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柳宗元(2)------180
他寫了許多政論的文章:諸如《封建論》、《六逆論》等。筆者在這裏介紹(擇錄)柳的一篇著名的政論文章(此文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曾轟動一時),即《封建論》。他在文中闡明了:封建的弊病,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郡縣製的優越性,同時指出曆史不能倒退,國家要統一等,以供讀者鑒賞、推敲:
一, 封建的由來:
“…彼(人類)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zhen),鹿豕(shi)狉狉(pi 兩詞為野獸之義),人不能博噬(shi),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不能自己養活自己,保衛自己);荀卿有言:必將假物以為用者也(荀子說;人類要想活下去,一定會借助外物)。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就聽從能斷明曲直的人的指揮)。…由是郡長刑政生焉(故產生了郡長與刑法及政務)。故近者聚而為群;群之分,必爭其大,大後有兵(軍隊)有德(威望)。又有大者,眾群之長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屬。於是有諸侯之列,則其爭又有大者焉。…於是有方伯、連帥之類,…於是有…天子。故封建非聖人之意也,勢也(封建的由來並非什麽人的意見,而是一種形勢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封建過於強大的弊病:
“…周有天下,列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後布履星羅四周於天下(周朝按五等分封天下,諸侯如星星分布四處,足所到之處皆為諸侯土地),…厥後,問鼎之輕重有之{ 鼎;指天子的九鼎(代表九州)。楚莊王問周定王;周朝宗廟裏的九鼎有多重,暗指楚莊王有問鼎天下之意 },射王中箭者有之(公元前707年,鄭莊公射中周朝天子的肩膀,…天下乖戾(不聽指揮),無君君之心(不將天子當作天子看待)。…徒建空名於公侯之上耳(周天子僅有空名而已),…末大不掉之咎歟(歟yu 虛詞, 此句 意指封國過於強大,已累其身)遂判為十二,合為七國(後產生了春秋十二個國家,又合為戰國七雄),…國殄(tian)於後封之秦(被自己封的秦國滅亡),則周之敗端其在乎此矣(周朝的滅亡原因在於分封製)。…”
三,秦朝改為中央集權製,究其滅亡原因:
“…秦有天下,裂都會(諸侯的都城)而為之郡邑(郡縣),廢侯衛而為之守宰(廢諸侯,立宰相)…攝治四海(控製全國),運於掌握之內,…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窮盡)其貨賄(財物);負鋤挺謫(木棍)戌之徒,…大唿而成群。…殺守劫令而並起。非郡邑之製失也(秦的滅亡在於暴政、勞役,而非郡邑製度的不好)。…”
四,漢朝的中央不能控製封國:
“…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製,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漢朝以為秦的滅亡,是集權製的不好,遵循了周朝的分封製)。數年之間,奔命扶傷而不暇(朝廷為平息叛亂疲於奔命,而沒有時間去救死扶傷)。困平城病流失(漢高祖,被匈奴在困平城。平淮南王英布反叛,又被飛箭射中),陵遲不救三代(高祖死後,惠帝、文帝、景帝三代不振)。後乃謀臣獻畫(指晁錯向景帝建議削藩,主父偃向武帝獻策;諸侯用自己的封地,分封自己的子弟。 畫;計策),而離削自守矣(離:分割,這樣他們才能安分守己)。然而封建之始(漢朝剛開始分封時),郡國居半(諸王與國家的土地各為一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時常有諸郡王叛國而無郡邑叛國),秦製得亦以明矣(可見秦朝集權製的優越)。…”
五,唐朝狀況及對策:
“…唐興,製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為宜也(是對的)。然猶桀猾(兇惡狡猾的人,指藩鎮軍閥)時起,虐害方域(州、縣)者,失不在於州而在於兵(藩鎮擁有的重兵),時則有叛將而無叛州。州縣之設,固不可革也。…善製兵(善於掌握兵權),謹擇守(謹慎選擇郡縣長官),則理平矣(國家就一定能治理好)。”
