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 儒 墨 子------26
春秋時期,是奴隸主義製向封建主義製度過渡的時期。孔子、孟子為春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然而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反對當時盛行的儒家學說的學派,這些學派與儒家孔、孟的學說開始針鋒相對了。
墨子,名翟,於孔子死後幾年出生,大約出生於公元前478年,卒於約三家分晉時期(公元前392年)得天86年。他是宋國(宋公族目夷氏之後)人,長期居住在魯國,宋昭公時曾受任為大夫。
他出生於賤人階層,父親是位能工巧匠,故其很早就是一位巧木匠了。因生長在魯國,故他在9歲時開始“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但不久便發現,儒家的這一學說都對奴隸們不利,故後來他反對儒家的這一學說了。
他創立了墨家學派,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有十大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天誌、明鬼、非樂、非命。希望“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
他說:“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他又說“仁人之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希望“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等等。
他一生儉撲,著短衣、履草鞋、吃粗糧、反對貴族的浪費,且具有科學的認真態度。一次他問一儒者說:“何故為樂?”那儒者答曰:“樂以為樂也。”墨子認為迴答的不具體,就比喻說:“今我問曰,‘何故為室?’你答複說‘冬避寒,夏避暑,室以為男女之別。’這樣你就告訴了我為室之故,今我問曰:‘何故為樂?’你答複:‘樂以為樂。’是猶問‘何故為室’,你答複‘室以為室’一樣。”我們可見墨子的認真態度。
他的思想與學說在《墨子》一書中得到集中體現。該書是由墨子的弟子,根據墨子的言論整理而出,全書共分五個部分,七十一篇。但現存隻有如下部分:第一部分是《修身》等七篇,第二部分是《兼愛》等十篇,第三部分是《經上、經下》等六篇,第四部分是《公輸》等五篇,第五部分有《備城門》等十一篇。
該書涉及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諸多方麵,是我國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不朽著作。
墨子處於一個各國相互吞並的戰爭年代,廣大民眾飽受戰爭之苦,所以他站在平民與弱小國家的立場上提出了《兼愛》、《非攻》的主張(在《非攻》中他指出:“今天下好戰之國為齊、晉、楚、越”)。
他聽說楚國的大夫公輸般(魯班:約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是我國古代建築、木工、器械工藝方麵的大師。鋸子、刨子、墨鬥均為其發明,被木匠們稱為“祖師爺”),做了一個可以移動的攻城雲梯,要去攻打宋國。
公元前444年,善守的墨子,從魯國走了十天十夜,走破了腳底的皮,用衣服裹住腳,趕到楚國的郢(ying)都(今湖北宣城),拜見了他的這個同鄉公輸般。
首先公輸般謂其曰:“夫之何命焉為(你為何而來)?”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願籍子殺之(北方有人侮辱我,請你幫我殺之)。”公輸般不悅。子墨子曰:“請獻(送你)十金。”公輸般曰:“吾義(我仁義)固不殺人。”(《墨子•;;;公輸般》)。墨子對公輸般說:“既為君子唿,又何故要攻宋?”公輸般無言。
接著墨子見了楚惠王,之墨子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梁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人?”王曰:“必為竊疾矣。”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裏,宋之地,方五百裏,此猶之軒與敝輿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之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般》)。
上文大意是:墨子見了楚惠王說:我聽說有人有華麗的車子卻要偷鄰人的破車子,自己有錦衣卻要偷他人的破衣服,吃著魚肉卻要偷人家的糟糠,不知是什麽樣的人?
楚惠王說:此人有竊疾。墨子說:楚國方圓五千裏,宋國僅五百裏,楚為魚米之鄉,宋土地貧瘠,楚去攻宋國,這與竊疾有何異?楚惠王說:公輸般為我造了雲梯,吾攻宋必勝也!
