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山院宿露
用戶90391439的新書:悟 作者:用戶90391439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月至中宵,望湖亭畔,畫舫已然係於岸柳之下。四人沿著蜿蜒山徑徐行,行至半坡之處,一座被青藤纏繞的竹籬小院,突兀地映入眼簾。院門上,褪色的桃符依舊懸掛,門環處,風幹的艾草纏繞其間,種種跡象表明,此院久無人跡。江令宜輕輕推開那虛掩的柴門,門軸發出“吱呀”聲響,驚起了簷下築巢的燕子。燕子翅尖掠過懸於廊下的銅風鈴,清脆的叮咚聲,與院角飄落的梨花花瓣相互交織,在暮春的夜空中,泛起層層漣漪。
“此乃前朝隱士之別院,”鬼子六一邊說著,一邊拂去石桌上的青苔,指尖輕輕劃過桌沿刻著的“煮石”二字,“當年,他於院中遍植迷迭香,言能困住月光。”柳青青俯身撥開石階縫隙間的蕨類植物,不經意間發現磚縫裏嵌著半粒焦黑的香丸。此香丸乃是以龍腦與安息香糅合而成的團塊,雖曆經漫長歲月,卻仍殘留著一絲清苦的氣息。她將香丸置於掌心,借著簷角燈籠的微光仔細端詳,隻見丸體的裂紋之中,竟滲出透明的樹脂,恰似陳年琥珀中蘊含的淚滴。
陳小靜抱著香料匣,腳步略顯踉蹌地跟進小院。藕荷色的披帛不慎被竹籬勾住,扯落之時,驚飛了葉片上的露珠。她彎腰撿拾散落的豆蔻,發間的珊瑚珠與石階邊的石臼碰撞,臼底殘留的薄荷渣被震得飛揚起來,與她發間的桂花頭油混雜在一起。“快看!”她突然指著院角的青瓦缸,缸中蓄著的雨水之上,漂浮著一層淡紫色的花瓣,“是勿忘我,泡於水中,可染香枕席。”江令宜聽聞,移步至缸邊,素色綁腿輕輕掃過缸沿的青苔。她微微彎腰,腰間銀鏈垂入水中,《齊民要術》殘頁的邊角被浸濕,墨字在水光之中,暈染成淡淡的影子。
柳青青將熏球懸掛在廊下的橫梁之上,“逐月香”的嫋嫋餘韻,與院中的梨花香氣相互交融,在夜風的吹拂下,仿佛織就了一層薄紗。她解下腕間的蜜蠟鐲,放置在石桌上。鐲身沾染的夜合花汁液,在燈籠的映照下,泛著熒熒微光,與石桌縫隙中滲出的露水相互映襯,別有一番趣味。“此院地氣滋養香料,”她的指尖輕輕劃過桌沿的刻痕,“當年隱士想必曾在這石桌上調製‘駐景香’——以朝露、梨花與月光為引,能留住春日最後的三分色彩。”
鬼子六倚靠著廊柱,解下腰間的玉佩,金線穗子輕輕掃過柱上的苔蘚。他凝視著院中飄落的梨花,忽然從袖中取出一個螺鈿香盒。“此乃於泉州港所收,盒底嵌著南洋的龍涎香餅。”香盒開啟的瞬間,一股混合著海鹽與海藻氣息的異香撲麵而來。陳小靜 startled,不自覺後退半步,發尾的珊瑚珠撞上身後的竹架,架上晾曬的紫蘇葉簌簌掉落,恰好覆蓋在香盒邊緣,將龍涎香的濃烈氣息,壓製為清苦之味。“此香需搭配本土草木,方不顯得過於霸道,”柳青青撚起一片紫蘇葉,輕輕揉碎,汁液滴落在香餅之上,“正如令宜姐所言,香料不應被困於方盒之中。”