以上就是柳宗元的、著名的一篇政論文章,同時也是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曾轟動一時的、遭受到嚴厲批判的一篇文章。其條理清晰,寓意顯赫。
我們細觀中國曆史,政權建立之後,給皇親、國戚封王,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周天子給功勞大的人搞封國,封出了春秋12個國家及戰國的七雄,自己最後隻剩下一點點大,造成國家的分裂,曆時長達549年。秦統一後,不再搞封國製,將全國分成為36個郡,中央統一集權。
而秦的滅亡在於政(政治的腐敗),而不在於製(封建主義的製度)。 漢朝打下天下之後,以為秦的滅亡,是集權製的不好,遵循了周朝的分封製,給功勞大的人封王,結果到處叛亂。劉邦在平淮南王英布反叛時,又第二次中箭,結果病亡。
柳宗元結合唐朝的狀況,指出了分封製和藩鎮割據的危害,有根、有據、有論點、有論證,不失為一篇好文章。隻可惜,他參與的“二王八司馬”的“永貞革新”失敗了,唐朝雖然又延續了近百年,但再也沒有振興起來。
柳宗元不僅具有卓越的政治遠見,同時他也是一位詩人。他在《江雪》中寫出了:“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佳句,曆代詩人無不交口稱讚。筆者以為,詩人用一幅江鄉的雪景圖,通過對:飛鳥盡絕、人跡渺無、暇景蒼茫、情調淒寂的描寫,塑造了一個孤舟蓑笠翁,不怕嚴寒的獨釣形象。憾!柳宗元,英年早逝。
永 貞 革 新------181
唐朝晚期,除了藩鎮割據之外,在政治上還有宦官專權,以及貪贓官橫行。唐中宗李顯時宦官的人數就大增至三千人。
唐玄宗時期的高力士就可以說是權傾朝野。肅宗李亨時期的宦官李輔國也同樣,權力不可一世,代宗李豫繼位後對他也沒有辦法。763年,吐蕃進犯涇州,直逼京城,李豫倉皇逃往陝州,宦官魚朝恩迎駕有功,又不可一世。
德宗李適(kuo)時期,783年,涇原兵變,德宗出逃奉天縣(今陝西乾縣),宦官竇文場、霍仙鳴由於護駕有功,掌握了兵權,至796年,二人所掌握的神策軍已達十五萬人。
到了後來,宦官竟然殺憲宗,立穆宗;殺敬宗,立文宗;廢文宗,立武宗,對皇帝有廢、立和生殺的大權。
德宗的太子李誦,常聽他的侍讀王叔文(善棋)、王伾(pi 善書法)說到朝廷的弊病,以及宦官們的劣跡。805年(永貞元年)初,德宗病逝,太子李誦繼位,是為順宗。
順宗繼位後,立即啟用二王及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淩準、程異等人進行了一係列的革新:
一,懲治貪官,舉薦廉相。二,罷:進奉(德宗貪財各地大搞進貢)、宮市(德宗時期搞的,由宦官們在長安市麵上搶奪宮中所需的物資)、五坊小兒(雕坊、鶻gu坊、鷹坊、狗坊、鷂坊),免除民間曆年所欠租稅和一切雜稅,並罷鹽鐵,使月進錢。三,放還宮女三千人,解散宮中樂隊。四,計劃奪取宦官兵權,限製地方割據勢力,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
當王叔文等人他們打算奪取神策軍的兵權時,遭到了宦官們的反對。805年8月,宦官們與藩鎮割據者聯合起來,以宦官俱文珍為首的一些大臣,策動宮廷政變,宣布順宗病重,由太子李純繼位,是為憲宗。
憲宗繼位後,朝廷政事為宦官所控製,遂廢除一切改革措施。王叔文、王伾被放逐,王伾死於被貶之地,後王叔文被賜死,有關的八人均被貶邊州為司馬。曆史上將這一事件稱之為“二王八司馬”事件,革新徹底失敗。
唐朝自開元盛世之後,就逐漸的開始走下坡路了。王叔文等人為當時較為進步的大臣,王也是順宗信任的一位大臣。他們看到宦官的專權、藩鎮的割據(有的自立為王)、政府官員的貪贓枉法,為國家的社稷著想,在順宗的支持下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然而他們手中並沒有兵權,以為有順宗的支持,就可以改變唐朝腐敗、落後的麵貌,就能夠振興國家。
怵不知董卓、曹操手中握有兵權,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藩鎮的割據者手中握有兵權,可以反抗朝廷,自立為王。商鞅的變法是在秦王嬴渠梁的大力支持下,進行的變法,況唿他手中還握有兵權。
而順宗隻是個儒弱的皇帝,他繼位時就已中風,不能說話,這批文人、學士的(二王八司馬)、革新的失敗(8個月),就一點不奇怪了!就連順宗本人都被趕下了台。
