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賞愛似山家 李一伊川植山藥
用戶90391439的新書:悟 作者:用戶90391439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 一
李一率隨行人員抵達伊川後,林夫人即刻啟程返迴京城。她小心翼翼地攜帶著那朵珍貴的天山雪蓮,此雪蓮潔白純淨,散發著清幽的香氣,仿佛凝聚了天地間的靈氣精華。林夫人深知這朵雪蓮的珍稀程度,它不僅是一份禮物,更是她向宮中諸位表達深切感激之情的重要方式。
林夫人將天山雪蓮敬獻給宮中時,太後的臉上瞬間綻放出欣喜的笑容。太後輕輕撫摸著雪蓮的花瓣,眼中閃爍著驚歎與喜悅交織的光芒。她對雪蓮的美麗與稀有讚不絕口,同時對林夫人的心意給予了高度的肯定與感激。在隨後的交談中,太後提及荷花。荷花,是一種清新脫俗、美麗動人的花卉,而荷花公主亦如其名,純潔無瑕、溫柔善良。
聽聞太後提起荷花,林夫人心中頓時湧起一股深深的感激之情。她趕忙跪地,恭敬地說道:“太後、皇上,荷花能被加封為長公主,全仰仗您們的恩典與厚愛,我全家感激不盡。”太後看著林夫人誠懇的模樣,微微點頭,臉上洋溢著慈祥的笑容。她說道:“荷花這孩子確實惹人喜愛,她聰明伶俐、善良可愛,還為國鎮守邊疆,加之其父親勇毅侯忠勇為國捐軀,封她為長公主也是情理之中。”
太後對荷花讚不絕口,迴憶起荷花甜美可愛的笑容,以及在自己身邊時的乖巧懂事之態。隨後,太後賜予林夫人諸多賞賜。這些賞賜不僅包含豐厚的物質財富,更承載著宮中對她及其家族的榮譽與認可。林夫人再次跪地,衷心感謝太後的恩典。此時,她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與憧憬,也愈發堅定了為宮中、為國家奉獻一切的決心。
### 二
巳時三刻,胡欣怡陪同李一穿過葡萄架。廊下懸掛的銅鈴被微風輕輕拂動,發出細碎而悅耳的聲響。胡欣怡抬手輕輕撥弄鬢邊沾著的柳絮,忽然停下腳步,說道:“你聞,這是織房新染的茜草香氣。”
眼前的作坊裏,數十名織女正端坐在織機前,木梭在經緯線間快速穿梭,整匹整匹的緋色布匹從機杼上垂落,宛如流霞落錦。
“今年的茜草可是從吐蕃運來的?”李一伸手撚起一縷絲線,指尖頓時染上淡淡赤色。管事婆子趕忙趨前福身迴應:“迴公子的話,這是胡姑娘特意派人走茶馬古道運來的,相較於往年中原的貨品,色澤鮮亮三分。”
胡欣怡聞言,輕輕一笑,袖中露出半截羊皮卷,那正是她上月精心繪製的《染織改良圖譜》。
行至魚塘邊,恰逢漁戶撒網。銀鱗在水中歡快躍動,胡欣怡忽然指向遠處,說道:“看那尾青魚,怕是有十斤重。”李一順著她的目光望去,隻見水麵波光粼粼,倒映著她被曬得微黑的臉龐,不禁想起去年中秋,兩人在船頭烤魚,她被煙火嗆得咳嗽不止,卻仍不肯放下手中竹筷的情景。
“公子,胡姑娘。”管事廖三匆匆趕來,年逾五旬的他跑得滿頭大汗,青布長衫下擺還沾著草屑,“賬房那邊……您二位還是親自去查看一番吧。”
