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二百三十四章標點爭執二女事泄


    “時光過得快的,”李威說道。


    來到唐朝已看到三個秋天,仿佛就象昨天一樣。碧兒不知道他這一句話是什麽用意,李威既然說快,那就快了,點頭道:“是啊,連九成宮都快要修好了。”


    九成宮在岐州麟遊鎮,隋文帝時修建的,取堯舜行德,而民長壽之意,命名為仁壽宮,當作避暑行宮。但監工的楊素並沒有行德,督工嚴酷,宮成時民夫死萬餘人,推入土坑蓋建築夷為平地。


    李世民又下詔將仁壽宮改為九成宮,在宮南二十五裏之處修建永安宮。當然,不敢象楊素那樣奢侈。父親又在乾封二年年增建太***。後來國家年色不大好,斷斷續續地修,修了七八年。一直到去年國家豐收,元氣稍稍恢複過來,又考慮到兒子到前線,想安慰一下自己,又做一個樣子給天下百姓看。於是加快了修建的步伐,剛剛才接近峻工。李威迴來時,刻意瞅了一眼,從仁壽宮到永安宮,再到太***,從碧城山一直到平原,形成一個龐大無比的宮殿群,不及大明宮,但也奢侈壯觀到了極致。


    李威與狄仁傑慨歎過一句,何必太***。


    說老實話,唐朝的宮殿已經夠多了,想要避暑,將九成宮再修葺一下,足夠居住。其實到唐朝這麽久,驪山的行宮還去過幾迴,九成宮倒是一次沒有來。不但是修建,修好了,還要派官員士兵太監宮女駐守,又要維護保養,修一處宮殿,國家就要消耗一筆開支,年年增加一筆支出。不是很讚成。但狄仁傑說了一句話:“相比於其他皇帝,陛下已經很是節儉。”


    李威大半天沒有說話。


    聽到九成宮三個字,李威遲疑很久,才說道:“不知道有沒有那一天,如果孤繼位,永遠不修任何宮殿。”


    “殿下,你是仁愛,百姓都知道的。”


    “什麽仁愛啊,”李威搖了搖頭。自己隻是性格溫吞,心不算太壞,仁愛不敢當的。然後看眼前的莊稼,還是有原來粗獷的種植方法,也有後來推廣的方法。其實精耕細作是好,可肥料讓許多農民頭痛,有的將塘中的淤泥撈起來,作為地力補田。但效果也不大好。不過空田越來越少,都在種豆。現在是將信將疑的,權當空置了,多少有些收成。又種著紫雲英。


    其實總的來說,莊稼比以前看上去長勢好一點。


    想要徹底見效,有可能十年,有可能二十年。種子在變異,地力在增加,方法改善,產量必然逐步增加。倒也不急,反正老百姓也不過三四千萬人,若大的疆域……其實隻要一畝地兩季能收到三四石,隨便著都不會挨餓。


    但看到莊稼漸漸成熟,一眼望去,一片金色,也十分壯觀,又有一番喜人的景象。走以田壟上,到處看了看,已經被百姓發現,露過很多次臉,終於讓他們認出來,開始過來參拜。李威客氣扶起,失去了參觀的興致,說道:“迴去吧。”


    不過京城裏並不安寧。


    活字印刷,有異議的人不多,書便宜嘛,似乎是好事。至於會不會開化百姓,真沒有多少人想到。但標點符號,卻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無數大儒爭得麵紅耳赤。


    有的說好,有的說不好。說好的人認為是明確經義意旨,定一下標準,學子學起來容易。說不好的人,有的認為是隨便定下標準,是對上古諸賢的褻瀆,沒有人有能力,給這些上古諸賢定下標準。還有人心地不好的,憂心仲仲,不僅是褻瀆曲解了上古諸賢想法,也是定下標準,甚至教無可教。之所以他們是大儒,正是能斷章截句,其他人做不到。還有的認為工程浩大。


    兩相爭執不下。


    隻有一點沒有異議,工程是很大的。上古的文章文字簡單而深奧,所以說微言大義,亦是如此。比如對《史記》斷句就比較簡單,但對《左傳》斷句就有些困難了,再到《尚書》則更難。


    不但國子監在吵,弘文館在吵,崇文館也在吵。


    吵完了後,一個個上奏,繼續吵到三省六部,再吵到李治與武則天。


    李治很是頭痛,於是下了一道聖旨,幾天後,太子行宮落成,率領五品以上的官員到九成宮赴宴。這一赴,多半是暫時不歸,正好能避避夏天尾巴的暑氣。


    李威聽了不由樂了,老子又要想當駝鳥。不過樂的不在此,是樂幸好不是以自己名義提出的。


    迴了東宮,幾對燕子高興地圍在碧兒身邊飛來飛去。碧兒高興地與它們打著招唿,然後又問道:“殿下,你說,過兩天,狄蕙與狄好進東宮,看到它們會不會喜歡?”


