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鋼鐵奇襲的戰前籌備(11月1日 - 11月19日)


    1917年11月初的康布雷平原,寒風裹挾著潮濕的霧氣在戰壕間遊走。剛踏上歐洲戰場的美軍二等兵威廉·霍金斯裹緊軍大衣,在日記本上匆匆寫下:“英軍教官今天第三次踢飛我的步槍——‘這不是牛仔舉槍!’原來真正的戰場連持槍都有這麽多規矩。” 此時的美軍尚未褪去“新兵蛋子”的青澀,卻被緊急編入英軍後勤體係,為一場前所未有的鋼鐵奇襲做準備。


    籌備工作在高度保密中展開。美軍工程兵部隊頂著德軍偵察機的威脅,僅用72小時便鋪設完成64公裏臨時鐵路。中士湯姆·米勒帶領的運輸小隊,每晚都要將拆解的mark iv型坦克零件藏進穀倉,再趁著夜色用帆布覆蓋的列車運往前沿陣地。“那些鐵疙瘩比我還重,”米勒在給妻子的信中抱怨,“但當看到坦克組裝完成的瞬間,突然覺得自己在參與改變曆史。”


    通訊保障成為另一道難題。美軍信號兵在英軍技術人員指導下,調試新型無線電台。但德軍頻繁的電磁幹擾讓設備故障不斷,二等兵詹姆斯·卡特不得不隨身攜帶信號旗:“昨天電台突然沒了聲音,還好及時用旗語傳遞了坐標,不然坦克群可能直接衝進雷區!” 這些技術瓶頸的暴露,讓美軍意識到現代戰爭遠比想象中複雜。


    與此同時,德軍情報部門雖察覺到異常,卻因英軍的佯攻戰術誤判主攻方向。當德軍指揮官在地圖上標記北方防線時,康布雷的防禦工事仍在倉促修建——這個致命失誤,即將讓他們為輕視對手付出代價。而對於初涉歐戰的美軍而言,這場戰役既是殘酷的實戰課堂,也是叩響現代化戰爭大門的第一聲重錘。


    第二階段:鋼鐵洪流的震撼突破(11月20日 - 11月23日)


    11月20日淩晨4點,康布雷的濃霧如棉絮般厚重。二等兵詹姆斯·卡特蜷縮在彈藥運輸車旁,聽著不遠處傳來坦克引擎的低沉轟鳴。6時10分,378輛mark iv型坦克同時發動,履帶碾碎凍土的聲響撕開了戰場的寂靜。“就像一千頭鋼鐵巨獸在咆哮!”卡特在日記中寫道,“德軍的機槍聲瞬間啞火,他們探出掩體的臉上,恐懼比炮火更刺眼。”


    美軍運輸隊緊跟坦克推進,在泥濘的彈坑間艱難跋涉。二等兵約翰·戴維斯推著滿載炮彈的手推車,突然被劇烈的爆炸聲掀翻在地:“一塊彈片擦著脖子飛過,血腥味混著柴油味讓人作嘔。但我們不敢停下——前線的坦克正在等著彈藥續命!” 英軍與加拿大部隊借著鋼鐵洪流的掩護,僅用一天便突破德軍三道防線,創造了一戰單日推進8公裏的驚人紀錄。


    戰場的殘酷遠超想象。美軍醫療兵羅伯特·李的急救站成為人間煉獄:被彈片削掉半邊臉的英軍士兵、因坦克履帶碾壓失去雙腿的德軍俘虜,還有因毒氣攻擊窒息抽搐的傷員。“繃帶三小時就用完了,血漿袋在寒風中結滿冰霜,”李顫抖著記錄,“我們隻能用刺刀挑開凍硬的繃帶,聽著傷員的慘叫卻無能為力。”


    盡管未直接參與戰鬥,美軍後勤的高效運轉成為突襲成功的關鍵。他們保障的每一發炮彈、修複的每一台電台,都化作推動鋼鐵洪流的力量。當夜幕降臨時,二等兵霍金斯望著遠處燃燒的德軍陣地,在日記末尾寫下:“原來我們這些‘戰場配角’,也能改變戰爭的走向。” 這場震撼世界的鋼鐵攻勢,不僅重塑了戰術格局,更讓初來乍到的美軍在血與火中完成了第一場淬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戰,二戰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小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小峰並收藏一戰,二戰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