賬房內彌漫著陳年紙墨的味道。廖三推開檀木櫃門,露出層層疊疊的賬本,最上層的黃紙封麵已被摩挲得起毛。“自去年黃河決堤,城西三十六戶佃戶便再未交過全租。”他顫巍巍地翻開一本賬冊,頁麵上“段家溝”三字被紅筆圈了又圈,旁邊批注著“借粟米五石,利滾利至十石”,“這些人裏,有幾個還是跟著老主人打天下的莊戶……”
胡欣怡接過賬冊,指尖輕輕撫過那些被蟲蛀的小洞。李一注意到她袖口滑落半寸,露出腕間那隻羊脂玉鐲,那是他去年在揚州典當行贖來的胡家祖物。
“廖叔,”她忽然開口,聲音輕柔卻透著堅定,“把所有抵押的地契、房契都找出來,三日後拿到大堂。”
廖三愕然抬頭,隻見李一正凝視著窗外的槐樹,陽光透過新葉在他臉上灑下碎金般的光影。
“明日讓廚房蒸些麥餅,”李一忽然轉身,腰間玉佩磕在桌角發出清脆聲響,“再去城裏購置些布帛,給孩子們做幾身新衣裳。”
三日後,莊園大堂前豎起三丈高的燈籠架,百盞紅紗燈將庭院照得亮如白晝。胡欣怡換上正紅襦裙,玉帶緊束腰間,站在台階上,裙擺如流霞般漫過十二級青石板。她抬手示意眾人安靜,袖中露出半寸藕臂,羊脂玉鐲在火光下泛著溫潤光澤。
“諸位叔伯兄弟,”她的聲音清亮如鈴,驚起簷下棲息的鳥兒,“胡家能在伊川站穩腳跟,全仰仗各位的扶持。”
廖三帶著小廝抬出十二口樟木箱,箱蓋掀開,滿箱地契被風掀起一角,露出“段黑娃”“王二柱”等泛黃字跡。坐在主桌的鄉紳鄭世城扶了扶眼鏡,手中茶盞險些打翻。
“然而胡某深感慚愧,”胡欣怡指尖輕輕撫過最上麵那張地契,忽然拿起案頭銅剪,“這些年竟讓父老鄉親受了委屈!”
剪刀落下,滿堂響起此起彼伏的抽氣聲。“即日起,所有債務——”她環視四周,見人群中有人跪地掩麵,“一並勾銷!今年租稅……”她看向李一,後者正與鄭世城低聲交談,衣擺上的暗紋在燈籠下泛著冷光,“減免三成!”
寂靜持續了三息。忽然,一位老婦人撲到台前,抱住胡欣怡的腿痛哭流涕:“胡姑娘菩薩心腸啊!我家虎娃終於能娶上媳婦了……”
李一示意廖三將她扶起,目光掃過人群,見不少人眼中泛起淚光。鄭世城咳嗽兩聲,顫巍巍站起身:“公子與胡姑娘此舉,真乃古之孟嚐亦不及也!”
“鄭老先生過譽了。”李一抬手接過小廝遞來的火把,火苗騰起,映得他瞳孔發亮,“廖叔,煩請念出諸位的名字。”
當第一張地契——段黑娃家三畝薄田的憑證,遞到一個麵色黝黑的漢子手中時,那人忽然跪地叩首,額頭撞在青石板上發出沉悶聲響。
李一讓人取來火把,將賬本與欠條當眾焚燒。
“家中有孩童者,”她揚聲說道,“散席後到東廊領取衣物,每個孩子兩件夾襖、一雙棉鞋。”
夜漸深沉,李一仍在書房檢查整理伊川莊園收支往來賬目,胡欣怡遞來一盞茶,指尖觸碰到他掌心的薄繭,那是常年握筆握劍留下的痕跡。
“明日去段家溝,”他忽然開口,“記得讓廖三多帶些鹽巴和藥材。”
胡欣怡剛剛沐浴完畢,全身散發著宜人的芬芳。她身材高挑,修身長裙完美地勾勒出她的身形,纖細的腰肢盈盈一握,豐滿的胸部微微起伏,臀部圓潤挺翹,修長的雙腿線條流暢,宛如仙子下凡。
