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過去,林昭、玉癡翁和蘇婉清三人對“金縷沁心玉”的研究也日漸深入。
玉癡翁不愧是沉浸玉雕數十年的大家,他對玉石的理解和雕刻技藝的掌握,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在他的悉心指導下,林昭的玉雕基礎突飛猛進。從最基礎的勾線、開臉,到複雜的鏤雕、薄胎,林昭都學得有模有樣。
尤其是在“靈材感應”和“能量引導”異能的輔助下,林昭對玉石的感知和掌控能力遠超常人。他能清晰地感覺到刻刀在玉石上遊走時,每一分力道對玉石內部結構的影響,也能在下刀前就預判出最佳的雕刻路徑,避開那些肉眼難以察覺的微小瑕疵和應力點。
“小子,你這手感……簡直不是人!”玉癡翁不止一次看著林昭行雲流水般的雕刻動作,發出這樣的感歎。他活了大半輩子,從未見過像林昭這樣天賦異稟的年輕人。
蘇婉清也在這個過程中受益匪淺。她雖然不直接參與雕刻,但通過整理古籍、分析陣法圖譜,以及與林昭和玉癡翁的討論,她對玉石文化和古代技藝的理解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她甚至開始嚐試將一些從《造物考工》中領悟到的、關於材料特性和能量引導的知識,運用到自己家族的瓷器修複和仿古瓷製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破。
而林昭,則在學習玉雕技藝的同時,也在不斷思考如何將“符文篆刻”的知識融入其中。
係統商城中解鎖的《符文篆刻基礎》並非實體書籍,而是一股龐大的信息流,直接印刻在林昭的腦海中。其中包含了數百種基礎符文的繪製方法、含義、能量特性以及組合應用的初步原理。
這些符文,有的能匯聚靈氣,有的能淨化磁場,有的能加固結構,有的能安神定魄……其功效之奇妙,讓林昭大開眼界。
他之前製作“雷擊棗木機關護符”時,已經初步嚐試過將符文刻在木材和金屬上。但玉石與木材、金屬的特性截然不同。玉石本身就蘊含靈性,其內部能量場也更為複雜。如何在玉石上篆刻符文,並使其與玉石本身的能量場完美融合,甚至相互增益,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師傅,蘇姑娘,我最近在研究一些古籍中關於‘符印’的記載,”林昭決定將符文的概念以一種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提出來,“據說,古人常在玉器上雕刻一些特殊的符號或圖案,用以祈福、辟邪或增強玉器的某種功效。這些符號,似乎不僅僅是裝飾,更蘊含著某種神秘的力量。”
玉癡翁聞言,點點頭:“確有此事。老夫早年也曾見過一些出土的古玉,上麵刻有奇特的鳥蟲篆或雲雷紋,據說便是上古時期的巫祝或方士所留,用以溝通天地,承載願力。隻是,這些‘符印’的製作之法早已失傳,後人多是依樣畫葫蘆,不得其精髓。”
蘇婉清也說道:“我蘇家的《造物考工》中,也曾提及一種‘以符入器’的法門,但記載極為零散,隻說需‘觀天之道,執古之行,以神禦氣,以氣化物’,玄之又玄,難以參悟。”
林昭心中一動,蘇婉清說的這十六個字,似乎與係統灌輸給他的符文篆刻核心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或許,我們可以嚐試複原一些簡單的‘符印’?”林昭試探著說道,“比如,在這塊‘金縷沁心玉’的雕琢中,除了展現其本身的佛性和天然陣法外,我們是否可以在一些不影響主體結構的地方,加入一些具有‘安神’、‘聚靈’功效的輔助符印,以增強其整體效果?”