繼而墨子坐地演習,運用自己的器械與技術,破解了魯班的九種進攻方法。楚惠王不得不放棄了進攻宋國的想法。
這就是有名的墨子用小人的方法,對付了君子的公輸般。又用君子的方法,對付了小人楚王,及守城、破雲梯的故事。(可笑的是,他離楚迴宋,宋國的守城官卻不讓他進城,他隻好迴魯國去了。)
公元前405年,墨子約七十四歲的時候,他出以對人民的同情,同樣說服了齊王,中止了齊國對魯國的進攻。他八十餘歲時,仍不怨其煩的勸阻了楚國攻打鄭國。後他老死於楚國。
晉靈公夷皋(公元前620年~606年在位)殘暴,以殺人取樂(見前節“巧妙勸阻”),墨子在《墨子•;;;法儀》中指出:對這樣的國君忠心,是“法不仁”,“法不仁”則“不可以為法”。後來的趙穿之殺了晉靈公,墨子認為是無可非議的事。
孔子,他倡正名,認為:“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奴隸們不得說長道短)”。他的學生宰予,反對行三年之喪,他罵宰予為“不仁”,破壞了“父父、子子”的名分。陳成子殺了齊簡公壬(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80年在位),孔子為了維護“君君、臣臣”的名分,在魯哀公蔣的麵前,力主對齊進行討伐。
墨子在《墨子•;;;兼愛》中指出:你孔子自己說的“陳恆(成子)弑(shy)其君,民之不與半”,如果反映正確,他收賦稅隻“以小鬥收之”,他貸“予民”,則“以大鬥”貸之,有一半人擁護他,不是陳成子的大逆不道,是齊簡公的殘酷剝削,為了名分而進行討伐是不對的。
墨子認為孔子的倡正名是為了挽迴舊的奴隸製度,他在《墨子•;;;兼愛》中指出:“必有以易之” (“易”為代替之義)。在《墨子•;;;貴義》又指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以”為符合之義,“名”為某種政治製度下的一切製度與禮儀,“取”為趨勢之義。)其義是說:正什麽名!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究其墨子的一生,有兩大成就:一,他創立了墨家學說。二,在木工與器悈的製造與發明方麵,不亞於魯班。可以說是當時社會先進的生產力的代表(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說: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隻因其思想方麵的巨大成就而被疏忽。
毛澤東同誌對墨子做過如下的評價:“墨子是個勞動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聖人…是古代辯證唯物論大家。”
墨子作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十大主張,主張“兼愛、非攻”,希望“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這是無可非議的。
然而,墨子的主張並沒有行得通,究其原因,筆者以為:墨子身初戰國的初期,那是一個奴隸製社會向封建社會剛剛開始轉變的時期,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互相兼並的、戰火紛飛的年代。
而墨子脫離了階級的觀點,在儒家思想盛行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的戰國時期,主張不同階級的人都能“兼愛、非攻”。這就如同在奴隸製、封建製的君主立憲製的社會中,你提出了人是由猴子之類的動物演變而來的、上帝是沒有的、那你恐怕是要遭到人們的唾罵和被處於絞刑的。
在人們的思想境界還沒有達到某種程度的時候、在社會的進程還沒有達到那個時期,即使你的觀點、理論是正確的,也不能行得通,我們需要等待。墨子在戰國的初期就提出了共產主義的思想觀點,沒能行得通是必然的。
然而,墨子完全不同於儒家,他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的一個人!墨子是偉大的。
關於墨子的思想和行為,筆者隻介紹到這裏。春秋、戰國的時期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期,孔子為了正名,力主魯去伐齊,在這裏摘錄一段墨子在《墨子•;;;天誌》中的一段反映現實的、譴責的話,供大家參考,比較一下墨子與孔子的差異:
“今…大國之君寬然(傲然)曰:‘吾處大國而不攻小國,吾何以為大哉?’是以差論爪牙之士,比列其舟車之卒伍(驅武裝力量,分水陸兩路之意),以攻伐無罪之國,入其溝(這裏的溝是指,在西周時期就定下的:百畝為一夫,十夫為一溝,十溝為一井的井田製)境,刈(yi割之意)其禾稼,斬其樹木,殘其城郭,以抑(填之意)其溝池,焚燒其祖廟,攘殺其犧牲(‘犧牲’為家禽之意)。民之格者(‘格’為不馴服之意)剄(jing割頸之意)拔之,不格者則係操(用繩子捆綁)而歸,丈夫(男人)以為仆圉(yu馬廊)胥靡,婦人以為舂酋(此兩句為家奴之意)。”
