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左邊步兵五百,打著黑色的大旗,身上穿著黑甲,手中拿著盾牌和標槍。品書網(..身後邊跟著五十輛黑色的小車。車上裝著蘆葦、茅草、食用油等易燃的東西。
右邊步兵五百,打著紅色的大旗,士兵們都穿著紅色的鎧甲,一手拿著盾牌,一手握著一個火葫蘆,裏麵裝著硫磺焰硝和五色煙火。
樊迪胯下高頭大馬,手中握著黑紅兩色小旗,率先殺到城下,一千名煙火軍一字排開,高舉手中的盾牌,擋住射來的羽箭。
樊迪把手中的黑旗一擺,五百黑旗軍向後倒退了兩步,一百名兵卒推著五十輛小車來到到距離城牆十丈多遠處。
在五百盾牌手的掩護下,一百名推車手將茅草拿開,下麵竟然是一台小型的投擲機械。用腳輕輕的一踩機關,一捆一捆的茅草、蘆葦一起飛向城牆,粘糊糊的,都粘在了城牆上。
守城的官兵從沒有見過這是什麽戰術,登時愣在了當場。就連無為道長都看呆了,心裏合計:“宋軍把這些茅草擲上城牆幹什麽?莫非是想用火融冰?”
正在納悶之時,隻見樊迪把手中的紅旗一擺,五百火軍衝到近前,一拍手中的火葫蘆底,一團團火球破空飛舞,與風摩擦,立刻爆炸為熊熊烈火,很快點燃牆上的茅草等物。
原來粘在城牆上的茅草、蘆葦等物都是都是事先用火油浸泡好的易燃材料。刹那間濃煙滾滾,烈焰衝天,懸掛的大冰溜子“劈裏啪啦”的往下掉。
守城官兵驚恐萬分,莫頭想跑,無為道長由背後抽出寶劍,高聲喝道:“哪個敢跑,貧道就殺了誰?”
說話間,右手仗著寶劍,口中念念有詞,霎時間,風雷大作,烏雲遮天蓋地,突然豆大的雨點夾著杯口大的冰雹下了起來,霹靂交加,與烈焰剛一接觸,立即冒起漫天白色的水汽。城牆之上,宛如雲霧突起,陽光迷離,煞為好看。
“哧哧”的聲音連聲響起,那火焰好像被冰寒籠罩,火焰瞬間熄滅,在白氣的激射中,城牆上的茅草、蘆葦等物,頹然掉落。
城下的火神軍被冰雹打得四處奔逃,抱頭鼠竄。樊迪也嚇得魂不守體,舉著兩麵小旗束手無策。須臾之間,雨住風停,天空中仍是晴天亮日,地上鋪滿了雞蛋大小的冰雹。
一千多神火軍被打的是鼻青臉腫,頭損額破,撇下幾十輛火車不管,個個如同漏網之魚,落荒逃迴大營。
樊迪的腦袋上也被打了幾個大包,他低著頭,快步來到趙光義的麵前“撲通”跪倒在地上,向上一抱拳,大聲說道:“莫將無能,任憑萬歲發落!”
趙光義急忙用手相攙,道:“樊將軍何罪之有?趕快起來。不是我宋軍無能,而是那妖道法術過於高強!趕緊迴去療傷去吧。”
樊迪施拱手施了一禮道:“謝萬歲不殺之恩!”說完轉身走出大帳。
大帳裏隻剩下趙光義一人,他一臉憂雲,背著手在地上轉來轉去,突然對帳外喊道:“擂鼓聚將!”
“咚咚咚”,三通鼓響過後,眾將官一溜小跑來到中軍大帳,施禮完畢。
趙光義道:“眾位愛卿,那妖道法術高強,連日來我軍傷亡過重,哪位愛卿可有破城之策啊?”
