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 國
三 家 分 晉------28
公元前407年,晉國國君—一晉烈公已名存實亡,晉國那時主要由趙、韓、魏、智四大家族組成,並控製著政權。其中智姓家族較為強大,且貪得無厭。
公元前405年,智氏依仗實力向韓索要土地,韓虎氣得要命,段規說:“智氏貪小,如拒,定對我發動攻擊,不如給他,他必向趙、魏如法炮製,我們且坐以待變。”韓割一萬戶給智。
智又向魏要求割讓土地,魏相任章說:“《書經》裏說,將擊敗他時,先使他惡貫滿盈,將要吞滅他時,先喂他一點東西。”魏也割一萬戶給智。
智又向趙要求割讓土地,趙怒,不準。智、趙發生戰爭。趙、韓、魏聯合攻智,智大敗,亡。
公元前403年,晉國的趙、韓、魏三侯,向早已是空架子的周朝天子(周烈王姬午)要求將晉國智氏的土地,三家平分並獨立為侯,並分別定都、建國,周朝天子隻能同意(《資治通鑒》原文:“卷第一/周記一/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這時的東周已進入了又一個時期,即戰國時期。這個時期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中國為止。
然而,這個時期各國之間的吞並戰爭更加激烈。其中齊、楚、燕、趙、韓、魏、秦為戰國時期的七個大國,被稱之為戰國七雄。這個時期鐵器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楊 朱 自 我------29
楊朱,又稱陽子居、陽生,大概出生在墨子之後,而早於孟子,其年代與事跡少有考證。他的思想和言論,也無專門的著作,其本上散見於《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及《淮南子》等著作中。學者與專家們一致認為《列子》的《楊朱篇》中的楊朱的言論,不太可信,隻能供參考。
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針鋒相對,在此同時又出現了一種沒落的、以楊朱為代表的道家的思想。
楊朱的主要思想內容為:“自我”、“養生”。孟子在《盡心篇》中曰楊朱:“楊子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其意是;如果你楊子,隻要能從身上拔下一根毫毛,就能利於天下,楊子都不肯為。)
《呂氏春秋•;;不二篇》中說:“陽生貴己”、《淮南子•;;汜論訓》中說楊子:“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其意是:孔子的“勞累奔波”、墨子的“止楚攻宋”,都是“以物累形”,不如聽其自然“全性保真”的為好。)唐宋八大家的,唐代韓愈在《圬者王承福傳》中說:“楊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
楊朱的思想是:如果人人都不利於別人,又何以有不平之事,又何以有剝削之產生,天下則太平也。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多思想中,有落後保守的、有尖銳進步的。楊朱的“一毛不拔”、 “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自我”、“養生”,則完全是消極的。然而,這確實是當時的一種思想流派。
到了莊子的時期,則形成了一整套的、聽其自然的、“無為而治”的、道家的思想理論。
道 教 老 子------30
春秋時期,主要是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以及一些反儒的思想與其相爭。到了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諸子百家思想。主要有老子、莊子、荀子、以及法家韓非等。
老子姓李,名耳(他的活動期大約在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聃(ban)為其諡(shi)號,。相傳他是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東)人(一說他出生於安徽的渦陽縣)。
其出生於士大夫家庭,自幼失去雙親,同時也吃了不少苦。少年的老子勤學好問,向商榮學習過商朝的禮製。公元前551年(21歲),曾任東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後,通曉上下古今之變,他是我國古代,具有極大智慧的思想家與哲學家。
他看到了矛盾正反兩麵互相轉化的法則,他在《老子》一書中曰:“福兮禍所之伏;禍兮福之所倚。”、“柔弱勝剛強”、“曲則全”、“終不為自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等,充滿了辯證法。
同時他還意識到,量變的積累將產生質變,他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他提倡:“少私寡欲”,主張:“無為而治”、“行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認為:宇宙間和人類的一切總是“變化無常”的(“飄風不終朝,聚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一《老子》)。
他指出:“淵兮似萬物之宗”(萬物都是從‘道’而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老子》
