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將軍百戰死 荷花因父獲封
用戶90391439的新書:悟 作者:用戶90391439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深秋時節,霜色裹挾著落葉,重重地撲打在青瓦之上。林府的正廳內,鎏金獸首銜環的香爐中,嫋嫋青煙緩緩升騰。林夫人的指尖輕輕滑過紫檀木案上的素絹,雖然墨跡已然幹透,但半月前收到家書時的那份雀躍之情,卻依舊清晰如昨。家書之中,丈夫提及邊關戰事緊張,然而在末尾處,卻特意叮囑她,別忘了給荷花做桂花糖糕。
“夫人,縣衙主簿楊大人到!”丫鬟匆忙的腳步聲,驟然打破了滿室的靜謐。
林夫人起身之時,不慎帶落了案上的青瓷茶盞,清脆的聲響在寂靜的廳中顯得格外刺耳。她的目光投向階下那頂八抬大轎,繡著金線祥雲的轎簾被緩緩掀起,楊升官服上的鷺鷥補子隨之映入眼簾。兩名皂隸畢恭畢敬地捧著朱漆描金的聖旨匣子,緊隨其後,黃銅鎖扣在冷冽的光線之下,泛出森冷的光澤。
“白府接旨 ——”楊升尖細的嗓音,猶如利箭般劃破長空。
就在林夫人雙膝跪地的刹那,她的餘光瞥見院角的芭蕉葉在風中劇烈翻卷。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已故鎮北大將軍白昭,十年前於雁門關浴血奮戰,全力抵禦外敵,始終身先士卒,最終血染黃沙。其忠勇之舉,可與日月同輝,其卓越功績,理當載入史冊。今逢朕大婚之喜,特追封白昭為勇毅侯,恩澤蔭及子孫。白昭之女白荷花,年方十八,劍法精湛卓絕,且熟讀兵書,秉承其父之誌,特賜封青城郡主,世襲罔替......”
十年前那個暴雨如注的夜晚,丈夫亦是身著玄色勁裝,緊緊握著她的手,信誓旦旦地說,等凱旋歸來,定要帶她去觀賞江南的春水。此刻,她凝視著聖旨匣子,指甲不自覺地深深掐進掌心,竟絲毫未察覺到指尖已然滲出的血珠。
楊升的聲音仿佛在遙遠的地方飄忽不定,林夫人隻感覺耳膜嗡嗡作響。十年前的家書、丈夫那熟悉的字跡、每年生辰時收到的塞外特產,此刻在她的腦海中如驚雷般轟然炸開。她望著聖旨上 “已故” 這兩個字,突然憶起上個月的家書裏,丈夫還興致勃勃地描述塞外的胡楊林金黃似霞,邀她明年一同前往觀賞。
“夫人?”楊升的聲音中帶著一絲試探。
林夫人猛地抬起頭,發髻上的明珠墜子晃動出細碎的光芒。她看到楊升袖中露出半卷泛黃的信箋,邊緣的火漆印與丈夫平日裏常用的別無二致。一股寒意順著脊梁悄然爬上後頸,她驀然想起丈夫的師兄李一,那位常年雲遊四方的道士,每隔數月總會帶著丈夫的書信前來拜訪,還會捎來塞外的風幹牛肉。
與此同時,山道上的枯葉在馬蹄的踩踏下簌簌作響。白荷花勒住韁繩,目光望向遠處雲霧繚繞的青城山。腰間的青鋒劍隨著馬的顛簸,發出輕微的鳴響,這把劍是父親出征前親手贈予她的,劍鞘上 “止戈” 二字已被她摩挲得光亮照人。
“姑娘,前麵便是青羊觀了。”挑夫的吆喝聲,驚飛了林間的山雀。
山風唿嘯著掠過崖邊的蒼鬆,她忽然想起離家時母親欲言又止的神情,還有父親書房裏那幅尚未完成的山水畫 —— 畫中女子執劍而立,眉眼與自己竟有七分相似。
