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維也納:新皇的和平幻夢


    1917年1月的霍夫堡皇宮,新繼位的卡爾一世盯著辦公桌上的《秘密條約》——這是他從伯父弗朗茨·約瑟夫一世遺物中發現的,1915年與德國簽署的《布雷斯勞協定》,承諾戰後將波蘭割讓給普魯士。29歲的皇帝揉碎了文件,對副官說:“把匈牙利總理蒂薩請來,我們需要新的出路。”


    此時的奧地利正被饑餓籠罩。維也納的麵包配給量降至每天150克,黑市上一塊黃油的價格相當於士兵三個月的軍餉。卡爾一世的和平計劃遭到軍方反對,總參謀長阿茨·馮·施特勞森堡元帥直言:“陛下,德國不會允許我們單獨媾和,除非您想看到多瑙河漂滿德軍的鋼盔。”


    在布達佩斯,蒂薩·伊什特萬總理對著來訪的皇帝特使冷笑:“維也納又想拿匈牙利的利益換和平?1915年的《布達佩斯條約》還沒讓你們學乖嗎?”他不知道,卡爾一世已秘密通過教皇本篤十五世向協約國傳遞和談信號,這個舉動將在三個月後引發德奧同盟的裂痕。


    二、東線:革命與鋼鐵的絞殺


    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的消息傳到東線,奧匈帝國第4集團軍司令博羅耶維奇將軍敏銳地察覺機會:“布爾什維克會讓俄軍放下步槍,但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還會進攻。”他猜對了——7月1日,克倫斯基攻勢發起,50萬俄軍向加利西亞湧來。


    在倫貝格前線,奧地利中尉羅伯特·穆勒發現對麵的俄軍陣地上飄起了紅旗。“他們在喊‘和平、土地、麵包’!”傳令兵報告。穆勒舉起望遠鏡,看見幾個俄國士兵正把軍官綁在戰壕裏,這是他第一次看見“士兵委員會”的威力。


    但奧匈軍隊沒有得到喘息。德國第8集團軍司令馬肯森元帥帶來了毒氣彈:“用這些讓布爾什維克嚐嚐鋼鐵的味道。”7月12日,奧匈德軍在斯坦尼斯勞釋放了150噸氯氣,俄軍防線瞬間崩潰,6萬士兵傷亡。但穆勒在日記中寫道:“我們打敗了俄軍,卻輸給了自己的良心——那些戴著防毒麵具的匈牙利士兵,看著比俄國人更像死人。”


    東線的勝利掩蓋不了帝國的裂痕。匈牙利第2集團軍拒絕執行毒氣作戰命令,理由是“馬紮爾勇士不使用懦夫的武器”。蒂薩總理在議會公開批評:“維也納把我們的子弟變成了化學屠夫。”


    三、亞得裏亞海的血色:卡波雷托的狂歡與詛咒


    1917年10月,意大利前線的奧匈士兵發現德軍正在大規模集結。“他們帶來了3000門大炮,還有一種叫‘暴風突擊隊’的新部隊。”第1山地師的斯洛文尼亞籍士兵安東·格拉夫對克羅地亞戰友伊萬·佩裏奇說。


    10月24日淩晨,德奧聯軍在卡波雷托發起突襲。奧地利第12集團軍司令庫斯特裏安將軍采用德軍的滲透戰術,讓士兵攜帶輕便迫擊炮和火焰噴射器,沿著意大利防線的裂縫插入。伊萬·佩裏奇的連隊在12小時內推進了20公裏,當他們到達塔利亞門托河時,發現意大利潰兵正在丟棄步槍,爭搶渡河的木筏。


    “這是奧匈帝國最後的輝煌。”庫斯特裏安在戰後向卡爾一世匯報,他們俘虜了30萬意大利士兵,收複了兩年前丟失的所有領土。但勝利的代價是殘酷的——為了配合德軍,奧匈帝國抽調了70%的東線兵力,導致加利西亞防線隻剩下15個師。


    更致命的是,勝利加劇了國內的民族矛盾。克羅地亞士兵在占領區傳唱:“我們為哈布斯堡打意大利人,誰來為我們打匈牙利人?”這句話後來成為南斯拉夫委員會的革命口號。


    四、布達佩斯的裂痕:糧食與自由的呐喊


    1917年冬天,匈牙利的糧倉潘諾尼亞平原顆粒無收。布達佩斯街頭,婦女們舉著麵包券抗議:“我們的丈夫在前線流血,你們卻把小麥運往維也納!”蒂薩總理被迫宣布戒嚴,卻在議會遭到反對黨領袖米哈伊·卡羅伊的抨擊:“這不是戒嚴令,是哈布斯堡的死刑判決書!”


    在克羅地亞首府薩格勒布,“青年克羅地亞黨”公開集會,要求建立聯邦製國家。奧匈帝國警察總監奧斯卡·施特勞斯將軍親自前往鎮壓,卻在演講時被扔來的麵包砸中——這是當地百姓對“麵包配給製”的無聲抗議。


    最危險的信號來自波希米亞。布拉格大學的學生高舉捷克斯洛伐克國旗遊行,口號從“我們要麵包”變成“我們要獨立”。卡爾一世不得不簽署《複活節宣言》,承諾戰後給予各民族自治權,但匈牙利總理蒂薩立刻反駁:“任何削弱二元帝國的行為,匈牙利都將視為背叛。”


    五、世界的絞索:威爾遜的十四點與帝國末路


    1917年1月8日,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其中“民族自決”條款像一把利刃刺向奧匈帝國。卡爾一世的外交大臣布裏安伯爵意識到:“這比俄軍的大炮更可怕,它讓每個民族都做起了獨立的夢。”


    9月,羅馬尼亞軍隊在協約國支持下攻入特蘭西瓦尼亞。匈牙利第1騎兵師在克盧日遭遇慘敗,師長費倫茨·紹鮑德將軍戰死前留下遺書:“蒂薩總理,您的‘大匈牙利’夢想,正在特蘭西瓦尼亞的草原上腐爛。”


    12月,俄國退出戰爭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簽訂,奧匈帝國獲得了烏克蘭的糧食承諾,卻失去了最後的盟友信任。德國代表興登堡元帥在簽約儀式上對卡爾一世說:“陛下,現在該輪到您決定,是做帝國的掘墓人,還是德國的附庸。”


    六、血色黎明:1917的遺產


    1917年的奧匈帝國,像一個在鋼絲繩上跳舞的巨人——東線的勝利靠德國輸血,意大利的輝煌是迴光返照,國內的民族運動如火山噴發,而美國的參戰讓協約國的資源優勢碾壓同盟國。


    卡爾一世在年末的樞密會議上坦言:“我們要麽在民族主義的浪潮中解體,要麽在德國的陰影下淪為殖民地。”他不知道,1918年的春天,當最後一批匈牙利新兵開赴意大利前線時,布達佩斯的街頭已在傳唱《國際歌》,而維也納的報紙正在討論“共和製是否適合多民族國家”。


    曆史的吊詭在於,奧匈帝國1917年的每一個行動,都在為自己挖掘墳墓:卡波雷托的勝利讓德國更加跋扈,《複活節宣言》點燃了民族獨立的火種,對德國的依賴加速了經濟崩潰。當1918年的鍾聲敲響,這個曾經橫跨中歐的帝國,隻剩下一副被戰爭掏空的軀殼,等待著最後一根稻草的降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戰,二戰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小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小峰並收藏一戰,二戰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