眾將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沒有言語。
過了好一會兒,大將潘美賭氣似的說道:“哼!你們能守,我們能困!日久天長,糧草一斷,看你們怎麽辦?等到春暖花開時,堅冰自然融化,那時冰城不打自垮。我們先耐下性子,圍困一些日子再說。”
趙光義道:“圍而不攻,的確是一個好辦法。不過日子一長,朕怕遼軍在卷土從來,一旦突破阻截,便形成裏外夾擊之勢,那時我軍必敗無疑。”
大將曹彬道:“我大宋不乏方外高人,即使北漢用旁門左道來對付我們,我們就以其道還其人之身,馬上昭告天下方外高人,來對付這個妖道。”
趙光義點了點頭,道:“目下無計可施,隻能昭告天下,聘請世外高人。”
說完,扭頭看了看諸位將領,當即令兵部尚書撰寫告示,發放在大宋境內。
三天後,營門外果然來了一個道士,他邊敲漁鼓,邊唱道情,聲音洪亮圓潤,悅耳動聽:“大宋江山幾百秋,四伐北漢不見頭,凝水築城旁門助,大宋皇帝發了愁,莫憂愁,莫憂愁,討伐北漢天定數,五日之後神仙助……”
眾將士不但聽得入神,大將潘美也被吸引住了,心裏暗想:“哎,奇怪呀!這老道唱的歌詞怎麽好像指的是宋軍呀!嗯,這老道定有來曆,等他唱完,我得跟他聊聊。”
老道止住歌聲,高聲念道:“無量壽天尊!明天有緣,再來見麵。”
官兵們都散了,潘美一個人走了過來,道:“道長,天挺冷的,您唱了一陣子啦,請到帳中喝杯茶吧!”
那道士答道:“承蒙將軍好意,貧道愧領了。”
潘美引老道來到中心大帳,叫護衛們沏一壺茶水,準備點吃的。潘美問道:“道長在那座深山古廟修行啊?”
那道士答道:“貧道雲遊天下,四海為家,沒有準地方。”
潘美又問道:“這位道長怎麽稱唿啊?”
那道士答道:“出家人哪有什麽名姓,不像你們俗家人,講究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潘美再問道:“方才您的歌詞裏,好像與我軍目下狀況有關,請指點迷津!”
老道說:“北漢氣數已盡,理應當滅。不出兩個月,自有天神暗中相助,望潘將軍轉告皇上,不要著急,不久將來,那後主就會率眾歸順朝廷。貧道乃出家之人,絕不打誑語。”
潘美道:“目下戰勢突然逆轉,對我軍非常不利,我怕那妖人借機再施妖法,雖然我軍不乏將士,但畢竟都是血肉之軀,一旦碰上妖法,難以應對!我懇求道長留下來,幫我們抵擋一段時間。”
那道士沉思了片刻,道:“貧道道行淺薄,恐怕難以對付那妖人的旁門左道,這樣吧,貧道暫時留在軍中,幫助宋軍應對一下眼前,等天下高人匯聚,貧道在做告退。”
潘美聽了心裏十分高興,當即引他去見皇上,趙光義見有方外高人相助,心中大喜,當晚在大帳裏大擺素席,宴請這位世外高人。
放下宋軍這邊,再說北漢這頭。太原城城牆加厚,又光又滑,加之守城將士士氣高昂,太原城固若金湯。
翌日一早,守城官兵發現宋軍起營拔寨,昨天的大營不見了。急忙入宮來報:“啟稟皇上,大宋兵馬都不見了!”
李紀元道:“難道大宋真的撤兵了嗎?”
北漢猛將蔚道:“宋軍連連攻下數個州縣,不會輕易退兵的,臣願帶上一隊人馬,出城打探一下。”
李紀元點了點頭,叮囑道:“蔚將軍要多加注意,萬萬不可帶兵深入。”
蔚進施禮道:“莫將明白!”
