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決策的陰影
1915年4月的維也納霍夫堡皇宮,84歲的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在痛風的折磨下艱難起身。他的手撫過東線地圖上大片被俄軍占領的領土——加利西亞、布科維納,這些曾屬於哈布斯堡王朝的土地如今被塗成了刺眼的紅色。
“陛下,德國同意增派第11集團軍。”陸軍元帥康拉德·馮·赫岑多夫的聲音在空曠的書房迴蕩。這位因1914年慘敗被短暫解職的總參謀長,此刻重新掌握著帝國命運。
外交大臣貝希托爾德伯爵插話道:“但德國要求我們承諾戰後將波蘭部分領土讓與他們。”
弗朗茨·約瑟夫的手指重重敲在地圖上:“先守住加利西亞!匈牙利人會同意嗎?”
此時,一封來自布達佩斯的加急電報擺在案頭。匈牙利總理蒂薩·伊什特萬在電報中措辭強硬:“若德國要求犧牲匈牙利利益,我們將退出東線戰場。”
布達佩斯:二元帝國的裂痕
蒂薩·伊什特萬站在匈牙利議會大廈的穹頂下,俯瞰著多瑙河上穿梭的運兵船。作為匈牙利自治政府的首腦,他清楚這場戰爭對匈牙利意味著什麽——1914年動員令已征調了50萬匈牙利青年,而奧匈帝國總參謀部卻拒絕向匈牙利透露東線的真實傷亡。
“我們的士兵正在加利西亞的泥沼中腐爛!”激進議員伊斯特萬·蒂薩(總理堂弟)拍案而起,“奧匈帝國的戰爭機器正在吞噬匈牙利!”
蒂薩·伊什特萬攥緊了手中的鋼筆。他剛剛收到康拉德的密信,要求匈牙利第三集團軍立即開赴喀爾巴阡山脈。“告訴拜爾將軍,”他對副官說,“守住山口,但不要越過匈牙利邊境一步。”
喀爾巴阡山脈:血色黎明
1915年5月2日,奧地利士兵約瑟夫·邁爾蜷縮在戰壕裏,聽著德軍重炮在遠處轟鳴。作為第4獵兵團的機槍手,他已經在喀爾巴阡山脈堅守了三個月。
“邁爾!換防!”下士的喊聲被俄軍的炮擊聲淹沒。約瑟夫拖著凍僵的雙腿爬出掩體,迎麵撞見匈牙利士兵米哈伊·拉約什——後者正用匈牙利語咒罵著分發彈藥。
“聽說德國人來了?”米哈伊用生硬的德語問道。
“是的,他們帶來了毒氣彈。”約瑟夫打了個寒顫,“但俄國人有十萬哥薩克騎兵......”
突然,陣地後方傳來密集的馬蹄聲。約瑟夫透過望遠鏡,看到德軍灰色的鋼盔如潮水般湧來。“進攻!”康拉德的命令通過野戰電話傳來,此時距戈爾利采-塔爾努夫攻勢發起還有三天。
柏林-維也納:同盟的博弈
5月6日,德軍總參謀長法金漢在給康拉德的電報中措辭嚴厲:“貴軍擅自行動將打亂整個戰略部署。”而康拉德的迴電充滿諷刺:“當奧匈帝國的領土被俄軍踐踏時,我們沒有時間等待。”
事實上,奧匈第3集團軍已突破俄軍防線,匈牙利第3集團軍卻在邊境徘徊。蒂薩·伊什特萬致電弗朗茨·約瑟夫:“除非保證匈牙利戰後獲得特蘭西瓦尼亞,否則匈牙利軍隊將停止前進。”
利沃夫城下:血色榮耀
5月12日,約瑟夫所在的部隊抵達利沃夫郊外。這座加利西亞首府已被俄軍占領七個月,街道上殘留著奧匈帝國的雙頭鷹紋章。
“準備毒氣攻擊!”德軍指揮官的命令讓約瑟夫感到惡心。他見過毒氣彈的威力——士兵們在黃綠色煙霧中痛苦掙紮,眼睛和喉嚨被灼傷。
但俄軍的防線遠比想象中堅固。當奧匈第4軍發起衝鋒時,俄軍的機槍陣地突然開火。約瑟夫親眼看見匈牙利驃騎兵的戰馬在彈雨中嘶鳴倒地,米哈伊所在的連隊被壓製在開闊地。
“撤退!”康拉德的命令傳來時,奧匈軍隊已傷亡3.2萬人。約瑟夫在撤退途中撿到一本俄軍日記,上麵用西裏爾字母寫著:“我們在為斯拉夫兄弟而戰,而你們為誰?”
