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 烈 之 士------172

    顏真卿(707年~784年):字清臣,幼年喪父,由母殷氏養育成人。學識廣博,善於詩文,且孝敬母親。

    玄宗的開元年間,考中進士,任醴(li)泉(今陝西禮泉縣)縣尉。後升至監察禦史、戶部侍郎、殿中侍禦史、武部員外郎、魯郡公、太子太師等職,為四朝元老。

    在任監察禦史時,巡視五原(今陝西定邊縣),有件冤案久未判決,且天久旱不雨,顏到後審明了案件,洗刷了冤情,恰巧天降大雨,被當地百姓稱之為“禦史雨”。

    同在開元年間,他出使河東(今山西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時,上奏彈劾了朔方(今山西靖邊縣)縣令鄭延柞,母死後三十年不葬之事。玄宗詔令將其罷官,永不錄用。聽到此事的人無不感到驚訝。

    早在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時期的周公旦,就製定過“三禮”(《周禮》、《禮記》、《儀禮》)它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在春秋的末期,魯國人曾參(孔子的學生),就著有《孝經》。他指出;“人之行,莫大於孝”、“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同時,他又指出:“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他認為“孝”是諸德之本,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可以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位。

    劉邦建立政權之後,公元前200年,太常叔孫通製定朝儀,整頓朝綱,搞過禮儀朝拜。公元前140年,漢武帝下詔征求“賢良方正”之士,董仲舒潛心研究孔子的思想及代表儒家思想的六經(《詩經》、《禮經》、《樂經》、《書經》、《易經》、《春秋》)。他創立了“三綱(君臣之綱、父子之綱、夫妻之綱)、五常(仁、義、禮、智、信)”體係。在唐代,曾參的《孝經》被尊為經書,南宋之後的朝代,《孝經》被列為十三經之一。

    我們由此可見禮儀道德在封建社會中的重要,如果你不夠賢良,不是孝廉,一般是不太可能進入仕途的。通過此事我們可以知道,玄宗時期的社會風氣還是比較好的。然而,在朝綱不正的封建社會中,“察孝廉,父別居”的現象也多得是。

    顏真卿一身正氣,不為宰相楊國忠所喜,在任武部員外郎時,被楊排擠出朝廷,任平原(今山東平原)太守。

    顏真卿認為安祿山遲早必反,在他任平原太守的時期早有提防。755年,安祿山反叛,一路勢如破竹,河朔各州郡全部被攻占,僅顏的平原城久攻不下。玄宗感歎:“河北(黃河以北)二十四郡,為顏真卿如此忠勇也!”後,顏真卿與其堂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gao)卿(後被害,為國獻身),共同抗擊叛軍,收複了河北十七個郡。756年10月,率軍謁進肅宗,被封禦史大夫。

    由於其素來正直,敢於進諫,在朝中德高望重,後任太子太師。一臉歪才,且半邊青臉,猶如青麵之獸的奸相盧杞,把持朝政,對顏十分嫉恨,總是讒言,想將顏擠走。

    顏對盧說:“當年我任平原太守時,叛軍殺害了你的父親(盧奕),挑其頭顱巡遊示眾,我仰幕你父忠義,殺了段子光,搶其頭顱,親自舔其血跡,與體相接,收斂入棺,將你父安葬。你為什麽如此不能容我?”

    然,盧杞拜謝之後,心裏更是嫉恨。783年(德宗李適kuo 780年~805年) ,有五個節度使公開叛亂,其中數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最為強大,他攻陷了汝州。

    德宗向盧杞詢問退敵之計,歹毒的盧杞說:“應派一位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大臣,向李希烈辨明是非、利弊,進行安撫,將可不征討伐大軍,而大獲全勝。而四朝元老的太子太師顏真卿,忠義正真,正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眾臣大驚,大家知道李希烈最恨顏真卿了,派顏前去,猶如送入虎口。德宗不明就裏,而76歲高齡的顏真卿明知是盧杞的陷害,為了朝廷毅然前往。

    李希烈聯絡其他四節度使勸顏歸降,並許以宰相之職,被顏痛罵,顏軟硬不吃,最終784年,被李希烈殺害。

    文 字 簡 介------173

    一個人的思想意識的表達,可以通過三種方式進行表達:一,是肢體語言。二,是象形文字(它不能單獨成為文字)。三,就是文字了。

    我國的文字源遠流長,最初的傳說是,黃帝的史官蒼頡,他有四隻眼,能洞察天下的一切,他造出了文字。

    中華有文字記載的的曆史(也就是人類文明的開始),從夏、商開始,至今上、下約五千年了。

    文字的載體:

    而文字的載體從最初的龜甲、牛甲、獸甲而發展到陶器、石板、陶瓷、玉器、青銅器、鐵器、帛、竹簡、木板(木簡)等,均成為了文字的載體。

    其中的石刻可謂比較著名,也是時之如今,保存下來最多的一種形式了。我國古代的帝王將相們,為了給自己歌功頌德,就采用了能保持長久,而簡單易行的、石刻的方法,將石塊作為文字的載體。那個史前第一帝的秦始皇,在到處出巡時,就給自己到處立下了、為自己歌功頌德的碑文。隨著後來社會的發展,以石銘文就相當普遍了,內容也更加廣泛。

    到了漢朝造紙術(姑且這樣認為:見前節“漢朝小結”第16)的發明,給文字載體的發展帶來了一個質的飛躍。到了宋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又給文字載體的發展帶來了突飛猛進的效果。

    以至於今天的激光排版和計算機排版(中國科學院的王選,於1987年,開始實行激光排版,1990年第一次將激光排版與計算機結合起來,出版了第一份報紙),使文字的印刷由光與電,而代替了鉛與火,以適應當今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

    文字的發展:

    我國文字的發展起源於語言,語言是文字的母體。大約在五萬年前,人們隻能用肢體語言來進行相互間的表達與交流。五萬年之後,不同的語言逐步形成。而文字的形成,則是五千年前的事了。

    最初是象形文字,它用圖形來記載與表達人們的思想意識。後來發展成為刻在龜甲與獸甲上的甲骨文。

    甲骨文,在商朝的伊尹手中得到了統一。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陽商朝都城的遺址,發現了商代的甲骨文、1928年,在安陽小屯村的殷墟中,考古又發現了甲骨文、1977年,在陝西歧山縣考古也發現西周早期的甲骨文。

    我國古代的甲骨文,流失於12個國家,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僅日本,就掠奪去一萬二千多片。

    目前所發現的甲骨文(1899年,在北京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可謂發現、收集、整理我國甲骨文的第一人),大約有5000多種字。遺憾的是,直至目前僅能理解、識別2000多字。

    現代的文字,就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同樣的一個文字,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寫法就有所差異。秦朝統一中國後以李斯為首,又將文字以小篆(又稱秦篆)為標準書體,將文字又一次的進行了統一,這就是秦朝的“書同文”。

    甲骨文演變為統一的秦篆,給社會的發展帶來了飛躍(社會由奴隸製逐漸轉變為封建主義的社會製度)。後來小篆又逐漸的衍變為隸書、宋體等等。

    漢字的簡化發展由來已久,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沒有停止過,這中間不斷地出現過簡化的漢字。漢字字體的衍變過程,其本身就是一個簡化的過程。

    1892年,我國產生了漢字的拚音字母。1956年,國務院通過了漢字簡化的方案。1958年,又通過了采用拉丁字母代來替漢字的拚音字母,以適應國際化。

    1964年,我國通過了第一批的簡化漢字,為文字的書寫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今天社會的高速發展,早已出現了無紙化辦公。

    文字不僅是文化的、一種最基本的載體,而且是各種不同的載體中最重要的一種載體。我們展望世界各國的文字發展,它一直在跟隨著時代的變遷、國家、民族的不同、政權的變化,而不斷地發生著變化與消亡。同時,那些古老的文明也隨著文字的消失而消亡 { 在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埃及、巴比倫)中,除中國以外其它三個國家的文字都中斷了。再如我國女真族的文字,使用了400餘年後就中斷了,後來他們改用了蒙古的文字,後又改用了滿文 }。

    盡管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朝代也不斷的發生著變化,然而,我國的文字,基本上一直是各個民族的主體文字( 我國文字的寓意比語言深遠、豐富得多。在東漢時期,就有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它是我國第一部,說解文字原始形體結構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學專著 ),並不斷地在向前發展著。

    中華有文字記載的的曆史,從夏、商開始說起,至今上、下約五千年了。特別是從西周的“共和行政”起,便有了確切的紀年。這與具有五千年曆史的、統一的、漢字的凝聚力是密切相關的,這是一件值得我們幸運的事。它是我華夏兒女智慧的結晶,它蘊藏著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及發展。我們完全可以說,這五千年的曆史是用文字來表達的。同時,這小小的方塊字,也是全人類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文字。