玉癡翁和蘇婉清對視一眼,都覺得林昭這個想法頗為大膽,但也極具吸引力。
“以符入玉……這可是個大挑戰。”玉癡翁摸著胡子,眼神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玉石堅硬而脆,要在上麵雕刻如此精細且蘊含能量的符印,對刀工和精神力的要求極高。而且,符印的能量必須與玉石本身的能量場相協調,否則反而會弄巧成拙。”
“我們可以先從最基礎的符文開始嚐試。”林昭說道,“我這裏有一些不成體係的符文圖樣,或許可以借鑒。”他從係統商城中“提取”了幾個結構相對簡單、能量屬性溫和的符文——如“小聚靈符”、“靜心符”、“固元符”等,畫在了紙上。
玉癡翁和蘇婉清湊過來看,隻見那些符文線條流暢,結構奇異,隱隱散發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韻味。
“這些符文……看起來確實不凡。”蘇婉清讚歎道。
“好!我們就試試!”玉癡翁也是個喜歡挑戰新事物的老頑童,“小子,你來主導符文的設計和篆刻,老夫負責玉雕主體。婉清丫頭,你幫我們參詳陣法和能量的協調。我們三個,給它來個‘三英戰呂布’,看看能不能把這塊‘金縷沁心玉’的潛力徹底激發出來!”
說幹就幹。
林昭先取了一些普通的玉石邊角料進行練習。他嚐試著用玉雕的刻刀,將那些基礎符文篆刻在玉石表麵。
一開始,困難重重。玉石的硬度遠超木材,刻刀在其上遊走極為艱難。而且,符文的每一筆每一劃都要求蘊含特定的“意念”和能量,稍有偏差,符文便會失去效果,甚至產生負麵能量。
林昭廢寢忘食地練習著。他將“能量引導”異能催動到極致,灌注於刻刀之上,同時開啟“匠心感應”和“靈材感應”,仔細體會著刻刀與玉石的每一次接觸,以及符文能量在玉石內部的微弱流動。
漸漸地,他找到了竅門。他發現,在玉石上篆刻符文,不能硬來,而要“順勢而為”。要先感知玉石本身的能量紋理和靈性節點,然後將符文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其與玉石“共鳴”。
他嚐試著在刻畫符文時,不僅僅是機械地複製線條,更是在心中觀想符文所代表的意境和能量形態,將自己的精神力與符文的“道韻”相合。
“嗤——”
當林昭在一塊青玉佩上,成功刻下一個完整的“靜心符”時,那玉佩表麵突然泛起一層淡淡的柔光,一股清涼寧靜的氣息從中散發出來,令人聞之神清氣爽。
“成功了!”林昭心中一喜。
玉癡翁和蘇婉清在一旁看得嘖嘖稱奇。
“小子,你這手‘以神禦刀,意在符先’的功夫,已經有幾分古時符師的風采了!”玉癡翁讚歎道。
【叮!宿主成功將‘符文篆刻基礎’與‘玉雕技藝’初步融合,領悟‘玉符同源’的奧秘!】 【‘符文篆刻基礎’學習進度+25%!‘玉雕(微雕)’技能熟練度提升!】 【解鎖新能力分支:‘初級玉符製作’(可在玉石上篆刻簡單符文,賦予其特定功效,成功率及效果視宿主熟練度和玉石品質而定)。】
看到係統提示,林昭更是信心大增。
接下來的日子,三人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縷沁心玉”的雕琢方案設計中。玉癡翁負責主體造型的構思,他決定以玉佩本身的天然形態為基礎,雕琢一尊跏趺而坐、寶相莊嚴的“金縷說法佛”,佛身周圍環繞著由玉佩天然金絲構成的祥雲和佛光,寓意佛法無邊,普照十方。
蘇婉清則根據《造物考工》和林昭提供的玉佩內部陣法信息,設計了一套能夠最大限度引動和增幅“玉心”能量的輔助紋飾和能量引導路徑。
而林昭,則負責在佛像的蓮花寶座、背光以及一些不起眼的衣褶處,巧妙地融入“聚靈”、“靜心”、“辟邪”、“固元”等多種微型符文,使其與佛像本身的佛性和玉佩的天然陣法相互唿應,相得益彰。
這個過程,充滿了挑戰和樂趣。三人時常為了一個細節爭論不休,也時常因為一個共同的靈感而拍案叫絕。