    “不知道,”李威答道。


    兩個少女性格李威十分喜歡,可她們畢竟是真正的成年人,心智與碧兒又是不同。不過狄仁傑將她們關得緊了,雖說東宮是一個大牢房,呆在東宮,比呆在狄家要好。


    又將劉群喊過來,問道:“有沒有準備好?”


    “殿下,奴婢都準備妥當了。”


    隻是一些簡單的聘禮,畢竟不是明媒正娶,儀式更是免掉。隻是想在禮製的邊緣,盡可能的隆重一些,準備起來倒是不難。


    李威點了一下頭,正要準備看書,忽然金內侍急衝衝地跑進來,說道:“殿下,大事不好,大事不好了。”


    “什麽事情,莫要慌張。”


    “不知道怎麽的,狄仁傑兩位義女的身份泄露出去,長安城中許多百姓都知道了。許多大臣聽說後,立即麵見聖上彈劾。”


    “你再說一遍。”李威一把將他衣服領子揪著,厲聲問道。


    “狄仁傑兩個女兒身份泄露了,大臣們正在麵見聖上,彈劾。”


    “替孤備車,”李威又喝道。


    這可不是一個很妙的消息。瞞到現在,正是因為她們以前的身份太尷尬,又曾經一度揚名京城。兩個少女到了並州後,許多文人墨客還為之歎息,寫下許多詩來懷念。


    若是一般的少女,那怕就是出身青樓的,泄露出去,關注的人都不會有那麽多。可是狄蕙與狄好二人,又是與自己沾上了關係。隻要事泄,有可能一夜整個長安城皆知,第二天整個雍州幾百萬百姓皆知。


    那是真正的青樓,雖然說是清倌人,可裏麵有多少真正的清倌人,不象內教坊,甚至比外教坊影響更惡劣。即使父親選了幾十名內教坊的少女,還再三警告,隻能遠觀,不能近玩。正是這個影響。


    不是宮女,真要是宮女,又好一些,是奉儀,那怕是一名比宮女並不好到哪裏去的奉儀,也是自己的側妾!恐怕就是朱敬則,都會彈劾……


    金內侍擔心地問:“殿下,要到哪裏去?”


    李威也不知要到哪裏去,去大明宮,自己又能說什麽?這些大臣的秉性自己又不是不知。最苦悶的就是這個秉性,如朝堂不清明,盡是馬屁之流,管你是出身何處,又不是太子妃。但這些直臣,對禮教格外重視,朝堂似乎也似清明,對國家有好處,可在此事上,卻一點好處也沒有。正在此時,外麵稟報,說是狄仁傑求見。


    “讓他進來。”


    狄仁傑走了進來,李威問道:“是怎麽迴事?”


    “殿下,你也聽說了?”


    “剛聽金內侍說的。”


    “臣也是今天才聽到,知道不妙,可是聽聞殿下出城,隻好一直等候。”狄仁傑說完,也是苦笑。前幾天也沒有想到,隻想奉儀太薄,略略爭一些名份,所以推遲了幾天。沒有想到居然有些變化……早知道如此,不如直接讓太子將兩位義女帶到東宮。人進了東宮,生米做成熟飯,又隻是奉儀,難不成學習李世民,再度將人送出宮外不成?


    但沒有進東宮,大臣就會爭……


    “這是誰傳出去的?”


    “臣也不知,不過內宮之中……殿下須查上一查。”知道狄蕙與狄好身份的人並不多,這些人絕對不會泄露,隻有在內宮。不但是她們的身份,包括太子種種,兩位聖上皆知道,內宮還有人不大可靠,稟報兩位聖上,還說是聖上所逼,可泄露這一條消息,那是對太子不利了。又說道:“臣聽聞許多大臣彈劾,連臣也被他們狠狠指責了一頓……”


    “真是豈有此理!”李威重重磕了一下桌子。不是對這些大臣生氣的,比如朱敬則,他有他的做人原則,彈劾是保持古板的禮教,不要說這時代。就是後世,一些豪門,都不歡迎子女迎娶電影明星,性質差不多的。


    “不是豈有此理,是沒有半點道理。”狄仁傑十分不解地說。


    “狄卿,是什麽意思?”


    “殿下,放出這個風聲,是想對殿下不軌了。”


    “是啊。”


    “可殿下,有沒有想過,這樣做是不是很愚蠢?”


    “為什麽要這麽說?”為了讓幾名少女進入東宮,李威一直在焦急,雖大多時候是瞎著急,可好難,終於進來了兩位,又要成泡影,狄仁傑為什麽有這種說法。


    “殿下,靜下來心來想一想,”狄仁傑倒是不急,之所以進東宮,就是來開導太子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興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午後方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午後方晴並收藏興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