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 年 10 月 7 日:總攻倒計時
1915 年 10 月 7 日,巴爾幹半島的秋風吹過奧匈帝國設在波斯尼亞邊境的前沿指揮部,卷起地上的枯葉。奧匈帝國總參謀長康拉德·馮·赫岑多夫元帥站在指揮所外,望著遠處連綿起伏的群山,神情冷峻。在他身後,巨大的作戰地圖上,紅色箭頭直指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
“報告元帥,德國第 11 集團軍已完成集結,保加利亞第 1 集團軍正沿斯特魯馬河推進。”參謀軍官的聲音打斷了康拉德的思緒。
康拉德轉身走進指揮部,手指劃過地圖上的科盧巴拉河:“告訴奧匈第 5 集團軍,務必在 10 月 9 日前突破薩瓦河防線。”他的目光掃過在場的匈牙利第 7 集團軍司令蒂薩伯爵,“匈牙利騎兵要發揮山地作戰優勢,從側翼牽製塞爾維亞主力。”
蒂薩伯爵敬禮後走出指揮部,他的馬靴踏在碎石路上發出清脆的聲響。作為匈牙利貴族的代表,他深知這場戰爭對奧匈二元帝國的意義——若能控製塞爾維亞的銅礦和鐵路,匈牙利的經濟地位將大幅提升。
1915 年 10 月 9 日:薩瓦河上的血色黎明
10 月 9 日清晨 5 點,奧匈帝國的火炮開始怒吼。300 門 150 毫米榴彈炮齊射的火光映紅了薩瓦河的水麵,塞爾維亞軍隊的前沿陣地瞬間被硝煙籠罩。根據《奧地利炮兵作戰日誌》記載,這是奧匈帝國自戰爭爆發以來最大規模的炮擊行動,每公裏防線部署了 20 門重炮。
“衝鋒!”隨著指揮官的呐喊,奧匈第 5 集團軍的士兵們躍出戰壕。他們戴著標誌性的“蒂羅爾”頭盔,端著曼利夏 - 舍瑙爾步槍,衝向對岸。然而,塞爾維亞軍隊的抵抗超乎想象。據參戰的匈牙利士兵後來迴憶,塞爾維亞人在河床上埋設了大量地雷,許多奧匈士兵在渡河時被炸得血肉橫飛。
康拉德在指揮部內焦急地踱步,不斷收到前線戰報:“第 5 集團軍遭重大傷亡,請求炮火支援!”“塞爾維亞遊擊隊襲擊了後方補給線!”
就在戰局膠著之際,德國第 11 集團軍從西部發動突襲。他們裝備的“大貝爾塔”超重型榴彈炮發揮了關鍵作用,這種口徑 420 毫米的巨炮可以將 1 噸重的炮彈投射到 14 公裏外。在德國人的支援下,奧匈軍隊終於在 10 月 12 日突破薩瓦河防線。
1915 年 10 月 15 日:索菲亞的勝利捷報
10 月 15 日,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保加利亞沙皇斐迪南一世在王宮接見了奧匈帝國和德國的軍事代表,慶祝保加利亞軍隊占領塞爾維亞東部重鎮尼什。根據《保加利亞戰史》記載,保加利亞第 1 集團軍在 10 天內推進了 120 公裏,收複了 1913 年失去的全部領土。
“這是保加利亞的偉大複興!”斐迪南一世舉杯向奧匈帝國代表敬酒,“感謝弗朗茨·約瑟夫陛下的支持。”
然而,在維也納的霍夫堡皇宮,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卻顯得憂心忡忡。他看著戰報上的傷亡數字:奧匈軍隊已損失 4.5 萬人,其中匈牙利士兵占比超過 30%。“我們在巴爾幹流的血,會不會成為帝國崩潰的開始?”皇帝喃喃自語。
1915 年 11 月 20 日:貝爾格萊德的落日餘暉
11 月 20 日,奧匈帝國第 5 集團軍終於抵達貝爾格萊德城下。這座曾在 1914 年兩度易手的城市,此刻已成為一片廢墟。據《劍橋戰爭史》記載,貝爾格萊德 80% 的建築被炮火摧毀,多瑙河上漂浮著數百具屍體。
“進城!”指揮官的命令下達後,奧匈士兵小心翼翼地進入市區。他們遭遇了塞爾維亞遊擊隊的頑強抵抗,狹窄的街道上布滿了陷阱和路障。匈牙利騎兵在這裏陷入絕境,高大的戰馬在巷戰中成為活靶子。
康拉德在指揮部內收到最新戰報:“貝爾格萊德仍有 1.2 萬守軍,請求增派援兵。”他思索片刻後決定:“調第 6 集團軍的山地師入城,務必在 12 月前結束戰鬥。”
1916 年 1 月 3 日:占領下的陰影