附劉禹錫簡介:
劉禹錫(772年~842年):為“二王八司馬”之一,字夢得,洛陽人。793年,考中進士,任監察禦史。是唐代的思想家、哲學家及著名的詩人。
他因常常作詩諷刺當時的朝政,數次被貶於郎州、夔(kui)州、和州等邊遠地區。他與白居易是好友,詩名相當。805年,因永貞革新的失敗再次被貶。
白居易稱其為詩豪,平生著有《劉夢得文集》,文章共200多篇,詩歌800多首。其詩中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句,千古流傳。其文章寓意深刻,富含哲理,他的《天論》批駁了“天命論”,《訊甿》揭露了藩鎮割據的殘暴。其可貴之處是,被貶十餘年後,仍鋒芒畢露,其誌不改。
附魚朝恩簡介:
魚朝恩(722年~770年):滬州滬川(今四川)人。自幼聰明伶俐,家貧,14歲入宮。因善於阿諛奉承、辦事穩妥得肅宗歡心。
“安史之亂”後開始受到重用,並握有禁軍的兵權。763年,吐蕃進犯涇州,直逼京城,李豫倉皇逃往陝州,宦官魚朝恩迎駕有功,又不可一世。
權傾天下的魚朝恩狂妄之極,他說:天下之事都離不開我魚朝恩。由於過於越俎代庖,770年被代宗勒死。
唐 朝 末 期------182
唐朝晚期,除了藩鎮割據(有的自立為王)之外,在政治上還有宦官專權,朋黨亂政,以及貪贓官的橫行和吐蕃的不斷入侵。
宦官專權:
早在唐中宗李顯的時期,宮中宦官的人數就被他大增至三千人。唐玄宗時期就寵信宦官,被寵信的高力士就可以說是權傾朝野。
肅宗李亨時期,他又大開宦官專權之門,允許宦官參與朝政。造成宦官李輔國權力不可一世,後來竟然擔任了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長)。他竟敢將太上皇玄宗趕出興慶宮,令其住在太極宮的甘露殿,造成了玄宗的鬱鬱寡歡,茶飯不思,762年,孤獨的死去。
同樣是這個李輔國,他能決定節度使的任命,作罷肅宗對宰相蕭華的任命。也就在同年(762年),他帶兵在肅宗的身邊抓走了張皇後,造成了肅宗受驚嚇,當天病情加重而死亡。後來的代宗李豫繼位後,對他也沒有辦法。
宦官程元振殺李輔國後,程元振又大權獨攬,專政自恣,引起朝野內外一片不滿。763年,吐蕃進犯涇州,直逼京城,李豫倉皇逃往陝州,宦官魚朝恩迎駕有功,又不可一世。
德宗李適(kuo)時期,783年,涇原兵變,德宗出逃奉天縣(今陝西乾縣),宦官竇文場、霍仙鳴由於護駕有功,掌握了兵權。至796年,二人所掌握的神策軍已達十五萬人。
到了後來,宦官竟然殺憲宗,立穆宗;殺敬宗,立文宗;廢文宗,立武宗,對皇帝有廢、立和生殺的大權。
朋黨之爭:
唐朝的末期,在朝廷內部一直存在著朝中大臣結黨拉派,相互鬥爭的現象,其時間長達40年之久。
事情起源於憲宗時期,在808年,舉行的科考中,憲宗希望能選拔出直言敢諫的人才,官員李宗閔、牛僧孺也參加了考試,二人同時都批評了當時的朝政。主考官韋貫之將二人推薦給了憲宗,然而遭到了當政的宰相李吉甫的反對。
李吉甫死後,其子李德裕在829年,被宰相裴度推薦為宰相的人選,可李宗閔通過宦官的門路搶先取得了宰相之職,排擠走了李德裕。李宗閔又推薦了牛僧孺為相。
830年,李、牛二人又將裴度擠出了朝廷。832年,文宗罷免了牛僧孺,召李德裕為相。833年,又罷李宗閔的相位。834年,文宗中風,又召迴李宗閔,罷李德裕。朋黨如此循環。
835年,文宗與李訓、鄭注二人吐露心思說:“朝中結黨太盛,去河北賊易,去朋黨難。”李訓被任宰後大肆驅逐李德裕、李宗閔等各派朋黨的人物。後李訓、鄭注二人又互鬥,李訓出逃。
840年,文宗病死,宦官仇士良立李炎為武宗,召迴李德裕為相。846年,武宗服金丹而亡,唐宣宗李忱用白敏中為相,白敏中將李德裕調出朝廷,並嚴禁朝官與宦官接觸和相互溝通。自此以後唐朝朝中結黨之事告一段落。
割據局麵:
早在唐玄宗時期,就出現過節度使安祿山與史思明割據造反的事件。唐朝晚期,藩鎮割據現象極其嚴重,就河北一地就有:763年,魏博鎮節度使田承嗣反叛割據長達49年之久 { 812年,由田弘正(非田承嗣子孫)歸順朝廷 }。821年,幽州、成德兩鎮反叛。822年,節度使史憲誠開始割據,兩鎮割據長達150年(其中割據者更新不斷)。
就全國來說,大的割據者就有八個,後來他們都成為了五代十國中的一些國家,其中有:李克(晉國)、朱全忠(梁國)、楊行密(吳國)、王建(蜀國)、錢鏐(吳越國)、馬殷(楚國)、王審知(閩國)、劉隱(漢國)。
附仇士良簡介:
仇士良(781年~843年):循州興寧(今屬廣東)人。出生於宦官世家,幼年入宮,在太子李純處當差,因機靈、能說會道,被太子信任。806年,唐憲宗李純繼位後,仇士良開始權傾朝野,並驕橫無人,朝廷政事也為宦官所控製。820年,李純被宦官殺害。
