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新兵的任務太艱巨了,而且直接關係到軍隊的戰鬥力。郭晞想出了新辦法,他將新兵分成兩部分分別訓練,一部分是軍官候選人,這部分人員不多,由他親自訓練,重點是軍隊管理,紀律條例,法規政策和行軍戰鬥時的信息傳遞,以及攻擊防禦陣法的應用等等。
對張尚等人來說,這些都是全新的課程,尤其是作戰指揮時的信息傳遞,相當麻煩。鼓聲是命令前進的,但一支攻擊軍隊,怎樣協調進攻,那一隊在前,那一隊殿後,每支軍隊的攻擊路線,攻擊節奏,全在這鼓聲和旗語之中。
鳴金收兵也是一樣,鑼聲是指揮軍隊撤退的,如何做到有序的後撤,全靠鑼聲的節奏來控製。
尤其是在敵人強攻的時候,如何能夠保持軍隊陣容不亂,減少傷亡,有序的撤出戰鬥,全靠撤退信號的傳遞。
戰爭是沒有常態的,有時瞬息萬變,如何駕馭,準確的信息傳遞,是保障勝利的有效途徑。因此熟練掌握準確的信息傳遞方法,是一線軍官的首要條件。
然而對張尚、宇文惠等人來說,這方麵的知識是空白,要在短時間內熟練掌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好在他們都是精英,接受能力很強,學習十分刻苦,所以進步很快。通過考核,這些人都達到了要求,郭晞十分高興。
郭晞的另一項任務是訓練快速反應部隊,按照郭子儀的意見,張尚擔任鎮將,項勇擔任鎮副。項猛、肖讓和王倫等人擔任戌主,一千人的隊伍,配備戰馬,單獨訓練。
這些都是新課目,這些武林人士,以前都沒有接觸過排兵布陣。現在要學習這全新的課題,即使他們都是出類拔萃之人,也相當困難。
張尚等人日夜加練,也不能在短期內掌握。郭晞向郭子儀建議,攻擊騎兵團(鎮)的訓練,先貫輸給每個人,然後在行軍的途中慢慢消化。
這天,傅煜垣將一輛四輪車推到訓練場中,張尚等人過來觀摩。隻見車上裝著一把一丈多長的鐵駑,上麵有七個箭道。
傅煜垣說道:“張尚,你來試試,能否開啟這鐵駑。”張尚過去使盡全身力氣,那鐵駑不動分毫。
傅晟上前搖動軸轉車,鐵駑一寸一寸的緩慢張開。隻聽一聲輕響,已然卡在拴上。他在箭道上裝上七支箭,對著三百五十步外的目標,放下機關。嗖,巨大的哨聲過後,箭矢已經射中了目標。
傅煜垣說:“高了,”傅晟上前調動瞄準的準星。郭晞來了,對傅煜垣說道:“老先生真了不起,能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將這些廢物弄好,解決了攻城的大問題。有了這些無堅不摧的車駑,我們就如虎添翼了。”
傅煜垣說道:“你們到前線流血,我還不能用功嗎?這車駑的弦是用十根玄鐵絲扭成的,能承受巨大的拉力,但製作非常不易。不但將原來的十張廢棄的修好了,還新製作了十部,可惜沒有材料了,不然的話還可以多製作一些。”
“有二十輛就夠了,交給我吧。”“現在還不能交,還有最後最後一道工序,調試瞄準器,不但要打得遠,還要打得準,那才有威力。”傅晟一邊調整準星一邊說道。
朝庭的詔令又來了,要郭子儀準時出征。東征薊城,路程兩千裏,這樣大的運動,郭子儀一直在思考出征和防守的問題。
出征的前一天,李光弼、固仆懷恩、杜鴻漸等人到了帥府,杜鴻漸說道:“軍隊往返一次要兩個多月的時間。大部隊走後,必須有一定的軍隊防禦吐蕃和突厥,以保證大唐不受外族的侵略。”
李光弼說道:“留下的人多了,東征的人員不足,將直接關係平叛的成敗,如果東征的人員多了,留下的人員不足,禦防外敵的力量不夠,難保不後院起火。”
郭子儀說道:“權衡利弊,本帥決定,東征軍隊選主力五萬人馬,分為三個軍團,本帥親自帶領一軍主力兩萬人為中軍。李光弼、固仆懷恩各帶一軍,每軍一萬五千人,向東進軍,杜鴻漸留守,你們的意見如何?”
