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房玄齡他們的想法,李二門兒清。


    階級從存在開始,就是相互對立的,這不是由某一個人能改變的。


    別看房玄齡在振興文教上那般支持,但別忘了,那是文教,說白了,還是讀書人的階級。


    這會兒李二想借此推動工業改革,這必然會抬高工匠的身份。


    這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


    從之前的種種來看,大家其實都發現了,李二已經被大明王廷日新月異的工藝給刺激到了。


    堂堂天朝上邦,在任何方麵都不能仰人鼻息!


    哪怕那個人是大唐的太子,也不行。


    這就是李二的態度。


    是以,進入兩儀殿的時候,眾人都是一臉的沉重。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魏征。


    魏征如今是越來越看不懂了,他不是看不懂長安,而是看不懂日月山的那位。


    一開始他甚至都懷疑過自己這麽做是對是錯。


    但隨著李孝恭扣了王德全後,魏征仿佛明白了,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不妨先看看再說。


    有了這樣的想法後,他整個人就輕鬆多了。


    所以,如今的魏征,更多的時候都是抱著一個旁觀者的心態在看待這些事情。


    在這樣的心態下,他有啥好緊張的?


    李二看到眾人這副表情笑了笑,道:“眾卿這是何故?朕剛剛看完紀國公的奏章,甚是歡喜,怎麽眾卿卻是如此反應?


    難道又發生了什麽朕不知道的事?”


    眾人心裏腹誹,整個長安還有你不知道的事?


    隻不過聽李二這麽一說,眾人都是心下一沉,他們擔心的事兒終究還是發生了。


    在場的都是聰明人,段綸破家也要買的曲轅犁,可有那麽簡單?


    “陛下,紀國公的奏章可否讓臣等一觀?”戴冑說道,“臣等也想看看百貫一副的曲轅犁,究竟有何等神奇之處!”


    他們其實猜到了,區區兩百副曲轅犁值不得兩萬貫,真正價值兩萬貫的必然是製造曲轅犁的技術。


    要不然,就以段綸那性格,豈會破家也要買迴來!


    李二聞言,笑了。


    他知道,這些家夥著急了。


    要不是著急了,戴冑豈會說出這種話。


    臣子的奏章,豈是旁人想看就看的?


    當然,他不在意,擺了擺手就讓內侍將段綸的奏章送了下去。


    隻不過片刻功夫,圍在一起的眾人就看完了段綸奏章中的內容,一個個都是一臉的驚慌。


    段綸,當真是好膽!


    “陛下,不可!”戴冑急忙說道,“朝堂上已經在極短的時間內,幾次三番的提高了工匠的待遇,這要是再繼續下去,微臣擔心天下人尚工而不尚文。


    這會寒了天下士子的心啊!


    紀國公此舉,實屬禍國殃民之舉!


    再說了,我戶部拿不出錢糧來,有本事,讓他段綸自己掏錢,我戶部絕無二話!”


    說完,戴冑袖子一甩,一臉氣唿唿地站在那裏。


    “陛下,紀國公此舉確有不當。”房玄齡也立馬站出來說道,“此番出使雖然是由紀國公全權負責,但他不請而擅專,此風不可長!


    否則,未來大唐官員紛紛效仿,那還如何是好?”


    “哼……”李二冷哼一聲,道,“紀國公在奏章中說得很清楚,當時各國都盯著大明王廷的這批曲轅犁,他擔心往返請奏耽誤時間,從而錯過了這批曲轅犁,才寧願破家,也要買下這批曲轅犁。


    奏章中,段綸豈有說過要你們戶部出錢?


    他一片拳拳愛國之心,到了你們嘴裏怎就成了禍國殃民之舉?


    伱們可知,紀國公此舉,每年能為大唐省下多少錢?


    難道每年都要花費巨資去大明采買曲轅犁,你們才滿意?


    還是說,你們習慣被別人掐著脖子過活?


    簡直不知可謂!”


    房玄齡等人一臉的尷尬,他們怎麽可能忽視這個,但他們了解啊。


    就以李二的性格,臣子做到了這個份兒上,他斷然不會讓自己的臣子吃虧。


    既然是為了朝廷,為了大唐好,段綸這兩萬貫,說什麽也不會真讓他破家。


    這樣的臣子不愛護,那要愛護怎樣的臣子?


    如果李二是這樣的君王,他們在場的這些人,早就跑了。


    而知道這一點兒的何止隻有他們,段綸難道不知道麽?


    段綸知道的,一定知道!


    這才是段綸敢破家的原因!


    但李二這麽說,他們又沒辦法反駁。


    在這件事兒上,段綸做錯了麽?


    沒有,絕對沒有!


