒把朱三公子給問住了。這還用具體麽?你是幽州牧,天子授予你節製幽州軍隊的權力,你一聲令下,誰敢不從?各郡的太守,好像還有誰具備跟你叫板的實力?便是公孫瓚,現在也隻是升了騎都尉而已。
劉虞見狀,便沒在這個問題上繼續下去。其實,相較起軍事,他更在意的是民政。幽州被黃巾禍害一迴,又被二張攪了一番,百姓流離失所,戶口有所減少,農業受創尤重。如果不能盡快恢複生產,幽州的情況隻會越來越糟,這是多少軍隊也不能挽迴的損失。
議畢之後,天已經快黑盡。齊朱兩個出得幕府來,待離得遠一些時,田疇在馬背上問道:“子昂,先前為何阻攔?”
“難道子泰兄要告訴劉太尉,趁今時今日朝廷威信還在,趕緊集權?這話太尉能聽得下去麽?”
“若不加緊集權,萬一真如我們當日所料,朝廷一旦大‘亂’,失去對地方的控製。那時,就沒有這麽容易了。”田疇不無擔憂地說道。
朱廣輕歎一聲:“這道理我如何不懂?可太尉的‘性’格你還不知道麽?”
田疇無言以對,當日二張舉逆,情勢危急,他也不肯動用特權來給各郡的太守施壓。及至‘亂’軍攻破薊縣,他甚至不惜以‘性’命來殉國!此等忠直之人,你要勸他“早作準備”?
前頭兩人就要分道,田疇勒停了坐騎,壓低聲音道:“子昂,誠如你所說,其他事可以緩,但這兵權,無論如何,必須控製在太尉手裏。否則將來一旦有變,使君就被動了。我打算跟幕中幾位前輩商量,這件事情必須爭取。”
此事不但事關幽州前途,也涉及到幕府中所有幕僚的利益,相信大家會取得共識。朱廣遂表態支持。
此後一段時間,田子泰多方奔走,取得程緒魏攸等人支持,共勸劉虞加緊控製兵權。齊周又出主意,稱太尉若怕引起非議,可以找些由頭。比如上穀的胡市即將重開,需要兵馬駐守;又比如,二張的叛‘亂’雖然大體平定,但零星的暴動仍舊持續不停;再有,黑山賊不斷侵擾邊境。利用這些問題,都可以冠冕堂皇地調集軍隊。
劉虞從幕僚所請,調各郡的郡兵共計兩萬餘人,分別‘交’給自己的從事朱廣、鮮於輔、鮮於銀統率。
但這次調動,並沒有涉及到騎都尉公孫瓚的人馬。因白馬公孫救援薊縣有功,朝廷將他從涿縣令直接升為騎都尉,免去了“議郎”這一過程。
這裏頭,是有原因在的。公孫瓚雖然之前隻是一個縣令,但他早就名聲在外,所以前太尉張溫鎮壓西涼叛‘亂’時,才會將征召來的烏丸騎兵‘交’給他節製。再加上幽州情況複雜,所以朝廷考慮到劉虞用人之際,這才直接提拔任用。
此時,公孫伯珪正統率八千步騎屯駐右北平,掃‘蕩’二張餘黨,兼備烏丸。
朱廣根本沒有想過要勸劉虞收繳白馬公孫的兵權。因為即使他進了這言,劉太尉也不會聽從,反倒惹人懷疑他是妒忌公孫瓚。
到少,到現在為止,公孫瓚在劉虞眼中,仍是一個能征善戰,有勇有謀,且廣有美名的下屬。而公孫瓚對他,也還沒有太大不滿,更談不上仇恨。
五月,劉虞派遣鮮於銀引軍進駐上穀,準備重開胡市。又因收獲在即,恐黑山賊劫掠,又派朱廣引步騎五千屯駐涿郡。
範陽之圍時,朱廣擊退黑山軍總帥張燕,如今他再臨涿郡,消息一傳開,黑山群賊還有誰敢來犯境?不僅如此,那冀州中山常山諸郡的百姓,飽受黑山賊侵擾之苦,聞聽他駐軍涿郡,又久慕劉虞賢名,竟大舉來投。
在這個時代,人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朱廣一邊安撫,一邊向劉虞稟報請示。
這一日,因有風傳稱黑山張飛燕要盡起大軍,來報範陽之仇。朱廣親自帶領雲中驍騎巡查邊界,卻沒有發現任何異常。涿郡各地,收獲如常。
“你們帶軍迴營,叫佐軍司馬來見我。”範陽城外,朱廣對張遼高順等人說道。
“諾。”張高等人正要離開,朱廣又想到,一進範陽城,那縣裏一班官員或地方大家必定又是宴請之類。遂改變主意,與他們一道返迴軍營。
未至營‘門’,遠遠望見一群人擁在營‘門’口,正與把守的士兵說著什麽。見從事歸來,士兵趕緊驅離人群,一時引發爭執。
“你們先去。”朱廣說完這句,便打馬上前,詢問原由。
“從事,這些人自稱從常山來投奔,‘欲’求見從事。”士兵稟報道。
朱廣環視一圈,見有數十人多是青壯年,且都攜帶兵器。眼下防賊正嚴,可別讓黑山賊鑽了空子。遂不打算讓他們進營,隻在馬背上道:“既是前來投奔,我營中有專人負責,帶他們去。”
話音方落,那人群中出來一個青年,上前執禮道:“朱武猛,我等自常山真定而來,‘欲’投從事麾下效命!”
