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玻璃廠
大明:從監國開始卷瘋全世界 作者:糖醋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瞻基對此倒是頗為欣賞,看著平時總是占上風的父親在母親麵前受挫,覺得十分有趣。
朱高熾有些尷尬,本意是想討好妻子,卻反遭輕視,看著兒子便吞吞吐吐地說:\"若是太麻煩的話,就算了吧,我隻是隨口一提,這條狗養不養都沒關係!\"
朱瞻基聽了父親的話,依舊笑意盈盈地迴應:\"沒關係,國子監那邊有不少來自西洋的傳教士,據說他們來到大明時,攜帶了許多稀奇古怪的東西和動物,其中包括很多狗。
我讓張懋幫忙看看,能不能找到幾隻好看的狗,到時候給您挑一隻迴來。
\"
朱高熾點頭表示同意,但隨即又問:\"今日的文會上有幾位淮西的鴻儒,你有興趣去看看嗎?\"
說完,朱高熾補充道:\"你之前將李時勉關入詔獄雖是情有可原,但也免不了有人背後議論。
再加上你現在還要籌建皇家學院,這次你去認識一下這些鴻儒,與他們結交,將來他們能在士林中替你說些好話,還能幫助你爭取更多讀書人的支持,這對你的監國之職或者其他事情都有好處!\"
聽到朱高熾的話,朱瞻基幾乎沒有猶豫便搖頭拒絕。
自家這愚笨父親,實在太過高估那些儒者的作用。
不過轉念一想,這也符合父親以往的表現。
朱瞻基明白,父親因為長期與儒家人士相處,留下了這樣的思維慣性。
總覺得這個國家缺不得儒家之人,治理天下也非依靠儒家不可。
而他自己不知不覺間行事風格也逐漸偏向儒家。
從內到外,無不散發著濃厚的儒家氣息。
對上,他總是畢恭畢敬地對待那位祖父,即便常受恐嚇也未曾改變態度。
至於那兩位心懷異誌的弟弟,他更是百般容忍,縱使他們居高臨下地對他,他也總是溫言應對。
按現代的說法,簡直可以稱為聖母中的聖母!
因此,當他得知父親如此看重儒家學派時,並未感到驚訝。
然而,父親希望放任儒家*的行事風格,他卻不以為然。
但他並未直截了當地反駁父親,隻是微微搖頭便說道:
“這是父親為了創辦報紙而組織的文會,您不如多向他們講解關於報紙的內容就好,我這裏還有一些事務要處理,哪有空去聽一幫老頭子空談呢?”
朱高熾聽了這話冷哼一聲,“你就繼續敷衍你爹吧。
朝政大事楊士奇他們已經替你料理妥當,報紙之事你去跟他們說,難道還能說得比我更清楚嗎?”
接著,他又歎了一口氣,說道:“孩子,我知道你和你爺爺、太爺爺的想法一致,認為這些讀書人隻會紙上談兵。
你太爺爺當年更是將這些人殺了不少,但結果如何?最終仍需依靠讀書人來治國理民。
這些人,你該爭取的還是要爭取。”
“可太爺爺當初不是這麽想的!”
朱瞻基聽到父親提及太祖,嘴角微微一撇,“他就像個農夫,把田裏的莊稼種了一茬又一茬,一旦發現不符合他心意的莊稼,就隨手拔掉,再種新的罷了。”
朱高熾聽兒子這樣形容太祖皇帝,既好氣又好笑。
朱家靠一口破鍋發家,雖然從不隱瞞這段曆史,但聽兒子這般比喻,總覺得有些不合時宜。
……
朱高熾翻了個白眼,低聲咒罵道:“狗嘴裏吐不出象牙!”
這句罵得真夠水準的!
朱瞻基聽了,一臉無奈,很想反問父親,他罵自己是狗嘴時,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身份。
但考慮到可能會惹怒父親,導致翻臉,最終選擇了沉默。
朱高熾說完也意識到這句話有些問題,於是趕緊轉移話題:“文會你若不想參加就別去,不過報紙的事兒,你近段時間應該好好籌備一番才是。”
“待這邊的文會拉開帷幕,必然會有幾篇佳作湧現。
屆時我會讓人為我抄錄下來。
此外,地方上的雪災賑災詳情,我已經提前安排人收集了一些信息迴來。
至於民生方麵,依照你的建議,我也找人擬了些應對雪災的辦法,明早我便全數送來,由你挑選。”
朱高熾思索片刻後說道:“關於朝廷政策的事,既然李時勉已被關進詔獄,此事暫且擱置,免得引發不必要的爭端。
這方麵的內容,你可以關注其他話題。”
朱瞻基聽後點了點頭。
報紙的籌備工作,他早就在著手進行。
印刷工具與紙張均已備齊,可以隨時啟動印刷。
至於朱高熾提到的李時勉之事,朱瞻基本無意報道。
即便痛擊對手看似快意,但這對他並無實際益處。
朱高熾交代完這些,正欲轉身離開,朱瞻基笑著喊道:“爹,早點迴來哦!”