江令宜忽然抬手,摘下廊下的銅風鈴。鈴舌上刻著的“風”字,已被歲月磨平。她將風鈴懸掛在院中的梨樹枝椏之間,轉身之時,素色綁腿掃過牆角的石磨,磨盤上殘留的桂皮碎屑被震起,與她綁腿上的海鹽顆粒混合在一起,在月光下閃爍著細碎的光芒。“此石磨應是用於研磨檀香,”她的指尖輕輕蹭過磨盤的溝壑,薄繭劃過幹涸的香脂痕跡,“當年我在南洋,曾見過類似的石磨,船工們用其研磨豆蔻,香氣可飄滿整條船隻。”
陳小靜將香料匣放置在石桌上,打開最底層的暗格,取出一個裹著素絹的瓷瓶。“此乃去年所收的‘夜露香’,”她揭開絹布,瓶中凝結的透明膏體,在月光下流轉著迷人的光澤,“以七七四十九夜的梨花露調製而成,本應搭配望湖亭的潮水使用……”話未說完,柳青青已然取過瓷瓶,將膏體塗抹在廊柱的苔蘚之上。膏體遇潮,瞬間化作青煙,混合著苔蘚的腥氣與梨花的甜香,竟在柱上凝結成淡紫色的香痕,宛如水墨畫上暈染開來的色漬。
鬼子六忽然輕聲一笑,將玉佩放置在石桌上的露水中。“你們瞧,這玉吸納了地氣,竟比在畫舫之中更為通透。”玉佩浸於露水中,金線穗子隨著夜風輕輕擺動,穗子末端係著的幹蓮蓬忽然掉落,蓮子滾入石桌縫隙,驚起了兩隻藏於苔下的蟋蟀。柳青青彎腰撿拾蓮子,月白襦裙掃過石桌邊緣的蜜蠟鐲,鐲子滾落進青瓦缸,激起的水花將勿忘我花瓣衝成漩渦。鐲身的蜜蠟紋路在水中緩緩舒展,恰似流動的琥珀河。
當第一聲雞鳴自山下傳來,院中的梨花已然落滿石桌。柳青青將風幹的艾草塞入熏球,新燃起的香氣,混合著昨夜殘留的“逐月香”,在晨光之中,織就了一層薄霧。江令宜解下腰間的《齊民要術》殘頁,平鋪在石桌上。殘頁邊角的海鹽顆粒被露水浸濕,暈開的鹽漬在紙頁上,繪出隱約的航海圖。陳小靜捧著瓷瓶,往石磨的溝壑中倒入“夜露香”。膏體流過磨盤時,與殘留的桂皮碎屑化出金紅色的香漿,順著磨盤邊緣,滴入接在下方的青瓦盆。盆中蓄著的勿忘我水,頓時浮起一層油光。
鬼子六拾起石桌上的蜜蠟鐲,鐲身沾著的梨花瓣,已被晨露泡得半透明。他將鐲子遞給柳青青,指尖劃過鐲身的紋路,忽然停留在某道淺痕之上——那是昨夜在畫舫上,她用銀匙攪動瓷缽時留下的印記。“這鐲子吸納了山院的露氣,”他遙望著遠處被晨霧籠罩的望湖亭,“倒比在燭火之下,更似琥珀河了。”柳青青接過鐲子戴上,腕骨處淡青色的血管,在晨光下泛著珍珠般的光澤,與鐲身的蜜蠟光暈相互交疊,恰似將整座山院的春露,都鎖進了腕間。
