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劉聞言豎起大拇指道“精辟!”
我自豪的笑笑,接著道“當然,除了主龍之外,各處支龍也各有說法,而且並不是所有龍脈都是好的。
也有些風水師,按照高低貴賤,把龍脈分為進龍、福龍、退龍、病龍四種。
一般認為進龍是最佳的福地,所謂穴後相看節節高,有如天馬下雲霄。子承於父孫承租,世代居官掛紫袍。
可見進龍之貴,得此地,必然子孫顯達,官居要職!
次一等的福龍之地,也是吉祥如意的好地,有道是福龍賴有祖宗好,左右周圍輳集來。體勢縱非真正結,盤桓安靜亦堪裁!
如能得此地,也能開枝散葉富貴三代。
再次為退龍,隻算是平常之地,不好不壞,所謂穴後一重低一重,此地須知是退龍。縱有穴情隻一代,兒孫不久便貧窮。
從詩中就可看出,退龍之地,有靈也不多,福澤最多一世!
最差的乃是病龍,有道是病龍懶惰不堪言,邊死邊生力欠完。鋤破崩殘同一斷,縱然成地亦孤寒。
此地最是不堪,無論明堂也好,墳塋也罷,皆不可擇此地為穴,否則輕者有血光之災,重則斷子絕孫皆有可能!”
我接著補充道“不過不同的風水大家,對龍脈的分類。又各有不同,《管氏地理指蒙》中,按照山勢形態,把龍脈分為九種。《勘輿漫興》中則劃分的更細,直接分為二十四種!”(在此不做列舉,喜歡的朋友可留言探討!)
老劉認真的點點頭,疑惑道“那這麽多種龍形,怎麽才能分辨龍脈的好壞?”
我笑道,“一看勢,《葬經》裏麵說過:龍脈中出為正勢,龍脈偏行為側勢,龍脈反跳為逆勢,龍脈跌落為順勢,龍脈盤桓為迴勢。
二看水,《地理五訣》中有言:幹龍配大水,長江常伴昆侖行。支龍配小水,湘江南嶺風聲起。枝龍配溪澗,山村常在溪邊建!所謂,山管人丁水管財,有龍有水真吉地!”
阿珍聽得最是仔細,我見她一邊聽,一邊點頭,忍不住笑道“看來阿珍天賦最高,這些東西,我小時候也是聽了很多遍才記下來!”
阿珍不好意思的一笑,“我隻是聽你說得有趣,想不到風水上的講究,這麽多,簡直博大精深!”
我點頭道“這倒是事實。”
老劉和阿珍都慎重的點點頭,阿珍繼續追問道,“那尋到了龍脈,怎麽確定吉穴位置呢?”
我笑著端起茶杯,見茶有些涼了,準備起身摻點熱水,阿珍一把搶過杯子,把我按在椅子中“我給你倒,你繼續說!”
我隻好順勢坐下,斟酌了一下,才接著說道“關於吉穴的位置,向來有一個說法,山環水抱砂水有情。
宋朝風水大家謝子敬,尤其精通查穴,其著作的《一寸金穴法》中有言:風水論穴,譬若人身取穴,其義至微。
穴法之要,必總攬龍、砂、水之法,故曰:「穴者,山水交會、陰陽融結、真氣所鍾也。」
論其玄機,貴乎「內氣萌生,外氣成形,內外相濟,風水乃成」。蓋內氣萌生者,謂穴暖而萬物滋榮;外氣成形者,言山川盤結而象勢俱備。
生氣蘊於內,形局顯於外,實陰陽交感之功也。若城邑營造,基址之定,當求龍砂水重重衛護,內聚向心,環抱如城,方合藏風得水之妙。
就穴法而論,穴之選擇,關鍵在於“內氣萌生,外氣成形,內外相乘,風水自成。
所謂穴不虛立,必有所倚,以龍證穴,以砂證穴,以水證穴,因形擬穴,全其天工,依其環護,務全其自然之勢,期無違於環護之妙而止耳。
乃至如畫工丹青妙手,須是幾處濃,幾處淡,彼此掩映,方成佳景。”
這段話有點生澀,老劉和阿珍都聽得有點似懂非懂,我也不準備詳解,畢竟我們隻是交流一些常識而已,很多精髓的東西,需要自己去體會。
不過提到謝子敬,我忽然想起了他的一個典故。
於是當做談資,也說給老劉他們聽了“據說謝子敬,出生於北宋元豐三年,自幼好學,熟知天文,通曉地理。
十六歲時被請去為某大儒擇地,遇到當時的風水名家洪士良。
當時洪士良已經成名數十年,對這個十六歲的晚輩非常輕視,認為其虛有其表,實則並無真才實學。
謝子敬當時年輕氣盛,立即反唇相譏,認為對方倚老賣老,虛張聲勢。
二人互不相讓之下,有人出了個主意,何不借為大儒查地的機會,以一個月為限,二人各尋一處吉穴,到時候看誰尋得的吉穴更佳,即可一分高下。
二人當即應允,各自出門查探,一月之後二人如約而返,都說找到了吉穴。
洪士良說自己在找到的吉穴裏埋了一枚寸許大的銅錢,謝子敬則稱,自己在找到的吉穴上插下一根尺長銀針。
大儒於是立即派遣仆人到二人所說之處去挖掘,結果等仆人迴來迴報時,眾人都大吃一驚。
原來二人所選吉穴居然是同一個地方,仆人挖開之後,發現當中果然埋有一枚銅錢,銅錢的方孔之中,端端正正插著一枚銀針!