1916 年 1 月 3 日,貝爾格萊德城頭升起了奧匈帝國的雙頭鷹旗幟。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在皇宮舉行盛大的慶功宴,表彰康拉德元帥和蒂薩伯爵的“卓越功勳”。然而,表麵的喜慶無法掩蓋占領區的動蕩。
根據《奧匈帝國巴爾幹占領政策》記載,奧匈軍隊在塞爾維亞實施了嚴厲的軍事管製:所有 15 - 60 歲男性必須攜帶身份證,未經許可不得離開居住地;糧食實行配給製,每月每人僅能領取 8 公斤麵包。更引發民怨的是,奧匈當局強製推行德語教育,關閉了所有塞爾維亞語學校。
匈牙利經濟學家卡爾·門格爾在寫給政府的報告中警告:“這種高壓政策將導致塞爾維亞人更加敵視我們。”但他的聲音被勝利的歡唿聲淹沒。
1916 年 1 月 15 日:暗流湧動的維也納
1 月 15 日,奧匈帝國議會召開特別會議,討論塞爾維亞占領區的治理問題。匈牙利首相伊什特萬·蒂薩伯爵在會上提出:“我們應該將塞爾維亞北部並入匈牙利,以增強帝國的經濟實力。”他的提議得到了多數匈牙利議員的支持。
然而,奧地利的代表們卻憂心忡忡。外交大臣布裏安伯爵提醒道:“過度的領土擴張會引起協約國的強烈反應,我們需要謹慎處理。”但此時的奧匈帝國高層已被勝利衝昏頭腦,無人理會他的警告。
就在同一天,塞爾維亞遊擊隊在山區伏擊了一支奧匈運輸車隊,打死 32 名士兵,繳獲 200 箱彈藥。這隻是抵抗運動的開始,據《塞爾維亞抵抗運動史》記載,到 1916 年底,遊擊隊已發展到 5 萬餘人,他們利用熟悉的地形,不斷襲擾奧匈占領軍。
結語
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占領持續了兩年零八個月,直到 1918 年 9 月協約國發動薩洛尼卡攻勢才宣告結束。這場看似輝煌的勝利,最終成為奧匈帝國衰落的加速器——占領區的巨額軍費拖垮了帝國經濟,民族矛盾的激化動搖了統治根基。當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在 1916 年 11 月去世時,他留下的不僅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帝國,更是一段充滿血與火的巴爾幹記憶。
1915 年 10 月 7 日,巴爾幹半島的秋風吹過奧匈帝國設在波斯尼亞邊境的前沿指揮部,卷起地上的枯葉。奧匈帝國總參謀長康拉德·馮·赫岑多夫元帥站在指揮所外,望著遠處連綿起伏的群山,神情冷峻。在他身後,巨大的作戰地圖上,紅色箭頭直指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
“報告元帥,德國第 11 集團軍已完成集結,保加利亞第 1 集團軍正沿斯特魯馬河推進。”參謀軍官的聲音打斷了康拉德的思緒。
康拉德轉身走進指揮部,手指劃過地圖上的科盧巴拉河:“告訴奧匈第 5 集團軍,務必在 10 月 9 日前突破薩瓦河防線。”他的目光掃過在場的匈牙利第 7 集團軍司令蒂薩伯爵,“匈牙利騎兵要發揮山地作戰優勢,從側翼牽製塞爾維亞主力。”
蒂薩伯爵敬禮後走出指揮部,他的馬靴踏在碎石路上發出清脆的聲響。作為匈牙利貴族的代表,他深知這場戰爭對奧匈二元帝國的意義——若能控製塞爾維亞的銅礦和鐵路,匈牙利的經濟地位將大幅提升。
1915 年 10 月 9 日:薩瓦河上的血色黎明
10 月 9 日清晨 5 點,奧匈帝國的火炮開始怒吼。300 門 150 毫米榴彈炮齊射的火光映紅了薩瓦河的水麵,塞爾維亞軍隊的前沿陣地瞬間被硝煙籠罩。根據《奧地利炮兵作戰日誌》記載,這是奧匈帝國自戰爭爆發以來最大規模的炮擊行動,每公裏防線部署了 20 門重炮。
“衝鋒!”隨著指揮官的呐喊,奧匈第 5 集團軍的士兵們躍出戰壕。他們戴著標誌性的“蒂羅爾”頭盔,端著曼利夏 - 舍瑙爾步槍,衝向對岸。然而,塞爾維亞軍隊的抵抗超乎想象。據參戰的匈牙利士兵後來迴憶,塞爾維亞人在河床上埋設了大量地雷,許多奧匈士兵在渡河時被炸得血肉橫飛。
康拉德在指揮部內焦急地踱步,不斷收到前線戰報:“第 5 集團軍遭重大傷亡,請求炮火支援!”“塞爾維亞遊擊隊襲擊了後方補給線!”
