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三百九十五章一聲羌笛(二)


    京城風雲幻變,裴行儉在青海同樣焦急萬分,利用黨項人的關係,起初還能得到消息的,李威帶著這支唐軍很快消失在紫山口。過了紫山,黨項人也無能為力了。


    要麽隻能從黨項人反饋的吐蕃情報中能判斷一些。李威突然離開積石山,插到白蘭羌,這一次行軍速度很快,頗出論欽陵預料,隨後論欽陵做了調動,幾萬大軍從烏海一分,五千軍隊留於柏海多瑪小城,一萬五千直係的吐蕃軍隊沿著唐蕃大道追襲下去。其餘的軍隊卻返迴吐穀渾,有的解散,有的加入到九曲一線,與唐軍作戰。論讚婆的軍隊亦是如此,兩軍一分,兩萬大軍一路順著紫山南下,直去迷桑,奔向東女羌。其餘人同樣返迴九曲,或者遣散。其中包括大量的黨項戰士,認為是無能者,大多數送迴原部族。


    也就是動用追擊的人數隻有三萬五千人,當然原因有很多的,一路南逃,大軍追趕不易,行動緩慢。軍隊動用得多,需要的後勤也吃不消。還有一個原因,到了這裏,皆是吐蕃核心成員,隨時可以征集軍隊,這三萬五千人於其是追,不如是慢慢地堵截,隻要唐軍稍一反應緩慢,會立即圍困起來。再無一線生機。


    到了多彌部,也就是唐朝人經常說的南國人部,或者難磨部,想要擺脫敵人,不僅是速度要快,還要準確的情報來源,憑借這一點,就是太子辦不到的。


    因此,論欽陵兵用得越少,也是越自信的表現。


    事實出了紫山口,李威也傻了眼,到了這裏海撥已經十分高了,加上又是年末,放眼是處,除了白茫茫的雪,就是冰塊。天地一片白。若遇到天氣陰晦,連東南西北也認不出來。


    此時沒祿氏就是將他們送給論欽陵,估計多半他們都不能發覺。


    看了看四周的大山,沒祿氏說道:“我可以帶你們去一些部族,征集一些草料與供給。但你切記一點,不可胡亂殺人。無論是多彌人,或者是蘇毗人,都十分兇悍記仇。當年若不是蘇毗國的大女王達甲吾與小女王墀蚌蘇暴戾驕縱,大臣內亂,殺死他們的女王,投奔我們吐蕃,至今我們吐蕃也未必征服這裏。就是這樣,征服了幾十年,才將此兩國收服下來。時至今天,還屢有叛亂發生。”


    這個情況李威也知道,唐朝還送了一些物資拉攏過這兩個部族的一些酋長。


    但聽到沒祿氏的話,眼神還是閃動了兩下。


    “太子,你不要打什麽主意,看看你這支軍隊,算是你們唐朝強大的士兵,可到了此處,是什麽情形,別人不提,就是你,又是什麽樣子?”


    李威讓她這一句話說得十分沮喪。


    本來他也打算過萬不得己,從這裏向西羌逃跑,看能不能撤出去。然而親臨此境,還是有這個王妃帶領,都感到十分茫然。更不要說自己一頭鑽進來。


    但沒祿氏的話,也不大認可。


    高原是一個優勢,可若是在青海,將吐蕃人驅走,將吐穀渾與黨項人收服下來,然後駐一支軍隊,適應了高原氣候,一步步地將地盤挪到白蘭羌。這樣一步一個腳印,未必不能攻上邏些城。


    這是最笨的一種方法,還有若幹種方法,讓吐蕃不戰自亂,分成原來諸多部族並立的地步,同樣可以征服這裏。


    或者自己能找到元蒙清那種征服手段,又可以將吐蕃人收服。


    這世上就沒有什麽破解不了的,就象自己在河湟用城堡設製了一個銅牆鐵壁,可結果呢?自己卻跑到真正的吐蕃高原上來。


    沒有辨,吩咐了一聲,按照沒祿氏指的方位,讓駱務整率領兩千人到一個山穀前去借物資,這裏生活環境不易,大多數冬天遷於避風的山穀躲避嚴寒厲風。派人喊一下話,勿得反抗。隻是借,甚至李威可以打一下借條,青海之戰結束後,憑借著這些借務,去拿同等的物資迴來。比如布帛、藥材、瓷器。


