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自雁蕩山與鍾神秀結為夫妻伉儷,攜二徒一路北行,繞過京師避開國師及欽天監等人,過黃河直抵北境。
一路見聞實是於心不忍。歎國之不辛!感萬民之苦,遂作《北行見聞錄》公訴於大宋朝廷,期望能喚醒一二當權者。
庚子年秋,餘北上而行,所見所聞,皆令人慨歎。自出雁蕩山,越黃河,至邊關,但見民生凋敝,餓殍遍野。百姓衣不蔽體,麵有菜色,或蜷縮草廬,或流離道旁。偶聞孩童啼哭,聲如鴉鳴,令人心顫。
途遇老叟,白發如霜,倚杖而歎曰:“昔年稅賦尚可支撐,今歲官吏加征三倍,粟米盡繳官倉,家中唯餘糠秕。”言罷,淚落沾襟。又見村婦攜幼子跪道乞食,路人施以半餅,母子如獲珍寶,叩首不已。
官衙巍然,朱門銅鎖,然吏員多庸碌之輩。有縣丞坐堂,處理訟案,不問曲直,唯以銀錢多寡定是非。民怨沸騰,然無處申冤,遂有壯士揭竿而起,號曰“義軍”。篝火為幟,鋤鐮為兵,聚者逾萬,所過之處,官吏望風而逃。
邊關烽火再燃,胡騎頻擾。守將怯戰,閉城不出,唯遣老弱戍牆。戍卒衣單,夜寒徹骨,或抱槍而泣,或咒罵上官。有老兵私語:“朝廷撥餉半入私囊,我等何以禦敵?”
行至驛站,見邸報猶言“四海升平,國泰民安”,字字刺目,如諷如嘲。夜幕降,聞野處有悲歌斷續,詞曰:“君昏臣貪,天降災殃;官逼民反,血染疆場。”歌者何人?或為流民,或為義士,聲隨風散,不知其所終。
嗟乎!國家之患,非在敵外,而在內腐。君若失德,臣若失忠,民若失生,則大廈將傾,豈獨烽煙之禍哉?願當權者聞此,能惕然自省,否則山河破碎,恐非虛言矣。
北行所見,不敢諱言,錄之以告天下。伏請朝廷切莫將歌舞升平作真狀,早日為萬民掃妖氛,還天下清明太平。
北行見聞錄一出,宣告著沉寂數月的文壇領袖重出江湖。
很快便有文人仿效,紛紛出文警示朝廷,及大宋軍民。如又有一篇仿文北行見聞錄:
餘自南而北,一路所見,心憂如焚,遂記之以警大宋軍民。
方今聖帝,溺於後宮灑色,不理朝政,將國事盡委於國師寶徵與寵妃外戚。朝堂之上,奸佞當道,賢才被黜,致使綱紀廢弛,政令不行。
行於郡縣,見民生困苦,賦稅繁重。百姓終年勞作,所得難以糊口,餓殍遍野,賣兒鬻女者屢見不鮮。而地方官吏,為逢迎上意,搜刮民脂民膏,不顧百姓死活。商賈亦受盤剝,商業凋零,市無繁榮之象。
邊患之際,聖帝不思整軍經武,卻輕信佞臣之言,致使兵無戰心,將無鬥誌。西番戰事不利,西夏又趁虛而入,偷襲邊城重鎮。邊城百姓慘遭屠戮,家園被毀,流離失所者無數。烽火照夜,哭聲震野,慘狀目不忍睹。
更有甚者,朝廷為平戰事,征兵拉夫,不問老幼,致使田園荒蕪,農事荒廢。民怨沸騰,然敢怒而不敢言。四方盜賊蜂起,皆因生計所迫,嘯聚山林,劫掠州縣,治安大亂。
餘觀之,大宋已如大廈將傾,岌岌可危。聖帝若再不醒,親賢臣,遠小人,重振朝綱,整飭軍備,恐國將不國。望我大宋軍民,能共醒共覺,奮起抗爭,驅奸佞,扶社稷,保我山河,護我百姓。否則,神州陸沉,生靈塗炭,必將成千古之恨!