我們可見戰國時期統治者的心態,無怪,戰國時期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期。 這正如清朝末期的嚴複所指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指生存的競爭與自然的淘汰)。
時至如今,落後了就要挨打,故而一個國家需要:民富,國則強。國富,兵則強。兵強,則民、國安也。
春 秋 小 結------27
我國的春秋時期,是一個奴隸製社會向封建製社會,過渡的一個重要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奴隸製社會領主經濟的井田製逐漸解體,而封建製的經濟地主私有製逐漸形成。
政體上:周朝在滅了商朝之後,給功勞大的人和皇親國戚封國土、建諸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大小實力不等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間互相吞並著。
這個時期,在名義上雖然還是以周朝天子為主體的國家。但在體製上,已基本是以五霸各諸侯國為主體的,會盟各國形式。
經濟上:社會的生產力在這個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鐵器的發明和耕牛的使用,以及農田與水利的開發。諸如:鄭國開發湖南新鄭一帶、薑人開發山西的、東南部的農田等等,以及楚國開發今安徽壽南縣、吳國開發今揚州一帶的水利等。
過去的土地為國家與諸侯、貴族所有。隨著土地私有製的出現,出現了稅製。這一製度的實行,基本上為封建製度打下了基礎。
思想文化上:出現了以孔、孟為代表的、維護奴隸主義製度的儒家思想。同時也出現了反對儒家思想,主張“兼愛、非攻”,希望“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的墨家思想。
軍事上:各國之間的戰爭,從來沒有間斷過。相互吞並的結果,小國不斷的消亡,五霸逐步形成。以孫武為代表,將軍事上升到了係統的理論階段。
科技上:在《春秋》一書中,對日月食已有明確記載。在春秋的中期,已將一年分為四季,並定為365天零6個小時。人們以普遍的運用《九九表》。魯班、墨子在木器與機械方麵,具有重大的發明與貢獻。金屬的彈簧已產生。
春秋時期的吳國、越國鑄造、鍛打出著名的幹將、莫邪劍(幹將、莫邪為夫婦,今蘇州仍存有幹將路、莫邪路,紀念至今。這兩把劍,就是著名的、春秋時期的吳王劍與越王勾踐劍)。另外我國在春秋時期,鑄有著名的十大名劍(幹將、莫邪、湛盧、魚腸、巨闕、純鈞、勝邪、泰阿、工布、龍淵)均為幹將與徒弟歐冶子所鑄。這個時期,我國的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頂峰。
春秋時期,是奴隸主義製向封建主義製度過渡的時期。孔子、孟子為春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然而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反對當時盛行的儒家學說的學派,這些學派與儒家孔、孟的學說開始針鋒相對了。
墨子,名翟,於孔子死後幾年出生,大約出生於公元前478年,卒於約三家分晉時期(公元前392年)得天86年。他是宋國(宋公族目夷氏之後)人,長期居住在魯國,宋昭公時曾受任為大夫。
他出生於賤人階層,父親是位能工巧匠,故其很早就是一位巧木匠了。因生長在魯國,故他在9歲時開始“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但不久便發現,儒家的這一學說都對奴隸們不利,故後來他反對儒家的這一學說了。
他創立了墨家學派,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有十大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天誌、明鬼、非樂、非命。希望“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
他說:“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他又說“仁人之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希望“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等等。
他一生儉撲,著短衣、履草鞋、吃粗糧、反對貴族的浪費,且具有科學的認真態度。一次他問一儒者說:“何故為樂?”那儒者答曰:“樂以為樂也。”墨子認為迴答的不具體,就比喻說:“今我問曰,‘何故為室?’你答複說‘冬避寒,夏避暑,室以為男女之別。’這樣你就告訴了我為室之故,今我問曰:‘何故為樂?’你答複:‘樂以為樂。’是猶問‘何故為室’,你答複‘室以為室’一樣。”我們可見墨子的認真態度。
他的思想與學說在《墨子》一書中得到集中體現。該書是由墨子的弟子,根據墨子的言論整理而出,全書共分五個部分,七十一篇。但現存隻有如下部分:第一部分是《修身》等七篇,第二部分是《兼愛》等十篇,第三部分是《經上、經下》等六篇,第四部分是《公輸》等五篇,第五部分有《備城門》等十一篇。