“投軍?”這倒讓朱從事有些意外。近來,要投奔幽州劉太尉的不少,投自己軍中的倒不多見。
“是!”那青年正‘色’答道。“當年從事在蒼亭曲陽征剿黃巾,我等便早有仰慕之心。如今聞聽從事駐軍涿郡,鄉中同伴互相邀約,都願從軍立功。”
“哈哈,好誌氣。”朱廣讚一聲。正要使人將他們帶下去考校收容時,突然想起,常山真定來的?
再仔細觀察那青年,也是弱冠上下,便問道:“你姓甚名誰?”
“小人真定夏侯蘭。”
夏侯蘭?這名字,好像有些印象?是曆史人物,還是自己在哪裏見過?
不等他想明白,夏侯蘭已道:“當年,從事率軍追擊黃巾潰兵,小人有幸,在真定縣境與從事有過一麵之緣。”
他這麽一提,朱廣倒記起來了。當時並州狼與董卓留下的西涼騎兵一道往曲陽追擊張寶殘部。他們中了黃巾調虎離山之計,一路追到了常山真定地界。當時,就是這個夏侯蘭,和縣中壯士半路伏擊。自己還為他的姓氏驚訝了一把。
既然是“故人”,人家又專程前來投軍,再加上人數也不多,哪有不收的道理?便下令道:“叫陳忠和吳式來,考校他們的弓馬武藝,分別任用。”
說罷,打馬入營。
到了軍帳內,召來佐軍司馬議事。現在的他,雖然名義上隻是一百石的武猛從事,但實際地位已經遠遠超過。劉虞幕府上上下下,都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佐軍司馬這一級別的軍官,也是唿之即來,揮之即去,沒誰不服。
正相商時,聽得營外陣陣歡唿,朱廣初時不以為意,可後來鬧得兇了,引起他的注意,幹什麽呢這是?
摒退佐軍司馬後,陳忠搶進帳來,一副咋舌驚訝的模樣:“從事,這群常山來的壯士,都頗有手段。弓馬可稱嫻熟,器械也使得‘精’純。”
“那量才錄用。方才外頭鬧什麽?”朱廣問道。
“旁人都不說,當中有一人,無論步‘射’、騎‘射’、器械、臂力,都是上上之選。吳式不服,跟他較量了一番,結果……”
“怎樣?”
“戰至十二合,被挑落馬下。”
“你再說一次?”朱廣有些不信。吳式,就是那‘精’通胡語的特殊人才。雖然經常被他當成翻譯使用,但其人自小在鮮卑部落長大,武藝也是了得的,竟十幾合就被挑落馬下?不會就是那個夏侯蘭?
“千真萬確,小人親眼所見,真真手段了得!”別看陳忠有些憨,可他是第一批追隨朱廣的雲中小夥伴,累年來,不管是出塞掠奪,還是南下剿賊,可稱是無役不與。在並州狼中,他的地位僅次於張遼高順,很得朱廣信任。
現在,他如此稱讚,便連朱廣也起了好奇之心,便叫帶那人進來相見。
不一陣,陳忠引著一青年掀簾進來。朱廣看過去時,先就有些意外。自穿越以來,大小人物他也沒有少見,這其中不乏英姿勃發,一看就不是尋常之輩的英雄。
但這青年額滿鼻‘挺’,臉上棱角分明,雙目炯炯有神,往帳中一站,真稱得上是‘挺’拔軒昂!
“從事,便是此人。”
朱廣上下打量,見他姿容雄偉,便問道:“你也是真定人?”
