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三年春,吐蕃前線。
辛棄疾掀開醫帳毛氈時,帶進的寒風卷得油燈驟暗。他盔甲上的冰淩簌簌掉落,在染血的地麵砸出細小坑窪——那是七日奔襲三百裏濺凝的敵血。
\"夫人...\"
他沙啞的唿喚淹沒在痛苦的呻吟裏。帳中三十張病榻俱滿,鍾神秀正俯身處理一具幾乎被腰斬的軀體。她纖白的手指深陷在黏稠的血肉中,腕上金鈴隨著縫合動作輕響,竟成這煉獄裏唯一的清音。
\"再給我半刻。\"她頭也不抬,齒間咬著的羊腸線又穿進創口,\"這孩子腸子斷了三截。\"
辛棄疾默默解下玄色大氅,輕輕裹住妻子單薄的肩。大氅內襯還帶著他的體溫,暖意透過被血浸透的麻布衣衫傳來,鍾神秀縫合的動作幾不可察地頓了頓。
待最後一針打結,她終於直起身。辛棄疾這才看見她左頰濺著道新鮮血痕,睫毛上凝著霜花與血珠。
\"今日又救迴幾個?\"他遞過溫在懷裏的青稞餅。
\"三十七。\"鍾神秀就著他的手咬了一口,忽然從袖中掏出卷染血的羊皮,\"用你的《破陣子》詞譜,換了吐蕃老醫官的《四部醫典》。\"
油燈劈啪爆出火花,映亮她眼底狡黠的光。辛棄疾怔然撫過羊皮卷上的梵文,忽將妻子凍得通紅的手攏進掌心:\"當初你說學醫是為濟世,我笑你天真...\"他拇指摩挲著她指間被針線磨出的硬繭,\"如今方知,夫人銀針竟勝我十萬鐵騎。\"
帳外忽傳敵襲號角。鍾神秀反手將針囊塞進丈夫甲縫:\"去吧,這裏有我。\"
辛棄疾行至帳門又折返,自頸間扯下護身玉扣係在她腕上:\"瑪旁雍錯湖神所賜——替我守著夫人。\"
風雪唿嘯中,他聽見妻子帶笑的迴應:
\"將軍若戰死,我剖腹取箭時定多縫三針泄憤!\"
史載:此役辛帥奔襲焚敵糧草,鍾氏徹夜救傷卒百人。後《漢蕃療傷要術》載:“烈創縫合法”旁注小字:入針宜疾,如夫破陣。
銀川烽火:聶歸塵夫婦的鐵血傳奇
同年盛夏,熾熱的陽光烘烤著大地,仿佛要將世間萬物都融化在這炎炎烈日之下。而在銀川城外,一場激烈的攻城大戰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主角正是聶歸塵所率的大宋雄師。
聶歸塵騎在一匹棗紅戰馬上,身姿挺拔,眼神堅毅如鷹隼,緊緊盯著眼前銀川那高大而堅固的城牆。城頭上,西夏守軍嚴陣以待,氣氛緊張得如同拉滿的弓弦,一觸即發。
“攻城!”聶歸塵一聲令下,聲若洪鍾,響徹整個戰場。隨著這聲令下,宋軍如潮水般向銀川城湧去,喊殺聲震得大地都微微顫抖。
而在宋軍陣前,有一道別樣的風景格外引人注目,那便是聶歸塵的妻子仇書花。她身著一身特製的戰甲,英姿颯爽,絲毫不輸男子。隻見她穩穩地站立在陣前,專注地操縱著改良後的“連珠炮”。這“連珠炮”經過精心改良,威力比之前更甚。仇書花雙手如飛,熟練地調整著“連珠炮”的角度和發射頻率。
“放!”仇書花一聲令下,一枚枚浸油藥囊如流星般唿嘯著墜入西夏鐵鷂子軍陣。這些浸油藥囊一旦落地,立刻燃起熊熊大火,在敵陣中迅速蔓延開來。西夏鐵鷂子軍身著厚重的鐵甲,本以為這鐵甲能為他們提供堅實的防護,卻未曾料到,此時的鐵甲在烈火的炙烤下,竟瞬間變成了可怕的熔爐。
“啊!”西夏士兵們發出一聲聲慘叫,他們在火中掙紮,卻無法掙脫那滾燙的鐵甲。鐵甲緊緊貼著身體,不斷吸收著火焰的高溫,將他們的皮膚灼傷、烤焦。整個鐵鷂子軍陣瞬間陷入一片混亂,士兵們四處奔逃,卻又相互踐踏,場麵慘不忍睹。
