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收起對聯,開始談正事:“新鹽的事進展如何?我已經聽說不少商人已抵達應天,不出差錯的話,我會組織一場新鹽商資格拍賣。


    要是戶部供應不上,可能會影響拍賣。”


    夏原吉端正態度,恭敬答道:“殿下放心,應天的鹽倉已堆滿新鹽,超過一億斤,其他地方的鹽倉也在緊鑼密鼓建設中,年底之前至少能儲備十億斤以上。”


    朱瞻基點頭滿意,夏原吉辦事他一向信任:“鹽放得久,不用算計產量,隻要人手夠,能產多少就產多少。”


    他又補充道:“國內賣不完的鹽,我會讓人出口其他國家,也算一筆收入。”


    夏原吉聽後眼前一亮,鹽是人人都離不開的東西。


    在國內,為了讓大家都能吃到鹽,朱瞻基一直堅持低價政策。


    可若是賣到國外,或許就不一樣了……


    這新鹽品質極佳,一斤售價一兩銀子並不算高。


    想到這裏,他的目光愈發明亮,滿是期待地望著朱瞻基,問道:“殿下有何指示?”


    “我要戶部盡可能多地生產這種新鹽,我會以四十文的成本價從戶部購入,然後派人銷售。”


    朱瞻基答道。


    “可是……”


    夏原吉聽朱瞻基依舊堅持四十文的價格,立刻著急起來,急忙說道:“太孫殿下,出口到別國的鹽,咱們沒必要再按五十文定價了吧?”


    朱瞻基瞥了眼焦急的夏原吉,對他的迴答頗為滿意。


    不說別的,單是明白哪些錢該賺、哪些不該賺這一點,朱瞻基就覺得讓夏原吉坐鎮戶部真是上天的安排。


    換了其他迂腐的書生,此刻他恐怕早就怒火中燒。


    不過聽到夏原吉提議漲價,朱瞻基毫不猶豫地否決了:“鹽價不宜過高,我會派人親自去銷售這批鹽,運往他國必然麵臨不少風險。


    之後按盈利分成,繼續沿用之前的分配方式。”


    夏原吉聽後鬆了一口氣,這類顯而易見能獲利的事,隻要戶部不被排除在外,他就沒意見。


    如果真能直接參與新鹽銷售利潤分紅,夏原吉甚至覺得比單純提高鹽價更有利。


    “太孫殿下果然英明,此法甚妙,我迴去後一定督促更多新鹽的生產!”


    夏原吉拱手說道。


    “哦,還有件事,你也得留意一下。”


    朱瞻基略作思考後說道。


    “太孫請講。”


    朱瞻基看了看夏原吉,沉吟片刻說:“我三叔近期要迴京了,估計他會盯著我,新鹽的事你要多加小心,別讓那些靠不住的人摻和進來,以免被我三叔抓住什麽漏洞。”


    “殿下要迴京了?”


    夏原吉愣了一下,隨後認真地點點頭。


    他不是張懋那樣的年輕人,很多事情聽個大概就能領會其中深意。


    瞄了眼朱瞻基,夏原吉問道:“太孫,這消息是什麽時候傳迴京裏的?”


    朱瞻基並未多想,隻說道:“中午吧,剛傳來的消息,怎麽了?”


    夏原吉聽後微微蹙眉,猶豫片刻道:“殿下,老臣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朱瞻基笑了聲:“夏老頭,咱們之間還這麽客氣?有什麽話直說就行,你還不了解我?”


    夏原吉苦笑著點頭:“那臣鬥膽直言,殿下之前雖掌控錦衣衛,對他們的事頗為清楚,但這會兒傳來消息,臣以為恐怕已來不及了。”


    “你是說……”


    朱瞻基聞言一怔。


    夏原吉認真地點點頭:“臣覺得殿下此刻或已抵達應天。”


    聽到這句話,朱瞻基心中豁然開朗。


    不得不承認,家裏有個長輩真是福氣。


    這種彎彎繞繞的事,他自己琢磨上幾天幾夜也不一定能想明白。


    歸根結底,是他對錦衣衛的情報過於信賴了。


    殊不知,自家三叔也曾執掌過錦衣衛,如今這些消息,說不定正是三叔迴饋給他的呢。


    “難怪祖父當年要弄出東廠,這可真是未雨綢繆啊!”


    朱瞻基暗自嘀咕一句,隨後看向夏原吉道:“你說得對,是我疏忽了。”


    他確實低估了這位三叔的手段。


    萬萬沒想到,三叔竟也會玩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一套。


    不過,既已知曉,防範起來倒也不難。


    夏原吉見朱瞻基領悟了,便不再多言,有些話點到為止就好。


    稍作停頓後,他又說道:“既然殿下已知情,老臣先行告退。


    殿下既然可能已在應天,有些事,太孫殿下最好別在太子府議定。”


    “尤其殿下監國時,有些事須擺到台麵上來,光明正大才好。”


    “嗯,我明白了。”


    朱瞻基聽完點點頭。


    他知道,這是夏原吉在提醒他。


    歸根結底,他現在不過是監國,上麵還有皇帝呢。


    如果所有事務都在太子府處理,難免讓人覺得有公私混淆之嫌。


    畢竟,監國理政的地方是在乾清宮,而非東宮太子府。


    夏原吉見朱瞻基應允,便拱手一禮道:“老臣告退!”


