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雷霆初擊與迷霧交鋒(9月26日 - 10月5日)


    1918年9月26日清晨5時30分,默茲河畔的濃霧尚未散盡,2700門火炮突然齊鳴。120萬協約國軍隊中,89萬美軍組成主攻梯隊,這是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海外軍事行動。潘興將軍在戰前動員中高唿:“我們將在這裏終結這場戰爭!” 但等待他們的,是德軍經營四年的“興登堡防線”,以及阿爾貢森林中密布的鐵絲網、暗堡與雷區。


    首輪炮擊持續3小時,傾瀉150萬發炮彈。當美軍第1、29步兵師發起衝鋒時,卻陷入意料之外的困境:森林中的彈坑灌滿雨水,士兵們深陷齊腰的泥漿,步槍被樹枝纏住無法射擊。二等兵詹姆斯·卡特在日記中寫道:“每前進一步都像在沼澤裏掙紮,德軍的機槍聲從四麵八方傳來,卻根本看不見敵人在哪!”


    德軍的抵抗超乎想象。在蒙福孔高地,德軍第52師依托混凝土工事瘋狂掃射,美軍整連整連倒下。第79師的士兵用刺刀和鐵鍬挖掘通道,在三天血戰中僅推進2公裏。但美軍的炮火優勢逐漸顯現,新型155毫米榴彈炮摧毀了德軍多個炮兵陣地,為後續攻勢撕開缺口。


    第二階段:血肉磨坊與絕望拉鋸(10月6日 - 10月25日)


    隨著德軍增援部隊抵達,戰場陷入殘酷的拉鋸戰。每日清晨,雙方都會發起自殺式衝鋒,屍體很快填滿彈坑,形成新的“血肉掩體”。下士勞倫斯·威瑟斯龐在日記中絕望地寫道:“炮彈炸碎的不僅是樹木,還有我們的希望。昨天剛認識的戰友,今天就變成了泥地裏的一具屍體。”


    毒氣戰成為德軍的殺手鐧。10月10日,德軍向美軍陣地釋放芥子氣,2000名士兵中毒,皮膚潰爛、雙目失明。醫療兵羅伯特·李的急救站擠滿哀嚎的傷員:“我們隻能用尿液衝洗傷口,因為淨水早就用完了。” 但美軍憑借頑強韌性持續推進,第42“彩虹師”在瓦雷訥森林用刺刀肉搏,三天內傷亡過半仍死守陣地。


    坦克與步兵的協同戰術開始成熟。美軍第32師利用雷諾ft-17坦克突破鐵絲網,隨後步兵跟進肅清殘敵。在阿戈訥村,一輛坦克單槍匹馬衝進德軍營地,用機槍壓製住500餘名敵人,直到步兵趕來將其包圍。


    第三階段:鋼鐵洪流與防線崩潰(10月26日 - 11月5日)


    10月末,協約國增調30萬援軍,戰局迎來轉折。美軍投入新型m1918勃朗寧自動步槍,其每分鍾500發的射速讓德軍火力相形見絀。10月28日,第2師與第26師組成“鋼鐵矛頭”,在200輛坦克掩護下發起總攻。坦克碾碎鐵絲網的轟鳴與士兵的呐喊聲響徹森林,德軍防線開始出現大麵積潰敗。


    在巴讚庫爾,美軍第92師(非裔部隊)創造奇跡。麵對德軍頑抗,他們夜襲敵營,用手榴彈和匕首展開近身搏殺,俘虜800餘人。師長比德爾將軍感慨:“他們證明了,勇氣與膚色無關。” 至11月5日,美軍突破興登堡防線,推進18公裏,俘虜3.3萬人,德軍後勤係統徹底癱瘓。


    第四階段:終局時刻與和平曙光(11月6日 - 11月11日)


    11月6日,德國請求停戰談判,但協約國拒絕停火。美軍乘勝追擊,第1集團軍向色當挺進,直逼德國本土。士兵們在泥濘中高歌:“再過一周,我們就能迴家!” 然而,最後的戰鬥依舊慘烈,每天仍有數千人傷亡。在默茲河畔,二等兵威廉·霍金斯在衝鋒中中彈,臨終前喃喃道:“媽媽,我終於能休息了……”


    11月11日淩晨5時,停戰協議簽署。當“停止射擊”的命令傳至前線,震耳欲聾的槍炮聲突然沉寂。幸存的士兵從戰壕中爬出,看著屍橫遍野的戰場,恍若隔世。這場持續47天的戰役,以協約國傷亡26.2萬人、德軍傷亡18萬人告終,成為壓垮德意誌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潘興將軍在戰報中寫道:“美軍用鮮血與勇氣,為這場戰爭畫上了句號。” 而默茲-阿爾貢的森林,永遠銘記著那些將生命留在異鄉的年輕靈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戰,二戰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小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小峰並收藏一戰,二戰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