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3日,注定是被曆史銘記的一天。這一天,歐洲乃至世界的局勢發生了劇烈且不可逆轉的轉變,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波蘭的命運也在這一天被徹底推向了深淵。


    英法宣戰:戰爭全麵爆發


    德軍自9月1日對波蘭發動閃電戰以來,攻勢迅猛,波蘭軍隊在德軍的淩厲攻擊下節節敗退。9月3日上午9時,英國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在上午11時之前提供停戰的保證,否則英國即將向德國宣戰。英國政府深知,德國對波蘭的侵略行徑如果不加以製止,將嚴重威脅到歐洲的和平與穩定,更會讓英國的利益受到巨大衝擊。然而,德國對英國的最後通牒置之不理。11時,英國正式對德宣戰,大英帝國的戰爭機器開始緩緩運轉。


    幾乎與此同時,法國也在緊張地權衡局勢。法國與波蘭有著同盟關係,在波蘭遭受侵略時,法國有義務提供援助。正午時,法國向德國發出類似的最後通牒,期限為下午5時。法國國內對於是否參戰存在一定的分歧,部分人希望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危機,但德國的強硬態度讓法國別無選擇。當德國無視法國的通牒後,下午5時,法國被迫對德宣戰。


    英法的宣戰,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再局限於德波之間的衝突,而是全麵爆發,歐洲大陸再次被戰爭的陰雲所籠罩。英法兩國的宣戰聲明,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給波蘭帶來了精神上的鼓舞,但在實際行動上,英法卻未能給予波蘭實質性的支援。


    波蘭戰局:防線崩潰,局勢危急


    在軍事戰場上,9月3日的波蘭局勢已經岌岌可危。德軍北集團軍群的第4集團軍在之前的戰鬥中進展順利,已成功切斷波蘭走廊,到達維斯瓦河下遊地區。他們如同鋒利的匕首,切斷了波蘭軍隊的戰略聯係,使得波蘭北部的防禦體係瀕臨崩潰。第3集團軍則繼續向南逼近,直抵納雷夫河,進攻矛頭直指華沙。波蘭的莫德林集團軍在德軍的強大壓力下,被迫不斷撤退,士氣低落,士兵們疲憊不堪,武器裝備也在戰鬥中損耗嚴重,難以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南集團軍群的第10集團軍所屬裝甲部隊業已強渡瓦爾塔河,德軍的裝甲部隊在戰場上橫衝直撞,波蘭軍隊的防線在德軍的鋼鐵洪流麵前不堪一擊。第14集團軍從兩個方向對克拉科夫實施鉗形攻勢,克拉科夫這座波蘭的重要城市危在旦夕。波蘭的“克拉科夫”集團軍和“喀爾巴阡”集團軍在德軍的進攻下,被迫向桑河撤退,但在撤退過程中被德軍分割開來,無法形成有效的防禦合力。波蘭軍隊的指揮係統也陷入了混亂,通信不暢,各部隊之間難以協調行動,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反擊。


    波蘭空軍在戰爭爆發的第一天就遭受了重創,大量飛機被摧毀在地麵,製空權完全被德軍掌握。這使得波蘭軍隊在地麵作戰中失去了空中掩護,德軍的飛機可以肆無忌憚地對波蘭軍隊和城市進行轟炸,波蘭的交通樞紐、軍事設施和補給線不斷遭到破壞,進一步加劇了波蘭戰局的惡化。波蘭海軍的命運同樣悲慘,大部分艦艇被德軍航空兵炸沉,隻有5艘潛艇和3艘驅逐艦突圍成功,駛向英國和瑞典,其餘艦艇均被德軍俘虜或摧毀。波蘭海軍的覆滅,使得波蘭失去了海上的防禦力量和補給通道。


    國際反應:局勢震動,各方態度不一


    9月3日的事件震動了整個國際社會。蘇聯雖然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對於局勢的發展也保持著密切關注。蘇聯政府深知德國的野心,在波蘭局勢急劇惡化的情況下,蘇聯開始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部署,為後續的行動做準備。蘇聯一方麵擔心德國在占領波蘭後,會進一步威脅到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麵,也在尋找機會,擴大自己在東歐的勢力範圍。


    美國此時仍然奉行孤立主義政策,雖然對歐洲局勢表示關注,但並沒有直接參與戰爭的打算。美國國內的輿論對於是否介入歐洲戰爭存在分歧,部分人主張保持中立,避免卷入歐洲的紛爭;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美國應該對德國的侵略行為采取行動,以維護世界和平。但在9月3日這一天,美國政府並沒有改變其立場,繼續保持觀望態度。


    亞洲的日本則對歐洲局勢有著不同的考量。日本此時正深陷侵華戰爭的泥潭,對於歐洲的戰爭,日本希望能夠從中獲取利益。日本一方麵希望德國的行動能夠牽製英法等國的力量,減輕自己在亞洲麵臨的壓力;另一方麵,也在考慮與德國進一步合作,擴大自己在亞洲的侵略範圍。但日本也擔心德國在歐洲的勝利會導致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過大,對自己的利益產生不利影響。


    1939年9月3日是二戰曆史上的關鍵節點。英法的宣戰讓戰爭全麵升級,波蘭在德軍的進攻下防線崩潰,國際局勢更加錯綜複雜。波蘭的命運懸於一線,而整個世界也被卷入了這場前所未有的戰爭漩渦之中,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危機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戰,二戰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小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小峰並收藏一戰,二戰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