說完轉身走出宮門,親率三百精兵,放下吊梯,從城牆上爬了下來,直奔宋朝圍軍的大營摸去,出乎意料之外,昨天還旌旗林立、帳篷密布的宋朝三軍,今日竟已空空蕩蕩,人影全無,隻有灶坑炭塊,依舊星羅棋布。
蔚進領軍朝前疾行,沿途經過**個宋軍營地,無一不是如此,想來“凝水築城”,城牆加固,宋軍見攻不下城池,索性悄然偃旗息鼓,連夜拔寨撤退。
北漢的將士們聽得宋軍撤退,無不歡欣鼓舞,大大地熱鬧一番,守城大將楊業仍有所疑慮,又陸續派出九路探兵。偵騎四出。終於確定所有圍城的宋軍果然後撤,在三十裏以外的地方安營紮寨。
這一切都歸屬於無為道長的功勞,當天在皇宮裏大擺酒宴,熱情款待這位法術無邊的無為道長。
酒宴上,大將楊業道:“宋軍退兵三十裏,圍而不攻,打的是圍城戰。日子一久,城裏糧草短缺,到那時人心惶惶,軍無鬥誌,我軍不打自敗。後主不如親筆書信一封,再派使者向遼國求援,如果遼國肯出兵的話,我們這‘死守待援’的戰略就大功告成。”
李紀元聽了,覺得很有道理,當即修書一封,並派出使者,前往大遼國求援。
一晃一個多月過去,仍不見使者迴來,更聽不到有遼軍出兵救援的消息。北漢君臣個個憂心忡忡,焦慮不安。
這一天,城下突然出現一隊宋朝人馬,押著一個人來到城下,對守城的官兵喊道:
“北漢守城官兵聽著!你們不要抱著遼軍馳援你們的幻想啦!你們的使者和後主寫給耶律賢的書信,完全落到我們宋軍的手裏,太原城就是孤城一座,趕快投降吧!”
說話間把一個百姓打扮的人推到前麵,守城大將楊業不看便罷,定睛一看,嚇得是目瞪口呆。
隻見宋朝軍中推出一個人來,五花大綁,頭上罩著一個黑布頭罩。一個宋軍將領一腳將那個人踹倒在地,摘下他頭上的布罩,城上的將士們這才看清,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北漢派出的使者郭鑫。
左邊步兵五百,打著黑色的大旗,身上穿著黑甲,手中拿著盾牌和標槍。品書網(..身後邊跟著五十輛黑色的小車。車上裝著蘆葦、茅草、食用油等易燃的東西。
右邊步兵五百,打著紅色的大旗,士兵們都穿著紅色的鎧甲,一手拿著盾牌,一手握著一個火葫蘆,裏麵裝著硫磺焰硝和五色煙火。
樊迪胯下高頭大馬,手中握著黑紅兩色小旗,率先殺到城下,一千名煙火軍一字排開,高舉手中的盾牌,擋住射來的羽箭。
樊迪把手中的黑旗一擺,五百黑旗軍向後倒退了兩步,一百名兵卒推著五十輛小車來到到距離城牆十丈多遠處。
在五百盾牌手的掩護下,一百名推車手將茅草拿開,下麵竟然是一台小型的投擲機械。用腳輕輕的一踩機關,一捆一捆的茅草、蘆葦一起飛向城牆,粘糊糊的,都粘在了城牆上。
守城的官兵從沒有見過這是什麽戰術,登時愣在了當場。就連無為道長都看呆了,心裏合計:“宋軍把這些茅草擲上城牆幹什麽?莫非是想用火融冰?”
正在納悶之時,隻見樊迪把手中的紅旗一擺,五百火軍衝到近前,一拍手中的火葫蘆底,一團團火球破空飛舞,與風摩擦,立刻爆炸為熊熊烈火,很快點燃牆上的茅草等物。
原來粘在城牆上的茅草、蘆葦等物都是都是事先用火油浸泡好的易燃材料。刹那間濃煙滾滾,烈焰衝天,懸掛的大冰溜子“劈裏啪啦”的往下掉。
守城官兵驚恐萬分,莫頭想跑,無為道長由背後抽出寶劍,高聲喝道:“哪個敢跑,貧道就殺了誰?”