至此謝子敬轟動一方,名噪一時,終成一代風水大家!”
老劉和阿珍聽完,都露出向往之色,阿珍嘴裏連說“厲害!厲害!真是開了眼界了!長生,我要和你學風水!”
我見她說得認真,頓時嚇了一跳,連忙擺手道“我現在都不敢說精通,哪敢教你!
況且我師父張九爺在世時,一再告誡我風水之道,易學難精,如果學藝不精,或略懂皮毛的人,最好不要輕易輕易給別人看風水,否則終究會害人害己!”
此時我不禁想起了當初張九爺對我的告誡,時光流轉,伊人已逝,如今輪到我來告誡他人,真是可歎啊!
老劉和阿珍都似懂非懂的點點頭,不過都有點沮喪。
我見他們的樣子,正要出言安慰,卻聽身後傳來一個清朗的聲音“有道理!風水之學博大精深,很多人窮究一輩子,也不敢說精通。一時興起,確實學不到東西!”
我們都大吃一驚,這才發現,剛才說得興起,沒有注意到身後多了幾個人。
我連忙轉頭,卻見花喜鵲和文丹丹,簇擁著一個老者,就站在我的身後。
老者麵相清雋,穿著老式的褂衫,腳上是一雙黑布鞋,背上一個黃布包,須發都已經白了。
但臉色卻非常紅潤,皺紋很少,頗有鶴發童顏之感。
剛才說話的就是他!
我自豪的笑笑,接著道“當然,除了主龍之外,各處支龍也各有說法,而且並不是所有龍脈都是好的。
也有些風水師,按照高低貴賤,把龍脈分為進龍、福龍、退龍、病龍四種。
一般認為進龍是最佳的福地,所謂穴後相看節節高,有如天馬下雲霄。子承於父孫承租,世代居官掛紫袍。
可見進龍之貴,得此地,必然子孫顯達,官居要職!
次一等的福龍之地,也是吉祥如意的好地,有道是福龍賴有祖宗好,左右周圍輳集來。體勢縱非真正結,盤桓安靜亦堪裁!
如能得此地,也能開枝散葉富貴三代。
再次為退龍,隻算是平常之地,不好不壞,所謂穴後一重低一重,此地須知是退龍。縱有穴情隻一代,兒孫不久便貧窮。
從詩中就可看出,退龍之地,有靈也不多,福澤最多一世!
最差的乃是病龍,有道是病龍懶惰不堪言,邊死邊生力欠完。鋤破崩殘同一斷,縱然成地亦孤寒。
此地最是不堪,無論明堂也好,墳塋也罷,皆不可擇此地為穴,否則輕者有血光之災,重則斷子絕孫皆有可能!”
我接著補充道“不過不同的風水大家,對龍脈的分類。又各有不同,《管氏地理指蒙》中,按照山勢形態,把龍脈分為九種。《勘輿漫興》中則劃分的更細,直接分為二十四種!”(在此不做列舉,喜歡的朋友可留言探討!)
老劉認真的點點頭,疑惑道“那這麽多種龍形,怎麽才能分辨龍脈的好壞?”
我笑道,“一看勢,《葬經》裏麵說過:龍脈中出為正勢,龍脈偏行為側勢,龍脈反跳為逆勢,龍脈跌落為順勢,龍脈盤桓為迴勢。
二看水,《地理五訣》中有言:幹龍配大水,長江常伴昆侖行。支龍配小水,湘江南嶺風聲起。枝龍配溪澗,山村常在溪邊建!所謂,山管人丁水管財,有龍有水真吉地!”
阿珍聽得最是仔細,我見她一邊聽,一邊點頭,忍不住笑道“看來阿珍天賦最高,這些東西,我小時候也是聽了很多遍才記下來!”