院外杏林,鳥雀啁啾,聲聲悅耳。竹籬青藤,晨露壓低,搖曳生姿。四人身影,廊下光影交錯,柳青青婀娜多姿,腕間蜜蠟鐲散發幽香,與白皙肌膚相映成趣,婉約之美更勝往昔。江令宜高挑身材,腰間銀鏈隨步輕晃,緊實腰部線條展露無遺。陳小靜麵容姣好,發間珊瑚珠靈動俏皮,胸前衣物微敞,若隱若現溝壑,令人遐想聯翩。鬼子六身材魁梧,掌心玉佩在陽光下閃爍溫潤光芒,雙腿粗壯有力,步伐穩健。恰似昨夜蘭舟上殘留的香氣,沿著山徑緩緩蔓延,最終抵達這座小院,與梨花、苔蘚、晨露交融,釀成暮春時節最為清冽的宿露。
“此乃前朝隱士之別院,”鬼子六一邊說著,一邊拂去石桌上的青苔,指尖輕輕劃過桌沿刻著的“煮石”二字,“當年,他於院中遍植迷迭香,言能困住月光。”柳青青俯身撥開石階縫隙間的蕨類植物,不經意間發現磚縫裏嵌著半粒焦黑的香丸。此香丸乃是以龍腦與安息香糅合而成的團塊,雖曆經漫長歲月,卻仍殘留著一絲清苦的氣息。她將香丸置於掌心,借著簷角燈籠的微光仔細端詳,隻見丸體的裂紋之中,竟滲出透明的樹脂,恰似陳年琥珀中蘊含的淚滴。
陳小靜抱著香料匣,腳步略顯踉蹌地跟進小院。藕荷色的披帛不慎被竹籬勾住,扯落之時,驚飛了葉片上的露珠。她彎腰撿拾散落的豆蔻,發間的珊瑚珠與石階邊的石臼碰撞,臼底殘留的薄荷渣被震得飛揚起來,與她發間的桂花頭油混雜在一起。“快看!”她突然指著院角的青瓦缸,缸中蓄著的雨水之上,漂浮著一層淡紫色的花瓣,“是勿忘我,泡於水中,可染香枕席。”江令宜聽聞,移步至缸邊,素色綁腿輕輕掃過缸沿的青苔。她微微彎腰,腰間銀鏈垂入水中,《齊民要術》殘頁的邊角被浸濕,墨字在水光之中,暈染成淡淡的影子。
柳青青將熏球懸掛在廊下的橫梁之上,“逐月香”的嫋嫋餘韻,與院中的梨花香氣相互交融,在夜風的吹拂下,仿佛織就了一層薄紗。她解下腕間的蜜蠟鐲,放置在石桌上。鐲身沾染的夜合花汁液,在燈籠的映照下,泛著熒熒微光,與石桌縫隙中滲出的露水相互映襯,別有一番趣味。“此院地氣滋養香料,”她的指尖輕輕劃過桌沿的刻痕,“當年隱士想必曾在這石桌上調製‘駐景香’——以朝露、梨花與月光為引,能留住春日最後的三分色彩。”
鬼子六倚靠著廊柱,解下腰間的玉佩,金線穗子輕輕掃過柱上的苔蘚。他凝視著院中飄落的梨花,忽然從袖中取出一個螺鈿香盒。“此乃於泉州港所收,盒底嵌著南洋的龍涎香餅。”香盒開啟的瞬間,一股混合著海鹽與海藻氣息的異香撲麵而來。陳小靜 startled,不自覺後退半步,發尾的珊瑚珠撞上身後的竹架,架上晾曬的紫蘇葉簌簌掉落,恰好覆蓋在香盒邊緣,將龍涎香的濃烈氣息,壓製為清苦之味。“此香需搭配本土草木,方不顯得過於霸道,”柳青青撚起一片紫蘇葉,輕輕揉碎,汁液滴落在香餅之上,“正如令宜姐所言,香料不應被困於方盒之中。”
江令宜忽然抬手,摘下廊下的銅風鈴。鈴舌上刻著的“風”字,已被歲月磨平。她將風鈴懸掛在院中的梨樹枝椏之間,轉身之時,素色綁腿掃過牆角的石磨,磨盤上殘留的桂皮碎屑被震起,與她綁腿上的海鹽顆粒混合在一起,在月光下閃爍著細碎的光芒。“此石磨應是用於研磨檀香,”她的指尖輕輕蹭過磨盤的溝壑,薄繭劃過幹涸的香脂痕跡,“當年我在南洋,曾見過類似的石磨,船工們用其研磨豆蔻,香氣可飄滿整條船隻。”