辛棄疾 記於北行途中
得聖帝自祭祖大典後,便自棄般沉溺於後宮酒色之中。國家政務全托於國師寶徵及寵妃外戚等人物手中。朝廷官員被隨意升遷。
在這風雲激蕩的時刻,國師寶徵看到《北行見聞錄》後,怒不可遏,他一眼便認出這是辛定鼎(辛棄疾)的手筆。深知此文若流傳開來,必將引發更大的民憤與朝堂動蕩,於是立刻派遣手下,秘密探查辛定鼎的具體下落,妄圖將其迅速抓捕,以絕後患。
同時,為防止文人跟風仿效,他竟下令在大宋境內嚴禁傳播此類文章。然而,他此舉無疑是與整個文壇為敵。眾多士子本就對朝廷的腐敗現象心懷不滿,此時見此機會,紛紛下場。他們以筆為劍,既列舉天下不公之事,又標榜自己為國為民,借此機會掙取文聲,搏得大眾好評。一時之間,各類批判文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民間廣泛流傳。
寶徵見局麵失控,弄巧成拙,隻得加派人手,到處抓捕撰寫此類文章的文人。但文人集團抱團抗爭,他們以筆為武器,相互支持,使得寶徵的行動難以形成有效震懾。抓捕行動不僅未能壓製輿論,反而激起了更大的民憤,讓更多人看清了朝廷的腐朽與殘暴。
而在邊境,西夏的攻勢愈發咄咄逼人。兩國使臣頻繁往來,表麵上是在議和,實則西夏在不斷試探大宋的底線。寶徵與外戚商議後,認為不可雙線開戰,為求一時安穩,竟私下同意對西夏進貢更多歲幣。為了讓西夏即刻退兵,甚至願意額外再加一次歲幣。
這等喪權辱國之事,一經透露風聲,頓時激起了大宋有誌軍民的強烈憤慨,他們對寶徵等人恨之入骨。可就在此時,南方的南越權相陳契,見大宋內憂外患,認為有機可乘,便乘勢入侵兩廣地區。南越軍隊如狼似虎,沿海民眾慘遭殺戮,無數糧米錢財被侵吞擄掠。
兩廣地區的報急文書如雪片一般飛報朝廷,然而寶徵與寵妃為了隱瞞實情,竟將這些文書留中不奏,妄圖粉飾太平。朝堂之上依舊歌舞升平,而邊境百姓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整個大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局勢愈發岌岌可危……
在大宋國內局勢如沸鼎一般動蕩不安之時,國師寶徵為了鎮壓此起彼伏的對抗朝廷的起義,慌了神的他匆忙派人傳旨給正在西番作戰的蘇銘禮。旨意中要求蘇銘禮即刻迴師鬆、劍兩州,宣稱西番之事便以目前所達成的協議定邊,雙方互不相侵。
蘇銘禮接到旨意後,雖心有不甘,但君命難違,隻好匆匆與西番定下盟約,而後無奈班師迴朝。此時的蘇銘禮,滿心以為此舉僅僅意味著此次出兵西番未能竟全功,有些壯誌未酬的遺憾。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一場巨大的陰謀正悄然向他和宋軍襲來。
原來,西番與西夏早已暗中勾結。他們見蘇銘禮班師迴朝,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於是,當宋軍行進至一處山穀時,西番與西夏的聯軍突然殺出,迅速出兵截斷了宋軍的糧道。宋軍毫無防備,頓時陣腳大亂。
