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一百三十二章太子高梁皇宮大宴
許敬宗擁有的田莊與產業就那麽幾處,但不能動用明處的力量,又不能讓任何人察覺。說起來容易,辦起來很難。
要慢慢監視,說不定是一個月,說不定是兩個月。
賀光珍帶著書兒出城,另一名同僚隨行,另外三人則拿著畫像,到許敬宗其他農莊或者產業門前碰運氣。書兒化裝成了一名書童,賀光珍兩人化裝成普通的書生,書兒長相不象楊敏或者徐儷那樣絕豔,並不吸引人注意。
出了城,城外已經是一片碧綠,各種農作物正在瘋狂地生長著。其實高溫有高溫的好處,隻要水源不缺,對農作物還是很有利的。不過水源怎能不缺。於是挨著溝渠邊的莊稼長勢很好,遠處缺水的莊稼一個個枯萎起來。
書兒忽然指著西南方向,說道:“你們看,那就是皇太子試驗的高梁。”
鶴立雞群,遠遠就看到了。
其實對高梁,李威知道得不清楚,這種莊稼一直產量很低的,在唐朝一畝地平均收成隻有一石,有的長勢好,伺候得當,能得到兩石,長勢不好,一石都沒有。不過現在其他的莊稼收成同樣不好,不然全國畝產兩季均拉起來,還包括江南的沃野千裏收成,隻有兩石。隨後麥與稻技術興起,作為糧食的主流,高梁口味以及脫米困難受到冷落。於是一直到後來中國建國之初,全國高梁收成隻有一百五十斤。有許多地方甚至作掃帚與青飼料用的。經過幾十年技術革新,長到了六百多斤,也就是李威生長的時代。
後來進了城,聽到了一千斤兩千斤,一是試驗田,二是種子改良。大多數農村裏,產量還是**百斤,並沒有達到一千多斤。當然,如果僅一季高梁就達到了**百斤,對於唐朝會意味什麽?休說眼下的大旱,再嚴重一些,隻有河北、江淮、山南等道豐收,國家也不會愁糧食供給。
所以提起這幾塊地的高梁,一個個說三四石,這是人們的最高要求以及這個時代對高梁產量的一個夢想,再想,就不敢想了。
但眼下這十幾畝試驗田技術該有的都有了,從選種就開始采用最先進的技術,至少是後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最先進最精細的技術,肥料有過之而無不及,伺候得又好,隻是種子略差一些。不過經過這些技術肥料的催化,生物自然進化的本能,種子也在產生變異,於是一切皆有可能……
“太子的高梁”,賀光珍產生了興趣,替太子辦事,以為自己是太子的人,賀光珍說道:“過去看看。”
看的人很多,皇莊裏的人正在捉蝗蟲,大旱這玩意兒多,不過僥幸沒有形成蝗災。其他的人都是附近的農民,官員與士子到現在,依然對這十幾畝地疏忽了。
賀光珍站在高梁下麵,不由地說了聲:“好高。”
收成不知道,但這杆兒的高度太過驚人,人往高梁田裏一鑽,幾乎連人影都看不到。
也不全是好消息,有的讓皇莊裏的人種得密了,影響卻是很嚴重的,高度不及,吐的穗兒很小,皇莊裏的佃農一個個很是後悔。還有一些田裏因為施肥過重,還在瘋長,隻長杆兒不長穗,多半未必是好事。不過有一半高梁長勢卻很正常,現在穗兒才從一下。
但武則天對佛教經義,十分熟悉,兩人從《金剛經》談到《法華經》,從《法華經》到《維摩潔經》,李威還不得不相陪,聽得頭昏腦漲,終於下午的法會開始。
天氣很熱,再說法會一共三天,就是台下的百姓精神抖擻,台上的大和尚同樣吃不消,況且還有許多老和尚。於是一會兒就結束了。但到了正戲來臨,拿出一些大箱子,還有一些記名冊。
法會宗旨,弘揚佛法,另外普渡眾生,就是搭救關中災民的。
武則天牽著李治的手,拿出了一些金銀首飾,放進箱中。李威什麽都沒有帶,想了想,在記名冊上寫下一行字,李弘、江碧兒、劉群捐善款三百萬錢。也就是三千緡錢,不過這些錢要從作坊裏出,所以掛了江碧兒與劉群的名字。但無形中替商人解決了一個難題,兩個聖上擺出這架勢,分明就是要勒索他們的,卻不知出多少,才讓兩位聖上高興,但自己不能搶去太子的風頭。
