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浙交界之仙霞嶺。
仙霞嶺上鬆濤如怒,章越拄著竹杖踏過青石苔痕。晨霧漫過五顯嶺茶馬古道,依稀可見當年廿八都鹽梟鑿出的千級石階。
章越漫步嶺上,迴首之間皆是過往。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隻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為官之後,章越素喜陶弘景這首詩。
此中滋味,隻可意會。
左右隨從都是福建路當地官員,章越身為福建路安撫使,他們早在仙霞嶺以北迎接,然後陪著章越一起爬山入閩。
當然一路本有步輦可坐,但章越卻辭了。
大宋官員還是不習慣以人為畜力之用,章越身為宰相,雖出入紫禁城都用步輦,但那是天子所賜,現在辭相了還是做個普通人好。
章越手持竹杖而行,遇到摩崖石刻還與眾人點評一番,而隨行身著綠袍官員早都是體力不支,紛紛殷勤拭汗。此刻一旁的官員們聽了章越望著仙霞嶺上的白雲作詩後,立即停止了擦汗的動作,紛紛恭維道,諸如建公淡泊,超凡脫俗這樣的話。
章越笑了笑,持杖坐在一旁石上言道:“諸位既有此論。”
“為何說有時我輩為官之人,一麵是急著好似超然物外的‘辭官歸故裏’,一麵又是滋滋於富貴的‘漏夜趕科場’?”
眾官員們垂手道:“下官不知還請建公示下。”
章越隨意地坐在石上笑道:“諸位這麽說,一定是沒理會明道先生言道學之精髓!”
二十餘名官員皆在旁注目傾聽。
“大學有雲,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為八綱目也。”
“正心誠意格物致知是為修身,修身是為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反過來說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為了修身,也是為了正心誠意格外致知。”
眾官員聽了恍然道:“建公一言解我等讀書以來的疑惑。”
“儒家不講性命之學,生怕得了釋家之病。今日聞建公所言,二者似可以融會貫通了。”
章越道:“此非我所言,乃明道先生言之。”
“儒家講五倫,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君臣有義、朋友有信。”
“但釋家則講從釋,也就是出家,出家後,便沒有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之說。”
“二者相互違背乎?”
“不盡然也。此為內聖外王之道。”
眾官員恍然皆稱受教。
正在言語之間,忽山下報道:“有聖旨到,還請建國公留步!”
章越聽了點點頭道:“諸位在此歇一歇。”
眾官員們稱是,不知突然來一道聖旨是什麽意思。
誰都知道章越本來早該到了福建路上任,可一路上卻拖延了三個月,朝中傳出風聲章越故意逾期不至,心懷怨懟。
或者心不甘情不願,謀求天子挽留。
反正什麽話都有。
誰都知道,這八成是蔡確授意的。可地方有司也不敢催促。
官家也沒有明旨切責,這一次是不是下旨責備來了。
不久一名內侍抵達,乃是備庫使梁惟簡。
“見過建國公!”
章越徐徐點頭,梁惟簡奉上聖旨道:“地方簡陋,禮儀可省,亦免去宣讀。咱家等著建國公迴話,入奏陛下,一刻不敢停留。”
章越點點頭當即捧旨,眾官員都是機靈人一看就轉過頭,紛紛迴避。
章越洗手後取了聖旨看過,微一沉吟。
原來是天子下旨親詢自己是否可以在永樂城築城之事。
聖旨裏附上徐禧,沈括二人所奏的全盤方略。
梁惟簡道:“陛下擔憂,驟築永樂城是否太過操切冒進,若建公拿主意,陛下可收迴成命,否則二十餘萬軍民一旦……國家就……”
章越聽了點點頭,將聖旨交還給梁惟簡,自己則負手看向仙霞嶺外的景色。
就是這般足足看了半個時辰。
梁惟簡道:“建公,前方軍情如火,鄜延路大軍已是馬上要出米脂寨了。”
章越道:“既大軍要出塞,問我已是無益。”
梁惟簡急道:“建公,難道你就見此不管嗎?”