在聯軍的猛烈攻擊下,宋軍陷入了絕境。士兵們饑餓疲憊,士氣低落,麵對如潮水般湧來的敵軍,漸漸難以抵擋。蘇銘禮心急如焚,指揮軍隊奮力抵抗,但無奈局勢已難以挽迴。
關鍵時刻,蘇銘禮的兒子葉冥挺身而出,他率領著一支精銳衛隊,全力掩護父親突圍。葉冥勇猛無比,揮舞著長刀,在敵陣中左衝右突,為父親殺出一條血路。然而,敵軍人數眾多,葉冥雖英勇奮戰,但身上也多處負傷。
最終,在葉冥的全力掩護下,蘇銘禮狼狽地逃出了包圍圈。
此次宋軍在歸途中遭遇重創,損失慘重,漫山遍野皆是將士們的遺體,鮮血將大地染得殷紅。蘇銘禮望著身後這一片潰敗之象,心中惶恐如洶湧的潮水般難以平息。他心裏明白,如今的大宋正深陷內憂外患的泥沼,而這一次的戰敗,無疑是給岌岌可危的局勢又添了重重的一筆。朝堂之上,為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必然要尋一個人來背負所有罪責,而他作為此次領軍之人,恐怕是唯一的選擇。
蘇銘禮感覺自己就像置身於黑暗的深淵邊緣,每一步都在邁向萬劫不複之地。此時,叛出聖焰教的聖子葉冥來到父親身邊,他看著父親憔悴又絕望的麵容,勸說道:“父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今局勢危急,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啊。咱們先離開這是非之地,日後再圖東山再起。”
然而,蘇銘禮卻緩緩搖了搖頭,眼中滿是無奈與悲涼。他深知大宋有不殺士子的慣例,若選擇逃遁,那便意味著此生再無翻身之日,永遠被朝廷通緝,成為亡命之徒。可若是不逃,即便麵臨抄家發配的刑罰,或許還有遇赦的機會,還能保留一絲希望。
“冥兒,為父不能逃。一旦逃亡,便是與大宋為敵,再無迴頭之路。我不能因一時之懼,而毀了蘇家滿門的前程。抄家發配又如何,隻要還有一線生機,為父便要堅守。”蘇銘禮的聲音低沉卻堅定。
葉冥看著父親,心中既敬佩又擔憂。他明白父親的抉擇,也深知父親的無奈。在這風雲變幻、危機四伏的局勢下,無論做出何種選擇,都將麵臨巨大的風險。但此刻,他隻能選擇支持父親,與父親一同麵對即將到來的狂風暴雨……
葉冥雖理解父親的決定,但內心仍充滿憂慮。他深知朝堂的黑暗與殘酷,抄家發配看似留有一線生機,實則充滿變數。然而,蘇銘禮心意已決,葉冥也隻能默默守護在父親身邊,準備一同麵對未知的命運。
蘇銘禮帶著殘兵敗將緩緩迴到京城,消息早已傳入宮中。寶徵和國師等人聽聞後,立刻商議如何處置蘇銘禮,以平息朝堂內外的不滿。最終決定,以戰敗之罪,抄沒蘇家全部家產,將蘇銘禮及其直係親屬發配至偏遠苦寒之地。
聖旨很快下達,一隊官兵氣勢洶洶地來到蘇府。蘇銘禮平靜地接旨謝恩,而後有條不紊地安排家人收拾行裝。葉冥看著曾經繁華的蘇府瞬間陷入混亂,心中滿是悲憤。但他並未表現出過多的情緒,隻是緊緊握住拳頭,暗暗發誓,定要東山再起。
在官兵的押送下,蘇銘禮一家踏上了前往發配之地的路途。一路上,百姓們看著這支落魄的隊伍,有的投來同情的目光,有的則小聲議論。蘇銘禮默默承受著這一切,他望著沿途破敗的村莊、困苦的百姓,心中對國家的未來愈發擔憂。