    哪怕是換了他們,可能也會如此。


    畢竟這真的是一筆不錯的買賣。


    可問題是,段綸如果隻想做這些也就算了,但段綸明顯想在大唐掀起新一輪的工業變革。


    看看奏章上說的,大唐工匠之腐朽,不在思想,而在精神!


    工業之變革,不在待遇,而在……


    這些,都表露了段綸的政治主張。


    這才是他們害怕或者說是擔心的東西。


    而這也是李二最想看到或者說最讓他高興的東西。


    “陛下,如今大唐承平不久,不宜進行太大的變革。”房玄齡說道,“自古以來,每一次的改革都是一場風波的開始,得慎重!”


    李二其實也知道這個道理。


    但自從李承乾在西北立足後,給了他太大的壓力了。


    作為一個皇帝,他從來就沒有區居第二的覺悟,在任何方麵都沒。


    李承乾能做到的,他必然也能做到,而且還能做得更好!


    更何況,大唐啊,天朝上邦啊,要是輸給了李承乾花了一年多時間折騰出來的大明王廷。


    作為大唐的皇帝,他都覺得臊得慌!


    “任何事情都有風險。”李二說道,“若是沒有風險,當年我們何必推翻前隋?若是沒有風險,爾等當然何苦追隨朕行那玄武門之事?”


    哄!


    眾人腦子一炸!


    當即就一個反應,李二瘋了!


    這事兒都是能說的?


    隨即,眾人心裏都是愈發的沉重,這說明李二對於變革之事,近乎是下定了決心了。


    這讓眾人更加的焦慮。


    “朕既然做了,就從不在意別人怎麽說!”李二倒是大氣得一逼,站起身說道,“朕隻是想告訴你們,做任何事都有風險。


    但如果利益足夠,這個風險是值得冒的。”


    說著,李二在桌案上翻找了一番,這才找到一個信封,直接扔給了身旁的內侍,示意他拿給房玄齡等人。


    房玄齡接過信封的時候,還有些好奇。


    好奇信封裏麵的內容。


    在房玄齡等人湊在一起打開信封的時候,李二也走了下來,隨口說道:“你們手中的信函是朕派人調查大明王廷最近一年的一些情況。


    怎麽說高明都是朕的長子,雖然他現在遠在西北苦寒之地,也有了自己的立錐之地,但為人父母者,豈有不擔憂的道理?


    所以,朕早就派了人秘密保護高明的安危,順便,也了解一些關於高明的事。


    這也是為了他真遇到危險的時候,朕能及時幫他一把。”


    他解釋了半天,眾人心中覺得好笑。


    監視就監視唄,還說得這麽冠冕堂皇的。


    “從這封信裏麵,你們也能看出來,大明王廷在過去的一年,完全就是靠著大明的作坊支撐起來的。


    毫不誇張地說,大明的國庫,有超過九成的收入都是來源於各個作坊。”


    聽李二這麽說,眾人也在信函中找到了具體的內容,當下眾人也是一驚。


    國庫收入超過九成來源於作坊?


    這就恐怖了啊!


    李二見狀,笑道:“當時看到這個數字的時候,朕也是一驚。


    當時朕就在想一個問題。


    誰知道朕在想什麽問題?”


    “大明的糧食哪兒來的?”房玄齡脫口而出。


    他剛剛也在想這個問題。


    九成的國庫收入都來源於作坊,那說明大明在農業上的收入幾乎為零了。


    不過想想也正常,的確,大明王廷在過去的幾年不是戰火紛飛,就是天災連連,不管是農業還是畜牧業都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在這方麵的收入銳減其實也正常。


    李二點了點頭,道:“對,當時朕就是好奇,大明王廷的農業和畜牧業幾乎都癱瘓了,那麽高明是怎麽養活這麽多老百姓的?


    商業?工業?


    但這些東西,它沒法直接解決溫飽問題啊!


    不對,溫尚可解決,飽呢?


    是抱著銅錢啃還是怎的?”


    說到這個,眾人都點了點頭。


    這倒是的。


    “說到這個,微臣都覺得慕容伏允輸得冤枉。”李孝恭搖了搖頭,道,“高明連糧食都不能自給自足,居然都能拿下吐穀渾,從這點兒來說,高明的確是成長了許多啊。”


    “對。”李二點了點頭,道,“高明自從去了西北以後,真的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成長。


    想當初,他在長安的時候,可曾有如此表現?


    果然啊,樹挪死,人挪活。


    好了,不說這個了,繼續說迴剛剛那個話題,高明的糧食哪兒來的?”


    “各國販賣到大明王廷的。”戴冑說道,“據微臣所知,在過去的一年,各國都有將糧食販賣到大明王廷。


    哪怕我大唐最後下令禁絕糧食出境,但還是有不少人通過各種手段將糧食販賣到了日月山。”


    李二搖了搖頭,道:“你搞錯了一個問題,不管是大唐也好,還是各國也罷,誰還不知道大明王廷當時缺糧?