注意:“道”為精神的東西,是思想、是意識形態,精神的東西產生了物質的“萬物”,這與唯物主義的物質為第一,完全相悖了。
思維與存在的關係,是唯物與唯心的根本的問題。意識、思維隻是人腦的一種機能和屬性,是客觀事物的主觀映象。
當然要說明一點的是,我們不能要求二千五百年前的諸子百家,都能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天、地、人、鬼、神與萬物”。
不過老子又說:“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複”是循環的意思,老子能看到這一點已很不錯了。事物之發展、否定之否定,隻是不是簡單的循環,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一次比一次更高級的變化。)
不管怎麽說,二千五百年前的老子,不愧為一個具有極大智慧的思想家與哲學家。孔子就曾請教過老子,並說老子的思想境界,像太虛境界的一條龍,分不清他是人,還是神。
孔子請教老子的的大意是:“我研究了‘六經’自以為非常精通了,可是我周遊列國,遊說諸侯,誰都不采用,是什麽道理呢?”老子含蓄的說:“也許你的學問已不合時宜吧?”老子張開嘴又問孔子:“你看,我還有牙齒嗎?”孔子說:“沒有了”老子說:“你再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孔子說:“在的”。老子說:“你知道我的意思嗎?”孔子說:“你的意思是;硬的容易掉,軟的容易保留?”老子點頭無語。
老子主要有五千言的《道德經》(也稱《老子》),此書分《上篇》,也就是《道經》:講述了宇宙的根本,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以及陰陽變幻的微妙。
《下篇》,也就是《德經》:講述了處世的方略,人事的進退之術,以及長生久世之道。《上篇、下篇》合稱為《道德經》。
世界有五大教派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老子則是道教的創始人。唐代的皇帝姓李,與老子同姓,曾兩次下詔,弘揚道教,並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又加封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晚年的老子退隱沛縣(今江蘇沛縣)躬耕授徒,講道論德。後西入關中,客死於秦。其思想一直流傳至今,影響著我國兩千多年。
莊 子 無 為------31
莊子,也叫莊周(名周),字子休,是宋國蒙城人(今河南商邱縣東),其活動期大約是在公元前365年~公元前290年。做過漆園小吏,不久便辭職迴家,從事講學、著書,過著隱居的生活。
其一生貧困,窮途潦倒,且放蕩不羈,曾向監河侯貸米度日。然而,他則是,我國道家學說的集大成者。
楚威王商(公元前339年~公元前328年在位),聞其名曾用重金相聘,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我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誌焉。”
莊周看破一切,他樂觀的認為:“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載我於形、勞我一生、易我一老、息我一死,於無形。”他又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他做夢的時候,夢見自己成為了一隻蝴蝶,很快樂。
其妻死後,莊子鼓盆而歌。他的好友惠施前去吊唁,很是驚訝!莊子說,你不懂,這是天命的自然變化啊!
莊子代表著道家的思想,主要著作有《莊子》一書,唐朝時又稱為《南華經》。該書分《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等,三十三篇文章。《雜篇》,以寓言、小故事來說明自己的思想。
莊子說:“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在《莊子•;;知北遊》中,莊子描寫了一位叫東郭子的人來請教:“‘道’在什麽地方?”
莊子迴答:“‘道’是無處不在的。”東郭子問:“到底在什麽地方呢?”莊子迴答:“在螻蛄和螞蟻的身上。”東郭子問:“怎的這樣抵下呢?”莊子迴答:“在小的稗子裏麵。”東郭子問:“怎的更加低下呢?”莊子迴答:“在瓦甓裏麵。”東郭子問:“怎的又更加低下呢?”莊子迴答:“在屎尿裏麵。”
東郭子認為莊子在戲弄自己,不說話了。莊子說:“你叫我明白的說出‘道’在什麽地方?‘道’是無處不在的,就在這些小的地方啊!你怎麽不高興了呢?”
什麽是“道”? 筆者以為:凡是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就是“道”,“道”它存於一切發展的、宏觀與微觀的事物之中,並隨之發展。問題是我們是否能發現它,掌握它。“道”從不遠人,問題是我們人類是否願意,親近於“道”。“道”有“大道”、“小道”也!
筆者就此想進一步的闡述一下,大與小的概念不僅存在於客觀的世界之中,還存在於哲學領域裏的思維之中,這是一種“非物質的大與小”。換一句話說,大與小不僅僅是眼界中的大小,還有心靈之中的大與小。
附“庖丁解牛”:
庖丁用係著鈴鐺、不大、也不快的刀在音樂聲中,以舞蹈的形式,合著節拍很快就將一頭牛解剖完了。
這個典故就告訴了我們,庖丁已將日常的工作,從熟練上升到了藝術的境界,他隻不過是在骨與骨之間下刀而已!庖丁善於發現事物的特征,疏於技,而在於道矣!
我們說二千三百年前的莊子,在這個問題上,能看到“道”無處不在,是多麽的難能可貴,可謂偉大也!