漸漸地,一個前所未有的、融合了頂尖玉雕技藝、失傳古法陣圖和神秘符文力量的“超級玉佩”的設計方案,在他們手中逐漸成型。
林昭知道,當這件作品真正完成之時,不僅會震驚世人,更可能讓他的手藝和異能,都邁上一個新的台階。而他手中的“魯班尺”,似乎也在隱隱期待著,參與到這件曠世奇珍的誕生之中。
玉癡翁不愧是沉浸玉雕數十年的大家,他對玉石的理解和雕刻技藝的掌握,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在他的悉心指導下,林昭的玉雕基礎突飛猛進。從最基礎的勾線、開臉,到複雜的鏤雕、薄胎,林昭都學得有模有樣。
尤其是在“靈材感應”和“能量引導”異能的輔助下,林昭對玉石的感知和掌控能力遠超常人。他能清晰地感覺到刻刀在玉石上遊走時,每一分力道對玉石內部結構的影響,也能在下刀前就預判出最佳的雕刻路徑,避開那些肉眼難以察覺的微小瑕疵和應力點。
“小子,你這手感……簡直不是人!”玉癡翁不止一次看著林昭行雲流水般的雕刻動作,發出這樣的感歎。他活了大半輩子,從未見過像林昭這樣天賦異稟的年輕人。
蘇婉清也在這個過程中受益匪淺。她雖然不直接參與雕刻,但通過整理古籍、分析陣法圖譜,以及與林昭和玉癡翁的討論,她對玉石文化和古代技藝的理解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她甚至開始嚐試將一些從《造物考工》中領悟到的、關於材料特性和能量引導的知識,運用到自己家族的瓷器修複和仿古瓷製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破。
而林昭,則在學習玉雕技藝的同時,也在不斷思考如何將“符文篆刻”的知識融入其中。
係統商城中解鎖的《符文篆刻基礎》並非實體書籍,而是一股龐大的信息流,直接印刻在林昭的腦海中。其中包含了數百種基礎符文的繪製方法、含義、能量特性以及組合應用的初步原理。
這些符文,有的能匯聚靈氣,有的能淨化磁場,有的能加固結構,有的能安神定魄……其功效之奇妙,讓林昭大開眼界。
他之前製作“雷擊棗木機關護符”時,已經初步嚐試過將符文刻在木材和金屬上。但玉石與木材、金屬的特性截然不同。玉石本身就蘊含靈性,其內部能量場也更為複雜。如何在玉石上篆刻符文,並使其與玉石本身的能量場完美融合,甚至相互增益,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師傅,蘇姑娘,我最近在研究一些古籍中關於‘符印’的記載,”林昭決定將符文的概念以一種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提出來,“據說,古人常在玉器上雕刻一些特殊的符號或圖案,用以祈福、辟邪或增強玉器的某種功效。這些符號,似乎不僅僅是裝飾,更蘊含著某種神秘的力量。”
玉癡翁聞言,點點頭:“確有此事。老夫早年也曾見過一些出土的古玉,上麵刻有奇特的鳥蟲篆或雲雷紋,據說便是上古時期的巫祝或方士所留,用以溝通天地,承載願力。隻是,這些‘符印’的製作之法早已失傳,後人多是依樣畫葫蘆,不得其精髓。”
蘇婉清也說道:“我蘇家的《造物考工》中,也曾提及一種‘以符入器’的法門,但記載極為零散,隻說需‘觀天之道,執古之行,以神禦氣,以氣化物’,玄之又玄,難以參悟。”
林昭心中一動,蘇婉清說的這十六個字,似乎與係統灌輸給他的符文篆刻核心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或許,我們可以嚐試複原一些簡單的‘符印’?”林昭試探著說道,“比如,在這塊‘金縷沁心玉’的雕琢中,除了展現其本身的佛性和天然陣法外,我們是否可以在一些不影響主體結構的地方,加入一些具有‘安神’、‘聚靈’功效的輔助符印,以增強其整體效果?”