於是記名冊上出現了許多兩百九十萬錢,或者兩百八十萬錢。好在人多力量大,三天法會下來,共得捐款三十七萬多緡錢。武則天與李治在宮中聽到後才鬆了一口氣,這是自己親自組織的,雖說洛陽多少不及長安,可是數量少了,都沒有窺基組織法會所得善款多,未免貽笑大方。
但對這次法會,許多儒生心中很是反感。
弘揚佛法,本身就不大好,天下僧尼多達二十萬,如果加上道士,對國家造成嚴重的影響。再加上這等於是變著法子要錢,更是一件可恥的事。
這導致了接下來皇宮大宴,一半大臣,因為受暑病倒了。
光有錢沒有用,得將糧食運進關中,這才是最重要的事務。於是皇宮大宴開始,不是什麽商人能進入的,兩京隻選了三百名商人榮幸赴宴。同時太子與兩位宰相,以及群臣相陪。
李治與武則天本人沒有入席。
碧兒說道:“殿下,讓你公開陪商人,傳出去,會有爭議……”
連這個小丫頭都看出來了,李威歎了一口氣說:“不陪怎麽辦?權當讓父皇母後開心一迴。”
閻立本與郝處俊同樣鬱悶,雖然入席,可臉皺得象苦瓜一樣。
不管怎麽說,他們還是來了。但其他大臣一個個生病了,隻好缺席了。
其實李治與武則天能這樣做,李威卻是很讚同的。受旱災影響的百姓很多,多達**百萬人,可不是所有地方顆粒無收的,靠近河溪溝渠邊,莊稼還有些收成,有的濕窪之地,百姓又打井取水,再比如城裏,象長安城中一百多萬百姓,卻不是以務農為生的,他們或者做著力役,或者從事商業,或者做工,隻要糧價壓下去,都有了生機。再說,如果糧價彈壓下去,兩次法會所得的善款,能得一百萬石糧食,發到百姓手中,有些百姓就差那麽一點糧食,無法熬下去。朝廷再組織一批。危機就過去了。
可因為與商人沾上邊,於是變得很複雜,狄仁傑都是如此……
敬著酒,說道:“各位,性本善,而後染之。就是商賈,也非是大奸大惡之人。此次法會,各位為了災民,出錢出物,孤代表千萬災民,感謝你們了。”
“殿下不敢。”齊聲迴應。基本從來沒有進過皇宮,雖然在商場上叱吒風雲,進了皇宮,一個個很緊張,酒兒不敢喝了,菜兒不敢吃了。其實走到皇宮,看到這些高大堂皇的建築,有的商人兩腿就開始發彈。
“這是你們應得的褒獎。非但如此,窺基法師在西京組織法會,就特地說道,要將這些善款變成糧食,交給災民手中。可各位也看到了,朝廷盡力了,父皇與母後為此事日見消瘦,各位大臣同樣茶飯不思。可是渭水淺了,國家無法及時調度。這天下是父皇的天下,也是百姓的天下。天下寧,百姓寧,你們行商也會順利。天下騷動,百姓騷動,你們行商也會不順利。因此,這時,正是群策群力之時。不但是募捐,而是糧食。如果各位有各種妙法,將糧食運向關中,即使是你們前去出售。孤與各位宰相,也可保舉其中數位做得好的,一個爵位,甚至一官半職。”
一句話了,商人開始嗡嗡議論起來。
經過幾百年對商人的打壓,對功名的渴望,這些商人很饑渴的。再說,並不是讓他們募捐,而是出售,以現在關中與其他各道的糧食價格差距,實際上還有一些利潤的。
在不遠處,坐著幾位洛陽的商賈,其中一名商賈大著膽子說道:“殿下,隻怕到時候兩位聖上不肯。”
李威走過去,故作神秘地壓低聲音,說道:“其實這也是兩位聖上的意思。隻是怕群臣反對,各位隻要做得好,關中活人無數,群臣反對的聲音也會弱些。”
聽到的人不多,不過散了宴席後,必然有其他人追問,於是散布得同樣很快。
李威抹了一把汗,心中想到一句很不好聽的話,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
但為什麽這樣做,李威馬上就看到了。
消息還是走露出去,已經很是拐彎抹角了,可是各地的大臣與儒生上書的奏折再次象雪花片一樣,又向洛陽飛來。
甚至有儒生伏於天津橋南哭泣,說皇上先是用巫蠱,後是重視商賈,並且還破祖例,要授商賈官職爵位。可正宗的求雨大雩一直遲遲不舉行。陛下,你不能糊塗啊。
然後以頭碰地。
可就在這時候,朝廷開始處理明崇儼了。
早朝之上,李治威喝了一句:“什麽生病了,就是真病了,也將明崇儼給朕架來!”