莊子在《莊子•;德充符》中,描敘了孔子的一件事,供大家欣賞、了解: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魯國有位禿者叫叔山,他無腳趾),鍾見仲尼(常去見孔子),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孔子討厭他,故說你修身不謹慎,所以斷足,你一再來我這裏請教,對你何用。)’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來也,猶與尊足者存,吾是以務全之也。(我自知德行不夠,故更加重視自己的修身。我雖斷足,來這裏,我以為我是同正常人一樣,為了人的全德。)…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我以為你孔子是有涵養的聖人,故來請教你,雖知你也同庸俗的人一樣;竟因我斷足便是缺德,而不能來請教)’孔子曰:‘丘則陋矣!(孔子自覺慚愧)’”
莊子一生不願為官,崇尚自然,反對政權,主張無為而治,全身保身,與道為一。其哲學思想博大精深,影響巨大。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莊子則說:“己所甚欲,也勿施於人。”這又比孔子的思想境界高了一層。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社會由奴隸主義製度向封建主義製度過渡,百家思想相互對立。
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維護著落後的奴隸主義製度。而以李悝(李克)、吳起、商鞅、韓非等諸多的法家則要求變革。以楊朱、老子、莊子為首的道教,則消極的主張“無為而治”。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則又脫離階級的觀點,主張不同階級的人都能:“兼愛、非攻”,希望能有“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的“大同”世界。
然而,筆者以為:對上敘和下麵將敘的,我國古代的幾位思想家的思想,都應該運用曆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以及階級與階級的觀點,去批判性的加以吸收。尤其不能脫離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去看待他們。
在奴隸製向封建製轉化的過程中,不同的階層與統治階層之間的關於對待:“天”、“地”、“神”、“道”、“禮”、“法”、“孝”、“德”、“仁”的,不同的思想之間,存有鬥爭,是一點都不奇怪的。
所以筆者以為: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曆史,對於先秦諸子的、百花齊放,百花爭鳴的思想流派,則是我國燦爛文明發展史的一部分。
對此,我們應該認真的加以研究,不能苛刻於先人,就像我們不能要求古人能懂得今天人類的高科技一樣。我們隻能去其糟粕(例:莊子的無為、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取其合理的部分或內核,以豐富我們的思想領域,及了解與掌握我國古代思想領域的發展過程。
儒 家 荀 子------32
荀子名況,又稱荀卿,趙國人,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38年,應是荀子的活動期。曾在齊國的稷(ji)下三任祭酒,曾到秦國考察過,晤見過範睢,後迴趙國與孝成王議兵。晚年應楚春申君召聘,受任蘭陵(晉山東蒼山西南)令,後著書終老。
荀子所處的時代是戰國的末期,這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他的思想代表了自孔子之後的、新興的“禮表、法裏”的思想。
荀子十五歲時,就在齊國遊學。當時有許多文化人都集中在齊國,荀子學了不少的東西,接觸了許多不同的思想流派。他雖是儒家,崇奉孔子,但他對儒家本身,有不同的看法。他把儒家分為“俗儒”、“雅儒”、“賤儒”和“大儒”等。
他迴趙國後,曾和趙國孝成王丹(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44年在位)討論過怎樣用兵。他在《荀子•;;議兵》中說:“善附民者”,才是“善用兵”;反之,如果“士民不親附,則湯武(‘湯’為商朝滅夏朝的第一位君王,‘武’為周朝滅商朝的第一位君王)不能以必勝。”其言對也。
荀子雖是儒家,但他反對複古和托古,他對他的先知孟子的“言必稱堯舜”,行必“為神農之言”,認為是一種欺騙,都是“唿先王以欺愚者”。
荀子認為天不是神,一切的貧病禍兇並不是出自天意,是各人自己所為。他在《荀子•;;天論》中指出:“疆本(務農)而節用,則天不能貧(天不能使他貧困);養備而動時(營養足而動作順時),則天不能病(天不能使他生病);循道而不貳(循道而沒有差錯),則天不能禍(天不能禍害他)。”
同時他又指出:“本荒而侈(農桑荒而又奢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衣食不足,而又不努力),則天不能使之全(天是不能給你辦法的);倍道而妄行(背道而行),則天不能使之吉。”
荀子在《荀子•;解蔽》中還指出:“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間,疑玄之時正之(人們以為有鬼,大都在精神恍惚或失常之時)。”
雖然荀子是儒家思想的傳經大師,與孟子齊名。但他主張:人性“性惡論”。他在《荀子•;;性惡》中說:“生而有疾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人生有欲,有欲必爭奪”,這就是他的根據。
但他在《荀子•;正名》中又說“天常有道,地常有法,並無鬼神”、“徵知(要知道),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主觀是客觀事物的反映)”
筆者以為:荀子與中庸的孔子、唯心的孟子相比較而言,還是比較唯物的。他以上許多的觀點(除人性的“性惡論”),就今天看來也非常正確。