“常山真定人氏,趙雲,見過朱武猛。”那青年執禮道,不卑不亢,從容淡定。
可朱廣卻難以淡定,這個人還用得著多加介紹麽?常山趙子龍,隻這五個字足以說明一切。
胖子陳忠見從事的目光一刻不離這青年,心中暗道,你的運氣來了。
他哪裏知道,這是朱廣的運氣來了。
“你先去。”朱三公子這話,卻是對陳忠說的。待其走後,他來到趙雲身前,直視著對方。
而趙雲卻不怯場。畢竟,帳中兩人,一個已經是名聲在外,一個才是“初登場”。
“聽說,你十二合就將我手下一個軍侯挑落馬下?”
“想是那位軍侯大意,才讓我抓住機會。”
朱廣很欣賞他這個迴答,又問道:“說說,為什麽來投軍?”
趙雲一時沉默,片刻後,輕歎道:“四海紛‘亂’,常山也飽受黑山賊侵淩。雲雖不才,但自幼習武,最是仰慕那慷慨忠義之士。若盤桓於鄉間,有負平生所學。”
“你既有誌投軍報效,為何舍近求遠?我隻是小小從事,以你的手段,便是常山郡中,也可謀得軍職。”
趙雲聽了這話,麵‘露’笑容:“夏侯蘭與在下少小相識,他最是仰慕從事,受他邀約,因此同來。”
朱廣那個鬱悶,我好歹算是小有名氣,你若說是慕名而來我還好受些。原來隻不過是同伴相約,就順便來了?
但轉念一想,但凡英雄人物,總有其格調和架勢。不會輕易服人。比如曆史上,趙雲就是先投奔的公孫瓚,不見重用,後來以兄喪為名,一去不返。幸好,此時寄托於公孫瓚麾下的劉備慧眼識人,十分厚待趙雲,才使得他傾心相‘交’,成就一段君臣佳話。
玄德兄,對不住了。既然今日我先遇到趙雲,你日後若仍成王霸之業,那“五虎上將”,就換一人。
趙雲來投,朱廣固然欣喜。但對方未有尺寸之功,就算知道他的才幹,也不可能馬上重用,再說了,自己也隻是從事一枚而已。再三思量,讓他做了自己的騎長。
在涿郡駐守這段時間,因黑山賊不敢來犯,朱廣平時除了警戒巡邏之外,倒沒有其他事務,可謂難得清閑。
從前,他清閑下來時,往往便是埋頭苦練那“皮骨勁如鐵”的功法。但近來,這種事已經幹得少了。畢竟隻是五頁殘篇,數年來浸‘淫’其中,早已經滾瓜爛熟,練到了極限。
而且,武力的作用畢竟有限。哪怕你有驚世駭俗的技藝,你能一人打敗一支軍隊麽?真正左右局勢,創造曆史的人,隻可能是“勞心者”。
所以,這段時間,朱廣思考著許多的問題。
首先就是自己在幽州的處境。表麵上看,還是很不錯的,受劉太尉的賞識和倚重,雖然隻是武猛從事,可現在也帶著五千步騎。若照此發展下去,將來成為幽州大將也是有可能的。
但這前提是,不出意外的話。
劉虞兩任幽州刺史,熟悉胡漢情況,威信又高。他能將幽州治理好,這一點不用懷疑。若是在和平時期,做到這個也就夠了。但現在不行,漢廷置州牧,是地方割據的開始。盡管此次隻設置了三個州牧,但隻等劉宏一掛,朝廷就會失去對地方的控製。
到時候,如果劉虞“不思進取”,不管是誰掌控了冀州,都一定會拔掉幽州這顆釘子。而從曆史上劉太尉的經曆來看,他並沒有什麽“野心”。所以,就算自己不作他想,全心全意輔佐,可能到最後結局也是一樣。
穿越者,能改變事件,改變命運,甚至改變曆史。但唯一改變不了的,可能就是一個人的‘性’格。
照目前情況看,劉太尉對外是打算用懷柔的政策,來安撫少數民族。對內,是盡量少起幹戈,與民休養生息。而以自己對公孫瓚有限的了解來看,他對劉虞還是有些看法的。當時他引軍從涿郡來援,就曾經在自己麵前直言不諱地批評劉太尉不懂變通,固執刻板。這兩個人的矛盾現在還很微小,會不會發展到曆史上兵戎相見的地步,尚不清楚。倘若真到了那一步,自己應該怎麽做?幫助劉虞,對付公孫瓚?然後等著曹‘操’一統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