李一看到後,不禁為其傾心,目光被胡欣怡的身姿深深吸引,難以移開。此刻,時間仿佛靜止,他的心跳也不自覺地加速。胡欣怡見狀,嬌嗔地問道:“看什麽呢,還沒看夠嗎?”她的聲音宛如天籟,帶著一絲羞澀與嫵媚。
說罷,她輕輕拉著李一的手,溫柔地說道:“早點休息吧。”李一感受到她手掌的溫度,心中湧起一陣激蕩。他緊緊握住胡欣怡的手,感受著她的溫柔與體貼。在這一刻,他仿佛忘卻了一切,隻想沉浸在這美好的氛圍之中。
李一的步伐略顯急促,似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將胡欣怡擁入懷中。隻見他迅速伸出雙手,緊緊抱住胡欣怡柔軟的身軀,然後大步朝著內房走去。
胡欣怡宛如一隻乖巧的綿羊,她的玉手如藤蔓般自然地纏繞在李一的脖頸上。她朱唇微揚,恰似初綻的桃花,輕柔地在李一的臉頰上印下如羽毛般的一吻,這一吻雖短暫,卻飽含無盡柔情蜜意。兩人的身軀如兩片輕盈的羽毛,在空中舞動,最終一同緩緩落在那張雕花大床上。隨著他們的動作,一件件衣物如雪花般飄落,散落在床邊。雕花大床仿佛也被這熾熱的氛圍感染,發出陣陣低沉的聲響,宛如為這對戀人的激情助威。然而,一個時辰後,一切漸漸歸於平靜,房間重歸安寧,恰似經曆過狂風驟雨的海麵,風平浪靜。
### 三
段家溝的土路比預想中更為難行。胡欣怡坐在牛車上,聽著車輪碾過碎石的聲音,忽然掀開簾子,隻見遠處山腳下,幾間茅屋如補丁般點綴在黃土坡上,屋頂苫蓋的茅草已然發黑,牆根處長著幾株歪扭的槐樹。
“這便是段黑娃家。”帶路的村漢指著最西邊的屋子,聲音中帶著歉意,“他娘耳背,得大聲喊。”
李一翻身下馬,靴底陷入鬆軟的沙土。忽聞門吱呀一聲開了,一個佝僂的身影扶著門框探出頭來。
“喲,是恩人來了!”段黃氏拄著棗木拐杖迎上來,圍裙上沾著不明汙漬,“快進屋,晌午煮了新挖的‘甜根’!”
堂屋內光線昏暗,土灶上的鐵鍋冒著熱氣,牆上掛著的糠餅硬如板磚。胡欣怡注意到牆角堆著半袋麩子,旁邊還有個破陶罐,裏麵裝著野菜。
“嚐嚐看,”段黃氏端來粗瓷碗,碗裏是切成塊的白色物體,“山邊沙地裏挖的,生著吃澀口,煮熟了竟有甜味。”
李一咬了一口,舌尖先嚐到淡淡土腥,隨後泛起清苦後的迴甘。胡欣怡挑眉:“有點像……山藥?”
段黃氏聞言,連忙點頭:“姑娘說得對!村西頭老獵戶說,這東西跟他在秦嶺見過的山藥一個樣!”
李一忽然想起師傅臨終前的叮囑:“若見藤蔓左旋、塊根如棍者,可挖來充饑,亦可入藥……”他放下碗,看向胡欣怡:“去拿鋤頭來。”
沙地上的藤蔓生長極為旺盛,葉片呈心形,葉脈清晰如掌紋。李一揮鋤刨開沙土,露出尺許長的塊根,表皮沾著暗紅泥土,斷口處滲出黏液。胡欣怡蹲下身,用帕子包起一小塊:“明日讓廖三帶十個莊丁來,先試種半畝地。”她抬頭時,陽光穿過藤蔓間隙灑落在臉上,睫毛在眼下投出細碎陰影。
三個月後,段家溝的沙地上豎起了竹架。李一蹲在田壟間,看著新長出的山藥藤順著架子攀爬,指尖捏著記錄本:“株距三尺,深度一尺五寸……胡姑娘,你說這東西曬幹後能賣多少錢一斤?”