陳小靜將香料匣放置在石桌上,打開最底層的暗格,取出一個裹著素絹的瓷瓶。“此乃去年所收的‘夜露香’,”她揭開絹布,瓶中凝結的透明膏體,在月光下流轉著迷人的光澤,“以七七四十九夜的梨花露調製而成,本應搭配望湖亭的潮水使用……”話未說完,柳青青已然取過瓷瓶,將膏體塗抹在廊柱的苔蘚之上。膏體遇潮,瞬間化作青煙,混合著苔蘚的腥氣與梨花的甜香,竟在柱上凝結成淡紫色的香痕,宛如水墨畫上暈染開來的色漬。
鬼子六忽然輕聲一笑,將玉佩放置在石桌上的露水中。“你們瞧,這玉吸納了地氣,竟比在畫舫之中更為通透。”玉佩浸於露水中,金線穗子隨著夜風輕輕擺動,穗子末端係著的幹蓮蓬忽然掉落,蓮子滾入石桌縫隙,驚起了兩隻藏於苔下的蟋蟀。柳青青彎腰撿拾蓮子,月白襦裙掃過石桌邊緣的蜜蠟鐲,鐲子滾落進青瓦缸,激起的水花將勿忘我花瓣衝成漩渦。鐲身的蜜蠟紋路在水中緩緩舒展,恰似流動的琥珀河。
當第一聲雞鳴自山下傳來,院中的梨花已然落滿石桌。柳青青將風幹的艾草塞入熏球,新燃起的香氣,混合著昨夜殘留的“逐月香”,在晨光之中,織就了一層薄霧。江令宜解下腰間的《齊民要術》殘頁,平鋪在石桌上。殘頁邊角的海鹽顆粒被露水浸濕,暈開的鹽漬在紙頁上,繪出隱約的航海圖。陳小靜捧著瓷瓶,往石磨的溝壑中倒入“夜露香”。膏體流過磨盤時,與殘留的桂皮碎屑化出金紅色的香漿,順著磨盤邊緣,滴入接在下方的青瓦盆。盆中蓄著的勿忘我水,頓時浮起一層油光。
鬼子六拾起石桌上的蜜蠟鐲,鐲身沾著的梨花瓣,已被晨露泡得半透明。他將鐲子遞給柳青青,指尖劃過鐲身的紋路,忽然停留在某道淺痕之上——那是昨夜在畫舫上,她用銀匙攪動瓷缽時留下的印記。“這鐲子吸納了山院的露氣,”他遙望著遠處被晨霧籠罩的望湖亭,“倒比在燭火之下,更似琥珀河了。”柳青青接過鐲子戴上,腕骨處淡青色的血管,在晨光下泛著珍珠般的光澤,與鐲身的蜜蠟光暈相互交疊,恰似將整座山院的春露,都鎖進了腕間。
院外杏林,鳥雀啁啾,聲聲悅耳。竹籬青藤,晨露壓低,搖曳生姿。四人身影,廊下光影交錯,柳青青婀娜多姿,腕間蜜蠟鐲散發幽香,與白皙肌膚相映成趣,婉約之美更勝往昔。江令宜高挑身材,腰間銀鏈隨步輕晃,緊實腰部線條展露無遺。陳小靜麵容姣好,發間珊瑚珠靈動俏皮,胸前衣物微敞,若隱若現溝壑,令人遐想聯翩。鬼子六身材魁梧,掌心玉佩在陽光下閃爍溫潤光芒,雙腿粗壯有力,步伐穩健。恰似昨夜蘭舟上殘留的香氣,沿著山徑緩緩蔓延,最終抵達這座小院,與梨花、苔蘚、晨露交融,釀成暮春時節最為清冽的宿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