敵帥遠遠望見宋軍陣前那飄揚的“仇”字纛旗,心中頓時湧起一股不祥的預感。再看到自己引以為傲的鐵鷂子軍在火海中掙紮,他的臉色瞬間變得慘白如紙,膽氣幾乎被嚇破。
“火鳳凰降世了!快跑啊!”西夏潰兵們驚恐地唿喊著,這喊聲如同瘟疫一般在敵陣中迅速傳播開來。西夏士兵們聽聞此言,更是嚇得魂飛魄散,士氣瞬間崩潰,紛紛不顧一切地向後逃竄。
而在這激烈的戰場上,還有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英雄——獨臂都尉仇來福。他手持陌刀,單臂支撐著身體,將陌刀深深插入黃沙之中,斷臂處鮮血汩汩流出,染紅了腳下的黃沙。
三日前,在那場慘烈的城門守衛戰中,仇來福獨自一人堅守城門。西夏士兵如潮水般湧來,他毫無懼色,揮舞著手中的陌刀,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西夏彎刀如雨點般向他砍來,他左躲右閃,奮力還擊。然而,敵人實在太多,他終究未能完全避開,一把西夏彎刀狠狠砍在他的右臂上,頓時鮮血飛濺,右臂齊肩而斷。
但仇來福沒有絲毫退縮,他忍著劇痛,用左手緊緊握住陌刀,繼續與敵人戰鬥。他的眼神中燃燒著憤怒與不屈的火焰,每一刀都帶著千鈞之力,向著敵人狠狠砍去。在他的英勇奮戰下,竟斃敵十七人。直到援軍趕到,他才因失血過多而暈倒在地。
如今,皇帝為了表彰仇來福的忠義和英勇,特賜金匾,高懸於賀蘭山隘。而他斷臂埋骨之處,被人們尊稱為“忠義崗”。這個名字,將永遠銘記著仇來福的英勇事跡,激勵著後世無數的大宋兒女,為了國家的尊嚴和榮譽,不惜拋頭顱、灑熱血。
在聶歸塵、仇書花以及像仇來福這樣的大宋將士們的共同努力下,宋軍在銀川城外取得了一場輝煌的勝利。這場勝利,不僅消滅了西夏主要軍事力量,而且攻滅西夏皇族。
在琉球這片充滿傳奇色彩的海域,蔡青青以琉球都督之姿,展現出卓越的領導才能與智慧,創設了“海商聯保”製度。這一製度猶如一張緊密的大網,將往來琉球海域的眾多商船聯結在一起,共同抵禦未知的風險。在這變幻莫測的海洋之上,商船們相互扶持、彼此照應,猶如一家人般共同麵對各種挑戰。
每當颶風季來臨,那狂風怒號、海浪滔天的景象,讓每一艘在海上航行的商船都如風雨中的孤舟,岌岌可危。而蔡青青,這位勇敢無畏的女都督,總是身先士卒,親率艦隊穿梭於驚濤駭浪之間。她站在旗艦的船頭,海風唿嘯著吹起她的披風,眼神堅定而果敢,緊緊盯著波濤洶湧的海麵,指揮著艦隊展開救援行動。
在那波濤如山般起伏的海麵上,蔡青青的艦隊猶如一群靈動的海燕,勇敢地向著遇險商船衝去。船員們在她的帶領下,不顧自身安危,奮力拋出繩索,將那些在風浪中掙紮的商船一一係住,然後拚盡全力將它們拖向安全的港灣。在一次又一次與颶風的較量中,蔡青青和她的艦隊成功救迴商船二十七艘,使得無數商人得以保全性命與財產。
其中,有一艘東瀛商船,在獲救後,船主對蔡青青的救命之恩感激涕零,難以言表。為了表達這份深深的謝意,這位東瀛船主特地請工匠精心雕刻了一尊慈航聖母像,並將其莊重地立在那霸港。這尊慈航聖母像線條優美,麵容慈悲,仿佛在默默守護著這片海域和往來的船隻。
像成之日,陽光灑在那霸港,給整個港口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聖焰教主叢倩倩也來到了這裏,她身著華麗的教主服飾,手持一炷清香,神情肅穆地為慈航聖母像祝禱。在祝禱過程中,一陣微風吹過,叢倩倩的衣袖輕輕擺動,一本冊子從她袖中飄落。眾人定睛一看,原來是遼東虎馴養冊。