朱高熾充耳未聞,徑直離去。
朱瞻基聳聳肩,目送父親走出庭院,隨後步入屋內。
剛進屋,便見張氏與胡善祥坐在軟榻上,二人手中拿著毛線編織毛衣。
母親見到兒子進來,連忙招手示意他靠近。
邊織毛衣邊低聲問道:“你爹去參加文會了?”
“是的。”
朱瞻基點頭,同時阻止了胡善祥行禮,隨即坐到母親身旁,把玩起手中的毛線球。
玩了一會兒,忽然冒出一句:“爹辦文會的事,其實是我的主意!”
張氏手上動作依舊不停,平靜地點頭道:“我懂。”
聽到這句話,朱瞻基尷尬地笑了笑,縮了縮脖子說:“娘您知道啊,我還以為您不清楚呢。”
張氏瞪了他一眼,說道:“你覺得你娘糊塗嗎?別人家辦文會,你爹會這麽積極?又有誰能讓你爹親自主持文會?”
“那娘剛剛……”
朱瞻基聞言,驚訝地看了母親一眼。
張氏瞧見兒子滿臉驚詫,嘴角揚起幾分得意,“若非我剛才嘮叨了幾句,你爹豈不沒了管束?他向來如此,你祖父在應天時,還有人能鎮得住他。
你祖父北伐去了,他那時監國,眾目睽睽之下,自然不敢造次。”
“如今可好。”
張氏說完又低頭織毛衣,邊織邊道:“既不用監國,也不用憂心你祖父,這心一鬆,我就得在他耳邊多念叨幾句,不然他怕是要飄上天了。”
朱瞻基默然。
自家老爹竟這般不堪?
心中腹誹一句後,又想起太子府那些被糟蹋的西域女子,忍不住哭笑不得。
他察覺此事,似乎確是在祖父離開應天之後發生的。
往常老爹雖也有幾分癖好,但相當克製,斷不會做出這樣的事。
如今祖父北伐,輪到他監國。
這下老爹反倒成了最清閑自在的人。
隻要自己監國不出岔子,待祖父北伐歸來,就算想整治這位太子,也難尋借口。
至於糟蹋十幾個西域女子這種事,更是不成問題,這本就是為老朱家添人口的好事,不但不能算罪狀,還該嘉獎。
想到此處,朱瞻基頗覺無奈,好色也就罷了,怎麽還變成光宗耀祖的事了?
真是匪夷所思!
再想想母親為了老爹操碎了心,又覺她不易。
張氏瞄了眼兒子,眨眨眼,“孩兒,你是不是有什麽事瞞著娘?”
“還有何事?”
朱瞻基疑惑地問。
張氏凝視他,“前幾天我不慎打翻了個花瓶,你爹平時寶貝得緊,誰碰都不行。
還好花瓶無損,卻讓我發現件奇事——那花瓶裏不知誰放了一張二十萬兩的銀票,嘖嘖,二十萬兩,你說怪不怪?”
“咳咳……”
朱瞻基聽罷,頭皮發麻,
什麽叫不小心打翻了老爹珍愛的花瓶?
您確定是意外?
朱瞻基聽罷,立刻說道:“這倒是很有趣。
您沒跟父親問過這事嗎?或許是他藏起來的呢。
娘,這事您可得好好查查,一定要搞清楚這錢是從哪兒來的?二十萬兩可不是小數目啊!”
張氏眯著眼睛繼續問:“這事兒,你是不是知情?”
“我又不是他肚子裏的蛔蟲,怎麽會知道呢?”
朱瞻基毫無遲疑地答道。
聽完兒子的話,張氏微微點頭,然後白了他一眼,“要是你沒做就行,我也沒興趣深究。
你爹能藏住錢已屬不易,我得給他留點顏麵。”
朱瞻基心裏暗自感歎:確實是不容易,把錢藏在最愛的花瓶裏,這是以為最危險的地方才最安全嗎?