    於是就這樣一路南下。應當說,前幾年斥候大量的聯絡,還有一些作用的,唐朝人畢竟給了他們一些好處。特別是象附國、白蘭羌、多彌、蘇毗、狗國(白狗羌)、大小左封、昔衛、葛延、向人、望族、林台、利豆、那鄂、當迷、渠步、千碉、桑悟、大硤、春桑、迷桑等吐蕃東北部族都有過一段聯係。因為離唐朝不遠,或者處於吐蕃邊緣地區,也是唐朝重點的拉攏對象。這些部族大者如蘇毗部,有三四萬戶,吐蕃是奴隸製,每戶人口更多,三四萬戶是好幾十萬人。小者如大硤,隻有幾千餘人。


    唐朝在這裏形象不是很惡劣。不過情況很複雜,比如多彌部,又分成若幹小部族與家族,其中的那囊家族與吐蕃走得更近,有一些成員是吐蕃的重要大臣。有的則對吐蕃反感。蘇毗部亦是如此。


    但沒祿氏說得對,沒有必要逼得多彌人與蘇毗人舉族加入到這場追逐中,那樣的話,自己這一支人馬就是有沒祿氏領路,生存的機會也不大。


    所以大多數開了一些借條,相不相信是另外一迴事,隻有經過兩個部族遇到了反抗,舉起了大刀砍了下去。然後又昏昏沉沉地向南奔。到了哪裏也不清楚,稀裏糊塗過了眾龍驛(稱多縣清水鎮)。


    沒祿氏說道:“前麵有一個溫泉,四季水溫暖如夏,當年你們唐朝的文成公主就在哪裏沐浴過。這麽多天我沒有舒舒服服地洗澡了,要去洗澡。”


    “帶我去看看。”


    “是不放心我,怕我跑了,還是想替我把風望哨?”


    “隻是看看。”


    這個心態沒祿氏很難理解的,李威確實隻是想看一看文成公主沐浴的溫泉是什麽樣子。


    “我忽然想到了一件事。”


    “什麽事?”


    “我想到我到了你們長安聽到的一件事,你們唐朝文成公主出嫁,我們吐蕃鬆讚幹布迎到了柏海。”


    “是啊,有什麽不對嗎?”李威奇怪地問,這件事都記載於唐朝史冊了。而且還是當年唐朝名將李道宗親自護送的,直到柏海見到鬆讚幹布本人,將文成公主交與鬆讚幹布之後,李道宗才返迴去的。


    “錯了!若是讚普迎到柏海,我們吐蕃人不立碑以頌?告訴你真相吧,我們讚普當年根本就沒有迎接。不但沒有迎接,到了邏些城後,一個月都沒有見你們唐朝的文成公主。你們文成公主在邏些城亂發脾氣,鬆讚幹布讚普聽到後,才接見了她,還當著諸臣的麵,狠狠地斥責了一頓。”


    “這不可能。”


    “我也是不解,這中間錯在哪裏,在長安琢磨了大半天才想起來,你們唐朝李道宗見到的根本不是我們鬆讚幹布本人。這隻是祿東讚弄出來的把戲。”


    沒祿氏沒有必要在此事上撒謊的,李威臉色陰沉下來,說道:“當年我們大唐文成公主下嫁你們吐蕃,不僅是送了人過去,還帶去了蔓菁等蔬菜種子,大量藥物以及工藝品,還有許多技術書籍,桑苗與蠶種,又派遣了善長養蠶、釀酒、造水磨、製陶瓷器、造紙製墨工匠,前去你們吐蕃傳授工藝。可以說你們吐蕃今天稍稍強大,與那次和親不無關係。”