布達佩斯條約:帝國的妥協
1915年6月,弗朗茨·約瑟夫被迫簽署《布達佩斯條約》。條約承諾匈牙利戰後獲得特蘭西瓦尼亞,而奧匈帝國則需將波蘭部分領土讓與德國。
蒂薩·伊什特萬在簽約儀式上陰沉著臉:“這是奧匈帝國的末日。”貝希托爾德伯爵則反駁道:“若沒有匈牙利的短視,我們本可以收複更多土地。”
此時,東線傳來捷報:德軍第11集團軍在戈爾利采突破俄軍防線,奧匈第4集團軍趁機收複利沃夫。但勝利的喜悅被殘酷的現實衝淡——奧匈帝國已損失120萬人,其中匈牙利占40萬。
世界格局: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
這場東線的勝利改變了歐洲戰場的天平。德國得以將兵力調往西線,而俄國則陷入全麵防禦。但對奧匈帝國而言,勝利的代價是高昂的:匈牙利與奧地利的裂痕加深,多民族軍隊的忠誠度下降,而德國的控製欲愈發明顯。
1915年8月,約瑟夫·邁爾在傷兵醫院收到家書。妹妹在信中寫道:“維也納開始 rationing bread(麵包配給),媽媽說我們可能要吃蕪菁過冬。”
同一時間,米哈伊·拉約什在匈牙利邊境被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罪名是“作戰不力”。他在臨刑前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我為匈牙利而戰,卻死在奧匈帝國的槍口下。”
1915年4月的維也納霍夫堡皇宮,84歲的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在痛風的折磨下艱難起身。他的手撫過東線地圖上大片被俄軍占領的領土——加利西亞、布科維納,這些曾屬於哈布斯堡王朝的土地如今被塗成了刺眼的紅色。
“陛下,德國同意增派第11集團軍。”陸軍元帥康拉德·馮·赫岑多夫的聲音在空曠的書房迴蕩。這位因1914年慘敗被短暫解職的總參謀長,此刻重新掌握著帝國命運。
外交大臣貝希托爾德伯爵插話道:“但德國要求我們承諾戰後將波蘭部分領土讓與他們。”
弗朗茨·約瑟夫的手指重重敲在地圖上:“先守住加利西亞!匈牙利人會同意嗎?”
此時,一封來自布達佩斯的加急電報擺在案頭。匈牙利總理蒂薩·伊什特萬在電報中措辭強硬:“若德國要求犧牲匈牙利利益,我們將退出東線戰場。”
布達佩斯:二元帝國的裂痕
蒂薩·伊什特萬站在匈牙利議會大廈的穹頂下,俯瞰著多瑙河上穿梭的運兵船。作為匈牙利自治政府的首腦,他清楚這場戰爭對匈牙利意味著什麽——1914年動員令已征調了50萬匈牙利青年,而奧匈帝國總參謀部卻拒絕向匈牙利透露東線的真實傷亡。
“我們的士兵正在加利西亞的泥沼中腐爛!”激進議員伊斯特萬·蒂薩(總理堂弟)拍案而起,“奧匈帝國的戰爭機器正在吞噬匈牙利!”
