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的法國總參謀部,在一張鋪著阿爾薩斯 - 洛林地圖的長桌前,將軍們正用紅色鉛筆勾勒著複仇的藍圖。“第十七號計劃”的誕生,不僅是軍事戰略的具象化產物,更是一個民族背負43年屈辱後迸發的極端意誌。這份計劃以“進攻至上”為信條,卻因對現實的誤判和戰略的偏執,將法國推向了戰爭初期的深淵。


    一、曆史積怨下的戰略執念:阿爾薩斯 - 洛林的幽靈


    (一)國土淪喪的集體創傷


    1871年普法戰爭的慘敗,對法國而言是一場徹骨的精神淩遲。《法蘭克福條約》迫使法國割讓阿爾薩斯 - 洛林,這片擁有豐富鐵礦、紡織業與戰略要塞的土地,不僅意味著經濟命脈的斷裂,更成為法蘭西民族自尊心的“剜心之痛”。巴黎街頭的《馬賽曲》歌詞被改寫:“前進,祖國兒女!從普魯士鐵蹄下奪迴阿爾薩斯!”學校教科書將兩省地圖塗成黑色,教師們在課堂上講述“被偷走的孩子”,這種集體記憶的灌輸,讓複仇意識滲透進每個法國人的血液。


    (二)軍事傳統的畸形演變


    法國軍事思想深受拿破侖時代“進攻即勝利”的理念影響,但普法戰爭的失利並未動搖其核心。相反,軍方將失敗歸咎於“進攻不夠堅決”。19世紀末,法國軍事理論家福煦提出“進攻精神”(n vital)學說,主張“勝利屬於最勇於進攻的一方”,這種理論被極端化後,演變成對火力與防禦的漠視。總參謀部甚至在條令中明文規定:“刺刀衝鋒能克服一切障礙。”


    二、致命的戰略假設:虛幻的戰爭圖景構建


    (一)對德軍部署的致命誤判


    “第十七號計劃”的根基,建立在兩個危險的假設之上。其一,法軍情報部門堅信德國將遵循“施裏芬計劃”的早期版本——將主力投入東線對抗俄國,西線僅保留象征性防禦。這種誤判源於對德國戰略的片麵解讀:法軍認為德國不會同時承受兩線作戰的壓力,卻忽視了施裏芬臨終前“西線主攻、東線牽製”的關鍵修改。


    其二,法軍高估了俄國的動員能力。他們預計俄軍需6周才能完成集結,而德國將在此期間陷入東線泥潭。然而,俄國通過鐵路的高效調度,僅用10天便集結百萬大軍,徹底打亂了法軍的戰略預期。


    (二)“進攻精神”的致命自負


    霞飛將軍在製定計劃時宣稱:“隻要法軍懷著必勝信念衝鋒,任何防線都將土崩瓦解。”這種對“精神力量”的迷信,導致對現實的嚴重忽視:


    - 裝備劣勢:法軍裝備的勒貝爾步槍射速僅為德軍毛瑟98k的一半,重機槍數量不足德軍的三分之一;


    - 戰術僵化:步兵仍采用密集隊形衝鋒,軍官佩戴醒目的紅色軍褲和金色肩章,成為德軍狙擊手的活靶子;


    - 指揮體係陳舊:師級以上單位缺乏無線電通訊,戰場信息傳遞依賴騎兵傳令,嚴重滯後於瞬息萬變的戰局。


    三、計劃的實施與潰敗:從狂熱到絕望的28天


    (一)邊境戰役的災難性開局


    1914年8月7日,法軍按照“第十七號計劃”向阿爾薩斯 - 洛林發起全麵進攻。在阿登森林,第5集團軍以密集隊形踏入德軍預設的陷阱。德軍mg08機槍噴出火舌,法軍士兵如割草般倒下,三天內傷亡10萬人。幸存者皮埃爾·莫羅在日記中寫道:“長官們揮舞著佩劍高喊‘前進’,但我們連敵人的影子都沒見到,子彈就像暴雨般傾瀉而下。”


    更致命的是,法軍對德軍右翼通過比利時的“鐮刀攻勢”毫無察覺。當德軍第1、2集團軍突破列日要塞,直插法國北部時,霞飛仍固執地將主力壓向阿爾薩斯 - 洛林,導致巴黎門戶洞開。


    (二)戰略破產與全線崩潰


    8月22日,法軍在桑布爾河戰役中再次慘敗,第3、4集團軍被德軍精銳分割包圍。撤退演變成潰逃,士兵們丟棄火炮、輜重,甚至向德軍謊報軍情以求生路。巴黎陷入恐慌,政府緊急遷往波爾多,市民在街頭築起臨時路障,婦女和兒童擠滿火車站。一位軍官在寫給妻子的信中絕望地說:“我們不是在打仗,而是在執行自殺任務。‘進攻精神’救不了我們,隻會讓更多人白白送死。”


    四、戰略偏執的深層根源:民族情緒與軍事保守


    (一)政治高壓下的戰略綁架


    法國政府將收複阿爾薩斯 - 洛林作為執政合法性的根基,迫使軍方將複仇作為唯一戰略目標。議會甚至通過法案,禁止總參謀部討論防禦性戰略。這種政治綁架讓軍事決策喪失理性,霞飛曾私下坦言:“即便知道計劃漏洞百出,我們也別無選擇——不進攻,就是叛國。”


    (二)軍事貴族的守舊思維


    法國軍官團以貴族為主,他們將“進攻精神”視為騎士榮譽的象征,對新技術、新戰術嗤之以鼻。當年輕軍官提議采用散兵線戰術時,老將貝當怒斥:“這是懦夫的打法!真正的法蘭西軍人應該像拿破侖時代那樣,用胸膛迎接子彈!”這種思維導致法軍在戰爭初期付出慘痛代價。


    五、曆史迴響:偏執戰略的警示


    “第十七號計劃”的失敗,不僅讓法國在戰爭初期傷亡85萬人,更暴露出戰略決策中情緒淩駕於理性的致命危險。它證明,當一個國家將軍事計劃異化為複仇的工具,忽視現實條件與客觀規律,再宏偉的戰略構想也終將淪為紙上談兵。這場悲劇留給後世的教訓是:真正的勝利,從來不是源於盲目的狂熱,而是對局勢的清醒判斷與對生命的敬畏。


    百年後的今天,當人們翻開1914年的曆史檔案,那些浸染著鮮血的作戰地圖與絕望的家書,仍在無聲控訴著戰略偏執的代價——它不僅吞噬了無數年輕的生命,更讓一個民族在榮耀與恥辱的夾縫中,付出了難以估量的代價。


    請各位看官老爺,動動你的發才小手,給本書做個評價,謝謝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戰,二戰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小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小峰並收藏一戰,二戰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