就在蘇銘禮一家艱難前行之時,大宋國內的局勢愈發嚴峻。各地起義軍如星火燎原般發展壯大,他們打著“除奸佞,清君側”的旗號,對朝廷發起了更為猛烈的攻擊。寶徵等人忙於鎮壓起義,卻顧此失彼,局勢逐漸失控。
而邊境上,西番和西夏並未因一次勝利而滿足,反而變本加厲地侵擾大宋邊境。百姓苦不堪言,紛紛逃離家園。沿海地區,南越的侵擾也日益頻繁,大宋的海防線岌岌可危。
葉冥在途中看著國家陷入如此困境,心中的複仇之火愈發強烈。他一邊照顧著父親和家人,一邊暗自謀劃。他深知,此時僅憑自己的力量遠遠不夠,必須尋找可以合作的人,組建一股強大的力量,才能改變這混亂的局麵。
終於,在曆經數月的艱苦跋涉後,蘇銘禮一家抵達了發配之地。這裏環境惡劣,土地貧瘠,百姓生活困苦。葉冥則告別家人,踏上了他的秘密之旅。他要聯絡到聶歸塵,希望可以合作,又向聖焰教示好,步步退讓,希望能夠強強聯合,做一番事業。
聶歸塵在定邊縣,努力維持全縣安定,托縣中軍民之福,定邊縣竟成為附近各縣貧困民眾爭相遷往之地。
在收到葉冥的請求後,聶歸塵發飛信與青青等聯係,得知廖天瀾已與其會和,大喜。眾人書信往來,議定此事可行,任何一份力量都是應該團結起來的。
葉冥懷揣著重振家族的宏願,告別家人後,毅然踏上了秘密之旅。他深知,僅憑一己之力難以改變艱難局勢,必須廣結盟友,匯聚各方力量。而聶歸塵,這位在官場與民間頗具聲望之人,自然成為了他首要尋求合作的對象。
聶歸塵此時正任定邊縣縣令,他憑借著非凡的領導才能與一顆赤誠為民之心,努力維持著全縣的安定。在這動蕩不安的世道裏,定邊縣宛如一座孤島,為百姓提供了難得的安寧之所。托縣中軍民齊心協力之福,定邊縣不僅秩序井然,而且還盡力救助周邊受災的百姓,漸漸成為附近各縣貧困民眾爭相遷往之地。
葉冥曆經艱辛,終於設法向聶歸塵傳達了合作的請求。聶歸塵收到葉冥的訊息後,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如今局勢複雜,各方勢力相互交織,任何決策都關乎重大。思索再三,他決定發飛信與青青等人聯係,試圖從他們那裏獲取更多信息與建議。當得知廖天瀾已與青青會合時,聶歸塵不禁大喜。眾人通過書信頻繁往來,詳細商討局勢與合作事宜。他們一致認為,在這國家危亡之際,任何一份正義的力量都應團結起來,共同對抗奸佞與外敵。
與此同時,葉冥在尋求與聶歸塵合作的同時,也將目光投向了聖焰教。盡管他此前叛出聖焰教,但此時為了實現更大的目標,他決定向聖焰教示好。他步步退讓,放下身段,試圖讓聖焰教看到他合作的誠意。他深知聖焰教在江湖中勢力龐大,若能與之強強聯合,必將大大增加自己的話語權。
在與聖焰教接觸的過程中,葉冥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與抱負,強調如今大宋麵臨的嚴峻形勢,以及各方勢力攜手合作的緊迫性。聖焰教高層對葉冥的提議也頗為重視,他們內部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一部分人認為葉冥曾叛教,不可輕信;但另一部分人則看到了當前局勢下合作可能帶來的巨大利益與機遇,以及為天下正道做出貢獻,獲得巨大聲望的契機,於是也紛紛聯係教主叢倩倩促成聯合。