章越想了想道:“取筆來。”
梁惟簡大喜當即奉上紙筆,當即以身作桌。
但見章越隻是草草書寫數字,梁惟簡不敢過目,立即封入信函用火漆蓋上,然後裝入竹筒中。
“建公告辭!”
章越點了點頭道:“請轉告訴陛下,功成不必在我!”
梁惟簡聞言稱是心道,建公此話之意是,功成不必在我,則功敗在於徐禧嗎?
章越目送梁惟簡離去。
一旁黃好義嘟囔道:“建公,咱們都迴鄉了,有必要再言語嗎?陳和叔白死了嗎?”
“就算成就大功,陛下也不會記得你的好,更不用蔡持正了。”
章越看了看手中的竹仗道:“說得對,譬如此杖上山時用得,下山時便不用了。”
黃好義默默地收拾一下,跟著章越走下仙霞嶺。
卻見眾官員們都在前麵山道上等候,見到章越下山,眾官員神情都是一鬆。
章越笑道:“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迴望合,青靄入看無……”
吟罷,章越忽然手中竹杖高高一擲,卻見竹杖淩風破空而去。
最後竹杖隱入雲霧間,頓時驚起無數飛鳥!
章越見於此,釋然一笑。
……
無定河畔,幾十萬黨項大軍雲集在懸著七寶纓絡的白犛大纛之下。李秉常身著銀鼠皮裘端坐馬上,腰間別著妻子契丹公主所贈的錯金彎刀。他的目光越過渾濁的無定河水,投向對岸那座新築的永樂城。
黨項國主李秉常一如黨項曆代國主,君主親征。
這些年李秉常一直臥薪嚐膽,殫精竭慮。
作為遼國女婿的他一麵事遼恭敬,積極地引以為援,鏟平了東麵幾個不服從遼國的阻卜部落,換得了遼國信任和援助。
這一次出征永樂城,李秉常向遼主請援。遼主秘密調遼國皮室軍萬餘配合其出征。
另一麵他勵精圖治,每日操勞到深夜,不治宮室,簡衣淡食,重用寒門出身的李清和仁多保忠,並提拔了一係列的年輕將領,重新聚攏了國內的人心。
自他得知以往的苦手宰相章越終於罷相。
李秉常不由大喜,對他而言大宋上下隻懼其一人。李秉常重新恢複了對宋朝的騷擾。果真宋軍因重兵屯於河東與遼國交戰,不得不收縮防守,故而連棄銀州、宥州。
如今趁遼軍方退,去而複返不是昏招嗎?
李秉常又聽說,宋朝朝內重新黨同伐異,新相蔡確主持對章越派係的清算,連鄜延路主將種師道都被罷免了,而換上了一個隻知道紙上談兵的書生徐禧領兵。
偏偏此人還以儒帥自命,這不是趙家君臣昏庸,自毀長城嗎?
要知道當年種師道鎮守鄜延路的時候,親自擊敗了李秉常所率的五十萬大軍。
而今易將可謂失策。
此刻幾十萬黨項大軍沿著河岸鋪陳開去,旌旗蔽日,鐵甲生輝,最中央的七寶纓絡白犛大纛在風中獵獵作響。
李秉常看著永樂城,左右將領皆蓄勢待發。
比之當年出征平夏城後,黨項高層將領或死或俘數十員,比之當年已是換了一半的新麵孔。
不過這些新提拔起來的年輕將領猶如初生之牛犢,臉上帶著躍躍欲試的神情。
“陛下,鐵鷂子已整裝待命。“身披重甲的仁多保忠策馬上前。
“傳令,鐵鷂子渡河!”
李秉常大手一揮當即令麾下五千鐵鷂子先行渡過無定河!