    我國的文字在隋朝開始傳入日本,起先流行於日本的貴族,後來日本在與隋朝使者的往來之中,直接引進了中國的書法。

    在五、六世紀時期,中國的文字已傳及東亞的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緬甸等國。尤其是日本、朝鮮、越南到10世紀的中葉,曾基本上全部采用中國的漢字作為本國的文字,與中國無異。

    綜上所述,文字在曆史發展的進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僅是本民族,同時也是世界各民族、各個國家相互之間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上進行溝通、交流的一種重要的手段。文字能讓我們知道過去,也能讓我們了解了未來,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的作用,我們切不可忽視它。

    書法:

    我國文字的書寫,對每一個字的間架結構,所采取的,不同的書寫方式、不同的字體,以及通體的排列組合,由古至今逐漸形成了一種藝術,為許多人所崇拜、欣賞(前節“蘭亭集序”,介紹過大書法家王羲之)。文字的書寫在古代就已上升成為了一種藝術。

    今天文字的字體,從一個字的筆畫多少上來講可以分為:繁體與簡體。從字的形體與間架結構上來講大約可以分為:篆體、隸體、魏體、黑體、宋體、楷體等字體。

    而文字的書寫也基本上分為:篆書、隸書、楷書(字的形體工整)、行書(xing 字的形體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草書 ( 字的形體筆畫相連,較為潦草。草書又分大草與小草。而草書根據具體的字體又分:“瘦、硬、緊、勁、豐腴(yu)雄渾、寬博、舒張等不同的風格。漢代的張芝,就被稱為草聖,其書法為許多人所崇拜。另唐代的張旭也為另一位草聖 )等五大基本書寫方法。

    對於具體的如何寫好字和完成一幅作品,就要懂得具體的書寫方法了,以楷書為例:

    一,從用筆上來講:有鋪毫(叫起筆,有逆入)、中鋒(叫運筆或行筆)、收筆(有逆收)。在這三個過程中,動作有輕、有重,但必需穩健。

    二, 對於每一個字的具體筆法,共有:橫、豎、點、撇、捺、折、鉤、挑之分的

    技巧。如一個“永”字,就包含了這八個基本的方法。

    三, 從每一個字的間架結構上來講:力求在大小、長短、輕重、欹正等方麵,要

    有錯落變化,防止大小相等的呆板形象。

    如:“時”字,左邊宜小一點,右邊宜大一點。“峰”字,左邊不但宜小一點,還得上一點,右邊則宜大一點,諸如此類等等。

    四,從每一個字的結構布勢上來講:有疏、密、大、小、長、短、偏、斜、堆、插、重、並、向、背、弧、單等十六種布勢。

    另外對於草書而言,還必需講究布局的合理,方可成為一幅好的作品。在我國曆朝曆代的書法家都很多,下節和後麵的章節,繼續將各朝代的書法家給於一點介紹。

    唐 代 書 法------174

    中國的書法家諸多,但是尤為唐代的書法家為最多,和較為有名。筆者在這裏簡單的介紹一下,唐朝的、有名的三位大書法家:

    顏真卿(707年~784年):不僅是曆史上唐代的大忠臣(詳見前節“忠烈之士”簡介),而且是我國著名的大書法家。他所創造的顏體,猶如其人,方正渾厚與他正直、磊落的人格完全一致,被譽為唐代書法第一人。

    他初學書法,也臨摹過王羲之的書法,並受的過“草聖”張旭的指導。顏在學習別人書法的基礎上,將“瘦、硬、緊、勁”的風格,改造成豐腴(yu)雄渾、寬博舒張的風格,成為別具一格的顏體。

    今天我們能見到的顏真卿的楷書為最多,諸如《多寶塔碑》,其結構緊密,點畫有法,是學習書法的最好教材。顏真卿的書法,聲譽很高,他的行書《祭侄文稿》,被稱為《蘭亭序》後的天下第二行書。

    歐陽詢(557年~641年):字本信,潭州臨江(今湖南長沙)人,早在隋朝他的書法就很出名了。曾任過太常博士,到了唐代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年近古稀時,在弘文舘教授書法。

    歐陽詢的書法,以二王 { 王羲之、及第七子王獻之(344年~386年, 被譽為書壇小聖,其代表作有《洛神賦》)} 的書法為基礎,吸取了南北朝時期的,北派碑版的諸家之長,並加以融匯貫通,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歐陽詢的楷書用筆精到,筆畫方潤,其間架結構爽健,中宮緊密,於平正之中見險絕而自成一體,被人們稱之為歐體。