而聶歸塵在定邊縣一邊等待與葉冥進一步商討合作細節,一邊繼續鞏固定邊縣的防禦與民生建設。他深知,定邊縣不僅要成為百姓的避難所,更要成為未來對抗奸佞與外敵的堅實堡壘。隨著各方書信往來不斷,一個旨在拯救大宋的秘密聯盟正在悄然形成,而這個聯盟能否成功匯聚力量,扭轉乾坤,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一路見聞實是於心不忍。歎國之不辛!感萬民之苦,遂作《北行見聞錄》公訴於大宋朝廷,期望能喚醒一二當權者。
庚子年秋,餘北上而行,所見所聞,皆令人慨歎。自出雁蕩山,越黃河,至邊關,但見民生凋敝,餓殍遍野。百姓衣不蔽體,麵有菜色,或蜷縮草廬,或流離道旁。偶聞孩童啼哭,聲如鴉鳴,令人心顫。
途遇老叟,白發如霜,倚杖而歎曰:“昔年稅賦尚可支撐,今歲官吏加征三倍,粟米盡繳官倉,家中唯餘糠秕。”言罷,淚落沾襟。又見村婦攜幼子跪道乞食,路人施以半餅,母子如獲珍寶,叩首不已。
官衙巍然,朱門銅鎖,然吏員多庸碌之輩。有縣丞坐堂,處理訟案,不問曲直,唯以銀錢多寡定是非。民怨沸騰,然無處申冤,遂有壯士揭竿而起,號曰“義軍”。篝火為幟,鋤鐮為兵,聚者逾萬,所過之處,官吏望風而逃。
邊關烽火再燃,胡騎頻擾。守將怯戰,閉城不出,唯遣老弱戍牆。戍卒衣單,夜寒徹骨,或抱槍而泣,或咒罵上官。有老兵私語:“朝廷撥餉半入私囊,我等何以禦敵?”
行至驛站,見邸報猶言“四海升平,國泰民安”,字字刺目,如諷如嘲。夜幕降,聞野處有悲歌斷續,詞曰:“君昏臣貪,天降災殃;官逼民反,血染疆場。”歌者何人?或為流民,或為義士,聲隨風散,不知其所終。
嗟乎!國家之患,非在敵外,而在內腐。君若失德,臣若失忠,民若失生,則大廈將傾,豈獨烽煙之禍哉?願當權者聞此,能惕然自省,否則山河破碎,恐非虛言矣。
北行所見,不敢諱言,錄之以告天下。伏請朝廷切莫將歌舞升平作真狀,早日為萬民掃妖氛,還天下清明太平。
北行見聞錄一出,宣告著沉寂數月的文壇領袖重出江湖。
很快便有文人仿效,紛紛出文警示朝廷,及大宋軍民。如又有一篇仿文北行見聞錄:
餘自南而北,一路所見,心憂如焚,遂記之以警大宋軍民。
方今聖帝,溺於後宮灑色,不理朝政,將國事盡委於國師寶徵與寵妃外戚。朝堂之上,奸佞當道,賢才被黜,致使綱紀廢弛,政令不行。
行於郡縣,見民生困苦,賦稅繁重。百姓終年勞作,所得難以糊口,餓殍遍野,賣兒鬻女者屢見不鮮。而地方官吏,為逢迎上意,搜刮民脂民膏,不顧百姓死活。商賈亦受盤剝,商業凋零,市無繁榮之象。
邊患之際,聖帝不思整軍經武,卻輕信佞臣之言,致使兵無戰心,將無鬥誌。西番戰事不利,西夏又趁虛而入,偷襲邊城重鎮。邊城百姓慘遭屠戮,家園被毀,流離失所者無數。烽火照夜,哭聲震野,慘狀目不忍睹。
更有甚者,朝廷為平戰事,征兵拉夫,不問老幼,致使田園荒蕪,農事荒廢。民怨沸騰,然敢怒而不敢言。四方盜賊蜂起,皆因生計所迫,嘯聚山林,劫掠州縣,治安大亂。
餘觀之,大宋已如大廈將傾,岌岌可危。聖帝若再不醒,親賢臣,遠小人,重振朝綱,整飭軍備,恐國將不國。望我大宋軍民,能共醒共覺,奮起抗爭,驅奸佞,扶社稷,保我山河,護我百姓。否則,神州陸沉,生靈塗炭,必將成千古之恨!