五千鐵鷂子應聲而動。這些選自橫山諸部的勇士皆披重甲,連戰馬都覆著牛皮。
鐵蹄踏破河麵,無定河霎時隨之翻湧。當先的騎手高舉繪有狼首的盾牌,口作唿喝。
麵對這一幕,在城下列陣高永能立即派人飛報徐禧進策雲。
此羌人鐵鷂子騎,一旦過河得平地,其鋒不可當,乘其未渡擊之,可使殲滅。若使之全數渡河,則我師盡覆也。
城頭上的徐禧聞言抬了抬眼皮,哂笑道:“番邦蠻騎,何足道哉?待其盡渡,正好全殲。”
徐禧答複不從,隻是命高永能稍後率選鋒迎戰。
高永能聞徐禧帥令須發箕張,怒叱道:“豎子誤國!”
等黨項兵馬這鐵鷂子全數渡河後,李秉常大喜,宋軍居然如此托大,放棄了半渡而擊的機會,這不是宋襄公再世‘仁義未施而三軍潰’嗎?他當即命令左右大軍隨之而進。
頃刻間羯鼓喧天。
徐禧見此當即發號施令,讓麾下七萬宋軍猛攻渡河的鐵鷂子。
高永能急帥五千選鋒攻之,這五千選鋒都是七萬大軍中挑選出精兵,最是驍銳。
選鋒騎兵持銀槍錦襖當即突入黨項兵馬鐵鷂子陣中。
……
梁惟簡懷揣章越密奏星夜疾馳,直入汴京之中麵見官家。
官家這幾日精神不太好,特別是得知徐禧築成永樂城後,黨項國主李秉常居然催動十二軍監司來奪永樂城之後。
鎮守在米脂寨裏的沈括上奏言。
經探報黨項調民為軍,十丁取九人,並乞遼國援兵,攜百日之糧原侯涇原以北,等候官軍出塞而攻,聞城永樂城,則調兵至此。
黨項傾國大軍齊至,米脂寨中隻有兵馬萬餘,一旦永樂城有失,雖傷不死,但一旦綏德城有失,則延州勢必不保。則關中必然大震。
寧失永樂,亦保綏德。
待援軍齊集再解永樂城之圍。
官家大吃一驚,原來黨項早有準備與宋軍打這一戰,還乞求遼國出兵協助,隻是原先埋伏在涇原路,沒料到宋軍卻出了鄜延路。
官家當即調動環慶路,涇原路兵馬救援鄜延路,不過兩路兵馬皆遠,抵達鄜延路還需時間,最近的則是指望呂惠卿所率的河東路。
不過呂惠卿奏報契丹調集十五萬兵馬逼臨河東,這時候河東路實不敢調動一兵一卒救援鄜延路。
現在得到呂惠卿,沈括的奏報,官家左右為難。
要救永樂城,沈括在米脂寨那些兵馬,根本無濟於事,再從綏德,延州調兵,則整個鄜延路都空虛了。
若是沈括從米脂寨撤退,還保綏德城。那麽鄜延路是保住了,可是永樂城及城中徐禧的十萬軍民就要不保了。
官家聞之左右為難,數日夜不能寐,人在宮中長籲短歎不已,每日上朝都是靠參湯勉強維持著精神。
他本以為黨項自平夏城之敗後,已是不堪一擊,沒料到居然還這麽強。他著實是大意輕敵了。
此刻前線的十餘萬將士正等著他的命令。
這日官家忽聞梁惟簡從福建路返迴。
官家連忙召見梁惟簡問道:“章卿說了什麽?”
梁惟簡道:“迴稟陛下,金紫光祿大夫讓臣轉告陛下,功成不必在我。”
官家聞言,當即麵露失望之色道:“章卿還是在怪朕。功成不必在我,所意即永樂城敗了,也不可責怪於他。”
梁惟簡聞言不敢直接迴答,而是道:“陛下,章丞相還留了一份短簡給陛下!”