該書涉及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諸多方麵,是我國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不朽著作。
墨子處於一個各國相互吞並的戰爭年代,廣大民眾飽受戰爭之苦,所以他站在平民與弱小國家的立場上提出了《兼愛》、《非攻》的主張(在《非攻》中他指出:“今天下好戰之國為齊、晉、楚、越”)。
他聽說楚國的大夫公輸般(魯班:約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是我國古代建築、木工、器械工藝方麵的大師。鋸子、刨子、墨鬥均為其發明,被木匠們稱為“祖師爺”),做了一個可以移動的攻城雲梯,要去攻打宋國。
公元前444年,善守的墨子,從魯國走了十天十夜,走破了腳底的皮,用衣服裹住腳,趕到楚國的郢(ying)都(今湖北宣城),拜見了他的這個同鄉公輸般。
首先公輸般謂其曰:“夫之何命焉為(你為何而來)?”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願籍子殺之(北方有人侮辱我,請你幫我殺之)。”公輸般不悅。子墨子曰:“請獻(送你)十金。”公輸般曰:“吾義(我仁義)固不殺人。”(《墨子•;;;公輸般》)。墨子對公輸般說:“既為君子唿,又何故要攻宋?”公輸般無言。
接著墨子見了楚惠王,之墨子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梁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人?”王曰:“必為竊疾矣。”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裏,宋之地,方五百裏,此猶之軒與敝輿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之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般》)。
上文大意是:墨子見了楚惠王說:我聽說有人有華麗的車子卻要偷鄰人的破車子,自己有錦衣卻要偷他人的破衣服,吃著魚肉卻要偷人家的糟糠,不知是什麽樣的人?
楚惠王說:此人有竊疾。墨子說:楚國方圓五千裏,宋國僅五百裏,楚為魚米之鄉,宋土地貧瘠,楚去攻宋國,這與竊疾有何異?楚惠王說:公輸般為我造了雲梯,吾攻宋必勝也!
繼而墨子坐地演習,運用自己的器械與技術,破解了魯班的九種進攻方法。楚惠王不得不放棄了進攻宋國的想法。
這就是有名的墨子用小人的方法,對付了君子的公輸般。又用君子的方法,對付了小人楚王,及守城、破雲梯的故事。(可笑的是,他離楚迴宋,宋國的守城官卻不讓他進城,他隻好迴魯國去了。)
公元前405年,墨子約七十四歲的時候,他出以對人民的同情,同樣說服了齊王,中止了齊國對魯國的進攻。他八十餘歲時,仍不怨其煩的勸阻了楚國攻打鄭國。後他老死於楚國。
晉靈公夷皋(公元前620年~606年在位)殘暴,以殺人取樂(見前節“巧妙勸阻”),墨子在《墨子•;;;法儀》中指出:對這樣的國君忠心,是“法不仁”,“法不仁”則“不可以為法”。後來的趙穿之殺了晉靈公,墨子認為是無可非議的事。
孔子,他倡正名,認為:“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奴隸們不得說長道短)”。他的學生宰予,反對行三年之喪,他罵宰予為“不仁”,破壞了“父父、子子”的名分。陳成子殺了齊簡公壬(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80年在位),孔子為了維護“君君、臣臣”的名分,在魯哀公蔣的麵前,力主對齊進行討伐。
墨子在《墨子•;;;兼愛》中指出:你孔子自己說的“陳恆(成子)弑(shy)其君,民之不與半”,如果反映正確,他收賦稅隻“以小鬥收之”,他貸“予民”,則“以大鬥”貸之,有一半人擁護他,不是陳成子的大逆不道,是齊簡公的殘酷剝削,為了名分而進行討伐是不對的。
墨子認為孔子的倡正名是為了挽迴舊的奴隸製度,他在《墨子•;;;兼愛》中指出:“必有以易之” (“易”為代替之義)。在《墨子•;;;貴義》又指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以”為符合之義,“名”為某種政治製度下的一切製度與禮儀,“取”為趨勢之義。)其義是說:正什麽名!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究其墨子的一生,有兩大成就:一,他創立了墨家學說。二,在木工與器悈的製造與發明方麵,不亞於魯班。可以說是當時社會先進的生產力的代表(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說: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隻因其思想方麵的巨大成就而被疏忽。
毛澤東同誌對墨子做過如下的評價:“墨子是個勞動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聖人…是古代辯證唯物論大家。”