說起叢倩倩,她可是一位傳奇女子。在北疆戰場上,她率聖焰教教眾驅使著馴化的遼東虎助戰東胡。那些遼東虎體型龐大,威風凜凜,每隻虎的額頭上都烙著醒目的“宋”字烙印。當它們如猛虎下山般衝入東胡軍陣時,那震天的虎吼聲和額頭上的“宋”字,讓東胡士兵們膽戰心驚,仿佛見到了來自地獄的猛獸。在叢倩倩和教眾的指揮下,這些遼東虎在戰場上橫衝直撞,為大宋軍隊立下赫赫戰功,其威名震懾了整個北疆。
蔡青青與叢倩倩,一位在琉球海域守護海商,以智慧和勇氣贏得眾人敬仰;一位在北疆戰場驅虎助戰,以非凡手段立下不朽功勳。她們的事跡在琉球乃至更廣闊的地域流傳開來,成為人們口中傳頌的佳話,激勵著無數女子勇敢追求卓越,為家國貢獻力量。
雖說眾將士格外用命,保家衛國,開疆拓土不吝性命,但在大宋那莊嚴肅穆的朝堂之上,權力的博弈與忠誠的考驗仍在悄然上演。
辛帥,這位為大宋東征西討、南攻北伐,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其威名在大宋的疆土上傳頌,令敵人聞風喪膽,讓百姓敬仰有加。然而,他功蓋當世,謀略全局,鑄萬世之基,卻引來了不少京官朝臣的紅眼,尤以副相周廷圭為最,那得知辛帥功績時總是充滿嫉妒與陰謀的目光。
周廷圭,心懷叵測,妒火中燒。他見辛帥屢立奇功,在朝中威望日隆,每每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於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在他心中悄然成形。他暗中命人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傳唱一首別有用心的童謠:“辛王旗卷汴河水”,企圖通過這種方式,在百姓和朝堂上下散布對辛帥的猜忌與詆毀。那童謠的聲音,如同一股暗流,在汴京的市井間湧動,漸漸傳入了眾人的耳中。
不僅如此,周廷圭還買通術士,趁夜黑風高之時,偷偷將一襲赭黃袍埋於辛帥的帥府之中。這赭黃袍,在封建王朝可是帝王的象征,此舉無疑是要將辛帥置於謀逆的絕境。
新帝趙煊廷,本就對辛帥等一眾為大宋開疆拓土的主帥、將領們格外信任。他深知,若無這些將領們在前線出生入死,大宋怎能有如今的安寧與繁榮。辛帥在戰場上的英勇無畏,智謀超群,為大宋平定了諸多叛亂,抵禦了外敵入侵,每一場戰役的勝利,都為大宋的江山穩固添磚加瓦。巫瑤迦、戰蒼狼等將領,同樣在各自的戰場上屢立戰功,他們的忠誠與能力,皇帝看在眼裏,記在心上。趙煊廷常常在朝堂之上,毫不吝嗇地對這些將領們加以褒獎,對他們委以重任,將大宋的安危托付於他們手中。
然而,當趙煊廷得到關於周廷圭陰謀的密報時,不禁龍顏震怒。那憤怒如同火山爆發,眼中的怒火仿佛要將一切陰謀詭計焚燒殆盡。他深知,此事關乎大宋的朝堂穩定與將領們的忠誠,絕不能姑息。於是,他當機立斷,親率殿前司精銳,氣勢洶洶地前往周府查抄。