後,唐穆宗李恆,於824年病逝,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們立帝。其在位期間宦官專權,朋黨相爭。827年,李湛又為宦官所殺,而仇士良的地位始終沒有動搖。
唐文宗李昂繼位後,在835年,為除宦官專權,搞了一個“甘露事件”, 被仇士良發現有伏兵而失敗。朝中大臣被仇殺戮過半,京城裏橫屍遍地。
840年,文宗病重,仇士良自行廢太子李成美,立李炎為唐武宗。後由於形勢於自己不利,這個當權20餘年,前後殺了二王、一妃、四宰相的仇士良,於843年,主動告老迴鄉,迴家後不久因病而故。
在我國古代曆朝皆有明確規定:宮廷中的宦官一律不得與大臣們往來,不得幹政、參政。朝官與封建的士大夫們曆來也瞧不起他們,認為他們是賤人,僅僅是宮中的奴才而已。
他們被瞧不起的主要原因,無非是受過宮刑,被閹割(司馬遷受過宮刑,他認為這是奇恥大辱,幾度想死)。同時,他們的文化水準也不高。他們能夠進入宮中,僅僅是因為宮中需要許多的男人和女人。
如果這些知道內幕較多的、水準又不高、人數又多的宦官們一旦參政,掌權的話,未必能製定出最佳的方針政策,同時極有可能結黨營私,就會亂了朝綱。
剛成立不久的秦國,由於胡亥重用了宦官趙高。強大的秦帝國,就被這個身份低微的太監,用極短的時間給毀了,使剛剛統一全國不久的,著名的秦王朝走向了滅亡,即成為了我國最短命的王朝。
唐朝的末期,朝廷如此腐敗、混亂,宦官們的權力那麽大,可以殺皇帝、立皇帝,加上藩鎮的割據、吐蕃的進犯、朋黨的相互爭權、貪贓官的橫行、皇帝的不斷更新,那麽我們可以想象地方官員如何?農民的起義也開始蓬勃,唐朝的滅亡快也!
黃 巢 起 義------183
唐朝的末期的政治狀況已到了如此地步,朝廷如此混亂,農民起義的爆發也就不奇怪了。762年,台州(今浙江臨海縣)爆發了以袁晁為首的農民起義,人數達20多萬人。
859年~860年,在南方浙江東部地區爆發了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868年~869年,又爆發了徐州在邕州(今廣西桂林)的守軍龐勳領導的起義。
874年~878年,在北方以販賣私鹽為生的濮州(今山東鄄juan 城北)人,王仙芝曆數唐朝的腐敗,領導了幾千人在長垣(yuan今河南長垣縣)發動了農民起義。王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起義很快攻占了濮州、曹州,人數發展至數萬人。
黃巢(?~884年):曹州冤句縣(今山東曹縣西北)人,相貌醜陋,桀驁不馴,以販賣私鹽為生。其家庭富有,常扶危濟困,且善騎射、擊劍,然,胸有大誌。在數次科考均未及第時,曾五次書寫自薦信,仍無結果。後作《菊花》詩一首:“帶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戴黃金甲。”以明心中大誌。
王仙芝起義後,黃巢立即組織了一支隊伍起兵響應,兩支起義隊伍會合後他們在山東、河北一帶,攻下了許多的州縣。
876年,在攻蘄州(qi今湖北蘄春縣)時,王仙芝接受了唐朝封予的“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禦史”之職(空名),被黃巢痛打一頓,自此兩軍分裂,分路征戰。
自與黃巢分手後的王仙芝多次要求唐朝招安,唐朝不予理睬。878年,王仙芝在申州(今河南信陽縣)被唐軍所敗,被殺數萬人。
黃巢在蘄州與王仙芝分兵後率部北上,後又轉戰南方。879年,打到福州、廣州,此時,黃巢已發展至數十萬人。在南方遇瘟疫,後又率部北上。
880年12月,黃巢攻入東都洛陽。881年,攻下潼關,進入長安,唐僖宗李儇(xuan)逃亡成都。
逃亡成都的唐僖宗糾集殘部,並請沙陀的李克用出兵攻打長安。麵對聲勢浩大的唐軍,黃巢決定暫時退出長安。進入長安的唐軍欣喜若狂,在長安城內飲酒作樂、騷擾百姓,完全的放鬆了警惕。
這時的黃巢,在一天的半夜突然攻入長安,唐軍大亂無法指揮,被殺得屍橫遍野,指揮官程宗楚也在亂軍中被殺。這就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
進入長安的黃巢開始稱帝,國號大齊。然而,黃巢一路轉戰大半個中國,基本上沒有派部隊留守各郡縣,也沒有根據地,數十萬人均集聚於長安。
在唐僖宗從新調集軍隊進攻長安時,黃巢一路潰敗。特別是他手下的大將朱溫投降唐朝後,黃巢已潰不成軍。
884年,在袞州逃往泰山時,被外甥林言所殺(林言獻黃巢首級給唐軍請功時,仍被唐軍所殺)。起義十年,征戰大半個中國的的黃巢農民起義失敗了。割據勢力乘機割據一方,並相互混戰,唐朝也加速走向了滅亡。