    你真以為販糧的商賈都是善者人翁不成?


    也就是高明是朕的長子,若非如此,朕決計不會允許一粒糧食流入大明王廷。


    那是養虎為患!”


    他這話就純屬吹牛逼了。


    真要是如此的話,他會比其他人更積極。


    “若是當時沒有糧食入大明,大明王廷別說吞並整個吐穀渾,怕是自己不崩都難。”李孝恭說道,“老百姓是最溫順的,但有些時候,也是最兇悍的。”


    “對啊,就是這個道理。”李二說道,“那你們說各國都沒看到這個問題麽?是慕容伏允沒看到?還是薛延陀的夷男沒看到?


    又或者西突厥的阿史那咥力和吐蕃的鬆讚幹布都沒看到?


    不可能的!


    縱使阿史那咥力他也看到了這一幕,更何況夷男這些一時人傑?


    朕雖然瞧他們不起,但能在這天下與我大唐爭鋒,又豈會真的是庸才?


    他們明明看到了一個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滅了大明王廷的機會,為什麽不這麽做?”


    說到這裏,眾人陷入了沉思。


    的確,當時隻要各國都不向大明王廷輸送糧食,大明王廷絕對會不戰而敗!


    “因為他們不得不這麽做。”就在眾人都在沉默的時候,一直沒開口的魏征突然說道。


    “不得不這麽做?”孔穎達有些好奇地問道,“這是為何?”


    “對啊,為何是不得不這麽做?”戴冑也有些好奇地看了過來。


    李二則是笑道:“既然大家不解,魏卿不妨就給大家解解惑吧。”


    本來李二是準備自己來說的,但魏征既然開口了,他當然樂意讓魏征來講。


    拱了拱手,魏征這才說道:“因為他們不是一條心,心不齊,則事不成。”


    見眾人不懂,魏征又說道,“應該這麽說,大明王廷發賣的貨物,會影響他們之間的平衡。


    就拿西突厥和薛延陀為例。


    大明當時發賣的是連弩,我們都知道,那是兵器。


    在當時,西突厥和薛延陀大戰不斷。


    一開始,殿下隻向西突厥發賣了連弩。


    那有了連弩的西突厥,頓時實力大增,原本占據了優勢的薛延陀就處於了劣勢,這會兒夷男會想什麽?


    他也想要連弩啊,然後就向殿下采買。


    殿下這個時候才提出,用糧食抵扣一部分的貨款,可這時候夷男雖然明知道,這麽做是資敵,是養虎為患,可他已經沒辦法停下來了。


    因為,他不敢保證,阿史那咥力會不會繼續向大明采買連弩。


    吐蕃和蘇毗的情況也是如此。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各國都願意將糧食源源不斷的運到日月山。


    因為,日月山發賣的東西,是影響他們之間平衡的軍械。


    說到底,這是陽謀。


    這生意做到最後,反而是各國上趕著找大明王廷做生意了。


    因為,他們也怕大明王廷向他們的對手發賣更多的軍械,從而影響他們之間的戰事。


    高,實在是高。


    生意做到這個份上,可能也是獨一份了吧!”


    聽魏征說完,眾人都點了點頭。


    這麽一說,眾人都懂了。


    並不難懂。


    “可殿下就不怕將軍械賣給敵國,強大了敵國的軍事實力麽?”戴冑有些不解。


    說到這個,魏征笑道:“你知道一副連弩什麽價格麽?最重要的還不是這個,最重要的是,殿下連弩配發的弩箭,是需要迴收後,一定比例才會供貨的。


    換句話說,殿下後期不給配賣弩箭,連弩在手也不如一支燒火棍。


    至於他們各國的工匠會不會研究出來。


    嗬嗬……


    屆時,大明隻怕又有更新的軍械出市了。


    你們怕是不知道,大明王廷在研發上麵的投入,是何等的驚人!”


    眾人聞言,頓時愣住了。


    但李二卻是在這時候說道:“可說到底,高明手上握著的,是他們的必需品,若非如此,他們豈會願意!


    所以說,工業,朕姑且稱之為工業,已經到了必須改革的時候了。


    落後人一步,便會步步落後,眾卿難道忘了當初工部複刻連弩的舊事了麽?


    如果不是高明這一次願意將曲轅犁的技術放出來,我大唐工部又要花多少時間去研究呢?


    而且,就算高明以後也願意將技術放出來,難道每次都要我大唐花錢去買不成?


    你們想想,大明王廷這一年多,研發了多少新的工藝!


    如果花錢去買技術,要靡費多少國帑?


    打鐵還需自身硬啊,眾卿!”


    求月票!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貞觀無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赴醉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赴醉人並收藏貞觀無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