    我們今天常見的歐體,大都選自《九成宮醴(li)泉銘》之中。《九成宮醴泉銘》是在唐貞觀六年(632年),由魏征撰文,碑文中記載了,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湧泉的事,它是歐陽詢的晚年之作,對後世的書法影響很大,直至流傳至今。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幼年好學,十二歲時能呤詩作賦,被人譽為神童。成年後的柳公權對《左傳》、《國語》、《尚書》、《莊子》頗有研究,篇篇耳熟能詳,且通曉音律。

    唐憲宗時期(李純,806年~821年,在位)的初年(806年),被提升為進士,後任夏州掌書記。穆宗時期(李恆,821年~825年,在位),為右拾遺,充翰林院侍書學士,右補闕,後遷任司封員外郎。文宗時期(李昂,826年~841年,在位),遷任諫議大夫。宣宗時期(李忱chen ,847年~859年在位),被任命為太子太師。其性格正直,不畏權貴,是唐代中晚期的大書法家,與顏真卿並稱“顏柳”。

    柳公權擅長楷書、行書(xing)、草書,尤其是對楷書的研究,功力深厚。世人,特別是公卿士大夫們,相爭希望得到他的墨寶。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墓誌碑,如果不能得到柳公權的手筆,就會被人認為不孝。就是外夷使者,入唐,都要購買柳的字幅,以便迴去懸掛,或饋贈親友,我們由此可見柳的書法之一斑。

    唐憲宗李純時期,一次柳公權在一寺佛中,看到了朱審的山水畫。一時心血來潮,提筆在寺壁上寫到:“朱審偏能貌夕嵐,洞邊深墨寫秋潭。與君一顧西牆壁,從此看山不向南。”此詩當時流傳很久,為人們呤唱。同時該寺佛,一直以柳的提字而倍感自豪。

    文宗李昂一夏日,率眾學士到長安西明寺避暑遊玩。在賞遊中,文宗與眾人對詩。柳隨口曰到:“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文宗認為此句難對,讓柳將其寫在牆上。自此西明寺之僧,又為此而感到自豪。

    柳公權不僅書法為眾人所推重,其人品也是令人敬重的。他為人正直,從不邀寵恣意,常常忠言直諫,以匡國正君為己任。

    一天,文宗在便殿召見眾學士,舉著自己的衣袖頗為得意的說:“朕這件衣服已洗過三次了”,眾學士皆紛紛誇讚文宗的不求奢華、崇尚簡樸、以身作則、為一代聖賢之主等等。唯柳公權緘默不言。

    散後,文宗留下了柳問其因由,柳答:“古今帝王,因選賢良之士,退不肖之臣,廣納諫言,賞罰分明,穿洗過的衣服此等小事,非帝王值得榮耀。”尚未離去的學士周墀(chi)聽後,嚇得兩腿不住的顫抖,而柳卻泰然自若,容色不改。文宗聽後轉怒為喜,第二天下詔任柳為諫議知製誥。

    柳初次與穆宗見麵時,穆宗問他用筆的方法,柳答:“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也。”

    穆宗李恆是唐朝第十三代皇帝,胸無大誌,昏庸無能,他是一個不理朝政,隻知享樂的花花公子。憲宗屍骨未寒,他毫無喪考妣的悲哀,連軸的看戲不停。他在位僅四年,年30時,就因好金石之藥,荒淫而亡。我們由此可見,柳無疑在喻指穆宗的不是,也由此可見柳秉性正直,公正不阿的一麵。自此柳的“心正則筆正”的說法,流傳成為後世的楷模。

    柳公權初始,也學習二王之書法,後習遍,隋唐以來的名家筆法,故他的作品既具有魏晉人的風格,也具有隋唐名家的特點。

    柳體方、園筆並用(方筆:起筆、收筆有棱角呈方的形狀。園筆:起筆用裹鋒,收筆一住即收,點畫呈園形,顯得豐潤而園渾),以剛勁有力稱著,世人皆以“顏筋柳骨”稱著於世。

    我們今天常見的柳體,大都選自《玄秘塔碑》、《神策軍碑》之中,兩碑流傳千餘年,至今保存完好。

    李 泌 歸 山------175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然,唐朝的李泌(722年~789年),則是不可多見的(也是我國古代)連事四帝的大臣。李泌,字長源,出生於官宦門第,遼東襄平(今遼寧沈陽)人。