他寫了許多政論的文章:諸如《封建論》、《六逆論》等。筆者在這裏介紹(擇錄)柳的一篇著名的政論文章(此文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曾轟動一時),即《封建論》。他在文中闡明了:封建的弊病,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郡縣製的優越性,同時指出曆史不能倒退,國家要統一等,以供讀者鑒賞、推敲:
一, 封建的由來:
“…彼(人類)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zhen),鹿豕(shi)狉狉(pi 兩詞為野獸之義),人不能博噬(shi),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不能自己養活自己,保衛自己);荀卿有言:必將假物以為用者也(荀子說;人類要想活下去,一定會借助外物)。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就聽從能斷明曲直的人的指揮)。…由是郡長刑政生焉(故產生了郡長與刑法及政務)。故近者聚而為群;群之分,必爭其大,大後有兵(軍隊)有德(威望)。又有大者,眾群之長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屬。於是有諸侯之列,則其爭又有大者焉。…於是有方伯、連帥之類,…於是有…天子。故封建非聖人之意也,勢也(封建的由來並非什麽人的意見,而是一種形勢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封建過於強大的弊病:
“…周有天下,列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後布履星羅四周於天下(周朝按五等分封天下,諸侯如星星分布四處,足所到之處皆為諸侯土地),…厥後,問鼎之輕重有之{ 鼎;指天子的九鼎(代表九州)。楚莊王問周定王;周朝宗廟裏的九鼎有多重,暗指楚莊王有問鼎天下之意 },射王中箭者有之(公元前707年,鄭莊公射中周朝天子的肩膀,…天下乖戾(不聽指揮),無君君之心(不將天子當作天子看待)。…徒建空名於公侯之上耳(周天子僅有空名而已),…末大不掉之咎歟(歟yu 虛詞, 此句 意指封國過於強大,已累其身)遂判為十二,合為七國(後產生了春秋十二個國家,又合為戰國七雄),…國殄(tian)於後封之秦(被自己封的秦國滅亡),則周之敗端其在乎此矣(周朝的滅亡原因在於分封製)。…”
三,秦朝改為中央集權製,究其滅亡原因:
“…秦有天下,裂都會(諸侯的都城)而為之郡邑(郡縣),廢侯衛而為之守宰(廢諸侯,立宰相)…攝治四海(控製全國),運於掌握之內,…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窮盡)其貨賄(財物);負鋤挺謫(木棍)戌之徒,…大唿而成群。…殺守劫令而並起。非郡邑之製失也(秦的滅亡在於暴政、勞役,而非郡邑製度的不好)。…”
四,漢朝的中央不能控製封國:
“…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製,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漢朝以為秦的滅亡,是集權製的不好,遵循了周朝的分封製)。數年之間,奔命扶傷而不暇(朝廷為平息叛亂疲於奔命,而沒有時間去救死扶傷)。困平城病流失(漢高祖,被匈奴在困平城。平淮南王英布反叛,又被飛箭射中),陵遲不救三代(高祖死後,惠帝、文帝、景帝三代不振)。後乃謀臣獻畫(指晁錯向景帝建議削藩,主父偃向武帝獻策;諸侯用自己的封地,分封自己的子弟。 畫;計策),而離削自守矣(離:分割,這樣他們才能安分守己)。然而封建之始(漢朝剛開始分封時),郡國居半(諸王與國家的土地各為一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時常有諸郡王叛國而無郡邑叛國),秦製得亦以明矣(可見秦朝集權製的優越)。…”
五,唐朝狀況及對策:
“…唐興,製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為宜也(是對的)。然猶桀猾(兇惡狡猾的人,指藩鎮軍閥)時起,虐害方域(州、縣)者,失不在於州而在於兵(藩鎮擁有的重兵),時則有叛將而無叛州。州縣之設,固不可革也。…善製兵(善於掌握兵權),謹擇守(謹慎選擇郡縣長官),則理平矣(國家就一定能治理好)。”