就在戰局膠著之際,德國第 11 集團軍從西部發動突襲。他們裝備的“大貝爾塔”超重型榴彈炮發揮了關鍵作用,這種口徑 420 毫米的巨炮可以將 1 噸重的炮彈投射到 14 公裏外。在德國人的支援下,奧匈軍隊終於在 10 月 12 日突破薩瓦河防線。
1915 年 10 月 15 日:索菲亞的勝利捷報
10 月 15 日,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保加利亞沙皇斐迪南一世在王宮接見了奧匈帝國和德國的軍事代表,慶祝保加利亞軍隊占領塞爾維亞東部重鎮尼什。根據《保加利亞戰史》記載,保加利亞第 1 集團軍在 10 天內推進了 120 公裏,收複了 1913 年失去的全部領土。
“這是保加利亞的偉大複興!”斐迪南一世舉杯向奧匈帝國代表敬酒,“感謝弗朗茨·約瑟夫陛下的支持。”
然而,在維也納的霍夫堡皇宮,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卻顯得憂心忡忡。他看著戰報上的傷亡數字:奧匈軍隊已損失 4.5 萬人,其中匈牙利士兵占比超過 30%。“我們在巴爾幹流的血,會不會成為帝國崩潰的開始?”皇帝喃喃自語。
1915 年 11 月 20 日:貝爾格萊德的落日餘暉
11 月 20 日,奧匈帝國第 5 集團軍終於抵達貝爾格萊德城下。這座曾在 1914 年兩度易手的城市,此刻已成為一片廢墟。據《劍橋戰爭史》記載,貝爾格萊德 80% 的建築被炮火摧毀,多瑙河上漂浮著數百具屍體。
“進城!”指揮官的命令下達後,奧匈士兵小心翼翼地進入市區。他們遭遇了塞爾維亞遊擊隊的頑強抵抗,狹窄的街道上布滿了陷阱和路障。匈牙利騎兵在這裏陷入絕境,高大的戰馬在巷戰中成為活靶子。
康拉德在指揮部內收到最新戰報:“貝爾格萊德仍有 1.2 萬守軍,請求增派援兵。”他思索片刻後決定:“調第 6 集團軍的山地師入城,務必在 12 月前結束戰鬥。”
1916 年 1 月 3 日:占領下的陰影
1916 年 1 月 3 日,貝爾格萊德城頭升起了奧匈帝國的雙頭鷹旗幟。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在皇宮舉行盛大的慶功宴,表彰康拉德元帥和蒂薩伯爵的“卓越功勳”。然而,表麵的喜慶無法掩蓋占領區的動蕩。
根據《奧匈帝國巴爾幹占領政策》記載,奧匈軍隊在塞爾維亞實施了嚴厲的軍事管製:所有 15 - 60 歲男性必須攜帶身份證,未經許可不得離開居住地;糧食實行配給製,每月每人僅能領取 8 公斤麵包。更引發民怨的是,奧匈當局強製推行德語教育,關閉了所有塞爾維亞語學校。
匈牙利經濟學家卡爾·門格爾在寫給政府的報告中警告:“這種高壓政策將導致塞爾維亞人更加敵視我們。”但他的聲音被勝利的歡唿聲淹沒。
1916 年 1 月 15 日:暗流湧動的維也納
1 月 15 日,奧匈帝國議會召開特別會議,討論塞爾維亞占領區的治理問題。匈牙利首相伊什特萬·蒂薩伯爵在會上提出:“我們應該將塞爾維亞北部並入匈牙利,以增強帝國的經濟實力。”他的提議得到了多數匈牙利議員的支持。
然而,奧地利的代表們卻憂心忡忡。外交大臣布裏安伯爵提醒道:“過度的領土擴張會引起協約國的強烈反應,我們需要謹慎處理。”但此時的奧匈帝國高層已被勝利衝昏頭腦,無人理會他的警告。
就在同一天,塞爾維亞遊擊隊在山區伏擊了一支奧匈運輸車隊,打死 32 名士兵,繳獲 200 箱彈藥。這隻是抵抗運動的開始,據《塞爾維亞抵抗運動史》記載,到 1916 年底,遊擊隊已發展到 5 萬餘人,他們利用熟悉的地形,不斷襲擾奧匈占領軍。
結語
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占領持續了兩年零八個月,直到 1918 年 9 月協約國發動薩洛尼卡攻勢才宣告結束。這場看似輝煌的勝利,最終成為奧匈帝國衰落的加速器——占領區的巨額軍費拖垮了帝國經濟,民族矛盾的激化動搖了統治根基。當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在 1916 年 11 月去世時,他留下的不僅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帝國,更是一段充滿血與火的巴爾幹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