《荀子》一書,是記錄荀子思想的主要著作,上、下共三十二篇。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哲學、倫理學、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學、邏輯學、科學、藝術等諸多方麵,博大精深。
《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四著被譽為先秦諸子的四大支柱。
關於“性善”與“性惡”之討論:
亞聖孟子主張“性善論”。而荀子則主張“性惡論”,“人生有欲,有欲必爭奪”,這就是他的根據(是啊!君不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著名的《三字經》,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人性的本身到底是性善?還是性惡?這個問題自古以來就一直為人們所爭論不休。
筆者以為:無論看什麽問題,都不能脫離現實的社會背景,隻要是在階級社會中、隻要是在商品的社會中、在按勞分配(而不是按需分配)的社會製度下,人們所創造的物質商品還不夠極大的豐富(即:不是大同世界),人性就會出現善與惡,就會出現善與惡的互相轉換。
人性的最初是不具備什麽善與惡的,最最關鍵的問題是:看你最初是在什麽樣的環境中成長和接受什麽樣的教育。近朱者赤,近墨者自然黑,這就如同炎黃的子孫自然而然的就會說漢語,美國人的子孫自然而然的就會說英語,這一點都不奇怪!由狼帶大的孩子,就是一個狼孩,他連基本的人性都不可能具有。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入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善者,不以為善,認為這是正常的。惡者,不以為惡也,認為這是應該的!這就提出了善與惡的轉化問題。
法 家 韓 非------33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韓國的王子之一,口吃。他與秦國的宰相李斯曾都在荀況的門下學習,反對傳統的禮治而提倡法治。
他曾多次上書韓王,建議變法強國,未被采納,後發憤著書立學,已明己誌。他繼承了荀子的哲學與政治思想,是戰國末期總結諸子學說的思想家與法學巨子。
首先,他見到韓國的用人和行政的腐敗,批評說:“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而主張:去除無用的蠹(du)蟲、要變法強國、重刑罰。
提出:“以法為主”,“法(法治)、術(馭人之術)、勢(自然之勢、人設之勢)”,相結合的、封建專製君王的,必不可少的政治理論。
在《說疑》中他提出:“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是在焉,從而舉之;非在焉,從而罰之”。
在《難勢》中他說:“抱法處勢,則治”。隻可惜,他的建議被韓桓惠王(公元前272年~公元前238年在位)拒絕了。
其主要著作有:《孤憤》、《十過》、《五蠹》(是指舞文弄墨的文人、翻雲覆雨的政客、仗義疏財的遊俠、欺上網下的親信者、追求物質享受的商人)、《內諸》、《外諸》、《說難》、《解老》、《喻老》(是對《老子》一書的注釋)、《說林》、《問田篇》、《難勢》、《六反篇》、《顯學》、《定法》、《用人》…等五十五篇文章,十餘萬言,後人收集為《韓非子》一書。
韓非的主張,反映了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他針對貴族的世襲製和無功受祿,以及各種思想流派的現象提出:(一)加強君主集權製,剪除貴族豪門勢力。(二)用法令限製人身自由,禁錮各種思想流派。(三)厲行賞罰,獎勵耕戰,謀求富強。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
可以說他是先秦法家,諸子學說中思想體係最嚴密、認識最深刻、提出的政策也最可行的集大成者。
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讀其書、慕其名,至書韓王、強邀他使秦。公元前233年,他出使秦國,請求見秦王嬴政,上書說:“願平六國,而助秦完成霸業。”而李斯知其才能在己之上,出於嫉妒,他盡讒言秦王,與姚賈合夥將韓非毒死於獄中。一代英才,死於非命,年僅48歲。
下麵擇錄《韓非子》卷第一中的“初見秦第一”中的第一句,及“鄭人買履”供大家鑒賞:
初見秦第一:
“臣聞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言而不當,亦(也)當死。雖然,臣願悉言所聞,唯大王裁其罪。臣聞天下陰燕、陽魏(燕北,故謂陰、魏南,故謂陽)…”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生。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市,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可笑的是:西漢的劉安在《淮南子•;;說林訓》中又還敘了一個“削足適履”的成語)
魏 國 西 門------34
魏、趙、韓、三家獨立為國之後(周天子在公元前403年認可),魏國發展最快,原因是魏文侯魏斯在位期間(公元前424年~公元前387年)能任用賢能。
西門豹當時被派到鄴城去當太守。鄴城之外有漳水由西而來,向東而去,應該很富庶。可是他到任一看,田野荒蕪,人煙稀少。
他一打聽,才知道當地的官吏、豪紳與巫婆串通一氣說:“為了不讓漳水泛濫,必須每年給河伯娶媳,送一女子到河中,有錢的可以出錢,沒錢的必須出人。”
西門豹明白之後,在給河伯娶媳的那天,他叫衛兵將送入河中的姑娘拉上來,對巫婆說:“這人不漂亮,你去對河伯說,過兩天一定送一個漂亮的姑娘來!”說完就叫衛兵將巫婆扔到河裏去了。
過了一會,他又對地方官吏與豪紳說:“巫婆真是老了,不中了,怎麽還不迴來呢?再派兩個弟子去吧!”衛兵又扔下巫婆的兩個女弟子。
又過了一會,西門豹對一官吏說:“看來隻有你去一趟了!”接著又把他扔下河了。最後對豪紳說:“還要麻煩你們幾位…”。