以上就是柳宗元的、著名的一篇政論文章,同時也是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曾轟動一時的、遭受到嚴厲批判的一篇文章。其條理清晰,寓意顯赫。
我們細觀中國曆史,政權建立之後,給皇親、國戚封王,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周天子給功勞大的人搞封國,封出了春秋12個國家及戰國的七雄,自己最後隻剩下一點點大,造成國家的分裂,曆時長達549年。秦統一後,不再搞封國製,將全國分成為36個郡,中央統一集權。
而秦的滅亡在於政(政治的腐敗),而不在於製(封建主義的製度)。 漢朝打下天下之後,以為秦的滅亡,是集權製的不好,遵循了周朝的分封製,給功勞大的人封王,結果到處叛亂。劉邦在平淮南王英布反叛時,又第二次中箭,結果病亡。
柳宗元結合唐朝的狀況,指出了分封製和藩鎮割據的危害,有根、有據、有論點、有論證,不失為一篇好文章。隻可惜,他參與的“二王八司馬”的“永貞革新”失敗了,唐朝雖然又延續了近百年,但再也沒有振興起來。
柳宗元不僅具有卓越的政治遠見,同時他也是一位詩人。他在《江雪》中寫出了:“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佳句,曆代詩人無不交口稱讚。筆者以為,詩人用一幅江鄉的雪景圖,通過對:飛鳥盡絕、人跡渺無、暇景蒼茫、情調淒寂的描寫,塑造了一個孤舟蓑笠翁,不怕嚴寒的獨釣形象。憾!柳宗元,英年早逝。
永 貞 革 新------181
唐朝晚期,除了藩鎮割據之外,在政治上還有宦官專權,以及貪贓官橫行。唐中宗李顯時宦官的人數就大增至三千人。
唐玄宗時期的高力士就可以說是權傾朝野。肅宗李亨時期的宦官李輔國也同樣,權力不可一世,代宗李豫繼位後對他也沒有辦法。763年,吐蕃進犯涇州,直逼京城,李豫倉皇逃往陝州,宦官魚朝恩迎駕有功,又不可一世。
德宗李適(kuo)時期,783年,涇原兵變,德宗出逃奉天縣(今陝西乾縣),宦官竇文場、霍仙鳴由於護駕有功,掌握了兵權,至796年,二人所掌握的神策軍已達十五萬人。
到了後來,宦官竟然殺憲宗,立穆宗;殺敬宗,立文宗;廢文宗,立武宗,對皇帝有廢、立和生殺的大權。
德宗的太子李誦,常聽他的侍讀王叔文(善棋)、王伾(pi 善書法)說到朝廷的弊病,以及宦官們的劣跡。805年(永貞元年)初,德宗病逝,太子李誦繼位,是為順宗。
順宗繼位後,立即啟用二王及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淩準、程異等人進行了一係列的革新:
一,懲治貪官,舉薦廉相。二,罷:進奉(德宗貪財各地大搞進貢)、宮市(德宗時期搞的,由宦官們在長安市麵上搶奪宮中所需的物資)、五坊小兒(雕坊、鶻gu坊、鷹坊、狗坊、鷂坊),免除民間曆年所欠租稅和一切雜稅,並罷鹽鐵,使月進錢。三,放還宮女三千人,解散宮中樂隊。四,計劃奪取宦官兵權,限製地方割據勢力,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
當王叔文等人他們打算奪取神策軍的兵權時,遭到了宦官們的反對。805年8月,宦官們與藩鎮割據者聯合起來,以宦官俱文珍為首的一些大臣,策動宮廷政變,宣布順宗病重,由太子李純繼位,是為憲宗。
憲宗繼位後,朝廷政事為宦官所控製,遂廢除一切改革措施。王叔文、王伾被放逐,王伾死於被貶之地,後王叔文被賜死,有關的八人均被貶邊州為司馬。曆史上將這一事件稱之為“二王八司馬”事件,革新徹底失敗。
唐朝自開元盛世之後,就逐漸的開始走下坡路了。王叔文等人為當時較為進步的大臣,王也是順宗信任的一位大臣。他們看到宦官的專權、藩鎮的割據(有的自立為王)、政府官員的貪贓枉法,為國家的社稷著想,在順宗的支持下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然而他們手中並沒有兵權,以為有順宗的支持,就可以改變唐朝腐敗、落後的麵貌,就能夠振興國家。
怵不知董卓、曹操手中握有兵權,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藩鎮的割據者手中握有兵權,可以反抗朝廷,自立為王。商鞅的變法是在秦王嬴渠梁的大力支持下,進行的變法,況唿他手中還握有兵權。
而順宗隻是個儒弱的皇帝,他繼位時就已中風,不能說話,這批文人、學士的(二王八司馬)、革新的失敗(8個月),就一點不奇怪了!就連順宗本人都被趕下了台。
附劉禹錫簡介:
劉禹錫(772年~842年):為“二王八司馬”之一,字夢得,洛陽人。793年,考中進士,任監察禦史。是唐代的思想家、哲學家及著名的詩人。