阿珍不好意思的一笑,“我隻是聽你說得有趣,想不到風水上的講究,這麽多,簡直博大精深!”
我點頭道“這倒是事實。”
老劉和阿珍都慎重的點點頭,阿珍繼續追問道,“那尋到了龍脈,怎麽確定吉穴位置呢?”
我笑著端起茶杯,見茶有些涼了,準備起身摻點熱水,阿珍一把搶過杯子,把我按在椅子中“我給你倒,你繼續說!”
我隻好順勢坐下,斟酌了一下,才接著說道“關於吉穴的位置,向來有一個說法,山環水抱砂水有情。
宋朝風水大家謝子敬,尤其精通查穴,其著作的《一寸金穴法》中有言:風水論穴,譬若人身取穴,其義至微。
穴法之要,必總攬龍、砂、水之法,故曰:「穴者,山水交會、陰陽融結、真氣所鍾也。」
論其玄機,貴乎「內氣萌生,外氣成形,內外相濟,風水乃成」。蓋內氣萌生者,謂穴暖而萬物滋榮;外氣成形者,言山川盤結而象勢俱備。
生氣蘊於內,形局顯於外,實陰陽交感之功也。若城邑營造,基址之定,當求龍砂水重重衛護,內聚向心,環抱如城,方合藏風得水之妙。
就穴法而論,穴之選擇,關鍵在於“內氣萌生,外氣成形,內外相乘,風水自成。
所謂穴不虛立,必有所倚,以龍證穴,以砂證穴,以水證穴,因形擬穴,全其天工,依其環護,務全其自然之勢,期無違於環護之妙而止耳。
乃至如畫工丹青妙手,須是幾處濃,幾處淡,彼此掩映,方成佳景。”
這段話有點生澀,老劉和阿珍都聽得有點似懂非懂,我也不準備詳解,畢竟我們隻是交流一些常識而已,很多精髓的東西,需要自己去體會。
不過提到謝子敬,我忽然想起了他的一個典故。
於是當做談資,也說給老劉他們聽了“據說謝子敬,出生於北宋元豐三年,自幼好學,熟知天文,通曉地理。
十六歲時被請去為某大儒擇地,遇到當時的風水名家洪士良。
當時洪士良已經成名數十年,對這個十六歲的晚輩非常輕視,認為其虛有其表,實則並無真才實學。
謝子敬當時年輕氣盛,立即反唇相譏,認為對方倚老賣老,虛張聲勢。
二人互不相讓之下,有人出了個主意,何不借為大儒查地的機會,以一個月為限,二人各尋一處吉穴,到時候看誰尋得的吉穴更佳,即可一分高下。
二人當即應允,各自出門查探,一月之後二人如約而返,都說找到了吉穴。
洪士良說自己在找到的吉穴裏埋了一枚寸許大的銅錢,謝子敬則稱,自己在找到的吉穴上插下一根尺長銀針。
大儒於是立即派遣仆人到二人所說之處去挖掘,結果等仆人迴來迴報時,眾人都大吃一驚。
原來二人所選吉穴居然是同一個地方,仆人挖開之後,發現當中果然埋有一枚銅錢,銅錢的方孔之中,端端正正插著一枚銀針!
至此謝子敬轟動一方,名噪一時,終成一代風水大家!”
老劉和阿珍聽完,都露出向往之色,阿珍嘴裏連說“厲害!厲害!真是開了眼界了!長生,我要和你學風水!”
我見她說得認真,頓時嚇了一跳,連忙擺手道“我現在都不敢說精通,哪敢教你!
況且我師父張九爺在世時,一再告誡我風水之道,易學難精,如果學藝不精,或略懂皮毛的人,最好不要輕易輕易給別人看風水,否則終究會害人害己!”
此時我不禁想起了當初張九爺對我的告誡,時光流轉,伊人已逝,如今輪到我來告誡他人,真是可歎啊!
老劉和阿珍都似懂非懂的點點頭,不過都有點沮喪。
我見他們的樣子,正要出言安慰,卻聽身後傳來一個清朗的聲音“有道理!風水之學博大精深,很多人窮究一輩子,也不敢說精通。一時興起,確實學不到東西!”
我們都大吃一驚,這才發現,剛才說得興起,沒有注意到身後多了幾個人。
我連忙轉頭,卻見花喜鵲和文丹丹,簇擁著一個老者,就站在我的身後。
老者麵相清雋,穿著老式的褂衫,腳上是一雙黑布鞋,背上一個黃布包,須發都已經白了。
但臉色卻非常紅潤,皺紋很少,頗有鶴發童顏之感。
剛才說話的就是他!