胡欣怡擦了擦汗,腕間玉鐲與竹簍相碰:“至少比粟米貴三成。”
五年後,段家溝村口立起了石牌坊,上麵刻著“山藥第一村”五個大字。昔日的茅草屋已變成青瓦房,村前的曬場堆滿了剛挖的山藥,孩童們追著賣糖葫蘆的小販奔跑而過,兜裏裝著雪白的山藥糖。李一騎著馬經過時,被幾個婦人攔住:“公子嚐嚐咱新做的山藥糕!”
胡欣怡笑著接過,咬了一口,甜糯的滋味裏,仿佛還留存著當年荒村土灶的煙火氣息。
山藥的種植迅速從伊川傳播至周邊郡縣。李一親自繪製《山藥栽培圖譜》,騎著馬走遍三十六個村莊,在田間地頭為莊戶們悉心講解搭架技巧。胡欣怡則在莊園裏開辦“女紅學堂”,教導婦人用山藥藤蔓編織筐簍,用塊根澱粉漿洗衣服。
“胡姑娘,這是新收的山藥粉。”管事婆子捧著陶甕走進來,甕裏的粉末細膩如雪,“照您說的加了蜂蜜,竟能做出糕點來。”
胡欣怡取了一點抹在指尖,忽然想起段黃氏臨終前塞給她的山藥幹,那是老人最後的心意。
“你看,”李一指著案頭堆積的各地求援信,“江南鬧蝗災,西北幹旱……這山藥怕是要種到長城外去。”
數十年後,史書記載:“李一者,字明之,伊川人也。嚐於段家溝得山藥,廣植之,活人無數。其與妻胡氏行善事,如春風化雨,遍灑四方……”
而在民間話本裏,這段故事則更加生動鮮活——說那李公子和胡姑娘本是天上金童玉女,為救百姓疾苦,才化身凡人種下“神仙薯”。每當秋風吹起,伊川的山藥田裏,仿佛還能聽見他們當年的歡聲笑語。
李一率隨行人員抵達伊川後,林夫人即刻啟程返迴京城。她小心翼翼地攜帶著那朵珍貴的天山雪蓮,此雪蓮潔白純淨,散發著清幽的香氣,仿佛凝聚了天地間的靈氣精華。林夫人深知這朵雪蓮的珍稀程度,它不僅是一份禮物,更是她向宮中諸位表達深切感激之情的重要方式。
林夫人將天山雪蓮敬獻給宮中時,太後的臉上瞬間綻放出欣喜的笑容。太後輕輕撫摸著雪蓮的花瓣,眼中閃爍著驚歎與喜悅交織的光芒。她對雪蓮的美麗與稀有讚不絕口,同時對林夫人的心意給予了高度的肯定與感激。在隨後的交談中,太後提及荷花。荷花,是一種清新脫俗、美麗動人的花卉,而荷花公主亦如其名,純潔無瑕、溫柔善良。
聽聞太後提起荷花,林夫人心中頓時湧起一股深深的感激之情。她趕忙跪地,恭敬地說道:“太後、皇上,荷花能被加封為長公主,全仰仗您們的恩典與厚愛,我全家感激不盡。”太後看著林夫人誠懇的模樣,微微點頭,臉上洋溢著慈祥的笑容。她說道:“荷花這孩子確實惹人喜愛,她聰明伶俐、善良可愛,還為國鎮守邊疆,加之其父親勇毅侯忠勇為國捐軀,封她為長公主也是情理之中。”
太後對荷花讚不絕口,迴憶起荷花甜美可愛的笑容,以及在自己身邊時的乖巧懂事之態。隨後,太後賜予林夫人諸多賞賜。這些賞賜不僅包含豐厚的物質財富,更承載著宮中對她及其家族的榮譽與認可。林夫人再次跪地,衷心感謝太後的恩典。此時,她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與憧憬,也愈發堅定了為宮中、為國家奉獻一切的決心。