說完梁惟簡剖開竹筒,挑開火漆,麵呈天子。
但見信上赫然寫著二字。
仙霞嶺上鬆濤如怒,章越拄著竹杖踏過青石苔痕。晨霧漫過五顯嶺茶馬古道,依稀可見當年廿八都鹽梟鑿出的千級石階。
章越漫步嶺上,迴首之間皆是過往。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隻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為官之後,章越素喜陶弘景這首詩。
此中滋味,隻可意會。
左右隨從都是福建路當地官員,章越身為福建路安撫使,他們早在仙霞嶺以北迎接,然後陪著章越一起爬山入閩。
當然一路本有步輦可坐,但章越卻辭了。
大宋官員還是不習慣以人為畜力之用,章越身為宰相,雖出入紫禁城都用步輦,但那是天子所賜,現在辭相了還是做個普通人好。
章越手持竹杖而行,遇到摩崖石刻還與眾人點評一番,而隨行身著綠袍官員早都是體力不支,紛紛殷勤拭汗。此刻一旁的官員們聽了章越望著仙霞嶺上的白雲作詩後,立即停止了擦汗的動作,紛紛恭維道,諸如建公淡泊,超凡脫俗這樣的話。
章越笑了笑,持杖坐在一旁石上言道:“諸位既有此論。”
“為何說有時我輩為官之人,一麵是急著好似超然物外的‘辭官歸故裏’,一麵又是滋滋於富貴的‘漏夜趕科場’?”
眾官員們垂手道:“下官不知還請建公示下。”
章越隨意地坐在石上笑道:“諸位這麽說,一定是沒理會明道先生言道學之精髓!”
二十餘名官員皆在旁注目傾聽。
“大學有雲,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為八綱目也。”
“正心誠意格物致知是為修身,修身是為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反過來說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為了修身,也是為了正心誠意格外致知。”
眾官員聽了恍然道:“建公一言解我等讀書以來的疑惑。”
“儒家不講性命之學,生怕得了釋家之病。今日聞建公所言,二者似可以融會貫通了。”
章越道:“此非我所言,乃明道先生言之。”
“儒家講五倫,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君臣有義、朋友有信。”
“但釋家則講從釋,也就是出家,出家後,便沒有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之說。”
“二者相互違背乎?”
“不盡然也。此為內聖外王之道。”
眾官員恍然皆稱受教。
正在言語之間,忽山下報道:“有聖旨到,還請建國公留步!”
章越聽了點點頭道:“諸位在此歇一歇。”
眾官員們稱是,不知突然來一道聖旨是什麽意思。
誰都知道章越本來早該到了福建路上任,可一路上卻拖延了三個月,朝中傳出風聲章越故意逾期不至,心懷怨懟。
或者心不甘情不願,謀求天子挽留。
反正什麽話都有。
誰都知道,這八成是蔡確授意的。可地方有司也不敢催促。
官家也沒有明旨切責,這一次是不是下旨責備來了。
不久一名內侍抵達,乃是備庫使梁惟簡。
“見過建國公!”
章越徐徐點頭,梁惟簡奉上聖旨道:“地方簡陋,禮儀可省,亦免去宣讀。咱家等著建國公迴話,入奏陛下,一刻不敢停留。”
章越點點頭當即捧旨,眾官員都是機靈人一看就轉過頭,紛紛迴避。
章越洗手後取了聖旨看過,微一沉吟。
原來是天子下旨親詢自己是否可以在永樂城築城之事。
聖旨裏附上徐禧,沈括二人所奏的全盤方略。
梁惟簡道:“陛下擔憂,驟築永樂城是否太過操切冒進,若建公拿主意,陛下可收迴成命,否則二十餘萬軍民一旦……國家就……”
章越聽了點點頭,將聖旨交還給梁惟簡,自己則負手看向仙霞嶺外的景色。
就是這般足足看了半個時辰。
梁惟簡道:“建公,前方軍情如火,鄜延路大軍已是馬上要出米脂寨了。”
章越道:“既大軍要出塞,問我已是無益。”
梁惟簡急道:“建公,難道你就見此不管嗎?”