說話間,右手仗著寶劍,口中念念有詞,霎時間,風雷大作,烏雲遮天蓋地,突然豆大的雨點夾著杯口大的冰雹下了起來,霹靂交加,與烈焰剛一接觸,立即冒起漫天白色的水汽。城牆之上,宛如雲霧突起,陽光迷離,煞為好看。
“哧哧”的聲音連聲響起,那火焰好像被冰寒籠罩,火焰瞬間熄滅,在白氣的激射中,城牆上的茅草、蘆葦等物,頹然掉落。
城下的火神軍被冰雹打得四處奔逃,抱頭鼠竄。樊迪也嚇得魂不守體,舉著兩麵小旗束手無策。須臾之間,雨住風停,天空中仍是晴天亮日,地上鋪滿了雞蛋大小的冰雹。
一千多神火軍被打的是鼻青臉腫,頭損額破,撇下幾十輛火車不管,個個如同漏網之魚,落荒逃迴大營。
樊迪的腦袋上也被打了幾個大包,他低著頭,快步來到趙光義的麵前“撲通”跪倒在地上,向上一抱拳,大聲說道:“莫將無能,任憑萬歲發落!”
趙光義急忙用手相攙,道:“樊將軍何罪之有?趕快起來。不是我宋軍無能,而是那妖道法術過於高強!趕緊迴去療傷去吧。”
樊迪施拱手施了一禮道:“謝萬歲不殺之恩!”說完轉身走出大帳。
大帳裏隻剩下趙光義一人,他一臉憂雲,背著手在地上轉來轉去,突然對帳外喊道:“擂鼓聚將!”
“咚咚咚”,三通鼓響過後,眾將官一溜小跑來到中軍大帳,施禮完畢。
趙光義道:“眾位愛卿,那妖道法術高強,連日來我軍傷亡過重,哪位愛卿可有破城之策啊?”
眾將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沒有言語。
過了好一會兒,大將潘美賭氣似的說道:“哼!你們能守,我們能困!日久天長,糧草一斷,看你們怎麽辦?等到春暖花開時,堅冰自然融化,那時冰城不打自垮。我們先耐下性子,圍困一些日子再說。”
趙光義道:“圍而不攻,的確是一個好辦法。不過日子一長,朕怕遼軍在卷土從來,一旦突破阻截,便形成裏外夾擊之勢,那時我軍必敗無疑。”
大將曹彬道:“我大宋不乏方外高人,即使北漢用旁門左道來對付我們,我們就以其道還其人之身,馬上昭告天下方外高人,來對付這個妖道。”
趙光義點了點頭,道:“目下無計可施,隻能昭告天下,聘請世外高人。”
說完,扭頭看了看諸位將領,當即令兵部尚書撰寫告示,發放在大宋境內。
三天後,營門外果然來了一個道士,他邊敲漁鼓,邊唱道情,聲音洪亮圓潤,悅耳動聽:“大宋江山幾百秋,四伐北漢不見頭,凝水築城旁門助,大宋皇帝發了愁,莫憂愁,莫憂愁,討伐北漢天定數,五日之後神仙助……”
眾將士不但聽得入神,大將潘美也被吸引住了,心裏暗想:“哎,奇怪呀!這老道唱的歌詞怎麽好像指的是宋軍呀!嗯,這老道定有來曆,等他唱完,我得跟他聊聊。”
老道止住歌聲,高聲念道:“無量壽天尊!明天有緣,再來見麵。”
官兵們都散了,潘美一個人走了過來,道:“道長,天挺冷的,您唱了一陣子啦,請到帳中喝杯茶吧!”
那道士答道:“承蒙將軍好意,貧道愧領了。”
潘美引老道來到中心大帳,叫護衛們沏一壺茶水,準備點吃的。潘美問道:“道長在那座深山古廟修行啊?”
那道士答道:“貧道雲遊天下,四海為家,沒有準地方。”
潘美又問道:“這位道長怎麽稱唿啊?”
那道士答道:“出家人哪有什麽名姓,不像你們俗家人,講究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潘美再問道:“方才您的歌詞裏,好像與我軍目下狀況有關,請指點迷津!”