### 二
巳時三刻,胡欣怡陪同李一穿過葡萄架。廊下懸掛的銅鈴被微風輕輕拂動,發出細碎而悅耳的聲響。胡欣怡抬手輕輕撥弄鬢邊沾著的柳絮,忽然停下腳步,說道:“你聞,這是織房新染的茜草香氣。”
眼前的作坊裏,數十名織女正端坐在織機前,木梭在經緯線間快速穿梭,整匹整匹的緋色布匹從機杼上垂落,宛如流霞落錦。
“今年的茜草可是從吐蕃運來的?”李一伸手撚起一縷絲線,指尖頓時染上淡淡赤色。管事婆子趕忙趨前福身迴應:“迴公子的話,這是胡姑娘特意派人走茶馬古道運來的,相較於往年中原的貨品,色澤鮮亮三分。”
胡欣怡聞言,輕輕一笑,袖中露出半截羊皮卷,那正是她上月精心繪製的《染織改良圖譜》。
行至魚塘邊,恰逢漁戶撒網。銀鱗在水中歡快躍動,胡欣怡忽然指向遠處,說道:“看那尾青魚,怕是有十斤重。”李一順著她的目光望去,隻見水麵波光粼粼,倒映著她被曬得微黑的臉龐,不禁想起去年中秋,兩人在船頭烤魚,她被煙火嗆得咳嗽不止,卻仍不肯放下手中竹筷的情景。
“公子,胡姑娘。”管事廖三匆匆趕來,年逾五旬的他跑得滿頭大汗,青布長衫下擺還沾著草屑,“賬房那邊……您二位還是親自去查看一番吧。”
賬房內彌漫著陳年紙墨的味道。廖三推開檀木櫃門,露出層層疊疊的賬本,最上層的黃紙封麵已被摩挲得起毛。“自去年黃河決堤,城西三十六戶佃戶便再未交過全租。”他顫巍巍地翻開一本賬冊,頁麵上“段家溝”三字被紅筆圈了又圈,旁邊批注著“借粟米五石,利滾利至十石”,“這些人裏,有幾個還是跟著老主人打天下的莊戶……”
胡欣怡接過賬冊,指尖輕輕撫過那些被蟲蛀的小洞。李一注意到她袖口滑落半寸,露出腕間那隻羊脂玉鐲,那是他去年在揚州典當行贖來的胡家祖物。
“廖叔,”她忽然開口,聲音輕柔卻透著堅定,“把所有抵押的地契、房契都找出來,三日後拿到大堂。”
廖三愕然抬頭,隻見李一正凝視著窗外的槐樹,陽光透過新葉在他臉上灑下碎金般的光影。
“明日讓廚房蒸些麥餅,”李一忽然轉身,腰間玉佩磕在桌角發出清脆聲響,“再去城裏購置些布帛,給孩子們做幾身新衣裳。”
三日後,莊園大堂前豎起三丈高的燈籠架,百盞紅紗燈將庭院照得亮如白晝。胡欣怡換上正紅襦裙,玉帶緊束腰間,站在台階上,裙擺如流霞般漫過十二級青石板。她抬手示意眾人安靜,袖中露出半寸藕臂,羊脂玉鐲在火光下泛著溫潤光澤。
“諸位叔伯兄弟,”她的聲音清亮如鈴,驚起簷下棲息的鳥兒,“胡家能在伊川站穩腳跟,全仰仗各位的扶持。”
廖三帶著小廝抬出十二口樟木箱,箱蓋掀開,滿箱地契被風掀起一角,露出“段黑娃”“王二柱”等泛黃字跡。坐在主桌的鄉紳鄭世城扶了扶眼鏡,手中茶盞險些打翻。
“然而胡某深感慚愧,”胡欣怡指尖輕輕撫過最上麵那張地契,忽然拿起案頭銅剪,“這些年竟讓父老鄉親受了委屈!”