幾人沒有異議,郭子儀當即上報朝庭,決定在出征的時候,舉行重大儀式,製造聲勢。臨行前的盛大閱兵儀式,十分壯觀。在儀式上,郭子儀親自到校場,宣布新提拔的一批軍官,將士們一片歡唿。
騎兵、攻擊步兵、弓弩兵列隊整裝從他站立的台前開過,直接開赴戰場。張尚身穿深綠色戰袍,騎著黑色戰馬,走在隊伍的前麵。他是剛剛上任的鎮將,身後是新任鎮副項勇,以及項猛和他的徒弟王倫、肖讓等人,他們穿著深青色軍服,是剛剛提拔的上戌主2。
他們這一團騎兵是郭晞親自組建的先鋒隊,超過了一搬上等鎮的五百人建製,人員武器裝備的配置都是一流的。精神麵貌與眾不同,雄糾糾氣昂昂,顯得格外的朝氣蓬勃。
檢閱三軍的閱兵台設在城樓上,戰鼓聲又急又響,被檢閱的軍隊直接出了城門,浩浩蕩蕩向山西進發。
留下鎮守靈武的朔方留後支度副使杜鴻漸帶著郭子儀的長子郭曜,第五個兒子郭晤及留守軍官出城相送。
主力和主將以及優質裝備都上了前線,留下的大部分都是新兵,和弱質武器。杜鴻漸長期以來,一直負責後勤。
現在郭子儀、李光弼、固仆懷恩等主力戰將都走了,他覺得身上的擔子特別重,他一方麵要防禦外敵,一方麵還要訓練新兵,這是個很艱難的差事。所以內心之中,對郭子儀等人依依不舍。
郭子儀對杜鴻漸說道:“副使鎮守靈武,責任重大,如若吐蕃來攻,務必堅守一月,等待大軍迴來救援。”
他看了杜鴻漸身後的郭晤一眼,深有感觸的說道:“郭晤年方二十,血氣方剛,你要嚴加管教,不要礙於我的麵子而放縱不管,我把他交給你了。”
杜鴻漸握著郭子儀的手說道:“元帥此番東征,路途遙遠,長途跋涉軍心易疲。叛軍一路猛進,勢如破竹,士氣正旺。我軍沒有優勢,前麵苦仗、惡仗甚多,艱難險阻重重。郭晤的事你盡管放心,我會將他當著我的親兒子一樣看待。”
兩人依依惜別,直到軍隊都出城了,郭子儀才上馬,衝向中軍。他當然知道,此去前程並不樂觀,高仙芝封常清是前車之鑒,以後的事很難預料,他不能不作最壞的打算。
注2:唐朝軍官職位,分上、中、下三等,上戌主正八品下,帶兵50人;中戌主從八品下,帶兵30人;下戌主正九品下,帶兵30人以下。
對張尚等人來說,這些都是全新的課程,尤其是作戰指揮時的信息傳遞,相當麻煩。鼓聲是命令前進的,但一支攻擊軍隊,怎樣協調進攻,那一隊在前,那一隊殿後,每支軍隊的攻擊路線,攻擊節奏,全在這鼓聲和旗語之中。
鳴金收兵也是一樣,鑼聲是指揮軍隊撤退的,如何做到有序的後撤,全靠鑼聲的節奏來控製。
尤其是在敵人強攻的時候,如何能夠保持軍隊陣容不亂,減少傷亡,有序的撤出戰鬥,全靠撤退信號的傳遞。
戰爭是沒有常態的,有時瞬息萬變,如何駕馭,準確的信息傳遞,是保障勝利的有效途徑。因此熟練掌握準確的信息傳遞方法,是一線軍官的首要條件。
然而對張尚、宇文惠等人來說,這方麵的知識是空白,要在短時間內熟練掌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好在他們都是精英,接受能力很強,學習十分刻苦,所以進步很快。通過考核,這些人都達到了要求,郭晞十分高興。
郭晞的另一項任務是訓練快速反應部隊,按照郭子儀的意見,張尚擔任鎮將,項勇擔任鎮副。項猛、肖讓和王倫等人擔任戌主,一千人的隊伍,配備戰馬,單獨訓練。
這些都是新課目,這些武林人士,以前都沒有接觸過排兵布陣。現在要學習這全新的課題,即使他們都是出類拔萃之人,也相當困難。
張尚等人日夜加練,也不能在短期內掌握。郭晞向郭子儀建議,攻擊騎兵團(鎮)的訓練,先貫輸給每個人,然後在行軍的途中慢慢消化。
這天,傅煜垣將一輛四輪車推到訓練場中,張尚等人過來觀摩。隻見車上裝著一把一丈多長的鐵駑,上麵有七個箭道。
傅煜垣說道:“張尚,你來試試,能否開啟這鐵駑。”張尚過去使盡全身力氣,那鐵駑不動分毫。