    “你不要恨我,要恨恨祿東讚父子,”沒祿氏嗬嗬一笑,說著來到溫泉邊,兩人借種日久,沒有必要遮蔽,當著李威的麵將衣服脫光,跳下溫泉,一邊洗著澡,一邊指著南方說道:“不僅是這一條有錯誤,從這裏到你們唐人口中的閣川驛(那曲)總共有四條大道,最近的一條是翻過當拉山,你們唐人說文成公主是從這條道路入吐蕃的。這又是錯誤的說法,實際不然,我親自問過文成公主,當時他們一行因為地勢高撥,很難適應,於是我們吐蕃隨行護送的將領選了從吉米拉古(羌塘)繞過雪山,從東邊羌人領地到達閣川驛的。”


    然後又看著李威,說這句話是有用意的,文成公主別想過當拉山,你們這群將士也難以翻過當拉山口。


    但她隻是無心說說,卻沒有想到激起了李威的怒氣。


    李威沒有表露出來,這時候不能流露殺氣的,這個沒祿氏可不簡單,說不定“借種”成功,因為自己這殺氣,能翻目成仇。


    過了溫泉,又到了截支川(劄曲)。沒祿氏臉色慎重地對他說道:“你們吃不吃魚?”


    “吃。”


    “我們吐蕃大多數人不吃魚,吃就好,這裏有許多沼澤與湖泊,鑿開冰塊,很容易能就捕到許多魚,用它們做食物。隻是讓我手下侍衛帶領,否則即便是冬天,也容易誤入到沼澤區,隨時送命。或者殺掉馱馬做食物。論欽陵就快要追上來。因此減少對各部的騷擾。”


    說得很簡潔,人吃的問題不大,關健是馬匹的草料。到了這裏,皆是光滑滑的冰雪,要補充草料,隻能從各部族強行擄掠過來。而想隱蔽行蹤,就必須減少這種擄掠。越少越好,雖屬於吐蕃核心區,可居民很稀少,隻要做得好,能推遲吐蕃將士發現的時間。


    李威沒有辦法,隻好丟下大量的馱馬,以及不必要的輜重減輕負擔,好在再熬一熬,天氣開始漸漸暖和了。其實到了這裏,越過當拉山口,就到了至婆驛,渡大月河羅橋,經潭池、魚池、悉諾羅驛、大速水橋,就到了鶻莽驛。唐朝每次來使,文成公主皆讓親隨遠遠迎到此地,娘家人來了,心裏很歡喜的。又過了鶻莽峽、樂橋湯、合川驛、恕諶海、蛤不爛驛、突錄齊驛,這才是吐蕃大臣迎使之地。然後三百來裏,鹽池、暖泉、江布靈河、薑濟河、臧河,就到了邏些城。


    當然,李威可沒有想過,憑借這點人打到邏些城去。而是讓沒祿氏帶領,開始與論欽陵在這片高原上躲貓貓,甚至一度繞過吐蕃鄧屏城,渡過諾矣江,逼近通塢城。若不是論讚婆提前在通塢城與噶達城布下重兵,後有論欽陵大軍追擊,都能讓李威自鬆城逃到雅州去。


    到了此時,已經到了二月中旬,實際上此時海撥已經降了下來,屬於蜀西地盤。許多地方冰雪融化,露出大團大團的綠色。事後聽聞這個消息,裴行儉與許多官員追悔莫急,早知道如此,在雅州與茂州布下重兵,兩州大軍一個突擊,太子就殺出重圍。


    碰了一下,又折了迴去。


    但這一天傍晚,沒祿氏忽然用一根羌笛在吹著憂傷的曲子。


    借種到了現在,畢竟總有些感情的,李威走了過去,問了一句:“怎麽啦?”


    “我剛剛得到消息,讚普去世了。”


    “什麽時候的事?”


    “去年快過年的時候。”沒祿氏看著李威沉思的樣子,忽然問道:“你是不是在想利用這個機會?”


    注;鬆讚去柏海迎親見於唐朝史書,吐蕃史書卻是老午所寫的這種說法。後者更可靠些,吐蕃沒有必要在這上麵作假。發生這種錯誤,估計是狡詐多謀的祿東讚玩了一個心眼,滿足一下唐朝的虛榮心。文成公主給吐蕃人帶來了幸福,可是吐蕃人應當來說,並沒有給文成公主帶來多少幸福。這是一件恥辱的得不償失的和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興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午後方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午後方晴並收藏興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