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朝的聖旨傳到長安,孫孝哲對前麵提及的事項並沒有在意,對最後一句心領神會。因為他的母親與安祿山私通,因此得到安祿山特別寵愛,成了安祿山最寵信的心腹之一。現在他的護國大將軍、殿中監2頭銜上又加了一個官職:長安留守,相當於城防司令。在戰時,就是這一地區的最有權勢的長官。


    孫孝哲拿著聖旨對崔光遠:“皇上要求李隆基的餘孽,不準漏網。”崔光遠看過聖旨說道:“聖旨明確規定不準擾民,要保護市民。你不能隻注意對後麵的一句話,而忽略了主要內容。”


    孫孝哲蠻橫的說道:“那是你的事,我隻知道為安慶宗的報仇。”撇開崔光遠,挨家挨戶的搜查,拘捕唐朝的皇親國戚和逃跑官員的家屬。長安城中人心惶惶,平民百姓擔驚受怕。


    崔乾佑、田乾真、李歸仁三員前線大將的上表,又到了洛陽,他們上奏的內容不約而同,都是請求追擊唐玄宗,徹底消滅唐王朝。


    張通儒拿著三人的奏折,向安祿山上奏:“啟奏皇上,前線大將請求繼續追擊李隆基,和殘存的唐王朝。臣認為是大好時機,應該乘勝前進,痛打落水狗。”


    安祿山對上次眼痛的事,記憶猶新,心有餘悸,接過奏折,放在桌案上,沒有馬上迴複。禦史大夫嚴莊出班上奏:“啟奏陛下,李隆基和李唐朝廷的官員以及衛兵加在一起也不過四五千人,已經沒有戰鬥力了,大軍隻要追上他們,就能一網打盡。前線大將的請求正是時機,而且那些唐朝的皇親國戚和唐朝的官員行動緩慢。而我軍行動迅速,定能追上。”


    安祿山這些天眼睛雖然不舒服,但沒有出現那樣刺骨的疼痛,更加相信是上天要懲罰他,雖然心有餘悸,但不能明言。他說道:“李隆基向蜀地奔逃,早就過了扶風,離劍閣不遠了,我軍如果追急了,他會燒毀棧道,阻斷我軍的追擊。棧道是用了幾十年時間才修起來的,毀了多可惜啊。命令孫孝哲和李歸仁進軍長安,田乾真按原計劃迴守潼關,崔乾佑迴軍向東鎮守河東1準備配合史思明、蔡希德進攻郭子儀和李光弼,收複失去的河北及山西的地盤。”


    嚴莊再次跪奏:“啟稟陛下,臣認為潼關不需要重兵把守,奏請田乾真將軍帶兵追擊李隆基。漢朝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擊敗項羽的守將雍王章邯,沒有棧道同樣拿下了險阻。田將軍有勇有謀,文武雙全。即便李隆基燒毀棧道,他也有辦法,可以另外找到小路,進入蜀地。唐朝王室人員和跟隨的大臣,如果被全部擒獲,唐朝就滅亡了。那些抵抗我們大燕的軍隊就失去了主心骨。皇上再來招降或剿滅這些殘餘勢力,則事半功倍,大燕朝就能快速一統天下。”


    安慶緒上奏:“啟奏父皇,嚴大夫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田將軍又再次上表請求,前線和後方官員意見一致。擒賊先擒王,摧毀了李唐王朝,那些仍然在抵抗燕朝的唐朝殘餘勢力就失去了依靠,沒有了凝聚力,戰鬥力將大打折扣,要剿滅他們容易得多。請父皇三思。”


    三個重量級人物上奏追擊李隆基,徹底消滅李唐王朝。安祿山也知道,這是最好的辦法。但是他已經沒有心思追擊唐玄宗以及遷徙的唐王朝了。上次他發布追擊命令時,眼睛的疼痛,使他刻骨銘心。但嚴莊的上奏又合情合理,怎樣來迴答他呢?


    安祿山端正了一下身體,慢條斯理的說道:“嚴愛卿和晉王提出的方法,是推翻李唐王朝的好辦法之一。現在李隆基到蜀地去,唐朝名存實亡,已經沒有號召力了。棧道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我們燕朝建立之後,也需要交通,能保存下來,對社稷有利。我們不能把有用的東西都毀了,那是一種破壞。能夠保存的,就將它保存下來。那怕是多費一些力氣,我們也要將這些有大作用的東西保存下來。現在哥舒司空已經給他的學生李光弼、魯炅、來瑱寫了信,他們師徒感情深厚,如果這三人來投,中原的戰事就定了。所以追擊不追擊都是一樣,唐朝將成為曆史。潼關一仗,我們殲滅了唐軍二十萬主力。俗話說殺人一千自損八百,殲滅敵人二十萬,我軍也有損失,而且損失不小,讓他們四個軍團駐紮在城內,主要是為了休整。他們可是我們燕朝的主力,休整好了才能繼續戰鬥。”


    嚴莊又一次跪到堂下:“啟奏皇上,臣認為追擊李隆基是最好的辦法。眼前的事情就是要徹底推翻唐朝,留著李隆基就是禍根。如果不將他徹底鏟除,讓他死灰複燃,對大燕是極大的威脅。陛下是要江山呢,還是要顧惜那可以再修的棧道。因此臣再一次懇請皇上,以大局為重,對李隆基窮追猛打。”


    嚴莊今天跟安祿山較上勁了,從當前的局勢講,他無疑是對的。安祿山不能說眼疼的事,一時之間不好迴答。正在為難之際,突然接到報告,殿堂門有三個穿紫衣的人要見雄武皇帝。


    這件事正好給安祿山開脫,他不答嚴莊的請奏,大聲傳旨:“請他們上殿。”他認為敢在宮殿門前穿紫衣,指名要見他的人,一定有些來頭,所以加了一個請字。


    三人走進大殿,安祿山眼神不好,但聽到了達奚珣與三人的對話,早已聽出是陳希烈和張氏兄弟的聲音。這一下使他高興極了。竟然不顧身份,從龍椅上走了下來迎接他們。


    大殿之上所有的燕朝官員都感到驚訝,陳希烈和張氏兄弟也感到意外,他們在安祿山的麵前立即跪下。三人異口同聲的說道:“臣陳希烈、臣張均、臣張垍、參見雄武皇帝,皇上萬歲,萬萬歲。”


    安祿山放聲大笑,揮手說道:“免了、免了,我們原來同朝為官,用不著行此大禮。”他親自扶起三人,轉身對大殿之中的官員說道:“自從登基以來,朕今天最高興,因為這三位治國安邦的相才來投奔我大燕,治理國家,輔佐我建立新朝代,開創新基業。此乃百姓之福,朝廷之福也。”


    群臣一陣騷動,張通儒認識三人,也知道三人的才幹,立即上來與三人打招唿,讓他們站到大臣的行列。


    嚴莊不以為然,他還在想安祿山為何不迴答他的上奏的事,怎麽也想不出原因?唯一能解釋的,就隻有一個理由,安祿山要疏遠他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盛世風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百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百當並收藏盛世風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