朝堂之上,得知此事的眾臣工們頓時炸開了鍋。一些與周廷圭交好的官員,心中雖忐忑不安,但仍試圖為他辯解:“陛下,此事或許有誤會,周副相一向兢兢業業,怎會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 而那些正直的大臣們則義憤填膺,紛紛進言:“陛下,周廷圭此舉分明是心懷不軌,妄圖陷害忠良,動搖我大宋根基,萬不可輕饒!” 朝堂上爭論不休,氣氛緊張得如同暴風雨來臨前夕。
趙煊廷麵色陰沉,目光如炬地掃視著群臣,冷冷說道:“朕對辛帥等將領的信任,猶如泰山之穩。他們為大宋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朕豈會因幾句謠言,就懷疑他們的忠誠?周廷圭如此行徑,分明是在挑撥朕與將領們的關係,其心可誅!” 眾臣聽後,皆噤若寒蟬。
當皇帝率領的人馬衝進周府,展開徹查時,驚人的罪證一件件浮出水麵。除了那暗藏的赭黃袍,竟還翻出了周廷圭私通北狄的密信,以及記錄著軍糧貪腐的賬冊。看著這些鐵證如山的罪證,趙煊廷怒不可遏,帝王之怒,威震朝堂。他劍指跪地的周廷圭,聲色俱厲地怒斥道:“塞北的風沙再猛,侵蝕得了鐵甲,卻不敵爾等這如蛇蠍般的唇舌之毒!辛帥等將領在前線拚死廝殺,保我大宋邊疆安寧,你卻在這朝堂之內,玩弄陰謀詭計,妄圖陷害忠良,貪墨軍糧,通敵叛國,其罪當誅!”
周廷圭癱倒在地,麵如死灰,此時的他,已無話可說,隻能等待著帝王的嚴懲。
周氏三族流放瓊州那日,汴京的百姓們聽聞周廷圭的種種惡行,無不義憤填膺。他們紛紛湧上街頭,手持石塊,朝著周氏族人乘坐的馬車投擲。一時間,石塊如雨點般落下,這一幕,被史官如實記錄,史稱“石雨案”。百姓們用這種方式,表達著對奸佞之臣的痛恨,也彰顯著他們對大宋正義的擁護。而經此一役,朝堂之上的風氣為之一振,皇帝對辛帥等將領的信任愈發堅定不移,大宋的君臣一心,共同為守護和繁榮這片土地而努力。
辛棄疾掀開醫帳毛氈時,帶進的寒風卷得油燈驟暗。他盔甲上的冰淩簌簌掉落,在染血的地麵砸出細小坑窪——那是七日奔襲三百裏濺凝的敵血。
\"夫人...\"
他沙啞的唿喚淹沒在痛苦的呻吟裏。帳中三十張病榻俱滿,鍾神秀正俯身處理一具幾乎被腰斬的軀體。她纖白的手指深陷在黏稠的血肉中,腕上金鈴隨著縫合動作輕響,竟成這煉獄裏唯一的清音。
\"再給我半刻。\"她頭也不抬,齒間咬著的羊腸線又穿進創口,\"這孩子腸子斷了三截。\"
辛棄疾默默解下玄色大氅,輕輕裹住妻子單薄的肩。大氅內襯還帶著他的體溫,暖意透過被血浸透的麻布衣衫傳來,鍾神秀縫合的動作幾不可察地頓了頓。
待最後一針打結,她終於直起身。辛棄疾這才看見她左頰濺著道新鮮血痕,睫毛上凝著霜花與血珠。
\"今日又救迴幾個?\"他遞過溫在懷裏的青稞餅。
\"三十七。\"鍾神秀就著他的手咬了一口,忽然從袖中掏出卷染血的羊皮,\"用你的《破陣子》詞譜,換了吐蕃老醫官的《四部醫典》。\"
油燈劈啪爆出火花,映亮她眼底狡黠的光。辛棄疾怔然撫過羊皮卷上的梵文,忽將妻子凍得通紅的手攏進掌心:\"當初你說學醫是為濟世,我笑你天真...\"他拇指摩挲著她指間被針線磨出的硬繭,\"如今方知,夫人銀針竟勝我十萬鐵騎。\"
帳外忽傳敵襲號角。鍾神秀反手將針囊塞進丈夫甲縫:\"去吧,這裏有我。\"
辛棄疾行至帳門又折返,自頸間扯下護身玉扣係在她腕上:\"瑪旁雍錯湖神所賜——替我守著夫人。\"
風雪唿嘯中,他聽見妻子帶笑的迴應:
\"將軍若戰死,我剖腹取箭時定多縫三針泄憤!\"
史載:此役辛帥奔襲焚敵糧草,鍾氏徹夜救傷卒百人。後《漢蕃療傷要術》載:“烈創縫合法”旁注小字:入針宜疾,如夫破陣。