第一百三十二章太子高梁皇宮大宴
許敬宗擁有的田莊與產業就那麽幾處,但不能動用明處的力量,又不能讓任何人察覺。說起來容易,辦起來很難。
要慢慢監視,說不定是一個月,說不定是兩個月。
賀光珍帶著書兒出城,另一名同僚隨行,另外三人則拿著畫像,到許敬宗其他農莊或者產業門前碰運氣。書兒化裝成了一名書童,賀光珍兩人化裝成普通的書生,書兒長相不象楊敏或者徐儷那樣絕豔,並不吸引人注意。
出了城,城外已經是一片碧綠,各種農作物正在瘋狂地生長著。其實高溫有高溫的好處,隻要水源不缺,對農作物還是很有利的。不過水源怎能不缺。於是挨著溝渠邊的莊稼長勢很好,遠處缺水的莊稼一個個枯萎起來。
書兒忽然指著西南方向,說道:“你們看,那就是皇太子試驗的高梁。”
鶴立雞群,遠遠就看到了。
其實對高梁,李威知道得不清楚,這種莊稼一直產量很低的,在唐朝一畝地平均收成隻有一石,有的長勢好,伺候得當,能得到兩石,長勢不好,一石都沒有。不過現在其他的莊稼收成同樣不好,不然全國畝產兩季均拉起來,還包括江南的沃野千裏收成,隻有兩石。隨後麥與稻技術興起,作為糧食的主流,高梁口味以及脫米困難受到冷落。於是一直到後來中國建國之初,全國高梁收成隻有一百五十斤。有許多地方甚至作掃帚與青飼料用的。經過幾十年技術革新,長到了六百多斤,也就是李威生長的時代。
後來進了城,聽到了一千斤兩千斤,一是試驗田,二是種子改良。大多數農村裏,產量還是**百斤,並沒有達到一千多斤。當然,如果僅一季高梁就達到了**百斤,對於唐朝會意味什麽?休說眼下的大旱,再嚴重一些,隻有河北、江淮、山南等道豐收,國家也不會愁糧食供給。
所以提起這幾塊地的高梁,一個個說三四石,這是人們的最高要求以及這個時代對高梁產量的一個夢想,再想,就不敢想了。
但眼下這十幾畝試驗田技術該有的都有了,從選種就開始采用最先進的技術,至少是後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最先進最精細的技術,肥料有過之而無不及,伺候得又好,隻是種子略差一些。不過經過這些技術肥料的催化,生物自然進化的本能,種子也在產生變異,於是一切皆有可能……
“太子的高梁”,賀光珍產生了興趣,替太子辦事,以為自己是太子的人,賀光珍說道:“過去看看。”
看的人很多,皇莊裏的人正在捉蝗蟲,大旱這玩意兒多,不過僥幸沒有形成蝗災。其他的人都是附近的農民,官員與士子到現在,依然對這十幾畝地疏忽了。
賀光珍站在高梁下麵,不由地說了聲:“好高。”
收成不知道,但這杆兒的高度太過驚人,人往高梁田裏一鑽,幾乎連人影都看不到。
也不全是好消息,有的讓皇莊裏的人種得密了,影響卻是很嚴重的,高度不及,吐的穗兒很小,皇莊裏的佃農一個個很是後悔。還有一些田裏因為施肥過重,還在瘋長,隻長杆兒不長穗,多半未必是好事。不過有一半高梁長勢卻很正常,現在穗兒才從一下。
但武則天對佛教經義,十分熟悉,兩人從《金剛經》談到《法華經》,從《法華經》到《維摩潔經》,李威還不得不相陪,聽得頭昏腦漲,終於下午的法會開始。
天氣很熱,再說法會一共三天,就是台下的百姓精神抖擻,台上的大和尚同樣吃不消,況且還有許多老和尚。於是一會兒就結束了。但到了正戲來臨,拿出一些大箱子,還有一些記名冊。
法會宗旨,弘揚佛法,另外普渡眾生,就是搭救關中災民的。
武則天牽著李治的手,拿出了一些金銀首飾,放進箱中。李威什麽都沒有帶,想了想,在記名冊上寫下一行字,李弘、江碧兒、劉群捐善款三百萬錢。也就是三千緡錢,不過這些錢要從作坊裏出,所以掛了江碧兒與劉群的名字。但無形中替商人解決了一個難題,兩個聖上擺出這架勢,分明就是要勒索他們的,卻不知出多少,才讓兩位聖上高興,但自己不能搶去太子的風頭。
於是記名冊上出現了許多兩百九十萬錢,或者兩百八十萬錢。好在人多力量大,三天法會下來,共得捐款三十七萬多緡錢。武則天與李治在宮中聽到後才鬆了一口氣,這是自己親自組織的,雖說洛陽多少不及長安,可是數量少了,都沒有窺基組織法會所得善款多,未免貽笑大方。