辛棄疾 記於北行途中
得聖帝自祭祖大典後,便自棄般沉溺於後宮酒色之中。國家政務全托於國師寶徵及寵妃外戚等人物手中。朝廷官員被隨意升遷。
在這風雲激蕩的時刻,國師寶徵看到《北行見聞錄》後,怒不可遏,他一眼便認出這是辛定鼎(辛棄疾)的手筆。深知此文若流傳開來,必將引發更大的民憤與朝堂動蕩,於是立刻派遣手下,秘密探查辛定鼎的具體下落,妄圖將其迅速抓捕,以絕後患。
同時,為防止文人跟風仿效,他竟下令在大宋境內嚴禁傳播此類文章。然而,他此舉無疑是與整個文壇為敵。眾多士子本就對朝廷的腐敗現象心懷不滿,此時見此機會,紛紛下場。他們以筆為劍,既列舉天下不公之事,又標榜自己為國為民,借此機會掙取文聲,搏得大眾好評。一時之間,各類批判文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民間廣泛流傳。
寶徵見局麵失控,弄巧成拙,隻得加派人手,到處抓捕撰寫此類文章的文人。但文人集團抱團抗爭,他們以筆為武器,相互支持,使得寶徵的行動難以形成有效震懾。抓捕行動不僅未能壓製輿論,反而激起了更大的民憤,讓更多人看清了朝廷的腐朽與殘暴。
而在邊境,西夏的攻勢愈發咄咄逼人。兩國使臣頻繁往來,表麵上是在議和,實則西夏在不斷試探大宋的底線。寶徵與外戚商議後,認為不可雙線開戰,為求一時安穩,竟私下同意對西夏進貢更多歲幣。為了讓西夏即刻退兵,甚至願意額外再加一次歲幣。
這等喪權辱國之事,一經透露風聲,頓時激起了大宋有誌軍民的強烈憤慨,他們對寶徵等人恨之入骨。可就在此時,南方的南越權相陳契,見大宋內憂外患,認為有機可乘,便乘勢入侵兩廣地區。南越軍隊如狼似虎,沿海民眾慘遭殺戮,無數糧米錢財被侵吞擄掠。
兩廣地區的報急文書如雪片一般飛報朝廷,然而寶徵與寵妃為了隱瞞實情,竟將這些文書留中不奏,妄圖粉飾太平。朝堂之上依舊歌舞升平,而邊境百姓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整個大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局勢愈發岌岌可危……
在大宋國內局勢如沸鼎一般動蕩不安之時,國師寶徵為了鎮壓此起彼伏的對抗朝廷的起義,慌了神的他匆忙派人傳旨給正在西番作戰的蘇銘禮。旨意中要求蘇銘禮即刻迴師鬆、劍兩州,宣稱西番之事便以目前所達成的協議定邊,雙方互不相侵。
蘇銘禮接到旨意後,雖心有不甘,但君命難違,隻好匆匆與西番定下盟約,而後無奈班師迴朝。此時的蘇銘禮,滿心以為此舉僅僅意味著此次出兵西番未能竟全功,有些壯誌未酬的遺憾。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一場巨大的陰謀正悄然向他和宋軍襲來。
原來,西番與西夏早已暗中勾結。他們見蘇銘禮班師迴朝,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於是,當宋軍行進至一處山穀時,西番與西夏的聯軍突然殺出,迅速出兵截斷了宋軍的糧道。宋軍毫無防備,頓時陣腳大亂。
在聯軍的猛烈攻擊下,宋軍陷入了絕境。士兵們饑餓疲憊,士氣低落,麵對如潮水般湧來的敵軍,漸漸難以抵擋。蘇銘禮心急如焚,指揮軍隊奮力抵抗,但無奈局勢已難以挽迴。