    朱瞻基頷首:“不必送了,夏大人。”


    待夏原吉的身影消失在書房門外,朱瞻基目光深邃地望向空蕩蕩的房間,隨後緩緩落座,重新提起筆繼續練字。


    片刻後,書房門口出現了個圓滾滾的身影。


    朱瞻基瞧見朱高熾進來,忙迎上前扶他,關切地問:“父親,您為何親自前來?”


    “無妨,我能走。”


    朱高熾輕輕拍開朱瞻基的手,笑著問道,“剛才看見夏原吉進來了?”


    朱瞻基點頭默認。


    朱高熾聽罷,笑吟吟地道:“兒子,你可知我上次為何一定要在正殿接見夏原吉?”


    朱瞻基心知肚明,這是父親特意來敲打自己。


    想到這裏,他心裏頗感不悅,沉聲說道:“父親,夏老頭已經警告過我了,以後絕不會再將朝臣召至太子府。”


    “哈哈,明白了就好,明白了就好。


    夏原吉這番話可是出於一片苦心,值得嘉許。”


    朱高熾滿意地笑了笑,接著說道:“我們一家人啊,我也沒什麽奢求,隻盼平安順遂。”


    “父親請放心,孩兒定當謹記。”


    朱瞻基點頭,稍作思索後幾步來到書桌前,取下一副對聯遞給朱高熾:“父親,這是我新寫的對聯,打算日後貼在報社門前。”


    朱高熾接過對聯端詳一番,隨後點點頭道:“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此聯與報社倒是很契合,隻是這字……”


    他再看一眼對聯,又搖搖頭:“這字似乎稍顯稚嫩了些。”


    朱瞻基:“………”


    字可以差,情誼不能變。


    ——


    接下來的幾天,朱瞻基都在焦急等待消息。


    新鹽雖已製成,但銷售仍是關鍵。


    沈文度的任務便是聯絡各地富商,其成效直接關係到計劃的成功與否。


    與此同時,朱瞻基也在焦急地等待著三叔的消息。


    按理說,三叔應早已抵達應天,可錦衣衛的情報卻顯示他才剛離開山西。


    若非夏原吉提醒,朱瞻基或許會懷疑三叔不願迴返,故意拖延行程。


    然而,有了提醒後的他立刻否定了這種猜測。


    唯一的解釋便是三叔早已返迴應天,隻是隱藏行蹤,悄然觀察一切。


    盡管朱瞻基已將此消息告知張懋,但由於三叔對錦衣衛了如指掌,故張懋至今仍未有任何進展。


    結束一天公務後,朱瞻基迴到太子府,恰遇一名錦衣衛著飛魚服來傳信,他判斷要麽是三叔迴來了,要麽是沈文度有新動態。


    綜合考量後,他更傾向於後者。


    心中憂慮稍解,朱瞻基換上便裝,來到詔獄與張懋、沈文度會合。


    相較於以往,沈文度的精神狀態明顯好轉。


    因受限於規矩,他今日著裝樸素,無絲毫奢華之氣。


    “末將叩見太孫!”


    沈文度起身恭敬行禮。


    朱瞻基點頭示意,坐定後注視著跪地的沈文度說道:“聽聞你近期表現不錯,應天已有不少富商慕名而來,尤其是江南一帶,商賈雲集。”


    沈文度深知自己的一切舉動難逃皇太孫法眼,於是坦誠迴應:“草民不敢居功,這一切皆得益於太孫殿下授予的錦衣衛百戶令牌,方能讓那些富商重視我的建議。


    否則,即便我再有能力,也難以輕易說服他們。”


    朱瞻基聞言輕笑一聲,說道:“既然是你所為,那便承認吧。


    我這地方一向賞罰有度,你既已辦好我的差使,我又怎會小氣於賞賜。”


    說著,他瞥了眼伏跪在地、幾乎將頭埋進塵土中的沈文度,略作思索後開口道:“要不這樣,往後你在錦衣衛掛個名號,雖非正式編製,卻也算一名編外人員,權職與百戶相當,專聽我調遣,見了我也無需自稱平民了。”


    此言一出,跪伏的沈文度激動地稍稍抬起臉,試探性地問道:“殿下之意是……不再是草民,而是成了官員?”


    沈文度的反應並非沒有道理。


    自明朝立國以來,朝廷一直推行重農輕商的策略。


    甚至在衣著上也有明確規定,一旦家中有人從事商業,全家便不得使用綢緞、紗羅,隻能穿絹布或棉布。


    至於躋身仕途,則更是遙不可及,商人連基本的法律保護都得不到。


    直到朱棣登基後,因社會環境的變化,某些抑製商業的政策才稍有放寬,但即便如此,也隻是輕微調整。


    各地商人為了自保,逐漸形成了如徽商、晉商、龍遊商幫和洞庭商幫等團體。


    聽完沈文度的話,朱瞻基點頭示意認可他的能力。


    沈文度的能力確實令人滿意,而有才能之人無論在哪都會被重視,朱瞻基自然也不例外。


    因此,為了讓他更加盡心盡力為自己效命,朱瞻基並不介意給予一些簡單的嘉獎。


    給予沈文度一個錦衣衛的編外身份不過是舉手之勞。


    賞賜完畢,朱瞻基便切入正題:“說說具體情況吧,我看看如今有多少富商可堪大用。”


    沈萬三領命,立刻答道:“屬下按照太孫指示,從應天出發,經江西,入廣東,再至福建,最後繞迴浙江,再由浙江至山東返迴應天,途經五省,七十八地,結識富商一千二百餘人,其中資產超過百萬銀兩的有五百四十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從監國開始卷瘋全世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糖醋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糖醋人並收藏大明:從監國開始卷瘋全世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