玉癡翁和蘇婉清對視一眼,都覺得林昭這個想法頗為大膽,但也極具吸引力。
“以符入玉……這可是個大挑戰。”玉癡翁摸著胡子,眼神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玉石堅硬而脆,要在上麵雕刻如此精細且蘊含能量的符印,對刀工和精神力的要求極高。而且,符印的能量必須與玉石本身的能量場相協調,否則反而會弄巧成拙。”
“我們可以先從最基礎的符文開始嚐試。”林昭說道,“我這裏有一些不成體係的符文圖樣,或許可以借鑒。”他從係統商城中“提取”了幾個結構相對簡單、能量屬性溫和的符文——如“小聚靈符”、“靜心符”、“固元符”等,畫在了紙上。
玉癡翁和蘇婉清湊過來看,隻見那些符文線條流暢,結構奇異,隱隱散發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韻味。
“這些符文……看起來確實不凡。”蘇婉清讚歎道。
“好!我們就試試!”玉癡翁也是個喜歡挑戰新事物的老頑童,“小子,你來主導符文的設計和篆刻,老夫負責玉雕主體。婉清丫頭,你幫我們參詳陣法和能量的協調。我們三個,給它來個‘三英戰呂布’,看看能不能把這塊‘金縷沁心玉’的潛力徹底激發出來!”
說幹就幹。
林昭先取了一些普通的玉石邊角料進行練習。他嚐試著用玉雕的刻刀,將那些基礎符文篆刻在玉石表麵。
一開始,困難重重。玉石的硬度遠超木材,刻刀在其上遊走極為艱難。而且,符文的每一筆每一劃都要求蘊含特定的“意念”和能量,稍有偏差,符文便會失去效果,甚至產生負麵能量。
林昭廢寢忘食地練習著。他將“能量引導”異能催動到極致,灌注於刻刀之上,同時開啟“匠心感應”和“靈材感應”,仔細體會著刻刀與玉石的每一次接觸,以及符文能量在玉石內部的微弱流動。
漸漸地,他找到了竅門。他發現,在玉石上篆刻符文,不能硬來,而要“順勢而為”。要先感知玉石本身的能量紋理和靈性節點,然後將符文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其與玉石“共鳴”。
他嚐試著在刻畫符文時,不僅僅是機械地複製線條,更是在心中觀想符文所代表的意境和能量形態,將自己的精神力與符文的“道韻”相合。
“嗤——”
當林昭在一塊青玉佩上,成功刻下一個完整的“靜心符”時,那玉佩表麵突然泛起一層淡淡的柔光,一股清涼寧靜的氣息從中散發出來,令人聞之神清氣爽。
“成功了!”林昭心中一喜。
玉癡翁和蘇婉清在一旁看得嘖嘖稱奇。
“小子,你這手‘以神禦刀,意在符先’的功夫,已經有幾分古時符師的風采了!”玉癡翁讚歎道。
【叮!宿主成功將‘符文篆刻基礎’與‘玉雕技藝’初步融合,領悟‘玉符同源’的奧秘!】 【‘符文篆刻基礎’學習進度+25%!‘玉雕(微雕)’技能熟練度提升!】 【解鎖新能力分支:‘初級玉符製作’(可在玉石上篆刻簡單符文,賦予其特定功效,成功率及效果視宿主熟練度和玉石品質而定)。】
看到係統提示,林昭更是信心大增。
接下來的日子,三人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縷沁心玉”的雕琢方案設計中。玉癡翁負責主體造型的構思,他決定以玉佩本身的天然形態為基礎,雕琢一尊跏趺而坐、寶相莊嚴的“金縷說法佛”,佛身周圍環繞著由玉佩天然金絲構成的祥雲和佛光,寓意佛法無邊,普照十方。
蘇婉清則根據《造物考工》和林昭提供的玉佩內部陣法信息,設計了一套能夠最大限度引動和增幅“玉心”能量的輔助紋飾和能量引導路徑。
而林昭,則負責在佛像的蓮花寶座、背光以及一些不起眼的衣褶處,巧妙地融入“聚靈”、“靜心”、“辟邪”、“固元”等多種微型符文,使其與佛像本身的佛性和玉佩的天然陣法相互唿應,相得益彰。
這個過程,充滿了挑戰和樂趣。三人時常為了一個細節爭論不休,也時常因為一個共同的靈感而拍案叫絕。
漸漸地,一個前所未有的、融合了頂尖玉雕技藝、失傳古法陣圖和神秘符文力量的“超級玉佩”的設計方案,在他們手中逐漸成型。
林昭知道,當這件作品真正完成之時,不僅會震驚世人,更可能讓他的手藝和異能,都邁上一個新的台階。而他手中的“魯班尺”,似乎也在隱隱期待著,參與到這件曠世奇珍的誕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