此事之後西門豹帶領百姓挖河開渠,飲水灌溉,漳河兩岸百姓安居樂業了。
魏國地處函穀關內的河南、山西之中原地區。首都洛陽(後來的),人煙稠密,地平而肥沃,南有汴河,西北有渭河,以長城與秦相隔。
而魏文侯魏斯在位期間,由於重用了西門豹、李悝(即李克,子夏弟子)、樂羊、及大軍事家吳起,使得魏國最早向封建主義製度進行過渡,在諸多諸侯國中逐漸最為強大。然而好景並不長,舊勢力極其頑固,昏君也多得是。
附李悝、吳起之簡介:
李悝(公元前445年~公元前395年任相)變法的主要內容為:(一)廢除世襲爵位製度,采取食有勞、祿有功的政策。(二)將國家之地分給農民,采取低稅賦政策。(三)製定《法經》六篇(盜、賊、囚、捕、雜、具法),以法治國(李悝為我國最早的法家也,他的《法經》也是我國最早的法典)。
吳起變法:(一)製定了許多抑製王室、貴族的政策。(二)整頓吏製。(三)整頓財物,節約開支。(四)變革軍事。
大 才 吳 起------35
公元前403年,衛國人吳起(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曾師事於曾子和子夏,在魯任職。吳妻是齊國人,魯王
三 家 分 晉------28
公元前407年,晉國國君—一晉烈公已名存實亡,晉國那時主要由趙、韓、魏、智四大家族組成,並控製著政權。其中智姓家族較為強大,且貪得無厭。
公元前405年,智氏依仗實力向韓索要土地,韓虎氣得要命,段規說:“智氏貪小,如拒,定對我發動攻擊,不如給他,他必向趙、魏如法炮製,我們且坐以待變。”韓割一萬戶給智。
智又向魏要求割讓土地,魏相任章說:“《書經》裏說,將擊敗他時,先使他惡貫滿盈,將要吞滅他時,先喂他一點東西。”魏也割一萬戶給智。
智又向趙要求割讓土地,趙怒,不準。智、趙發生戰爭。趙、韓、魏聯合攻智,智大敗,亡。
公元前403年,晉國的趙、韓、魏三侯,向早已是空架子的周朝天子(周烈王姬午)要求將晉國智氏的土地,三家平分並獨立為侯,並分別定都、建國,周朝天子隻能同意(《資治通鑒》原文:“卷第一/周記一/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這時的東周已進入了又一個時期,即戰國時期。這個時期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中國為止。
然而,這個時期各國之間的吞並戰爭更加激烈。其中齊、楚、燕、趙、韓、魏、秦為戰國時期的七個大國,被稱之為戰國七雄。這個時期鐵器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楊 朱 自 我------29
楊朱,又稱陽子居、陽生,大概出生在墨子之後,而早於孟子,其年代與事跡少有考證。他的思想和言論,也無專門的著作,其本上散見於《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及《淮南子》等著作中。學者與專家們一致認為《列子》的《楊朱篇》中的楊朱的言論,不太可信,隻能供參考。
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針鋒相對,在此同時又出現了一種沒落的、以楊朱為代表的道家的思想。
楊朱的主要思想內容為:“自我”、“養生”。孟子在《盡心篇》中曰楊朱:“楊子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其意是;如果你楊子,隻要能從身上拔下一根毫毛,就能利於天下,楊子都不肯為。)
《呂氏春秋•;;不二篇》中說:“陽生貴己”、《淮南子•;;汜論訓》中說楊子:“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其意是:孔子的“勞累奔波”、墨子的“止楚攻宋”,都是“以物累形”,不如聽其自然“全性保真”的為好。)唐宋八大家的,唐代韓愈在《圬者王承福傳》中說:“楊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
楊朱的思想是:如果人人都不利於別人,又何以有不平之事,又何以有剝削之產生,天下則太平也。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多思想中,有落後保守的、有尖銳進步的。楊朱的“一毛不拔”、 “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自我”、“養生”,則完全是消極的。然而,這確實是當時的一種思想流派。
到了莊子的時期,則形成了一整套的、聽其自然的、“無為而治”的、道家的思想理論。
道 教 老 子------30
春秋時期,主要是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以及一些反儒的思想與其相爭。到了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諸子百家思想。主要有老子、莊子、荀子、以及法家韓非等。
老子姓李,名耳(他的活動期大約在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聃(ban)為其諡(shi)號,。相傳他是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東)人(一說他出生於安徽的渦陽縣)。
其出生於士大夫家庭,自幼失去雙親,同時也吃了不少苦。少年的老子勤學好問,向商榮學習過商朝的禮製。公元前551年(21歲),曾任東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後,通曉上下古今之變,他是我國古代,具有極大智慧的思想家與哲學家。
他看到了矛盾正反兩麵互相轉化的法則,他在《老子》一書中曰:“福兮禍所之伏;禍兮福之所倚。”、“柔弱勝剛強”、“曲則全”、“終不為自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等,充滿了辯證法。