剪刀落下,滿堂響起此起彼伏的抽氣聲。“即日起,所有債務——”她環視四周,見人群中有人跪地掩麵,“一並勾銷!今年租稅……”她看向李一,後者正與鄭世城低聲交談,衣擺上的暗紋在燈籠下泛著冷光,“減免三成!”
寂靜持續了三息。忽然,一位老婦人撲到台前,抱住胡欣怡的腿痛哭流涕:“胡姑娘菩薩心腸啊!我家虎娃終於能娶上媳婦了……”
李一示意廖三將她扶起,目光掃過人群,見不少人眼中泛起淚光。鄭世城咳嗽兩聲,顫巍巍站起身:“公子與胡姑娘此舉,真乃古之孟嚐亦不及也!”
“鄭老先生過譽了。”李一抬手接過小廝遞來的火把,火苗騰起,映得他瞳孔發亮,“廖叔,煩請念出諸位的名字。”
當第一張地契——段黑娃家三畝薄田的憑證,遞到一個麵色黝黑的漢子手中時,那人忽然跪地叩首,額頭撞在青石板上發出沉悶聲響。
李一讓人取來火把,將賬本與欠條當眾焚燒。
“家中有孩童者,”她揚聲說道,“散席後到東廊領取衣物,每個孩子兩件夾襖、一雙棉鞋。”
夜漸深沉,李一仍在書房檢查整理伊川莊園收支往來賬目,胡欣怡遞來一盞茶,指尖觸碰到他掌心的薄繭,那是常年握筆握劍留下的痕跡。
“明日去段家溝,”他忽然開口,“記得讓廖三多帶些鹽巴和藥材。”
胡欣怡剛剛沐浴完畢,全身散發著宜人的芬芳。她身材高挑,修身長裙完美地勾勒出她的身形,纖細的腰肢盈盈一握,豐滿的胸部微微起伏,臀部圓潤挺翹,修長的雙腿線條流暢,宛如仙子下凡。
李一看到後,不禁為其傾心,目光被胡欣怡的身姿深深吸引,難以移開。此刻,時間仿佛靜止,他的心跳也不自覺地加速。胡欣怡見狀,嬌嗔地問道:“看什麽呢,還沒看夠嗎?”她的聲音宛如天籟,帶著一絲羞澀與嫵媚。
說罷,她輕輕拉著李一的手,溫柔地說道:“早點休息吧。”李一感受到她手掌的溫度,心中湧起一陣激蕩。他緊緊握住胡欣怡的手,感受著她的溫柔與體貼。在這一刻,他仿佛忘卻了一切,隻想沉浸在這美好的氛圍之中。
李一的步伐略顯急促,似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將胡欣怡擁入懷中。隻見他迅速伸出雙手,緊緊抱住胡欣怡柔軟的身軀,然後大步朝著內房走去。
胡欣怡宛如一隻乖巧的綿羊,她的玉手如藤蔓般自然地纏繞在李一的脖頸上。她朱唇微揚,恰似初綻的桃花,輕柔地在李一的臉頰上印下如羽毛般的一吻,這一吻雖短暫,卻飽含無盡柔情蜜意。兩人的身軀如兩片輕盈的羽毛,在空中舞動,最終一同緩緩落在那張雕花大床上。隨著他們的動作,一件件衣物如雪花般飄落,散落在床邊。雕花大床仿佛也被這熾熱的氛圍感染,發出陣陣低沉的聲響,宛如為這對戀人的激情助威。然而,一個時辰後,一切漸漸歸於平靜,房間重歸安寧,恰似經曆過狂風驟雨的海麵,風平浪靜。
### 三
段家溝的土路比預想中更為難行。胡欣怡坐在牛車上,聽著車輪碾過碎石的聲音,忽然掀開簾子,隻見遠處山腳下,幾間茅屋如補丁般點綴在黃土坡上,屋頂苫蓋的茅草已然發黑,牆根處長著幾株歪扭的槐樹。
“這便是段黑娃家。”帶路的村漢指著最西邊的屋子,聲音中帶著歉意,“他娘耳背,得大聲喊。”
李一翻身下馬,靴底陷入鬆軟的沙土。忽聞門吱呀一聲開了,一個佝僂的身影扶著門框探出頭來。
“喲,是恩人來了!”段黃氏拄著棗木拐杖迎上來,圍裙上沾著不明汙漬,“快進屋,晌午煮了新挖的‘甜根’!”