他明白母親話中的深意,顯然此事就此揭過。
她提出這事多半是為了敲打自己。
想到這裏,朱瞻基不敢久留,馬上站起來說:“娘,我忽然想起還有些公務未處理,若您沒別的事,我就先告退了。”
“去吧,去吧!”
張氏揮揮手。
得到許可後,朱瞻基正準備離開,卻聽見張氏又喊:“對了,兒子,幫爹找狗的時候,記得挑隻活潑些的,好讓他平時有事可做。”
“好,我知道了,娘。”
朱瞻基心裏默默為自己的父親默哀,趕緊答應下來。
出門後,他才鬆了一口氣,擦了擦額頭的汗水。
自家娘親真是越來越讓人頭疼了。
正想著,迎麵看見一名穿飛魚服的錦衣衛走來。
見到朱瞻基,錦衣衛眼睛一亮,急忙上前行禮:“見過太孫殿下!”
“有何要事?”
朱瞻基整理衣衫,平靜問道。
聽完錦衣衛的匯報,朱瞻基本以為是關於羊毛的事,但聽他說後麵的內容時,立刻來了精神,目光期待地看著錦衣衛:“玻璃真的造出來了?”
細細算來,玻璃廠與紡織廠幾乎是同時起步的。
隻是因二者均由戶部出資,紡織廠進展較快,早已投入生產。
而玻璃廠如今也恰逢其時地開始了運作。
錦衣衛躬身點頭道:“周大人吩咐小人這般迴複。”
“嗯,做得好!”
朱瞻基滿意地點點頭。
錦衣衛領命後喜形於色,連忙稱謝:“多謝太孫殿下!”
朱瞻基揮揮手讓他退下,隨後獨自在院中稍作停留,嘴角不禁浮現出一絲興奮的笑意。
近期好事不斷,新鹽、羊毛等項目逐一落地。
他的幼軍建設計劃也已獲批。
學院的事宜雖因時日尚短未能立刻成型,但各項工作均已步入正軌。
如今玻璃廠也順利啟動,諸多事務即將逐步推進。
畢竟,在他的規劃中,玻璃占據著重要地位。
朱高熾有些尷尬,本意是想討好妻子,卻反遭輕視,看著兒子便吞吞吐吐地說:\"若是太麻煩的話,就算了吧,我隻是隨口一提,這條狗養不養都沒關係!\"
朱瞻基聽了父親的話,依舊笑意盈盈地迴應:\"沒關係,國子監那邊有不少來自西洋的傳教士,據說他們來到大明時,攜帶了許多稀奇古怪的東西和動物,其中包括很多狗。
我讓張懋幫忙看看,能不能找到幾隻好看的狗,到時候給您挑一隻迴來。
\"
朱高熾點頭表示同意,但隨即又問:\"今日的文會上有幾位淮西的鴻儒,你有興趣去看看嗎?\"
說完,朱高熾補充道:\"你之前將李時勉關入詔獄雖是情有可原,但也免不了有人背後議論。
再加上你現在還要籌建皇家學院,這次你去認識一下這些鴻儒,與他們結交,將來他們能在士林中替你說些好話,還能幫助你爭取更多讀書人的支持,這對你的監國之職或者其他事情都有好處!\"
聽到朱高熾的話,朱瞻基幾乎沒有猶豫便搖頭拒絕。
自家這愚笨父親,實在太過高估那些儒者的作用。
不過轉念一想,這也符合父親以往的表現。
朱瞻基明白,父親因為長期與儒家人士相處,留下了這樣的思維慣性。
總覺得這個國家缺不得儒家之人,治理天下也非依靠儒家不可。
而他自己不知不覺間行事風格也逐漸偏向儒家。
從內到外,無不散發著濃厚的儒家氣息。
對上,他總是畢恭畢敬地對待那位祖父,即便常受恐嚇也未曾改變態度。
至於那兩位心懷異誌的弟弟,他更是百般容忍,縱使他們居高臨下地對他,他也總是溫言應對。
按現代的說法,簡直可以稱為聖母中的聖母!