他因常常作詩諷刺當時的朝政,數次被貶於郎州、夔(kui)州、和州等邊遠地區。他與白居易是好友,詩名相當。805年,因永貞革新的失敗再次被貶。
白居易稱其為詩豪,平生著有《劉夢得文集》,文章共200多篇,詩歌800多首。其詩中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句,千古流傳。其文章寓意深刻,富含哲理,他的《天論》批駁了“天命論”,《訊甿》揭露了藩鎮割據的殘暴。其可貴之處是,被貶十餘年後,仍鋒芒畢露,其誌不改。
附魚朝恩簡介:
魚朝恩(722年~770年):滬州滬川(今四川)人。自幼聰明伶俐,家貧,14歲入宮。因善於阿諛奉承、辦事穩妥得肅宗歡心。
“安史之亂”後開始受到重用,並握有禁軍的兵權。763年,吐蕃進犯涇州,直逼京城,李豫倉皇逃往陝州,宦官魚朝恩迎駕有功,又不可一世。
權傾天下的魚朝恩狂妄之極,他說:天下之事都離不開我魚朝恩。由於過於越俎代庖,770年被代宗勒死。
唐 朝 末 期------182
唐朝晚期,除了藩鎮割據(有的自立為王)之外,在政治上還有宦官專權,朋黨亂政,以及貪贓官的橫行和吐蕃的不斷入侵。
宦官專權:
早在唐中宗李顯的時期,宮中宦官的人數就被他大增至三千人。唐玄宗時期就寵信宦官,被寵信的高力士就可以說是權傾朝野。
肅宗李亨時期,他又大開宦官專權之門,允許宦官參與朝政。造成宦官李輔國權力不可一世,後來竟然擔任了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長)。他竟敢將太上皇玄宗趕出興慶宮,令其住在太極宮的甘露殿,造成了玄宗的鬱鬱寡歡,茶飯不思,762年,孤獨的死去。
同樣是這個李輔國,他能決定節度使的任命,作罷肅宗對宰相蕭華的任命。也就在同年(762年),他帶兵在肅宗的身邊抓走了張皇後,造成了肅宗受驚嚇,當天病情加重而死亡。後來的代宗李豫繼位後,對他也沒有辦法。
宦官程元振殺李輔國後,程元振又大權獨攬,專政自恣,引起朝野內外一片不滿。763年,吐蕃進犯涇州,直逼京城,李豫倉皇逃往陝州,宦官魚朝恩迎駕有功,又不可一世。
德宗李適(kuo)時期,783年,涇原兵變,德宗出逃奉天縣(今陝西乾縣),宦官竇文場、霍仙鳴由於護駕有功,掌握了兵權。至796年,二人所掌握的神策軍已達十五萬人。
到了後來,宦官竟然殺憲宗,立穆宗;殺敬宗,立文宗;廢文宗,立武宗,對皇帝有廢、立和生殺的大權。
朋黨之爭:
唐朝的末期,在朝廷內部一直存在著朝中大臣結黨拉派,相互鬥爭的現象,其時間長達40年之久。
事情起源於憲宗時期,在808年,舉行的科考中,憲宗希望能選拔出直言敢諫的人才,官員李宗閔、牛僧孺也參加了考試,二人同時都批評了當時的朝政。主考官韋貫之將二人推薦給了憲宗,然而遭到了當政的宰相李吉甫的反對。
李吉甫死後,其子李德裕在829年,被宰相裴度推薦為宰相的人選,可李宗閔通過宦官的門路搶先取得了宰相之職,排擠走了李德裕。李宗閔又推薦了牛僧孺為相。
830年,李、牛二人又將裴度擠出了朝廷。832年,文宗罷免了牛僧孺,召李德裕為相。833年,又罷李宗閔的相位。834年,文宗中風,又召迴李宗閔,罷李德裕。朋黨如此循環。
835年,文宗與李訓、鄭注二人吐露心思說:“朝中結黨太盛,去河北賊易,去朋黨難。”李訓被任宰後大肆驅逐李德裕、李宗閔等各派朋黨的人物。後李訓、鄭注二人又互鬥,李訓出逃。
840年,文宗病死,宦官仇士良立李炎為武宗,召迴李德裕為相。846年,武宗服金丹而亡,唐宣宗李忱用白敏中為相,白敏中將李德裕調出朝廷,並嚴禁朝官與宦官接觸和相互溝通。自此以後唐朝朝中結黨之事告一段落。
割據局麵:
早在唐玄宗時期,就出現過節度使安祿山與史思明割據造反的事件。唐朝晚期,藩鎮割據現象極其嚴重,就河北一地就有:763年,魏博鎮節度使田承嗣反叛割據長達49年之久 { 812年,由田弘正(非田承嗣子孫)歸順朝廷 }。821年,幽州、成德兩鎮反叛。822年,節度使史憲誠開始割據,兩鎮割據長達150年(其中割據者更新不斷)。
就全國來說,大的割據者就有八個,後來他們都成為了五代十國中的一些國家,其中有:李克(晉國)、朱全忠(梁國)、楊行密(吳國)、王建(蜀國)、錢鏐(吳越國)、馬殷(楚國)、王審知(閩國)、劉隱(漢國)。
附仇士良簡介:
仇士良(781年~843年):循州興寧(今屬廣東)人。出生於宦官世家,幼年入宮,在太子李純處當差,因機靈、能說會道,被太子信任。806年,唐憲宗李純繼位後,仇士良開始權傾朝野,並驕橫無人,朝廷政事也為宦官所控製。820年,李純被宦官殺害。