同時他還意識到,量變的積累將產生質變,他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他提倡:“少私寡欲”,主張:“無為而治”、“行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認為:宇宙間和人類的一切總是“變化無常”的(“飄風不終朝,聚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一《老子》)。
他指出:“淵兮似萬物之宗”(萬物都是從‘道’而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老子》
注意:“道”為精神的東西,是思想、是意識形態,精神的東西產生了物質的“萬物”,這與唯物主義的物質為第一,完全相悖了。
思維與存在的關係,是唯物與唯心的根本的問題。意識、思維隻是人腦的一種機能和屬性,是客觀事物的主觀映象。
當然要說明一點的是,我們不能要求二千五百年前的諸子百家,都能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天、地、人、鬼、神與萬物”。
不過老子又說:“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複”是循環的意思,老子能看到這一點已很不錯了。事物之發展、否定之否定,隻是不是簡單的循環,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一次比一次更高級的變化。)
不管怎麽說,二千五百年前的老子,不愧為一個具有極大智慧的思想家與哲學家。孔子就曾請教過老子,並說老子的思想境界,像太虛境界的一條龍,分不清他是人,還是神。
孔子請教老子的的大意是:“我研究了‘六經’自以為非常精通了,可是我周遊列國,遊說諸侯,誰都不采用,是什麽道理呢?”老子含蓄的說:“也許你的學問已不合時宜吧?”老子張開嘴又問孔子:“你看,我還有牙齒嗎?”孔子說:“沒有了”老子說:“你再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孔子說:“在的”。老子說:“你知道我的意思嗎?”孔子說:“你的意思是;硬的容易掉,軟的容易保留?”老子點頭無語。
老子主要有五千言的《道德經》(也稱《老子》),此書分《上篇》,也就是《道經》:講述了宇宙的根本,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以及陰陽變幻的微妙。
《下篇》,也就是《德經》:講述了處世的方略,人事的進退之術,以及長生久世之道。《上篇、下篇》合稱為《道德經》。
世界有五大教派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老子則是道教的創始人。唐代的皇帝姓李,與老子同姓,曾兩次下詔,弘揚道教,並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又加封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晚年的老子退隱沛縣(今江蘇沛縣)躬耕授徒,講道論德。後西入關中,客死於秦。其思想一直流傳至今,影響著我國兩千多年。
莊 子 無 為------31
莊子,也叫莊周(名周),字子休,是宋國蒙城人(今河南商邱縣東),其活動期大約是在公元前365年~公元前290年。做過漆園小吏,不久便辭職迴家,從事講學、著書,過著隱居的生活。
其一生貧困,窮途潦倒,且放蕩不羈,曾向監河侯貸米度日。然而,他則是,我國道家學說的集大成者。
楚威王商(公元前339年~公元前328年在位),聞其名曾用重金相聘,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我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誌焉。”
莊周看破一切,他樂觀的認為:“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載我於形、勞我一生、易我一老、息我一死,於無形。”他又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他做夢的時候,夢見自己成為了一隻蝴蝶,很快樂。
其妻死後,莊子鼓盆而歌。他的好友惠施前去吊唁,很是驚訝!莊子說,你不懂,這是天命的自然變化啊!
莊子代表著道家的思想,主要著作有《莊子》一書,唐朝時又稱為《南華經》。該書分《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等,三十三篇文章。《雜篇》,以寓言、小故事來說明自己的思想。
莊子說:“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在《莊子•;;知北遊》中,莊子描寫了一位叫東郭子的人來請教:“‘道’在什麽地方?”
莊子迴答:“‘道’是無處不在的。”東郭子問:“到底在什麽地方呢?”莊子迴答:“在螻蛄和螞蟻的身上。”東郭子問:“怎的這樣抵下呢?”莊子迴答:“在小的稗子裏麵。”東郭子問:“怎的更加低下呢?”莊子迴答:“在瓦甓裏麵。”東郭子問:“怎的又更加低下呢?”莊子迴答:“在屎尿裏麵。”
東郭子認為莊子在戲弄自己,不說話了。莊子說:“你叫我明白的說出‘道’在什麽地方?‘道’是無處不在的,就在這些小的地方啊!你怎麽不高興了呢?”
什麽是“道”? 筆者以為:凡是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就是“道”,“道”它存於一切發展的、宏觀與微觀的事物之中,並隨之發展。問題是我們是否能發現它,掌握它。“道”從不遠人,問題是我們人類是否願意,親近於“道”。“道”有“大道”、“小道”也!
筆者就此想進一步的闡述一下,大與小的概念不僅存在於客觀的世界之中,還存在於哲學領域裏的思維之中,這是一種“非物質的大與小”。換一句話說,大與小不僅僅是眼界中的大小,還有心靈之中的大與小。
附“庖丁解牛”:
庖丁用係著鈴鐺、不大、也不快的刀在音樂聲中,以舞蹈的形式,合著節拍很快就將一頭牛解剖完了。
這個典故就告訴了我們,庖丁已將日常的工作,從熟練上升到了藝術的境界,他隻不過是在骨與骨之間下刀而已!庖丁善於發現事物的特征,疏於技,而在於道矣!
我們說二千三百年前的莊子,在這個問題上,能看到“道”無處不在,是多麽的難能可貴,可謂偉大也!