章越想了想道:“取筆來。”
梁惟簡大喜當即奉上紙筆,當即以身作桌。
但見章越隻是草草書寫數字,梁惟簡不敢過目,立即封入信函用火漆蓋上,然後裝入竹筒中。
“建公告辭!”
章越點了點頭道:“請轉告訴陛下,功成不必在我!”
梁惟簡聞言稱是心道,建公此話之意是,功成不必在我,則功敗在於徐禧嗎?
章越目送梁惟簡離去。
一旁黃好義嘟囔道:“建公,咱們都迴鄉了,有必要再言語嗎?陳和叔白死了嗎?”
“就算成就大功,陛下也不會記得你的好,更不用蔡持正了。”
章越看了看手中的竹仗道:“說得對,譬如此杖上山時用得,下山時便不用了。”
黃好義默默地收拾一下,跟著章越走下仙霞嶺。
卻見眾官員們都在前麵山道上等候,見到章越下山,眾官員神情都是一鬆。
章越笑道:“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迴望合,青靄入看無……”
吟罷,章越忽然手中竹杖高高一擲,卻見竹杖淩風破空而去。
最後竹杖隱入雲霧間,頓時驚起無數飛鳥!
章越見於此,釋然一笑。
……
無定河畔,幾十萬黨項大軍雲集在懸著七寶纓絡的白犛大纛之下。李秉常身著銀鼠皮裘端坐馬上,腰間別著妻子契丹公主所贈的錯金彎刀。他的目光越過渾濁的無定河水,投向對岸那座新築的永樂城。
黨項國主李秉常一如黨項曆代國主,君主親征。
這些年李秉常一直臥薪嚐膽,殫精竭慮。
作為遼國女婿的他一麵事遼恭敬,積極地引以為援,鏟平了東麵幾個不服從遼國的阻卜部落,換得了遼國信任和援助。
這一次出征永樂城,李秉常向遼主請援。遼主秘密調遼國皮室軍萬餘配合其出征。
另一麵他勵精圖治,每日操勞到深夜,不治宮室,簡衣淡食,重用寒門出身的李清和仁多保忠,並提拔了一係列的年輕將領,重新聚攏了國內的人心。
自他得知以往的苦手宰相章越終於罷相。
李秉常不由大喜,對他而言大宋上下隻懼其一人。李秉常重新恢複了對宋朝的騷擾。果真宋軍因重兵屯於河東與遼國交戰,不得不收縮防守,故而連棄銀州、宥州。
如今趁遼軍方退,去而複返不是昏招嗎?
李秉常又聽說,宋朝朝內重新黨同伐異,新相蔡確主持對章越派係的清算,連鄜延路主將種師道都被罷免了,而換上了一個隻知道紙上談兵的書生徐禧領兵。
偏偏此人還以儒帥自命,這不是趙家君臣昏庸,自毀長城嗎?
要知道當年種師道鎮守鄜延路的時候,親自擊敗了李秉常所率的五十萬大軍。
而今易將可謂失策。
此刻幾十萬黨項大軍沿著河岸鋪陳開去,旌旗蔽日,鐵甲生輝,最中央的七寶纓絡白犛大纛在風中獵獵作響。
李秉常看著永樂城,左右將領皆蓄勢待發。
比之當年出征平夏城後,黨項高層將領或死或俘數十員,比之當年已是換了一半的新麵孔。
不過這些新提拔起來的年輕將領猶如初生之牛犢,臉上帶著躍躍欲試的神情。
“陛下,鐵鷂子已整裝待命。“身披重甲的仁多保忠策馬上前。
“傳令,鐵鷂子渡河!”
李秉常大手一揮當即令麾下五千鐵鷂子先行渡過無定河!