關鍵時刻,蘇銘禮的兒子葉冥挺身而出,他率領著一支精銳衛隊,全力掩護父親突圍。葉冥勇猛無比,揮舞著長刀,在敵陣中左衝右突,為父親殺出一條血路。然而,敵軍人數眾多,葉冥雖英勇奮戰,但身上也多處負傷。
最終,在葉冥的全力掩護下,蘇銘禮狼狽地逃出了包圍圈。
此次宋軍在歸途中遭遇重創,損失慘重,漫山遍野皆是將士們的遺體,鮮血將大地染得殷紅。蘇銘禮望著身後這一片潰敗之象,心中惶恐如洶湧的潮水般難以平息。他心裏明白,如今的大宋正深陷內憂外患的泥沼,而這一次的戰敗,無疑是給岌岌可危的局勢又添了重重的一筆。朝堂之上,為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必然要尋一個人來背負所有罪責,而他作為此次領軍之人,恐怕是唯一的選擇。
蘇銘禮感覺自己就像置身於黑暗的深淵邊緣,每一步都在邁向萬劫不複之地。此時,叛出聖焰教的聖子葉冥來到父親身邊,他看著父親憔悴又絕望的麵容,勸說道:“父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今局勢危急,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啊。咱們先離開這是非之地,日後再圖東山再起。”
然而,蘇銘禮卻緩緩搖了搖頭,眼中滿是無奈與悲涼。他深知大宋有不殺士子的慣例,若選擇逃遁,那便意味著此生再無翻身之日,永遠被朝廷通緝,成為亡命之徒。可若是不逃,即便麵臨抄家發配的刑罰,或許還有遇赦的機會,還能保留一絲希望。
“冥兒,為父不能逃。一旦逃亡,便是與大宋為敵,再無迴頭之路。我不能因一時之懼,而毀了蘇家滿門的前程。抄家發配又如何,隻要還有一線生機,為父便要堅守。”蘇銘禮的聲音低沉卻堅定。
葉冥看著父親,心中既敬佩又擔憂。他明白父親的抉擇,也深知父親的無奈。在這風雲變幻、危機四伏的局勢下,無論做出何種選擇,都將麵臨巨大的風險。但此刻,他隻能選擇支持父親,與父親一同麵對即將到來的狂風暴雨……
葉冥雖理解父親的決定,但內心仍充滿憂慮。他深知朝堂的黑暗與殘酷,抄家發配看似留有一線生機,實則充滿變數。然而,蘇銘禮心意已決,葉冥也隻能默默守護在父親身邊,準備一同麵對未知的命運。
蘇銘禮帶著殘兵敗將緩緩迴到京城,消息早已傳入宮中。寶徵和國師等人聽聞後,立刻商議如何處置蘇銘禮,以平息朝堂內外的不滿。最終決定,以戰敗之罪,抄沒蘇家全部家產,將蘇銘禮及其直係親屬發配至偏遠苦寒之地。
聖旨很快下達,一隊官兵氣勢洶洶地來到蘇府。蘇銘禮平靜地接旨謝恩,而後有條不紊地安排家人收拾行裝。葉冥看著曾經繁華的蘇府瞬間陷入混亂,心中滿是悲憤。但他並未表現出過多的情緒,隻是緊緊握住拳頭,暗暗發誓,定要東山再起。
在官兵的押送下,蘇銘禮一家踏上了前往發配之地的路途。一路上,百姓們看著這支落魄的隊伍,有的投來同情的目光,有的則小聲議論。蘇銘禮默默承受著這一切,他望著沿途破敗的村莊、困苦的百姓,心中對國家的未來愈發擔憂。
就在蘇銘禮一家艱難前行之時,大宋國內的局勢愈發嚴峻。各地起義軍如星火燎原般發展壯大,他們打著“除奸佞,清君側”的旗號,對朝廷發起了更為猛烈的攻擊。寶徵等人忙於鎮壓起義,卻顧此失彼,局勢逐漸失控。
而邊境上,西番和西夏並未因一次勝利而滿足,反而變本加厲地侵擾大宋邊境。百姓苦不堪言,紛紛逃離家園。沿海地區,南越的侵擾也日益頻繁,大宋的海防線岌岌可危。