銀川烽火:聶歸塵夫婦的鐵血傳奇
同年盛夏,熾熱的陽光烘烤著大地,仿佛要將世間萬物都融化在這炎炎烈日之下。而在銀川城外,一場激烈的攻城大戰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主角正是聶歸塵所率的大宋雄師。
聶歸塵騎在一匹棗紅戰馬上,身姿挺拔,眼神堅毅如鷹隼,緊緊盯著眼前銀川那高大而堅固的城牆。城頭上,西夏守軍嚴陣以待,氣氛緊張得如同拉滿的弓弦,一觸即發。
“攻城!”聶歸塵一聲令下,聲若洪鍾,響徹整個戰場。隨著這聲令下,宋軍如潮水般向銀川城湧去,喊殺聲震得大地都微微顫抖。
而在宋軍陣前,有一道別樣的風景格外引人注目,那便是聶歸塵的妻子仇書花。她身著一身特製的戰甲,英姿颯爽,絲毫不輸男子。隻見她穩穩地站立在陣前,專注地操縱著改良後的“連珠炮”。這“連珠炮”經過精心改良,威力比之前更甚。仇書花雙手如飛,熟練地調整著“連珠炮”的角度和發射頻率。
“放!”仇書花一聲令下,一枚枚浸油藥囊如流星般唿嘯著墜入西夏鐵鷂子軍陣。這些浸油藥囊一旦落地,立刻燃起熊熊大火,在敵陣中迅速蔓延開來。西夏鐵鷂子軍身著厚重的鐵甲,本以為這鐵甲能為他們提供堅實的防護,卻未曾料到,此時的鐵甲在烈火的炙烤下,竟瞬間變成了可怕的熔爐。
“啊!”西夏士兵們發出一聲聲慘叫,他們在火中掙紮,卻無法掙脫那滾燙的鐵甲。鐵甲緊緊貼著身體,不斷吸收著火焰的高溫,將他們的皮膚灼傷、烤焦。整個鐵鷂子軍陣瞬間陷入一片混亂,士兵們四處奔逃,卻又相互踐踏,場麵慘不忍睹。
敵帥遠遠望見宋軍陣前那飄揚的“仇”字纛旗,心中頓時湧起一股不祥的預感。再看到自己引以為傲的鐵鷂子軍在火海中掙紮,他的臉色瞬間變得慘白如紙,膽氣幾乎被嚇破。
“火鳳凰降世了!快跑啊!”西夏潰兵們驚恐地唿喊著,這喊聲如同瘟疫一般在敵陣中迅速傳播開來。西夏士兵們聽聞此言,更是嚇得魂飛魄散,士氣瞬間崩潰,紛紛不顧一切地向後逃竄。
而在這激烈的戰場上,還有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英雄——獨臂都尉仇來福。他手持陌刀,單臂支撐著身體,將陌刀深深插入黃沙之中,斷臂處鮮血汩汩流出,染紅了腳下的黃沙。
三日前,在那場慘烈的城門守衛戰中,仇來福獨自一人堅守城門。西夏士兵如潮水般湧來,他毫無懼色,揮舞著手中的陌刀,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西夏彎刀如雨點般向他砍來,他左躲右閃,奮力還擊。然而,敵人實在太多,他終究未能完全避開,一把西夏彎刀狠狠砍在他的右臂上,頓時鮮血飛濺,右臂齊肩而斷。
但仇來福沒有絲毫退縮,他忍著劇痛,用左手緊緊握住陌刀,繼續與敵人戰鬥。他的眼神中燃燒著憤怒與不屈的火焰,每一刀都帶著千鈞之力,向著敵人狠狠砍去。在他的英勇奮戰下,竟斃敵十七人。直到援軍趕到,他才因失血過多而暈倒在地。
如今,皇帝為了表彰仇來福的忠義和英勇,特賜金匾,高懸於賀蘭山隘。而他斷臂埋骨之處,被人們尊稱為“忠義崗”。這個名字,將永遠銘記著仇來福的英勇事跡,激勵著後世無數的大宋兒女,為了國家的尊嚴和榮譽,不惜拋頭顱、灑熱血。
在聶歸塵、仇書花以及像仇來福這樣的大宋將士們的共同努力下,宋軍在銀川城外取得了一場輝煌的勝利。這場勝利,不僅消滅了西夏主要軍事力量,而且攻滅西夏皇族。