後,唐穆宗李恆,於824年病逝,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們立帝。其在位期間宦官專權,朋黨相爭。827年,李湛又為宦官所殺,而仇士良的地位始終沒有動搖。
唐文宗李昂繼位後,在835年,為除宦官專權,搞了一個“甘露事件”, 被仇士良發現有伏兵而失敗。朝中大臣被仇殺戮過半,京城裏橫屍遍地。
840年,文宗病重,仇士良自行廢太子李成美,立李炎為唐武宗。後由於形勢於自己不利,這個當權20餘年,前後殺了二王、一妃、四宰相的仇士良,於843年,主動告老迴鄉,迴家後不久因病而故。
在我國古代曆朝皆有明確規定:宮廷中的宦官一律不得與大臣們往來,不得幹政、參政。朝官與封建的士大夫們曆來也瞧不起他們,認為他們是賤人,僅僅是宮中的奴才而已。
他們被瞧不起的主要原因,無非是受過宮刑,被閹割(司馬遷受過宮刑,他認為這是奇恥大辱,幾度想死)。同時,他們的文化水準也不高。他們能夠進入宮中,僅僅是因為宮中需要許多的男人和女人。
如果這些知道內幕較多的、水準又不高、人數又多的宦官們一旦參政,掌權的話,未必能製定出最佳的方針政策,同時極有可能結黨營私,就會亂了朝綱。
剛成立不久的秦國,由於胡亥重用了宦官趙高。強大的秦帝國,就被這個身份低微的太監,用極短的時間給毀了,使剛剛統一全國不久的,著名的秦王朝走向了滅亡,即成為了我國最短命的王朝。
唐朝的末期,朝廷如此腐敗、混亂,宦官們的權力那麽大,可以殺皇帝、立皇帝,加上藩鎮的割據、吐蕃的進犯、朋黨的相互爭權、貪贓官的橫行、皇帝的不斷更新,那麽我們可以想象地方官員如何?農民的起義也開始蓬勃,唐朝的滅亡快也!
黃 巢 起 義------183
唐朝的末期的政治狀況已到了如此地步,朝廷如此混亂,農民起義的爆發也就不奇怪了。762年,台州(今浙江臨海縣)爆發了以袁晁為首的農民起義,人數達20多萬人。
859年~860年,在南方浙江東部地區爆發了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868年~869年,又爆發了徐州在邕州(今廣西桂林)的守軍龐勳領導的起義。
874年~878年,在北方以販賣私鹽為生的濮州(今山東鄄juan 城北)人,王仙芝曆數唐朝的腐敗,領導了幾千人在長垣(yuan今河南長垣縣)發動了農民起義。王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起義很快攻占了濮州、曹州,人數發展至數萬人。
黃巢(?~884年):曹州冤句縣(今山東曹縣西北)人,相貌醜陋,桀驁不馴,以販賣私鹽為生。其家庭富有,常扶危濟困,且善騎射、擊劍,然,胸有大誌。在數次科考均未及第時,曾五次書寫自薦信,仍無結果。後作《菊花》詩一首:“帶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戴黃金甲。”以明心中大誌。
王仙芝起義後,黃巢立即組織了一支隊伍起兵響應,兩支起義隊伍會合後他們在山東、河北一帶,攻下了許多的州縣。
876年,在攻蘄州(qi今湖北蘄春縣)時,王仙芝接受了唐朝封予的“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禦史”之職(空名),被黃巢痛打一頓,自此兩軍分裂,分路征戰。
自與黃巢分手後的王仙芝多次要求唐朝招安,唐朝不予理睬。878年,王仙芝在申州(今河南信陽縣)被唐軍所敗,被殺數萬人。
黃巢在蘄州與王仙芝分兵後率部北上,後又轉戰南方。879年,打到福州、廣州,此時,黃巢已發展至數十萬人。在南方遇瘟疫,後又率部北上。
880年12月,黃巢攻入東都洛陽。881年,攻下潼關,進入長安,唐僖宗李儇(xuan)逃亡成都。
逃亡成都的唐僖宗糾集殘部,並請沙陀的李克用出兵攻打長安。麵對聲勢浩大的唐軍,黃巢決定暫時退出長安。進入長安的唐軍欣喜若狂,在長安城內飲酒作樂、騷擾百姓,完全的放鬆了警惕。
這時的黃巢,在一天的半夜突然攻入長安,唐軍大亂無法指揮,被殺得屍橫遍野,指揮官程宗楚也在亂軍中被殺。這就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
進入長安的黃巢開始稱帝,國號大齊。然而,黃巢一路轉戰大半個中國,基本上沒有派部隊留守各郡縣,也沒有根據地,數十萬人均集聚於長安。
在唐僖宗從新調集軍隊進攻長安時,黃巢一路潰敗。特別是他手下的大將朱溫投降唐朝後,黃巢已潰不成軍。
884年,在袞州逃往泰山時,被外甥林言所殺(林言獻黃巢首級給唐軍請功時,仍被唐軍所殺)。起義十年,征戰大半個中國的的黃巢農民起義失敗了。割據勢力乘機割據一方,並相互混戰,唐朝也加速走向了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