墨子作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十大主張,主張“兼愛、非攻”,希望“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這是無可非議的。
然而,墨子的主張並沒有行得通,究其原因,筆者以為:墨子身初戰國的初期,那是一個奴隸製社會向封建社會剛剛開始轉變的時期,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互相兼並的、戰火紛飛的年代。
而墨子脫離了階級的觀點,在儒家思想盛行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的戰國時期,主張不同階級的人都能“兼愛、非攻”。這就如同在奴隸製、封建製的君主立憲製的社會中,你提出了人是由猴子之類的動物演變而來的、上帝是沒有的、那你恐怕是要遭到人們的唾罵和被處於絞刑的。
在人們的思想境界還沒有達到某種程度的時候、在社會的進程還沒有達到那個時期,即使你的觀點、理論是正確的,也不能行得通,我們需要等待。墨子在戰國的初期就提出了共產主義的思想觀點,沒能行得通是必然的。
然而,墨子完全不同於儒家,他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的一個人!墨子是偉大的。
關於墨子的思想和行為,筆者隻介紹到這裏。春秋、戰國的時期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期,孔子為了正名,力主魯去伐齊,在這裏摘錄一段墨子在《墨子•;;;天誌》中的一段反映現實的、譴責的話,供大家參考,比較一下墨子與孔子的差異:
“今…大國之君寬然(傲然)曰:‘吾處大國而不攻小國,吾何以為大哉?’是以差論爪牙之士,比列其舟車之卒伍(驅武裝力量,分水陸兩路之意),以攻伐無罪之國,入其溝(這裏的溝是指,在西周時期就定下的:百畝為一夫,十夫為一溝,十溝為一井的井田製)境,刈(yi割之意)其禾稼,斬其樹木,殘其城郭,以抑(填之意)其溝池,焚燒其祖廟,攘殺其犧牲(‘犧牲’為家禽之意)。民之格者(‘格’為不馴服之意)剄(jing割頸之意)拔之,不格者則係操(用繩子捆綁)而歸,丈夫(男人)以為仆圉(yu馬廊)胥靡,婦人以為舂酋(此兩句為家奴之意)。”
我們可見戰國時期統治者的心態,無怪,戰國時期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期。 這正如清朝末期的嚴複所指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指生存的競爭與自然的淘汰)。
時至如今,落後了就要挨打,故而一個國家需要:民富,國則強。國富,兵則強。兵強,則民、國安也。
春 秋 小 結------27
我國的春秋時期,是一個奴隸製社會向封建製社會,過渡的一個重要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奴隸製社會領主經濟的井田製逐漸解體,而封建製的經濟地主私有製逐漸形成。
政體上:周朝在滅了商朝之後,給功勞大的人和皇親國戚封國土、建諸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大小實力不等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間互相吞並著。
這個時期,在名義上雖然還是以周朝天子為主體的國家。但在體製上,已基本是以五霸各諸侯國為主體的,會盟各國形式。
經濟上:社會的生產力在這個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鐵器的發明和耕牛的使用,以及農田與水利的開發。諸如:鄭國開發湖南新鄭一帶、薑人開發山西的、東南部的農田等等,以及楚國開發今安徽壽南縣、吳國開發今揚州一帶的水利等。
過去的土地為國家與諸侯、貴族所有。隨著土地私有製的出現,出現了稅製。這一製度的實行,基本上為封建製度打下了基礎。
思想文化上:出現了以孔、孟為代表的、維護奴隸主義製度的儒家思想。同時也出現了反對儒家思想,主張“兼愛、非攻”,希望“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的墨家思想。
軍事上:各國之間的戰爭,從來沒有間斷過。相互吞並的結果,小國不斷的消亡,五霸逐步形成。以孫武為代表,將軍事上升到了係統的理論階段。
科技上:在《春秋》一書中,對日月食已有明確記載。在春秋的中期,已將一年分為四季,並定為365天零6個小時。人們以普遍的運用《九九表》。魯班、墨子在木器與機械方麵,具有重大的發明與貢獻。金屬的彈簧已產生。
春秋時期的吳國、越國鑄造、鍛打出著名的幹將、莫邪劍(幹將、莫邪為夫婦,今蘇州仍存有幹將路、莫邪路,紀念至今。這兩把劍,就是著名的、春秋時期的吳王劍與越王勾踐劍)。另外我國在春秋時期,鑄有著名的十大名劍(幹將、莫邪、湛盧、魚腸、巨闕、純鈞、勝邪、泰阿、工布、龍淵)均為幹將與徒弟歐冶子所鑄。這個時期,我國的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