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大明宮籠罩在薄霧之中,琉璃瓦上凝結的霜花折射著微弱晨光。李漼屏退侍衛,親自轉動寢殿內盤龍柱上的機關暗鈕,伴隨著一陣齒輪轉動的悶響,牆壁轟然洞開,露出一條幽深的甬道。這位年輕帝王握緊腰間玉佩,踏入塵封已久的密室,潮濕的黴味中,一抹寒芒刺破黑暗——那正是太宗皇帝時期流傳下來的玄甲玉。


    甲胄通體烏光流轉,乍看如墨玉雕琢,實則是用天外隕鐵混合百煉精鋼鍛造。蘇硯曾在工部典籍中見過記載:\"玄甲玉者,集墨家機關術之大成,甲片可卸可合,遇強則剛,遇柔則韌。\"此刻親眼得見,才驚覺文字難以描繪其萬一。每片甲葉邊緣都鐫刻著細密符文,在燭火下若隱若現,腰間護甲處更鑲嵌著七顆青玉,呈北鬥七星排列。


    \"此甲自貞觀年間製成,僅打造五套。\"李漼的聲音在密室中迴蕩,\"朕登基時,曾見太爺爺(憲宗)穿過它主持祭天大典,當時甲胄竟在日光下泛起金芒......\"話音未落,蘇硯已俯身查看甲胄關節處,指尖觸到暗藏的青銅卡扣——這是墨家\"九鎖連環\"機關,需按特定順序才能穿戴,貿然觸碰便會觸發倒刺。


    兩人正研究間,地麵突然震動,遠處傳來急促腳步聲。蘇硯迅速抽出軟劍護在皇帝身前,卻見一名玄衣侍衛單膝跪地:\"啟稟陛下,隴右急報!吐蕃細作企圖竊取水利機關圖紙!\"李漼臉色驟變,目光掃過玄甲玉:\"蘇卿,朕意已決——重啟玄甲軍!\"


    三日後,應天書院地下密室。二十名精挑細選的學子屏息圍攏,看著蘇硯手中緩緩展開的圖紙。\"玄甲玉不僅是防具,更是機關殺器。\"他用炭筆在沙盤上勾勒,\"你們看這肩甲,內置十二枚透骨釘,拉動暗藏的機括,可在十步內取人性命;護心鏡背麵,藏著墨家失傳的''袖裏劍''機關......\"


    鍛造過程堪稱艱難。工部調集全國能工巧匠,在驪山腳下設立絕密工坊。為複刻玄甲玉的材質,蘇硯帶領團隊嚐試三百餘次,終於從西域尋得類似隕鐵的\"星落石\"。當第一爐混合著星落石的鋼水注入模具時,整個工坊被奇異的紫光籠罩,老爐匠激動得老淚縱橫:\"這色澤,與典籍中記載的太宗玄甲如出一轍!\"


    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機關調試。某次試穿中,一名士兵因操作失誤觸發護腕機關,數枚鋼針擦著咽喉飛過。蘇硯徹夜未眠,將機關重新設計為雙重保險:需同時按壓兩個不同部位的按鈕才能啟動。更令人驚歎的是,他在甲胄內襯添加了墨家\"行氣帛\"——一種用特殊草藥浸泡過的絲綢,能在傷口處自動凝結止血。


    玄甲軍的訓練同樣神秘。他們白天隱匿於市井,夜晚在終南山接受特訓。蘇硯親自傳授機關術與格鬥技巧,將墨家\"非攻\"理念融入戰術:\"玄甲軍非為殺戮,而是護國之盾。你們手中的機關,既能製敵,亦能救人。\"某次實戰演練中,隊員們運用甲胄上的煙霧彈機關,在不傷人命的情況下,成功解救被土匪劫持的商隊。


    隨著玄甲軍的成型,他們的傳奇故事開始在坊間流傳。有人說曾見黑衣人踏月而行,甲胄在夜色中泛著幽藍冷光;有人稱邊境某次戰役中,玄甲軍僅憑五人便擊退百人騎兵,因其甲胄刀槍不入,機關暗器神出鬼沒。但最令人稱奇的,是玄甲玉的\"認主\"傳說——曾有一名心懷不軌的將領強行穿戴,結果機關倒戈,險些喪命。


    李漼將玄甲軍視作最後的底牌,親自撰寫《玄甲密令》:\"非社稷危亡,不得輕動。\"這支神秘部隊不僅執行特殊任務,更肩負著守護國家核心機密的重任。天機閣的重要圖紙、水利樞紐的關鍵機關,都在玄甲軍的暗中保護之下。


    當新製的玄甲玉再次供奉於宗廟時,李漼在祭文中寫道:\"太宗遺澤,今複光大。玄甲所至,山河無恙。\"而在宗廟深處,玄甲玉的符文在燭火中明明滅滅,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守護誓言,也預示著這支神秘部隊,將在未來的歲月中,繼續書寫傳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代秘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極老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極老翁並收藏唐代秘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