當暮色逐漸濃重之時,白荷花在山道上遭遇了劫匪。為首的漢子滿臉橫肉,鋼刀在殘陽的映照下閃爍著寒光:“小娘子細皮嫩肉的,不如跟大爺們樂嗬樂嗬!”話音剛落,寒光一閃,青鋒劍已然出鞘三寸。白荷花清晰地記得父親教她的口訣,劍鋒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如行雲流水般刺向劫匪的咽喉。
在刀光劍影之中,她忽然想起父親信中所寫:“真正的劍法,並非在於招式的淩厲狠辣,而在於心境的澄澈清明。”此刻,月光如水灑落,她的劍招愈發從容不迫,劫匪們在劍光的籠罩下節節敗退。
林府內,楊升宣讀完聖旨,神情莊重地將誥命卷軸遞到林夫人手中。金絲繡就的雲紋,刺痛了她的眼眶,十年的思念、期盼與等待,在這一刻,都化作了無盡的酸澀。她終於明白,為何李一每次帶來家書時,眼中總會流露出難以掩飾的愧疚,為何丈夫的信裏從未提及歸期。
“夫人請節哀。”楊升的聲音中帶著幾分憐憫。
林夫人接過聖旨的手微微顫抖,這十年的光陰,原來不過是一場精心編織的謊言。她不禁想起與丈夫新婚之時,二人在月下對酌,他深情地說願護她一世安寧;想起女兒周歲時,丈夫抱著孩子,笑得眉眼彎彎;想起每次分別之際,他總會在她發間別上一朵玉簪花。
而此刻,那朵玉簪花正靜靜地躺在妝奩之中,花瓣上的朱砂紅早已褪去顏色。
“下官還有事要前往上林村,夫人請迴。”楊升喝了一口茶,準備告辭離開。
“夫人可知道,上林兩村出了個頗為了不起的人物王安,因其成功平息上林、燕窩兩村的械鬥,立下大功,學政大人特命賜予他今年鄉試末名舉子的資格。”看到林夫人投來詢問的目光,楊升接著說道,“我聽聞,夫人的師兄李一道長在其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呢。”
林夫人得知好友李一這位老道士正在上林村,便托付楊主簿代為轉告,並邀請他來府中商議事宜。
山道上,白荷花繼續朝著青城山巔前行。夜色之中,她迴頭望向山下的萬家燈火,忽然覺得那些溫暖的光暈是如此遙遠。腰間的青鋒劍輕輕晃動,仿佛在低聲訴說著那些尚未道盡的故事。她並不知道,在山腳下的林府裏,母親正捧著聖旨,淚如雨下。
“夫人,縣衙主簿楊大人到!”丫鬟匆忙的腳步聲,驟然打破了滿室的靜謐。
林夫人起身之時,不慎帶落了案上的青瓷茶盞,清脆的聲響在寂靜的廳中顯得格外刺耳。她的目光投向階下那頂八抬大轎,繡著金線祥雲的轎簾被緩緩掀起,楊升官服上的鷺鷥補子隨之映入眼簾。兩名皂隸畢恭畢敬地捧著朱漆描金的聖旨匣子,緊隨其後,黃銅鎖扣在冷冽的光線之下,泛出森冷的光澤。
“白府接旨 ——”楊升尖細的嗓音,猶如利箭般劃破長空。
就在林夫人雙膝跪地的刹那,她的餘光瞥見院角的芭蕉葉在風中劇烈翻卷。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已故鎮北大將軍白昭,十年前於雁門關浴血奮戰,全力抵禦外敵,始終身先士卒,最終血染黃沙。其忠勇之舉,可與日月同輝,其卓越功績,理當載入史冊。今逢朕大婚之喜,特追封白昭為勇毅侯,恩澤蔭及子孫。白昭之女白荷花,年方十八,劍法精湛卓絕,且熟讀兵書,秉承其父之誌,特賜封青城郡主,世襲罔替......”