因此,當他得知父親如此看重儒家學派時,並未感到驚訝。
然而,父親希望放任儒家*的行事風格,他卻不以為然。
但他並未直截了當地反駁父親,隻是微微搖頭便說道:
“這是父親為了創辦報紙而組織的文會,您不如多向他們講解關於報紙的內容就好,我這裏還有一些事務要處理,哪有空去聽一幫老頭子空談呢?”
朱高熾聽了這話冷哼一聲,“你就繼續敷衍你爹吧。
朝政大事楊士奇他們已經替你料理妥當,報紙之事你去跟他們說,難道還能說得比我更清楚嗎?”
接著,他又歎了一口氣,說道:“孩子,我知道你和你爺爺、太爺爺的想法一致,認為這些讀書人隻會紙上談兵。
你太爺爺當年更是將這些人殺了不少,但結果如何?最終仍需依靠讀書人來治國理民。
這些人,你該爭取的還是要爭取。”
“可太爺爺當初不是這麽想的!”
朱瞻基聽到父親提及太祖,嘴角微微一撇,“他就像個農夫,把田裏的莊稼種了一茬又一茬,一旦發現不符合他心意的莊稼,就隨手拔掉,再種新的罷了。”
朱高熾聽兒子這樣形容太祖皇帝,既好氣又好笑。
朱家靠一口破鍋發家,雖然從不隱瞞這段曆史,但聽兒子這般比喻,總覺得有些不合時宜。
……
朱高熾翻了個白眼,低聲咒罵道:“狗嘴裏吐不出象牙!”
這句罵得真夠水準的!
朱瞻基聽了,一臉無奈,很想反問父親,他罵自己是狗嘴時,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身份。
但考慮到可能會惹怒父親,導致翻臉,最終選擇了沉默。
朱高熾說完也意識到這句話有些問題,於是趕緊轉移話題:“文會你若不想參加就別去,不過報紙的事兒,你近段時間應該好好籌備一番才是。”
“待這邊的文會拉開帷幕,必然會有幾篇佳作湧現。
屆時我會讓人為我抄錄下來。
此外,地方上的雪災賑災詳情,我已經提前安排人收集了一些信息迴來。
至於民生方麵,依照你的建議,我也找人擬了些應對雪災的辦法,明早我便全數送來,由你挑選。”
朱高熾思索片刻後說道:“關於朝廷政策的事,既然李時勉已被關進詔獄,此事暫且擱置,免得引發不必要的爭端。
這方麵的內容,你可以關注其他話題。”
朱瞻基聽後點了點頭。
報紙的籌備工作,他早就在著手進行。
印刷工具與紙張均已備齊,可以隨時啟動印刷。
至於朱高熾提到的李時勉之事,朱瞻基本無意報道。
即便痛擊對手看似快意,但這對他並無實際益處。
朱高熾交代完這些,正欲轉身離開,朱瞻基笑著喊道:“爹,早點迴來哦!”
朱高熾充耳未聞,徑直離去。
朱瞻基聳聳肩,目送父親走出庭院,隨後步入屋內。
剛進屋,便見張氏與胡善祥坐在軟榻上,二人手中拿著毛線編織毛衣。
母親見到兒子進來,連忙招手示意他靠近。
邊織毛衣邊低聲問道:“你爹去參加文會了?”
“是的。”
朱瞻基點頭,同時阻止了胡善祥行禮,隨即坐到母親身旁,把玩起手中的毛線球。
玩了一會兒,忽然冒出一句:“爹辦文會的事,其實是我的主意!”
張氏手上動作依舊不停,平靜地點頭道:“我懂。”
聽到這句話,朱瞻基尷尬地笑了笑,縮了縮脖子說:“娘您知道啊,我還以為您不清楚呢。”
張氏瞪了他一眼,說道:“你覺得你娘糊塗嗎?別人家辦文會,你爹會這麽積極?又有誰能讓你爹親自主持文會?”
“那娘剛剛……”
朱瞻基聞言,驚訝地看了母親一眼。
張氏瞧見兒子滿臉驚詫,嘴角揚起幾分得意,“若非我剛才嘮叨了幾句,你爹豈不沒了管束?他向來如此,你祖父在應天時,還有人能鎮得住他。
你祖父北伐去了,他那時監國,眾目睽睽之下,自然不敢造次。”
“如今可好。”
張氏說完又低頭織毛衣,邊織邊道:“既不用監國,也不用憂心你祖父,這心一鬆,我就得在他耳邊多念叨幾句,不然他怕是要飄上天了。”
朱瞻基默然。
自家老爹竟這般不堪?