在琉球這片充滿傳奇色彩的海域,蔡青青以琉球都督之姿,展現出卓越的領導才能與智慧,創設了“海商聯保”製度。這一製度猶如一張緊密的大網,將往來琉球海域的眾多商船聯結在一起,共同抵禦未知的風險。在這變幻莫測的海洋之上,商船們相互扶持、彼此照應,猶如一家人般共同麵對各種挑戰。
每當颶風季來臨,那狂風怒號、海浪滔天的景象,讓每一艘在海上航行的商船都如風雨中的孤舟,岌岌可危。而蔡青青,這位勇敢無畏的女都督,總是身先士卒,親率艦隊穿梭於驚濤駭浪之間。她站在旗艦的船頭,海風唿嘯著吹起她的披風,眼神堅定而果敢,緊緊盯著波濤洶湧的海麵,指揮著艦隊展開救援行動。
在那波濤如山般起伏的海麵上,蔡青青的艦隊猶如一群靈動的海燕,勇敢地向著遇險商船衝去。船員們在她的帶領下,不顧自身安危,奮力拋出繩索,將那些在風浪中掙紮的商船一一係住,然後拚盡全力將它們拖向安全的港灣。在一次又一次與颶風的較量中,蔡青青和她的艦隊成功救迴商船二十七艘,使得無數商人得以保全性命與財產。
其中,有一艘東瀛商船,在獲救後,船主對蔡青青的救命之恩感激涕零,難以言表。為了表達這份深深的謝意,這位東瀛船主特地請工匠精心雕刻了一尊慈航聖母像,並將其莊重地立在那霸港。這尊慈航聖母像線條優美,麵容慈悲,仿佛在默默守護著這片海域和往來的船隻。
像成之日,陽光灑在那霸港,給整個港口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聖焰教主叢倩倩也來到了這裏,她身著華麗的教主服飾,手持一炷清香,神情肅穆地為慈航聖母像祝禱。在祝禱過程中,一陣微風吹過,叢倩倩的衣袖輕輕擺動,一本冊子從她袖中飄落。眾人定睛一看,原來是遼東虎馴養冊。
說起叢倩倩,她可是一位傳奇女子。在北疆戰場上,她率聖焰教教眾驅使著馴化的遼東虎助戰東胡。那些遼東虎體型龐大,威風凜凜,每隻虎的額頭上都烙著醒目的“宋”字烙印。當它們如猛虎下山般衝入東胡軍陣時,那震天的虎吼聲和額頭上的“宋”字,讓東胡士兵們膽戰心驚,仿佛見到了來自地獄的猛獸。在叢倩倩和教眾的指揮下,這些遼東虎在戰場上橫衝直撞,為大宋軍隊立下赫赫戰功,其威名震懾了整個北疆。
蔡青青與叢倩倩,一位在琉球海域守護海商,以智慧和勇氣贏得眾人敬仰;一位在北疆戰場驅虎助戰,以非凡手段立下不朽功勳。她們的事跡在琉球乃至更廣闊的地域流傳開來,成為人們口中傳頌的佳話,激勵著無數女子勇敢追求卓越,為家國貢獻力量。
雖說眾將士格外用命,保家衛國,開疆拓土不吝性命,但在大宋那莊嚴肅穆的朝堂之上,權力的博弈與忠誠的考驗仍在悄然上演。
辛帥,這位為大宋東征西討、南攻北伐,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其威名在大宋的疆土上傳頌,令敵人聞風喪膽,讓百姓敬仰有加。然而,他功蓋當世,謀略全局,鑄萬世之基,卻引來了不少京官朝臣的紅眼,尤以副相周廷圭為最,那得知辛帥功績時總是充滿嫉妒與陰謀的目光。
周廷圭,心懷叵測,妒火中燒。他見辛帥屢立奇功,在朝中威望日隆,每每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於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在他心中悄然成形。他暗中命人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傳唱一首別有用心的童謠:“辛王旗卷汴河水”,企圖通過這種方式,在百姓和朝堂上下散布對辛帥的猜忌與詆毀。那童謠的聲音,如同一股暗流,在汴京的市井間湧動,漸漸傳入了眾人的耳中。