蒂薩·伊什特萬攥緊了手中的鋼筆。他剛剛收到康拉德的密信,要求匈牙利第三集團軍立即開赴喀爾巴阡山脈。“告訴拜爾將軍,”他對副官說,“守住山口,但不要越過匈牙利邊境一步。”
喀爾巴阡山脈:血色黎明
1915年5月2日,奧地利士兵約瑟夫·邁爾蜷縮在戰壕裏,聽著德軍重炮在遠處轟鳴。作為第4獵兵團的機槍手,他已經在喀爾巴阡山脈堅守了三個月。
“邁爾!換防!”下士的喊聲被俄軍的炮擊聲淹沒。約瑟夫拖著凍僵的雙腿爬出掩體,迎麵撞見匈牙利士兵米哈伊·拉約什——後者正用匈牙利語咒罵著分發彈藥。
“聽說德國人來了?”米哈伊用生硬的德語問道。
“是的,他們帶來了毒氣彈。”約瑟夫打了個寒顫,“但俄國人有十萬哥薩克騎兵......”
突然,陣地後方傳來密集的馬蹄聲。約瑟夫透過望遠鏡,看到德軍灰色的鋼盔如潮水般湧來。“進攻!”康拉德的命令通過野戰電話傳來,此時距戈爾利采-塔爾努夫攻勢發起還有三天。
柏林-維也納:同盟的博弈
5月6日,德軍總參謀長法金漢在給康拉德的電報中措辭嚴厲:“貴軍擅自行動將打亂整個戰略部署。”而康拉德的迴電充滿諷刺:“當奧匈帝國的領土被俄軍踐踏時,我們沒有時間等待。”
事實上,奧匈第3集團軍已突破俄軍防線,匈牙利第3集團軍卻在邊境徘徊。蒂薩·伊什特萬致電弗朗茨·約瑟夫:“除非保證匈牙利戰後獲得特蘭西瓦尼亞,否則匈牙利軍隊將停止前進。”
利沃夫城下:血色榮耀
5月12日,約瑟夫所在的部隊抵達利沃夫郊外。這座加利西亞首府已被俄軍占領七個月,街道上殘留著奧匈帝國的雙頭鷹紋章。
“準備毒氣攻擊!”德軍指揮官的命令讓約瑟夫感到惡心。他見過毒氣彈的威力——士兵們在黃綠色煙霧中痛苦掙紮,眼睛和喉嚨被灼傷。
但俄軍的防線遠比想象中堅固。當奧匈第4軍發起衝鋒時,俄軍的機槍陣地突然開火。約瑟夫親眼看見匈牙利驃騎兵的戰馬在彈雨中嘶鳴倒地,米哈伊所在的連隊被壓製在開闊地。
“撤退!”康拉德的命令傳來時,奧匈軍隊已傷亡3.2萬人。約瑟夫在撤退途中撿到一本俄軍日記,上麵用西裏爾字母寫著:“我們在為斯拉夫兄弟而戰,而你們為誰?”
布達佩斯條約:帝國的妥協
1915年6月,弗朗茨·約瑟夫被迫簽署《布達佩斯條約》。條約承諾匈牙利戰後獲得特蘭西瓦尼亞,而奧匈帝國則需將波蘭部分領土讓與德國。
蒂薩·伊什特萬在簽約儀式上陰沉著臉:“這是奧匈帝國的末日。”貝希托爾德伯爵則反駁道:“若沒有匈牙利的短視,我們本可以收複更多土地。”
此時,東線傳來捷報:德軍第11集團軍在戈爾利采突破俄軍防線,奧匈第4集團軍趁機收複利沃夫。但勝利的喜悅被殘酷的現實衝淡——奧匈帝國已損失120萬人,其中匈牙利占40萬。
世界格局: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
這場東線的勝利改變了歐洲戰場的天平。德國得以將兵力調往西線,而俄國則陷入全麵防禦。但對奧匈帝國而言,勝利的代價是高昂的:匈牙利與奧地利的裂痕加深,多民族軍隊的忠誠度下降,而德國的控製欲愈發明顯。
1915年8月,約瑟夫·邁爾在傷兵醫院收到家書。妹妹在信中寫道:“維也納開始 rationing bread(麵包配給),媽媽說我們可能要吃蕪菁過冬。”
同一時間,米哈伊·拉約什在匈牙利邊境被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罪名是“作戰不力”。他在臨刑前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我為匈牙利而戰,卻死在奧匈帝國的槍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