十年前那個暴雨如注的夜晚,丈夫亦是身著玄色勁裝,緊緊握著她的手,信誓旦旦地說,等凱旋歸來,定要帶她去觀賞江南的春水。此刻,她凝視著聖旨匣子,指甲不自覺地深深掐進掌心,竟絲毫未察覺到指尖已然滲出的血珠。
楊升的聲音仿佛在遙遠的地方飄忽不定,林夫人隻感覺耳膜嗡嗡作響。十年前的家書、丈夫那熟悉的字跡、每年生辰時收到的塞外特產,此刻在她的腦海中如驚雷般轟然炸開。她望著聖旨上 “已故” 這兩個字,突然憶起上個月的家書裏,丈夫還興致勃勃地描述塞外的胡楊林金黃似霞,邀她明年一同前往觀賞。
“夫人?”楊升的聲音中帶著一絲試探。
林夫人猛地抬起頭,發髻上的明珠墜子晃動出細碎的光芒。她看到楊升袖中露出半卷泛黃的信箋,邊緣的火漆印與丈夫平日裏常用的別無二致。一股寒意順著脊梁悄然爬上後頸,她驀然想起丈夫的師兄李一,那位常年雲遊四方的道士,每隔數月總會帶著丈夫的書信前來拜訪,還會捎來塞外的風幹牛肉。
與此同時,山道上的枯葉在馬蹄的踩踏下簌簌作響。白荷花勒住韁繩,目光望向遠處雲霧繚繞的青城山。腰間的青鋒劍隨著馬的顛簸,發出輕微的鳴響,這把劍是父親出征前親手贈予她的,劍鞘上 “止戈” 二字已被她摩挲得光亮照人。
“姑娘,前麵便是青羊觀了。”挑夫的吆喝聲,驚飛了林間的山雀。
山風唿嘯著掠過崖邊的蒼鬆,她忽然想起離家時母親欲言又止的神情,還有父親書房裏那幅尚未完成的山水畫 —— 畫中女子執劍而立,眉眼與自己竟有七分相似。
當暮色逐漸濃重之時,白荷花在山道上遭遇了劫匪。為首的漢子滿臉橫肉,鋼刀在殘陽的映照下閃爍著寒光:“小娘子細皮嫩肉的,不如跟大爺們樂嗬樂嗬!”話音剛落,寒光一閃,青鋒劍已然出鞘三寸。白荷花清晰地記得父親教她的口訣,劍鋒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如行雲流水般刺向劫匪的咽喉。
在刀光劍影之中,她忽然想起父親信中所寫:“真正的劍法,並非在於招式的淩厲狠辣,而在於心境的澄澈清明。”此刻,月光如水灑落,她的劍招愈發從容不迫,劫匪們在劍光的籠罩下節節敗退。
林府內,楊升宣讀完聖旨,神情莊重地將誥命卷軸遞到林夫人手中。金絲繡就的雲紋,刺痛了她的眼眶,十年的思念、期盼與等待,在這一刻,都化作了無盡的酸澀。她終於明白,為何李一每次帶來家書時,眼中總會流露出難以掩飾的愧疚,為何丈夫的信裏從未提及歸期。
“夫人請節哀。”楊升的聲音中帶著幾分憐憫。
林夫人接過聖旨的手微微顫抖,這十年的光陰,原來不過是一場精心編織的謊言。她不禁想起與丈夫新婚之時,二人在月下對酌,他深情地說願護她一世安寧;想起女兒周歲時,丈夫抱著孩子,笑得眉眼彎彎;想起每次分別之際,他總會在她發間別上一朵玉簪花。
而此刻,那朵玉簪花正靜靜地躺在妝奩之中,花瓣上的朱砂紅早已褪去顏色。
“下官還有事要前往上林村,夫人請迴。”楊升喝了一口茶,準備告辭離開。
“夫人可知道,上林兩村出了個頗為了不起的人物王安,因其成功平息上林、燕窩兩村的械鬥,立下大功,學政大人特命賜予他今年鄉試末名舉子的資格。”看到林夫人投來詢問的目光,楊升接著說道,“我聽聞,夫人的師兄李一道長在其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呢。”
林夫人得知好友李一這位老道士正在上林村,便托付楊主簿代為轉告,並邀請他來府中商議事宜。
山道上,白荷花繼續朝著青城山巔前行。夜色之中,她迴頭望向山下的萬家燈火,忽然覺得那些溫暖的光暈是如此遙遠。腰間的青鋒劍輕輕晃動,仿佛在低聲訴說著那些尚未道盡的故事。她並不知道,在山腳下的林府裏,母親正捧著聖旨,淚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