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長安,晨霜未散,朱雀大街已被清掃得纖塵不染。三十六麵杏黃龍旗沿著禦道兩側獵獵飄揚,旗麵上金線繡就的蟠龍在朝陽下泛著微光。大明宮前,四百名金甲武士手持長戟,如雕塑般佇立,鎧甲碰撞的輕響與遠處傳來的編鍾樂聲交織,為即將到來的盛典增添了幾分莊嚴肅穆。


    巳時三刻,隨著司禮太監尖細的\"吉時已到——\"喊聲劃破長空,丹鳳門緩緩開啟。皇帝李漼身著十二章紋冕服,頭戴垂旒冕冠,在侍衛的簇擁下緩步走出。冕冠上的珠串隨著步伐輕晃,遮住了他莊重的麵容,卻難掩眼中的激動與自豪。在他身後,蘇硯等文武百官身著朝服,手持笏板,依次跟隨,隊伍如一條色彩斑斕的長龍,蜿蜒向宗廟方向延伸。


    宗廟前的廣場上,早已聚集了長安的王公貴族、各國使節以及受邀觀禮的百姓代表。人群中不時傳來驚歎聲——廣場中央,一座三丈高的祭壇巍然聳立,壇身由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上麵鐫刻著自高祖皇帝開國以來的豐功偉績。祭壇四周,擺放著象征五穀豐登的巨型陶甕,裏麵裝滿了今年新收的稻米、小麥、粟米等五穀,香氣四溢。


    當皇帝一行抵達祭壇前,鼓樂聲驟然激昂。九名樂師奏響編鍾、排簫,三十六名舞女身著彩衣,手持羽旄,踏著節拍翩翩起舞,演繹著《大韶》之舞,重現上古聖君治世的祥瑞景象。李漼在祭壇前駐足,望著宗廟大門上斑駁的銅釘,思緒不禁迴到了數年前——那時南北水患肆虐,百姓流離失所,宗廟祭祀時,他跪在祖宗牌位前,心中滿是愧疚與焦慮。


    \"陛下,恭請玄甲玉入廟——\"禮官的喊聲將李漼拉迴現實。隻見八名精壯武士抬著朱漆木箱,緩步登上祭壇。木箱打開的瞬間,一道幽藍的冷光閃過,玄甲玉在陽光下展露真容。甲胄上的符文仿佛活了過來,隨著光線明滅閃爍,青玉鑲嵌的北鬥七星更是散發著神秘的光澤,引得在場眾人紛紛屏息。


    李漼親自上前,雙手顫抖著捧起玄甲玉。甲胄觸手冰涼,卻傳遞著一股莫名的力量。他緩步走向宗廟,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曆史的長河中。宗廟內,香煙嫋嫋,太祖、太宗等曆代皇帝的牌位整齊排列,莊嚴肅穆。李漼將玄甲玉供奉在太宗皇帝牌位前,雙膝跪地,聲音哽咽:\"皇祖太宗皇帝在上,昔日您揮師四方,開疆拓土,創下不世基業。今我大唐,在眾臣百姓齊心協力下,終得太平盛世。玄甲玉重現,既是祖宗庇佑,更是今人之功......\"


    殿外,蘇硯望著宗廟方向,心中感慨萬千。他想起治水時在泥漿中日夜奔波的艱辛,想起研製玄甲玉時無數個不眠之夜,想起天機閣內成員們為守護大唐殫精竭慮的身影。這些畫麵如走馬燈般在腦海中閃過,此刻化作眼角的一絲濕潤。


    禮官高聲宣讀祭文,聲音迴蕩在宗廟內外:\"維開成某年,歲次甲子,皇帝臣漼,敢昭告於皇祖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自陛下禦極以來,勵精圖治,任賢用能。蘇硯等臣工,以機關之巧,解水患之危;以智慧之力,固社稷之基。玄甲重光,天機暗藏,四海賓服,百業興旺......\"祭文長達千言,字字句句,皆是對大唐盛世的讚頌,對先祖的告慰。


    宣讀完畢,全場山唿\"萬歲\",聲震雲霄。李漼從祭壇上走下,來到百官與百姓中間。他親手從五穀甕中取出一把穀物,撒向廣場:\"此乃今年新穀,願我大唐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百姓們紛紛跪地,接過飄落的穀物,眼中滿是感激與喜悅。


    盛典的最後,各國使節依次獻上賀禮。吐蕃使臣進獻了精美的藏毯與珍貴的雪蓮花;波斯商人帶來了璀璨的琉璃器皿與罕見的香料;日本遣唐使則呈上了本國精心抄寫的大唐典籍。李漼一一接受,微笑道:\"願與各國永修和好,互通有無,共享太平。\"


    當夕陽的餘暉灑在宗廟的飛簷上,這場盛大的祭祀終於落下帷幕。李漼望著長安城中升起的嫋嫋炊煙,望著百姓們幸福的笑容,心中默念:\"皇祖,您看到了嗎?這盛世,如您所願,如萬民所願。\"而玄甲玉,也將繼續在宗廟中守護著大唐,見證這個偉大王朝的輝煌與榮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代秘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極老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極老翁並收藏唐代秘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