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盟軍北上:d計劃的倉促執行


    (一)d計劃的戰略部署


    1940年5月12日,英法聯軍按d計劃(迪勒河計劃)向北開進。法國第一集團軍群(下轄10個師)與英國遠征軍(5個師)組成北方集群,目標是在比利時代勒河-馬斯河一線建立防線,與比利時軍隊(8個師)協同阻擊德軍。該防線從安特衛普延伸至那慕爾,全長約200公裏,依托代勒河、埃納河等天然屏障,計劃利用河網遲滯德軍裝甲部隊。


    (二)兵力部署與致命缺陷


    盟軍防線分為三段:


    - 北段(安特衛普-布魯塞爾):比利時第1、2集團軍駐守,依托斯海爾德河防禦


    - 中段(布魯塞爾-瓦夫爾):英國遠征軍第1、2軍布防,重點防守迪勒河渡口


    - 南段(瓦夫爾-那慕爾):法國第1、7集團軍駐守,控製馬斯河關鍵渡口


    但部署存在嚴重漏洞:


    1. 法國第7集團軍被調往荷蘭支援,導致南段兵力空虛


    2. 阿登森林方向僅由法國第9集團軍(4個師)警戒,且缺乏裝甲部隊


    3. 後勤補給線過長,英軍卡車僅能滿足60%的運輸需求


    (三)急行軍中的混亂


    英法聯軍北上過程遭遇多重困難:


    - 比利時鐵路係統遭德軍轟炸癱瘓,部隊被迫徒步進軍


    - 道路被逃難平民堵塞,法軍第1裝甲師日均推進僅15公裏


    - 通訊不暢導致協同混亂,英國遠征軍與法軍的聯絡依靠騎兵傳令


    至5月14日,盟軍主力尚未完全抵達預設陣地,而德軍裝甲部隊已逼近代勒河。


    二、德軍突破:阿登森林的裝甲奇襲


    (一)古德裏安的\"魔鬼推進\"


    德軍a集團軍群第19裝甲軍(古德裏安)在阿登森林的突破成為戰役轉折點。5月12日,該軍3個裝甲師(第1、2、10裝甲師)突破比利時第5師防線後,於13日抵達法國邊境的色當地區。古德裏安采用\"坦克-俯衝轟炸機\"協同戰術:


    1. 裝甲矛頭:iii號坦克(50毫米裝甲)擔任突擊主力,iv號坦克提供火力支援


    2. 空中掩護:第2航空隊的ju-87\"斯圖卡\"轟炸機實施戰場遮斷


    3. 特種工兵:攜帶折疊舟橋,在默茲河上架設臨時渡口


    (二)色當突破:默茲河防線的崩潰


    5月13日下午,德軍在色當發起渡河作戰。古德裏安集中300門火炮和200架轟炸機,對法軍第55師防守的默茲河渡口實施3小時飽和打擊。隨後,德軍第1裝甲師使用突擊舟橋強渡,其先頭部隊於14日淩晨建立橋頭堡。法軍雖發起反衝擊,但缺乏空中支援和裝甲力量,55師防線在14日黃昏全麵崩潰。


    (三)裝甲集群的縱深突貫


    突破默茲河後,德軍裝甲部隊以每日80公裏速度向西推進:


    - 第1裝甲師直插亞眠,切斷盟軍南北聯係


    - 第2裝甲師進軍阿布維爾,威脅英吉利海峽港口


    - 第10裝甲師迂迴聖康坦,包圍法軍側翼


    至5月15日,古德裏安裝甲集群已深入法國境內150公裏,形成對盟軍北方集群的戰略包圍。


    三、代勒河防線的瓦解


    (一)德軍b集團軍群的正麵強攻


    德軍b集團軍群(博克)對代勒河防線發起鉗形攻勢:


    - 北段:第6集團軍(賴歇瑙)以第7裝甲師(隆美爾)為先鋒,在漢努特地區與英法聯軍展開坦克會戰。德軍投入150輛iv號坦克,法軍則出動200輛s35重型坦克,雙方在5月14日爆發歐洲戰爭史上首次大規模坦克對決,最終法軍因指揮混亂後撤。


    - 南段:第12集團軍(李斯特)突破那慕爾防線,迫使法軍第1集團軍南撤


    (二)盟軍指揮係統的崩潰


    法國陸軍總司令甘末林犯下致命錯誤:


    1. 直到5月14日才確認德軍主攻方向在阿登


    2. 拒絕從馬奇諾防線抽調預備隊支援北方


    3. 通訊係統被德軍電子戰部隊幹擾,命令傳遞延遲達6小時


    當甘末林在5月15日下令撤退時,盟軍防線已出現多個缺口,部隊陷入混亂。


    (三)比利時軍隊的困境


    比利時軍隊在代勒河防線承受巨大壓力:


    - 第3師在列日損失40%兵力後,僅剩2000人防守迪勒河


    - 裝甲部隊僅有12輛amc 35坦克,無法對抗德軍裝甲集群


    - 後勤補給線被德軍空襲切斷,士兵斷糧達36小時


    至5月15日晚,比利時軍隊被迫放棄代勒河防線,向布魯塞爾撤退。


    四、戰略轉折:從反擊到潰敗


    (一)盟軍戰略的全麵破產


    5月15日,法國總理雷諾接到甘末林電話:\"我們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此時德軍裝甲部隊已抵達距巴黎僅200公裏的地方,盟軍北方集群(約40個師)麵臨被合圍的危險。d計劃的破產源於三大誤判:高估比利時抵抗能力、低估阿登森林通行性、忽視裝甲部隊縱深突貫能力。


    (二)敦刻爾克包圍圈的形成


    德軍突破色當後,希特勒於5月17日下令暫停前進(\"停止前進\"命令),給了盟軍喘息之機。但至5月20日,德軍第2裝甲師已抵達阿布維爾,完成對盟軍北方集群的合圍,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序幕由此拉開。


    (三)比利時的戰略孤立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三世在5月15日意識到盟軍失敗不可避免,開始秘密與德軍接觸。此時比利時軍隊被夾在英法聯軍與德軍之間,既無法獲得盟軍支援,又麵臨被合圍的危險,為5月28日的投降埋下伏筆。


    從5月12日到15日的4天裏,盟軍試圖在代勒河阻擋德軍的反擊計劃徹底失敗。阿登森林的裝甲突破不僅瓦解了盟軍防線,更改變了整個西歐戰局。當古德裏安的坦克在5月15日黃昏抵達索姆河畔時,法國戰役的結局已基本注定,而比利時作為這場戰略博弈的犧牲品,即將迎來亡國的命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戰,二戰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小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小峰並收藏一戰,二戰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