不僅如此,周廷圭還買通術士,趁夜黑風高之時,偷偷將一襲赭黃袍埋於辛帥的帥府之中。這赭黃袍,在封建王朝可是帝王的象征,此舉無疑是要將辛帥置於謀逆的絕境。
新帝趙煊廷,本就對辛帥等一眾為大宋開疆拓土的主帥、將領們格外信任。他深知,若無這些將領們在前線出生入死,大宋怎能有如今的安寧與繁榮。辛帥在戰場上的英勇無畏,智謀超群,為大宋平定了諸多叛亂,抵禦了外敵入侵,每一場戰役的勝利,都為大宋的江山穩固添磚加瓦。巫瑤迦、戰蒼狼等將領,同樣在各自的戰場上屢立戰功,他們的忠誠與能力,皇帝看在眼裏,記在心上。趙煊廷常常在朝堂之上,毫不吝嗇地對這些將領們加以褒獎,對他們委以重任,將大宋的安危托付於他們手中。
然而,當趙煊廷得到關於周廷圭陰謀的密報時,不禁龍顏震怒。那憤怒如同火山爆發,眼中的怒火仿佛要將一切陰謀詭計焚燒殆盡。他深知,此事關乎大宋的朝堂穩定與將領們的忠誠,絕不能姑息。於是,他當機立斷,親率殿前司精銳,氣勢洶洶地前往周府查抄。
朝堂之上,得知此事的眾臣工們頓時炸開了鍋。一些與周廷圭交好的官員,心中雖忐忑不安,但仍試圖為他辯解:“陛下,此事或許有誤會,周副相一向兢兢業業,怎會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 而那些正直的大臣們則義憤填膺,紛紛進言:“陛下,周廷圭此舉分明是心懷不軌,妄圖陷害忠良,動搖我大宋根基,萬不可輕饒!” 朝堂上爭論不休,氣氛緊張得如同暴風雨來臨前夕。
趙煊廷麵色陰沉,目光如炬地掃視著群臣,冷冷說道:“朕對辛帥等將領的信任,猶如泰山之穩。他們為大宋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朕豈會因幾句謠言,就懷疑他們的忠誠?周廷圭如此行徑,分明是在挑撥朕與將領們的關係,其心可誅!” 眾臣聽後,皆噤若寒蟬。
當皇帝率領的人馬衝進周府,展開徹查時,驚人的罪證一件件浮出水麵。除了那暗藏的赭黃袍,竟還翻出了周廷圭私通北狄的密信,以及記錄著軍糧貪腐的賬冊。看著這些鐵證如山的罪證,趙煊廷怒不可遏,帝王之怒,威震朝堂。他劍指跪地的周廷圭,聲色俱厲地怒斥道:“塞北的風沙再猛,侵蝕得了鐵甲,卻不敵爾等這如蛇蠍般的唇舌之毒!辛帥等將領在前線拚死廝殺,保我大宋邊疆安寧,你卻在這朝堂之內,玩弄陰謀詭計,妄圖陷害忠良,貪墨軍糧,通敵叛國,其罪當誅!”
周廷圭癱倒在地,麵如死灰,此時的他,已無話可說,隻能等待著帝王的嚴懲。
周氏三族流放瓊州那日,汴京的百姓們聽聞周廷圭的種種惡行,無不義憤填膺。他們紛紛湧上街頭,手持石塊,朝著周氏族人乘坐的馬車投擲。一時間,石塊如雨點般落下,這一幕,被史官如實記錄,史稱“石雨案”。百姓們用這種方式,表達著對奸佞之臣的痛恨,也彰顯著他們對大宋正義的擁護。而經此一役,朝堂之上的風氣為之一振,皇帝對辛帥等將領的信任愈發堅定不移,大宋的君臣一心,共同為守護和繁榮這片土地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