心中腹誹一句後,又想起太子府那些被糟蹋的西域女子,忍不住哭笑不得。
他察覺此事,似乎確是在祖父離開應天之後發生的。
往常老爹雖也有幾分癖好,但相當克製,斷不會做出這樣的事。
如今祖父北伐,輪到他監國。
這下老爹反倒成了最清閑自在的人。
隻要自己監國不出岔子,待祖父北伐歸來,就算想整治這位太子,也難尋借口。
至於糟蹋十幾個西域女子這種事,更是不成問題,這本就是為老朱家添人口的好事,不但不能算罪狀,還該嘉獎。
想到此處,朱瞻基頗覺無奈,好色也就罷了,怎麽還變成光宗耀祖的事了?
真是匪夷所思!
再想想母親為了老爹操碎了心,又覺她不易。
張氏瞄了眼兒子,眨眨眼,“孩兒,你是不是有什麽事瞞著娘?”
“還有何事?”
朱瞻基疑惑地問。
張氏凝視他,“前幾天我不慎打翻了個花瓶,你爹平時寶貝得緊,誰碰都不行。
還好花瓶無損,卻讓我發現件奇事——那花瓶裏不知誰放了一張二十萬兩的銀票,嘖嘖,二十萬兩,你說怪不怪?”
“咳咳……”
朱瞻基聽罷,頭皮發麻,
什麽叫不小心打翻了老爹珍愛的花瓶?
您確定是意外?
朱瞻基聽罷,立刻說道:“這倒是很有趣。
您沒跟父親問過這事嗎?或許是他藏起來的呢。
娘,這事您可得好好查查,一定要搞清楚這錢是從哪兒來的?二十萬兩可不是小數目啊!”
張氏眯著眼睛繼續問:“這事兒,你是不是知情?”
“我又不是他肚子裏的蛔蟲,怎麽會知道呢?”
朱瞻基毫無遲疑地答道。
聽完兒子的話,張氏微微點頭,然後白了他一眼,“要是你沒做就行,我也沒興趣深究。
你爹能藏住錢已屬不易,我得給他留點顏麵。”
朱瞻基心裏暗自感歎:確實是不容易,把錢藏在最愛的花瓶裏,這是以為最危險的地方才最安全嗎?
他明白母親話中的深意,顯然此事就此揭過。
她提出這事多半是為了敲打自己。
想到這裏,朱瞻基不敢久留,馬上站起來說:“娘,我忽然想起還有些公務未處理,若您沒別的事,我就先告退了。”
“去吧,去吧!”
張氏揮揮手。
得到許可後,朱瞻基正準備離開,卻聽見張氏又喊:“對了,兒子,幫爹找狗的時候,記得挑隻活潑些的,好讓他平時有事可做。”
“好,我知道了,娘。”
朱瞻基心裏默默為自己的父親默哀,趕緊答應下來。
出門後,他才鬆了一口氣,擦了擦額頭的汗水。
自家娘親真是越來越讓人頭疼了。
正想著,迎麵看見一名穿飛魚服的錦衣衛走來。
見到朱瞻基,錦衣衛眼睛一亮,急忙上前行禮:“見過太孫殿下!”
“有何要事?”
朱瞻基整理衣衫,平靜問道。
聽完錦衣衛的匯報,朱瞻基本以為是關於羊毛的事,但聽他說後麵的內容時,立刻來了精神,目光期待地看著錦衣衛:“玻璃真的造出來了?”
細細算來,玻璃廠與紡織廠幾乎是同時起步的。
隻是因二者均由戶部出資,紡織廠進展較快,早已投入生產。
而玻璃廠如今也恰逢其時地開始了運作。
錦衣衛躬身點頭道:“周大人吩咐小人這般迴複。”
“嗯,做得好!”
朱瞻基滿意地點點頭。
錦衣衛領命後喜形於色,連忙稱謝:“多謝太孫殿下!”
朱瞻基揮揮手讓他退下,隨後獨自在院中稍作停留,嘴角不禁浮現出一絲興奮的笑意。
近期好事不斷,新鹽、羊毛等項目逐一落地。
他的幼軍建設計劃也已獲批。
學院的事宜雖因時日尚短未能立刻成型,但各項工作均已步入正軌。
如今玻璃廠也順利啟動,諸多事務即將逐步推進。
畢竟,在他的規劃中,玻璃占據著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