老道說:“北漢氣數已盡,理應當滅。不出兩個月,自有天神暗中相助,望潘將軍轉告皇上,不要著急,不久將來,那後主就會率眾歸順朝廷。貧道乃出家之人,絕不打誑語。”
潘美道:“目下戰勢突然逆轉,對我軍非常不利,我怕那妖人借機再施妖法,雖然我軍不乏將士,但畢竟都是血肉之軀,一旦碰上妖法,難以應對!我懇求道長留下來,幫我們抵擋一段時間。”
那道士沉思了片刻,道:“貧道道行淺薄,恐怕難以對付那妖人的旁門左道,這樣吧,貧道暫時留在軍中,幫助宋軍應對一下眼前,等天下高人匯聚,貧道在做告退。”
潘美聽了心裏十分高興,當即引他去見皇上,趙光義見有方外高人相助,心中大喜,當晚在大帳裏大擺素席,宴請這位世外高人。
放下宋軍這邊,再說北漢這頭。太原城城牆加厚,又光又滑,加之守城將士士氣高昂,太原城固若金湯。
翌日一早,守城官兵發現宋軍起營拔寨,昨天的大營不見了。急忙入宮來報:“啟稟皇上,大宋兵馬都不見了!”
李紀元道:“難道大宋真的撤兵了嗎?”
北漢猛將蔚道:“宋軍連連攻下數個州縣,不會輕易退兵的,臣願帶上一隊人馬,出城打探一下。”
李紀元點了點頭,叮囑道:“蔚將軍要多加注意,萬萬不可帶兵深入。”
蔚進施禮道:“莫將明白!”
說完轉身走出宮門,親率三百精兵,放下吊梯,從城牆上爬了下來,直奔宋朝圍軍的大營摸去,出乎意料之外,昨天還旌旗林立、帳篷密布的宋朝三軍,今日竟已空空蕩蕩,人影全無,隻有灶坑炭塊,依舊星羅棋布。
蔚進領軍朝前疾行,沿途經過**個宋軍營地,無一不是如此,想來“凝水築城”,城牆加固,宋軍見攻不下城池,索性悄然偃旗息鼓,連夜拔寨撤退。
北漢的將士們聽得宋軍撤退,無不歡欣鼓舞,大大地熱鬧一番,守城大將楊業仍有所疑慮,又陸續派出九路探兵。偵騎四出。終於確定所有圍城的宋軍果然後撤,在三十裏以外的地方安營紮寨。
這一切都歸屬於無為道長的功勞,當天在皇宮裏大擺酒宴,熱情款待這位法術無邊的無為道長。
酒宴上,大將楊業道:“宋軍退兵三十裏,圍而不攻,打的是圍城戰。日子一久,城裏糧草短缺,到那時人心惶惶,軍無鬥誌,我軍不打自敗。後主不如親筆書信一封,再派使者向遼國求援,如果遼國肯出兵的話,我們這‘死守待援’的戰略就大功告成。”
李紀元聽了,覺得很有道理,當即修書一封,並派出使者,前往大遼國求援。
一晃一個多月過去,仍不見使者迴來,更聽不到有遼軍出兵救援的消息。北漢君臣個個憂心忡忡,焦慮不安。
這一天,城下突然出現一隊宋朝人馬,押著一個人來到城下,對守城的官兵喊道:
“北漢守城官兵聽著!你們不要抱著遼軍馳援你們的幻想啦!你們的使者和後主寫給耶律賢的書信,完全落到我們宋軍的手裏,太原城就是孤城一座,趕快投降吧!”
說話間把一個百姓打扮的人推到前麵,守城大將楊業不看便罷,定睛一看,嚇得是目瞪口呆。
隻見宋朝軍中推出一個人來,五花大綁,頭上罩著一個黑布頭罩。一個宋軍將領一腳將那個人踹倒在地,摘下他頭上的布罩,城上的將士們這才看清,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北漢派出的使者郭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