傅晟上前搖動軸轉車,鐵駑一寸一寸的緩慢張開。隻聽一聲輕響,已然卡在拴上。他在箭道上裝上七支箭,對著三百五十步外的目標,放下機關。嗖,巨大的哨聲過後,箭矢已經射中了目標。
傅煜垣說:“高了,”傅晟上前調動瞄準的準星。郭晞來了,對傅煜垣說道:“老先生真了不起,能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將這些廢物弄好,解決了攻城的大問題。有了這些無堅不摧的車駑,我們就如虎添翼了。”
傅煜垣說道:“你們到前線流血,我還不能用功嗎?這車駑的弦是用十根玄鐵絲扭成的,能承受巨大的拉力,但製作非常不易。不但將原來的十張廢棄的修好了,還新製作了十部,可惜沒有材料了,不然的話還可以多製作一些。”
“有二十輛就夠了,交給我吧。”“現在還不能交,還有最後最後一道工序,調試瞄準器,不但要打得遠,還要打得準,那才有威力。”傅晟一邊調整準星一邊說道。
朝庭的詔令又來了,要郭子儀準時出征。東征薊城,路程兩千裏,這樣大的運動,郭子儀一直在思考出征和防守的問題。
出征的前一天,李光弼、固仆懷恩、杜鴻漸等人到了帥府,杜鴻漸說道:“軍隊往返一次要兩個多月的時間。大部隊走後,必須有一定的軍隊防禦吐蕃和突厥,以保證大唐不受外族的侵略。”
李光弼說道:“留下的人多了,東征的人員不足,將直接關係平叛的成敗,如果東征的人員多了,留下的人員不足,禦防外敵的力量不夠,難保不後院起火。”
郭子儀說道:“權衡利弊,本帥決定,東征軍隊選主力五萬人馬,分為三個軍團,本帥親自帶領一軍主力兩萬人為中軍。李光弼、固仆懷恩各帶一軍,每軍一萬五千人,向東進軍,杜鴻漸留守,你們的意見如何?”
幾人沒有異議,郭子儀當即上報朝庭,決定在出征的時候,舉行重大儀式,製造聲勢。臨行前的盛大閱兵儀式,十分壯觀。在儀式上,郭子儀親自到校場,宣布新提拔的一批軍官,將士們一片歡唿。
騎兵、攻擊步兵、弓弩兵列隊整裝從他站立的台前開過,直接開赴戰場。張尚身穿深綠色戰袍,騎著黑色戰馬,走在隊伍的前麵。他是剛剛上任的鎮將,身後是新任鎮副項勇,以及項猛和他的徒弟王倫、肖讓等人,他們穿著深青色軍服,是剛剛提拔的上戌主2。
他們這一團騎兵是郭晞親自組建的先鋒隊,超過了一搬上等鎮的五百人建製,人員武器裝備的配置都是一流的。精神麵貌與眾不同,雄糾糾氣昂昂,顯得格外的朝氣蓬勃。
檢閱三軍的閱兵台設在城樓上,戰鼓聲又急又響,被檢閱的軍隊直接出了城門,浩浩蕩蕩向山西進發。
留下鎮守靈武的朔方留後支度副使杜鴻漸帶著郭子儀的長子郭曜,第五個兒子郭晤及留守軍官出城相送。
主力和主將以及優質裝備都上了前線,留下的大部分都是新兵,和弱質武器。杜鴻漸長期以來,一直負責後勤。
現在郭子儀、李光弼、固仆懷恩等主力戰將都走了,他覺得身上的擔子特別重,他一方麵要防禦外敵,一方麵還要訓練新兵,這是個很艱難的差事。所以內心之中,對郭子儀等人依依不舍。
郭子儀對杜鴻漸說道:“副使鎮守靈武,責任重大,如若吐蕃來攻,務必堅守一月,等待大軍迴來救援。”
他看了杜鴻漸身後的郭晤一眼,深有感觸的說道:“郭晤年方二十,血氣方剛,你要嚴加管教,不要礙於我的麵子而放縱不管,我把他交給你了。”
杜鴻漸握著郭子儀的手說道:“元帥此番東征,路途遙遠,長途跋涉軍心易疲。叛軍一路猛進,勢如破竹,士氣正旺。我軍沒有優勢,前麵苦仗、惡仗甚多,艱難險阻重重。郭晤的事你盡管放心,我會將他當著我的親兒子一樣看待。”
兩人依依惜別,直到軍隊都出城了,郭子儀才上馬,衝向中軍。他當然知道,此去前程並不樂觀,高仙芝封常清是前車之鑒,以後的事很難預料,他不能不作最壞的打算。
注2:唐朝軍官職位,分上、中、下三等,上戌主正八品下,帶兵50人;中戌主從八品下,帶兵30人;下戌主正九品下,帶兵30人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