但對這次法會,許多儒生心中很是反感。
弘揚佛法,本身就不大好,天下僧尼多達二十萬,如果加上道士,對國家造成嚴重的影響。再加上這等於是變著法子要錢,更是一件可恥的事。
這導致了接下來皇宮大宴,一半大臣,因為受暑病倒了。
光有錢沒有用,得將糧食運進關中,這才是最重要的事務。於是皇宮大宴開始,不是什麽商人能進入的,兩京隻選了三百名商人榮幸赴宴。同時太子與兩位宰相,以及群臣相陪。
李治與武則天本人沒有入席。
碧兒說道:“殿下,讓你公開陪商人,傳出去,會有爭議……”
連這個小丫頭都看出來了,李威歎了一口氣說:“不陪怎麽辦?權當讓父皇母後開心一迴。”
閻立本與郝處俊同樣鬱悶,雖然入席,可臉皺得象苦瓜一樣。
不管怎麽說,他們還是來了。但其他大臣一個個生病了,隻好缺席了。
其實李治與武則天能這樣做,李威卻是很讚同的。受旱災影響的百姓很多,多達**百萬人,可不是所有地方顆粒無收的,靠近河溪溝渠邊,莊稼還有些收成,有的濕窪之地,百姓又打井取水,再比如城裏,象長安城中一百多萬百姓,卻不是以務農為生的,他們或者做著力役,或者從事商業,或者做工,隻要糧價壓下去,都有了生機。再說,如果糧價彈壓下去,兩次法會所得的善款,能得一百萬石糧食,發到百姓手中,有些百姓就差那麽一點糧食,無法熬下去。朝廷再組織一批。危機就過去了。
可因為與商人沾上邊,於是變得很複雜,狄仁傑都是如此……
敬著酒,說道:“各位,性本善,而後染之。就是商賈,也非是大奸大惡之人。此次法會,各位為了災民,出錢出物,孤代表千萬災民,感謝你們了。”
“殿下不敢。”齊聲迴應。基本從來沒有進過皇宮,雖然在商場上叱吒風雲,進了皇宮,一個個很緊張,酒兒不敢喝了,菜兒不敢吃了。其實走到皇宮,看到這些高大堂皇的建築,有的商人兩腿就開始發彈。
“這是你們應得的褒獎。非但如此,窺基法師在西京組織法會,就特地說道,要將這些善款變成糧食,交給災民手中。可各位也看到了,朝廷盡力了,父皇與母後為此事日見消瘦,各位大臣同樣茶飯不思。可是渭水淺了,國家無法及時調度。這天下是父皇的天下,也是百姓的天下。天下寧,百姓寧,你們行商也會順利。天下騷動,百姓騷動,你們行商也會不順利。因此,這時,正是群策群力之時。不但是募捐,而是糧食。如果各位有各種妙法,將糧食運向關中,即使是你們前去出售。孤與各位宰相,也可保舉其中數位做得好的,一個爵位,甚至一官半職。”
一句話了,商人開始嗡嗡議論起來。
經過幾百年對商人的打壓,對功名的渴望,這些商人很饑渴的。再說,並不是讓他們募捐,而是出售,以現在關中與其他各道的糧食價格差距,實際上還有一些利潤的。
在不遠處,坐著幾位洛陽的商賈,其中一名商賈大著膽子說道:“殿下,隻怕到時候兩位聖上不肯。”
李威走過去,故作神秘地壓低聲音,說道:“其實這也是兩位聖上的意思。隻是怕群臣反對,各位隻要做得好,關中活人無數,群臣反對的聲音也會弱些。”
聽到的人不多,不過散了宴席後,必然有其他人追問,於是散布得同樣很快。
李威抹了一把汗,心中想到一句很不好聽的話,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
但為什麽這樣做,李威馬上就看到了。
消息還是走露出去,已經很是拐彎抹角了,可是各地的大臣與儒生上書的奏折再次象雪花片一樣,又向洛陽飛來。
甚至有儒生伏於天津橋南哭泣,說皇上先是用巫蠱,後是重視商賈,並且還破祖例,要授商賈官職爵位。可正宗的求雨大雩一直遲遲不舉行。陛下,你不能糊塗啊。
然後以頭碰地。
可就在這時候,朝廷開始處理明崇儼了。
早朝之上,李治威喝了一句:“什麽生病了,就是真病了,也將明崇儼給朕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