    李從小聰慧過人,七歲能詠。728年,七歲的李泌因被譽神童,而被玄宗召見。其年輕時博學,精通儒、道,研究《易經》。其有一特點,就是不食酒肉,不娶親。

    天寶年間(742年~756年),李泌向玄宗上疏《複明堂九鼎議》,被玄宗賞識待詔翰林。後被奸相楊國忠排擠,李辭職歸嵩山、華山隱居。在此期間,李泌常去拜訪隱士,練習輕功,學習辟穀之術(長時間的不吃食物)。

    755年,“安史之亂”發生後,他趕到靈武,當時肅宗身邊隻有寵妾張良娣與宦官李輔國二個嬖人,文武大臣不滿三十人。

    李泌向肅宗正確的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襲擊“安史”的老巢,後再收複長安、洛陽的戰略方針。名將郭子儀,就得助於他的大力推薦。

    西京長安收複後,李泌感到以宦官李輔國為首的一批大臣有可能會加害自己,他再次提出辭職,歸南嶽衡山隱居。

    762年,代宗繼位後於768年,將李泌召迴。然,又遭到元載的排擠,不得不去江西作判官。777年,元載被殺,778年,李泌被代宗召迴。沒有多久,又受宰相常袞的排擠,李泌再次要求辭職,未同意,被派為杭州刺史。

    德宗時期,787年,李泌又被召迴。然,宦官們專權,藩鎮割據等現象嚴重。而德宗貪財大搞進奉、宮市、五坊小兒(見後節“永貞革新”)。

    每當德宗生日,群臣們總是大肆進奉,而李泌總是兩手空空的來吃生日大餐,德宗從不生氣,隻是說:“我要你,把你自己整個兒送給我當禮物。”李泌明白:德宗是要他絕對忠誠的為德宗辦事。後李泌官至宰相。於789年,病故,享年68歲。

    “李泌歸山”這個述說在曆史上一直有所記載,並一直當作一個褒義被人們讚揚著。他數起數落,曆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個朝代,其共事奉肅宗、代宗、德宗三帝,他三次要求辭職,二次歸山隱居。

    在唐朝中晚期,那個特殊的藩鎮割據造反、宦官專權、貪官橫行、奸臣當道、吐蕃入侵、帝王不斷更新的年代裏,他能做到有所補救和有所貢獻,並能數次保身而退,最後官至宰相是很不容易的。這和他的審時度勢,並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是分不開的,可以說李泌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少有的忠臣和智慧者。

    附李泌七歲時一著名事件:

    李從小聰慧過人,七歲能詠,被譽為神童,唐玄宗知道後,很想見見他。728年,七歲的李泌被太監抱入宮中後,玄宗正與宰相在下棋。

    玄宗為了考考他,指著棋盤對李泌說:“我們在下棋,你要對下棋作出一首詩,並且每句句首一定要有方、圓、動、靜四字。”

    宰相好心,出於對七歲李泌的同情,提示李泌說:“方如棋盤,圓如棋子,動如運棋,靜如死棋(大意如此)。”

    李泌立即詠詩曰:“方若棋局,圓若運知,動若聘材,靜若得意。”宰相[自愧不如],玄宗大喜,留李泌在宮中月餘。

    後,長壽的玄宗,終於等到李泌成人,入宮為官。“安史之亂”時,李泌又為肅宗正確的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襲擊“安史”的老巢,後再收複長安、洛陽的戰略方針。及推薦名將郭子儀,收複西京長安。

    當李泌感到,朝中的一批大臣有可能會加害自己,他又數次提出辭職,歸南嶽衡山隱居,而得以保全自己。

    附李輔國小敘:

    李輔國(704年~762年):出生於宮廷的養馬世家,原名李靜忠。開始時伺候高力士,後服侍太子李亨。755年,“安史之亂”發生後,跟隨唐玄宗逃至馬嵬驛站時參加了兵變。

    後,建議李亨北上靈武並登基稱帝。因擁肅宗有功開始握有兵權,權傾朝野。757年,玄宗被接迴後,他強行將玄宗遷入太極宮的甘露殿、趕走高力士與陳玄禮,造成玄宗憂鬱、孤苦而亡。並與皇後張良娣勾結在一起,排擠李泌、陷害建寧王李倓,造成李倓被肅宗賜死,後他又殺死了張皇後與越王李係。

    他在肅宗駕崩後假傳詔書,擁立太子李豫登基。李輔國因感自己的功勞大,又掌有兵權,極其驕橫,大權獨攬,而被代宗李豫罷免。762年,在家中,被代宗李豫派人暗殺,身首二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翼龍浩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翼龍浩然並收藏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