堂屋內光線昏暗,土灶上的鐵鍋冒著熱氣,牆上掛著的糠餅硬如板磚。胡欣怡注意到牆角堆著半袋麩子,旁邊還有個破陶罐,裏麵裝著野菜。
“嚐嚐看,”段黃氏端來粗瓷碗,碗裏是切成塊的白色物體,“山邊沙地裏挖的,生著吃澀口,煮熟了竟有甜味。”
李一咬了一口,舌尖先嚐到淡淡土腥,隨後泛起清苦後的迴甘。胡欣怡挑眉:“有點像……山藥?”
段黃氏聞言,連忙點頭:“姑娘說得對!村西頭老獵戶說,這東西跟他在秦嶺見過的山藥一個樣!”
李一忽然想起師傅臨終前的叮囑:“若見藤蔓左旋、塊根如棍者,可挖來充饑,亦可入藥……”他放下碗,看向胡欣怡:“去拿鋤頭來。”
沙地上的藤蔓生長極為旺盛,葉片呈心形,葉脈清晰如掌紋。李一揮鋤刨開沙土,露出尺許長的塊根,表皮沾著暗紅泥土,斷口處滲出黏液。胡欣怡蹲下身,用帕子包起一小塊:“明日讓廖三帶十個莊丁來,先試種半畝地。”她抬頭時,陽光穿過藤蔓間隙灑落在臉上,睫毛在眼下投出細碎陰影。
三個月後,段家溝的沙地上豎起了竹架。李一蹲在田壟間,看著新長出的山藥藤順著架子攀爬,指尖捏著記錄本:“株距三尺,深度一尺五寸……胡姑娘,你說這東西曬幹後能賣多少錢一斤?”
胡欣怡擦了擦汗,腕間玉鐲與竹簍相碰:“至少比粟米貴三成。”
五年後,段家溝村口立起了石牌坊,上麵刻著“山藥第一村”五個大字。昔日的茅草屋已變成青瓦房,村前的曬場堆滿了剛挖的山藥,孩童們追著賣糖葫蘆的小販奔跑而過,兜裏裝著雪白的山藥糖。李一騎著馬經過時,被幾個婦人攔住:“公子嚐嚐咱新做的山藥糕!”
胡欣怡笑著接過,咬了一口,甜糯的滋味裏,仿佛還留存著當年荒村土灶的煙火氣息。
山藥的種植迅速從伊川傳播至周邊郡縣。李一親自繪製《山藥栽培圖譜》,騎著馬走遍三十六個村莊,在田間地頭為莊戶們悉心講解搭架技巧。胡欣怡則在莊園裏開辦“女紅學堂”,教導婦人用山藥藤蔓編織筐簍,用塊根澱粉漿洗衣服。
“胡姑娘,這是新收的山藥粉。”管事婆子捧著陶甕走進來,甕裏的粉末細膩如雪,“照您說的加了蜂蜜,竟能做出糕點來。”
胡欣怡取了一點抹在指尖,忽然想起段黃氏臨終前塞給她的山藥幹,那是老人最後的心意。
“你看,”李一指著案頭堆積的各地求援信,“江南鬧蝗災,西北幹旱……這山藥怕是要種到長城外去。”
數十年後,史書記載:“李一者,字明之,伊川人也。嚐於段家溝得山藥,廣植之,活人無數。其與妻胡氏行善事,如春風化雨,遍灑四方……”
而在民間話本裏,這段故事則更加生動鮮活——說那李公子和胡姑娘本是天上金童玉女,為救百姓疾苦,才化身凡人種下“神仙薯”。每當秋風吹起,伊川的山藥田裏,仿佛還能聽見他們當年的歡聲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