莊子在《莊子•;德充符》中,描敘了孔子的一件事,供大家欣賞、了解: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魯國有位禿者叫叔山,他無腳趾),鍾見仲尼(常去見孔子),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孔子討厭他,故說你修身不謹慎,所以斷足,你一再來我這裏請教,對你何用。)’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來也,猶與尊足者存,吾是以務全之也。(我自知德行不夠,故更加重視自己的修身。我雖斷足,來這裏,我以為我是同正常人一樣,為了人的全德。)…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我以為你孔子是有涵養的聖人,故來請教你,雖知你也同庸俗的人一樣;竟因我斷足便是缺德,而不能來請教)’孔子曰:‘丘則陋矣!(孔子自覺慚愧)’”
莊子一生不願為官,崇尚自然,反對政權,主張無為而治,全身保身,與道為一。其哲學思想博大精深,影響巨大。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莊子則說:“己所甚欲,也勿施於人。”這又比孔子的思想境界高了一層。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社會由奴隸主義製度向封建主義製度過渡,百家思想相互對立。
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維護著落後的奴隸主義製度。而以李悝(李克)、吳起、商鞅、韓非等諸多的法家則要求變革。以楊朱、老子、莊子為首的道教,則消極的主張“無為而治”。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則又脫離階級的觀點,主張不同階級的人都能:“兼愛、非攻”,希望能有“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的“大同”世界。
然而,筆者以為:對上敘和下麵將敘的,我國古代的幾位思想家的思想,都應該運用曆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以及階級與階級的觀點,去批判性的加以吸收。尤其不能脫離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去看待他們。
在奴隸製向封建製轉化的過程中,不同的階層與統治階層之間的關於對待:“天”、“地”、“神”、“道”、“禮”、“法”、“孝”、“德”、“仁”的,不同的思想之間,存有鬥爭,是一點都不奇怪的。
所以筆者以為: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曆史,對於先秦諸子的、百花齊放,百花爭鳴的思想流派,則是我國燦爛文明發展史的一部分。
對此,我們應該認真的加以研究,不能苛刻於先人,就像我們不能要求古人能懂得今天人類的高科技一樣。我們隻能去其糟粕(例:莊子的無為、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取其合理的部分或內核,以豐富我們的思想領域,及了解與掌握我國古代思想領域的發展過程。
儒 家 荀 子------32
荀子名況,又稱荀卿,趙國人,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38年,應是荀子的活動期。曾在齊國的稷(ji)下三任祭酒,曾到秦國考察過,晤見過範睢,後迴趙國與孝成王議兵。晚年應楚春申君召聘,受任蘭陵(晉山東蒼山西南)令,後著書終老。
荀子所處的時代是戰國的末期,這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他的思想代表了自孔子之後的、新興的“禮表、法裏”的思想。
荀子十五歲時,就在齊國遊學。當時有許多文化人都集中在齊國,荀子學了不少的東西,接觸了許多不同的思想流派。他雖是儒家,崇奉孔子,但他對儒家本身,有不同的看法。他把儒家分為“俗儒”、“雅儒”、“賤儒”和“大儒”等。
他迴趙國後,曾和趙國孝成王丹(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44年在位)討論過怎樣用兵。他在《荀子•;;議兵》中說:“善附民者”,才是“善用兵”;反之,如果“士民不親附,則湯武(‘湯’為商朝滅夏朝的第一位君王,‘武’為周朝滅商朝的第一位君王)不能以必勝。”其言對也。
荀子雖是儒家,但他反對複古和托古,他對他的先知孟子的“言必稱堯舜”,行必“為神農之言”,認為是一種欺騙,都是“唿先王以欺愚者”。
荀子認為天不是神,一切的貧病禍兇並不是出自天意,是各人自己所為。他在《荀子•;;天論》中指出:“疆本(務農)而節用,則天不能貧(天不能使他貧困);養備而動時(營養足而動作順時),則天不能病(天不能使他生病);循道而不貳(循道而沒有差錯),則天不能禍(天不能禍害他)。”
同時他又指出:“本荒而侈(農桑荒而又奢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衣食不足,而又不努力),則天不能使之全(天是不能給你辦法的);倍道而妄行(背道而行),則天不能使之吉。”
荀子在《荀子•;解蔽》中還指出:“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間,疑玄之時正之(人們以為有鬼,大都在精神恍惚或失常之時)。”
雖然荀子是儒家思想的傳經大師,與孟子齊名。但他主張:人性“性惡論”。他在《荀子•;;性惡》中說:“生而有疾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人生有欲,有欲必爭奪”,這就是他的根據。
但他在《荀子•;正名》中又說“天常有道,地常有法,並無鬼神”、“徵知(要知道),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主觀是客觀事物的反映)”
筆者以為:荀子與中庸的孔子、唯心的孟子相比較而言,還是比較唯物的。他以上許多的觀點(除人性的“性惡論”),就今天看來也非常正確。
《荀子》一書,是記錄荀子思想的主要著作,上、下共三十二篇。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哲學、倫理學、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學、邏輯學、科學、藝術等諸多方麵,博大精深。
《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四著被譽為先秦諸子的四大支柱。
關於“性善”與“性惡”之討論:
亞聖孟子主張“性善論”。而荀子則主張“性惡論”,“人生有欲,有欲必爭奪”,這就是他的根據(是啊!君不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著名的《三字經》,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人性的本身到底是性善?還是性惡?這個問題自古以來就一直為人們所爭論不休。
筆者以為:無論看什麽問題,都不能脫離現實的社會背景,隻要是在階級社會中、隻要是在商品的社會中、在按勞分配(而不是按需分配)的社會製度下,人們所創造的物質商品還不夠極大的豐富(即:不是大同世界),人性就會出現善與惡,就會出現善與惡的互相轉換。
人性的最初是不具備什麽善與惡的,最最關鍵的問題是:看你最初是在什麽樣的環境中成長和接受什麽樣的教育。近朱者赤,近墨者自然黑,這就如同炎黃的子孫自然而然的就會說漢語,美國人的子孫自然而然的就會說英語,這一點都不奇怪!由狼帶大的孩子,就是一個狼孩,他連基本的人性都不可能具有。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入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善者,不以為善,認為這是正常的。惡者,不以為惡也,認為這是應該的!這就提出了善與惡的轉化問題。
法 家 韓 非------33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韓國的王子之一,口吃。他與秦國的宰相李斯曾都在荀況的門下學習,反對傳統的禮治而提倡法治。
他曾多次上書韓王,建議變法強國,未被采納,後發憤著書立學,已明己誌。他繼承了荀子的哲學與政治思想,是戰國末期總結諸子學說的思想家與法學巨子。
首先,他見到韓國的用人和行政的腐敗,批評說:“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而主張:去除無用的蠹(du)蟲、要變法強國、重刑罰。
提出:“以法為主”,“法(法治)、術(馭人之術)、勢(自然之勢、人設之勢)”,相結合的、封建專製君王的,必不可少的政治理論。
在《說疑》中他提出:“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是在焉,從而舉之;非在焉,從而罰之”。
在《難勢》中他說:“抱法處勢,則治”。隻可惜,他的建議被韓桓惠王(公元前272年~公元前238年在位)拒絕了。
其主要著作有:《孤憤》、《十過》、《五蠹》(是指舞文弄墨的文人、翻雲覆雨的政客、仗義疏財的遊俠、欺上網下的親信者、追求物質享受的商人)、《內諸》、《外諸》、《說難》、《解老》、《喻老》(是對《老子》一書的注釋)、《說林》、《問田篇》、《難勢》、《六反篇》、《顯學》、《定法》、《用人》…等五十五篇文章,十餘萬言,後人收集為《韓非子》一書。
韓非的主張,反映了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他針對貴族的世襲製和無功受祿,以及各種思想流派的現象提出:(一)加強君主集權製,剪除貴族豪門勢力。(二)用法令限製人身自由,禁錮各種思想流派。(三)厲行賞罰,獎勵耕戰,謀求富強。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
可以說他是先秦法家,諸子學說中思想體係最嚴密、認識最深刻、提出的政策也最可行的集大成者。
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讀其書、慕其名,至書韓王、強邀他使秦。公元前233年,他出使秦國,請求見秦王嬴政,上書說:“願平六國,而助秦完成霸業。”而李斯知其才能在己之上,出於嫉妒,他盡讒言秦王,與姚賈合夥將韓非毒死於獄中。一代英才,死於非命,年僅48歲。
下麵擇錄《韓非子》卷第一中的“初見秦第一”中的第一句,及“鄭人買履”供大家鑒賞:
初見秦第一:
“臣聞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言而不當,亦(也)當死。雖然,臣願悉言所聞,唯大王裁其罪。臣聞天下陰燕、陽魏(燕北,故謂陰、魏南,故謂陽)…”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生。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市,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可笑的是:西漢的劉安在《淮南子•;;說林訓》中又還敘了一個“削足適履”的成語)
魏 國 西 門------34
魏、趙、韓、三家獨立為國之後(周天子在公元前403年認可),魏國發展最快,原因是魏文侯魏斯在位期間(公元前424年~公元前387年)能任用賢能。
西門豹當時被派到鄴城去當太守。鄴城之外有漳水由西而來,向東而去,應該很富庶。可是他到任一看,田野荒蕪,人煙稀少。
他一打聽,才知道當地的官吏、豪紳與巫婆串通一氣說:“為了不讓漳水泛濫,必須每年給河伯娶媳,送一女子到河中,有錢的可以出錢,沒錢的必須出人。”
西門豹明白之後,在給河伯娶媳的那天,他叫衛兵將送入河中的姑娘拉上來,對巫婆說:“這人不漂亮,你去對河伯說,過兩天一定送一個漂亮的姑娘來!”說完就叫衛兵將巫婆扔到河裏去了。
過了一會,他又對地方官吏與豪紳說:“巫婆真是老了,不中了,怎麽還不迴來呢?再派兩個弟子去吧!”衛兵又扔下巫婆的兩個女弟子。
又過了一會,西門豹對一官吏說:“看來隻有你去一趟了!”接著又把他扔下河了。最後對豪紳說:“還要麻煩你們幾位…”。
此事之後西門豹帶領百姓挖河開渠,飲水灌溉,漳河兩岸百姓安居樂業了。
魏國地處函穀關內的河南、山西之中原地區。首都洛陽(後來的),人煙稠密,地平而肥沃,南有汴河,西北有渭河,以長城與秦相隔。
而魏文侯魏斯在位期間,由於重用了西門豹、李悝(即李克,子夏弟子)、樂羊、及大軍事家吳起,使得魏國最早向封建主義製度進行過渡,在諸多諸侯國中逐漸最為強大。然而好景並不長,舊勢力極其頑固,昏君也多得是。
附李悝、吳起之簡介:
李悝(公元前445年~公元前395年任相)變法的主要內容為:(一)廢除世襲爵位製度,采取食有勞、祿有功的政策。(二)將國家之地分給農民,采取低稅賦政策。(三)製定《法經》六篇(盜、賊、囚、捕、雜、具法),以法治國(李悝為我國最早的法家也,他的《法經》也是我國最早的法典)。
吳起變法:(一)製定了許多抑製王室、貴族的政策。(二)整頓吏製。(三)整頓財物,節約開支。(四)變革軍事。
大 才 吳 起------35
公元前403年,衛國人吳起(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曾師事於曾子和子夏,在魯任職。吳妻是齊國人,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