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的陰霾


    1914年8月18日,塞爾維亞軍隊指揮部的狹小空間裏,氣氛凝重得近乎窒息,卻又隱隱彌漫著一絲躍躍欲試的緊張興奮。悶熱的空氣裏,彌漫著硝煙與汗水混合的刺鼻味道,牆壁上搖曳的煤油燈,將眾人的身影扭曲地投射在斑駁的牆麵上。塞爾維亞軍隊最高指揮官普特尼克元帥,身姿挺拔地佇立在巨大的作戰地圖前。陽光艱難地透過狹小、滿是灰塵的窗戶,在他那布滿皺紋卻堅毅的臉龐上灑下一片金黃。


    普特尼克元帥年逾五旬,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但他的眼神卻如同燃燒的火炬,透著軍人特有的堅毅與銳利。他的目光緊緊鎖定在地圖上奧匈軍隊那如蛛網般蜿蜒的戰線上,眉頭擰成了一個“川”字。隨著他的視線移動,仿佛能看到戰場上的慘烈景象:硝煙彌漫,炮火轟鳴,士兵們在血泊中掙紮、廝殺。


    片刻後,普特尼克元帥臉上浮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猶如陰霾中透出的一縷陽光。他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有力,在指揮部內久久迴蕩:“諸位,仔細瞧瞧!奧匈軍隊看似來勢洶洶,但其戰線拉得過長,補給線完全暴露在我們眼前。這無疑是他們的致命弱點,更是我們扭轉戰局的絕佳機會。我們從側翼迂迴,切斷其補給,再集中力量攻擊他們的薄弱環節,定能給予敵軍沉重打擊!”


    將領的共鳴


    普特尼克元帥的話語,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一顆巨石,激起層層漣漪。將領們迅速圍攏過來,目光如炬,紛紛落在地圖上。第2集團軍司令拉多米爾·普特尼克將軍(與元帥同姓但並無親屬關係)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讚同的光芒,接著說道:“元帥所言極是。奧匈軍隊這幾日的進攻雖如暴風驟雨,但戰線的急劇擴張讓他們首尾難顧。我們若從這裏,”他伸出粗壯的手指,重重地指向地圖上奧匈軍隊側翼的一處山地,“派遣精銳部隊穿插過去,就能像一把鋒利的匕首,切斷他們的補給線,讓他們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


    就在這時,年輕的參謀官米洛什·武科維奇上尉雙眉緊鎖,上前一步,語氣中帶著一絲擔憂:“可是將軍,側翼山地地形複雜,道路崎嶇難行,行軍極為困難。而且,奧匈軍隊一貫狡猾,很可能在那裏設有重兵防備。我們貿然行動,會不會陷入敵人的陷阱,遭受重大損失?”


    拉多米爾·普特尼克將軍目光溫和地看了武科維奇上尉一眼,沉穩地說:“你的擔憂不無道理,上尉。但恰恰是因為地形複雜,奧匈軍隊可能會放鬆警惕,認為我們不敢冒險。我們挑選熟悉當地地形的士兵組成先遣隊,提前進行細致偵察,摸清敵人的部署和動向,再讓大部隊悄悄跟進。隻要行動迅速、隱蔽,做到出其不意,就能成功突破敵人的防線。”


    決策的形成


    普特尼克元帥靜靜地聽著將領們的激烈討論,不時微微頷首表示讚同。他深知,這是一場關乎塞爾維亞生死存亡的關鍵戰役,每一個決策都必須慎之又慎。片刻後,他深吸一口氣,目光如電,掃視著在場的每一位將領,斬釘截鐵地下令:“各部隊按計劃行動,務必打奧匈軍隊一個措手不及!記住,此次行動關乎國家存亡,我們身後是無數塞爾維亞人民,隻許成功,不許失敗!”


    將領們齊刷刷地立正,昂首挺胸,齊聲領命。他們的聲音堅定而有力,仿佛匯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充滿了必勝的決心,仿佛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此時,指揮部外,塞爾維亞士兵們正在緊張地進行戰前準備。他們擦拭著武器,檢查著裝備,眼神中透露出堅定和無畏。他們知道,一場殘酷的戰鬥即將來臨,但為了保衛祖國的尊嚴和人民的安寧,他們毫不畏懼,隨時準備奔赴戰場,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而在遙遠的奧匈帝國軍營裏,奧匈軍隊對即將到來的危機渾然不覺,依舊沉浸在自以為是的勝利幻想之中。一場決定巴爾幹半島命運的激烈對決,正悄然拉開帷幕 。


    參考《塞爾維亞史》對普特尼克元帥軍事指揮風格的記載,結合《劍橋戰爭史》對一戰初期山地作戰與戰略決策的分析,以及《奧地利史》《匈牙利史》對奧匈軍隊作戰部署與習慣的描述,對故事進行了合理豐富,確保內容貼合曆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戰,二戰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小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小峰並收藏一戰,二戰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