五千鐵鷂子應聲而動。這些選自橫山諸部的勇士皆披重甲,連戰馬都覆著牛皮。
鐵蹄踏破河麵,無定河霎時隨之翻湧。當先的騎手高舉繪有狼首的盾牌,口作唿喝。
麵對這一幕,在城下列陣高永能立即派人飛報徐禧進策雲。
此羌人鐵鷂子騎,一旦過河得平地,其鋒不可當,乘其未渡擊之,可使殲滅。若使之全數渡河,則我師盡覆也。
城頭上的徐禧聞言抬了抬眼皮,哂笑道:“番邦蠻騎,何足道哉?待其盡渡,正好全殲。”
徐禧答複不從,隻是命高永能稍後率選鋒迎戰。
高永能聞徐禧帥令須發箕張,怒叱道:“豎子誤國!”
等黨項兵馬這鐵鷂子全數渡河後,李秉常大喜,宋軍居然如此托大,放棄了半渡而擊的機會,這不是宋襄公再世‘仁義未施而三軍潰’嗎?他當即命令左右大軍隨之而進。
頃刻間羯鼓喧天。
徐禧見此當即發號施令,讓麾下七萬宋軍猛攻渡河的鐵鷂子。
高永能急帥五千選鋒攻之,這五千選鋒都是七萬大軍中挑選出精兵,最是驍銳。
選鋒騎兵持銀槍錦襖當即突入黨項兵馬鐵鷂子陣中。
……
梁惟簡懷揣章越密奏星夜疾馳,直入汴京之中麵見官家。
官家這幾日精神不太好,特別是得知徐禧築成永樂城後,黨項國主李秉常居然催動十二軍監司來奪永樂城之後。
鎮守在米脂寨裏的沈括上奏言。
經探報黨項調民為軍,十丁取九人,並乞遼國援兵,攜百日之糧原侯涇原以北,等候官軍出塞而攻,聞城永樂城,則調兵至此。
黨項傾國大軍齊至,米脂寨中隻有兵馬萬餘,一旦永樂城有失,雖傷不死,但一旦綏德城有失,則延州勢必不保。則關中必然大震。
寧失永樂,亦保綏德。
待援軍齊集再解永樂城之圍。
官家大吃一驚,原來黨項早有準備與宋軍打這一戰,還乞求遼國出兵協助,隻是原先埋伏在涇原路,沒料到宋軍卻出了鄜延路。
官家當即調動環慶路,涇原路兵馬救援鄜延路,不過兩路兵馬皆遠,抵達鄜延路還需時間,最近的則是指望呂惠卿所率的河東路。
不過呂惠卿奏報契丹調集十五萬兵馬逼臨河東,這時候河東路實不敢調動一兵一卒救援鄜延路。
現在得到呂惠卿,沈括的奏報,官家左右為難。
要救永樂城,沈括在米脂寨那些兵馬,根本無濟於事,再從綏德,延州調兵,則整個鄜延路都空虛了。
若是沈括從米脂寨撤退,還保綏德城。那麽鄜延路是保住了,可是永樂城及城中徐禧的十萬軍民就要不保了。
官家聞之左右為難,數日夜不能寐,人在宮中長籲短歎不已,每日上朝都是靠參湯勉強維持著精神。
他本以為黨項自平夏城之敗後,已是不堪一擊,沒料到居然還這麽強。他著實是大意輕敵了。
此刻前線的十餘萬將士正等著他的命令。
這日官家忽聞梁惟簡從福建路返迴。
官家連忙召見梁惟簡問道:“章卿說了什麽?”
梁惟簡道:“迴稟陛下,金紫光祿大夫讓臣轉告陛下,功成不必在我。”
官家聞言,當即麵露失望之色道:“章卿還是在怪朕。功成不必在我,所意即永樂城敗了,也不可責怪於他。”
梁惟簡聞言不敢直接迴答,而是道:“陛下,章丞相還留了一份短簡給陛下!”
說完梁惟簡剖開竹筒,挑開火漆,麵呈天子。
但見信上赫然寫著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