葉冥在途中看著國家陷入如此困境,心中的複仇之火愈發強烈。他一邊照顧著父親和家人,一邊暗自謀劃。他深知,此時僅憑自己的力量遠遠不夠,必須尋找可以合作的人,組建一股強大的力量,才能改變這混亂的局麵。
終於,在曆經數月的艱苦跋涉後,蘇銘禮一家抵達了發配之地。這裏環境惡劣,土地貧瘠,百姓生活困苦。葉冥則告別家人,踏上了他的秘密之旅。他要聯絡到聶歸塵,希望可以合作,又向聖焰教示好,步步退讓,希望能夠強強聯合,做一番事業。
聶歸塵在定邊縣,努力維持全縣安定,托縣中軍民之福,定邊縣竟成為附近各縣貧困民眾爭相遷往之地。
在收到葉冥的請求後,聶歸塵發飛信與青青等聯係,得知廖天瀾已與其會和,大喜。眾人書信往來,議定此事可行,任何一份力量都是應該團結起來的。
葉冥懷揣著重振家族的宏願,告別家人後,毅然踏上了秘密之旅。他深知,僅憑一己之力難以改變艱難局勢,必須廣結盟友,匯聚各方力量。而聶歸塵,這位在官場與民間頗具聲望之人,自然成為了他首要尋求合作的對象。
聶歸塵此時正任定邊縣縣令,他憑借著非凡的領導才能與一顆赤誠為民之心,努力維持著全縣的安定。在這動蕩不安的世道裏,定邊縣宛如一座孤島,為百姓提供了難得的安寧之所。托縣中軍民齊心協力之福,定邊縣不僅秩序井然,而且還盡力救助周邊受災的百姓,漸漸成為附近各縣貧困民眾爭相遷往之地。
葉冥曆經艱辛,終於設法向聶歸塵傳達了合作的請求。聶歸塵收到葉冥的訊息後,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如今局勢複雜,各方勢力相互交織,任何決策都關乎重大。思索再三,他決定發飛信與青青等人聯係,試圖從他們那裏獲取更多信息與建議。當得知廖天瀾已與青青會合時,聶歸塵不禁大喜。眾人通過書信頻繁往來,詳細商討局勢與合作事宜。他們一致認為,在這國家危亡之際,任何一份正義的力量都應團結起來,共同對抗奸佞與外敵。
與此同時,葉冥在尋求與聶歸塵合作的同時,也將目光投向了聖焰教。盡管他此前叛出聖焰教,但此時為了實現更大的目標,他決定向聖焰教示好。他步步退讓,放下身段,試圖讓聖焰教看到他合作的誠意。他深知聖焰教在江湖中勢力龐大,若能與之強強聯合,必將大大增加自己的話語權。
在與聖焰教接觸的過程中,葉冥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與抱負,強調如今大宋麵臨的嚴峻形勢,以及各方勢力攜手合作的緊迫性。聖焰教高層對葉冥的提議也頗為重視,他們內部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一部分人認為葉冥曾叛教,不可輕信;但另一部分人則看到了當前局勢下合作可能帶來的巨大利益與機遇,以及為天下正道做出貢獻,獲得巨大聲望的契機,於是也紛紛聯係教主叢倩倩促成聯合。
而聶歸塵在定邊縣一邊等待與葉冥進一步商討合作細節,一邊繼續鞏固定邊縣的防禦與民生建設。他深知,定邊縣不僅要成為百姓的避難所,更要成為未來對抗奸佞與外敵的堅實堡壘。隨著各方書信往來不斷,一個旨在拯救大宋的秘密聯盟正在悄然形成,而這個聯盟能否成功匯聚力量,扭轉乾坤,一切都還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